《科学》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二)[
科学(七年级下册)参考答案
科学(七年级下册)参考答案第一章对环境的感觉第一节——第三节一、选择题1—10 DBDCD CACAA 11—20 DCACA CACDA二、填空、简答题21、外耳道鼓膜三块听小骨耳蜗位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22、冷热觉(温度觉)触觉痛觉痛觉23、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对热敏感的神经末梢比较丰富24、略25、味蕾(味觉感受器)舌唾液味觉细胞(味蕾)神经26、后部两侧根部尖部27、音调28、噪声29、(1)A、D、F、G (2)B、C、H (3)E30、防止声音反射,产生回声31、防止风吹到话筒上产生振动,发出声音32、因为小王的鼻黏膜受损,闻不到苹果、梨的香味了,而人的嗅觉和味觉是同时工作的,所以味觉也受到影响。
33、他的感觉是苹果与香蕉的混合味道。
因为人的嗅觉与味觉同时工作,且相互影响。
34、声音产生巨大的振动,张嘴捂耳都是为了防止损坏耳膜三、实验探究题35、有气流进出的感觉有脸盆振动的感觉。
因为喇叭发出的声波引起空气振动然后使脸盆振动。
36、(1)瓶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2)由于瓶内空气柱的长短不同,空气振动频率不同,故产生声音的音调不同;(3)堵住不同笛孔,空气柱的长短不同,空气振动频率不同,产生声音的音调不同。
第一章对环境的感觉第四节——第五节一、选择题1—10 DABAC BDDCC 11—20 DCCDC BAABA二、填空、简答题21、35℃35℃50℃或20℃22、透过的色光反射的色光反射绿光23、折射虚像反射虚像24、反射反射漫漫镜面25、(1)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虚像26、CO OA 30℃48℃27、(1)改变(2)略28、折射虚像29、菠菜的叶是绿色的,根是黑色的;小白兔身上的毛是绿色的眼睛是黑色的30、(1)办法:用砂纸打磨黑板的发光部分(2)黑板经打磨粗糙后,镜面反射变为漫反射三、作图题31、略32、略四、实验探究题33、(1)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随着增大(3)将光从BO入射,观察反射光线是否沿OA射出,若反射光线与OA重合,说明光路可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地球》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地球》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探索大自然》的第四章《地球》,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结构和特点、地球上的重要地理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知道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2. 使幼儿认识地球的结构和特点,了解地球上的重要地理现象。
3. 培养幼儿对地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的结构和特点,地球上的重要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图片、视频、卡片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幼儿观察地球仪,引导他们发现地球的形状。
(2)让幼儿分享生活中观察到的地球现象,如:白天和黑夜、四季变化等。
2. 例题讲解:(1)讲解地球的基本概念,让幼儿了解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2)介绍地球的结构和特点,引导幼儿观察地球仪上的大陆、海洋、极地等。
(3)展示地球上的重要地理现象,如:火山、地震、台风等。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在地球仪上找出自己所在的国家和城市。
(2)分组讨论地球上的环保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基本概念2. 地球的结构和特点3. 地球上的重要地理现象4. 环保意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一幅地球的画,标注出自己所在的国家和城市。
(2)写一篇关于地球环保的短文,不少于100字。
2. 答案:(1)略(2)例文:1. 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
2. 节约用水,不浪费资源。
3. 绿色出行,减少污染。
4. 保护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地球一定会变得更美好!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地球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点,以及地球上的重要地理现象。
作业设计旨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
平阳县鳌江镇第三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课件 浙教版
做4厘米等高线
做8厘米等高线
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
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山谷 鞍部
山脊(陡坡) 陡崖
山顶
山脊(缓坡)
课堂活动
• 发挥你的想像力,堆一座山地模 型,包括山峰、山脊、山谷、鞍 部、陡崖。 • 做好后向大家展示一下
堆一堆
▲
▲
认一认
山谷
鞍部
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课堂活动
• 堆一座山 • 用示意图把这座山完整地画在纸 上 • 时间2共分钟,画好后写上组名, 请把纸用磁铁贴在黑板上。
• 海拔:是指地面某个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 离。 • 相对高度: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 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
• 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 线。
【小试牛刀】参考答案
1. 陡 缓
2. ① 500;
②相等; ③ A
▲
D
▲
山顶
山脊
▲
陡崖
D
C
A
500
300 100
E
B
请写出山体各部位的名称, 并与其特点相连线。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1.等高线呈封闭 状态,由外向内, 海拔增高。 2.等高线向海 拔较低处凸出。 3.等高线向海 拔较高处凸出 的地方。 4.两条等高线 的凸出部分相 对应处。
B
C
D
E
山顶
5.等高线重叠处。
七上科学第四章知识要点(全)
七上科学第四章知识要点(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第四章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1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5.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
6.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来得早。
2.时区:把全球划分成24个150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
区时计算原则:东正西负,东加西减3.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即东经1160经线的地方时(2)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经线的地方时。
4.日界线:以1800经线为基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它是曲折。
(1)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2)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3)西十二区在日界线东侧(昨天),东十二区在日界线西侧(今天)。
(4)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5)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1.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2.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1)一天中太阳高度正午最大,杆影最短。
(由于地球自转)(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杆影最长。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第三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课件 浙教版
火山喷发、地震 3、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运动形成:
碰撞——山脉(如喜马拉雅山)、海沟 张裂——裂谷(如东非大裂谷)和海洋(如大西洋)、海岭
板块的交界 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 碰撞和张裂 地方,因为板块之间会发生___________。
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危害:毁坏交通,埋 没农田,引起火灾, 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益处:火山灰可为农田 带来肥沃的土壤,并且 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 产,如硫矿等,同时火 山周边会形成温泉等。
地壳岩石在地球内 力的作用下,发生 断裂或错位而引起 的震动现象
2)夏至 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3)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4)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
极昼 现象 极夜 现象
2、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 3、在 春分日和 秋分 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 昼夜等长。 4、 赤道 全年昼夜等长。 BACK
五带的划分
不同纬度,太阳高度不同
C
单位面积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不同
课堂练习
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点中,位于晨 A点 线上的是_____,位于 B点 昏线上的是______。 (2)6小时以后,A、B两点 B点 中处于深夜的是____。
地球的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365.2422天(约一年)
地轴: 倾斜(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6.5°夹角 )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公转效应:一年中正午杆影长短的变化 四季更替 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为: 夏季大,冬季小。夏至最大,冬至最小。 直射点变
五年级科学《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五年级科学《地球内部》教学设计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科学教材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二节《地球内部》。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特点及地震波传播。
二、教学目标1. 解地球结构,掌握地壳、地幔、地核分布及特点。
2. 理解地震波传播原理,解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结构及地震波传播。
难点: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震波演示模型、PPT。
2. 学具:每组一份地球结构图、地震波传播图。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表面,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特点,提出问题:“地球内部是怎样?”2. 新课导入(10分钟)(1)通过PPT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图,讲解地壳、地幔、地核分布及特点。
(2)介绍地震波传播原理,引导学生观察地震波传播图,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关系。
3. 例题讲解(15分钟)(1)出示例题:地震发生时,为什我们先感觉到上下震动,后感觉到左右震动?(2)引导学生结合地震波传播图,分析原因。
(3)解答:因为纵波(P波)传播速度快,横波(S波)传播速度慢,所以我们先感觉到上下震动,后感觉到左右震动。
4. 随堂练习(10分钟)(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2)拓展:讨论地球内部其他现象,如火山、地热等。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震波传播纵波(P波)横波(S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地球内部结构。
(2)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关系是怎样?2. 答案:(1)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2)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关系:纵波(P波)传播速度快,横波(S波)传播速度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及地震波传播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平阳县鳌江镇第三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4.2北京的时间和“ 北京时间”课件 浙教版
小结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三个”概念: 地方时---经度 时区----地区 区时----中央经线 “一个”原理: 区时的计算原理:东加西减两 地相差的区时差
我国所有地区采用北京时间吗?
北京时间在中国应用的范围并不止 东八区的范围,因为中国幅员辽阔, 地跨5个时区,西至东五区,东至东九 区,如果使用五个不同的时区,会给 全国人民的生活、交通等带来不便, 于是在中国除了新疆使用东六区区时 外,大部分地区统一使用北京所在的 东八区区时即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指北 京所在的东八区的 区时(即东经
6:00
北京在116°E经线上 北京的时间
议一议
讨论1:如果世界各地都采用各自 的地方时,会引起什么问题? 时间的混乱,外出很难计时等 讨论2:全世界都统一使用某个 地方时,又会产生什么问题?
差别过大,不能适应,生活上的不便
18:00
此图是以北极为中心的 极地投影图
24:00 12:00
165ºE
150ºE
135ºE
120ºE 105ºE
9:00
6:00
180°
东六区
东西十二区
中时区
0°
西六区
世界时区
观察:教材提供的“时区图” 回答问题
查找1:北京、东京、伦敦、纽约分 查找2:我国东西跨越哪几个时区? 别在哪个时区?其他城市相对北京, 区时最大相差几个小时? 区时比北京早(晚)多少小时?
新闻报道
来源:南方都市报
担心误机戴三个表
昨日上午11时40分左右,一名韩国籍旅客准备从白 云国际机场(广州)乘坐飞机前往首尔(韩国)。在经过安全 检查人身检查复查时,检查人员查其右手部的时候,手持 探测器不停在报警,该旅客立刻把衣服袖子拉起,检查人 员看见其在右手手臂上戴了三块手表。该旅客见检查人员 很疑惑地看着他,忙解释道:“一个是中国时间,一个是 韩国时间,一个是美国时间。”原来该旅客要从白云机场 飞到首尔然后再转机到美国,他怕自己没有准确的当地时 间而造成自己航班延误,因此就戴了三块手表,把三个国 家的时间都调整好,以备不时之需。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
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自转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假想的)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逆时针方向旋转,自西向东(北极—→North→Ni—→逆时针)(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顺时针方向旋转,自东向西(南极—→South→Shun—→顺时针)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各地地方时差异(1)太阳东升西落:由于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太阳相对于地球自东向西运动,所以在地球上看太阳是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为黑夜。
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更替。
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自西向东),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自西向东),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注: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早晨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黄昏18点。
练习:1.看图回答:⑴图一中ABC线是,其中AB是,BC是,地处在白昼,地处在黑夜。
D地是正午12点时,A地是点,C地是点,E地是点。
⑵图二中段是昏线,段是晨线,E地处在,F地处在。
地是6点,地是18点。
⑶图三是以地球极为中心的极地投影图,理由是。
A,B,C,D四地中处在白昼的是,处在深夜的是,处在晨线上的是,处在昏线上的是B地是深夜12点时,C地是点,A地是点,D地是点。
⑷图四是以地球极为中心的极地投影图,理由是。
判断ABC线是,AB是,BC是。
A,B,C,D四地中处在白昼的是,处在深夜的是,处在晨线上的是,处在昏线上的是B地是深夜12点时,C地是点,A地是点,D地是点。
2.下列现象:①当我国上海为白昼时,而美国纽约则为黑夜②北京一天内出现昼夜更替现象③地球仪上有经线④我们观察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其中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A. ①②B.③④C. ①③D. ②④3.平时我们看到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实际上是的结果;地球上有昼夜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地球既不发光,也不4.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呈状态,其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第三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复习第二课时课件 浙教版
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 生继裂或错位而引起的地面震动。 震源:地震的发源地。 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 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 震源深度:震源距地表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各点离震中的距离。 震级指地震本身能量的多少,烈度指地震 对地面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个震级多个烈度。
比较世界火山分 布图和世界地震分布 图你发现了什么?为 什么会这样? 世界上火山分布和地 震分布基本重合,均 分布在环太平洋陆地 和周围海区和地中 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分布相似的主要原因 是火山和地震都是地 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 的表现形式。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1915年,德国 著名的地球物理学 家魏格纳依据大西 洋两岸轮廓的可拼 合性和其它大陆漂 移的证据,创立了 大陆漂移说。
大陆板 1、形成裂谷或 海洋 板 块与大 块 陆板块 2、形成断层
生长边界
张 裂
大陆板块 与大陆板 块或大陆 板块与大 洋板块
大西洋海岭(亚欧板块 形成海岭(也称 与美洲板块张裂), “海底山脉”) 印度洋海岭(非洲板块 和印度洋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火山的分类:
a、活火山:指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
这类火山正处于活动的旺盛时期。 (如:富士山、 维苏威火山、冰岛活火山,台湾七星山、爪 吐岛上的梅拉皮火山等)
b、死活山: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
过的火山。 (如:大同火山群、乞力马扎罗山等)
c、休眠火山: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
板块移动
大陆板 板 块与大 块 陆板块
对地貌的影响
形成巨大山脉
举 例
喜边界
平阳县鳌江镇第三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4.6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课件 浙教版
非 洲 板 块 内 部 张 裂 地 区
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极易形成裂谷或海洋
大西洋
大西洋: 处于美 洲板块 与亚欧 板块、 非洲板 块的张 裂地区
大 西 洋
喜马拉雅山脉 大
西
东非大裂谷 洋
地球的岩石圈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 根据板块边界的运动方式和性质差异,将板块边界分为: 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喜马拉雅山脉 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二、生物证据
两块大陆相隔很远, 却有相似的动物
三、化石证据
魏格纳还发现了一种化石——石羊齿化石 , 它是2.5亿年前的一种蕨类植物,在非洲、南美 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发现了石羊齿化 石,由于石羊齿的“种子”太大,不能随风漂移, 另一方面它容易破碎,不可能漂移过海。
四、气候证据
人们在北冰洋以北的岛上发现了 热带植物化石,在南极洲发现了巨大 的煤层;魏格纳认为,3亿年前,这些 植物生活的地方肯定位于赤道附近, 气候温暖湿润。地质学家在南非发现 了冰川擦痕。这些冰川擦痕表明,南 非当时曾被大陆冰川覆盖了几千平方 千米。但是现在的非洲气候炎热,根 本不可能形成冰川。魏格纳认为,地 球上各纬度的气候特征是不变的,然 而大陆的位置却在不断改变,当大陆 漂向赤道时,它的气候就变暖,漂向 北极时,气候就变冷。而大陆在漂移 时,把原来位置上形成的化石和岩石 一起带走了。
1、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全球构造理论是 板块构造学说 地壳运动变化 _____________,它较好地揭示了_____________的 规律. 2、板块构造理论把地球的岩石圈分成( B ) A.五大板块 B.六大板块 C.七大板块 D.八大板块 3、板块漂浮在( A ) A.软流层上 B.岩石圈上 C.岩石上 D.地壳上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第2课《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第2课《地球的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地球的运动”,属于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宇宙与地球”的内容。
本课通过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和宇宙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找到答案。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地球运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意义。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运动的现象。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4.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
2.准备地球仪等教具。
3.准备实验材料,如地球模型、绳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运动的现象。
4.巩固(10分钟)提问环节,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讲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运动的意义。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
浙教版科学七下试题(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1]
浙教版科学七下试题(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1]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第⼀节地球的⾃转⼀、基础训练1.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b)A、太阳绕地球旋转B、地球⾃转C、地球公转D、太阳⾃转2.由于地球⾃转产⽣的现象是( B )A、地球有昼夜半球之分B、地球上有昼夜交替现象C、晨昏线在地球表⾯⾃西向东移动D、地球上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3.地球⾃转的旋转中⼼是( C )A、太阳B、北极星C、地轴D、⾚道4.地球上产⽣昼夜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A、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B、地球不停地绕地轴⾃转C、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D、太阳在不停地绕地球转动5.地球上产⽣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A、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B、地球不停地绕地轴⾃转C、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D、太阳在不停地绕地球转动6.地球⾃转的周期是()A.⼀年B.⼀⽉C.⼀天D.⼀⼩时7.下列地理现象的发⽣,与地球⾃转⽆关的是( )A、长江三⾓洲的发育B、昼夜交替现象C、⽇⽉星⾠的东升西落D、我国乌苏⾥江上朝霞满天时,帕⽶尔⾼原还星⽃满天8.我们把地球绕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转。
9. 使我们看到太阳的位置在⼀天之中不停地变化。
在地球⾃向⾃转过程中,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向旋转。
⼆、拓展训练10.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A、永不重合B、每年重合⼀次C、每年重合两次D、两平⾯夹⾓最⼤为66°34′11.下列有关昼夜交替的正确说法是()A、地球的⾃转产⽣了昼夜交替B、杭州市每天昼夜更替的周期为12时C、全球各地昼夜更替的周期都有所不同D、在南半球,太阳是西升东落的12.与地球上存在⽣命现象⽆关的因素是()A、⽇地距离适中B、昼夜交替C、地球外被⼤⽓层D、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13.假如地球停⽌⾃转运动,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番景象呢14.根据右图,回答以上问题;(1)该图是以地球极为中⼼的极地投影图,理由是。
(2)A、B、C、D四处中所处在晨线上的是。
《第四章第2节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1. 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及对地球生物和昼夜交替的影响。
2. 学会通过演示和观察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
4.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归纳和推理等。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1. 正确理解地球自转的含义及其实验观察的要点。
2. 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的观测方法。
难点在于:1. 让学生理解并接受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即地轴倾斜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2. 运用抽象思维,分析并归纳地球自转现象的科学解释。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教学顺利进行,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工具:1. 地球仪或相关模型,用于演示地球自转。
2. 投影仪或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准备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科普读物或资料,供学生阅读和拓展学习。
4. 准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如手电筒等,用于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的场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昼夜交替的原理。
5. 预先制作的教学课件和教案,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时,教师首先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地球自转的动画视频或展示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照片和资料来开启话题。
视频中,地球从太空中看去仿佛一位优雅的舞者,昼夜交替、星辰环绕,画面壮观而神秘。
接着,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白天和夜晚会交替出现吗?又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看不到地球自己旋转?”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为后续的教学内容铺设了桥梁。
2. 探索地球自转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将详细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其重要性。
首先,解释地球自转是地球围绕自己的轴旋转一周的现象,这个运动是地球上日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然后,利用教具或多媒体资源,如地球仪、动态图等,展示地球自转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一自然现象。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知识点复习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知识点复习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节太阳和⽉球1、在宇宙中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是:太阳(恒星)⽉球(卫星)2、太阳:本⾝能发热、发光,是⽓体球,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2)太阳直径约为140万千⽶,表⾯温度约6000℃,中⼼达1500万℃.(3)太阳⼤⽓层从⾥到外分为三层:光球层(平时看到的形状)、⾊球层、⽇冕层.(4)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活动周期为11年),1998年开始为第23个周期.太阳活动激烈的标志:耀斑。
3、⽉球:地球唯⼀的天然固体卫星,本⾝不发光,灰⾊,平时看到的是被太阳照亮的部分.(1)⽉地距离为38.44万千⽶,约为⽇地距离的1/400;(2)⽉球直径约为3476千⽶,约为太阳直径的1/400;(3)⽉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49,质量约为地球的1/81;(4)⽉球的表⾯明亮的是⾼原和⼭脉,暗⿊的是⼴阔的平原或盆地,分别称⽉陆和⽉海;(5)⽉球表⾯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布着众多的环形⼭,是由陨⽯撞击或⽕⼭爆发造成.(6)⽉球没有⼤⽓层,造成⽉球上昼夜温差⼤,不能传声,⽆天⽓变化和四季变化,天空背景是⿊的.(7)⽉球表⾯上的物重约为地球的1/6.⾃转和公转周期都是27.32天。
( 8)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次登上⽉球。
第⼆节地球的⾃转1、地球的⾃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证据:(1)、北极星附近星空的连续曝光照⽚,(2)、⽇⽉星⾠东升西落。
2、地球⾃转的⽅向:⾃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向旋转。
(北逆南顺)3、地球⾃转的周期:约⼀天(约24⼩时)。
4、地球⾃转产⽣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5、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的⼀半,被照亮的⼀半称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为⿊夜,称夜半球,于是出现昼夜现象。
科学:目录 教案(浙教版七下)
七年级下册课时教案目录第一章对环境的观察(14课时)第1课时1、1 感觉世界(一)第2课时1、1 感觉世界(二)第3课时1、2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第4课时1、3 耳和听觉(一)第5课时1、3 耳和听觉(二)第6课时1、4 光和颜色(一)第7课时1、4 光和颜色(二)第8课时1、5 光的反射和折射(一)第9课时1、5 光的反射和折射(二)平面镜和球面镜第10课时1、5 光的反射和折射(三)光的折射现象第11课时1、6 眼和视觉(一)第12课时1、6 眼和视觉(二)第13课时1、7 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第14课时本章复习第二章运动和力(12课时)第1课时2、1 运动和能的形式第2课时2、2 机械运动(二)第3课时2、2 机械运动(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和平均速度第4课时2、3 力的存在(一)第5课时2、3 力的存在(二)第6课时2、4 力的图示第7课时2、5 物体为什么会下落第8课时2、6 摩擦的利和弊第9课时2、7 牛顿第一定律第10课时2、8二力平衡的条件第11课时本章复习第三章代代相传的生命(15课时)第1课时3、1 动物的生命周期第2课时3、2 新生命的诞生(一)第3课时3、2 新生命的诞生(二)第4课时3、3 走向成熟(一)第5课时3、3 走向成熟(二)第6课时3、4 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一)第7课时3、4 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二)第8课时3、5 植物的一生(一)第9课时3、5 植物的一生(二)第10课时3、5 植物的一生(三)第11课时3、6 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一)第12课时3、6 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二)第13课时3、6 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三)第14课时学生实验——嫁接第15课时本章复习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16课时)第1课时4、1 地球的自转(一)第2课时4、2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一)第3课时4、2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二)第4课时4、3 地球的绕日运动(一)第5课时4、3 地球的绕日运动(二)第6课时4、4 日历上的科学(一)第7课时4、4 日历上的科学(二)第8课时4、5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一)第9课时4、5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二)第10课时4、5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三)第11课时4、6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第12课时4、7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一)第13课时4、7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二)第14课时本章复习。
幼儿园大班科学《地球》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地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我们的地球》,详细内容为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结构和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知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
2. 培养幼儿对地球结构的认知,掌握地球的三大特征:地壳、地幔和地核。
3. 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了解地球上的常见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的结构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结构和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球结构图、自然现象图片。
2. 学具:画纸、水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仪,让幼儿观察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个球是什么吗?”引导幼儿回答:“这是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
”2. 新课导入(10分钟)(1)讲解地球的基本概念,让幼儿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
(2)展示地球结构图,讲解地球的三大特征:地壳、地幔和地核。
(3)通过自然现象图片,让幼儿了解地球上的常见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1)地球可以分为哪几层?(2)地壳、地幔和地核分别有什么特点?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根据所学知识,用画纸、水彩笔、剪刀和胶棒制作地球结构图。
(1)让幼儿回顾所学内容,巩固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结构和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2)引导幼儿思考:地球上的自然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如何保护地球?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基本概念2.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3. 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地球的结构,并标注各部分名称。
2. 答案:地球结构图地壳、地幔、地核名称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结构和地球上的自然现象,让幼儿对地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幼儿园大班教案《地球》
幼儿园大班教案《地球》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我们的地球》,详细内容包括: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结构、地球上的重要地理事物以及人与地球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知道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球体,了解地球的结构。
2.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人与地球的密切关系。
3. 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的结构及人与地球的关系。
教学重点: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上的重要地理事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球结构图、世界地图、地球科普视频。
学具:画纸、水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什么形状的?”2. 教学新课(10分钟)(1)教师播放地球科普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教师展示地球结构图,讲解地球的各个层次,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认识地球上的重要地理事物,如大陆、海洋、河流、山脉等。
3. 例题讲解(5分钟)(1)教师出示例题:“请你们在地球仪上找到我国的位置,并指出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地球仪,找到我国的位置,并解释地理位置特点。
4. 随堂练习(5分钟)(1)教师发放画纸、水彩笔等材料,让学生绘制地球结构图。
(2)学生绘制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1)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地球有了哪些了解?”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基本概念2. 地球的结构3. 地球上的重要地理事物4. 人与地球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绘制一幅地球结构图,并标注出我国的位置。
答案:学生完成绘制,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2. 拓展作业:收集关于地球的资料,了解地球的环保知识,下周进行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对地球有了全面的了解。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教案《地球》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教案《地球》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探索自然》,详细内容为“地球”,旨在引导幼儿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认识地球的基本形态和结构,培养幼儿对地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2. 培养幼儿对地球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3. 培养幼儿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地球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的认识。
重点: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图片、视频、卡片等。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地球仪,让幼儿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引导幼儿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什么形状的?”2. 新课导入(1)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2)讲解地球的基本形态和结构,引导幼儿观察地球仪上的海洋和陆地,让幼儿用彩笔在画纸上描绘出地球的形状。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张地球仪的图片,提问:“这张图片上的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它由哪些颜色组成?”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回答,然后进行解答。
4.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剪刀剪下画纸上的地球形状,粘贴在另一张纸上,形成一幅地球画。
(2)组织幼儿进行“地球知识知多少”的小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基本形态和结构2. 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3. 关爱地球,保护环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地球作业要求:用彩笔在画纸上画出地球的形状,并标注出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答案:略2. 作业题目:地球知识问答(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2)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分布的?(3)我们应该如何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幼儿了解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幼儿对地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地球》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
《地球》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我们的世界》第四章《地球》,详细内容包括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以及人类与地球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知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
2. 培养幼儿对地球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认知,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3. 培养幼儿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地球仪的使用。
教学重点:地球的基本概念,人类与地球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为什么是蓝色的?”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对地球的已知知识。
2. 教学新课(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幼儿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念、自转与公转现象。
结合地球仪,让幼儿观察并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3.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出示例题:“为什么我们会有白天和黑夜?”引导幼儿结合地球自转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发放画纸、彩笔等材料,让幼儿画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示意图。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完成练习。
拓展延伸:讨论如何保护地球,爱护环境。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基本概念2.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3. 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示意图。
2. 答案要求:能正确表现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标注出白天和黑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幼儿对地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加环保活动,如植树、捡拾垃圾等,让他们亲身实践,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实践情景引入2. 教学难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地球仪的使用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具有趣味性和直观性的教具,如地球仪、图片等,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地球》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地球》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探索自然》第四章《地球》,内容包括: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运动。
2. 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地球的基本概念、结构和运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图片、视频、实验材料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出示地球仪,引导孩子们观察地球仪,引发他们对地球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我们生活在哪里吗?”让孩子们自由发言,引出地球的概念。
2. 教学新课(10分钟)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念、结构和运动。
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地球。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孩子们观察并理解地球的运动。
讲解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如季节变化、昼夜更替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给孩子们画纸和彩笔,让他们画出自己心中的地球。
孩子们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我们如何保护地球?”引导孩子们思考环保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基本概念、结构。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 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你心中的地球,并简单介绍地球的特点。
答案: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地球的形状,标注出地球的基本结构,如大气层、水圈、陆地等。
2. 作业题目: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答案:如季节变化、昼夜更替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孩子们了解了地球的基本概念、结构和运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孩子们思考,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练习(二)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软流层位于下列地球内部结构的哪个部位
A、地壳中B 、下地幔C、上地幔D、地幔顶部
2、由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结构包括
A、地壳和地幔顶部
B、地壳和上地幔
C、上地幔和下地幔
D、下地幔和外地核
3、下列自然现象可以反映地壳变动信息的是
①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上有海洋生物活动遗迹
②华山北坡大断崖③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④采石场上有弯曲的岩层
A B C D
4、关于火山叙述正确的是:
A、火山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之一,火山的外部形态和火山活动的特点是相似的
B、维苏威火山、富士山都是死活山
C、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地壳
D、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会淹没城市,但火山灰形成的土壤很肥沃
5、图中地震要素表示正确的是:
A、①震中②震源③等震线④震中距
B、①震源②震中③等震线④震中距
C、①震源②震中③震中距④等震线
D、①震中②震源③震中距④等震线
7、关于板块构造学说正确的是:①板块构造学
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有魏格纳创建的②
板块构造学说是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创立的
③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
④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
⑤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③④⑤ D、①③⑤
8、五大地形类型中海拔低相对高度小的是:
A、平原
B、盆地
C、丘陵
D、山地
9、在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高的地形是:
A、山脊B 、山坡 C 、山谷D 、鞍部
10、下列地形类型的形成与流水的冲刷有关的是:
①珠江三角洲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③冰斗谷
④流动沙丘⑤黄土高原破碎地表⑥三峡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⑤
1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家是:
A、麦哲伦
B、魏格纳
C、哥白尼
D、哥伦布
14、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为海洋的是:
A、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
C、美洲板块
D、大洋州板块
15、读左图等高线上的字母与实际地形图上的字母配对正确的是:
16、下列地貌形态的成因和大西洋成因相同的是;
A、喜马拉雅山脉
B、东非大裂谷
C、富士山
D、安第斯山脉
19、有关内外力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A、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因为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高低起伏
C、内力作用使高山削低、盆地填平,外力作用使高低地表起伏
D、干旱地区的外力因子是冰川,湿润地区主要是流水
19、沙漠中的沙丘形成的原因:
A、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
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作用
20、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重要原因是:
A、流水的侵蚀作用 B 、流水的搬运作用
C、风化和风蚀作用 D 、冰川的侵蚀作用
、综合题
1、丙村所在的地区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______
甲村所在的地区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____
2、标出本地最高的山峰,海拔_____ 米。
3、甲村和乙村之间修一条公路,经过A处还是B处施工容易?为什么?
4、因经济发展需要,在该地修建一水库,请画出大坝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2•材料1 : 2003年26日凌晨5时28分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巴姆地区发生的里氏7.0级强烈地震已造成2.5万人死亡,5万多人受伤。
历史悠久的巴姆城堡在地震中已被夷为平地。
材料2: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
2003年2月24日新疆6.8级地震发生地伽师、巴楚两县位于新疆南部喀什地区,塔里木盆地西缘。
2003年08月16日18 : 58,在北纬44度54分,东经118度22分发生6.1级地震,
震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和赤峰市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一带。
2003年9月27日19时33分(北京时间),在俄、蒙、中交界俄方阿尔泰自然保护区
(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