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新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洛阳市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现状调查与分析
![洛阳市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现状调查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8f7b16650e52ea551898dd.png)
摘
要 : 些 年 来 , 商 引 资 已经 在 夏域 经 济发 展 过 程 中发 挥 着 积 极 的 作 用 , 为 中原 腹 地 的 洛 阳 市 , 社 会 近 招 作 在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过 程 中 最缺 乏 的 就 是 资金 和 技 术 , 是 正 是 通 过 建 立 产 业 集 聚 区 , 行 招 商 引资 , 使 洛 阳 市 在 调 但 进 才
截至 2 0 0 9年 底 , 阳 市 全 年 生 产 总值 达 到 2 7 洛 0 5亿
元, 卜 比 年增 长 1% , 中 : 3 其 第一 产业 完成 增加值 13 8 7 . 亿 元 , 长 4 3 ; 二 产 业 完 成 增 加 值 14 . 元 , 长 增 .% 第 20 0亿 增 1 . % ; 二 产 业 完 成 增 加 值 6 1 2亿 元 , 长 1 . % 。 35 第 6. 增 41 人均 生产 总值 3 3 4元 , 长 1 . % 。三 次 产业对 经济 增 21 增 22
3 各产 业集 聚 区招商 引资 项 目规模 不大 , . 国外 引 资项
目较 少
近年来 , 围绕 “ 业 强 市 、 游 强 市 、 教 强 市 ” 大 工 旅 科 三 战略 和先进 制造 业 、 化 、 电 、 石 火 电解铝 、 铜钨 钛 、 材 料六 硅
资企 业 2 2家 ; 商直 接投 资 合 同金 额 8 4 9万 美 元 , 长 外 97 增 2 . % ; 际 利 用 外 商 投 资 金 额 9 5 7万 美 元 , 长 78 实 14 增 1 7 ; 巾完 成 地 方 财 政 收 入 1 8 0亿 元 , 上 年 增 长 .% 全 4. 比 24 ; . % 地方 财政 支 出 2 5 0亿 元 , 长 1. % 。 此 , 3. 增 6: ! 正
洛阳先进制造业调研报告
![洛阳先进制造业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5d47f7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f.png)
洛阳先进制造业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洛阳,作为河南省的重要工业基地,历来以重工业著称。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洛阳的先进制造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洛阳先进制造业的深入调研,分析当前的市场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洛阳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市场状况分析1. 产业布局洛阳的先进制造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
其中,装备制造产业是洛阳的传统优势产业,涵盖了矿山机械、轴承、农机等多个细分领域。
新材料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在钨钼新材料、钛及钛合金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电子信息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凭借洛阳的工业基础和人才优势,正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
2. 企业结构洛阳的先进制造业企业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同时拥有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
这些企业普遍注重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3. 市场竞争力洛阳的先进制造业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部分产品甚至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洛阳的先进制造业也面临着来自其他地区的挑战。
三、发展趋势展望1. 产业升级未来,洛阳的先进制造业将继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等方式,不断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洛阳的先进制造业将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3. 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洛阳的先进制造业将更加注重品牌建设,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等方式,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市场影响力。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1. 问题(1)产业结构不够优化,部分领域存在产能过剩现象。
(2)高端人才短缺,制约了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3)部分企业缺乏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cf88f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63.png)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创新示范区之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和洛阳市,是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原地区乃至全国的创新发展核心区域。
近年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从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政策支持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政策支持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支持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和经济支持,为其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政策支持不仅包括财政和税收政策的支持,还包括科技创新政策、产业升级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在科技创新方面,国家支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开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产业升级方面,国家支持示范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重点产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
在人才引进方面,国家支持示范区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人才培训和科技人才交流等。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进一步提升政策支持的力度和广度,不断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政策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政策保障。
二、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科技创新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近年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强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鼓励开展应用性研究和实践性创新。
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领域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要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提升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开展情况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ce2385c0dd36a32d72758178.png)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洛新产业集聚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洛新产业集聚区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洛新产业集聚区实际,积极开展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洛新产业集聚区为促进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以夏明显主任为组长,以武文伟书记、韩丽莉副主任为副组长,以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领导集聚区的创建工作。
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相关知识和重要意义进行了认真学习,在思想上再提高、再重视。
二、积极开展科技孵化器建设,促进企业发展上半年洛新产业集聚区共建设科技孵化器20__平方米,在孵企业2家,毕业企业1家,分别是毕业企业:洛阳新能轴承制造有限公司该项目主要生产风力发电机组配套轴承、冶金、矿山用转盘轴承。
一期占地6600多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工厂研制生产的750千瓦及1.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配套轴承已经试制成功,并且批量生产。
二期项目主要研发生产2.5兆瓦及3.0兆瓦的风能轴承产品。
目前,该项目厂房、办公楼等已建成完成,设备已安装,正在进行试生产。
在孵企业:1、洛阳七维防腐工程材料有限公司该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100亩,主要从事新型防腐工程材料生产,预计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
目前建设用地已征用,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和围墙圈建。
2、洛阳泰莱机械有限公司该项目计划投资1.8亿元,占地110亩,主导产品为高精度电缆带和插接件黄铜带,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电气、电子、仪器仪表、军工等各个领域。
该项目采用技术先进、成熟可靠、适应范围广的“铸锭-加热-热轧-铣面-冷轧-退火-精整”的生产工艺。
目前,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00万元,3跨钢结构车间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办公楼和厂区道路建设。
洛新产业集聚区管委会20__年6月14日扩展阅读:全国创新型城市建设情况调研汇报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全面建设幸福文明的一流城市区(20__年11月15日)各位领导:下面我就大武口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和黄河金岸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洛阳的产业发展趋势
![洛阳的产业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3bd01c43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ff.png)
洛阳的产业发展趋势洛阳是中国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
作为河南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洛阳的产业发展一直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本文将从洛阳的制造业、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等方面讨论洛阳的产业发展趋势。
一、制造业发展趋势制造业是洛阳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尤其是重工业方面。
洛阳拥有完善的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运输网络,同时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这为洛阳的制造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洛阳正积极打造一个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洛阳的制造业集聚区,已经吸引了众多知名企业的投资。
例如,洛阳重机、洛阳耐火材料等企业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制造业的发展中,洛阳还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洛阳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洛阳的制造业提供了充分的人才和科技支持。
洛阳市还建立了一系列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
二、旅游业发展趋势洛阳作为中国七个古都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例如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等,这些古迹和景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近年来,洛阳致力于发展旅游业,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出了一系列的旅游产品。
例如推出了洛阳美食、名茶、特色手工艺品等系列产品,吸引游客体验和购买。
同时,洛阳还积极参与国内外旅游商品展销会,扩大旅游业的销售渠道。
除此之外,洛阳还积极发展会议旅游和文化旅游。
例如,洛阳会展中心已经成为洛阳举办各类会议和展览的重要场所,洛阳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提升了洛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高新技术产业是洛阳的新兴产业,也是洛阳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洛阳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洛阳涌现。
洛阳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药物等领域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例如,洛阳市已经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吸引了一批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洛阳投资。
同时,洛阳还与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ac8c5a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6e.png)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创新区域,定位为“国家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示范区”,旨在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制定高质量发展路径,成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基本情况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和洛阳市,是国家级新区,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
该区域地处中原经济区和华中城市群腹地,生态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聚集了众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产业基地,拥有雄厚的人才储备和创新资源。
该区域还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二、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1.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并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
该区域可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大科技与产业融合力度,推动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重培育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布局。
2.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依托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该区域可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构建开放的创新平台,吸引国际研发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3. 加强人才培养,强化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应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吸引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人才与产业需求对接,打造一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该区域还应注重培养青年人才,激发创新活力,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形成人才集聚效应,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4. 完善公共服务,营造创新环境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还需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政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
洛阳宜阳产业集聚区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洛阳宜阳产业集聚区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c0a020890c69ec3d5bb75c0.png)
经济快速发展 的新 的增 长极 。宜阳县产业集聚 区经过 多年 的建设和发 展 ,取得 了一定 的成绩 ,但 也存在 着相应
的 问题 。结 合 宜 阳产 业 集 聚 区发 展 的 现 状 ,分 析 产 业 集 聚 区发 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并提 出相 应 的 政 策 建 议 , 以期 促
进 产业 积 聚 区 的 长足 发 展 。
业 、新能 源产 业和 电子 电器产 业 。 目前 ,产业 集 聚 等项 目,努力 形成 产业集 群 、完善 产 业链 条 ,为 洛 区形 成 “ 一 区 六 园 ” 的 格 局 ,包 括 轴 承 产 业 园 、
阳及 国 内的硅 光 伏 产 业 和半 导 体 产 业 提 供 多样 化 、
Vo 1 . 2 8 No . 5
2 0 1 3年 1 0月
Oc t .2 01 3
洛 阳宜 阳产 业集 聚 区建 设 问题 与对 策研 究
赵 剑 林
( 洛阳理 工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 系,河南 洛 阳 4 7 1 0 2 3 )
摘
要 :产 业 集 聚 区是 产 业 发 展 和 人 口集 聚 的 双 载 体 ,是 加 快 工 业 化 、城 乡一 体 化 最基 础 、 最 核 心 的 环 节 ,是
重点 做大 做强 轨道交 通设 备 、风 电设 备 、矿 山重 型
( 一) 形成 “ 一 区六 园”产 业格局
宜 阳产 业 集 聚 区位 于 宜 阳县 城 东 部 ,始 建 于 设备 、汽车零 部件 、农业 机械 、模 具生 产 等特 色鲜 2 0 0 6年 3月 ,总规 划 面 积达 2 4平 方 公 里 。集 聚 区 明的产业 链 ,建成 中原地 区门类相 对 齐全 、品种 丰 现 代 装 备 制造 产 业 基 地 ” 。产 业 聚集 区 的产 业定 位为 :以二类工 业 和三类 工业 的高新 技术 富多样 的 “ 产业 为主 导 ,兼 顾 一类工 业 的高新 产业 园区 ,重点 还依 托 洛 阳光 伏 产 业 基 地 的 技 术 、市 场 和 产 业 基 发展 高 端 装 备 制 造 业 、节 能 环 保 产 业 、新 材 料 产 础 ,重 点 围绕 华宇 光 电 、舁扬 硅业 和麦 斯 克单 晶硅
特色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特色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5de7f68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3.png)
特色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特色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特色产业集聚区是指在特定区域内集聚了一批同类型或相关性强的特色产业,形成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产业集聚形态。
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对于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我国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内容1.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地理位置和发展规模。
2.特色产业集聚区的特点和优势。
3.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状况。
4.特色产业集聚区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
5.特色产业集聚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三、调研结果1.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地理位置和发展规模根据调研,目前我国特色产业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并且呈现出逐步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
特色产业集聚区的规模和发展水平也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规模相对较大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包括深圳前海、浙江杭州互联网产业园等。
2.特色产业集聚区的特点和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聚集效应明显,企业间相互依存,形成协同发展的氛围。
(2)人才集聚和创新能力强,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
(3)产业链完善,培育了一批核心企业,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
(4)市场需求旺盛,特色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3.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状况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结构主要包括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状况较为良好,产值和税收收入稳定增长,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逐步提升。
4.特色产业集聚区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为了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措施,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供应、人才培养等。
特色产业集聚区还设立了专门的服务机构,提供企业注册、融资等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
5.特色产业集聚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特色产业集聚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洛阳市17家产业集聚区
![洛阳市17家产业集聚区](https://img.taocdn.com/s3/m/b2ac91e9102de2bd9605889a.png)
1、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5.6km22、洛阳工业产业集聚区位于我市西北部,东起华山路,南临涧西重工业基地,西至环城高速公路,北依洛阳机场,总规划面积为18.06平方公里。
3、洛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7.75平方公里4、伊洛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西起二广高速,东至东汉帝陵南兆域,南北界分为万安山和伊河5、洛龙科技园区(亦称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四期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洛阳新区开发,实现“以洛河为轴线,南北对应发展”和“工业强市”战略目标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根据规划,园区建设范围东到瀛洲路,隔路与河南科技大学新校区相邻,西到建设中的西南环城高速公路,南至洛宜铁路,北到洛河南堤,总规划面积13.9平方公里。
6、洛新产业集聚区位于洛阳市和新安县交界处,东距洛阳市行政中心15公里,西距新安县城17公里,规划面积11.6平方公里7、洛阳市石化产业集聚区,位于吉利区东北部,规划范围北至北环路,南至淤灌渠路,西至凤凰路,东至吉利区边界,规划面积13.26平方公里8、洛阳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成立于2008年12月,是省政府批准的首批175个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位于涧西区西部,东起汉口路,西至洛新工业园,北临涧河,南接孙石路,规划面积14.92平方公里9、洛宁县产业集聚区位于洛宁县城东,距省会郑州215公里,洛阳78公里,是洛宁县城东门户。
洛宁县产业集聚区于2006年6月正式启动,2008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为河南省首批产业集聚区。
规划总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成区1.4平方公里,发展区2.94平方公里,控制区3.16平方公里10、宜阳县产业集聚区省批规划面积11.95平方公里,以洛河为界分南北两区11、新安县产业集聚区于2008年12月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产业集聚区。
辖九个行政村,总人口6万余人。
区内规划总面积17.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9.8平方公里,发展区5平方公里,控制区3平方公里。
洛新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洛新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0788b22dd36a32d737581ce.png)
目录1 规划方案概述 (3)1.1 地理位置及规划范围 (3)1.2 规划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3)1.3 空间结构 (4)1.4 功能分区 (4)1.5 产业布局 (4)1.6 用地布局 (4)1.7 空间管制划分及范围 (6)1.8 交通道路规划 (7)1.9 给排水规划 (7)1.10 电力工程规划 (8)1.11 燃气工程规划 (8)1.12 供热工程规划 (8)1.13 绿地规划 (8)1.14 环境保护规划 (9)2 集聚区开发现状 (10)2.1 集聚区开发过程回顾 (10)2.2 土地利用开发现状 (10)2.3 已建、在建企业基本情况 (11)2.4 人口现状 (18)2.5 道路现状 (18)2.6 电力现状 (18)2.7 给排水现状 (18)2.8 供热现状 (19)2.9 供气现状 (19)2.10 集聚区现状存在的问题 (19)3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20)4 规划方案的协调性分析 (21)5 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26)6 规划规模的环境影响分析 (27)7 规划选址及功能区布局合理性分析 (28)7.1 规划选址的环境合理性和限制因素 (28)7.2 规划功能区布局合理性分析 (28)8集聚区的环境准入条件 (30)9 社会影响分析 (31)9.1 社会影响分析 (31)9.2 经济影响分析 (31)9.3 规划搬迁方案问题及措施 (31)10 规划方案调整和目标可达性分析 (32)10.1 规划调整建议 (32)10.2 环境目标的可达性与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32)10.3 需采取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32)11 评价结论 (39)1规划方案概述1.1地理位置及规划范围规划名称:《洛新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2009-2020)》。
规划位置:洛新产业集聚区位于洛阳市和新安县交界处,距洛阳市中心15km,西距新安县城17km。
规划范围:东至县域边界,西至新安县磁涧镇,南至寒鸦村,北至移民新村。
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7ef3335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2.png)
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近年来,我国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突破口,通过聚集相关产业和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和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为进一步发展和优化产业集聚区提供依据。
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和资料收集等。
二、调研结果1.产业集聚区的现状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一方面,产业集聚区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和经济增长。
2.产业集聚区面临的问题尽管产业集聚区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资源配置不均衡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一些产业集聚区中,同一领域的企业集中度过高,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其他地区资源利用较为有限。
其次,产业集聚区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由于集中了大量的企业和人口,产业集聚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
此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运营管理和绩效评价等问题。
三、建议和对策1.优化资源配置为了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可以采取措施优化资源配置。
一方面,可以引导企业分散在不同的区域,避免资源过度集中。
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不同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互补。
2.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针对产业集聚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应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一方面,可以加大环保投入,提升环境治理设施和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健全运营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为了更好地发挥产业集聚区的作用,可以建立健全运营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
一方面,可以引入科学管理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产业集聚区的竞争力和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
四、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23a28d9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a5.png)
第11卷 第5期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1 No.5 2010年10月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Social Science)Oct.2010 [收稿日期]2010-08-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JY010);河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102400430003);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C385) [作者简介]王红伟(1978—),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文章编号]1009-3729(2010)05-0117-04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王红伟(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 要]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态势良好,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愈见明显,但存在产业集聚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投资软环境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融资困难、失地农民没有妥善安置等问题。
应从扩大开放、深化招商引资水平,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配套服务水平,采取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拓宽就业途径、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等角度加以解决。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投资软环境;招商引资[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志码]A 目前国内对产业集聚区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区、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等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统称为产业集聚区。
近年来,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河南省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窗口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提升了河南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
产业集聚区是促进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
河南省各地市产业集聚区基本情况介绍7.20(1)
![河南省各地市产业集聚区基本情况介绍7.20(1)](https://img.taocdn.com/s3/m/e6d28d8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6f.png)
河南省各地市产业集聚区基本情况介绍7.20(1)目录1 郑州市 (5)1.1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1.2 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5)1.3 郑州航空港区 (6)1.4 金岱工业园区 (7)1.5 郑州国际物流园区 (7)1.6 郑州市金水区杨金产业集聚区 (8)1.7 白沙官渡产业聚集区(郑汴产业带) (8)1.8 上街区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9)1.9 河南(巩义)回郭镇铝加式产业集聚区 (9)1.10 河南巩义规划豫联等工业集聚区 (9)1.11 新郑市新港工业园区 (10)1.11 登封市汽车零部件工业园 (10)1.12 马寨产业聚集区 (10)1.13 荥阳市五龙产业集聚区 (11)2 开封市 (12)2.1 开封经济产业集聚区 (12)2.2开封汴西产业集聚区 (12)2.3 尉氏县产业集聚区 (12)2.4 杞县产业集聚区 (13)2.5 开封市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 (13)2.6 开封经济技术开发区 (14)2.7 通许县产业集聚区 (14)3 洛阳市 (15)3.1 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15)3.2 洛阳石化产业集聚区 (15)3.3 洛宁产业集聚区 (15)3.5 洛阳伊洛工业园区 (17)3.6 洛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17) 3.7 开元门生态商务区 (17)3.8 洛龙科技园区 (18)3.9 洛新产业集聚区 (18)3.10 新安县万基产业集聚区 (18) 3.11 栾川钼钨精深加工业集聚区 (19) 3.12 孟津华阳中心产业集聚区 (19) 3.13 洛阳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19)3.14 偃师市产业集聚区 (20)4 平顶山市 (21)4.1 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21) 4.3 郏县城东产业集聚区 (21)4.4 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 (21)4.7 宝丰县高科技产业集聚区 (22) 4.8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 (22)4.9 平顶山平新产业集聚区 (23)5 安阳市 (24)5.1 安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24) 5.2 安阳市新东产业集聚区 (24)5.3 安阳市纺织产业集聚区 (24)5.4 安阳县水冶产业集聚区 (24)5.5 滑县产业集聚区 (25)5.6 林州市产业集聚区 (25)5.7 汤阴县产业集聚区 (25)5.8 内黄县产业集聚区 (25)6 鹤壁市 (27)6.1 鹤淇产业集聚区 (27)6.2 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 (27)6.4 浚县产业集聚区 (28)7 新乡市 (29)7.1 新乡工业园区 (29)7.2 新乡市新东产业集聚区 (29)7.3 新乡桥北新区 (29)7.4 原阳县产业集聚区 (30)7.5 新乡经济技术集聚区 (30)7.6 新乡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区 (30) 7.7 长垣起重产业园区 (30)7.8 获嘉县产业集聚区 (31)7.9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 (31)7.10 卫辉市产业集聚区 (31)8 焦作市 (32)8.1 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32) 8.2 武陟县城东产业集聚区 (32)8.3 孟州市产业集聚区 (32)8.4 沁北产业集聚区 (33)8.5 修武县城南产业集聚区 (33)8.6 焦作博爱产业集聚区 (34)8.7 温县产业聚集区 (34)8.8 焦作山阳循环产业集聚区 (35)9 濮阳市 (36)9.1 濮阳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36) 9.2 濮东产业集聚区 (36)9.3 清丰县产业集聚区 (37)9.4 范县产业集聚区 (38)10 许昌市 (39)10.1 许昌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39) 10.2 河南省(魏都)民营科技园 (39)10.3 中原电气谷核心区 (39)10.4 襄城县城北工业集聚区 (40) 10.5 禹州产业集聚区 (40)10.6 长葛市城南产业集聚区 (40)11 漯河市 (41)11.1漯河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41) 11.2 临颍县颖北产业集聚区 (41) 11.3 漯河市沙澧产业集聚区 (41) 11.4 漯河市东城产业集聚区 (42) 11.5 漯河淞江产业集聚区 (42)11.6 漯河市舞阳盐化工产业集聚区 (42)12 三门峡市 (44)12.1 三门峡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44) 12.2 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 (44) 12.3 卢氏县产业集聚区 (45)12.4 灵宝市产业集聚区 (45)12.5 渑池县产业集聚区 (45)12.6 陕县产业集聚区 (45)13 商丘市 (46)13.1 民权工业集聚区 (46)13.2 豫东综合物流集聚区 (46)13.3 梁园产业集聚区 (46)13.4 淮阳产业集聚区 (47)13.5 永城市产业集聚区 (47)13.6 虞城县产业集聚区 (47)13.7 柘城县产业集聚区 (48)13.8 宁陵县产业集聚区 (48)13.9 睢县产业集聚区 (48)13.10 兰考县产业集聚区 (49)14 周口市 (50)14.1 淮阳县产业集聚区 (50)14.2 项城市产业集聚区 (50)14.3 商水县产业集聚区 (50)14.4 川汇区产业集聚区 (51)14.5 扶沟县产业集聚区 (51)14.6 鹿邑县产业集聚区 (51)14.7 郸城县产业集聚区 (52)14.8 西华县产业集聚区 (53)14.9 沈丘县产业集聚区 (53)15 驻马店市 (55)15.1 驻马店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55) 15.2 驻马店市产业集聚区 (55) 15.3 驻马店市装备产业集聚区 (55) 15.4 遂平县产业集聚区 (56)15.5 新蔡县产业集聚区 (56)15.6 正阳县产业集聚区 (56)15.7 汝南县产业集聚区 (57)15.8 西平县产业集聚区 (57)15.9 驻马店平舆县产业集聚区 (58)16 南阳市 (59)16.1 南阳新能源产业聚集区 (59) 16.2 邓州市产业集聚区 (60)16.3 淅川县产业集聚区 (60)16.4 唐河县产业集聚区 (60)16.5 桐柏县产业集聚区 (61)16.6 镇平县产业集聚区 (61)16.7 西峡县产业集聚区 (61)16.8 社旗县产业集聚区 (62)16.10 新野纺织产业集聚区 (63) 16.11 内乡县产业集聚区 (63)17 信阳市 (64)17.1 信阳市产业集聚区 (64)17.2 信阳市平桥产业集聚区 (64)17.3 信阳市明港产业集聚区 (64)17.4 信阳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 (65)17.5 信阳市上天梯非金属矿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 (66)17.6 新县产业集聚区 (66)17.7 光山县官渡河产业集聚区 (67)17.8 罗山县产业集聚区 (67)17.9 固始县史河湾产业集聚区 (67)17.10 淮滨县产业集聚区 (68)17.11 商城县产业集聚区 (68)17.12 潢川县经济开发区 (68)17.13 固始县产业聚集区 (69)18 济源市 (70)18.1 济源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70)18.2 孔山产业集聚区 (70)1 郑州市1.1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理位置:位于郑州市西北部,南临西流湖,北接邙山,东与环城快速路相联,西四环穿区而过,距市中心约12公里,南距310国道2公里,北邻连霍高速公路,距新建郑州国际航空港30公里,对外交通条件优越。
郑汴洛新地区产业整合的若干思考
![郑汴洛新地区产业整合的若干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6e7703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8.png)
2020年第21期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443期Serial No.443No.21袁2020经济研究导刊随着《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发布,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打造“一中心四区”,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和开放创新先导区、技术转移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将成为引领带动全省创新发展的关键区域,成为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
郑汴一体化进程已推进十余年,已形成“五同城一共享”的发展局面,是河南区域协调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导,其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重组和空间重构,及时将该地区纳入到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发展背景下,尽快对郑汴洛新地区发展进行战略研究并提出整体规划思路,是一项迫切的工作。
产业优化整合是郑汴洛新地区的核心支撑,强化郑汴洛新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对于构建中原地区产业发展高地,打造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特色明显的产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整合的相关理论产业整合即是指产业间通过整顿整理实现重新组合,为了谋求长远的竞争优势,按产业发展规律,以企业为整合对象,跨空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重新配置生产要素销售整个体系的调整和构筑新的资本组织,从而形成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优势主导产业和相应产业结构的过程。
其实质是以分工为基础,以协作和联合为主导,包括内部的组织性和组织化程度的改善,外部的协调性和协调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加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产业组织的改造,产业在空间上的协调与空间布局的合理化等等。
产业整合包括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和混合整合。
二、郑汴洛新地区产业发展现状从郑汴洛新地区整体看,该地区常住人口仅占全省的28%,但是创造出全省40%的GDP ;从三次产业划分来看,第一产业占20%,第二产业占38%,第三产业占45%。
该地区汇聚了全省一半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技术人才,是全省科技、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聚集的区域,整体带动了河南省的产业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某某市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盘活低效用地情况的调研报告
![某某市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盘活低效用地情况的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e7b1f2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4.png)
某某市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盘活低效用地情况的调研报告全面盘活开发区低效用地,有利于推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我市开发区现有低效用地某亩。
为总结先行先试地区经验,推动全市开发区积极盘活低效用地、构建土地高效利用长效机制,我们对某经济技术开发区盘活低效用地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某经济技术开发区盘活低效用地情况某经济技术开发区原洛龙产业集聚区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某亩,其中商住用地某亩、占某%,道路绿地和公用设施用地某亩、占某%,产业用地某亩、占某%。
截至某年底,可用产业用地仅余某亩。
同时,某经济技术开发区尚有低效用地某亩,涉及某家企业。
某年开展用地提质增效行动以来,累计盘活低效土地某亩、占总量的某%,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长某%,亩均税收增长某%,实现了产业发展空间和亩均效益“双提升”。
某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一)明确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综合认定标准。
明确认定标准、摸清土地底数是盘活低效用地的前提和基础。
某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以亩均效益为核心指标,参照《某省产业集聚区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办法》和《某市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实施细则》等文件要求,建立综合认定标准体系,对园区内工业、科研、仓储用地明确了产业转型、停建缓建、开发未达标、停产半停产、产出未达标、其他类型等某大类某种低效使用的情形(详见附表)。
对园区企业按照亩均税收、亩均主营业务收入、亩均利润、研发投入强度、单位能耗总产值、单位污染排放税收等某项指标划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为优先发展类、b类为鼓励提升类、c类为倒逼转型类,c类企业用地被认定为低效用地。
(二)实行差异化要素供给政策。
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相结合,对企业实行差异化要素供给政策,倒逼低效用地盘活。
支持a类企业做大做强,优先保障用地、用能、用水、排污总量和融资需求,优先纳入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名录、推荐申报财政性资金项目。
洛阳高新区管委会关于成立产业集聚区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洛阳高新区管委会关于成立产业集聚区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d5b3d730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8.png)
洛阳高新区管委会关于成立产业集聚区工作领导小组
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洛阳高新区管委会
•【公布日期】2012.06.07
•【字号】洛开[2012]45号
•【施行日期】2012.06.07
•【效力等级】地方工作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洛阳高新区管委会关于成立产业集聚区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洛开〔2012〕45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做好我区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经党工委、管委会研究决定成立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工作领导小组,组成情况如下:
政委:
马志强(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组长:
贺敏(区党工委第一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副组长:
孟建国(区管委会副主任)
田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周东柯(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成员:
刘汝斌(区财政局局长)
郭建龙(区组织人事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张弟(区项目服务和经济发展局局长)
柴幻(区开发建设工程局局长)
孟全社(区统计局局长)
杨朝晖(区城市监察管理局局长)
叶峻岭(区房屋征收和补偿中心主任)
李蓉莉(区金融办公室主任)
张晓兵(区土地规划和建设服务局副局长)
宋德谦(孙旗屯乡党委书记)
马少军(辛店镇党委书记)
王冬冬(区环保分局书记)
常鸣(区招商委办公室副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招商委办公室,常鸣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二〇一二年六月七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新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洛新产业集聚区为河南省首批175家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位于洛阳市和新安县交界处,东距洛阳市行政中心15km,西距新安县城17km,总规划面积11.6平方公里。
目前,洛新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发展区面积3.0平方公里,控制区面积4.1平方公里。
共入驻企业258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3家,形成了以新强联风电轴承、永基重载齿轮、河科大弧齿锥齿轮为代表的机械制造加工产业集群和以洛耐院高级耐火材料、725研究所新材料生产为代表的新材料生产产业集群,2007年被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授予“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河南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荣誉称号,2012年2月被省工信厅确认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一、主导产业培育情况
洛新产业集聚区经省政府批准的主导产业为机械制造加工和新材料生产,发展定位为河南省重要的重型装备配套产业基地和洛阳市重要的新材料研发生产集群。
目前,建成区内已入驻企业258家,其中两大主导产业企业个数占85%。
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在集聚区营业收入中占到90%以上,主导产业十分突出。
其中:
机械制造加工企业190余家,形成了以新强联风电轴承、
新能精密轴承、河科大弧齿锥齿轮、永基重载齿轮等为代表的机械制造加工产业集群。
新材料生产企业30余家,形成了以洛耐院高档耐火材料、七二五研究所双瑞新型复合材料、运嘉耐火材料、成都府天新材料生产等为代表的新材料生产产业集群。
二、重点企业经济运行情况
按照统计部门报送数据显示,2012年元至四月份,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完成7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8.6%。
通过于税务部门核实,集聚区2011年度税收入库排名靠前的10家重点企业2012年1-4月份税收缴纳情况主要为:
三、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发展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集聚区营业收入的增长绝大部分来自老牌企业,新上项目投产见效还需较长时间;二是去年后半年的长期持续性降雨导致建设项目年后集中恢复开工,对集聚区的发展建设影响较大;三是机械行业大环境的不景气对以机械制造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洛新产业集聚区造成了很大影响,经过走访企业得知,多数企业开工不足,订单仅能维持日常开支。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