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发展全国各省市区统计数据:3-1 全国乡村人口和乡村就业人员情况(1978-2018)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我省14个农村固定观察点(村)10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全面反映我省农村劳动力的特点,找出阻碍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在当前我国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仍是当务之急。
”近几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劳动力转移呈现由小规模增长向大幅度增长转变、由单纯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自发盲目地出去向有组织定向输出转变、由季节性、临时性向常年稳定性转变的特点,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保持在500万人左右,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1.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由观察点劳动力接受教育程度情况的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占55%以上,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比去年有所提高,但不到总数的15%,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劳动力867人,占全部的6.0%,比去年减少88人;小学文化程度劳动力3370人,占全部的23.2%,比去年减少209人;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8112人,占全部的55.9%,比去年增加103人;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2165人,占全部的14.9%,比去年增加380人。
1.2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较慢由观察点从三个方面调查的劳动力技能情况的数据显示,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和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的劳动力总数6039人,比去年减少164人,由此可见劳动力素质提升较慢。
全年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3191人,占全部21.7%,比去年减少300人;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2124人,占全部14.4%,比去年增加58人;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的劳动力724人,占全部4.9%,比去年增加78人。
农村住户人口与劳动力就业情况(精)
农村住户人口与劳动力就业情况农村住户人口与劳动力就业情况基层年报表的调查对象为在被调查户居住的全部人口,包括常住人口与非常住人口。
农村住户劳动力就业与外出务工情况季报表的调查对象为调查户常住人口中的所有劳动力。
一、常住人口:指全年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而且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的人口。
外出从业人员在外居住时间虽然在6个月以上,但收入主要带回家中,经济与本户连为一体,仍视为家庭常住人口;在家居住,生活和本户连成一体的国家职工、退休人员也为家庭常住人口。
但是现役军人和常年在外(不包括探亲、看病等)且已有稳定的职业与居住场所,经济、生活与本户已经分开的外出从业人员,不应当作家庭常住人口。
家庭常住人口主要作为计算农村住户平均每人收入、消费和积累水平及分析家庭人口状况的依据。
二、全部人口填报项目1.姓名:填写被登记人的正式姓名。
没有正式姓名的可填小名或某某氏,但不能填笔名、代号等。
婴儿未起名的,可填“未取名”。
填表时,户主登记为第1人。
2.与户主关系:指被登记人与本户户主的关系。
根据申报人的回答填报。
“1”为户主,户主根据家庭日常生活习惯确定;“2”为配偶,指户主的妻子或丈夫;’“3”为子女,指户主的子女;“4”为孙子女,指户主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孙媳婿、外孙媳婿、重孙子女、重孙媳婿、重外孙子女、重外孙媳婿;“5”为父母,指户主的父母或继父母、养父母;“6”祖父母,指户主或配偶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7”为兄弟姐妹,指户主及其配偶的兄弟姐妹以及他们的配偶;“8”为其他亲属;“9”为非亲属。
3性别:指被登记人的性别,男性填“1”,女性填“2”。
4.年龄:按周岁填报。
指从出生年月日算起,到填报时间为止,满几周岁就填几周岁。
不满一周岁的填“0岁。
5.在家居住的时间:指调查期内住户成员实际在家居住的时间。
以月为单位填写,不足1个月的时间,按天数折算成月,保留一位小数。
6.是否常住人口:填“1”为是常住人口,填“2”为不是常住人口。
农业人口统计了解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变化趋势
农业人口统计了解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变化趋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变化也呈现出一些趋势。
农业人口统计是了解这些变化趋势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探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农业人口统计的数据来加以论述。
1.农村人口的减少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农村居民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和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这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减少。
根据农业人口统计的数据显示,过去几十年间,农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城市人口占比不断上升。
这种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社会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2.农村劳动力的流失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农村劳动力也随之流失。
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或进入城市就业,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减少。
农村劳动力流失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也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3.农村老龄化的加剧随着人口减少和劳动力流失,农村老龄化现象也日益加剧。
由于年轻人外出工作,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年人和儿童。
这给老年人的养老和社会服务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农业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农村老龄化的比例在逐年上升。
4.农村劳动力的转型尽管农村劳动力的流失现象普遍存在,但农村劳动力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许多农民开始转向农业产业化、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型农业经营方式,从而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转型和增加。
农村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的收入。
5.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政策引导针对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变化趋势,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引导和支持农村人口的发展。
这包括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培训和金融扶持等方面。
通过政策引导,可以促进农村人口结构的优化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农业人口统计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变化趋势。
尽管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为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主要年份全国乡村人口和乡村就业人员情况统计(1978-2018)
其余年份人口数据为在年度人口抽样调查基础上.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修订数.
2.本表全国乡村就业人员小计1990年及以后的数据为根据劳动力调查.人口普查的推算数.2001年及以后数据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重新修订.因此与相应年份的分地区.分登记注册类型.分行业资料的分项数据之和不一致.
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主要年份全国乡村人口和乡村就业人员情况统计(1978-2018)
单位:万人.%年末)
摘编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9》
年及以后数据根据第六一致.
(1978-2018)
》。
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思考.概要
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思考引言*“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党和政府已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也是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重点和难点,如何看待“三农”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不少相互冲突和矛盾的观点。
有的认为“三农”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有的认为“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农民的权利问题,有的主张加快城市化进程来解决,有人进行新时代的乡村建设试验。
目前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农村要素市场的研究,包括土地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金融、农业科技等方面,着重分析要素市场是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地位,尤其产权制度改革备受关注,其中土地制度被有些专家认为是“三农”新政的核心之变。
(2)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研究,强调农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保证,关注粮食部门比其他农业部门相对较多,提出除了农业本身的产业化外,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在于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
(3)关于农民的收入问题,有的主张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人口流动性等,有的认为农民负担问题不是一个纯“经济问题”,而是农民在制度变迁中的谈判力量问题,涉及到更为广泛的利益分配。
(4)对农民的社会保障考虑更主要集中在两类人口:失地农民、农民工。
(5)有的研究从宏观层次把握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有的从加入WTO对区域农业经济、农业部门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研究。
(6)结合税费改革对公共产品供给(农村道路、电网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等)、农村公共财政问题及乡镇债务危机等问题的研究。
(7)关于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问题,涉及农产品价格保护、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产品拍卖市场中的技术经济问题、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等。
(8)学者对重塑农村经济主体提出了建议,尤其强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以解决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中国农业年鉴2017全国各省数据:中国主要年份农村基层组织和农业基本情况统计2000_2016一
1564.5
而且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成一片的人口.
摘编自《中国农业年鉴2017》
统计(2000-2016)(一)
2010年
2015年
40906 19410 594658
39789 20515 580575
26384.6 96618.9 53244
60345.8 37041
28573.6 24670.4
2016年
39862 20883 559702
58972.6 36175
12363.4 134920.9 166649.5 113034.5 94394 9699.9 8940.6 14138.4 3344.7 87.6 1696.2
017》
27694.8
160674.8 109876.1 89850.6 11275.7 8749.7 13889.6 4848.7 132.7 1905
11421.7 134998.7 166373.8 113342.9 95635.9 8868.3 8838.8 14034.6 3796.7 81.3 1736.5
项目
中国主要年份农村基层组织和农业基本情况统计(2000-2016)(一)
单位
2000年
2005年
农村基层组织
乡镇个数
个
49668
41636
镇个数
个
20312
19522
村委会个数
个
743715
640139
乡村人口和从业人员
乡村户数
万户
24148.5
25222.4
乡村人口数
万人
92819.7
94907.6
104278.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一)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一)一、中国农业资源概况中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千公顷。
平原、盆地约占31%,高原和丘陵约占69%。
疆域由南到北相距5500多公里,兼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寒带等几个不同的气候区,其中绝大部分处于温带,适宜农、林、牧、渔等各业生产的发展。
中国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都有种植,是稻、粟、稷、荞麦、大豆、茶、桑、苎麻、青麻、梨、桃、柑桔、荔枝、龙眼、山楂、猕猴桃等的起源地之一,名贵品种多样。
中国拥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杉、松、柳、杨等树种,其中水杉、银杉、水松、杜仲等名贵树种为中国特有。
全国草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0%,大部分可以用来放牧。
家养畜禽有牛、马、驴、骡、猪、羊、狗、鸡、鸭,其中,伊犁马、秦川牛、关中驴、滩羊、梅山猪、北京鸭等举世闻名。
中国有海岸线*****多公里,江河湖泊等淡水水域面积达1600多万公顷。
中国水产资源丰富,其中海洋水资源有鱼类、头足类、甲壳类、贝类、藻类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鲳鱼、对虾等都是名贵品种。
淡水水产量属世界最多的国家之一,主要经济鱼类品种有青、草、鲢、鳙、鲤、鲫、鳊鱼等50多种,1/ 8东方对虾、中华绒螯蟹、鲥鱼、鳗鲡等驰名中外。
中国的盆景、石雕、竹编、刺绣等农副产品也是种类繁多,蜚声中外。
20XX年,全国总人口为12.6583亿人,其中乡村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62.3%。
二、中国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和剥削,农业生产发展极为缓慢,生产水平十分落后。
lOcaLhOST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农业生产全面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经过几十年努力,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和绝大多数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许多主要农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前列,人均占有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市场供给充足,告别了全面短缺的状况,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5)2.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 (6)2.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与要求 (7)2.3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 (9)三、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0)3.1 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11)3.2 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3)3.3 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14)四、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15)4.1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17)4.2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18)4.3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9)4.4 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效率 (20)4.5 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21)4.6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22)4.7 优化农村发展环境 (23)五、典型案例分析 (24)5.1 案例一 (25)5.2 案例二 (27)5.3 案例三 (28)六、结论与展望 (29)6.1 研究结论总结 (30)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1)一、内容概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
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进行研究,旨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以期全面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对这些对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期为今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农村地区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难题。
乡村产业发展 十大指标 发展现状
乡村产业发展十大指标发展现状乡村产业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议题,涵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为了更好地评估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以下提出十大指标:1.农业产值与增长率:农业作为乡村产业的基础,其产值和增长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高的农业产值和增长率意味着该地区农业发展良好,能为乡村产业提供坚实的支撑。
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业附加值的提升。
一个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达程度,反映了该地区农业的产业链完整度和市场竞争力。
3.乡村旅游发展状况:随着人们对休闲旅游需求的增长,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能促进文化交流和生态保护。
4.农村电商发展状况:电商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业态,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农村电商的发展状况,直接反映了乡村产业的现代化程度和市场适应能力。
5.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和创业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地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如政策、资金、技术等,决定了乡村产业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6.农业科技应用程度:科技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农业科技的应用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
7.乡村基础设施状况: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产业发展环境,如交通、通信、水利等设施都会对产业发展产生影响。
8.乡村人才储备状况: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地区人才储备状况直接影响着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9.产业结构合理性: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0.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一个地区的环保意识和措施,直接决定了该地区能否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目前,我国在以上十个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持续努力。
面向新征程和大变局的中国“三农”发展
面向新征程和大变局的中国“三农”发展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2.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分析 (6)2.1 农业发展情况 (7)2.2 农村社会状况 (8)2.3 农民生活状况 (10)3. 中国“三农”问题面临的新挑战 (11)3.1 全球化挑战 (12)3.2 信息技术挑战 (14)3.3 环境与资源挑战 (15)4. 新征程下的中国“三农”发展战略 (16)4.1 农业现代化战略 (17)4.2 农村城镇化战略 (18)4.3 农民素质提升战略 (19)5. 大变局下的中国“三农”发展对策 (20)5.1 政策建议 (22)5.2 科技支撑 (23)5.3 生态环境保护 (24)6. 国际经验与启示 (25)6.1 发达国家经验 (27)6.2 发展中国家经验 (28)7. 结论与展望 (29)7.1 研究总结 (30)7.2 未来发展趋势 (31)7.3 研究展望 (33)1. 内容概述报告聚焦当前“三农”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全球化带来的外部压力、内部结构性矛盾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等。
这些挑战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的整体战略构成了威胁。
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和发展路径。
其中包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以及深化农村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等。
报告还特别强调了科技创新在“三农”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认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新的变局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报告最后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三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三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1 研究背景在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
2023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
2023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2023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1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我们X乡调研组遵照县委、政府的安排,采取听汇报、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深入到村到户,广泛接触群众,对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全乡的基本概况:X乡共有12个行政村,区域面积28.5平方公里,有5465户、0人,耕地面积21030亩。
人均纯收入3002元,是个人多地少、工业企业比较发达的乡镇。
在种植结构方面,全乡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为主。
小麦面积11000亩,总产4194吨,亩产360公斤。
玉米面积5029亩,总产3021吨,亩产量601公斤。
蔬菜面积10210亩,总产25000吨。
复播作物主要以蔬菜、油料、豆类为主。
在养殖业方面,全乡牛存栏1774头,其中奶牛1413头,55头以上养殖户69户。
猪存栏7146头,100头以上养殖户3户。
鸡存栏174790只,300头以上养殖户115户。
羊存栏达到2565头,50头以上养这植产24户。
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全乡有加工企业134个,从业人员352人,其中:产值在20万元以下的81个,产值在20——100万元48个,产值在100万元以上5个,产品主要销往本县和周边县市。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乡有机井168眼,其中深井142眼,15年以上井61眼,拍卖改制机井128眼;节水管道109.5公里,节水面积17000亩,连片亩以上节水片的有南社、河湾、王村、祁城五个村。
全乡有造林面积2134亩,其中木材林979亩,经济林1155亩。
有大型收割机20台,播种机90台,旋耕机62台,基本实现机播,道路硬化31条、19824米,10个村安装路灯760盏。
农民收入比例构成情况是:全乡种植业收入2238万元,养殖业收入3208万元,林果业收入18万元,工业收入24335万元,建筑业收入1000万元,服务业收入28万元,其它收入1119万元,农业方面的收入占总收入的17%。
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22-03-19 10:36:34凡个人署名文章,均不代表国家统计局观点,作者文责自负。
转载或引用时务请遵守本网“版权声明”。
为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农民工数量、流向、构造、就业、收支、居住、社会保障等情况,国家统计局于2022年底建立了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制度。
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的农民工监测调查结果推算,2022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①为229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533万人,与上年相比,农民工总量增加436万人,增长1.9%。
调查还说明,2022年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4889万人,由于季节因素,比第三季度末减少309万人,但仍比第一季度末增加170万人。
本文将重点报告农民工年度情况,详细结果如下:一、农民工总体规模〔一〕外出农民工增加,本地农民工减少据调查结果推算,2022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14533万人,比上年增加492万人,增长3.5%。
在外出农民工中,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1567万人,比上年增加385万人,增长3.4%;举家外出农民工2966万人,增加107万人,增长3.7%。
在本乡镇以内从业6个月以上的本地农民工8445万人,减少56万,下降0.7%。
表1:农民工数量单位:万人、%2022年2022年增减增长农民工总量22978225424361.91.外出农民工14533140414923.5〔1〕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1567111823853.4〔2〕举家外出农民工296628591073.72.本地农民工84458501-56-0.7〔二〕东部地区②农民工数量及增幅高于中西部地区从输出地看,2022年东部地区农民工10017万人,同比增长3.1%,东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比重为43.6%;中部地区农民工7146万人,同比增长0.9%,中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31.1%;西部地区农民工5815万人,同比增长1.2%,西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25.3%。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6目录【精选资料】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6目录【精选资料】《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目录(中英文对照附电子版)是一部以全面反映我国人口和就业状况为主的资料性年刊,收集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就业统计的主要数据,同时附录了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
年鉴内容分为八部分:综合数据、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2008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2008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户籍统计人口数据、2008年全国计划生育统计人口数据、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2008年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制度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第一部分综合数据1-1 各地区人口数1-2 按性别分人口数1-3 按城乡分人口数1-4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1-5 各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1-6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1-7 各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8 全国历年人口密度1-9 全国劳动统计主要指标1-10 分城乡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1 分产业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2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年末登记数)1-13 分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年末登记数)1-14 分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年末登记数)1-15 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6 分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7 分行业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8 分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9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 1-20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国有单位) 1-21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城镇集体单位)1-22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其他单位) 1-23 分行业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 1-24 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 1-25 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 1-26 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1-27 分地区职工平均工资1-28 国内生产总值及构成1-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第二部分 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 2-1 各地区人口数及人口自然变动情况2-2 各地区人口的城乡构成2-3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4 全国城市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5 全国镇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6 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7 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8 各地区城市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9 各地区镇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10 各地区乡村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11 各地区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2 各地区城市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2-13 各地区镇的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4 各地区乡村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5 各地区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6 各地区城市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7 各地区镇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8 各地区乡村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9 各地区家庭户类别2-20 各地区城市家庭户类别2-21 各地区镇家庭户类别2-22 各地区乡村家庭户类别2-23 全国家庭户人数和户主的年龄、性别构成 2-24 各地区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2-25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2-26 各地区镇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2-27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2-28 各地区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29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0 各地区镇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1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2 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3 全国城市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4 全国镇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5 全国乡村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6 各地区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7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8 各地区镇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9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40 全国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1 全国城市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2 全国镇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3 全国乡村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4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5 全国城市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6 全国镇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7 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8 各地区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49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0 各地区镇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1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2 各地区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3 各地区城市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4 各地区镇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5 各地区乡村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6 全国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7 全国城市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8 全国镇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9 全国乡村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第三部分 2007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3-1 分地区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2 分地区全国男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3 分地区全国女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4 按年龄、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6 按行业、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7 按职业、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8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9 按年龄、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3-10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11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2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13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4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1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6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17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 3-18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1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 3-20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21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22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23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24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25 城镇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6 城镇男性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7 城镇女性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8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2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0 按户口性质、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1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2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3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3-34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 3-35 按失业原因、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年龄构成 3-36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 3-37 按失业原因、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38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3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年龄构成 3-40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方式构成 3-41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方式构成 3-42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行业构成 3-43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行业构成 3-44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职业构成 3-4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职业构成 3-46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 3-47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第四部分 2007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统计数据 4-1 各地区分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4-2 各地区分行业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数4-3 各地区分行业其他单位就业人员数第五部分 2007年全国户籍统计人口数据5-1 各地区总户数、总人口5-2 各地区市总户数、总人口5-3 各地区县总户数、总人口5-4 各地区镇总户数、总人口5-5 各地区非农业、农业人口5-6 各地区市非农业、农业人口5-7 各地区县非农业、农业人口5-8 各地区镇非农业、农业人口5-9 按总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5-10 按非农业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第六部分 2007年全国计划生育统计人口数据 6-1 各地区分孩次计划生育率与上年同期比较 6-2 各地区已婚育龄妇女领证情况及避孕率与上年同期比较 6-3 各地区采用各种节育措施人数6-4 各地区采用各种节育措施人数与上年同期比较 6-5 各地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分布6-6 各地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分布与上年同期对比 6-7 各地区实施各种节育手术的例数6-8 各地区实施各种节育手术例数与上年同期对比第七部分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一、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7-1 年中人口数7-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7-3 人口年龄构成7-4 人口、社会和经济指标7-5 全部就业人数7-6 全部女性就业人数7-7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7-8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7-9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7-10 失业人数7-11 制造业平均工资7-12 消费价格指数二、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13 人口主要指标7-14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15 分职业全部就业人数 7-16 按年龄分组的失业人数 7-17 按失业前行业分的失业人数 7-18 按失业前职业分的失业人数 7-19 非农行业工人日工资率 7-20 非农行业管理人员月工资率 7-21 非农行业周工作小时 7-22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 7-23 消费价格指数三、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24 人口主要指标?7-25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26 分职业全部就业人数 7-27 按年龄分组的失业人数 7-28 按失业前行业分的失业人数 7-29 按失业前职业分的失业人数 7-30 非农行业平均工资7-31 非农行业周工作小时 7-32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 7-33 消费价格指数四、台湾省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34 台湾省面积及人口主要指标 7-35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36 失业人数和失业率7-37 非农行业工人月工资率 7-38 非农行业月工作小时7-39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7-40 消费价格指数第八部分 2007年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制度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以下是附加文档,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删除,谢谢高二班主任教学工作总结5篇高二班主任工作总结1本学期,我担任高二(14)班班主任。
社会发展全国各省市区统计数据:1-9 分地区人口数及城乡构成(2018年)
3900
38.82
9605
4967
51.71
4638
48.29
5917
3568
60.30
2349
39.70
6899
3865
56.02
3034
43.98
11346
8022
70.70
3324
29.30
4926
2474
50.22
2452
49.78
934
552
59.06
382
40.94
3102
2032
65.50
1-9 分地 区人口数 及城乡构 成(2018 Populatio n at Year-end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by Region 单位:万 人,% (10 000 persons,% )
地区
Region
全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45.53
688
405
58.88283ຫໍສະໝຸດ 41.122487
1266
50.91
1221
49.09
注:1.本表 数据根据 2017年全 国人口变 动情况抽 样调查数 据推算。 全国总人 口根据抽 样人误口差 未和 作 修2.正全。国总 人口包括 现役军人 数,分地区 数a)字D中at未a in the table are estimates from the 201 7 National Sample Survey on Populatio n Changes.T he national total adjusted on the basis of sampling errors and survey errors.Si milar adjustmen ts were not made to b) The military personnel were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total populatio n,but were not included in the populatio
中国人口统计与就业统计重点细节解读
中国人口统计与就业统计重点细节解读1、《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的“各地区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各地区市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按非农业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的统计范围首先需要对年鉴户籍统计资料中的市、县和镇的关系进行必要的说明,这里的“市”指市区与县级市,市人口指除县以外的人口,市人口+县人口=全国人口,“镇”指县、县级市与市区所有的镇,镇人口包括在市人口和县人口之中。
农业、非农业人口为公安部的户籍数据。
“各地区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非农业、农业人口,如北京市、河北省的非农业、农业人口等。
“各地区市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根据前面市人口的说明,是指市区与县级市的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不包括市辖县的数据。
“按非农业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是指是各个市的市区非农业人口数。
2、《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表3-1人口数及构成”城镇人口一列,1995年及以前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只有1000多万,但从1996年开始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突然达到2000多万的原因1995和1996年的城镇化率问题,其统计口径没有变化,1995年数据为1995年1%人口调查推算数据,1996-1999年数据在人口变动调查推算的基础上,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结果,以1995年为起点进行了修订,而1995年前数据未做修订,由此产生了城镇化率的增长幅度变大的现象。
3、统计年鉴中把人口划分为城镇和乡村,划分标准与《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2009年发布)关系,统计年鉴中有从1978年以来的城镇乡村人口数,其划分规则1982年以前数据为公安户籍数据,城乡划分也是按公安户籍的划分标准。
1982-1999年城乡划分标准分别根据第三次和第四次人口普查进行划分。
其中,1982年及以后为常住人口口径,即分别在城镇或乡村区域内常住半年以上(或在本地居住不满半年,但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2000年,国家统计局制定《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2000-2005年城乡人口数据根据此暂行规定划分。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路径探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路径探析目录1. 内容描述 (2)1.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及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课题假设 (3)1.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4)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分析 (5)2.1 农村劳动力规模、结构及就业特点 (6)2.1.1 农村劳动力规模及其变化趋势 (7)2.1.2 农村劳动力结构演变分析 (8)2.1.3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10)2.2 农村就业渠道及特点 (11)2.2.1 传统农业就业结构调整分析 (13)2.2.2 非农产业就业发展现状 (14)2.2.3 新型农业产业发展及就业贡献 (15)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劳动力就业路径探析 (17)3.1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18)3.1.1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拓展就业空间 (19)3.1.2 发展农村电商,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20)3.1.3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吸引和蓄积人才 (22)3.2 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23)3.2.1 推广农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 (25)3.2.2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26 3.2.3 推广新型就业方式,培育农村创业就业主体 (27)3.3 加强乡村人才引进和留存,构建良好就业生态 (29)3.3.1 通过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吸引优质人才回乡创业 (30)3.3.2 努力优化乡村生活环境,改善人才流向 (31)3.3.3 强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本土发展力量 (32)4. 结论与展望 (33)1. 内容描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部分内容主要描述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现状,分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结构、就业意愿、技能培训、产业转移等方面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揭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关键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5.2
48982
80837
63.8
48934
79563
62.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8674
78241
60.9
48121
76851
59.5
47506
75705
58.2
46971
74544
57.0
46258
73160
55.7
45348
71496
54.1
44368
70399
53.0
43461
68938
51.7
42506
67113
注:1.本表人 口1981年及 以前数据为 户籍统计 数;1982、 1990、2000 、2010年人 口数据为当 年人口普查 数据推算数; 人口数据为 在年度人口 抽样调查基 础上,根据人 口普查数据 修订数(下表
乡村人口
人口数
占总人口比 重
乡村就业人 员数(年末)
79014
82.1
30638
79565
3-1 全国乡 村人口和乡 村就业人员 情况(19782单0位18:)万人 、%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 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91.5
31130
84.0
38914
81.6
39098
81.4
38699
80.1
37680
77.6
36628
75.1
35530
72.5
34820
71.0
34840
71.0
35177
71.8
35768
73.0
36043
73.7
36399
74.8
36640
76.1
36204
76.2
34830
74.2
33442
80.6
31836
80757
76.3
37065
84138
73.6
47708
84620
73.1
48026
84996
72.5
48291
85344
72.0
48546
85681
71.5
48802
85947
71.0
49025
85085
69.5
49028
84177
68.1
49039
83153
66.7
49021
82038
72.3
31941
70.4
30731
69.3
29923
68.9
28890
68.0
27931
67.4
26594
65.7
25773
65.1
24171
62.4
22790
60.1
21919
59.2
21496
59.4
20944
59.5
20258
59.3
2.本表全国 乡村就业人 员小计1990 年及以后的 数据为根据 劳动力调查 、人口普查 的推算 数,2001年及 以次后人数 口据 普根 查 重新修订,因 此与相应年 份的分地区 、分登记注 册类型、分 行业资料的 分项数据之 和3.不资一料致来(源下: 《中国统计 年鉴》。
50.1
41418
65656
48.7
40506
64222
47.4
39602
62961
46.3
38737
61866
45.2
37943
60346
43.9
37041
58793
42.5
36175
57661
41.5
35178
56401
40.4
34167
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人 员所占比重
28318
92.4
2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