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作用与气候
风化作用强的原因
风化作用强的原因1. 强风气候条件风化是地球表面岩石和土壤逐渐分解、破碎和溶解的过程,其中强风气候条件是导致风化作用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强劲的风可以带走岩石表面的细粒物质,使岩石表面暴露出更多易于风化的新鲜岩石。
此外,强风还可以加速水分蒸发,导致土壤干旱,进一步加剧了风化作用。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也是导致风化作用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球表面温度升高,降水模式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会导致降水量和频率的增加或减少,进而影响到地表岩石和土壤的湿度。
湿度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岩石中固有水分含量以及溶解物质的浓度,从而对风化作用产生影响。
3. 岩性差异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抗风化能力,岩性差异是导致风化作用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岩石如花岗岩和玄武岩具有较高的抗风化能力,而一些沉积岩如泥岩和砂岩则较为容易风化。
当地区主要由易于风化的岩石组成时,整体上会表现出风化作用强的特点。
4. 生物作用生物活动也可以加速地表的风化过程。
植物根系可以渗透到裂隙中,并通过生长和扩展使得裂隙扩大,进一步破坏了岩石结构。
此外,某些微生物也可以分泌酸性物质,对周围的岩石进行溶解和侵蚀。
5.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导致风化作用增强的因素之一。
例如,建筑工程中使用爆破技术会导致周围地质环境发生剧变,使得原本相对稳定的地质体系暴露在外界环境中。
此外,过度开采、采矿、森林伐木等人类活动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风化作用的增强。
6. 植被覆盖和土壤质地植被覆盖和土壤质地也会对风化作用产生影响。
植被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风蚀的发生。
而不同类型的土壤质地对水分的保持能力不同,进而影响到岩石和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变化,从而对风化作用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强风气候条件、气候变化、岩性差异、生物作用、人类活动以及植被覆盖和土壤质地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风化作用的增强。
深入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第二节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三)岩石节理状况
球状风化
球状风化的 发育过程
(a)岩石被节理条切割 )
(b)球状风化初期素
一、环境条件 (一)气候条件:温度、湿度 气候条件:温度、 1.寒冷地区: 以物理风化为主; 2.干旱地区: 以物理风化为主; 3.湿热地区: 以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为主
年降水量(Cm)
(二)、地形条件:高度、起伏程度、朝向 )、地形条件:高度、起伏程度、 地形条件 1、地势起伏高度 ①高山区:以物理风化为主 ②低山丘陵以及平原区:以化学风化为 主 2、山坡朝向 ①朝阳面:以化学风化为主 ②背阳面:以物理风化为主
基性玄武岩 酸性花岗岩
(3) 沉积岩易溶岩石(如石膏、碳酸盐类等 岩石)比其它沉积岩易于风化.
石灰岩
石英岩砾岩
(4)不同地区,因自然环境不同,发育的风 化壳亦有差别
几种常见矿物抗风化能力的顺序是: 石英>白云母>长石>黑云母>角闪 石>辉石>橄榄石。
(二)岩石的结构、构造 (1) 岩石结构较疏松的易于风化; (2) 不等粒易于风化,粒度粗者较细者 易于风化; (3) 构造破碎带易于风化,往往形成洼 地或沟谷。
二、岩石性质
(一)岩石的矿物成分 在风化带中,各种造岩矿物对风化作 用的抵抗能力明显不同。
1. 成分 (1)岩浆岩比变质岩和沉积岩易于风化。岩 浆形成于高温高压,矿物质种类多(内部 矿物抗风化能力差异大).
岩浆岩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2) 岩浆岩中基性岩比酸性岩易于风化, 基性岩中暗色矿物较多,颜色深,易于 吸热、散热.
常见风化特征是什么原因
常见风化特征是什么原因常见的风化特征包括侵蚀、剥蚀、植被风化、冻融风化、化学风化等。
这些风化特征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首先,气候是影响风化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岩石和土壤的风化速度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的高温高湿条件下,水分和温度变化较大,造成岩石和土壤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增加,导致风化加剧。
而干旱地区由于水分不足,风化作用相对较弱。
另外,地貌和地形也会对风化特征产生影响。
例如,高山地区由于高海拔、低温和雨雪侵蚀,容易形成冻融风化和物理风化特征。
而沿海地区由于长期的海风侵蚀和潮汐作用,容易形成剥蚀和海蚀风化特征。
土壤的性质和组成也会对风化特征产生影响。
例如,酸性土壤中的含酸物质容易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导致岩石的化学风化增加。
同时,土壤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也会促进风化作用的发生。
另外,土壤的孔隙度和保水性也会影响水分的渗透和蒸发,进而影响岩石和土壤的水热变化,加速风化的发生。
植被也是影响风化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被根系的穿透作用可以破坏岩石和土壤的结构,促进物理风化的发生。
同时,植被的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可以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促进化学风化的进行。
此外,植被能够阻止或减缓水流的冲刷和侵蚀,保护地表的岩石和土壤。
人类活动也是引发风化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人类的开采活动会破坏地表的岩石和土壤结构,加速风化过程。
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城市建设以及水利工程等活动会改变地表的水文条件,增加水流的冲刷和侵蚀力度,导致剥蚀和侵蚀的风化特征加剧。
总之,常见的风化特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气候、地貌、地形、土壤性质、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岩石和土壤的风化速度和方式,进而形成不同的风化特征。
这些风化特征是自然界长期作用的结果,也是地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通过研究和分析常见风化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地质环境的演变过程,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风化作用强的原因
风化作用强的原因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自然界中受到风的侵蚀和磨蚀,从而发生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变化。
风化作用强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岩石风化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干燥地区,由于水分不足,岩石表面很容易出现裂缝和缝隙,这些裂缝和缝隙会进一步扩大并加速风化过程。
而在湿润地区,则容易形成水流、河流等水体,水体中的水能够渗透到岩石内部并对其进行侵蚀和溶解。
二、岩石结构不同种类的岩石结构不同,也会影响其受到风化作用的程度。
例如,在含有硅酸盐较多的花岗岩中,由于硅酸盐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所以花岗岩相对于其他种类的岩石更加耐久。
而页岩等软质材料则容易被风吹刮削蚀,因此风化作用强。
三、植被覆盖植被的覆盖程度也会影响岩石的风化作用。
在没有植被覆盖的地区,岩石表面很容易暴露在风雨中,从而加速其受到风化作用的程度。
而在有植被覆盖的地区,植物根系和土壤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减缓了岩石受到风化作用的速度。
四、人为因素人类活动也是影响岩石风化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在采矿、建筑等活动中,人类会对自然环境进行大规模改造和开发,从而加剧了岩石受到风化作用的程度。
此外,在城市等人口密集地区,空气污染也会导致大气中含有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对岩石表面进行侵蚀和溶解。
综上所述,气候因素、岩石结构、植被覆盖和人为因素都是影响岩石风化作用强度的重要因素。
在自然界中,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岩石的风化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干扰,从而保护地球上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地球科学概论第九章 风 化 作 用
第一节风化作用类型一、风化作用概述矿物和岩石在地表条件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的过程-风化作用。
根据风化作用性质和作用方式,风化作用类型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
(一)物理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形成新矿物的作用过程-物理风化作用。
如,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冰劈作用、层裂和盐类物质结晶等均使岩石由大变小,以至完全破碎。
物理风化作用方式-热胀冷缩由于温差影响,尤其短时间温度骤变,岩石强烈热胀冷缩,发生破碎和剥落。
在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达70℃以上。
岩石由多种矿物组成,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膨胀系数,差异性膨胀破坏了矿物间结合力,是岩石发生碎裂的主要原因。
冰劈作用水结冰时体积增加。
岩石裂隙中充填水,当温度降至0℃,水结冰过程发生膨胀,冻结和融化反复交替使岩石裂隙增多导致岩石崩裂。
层裂作用地下深处岩石,当上覆岩层被剥蚀,出露地表时压力消除,产生向上的膨胀力,形成平行于地面的裂隙。
盐类的潮解和结晶盐类物质夜间吸收水分溶解,白天蒸发失水结晶。
溶解与结晶交替。
(二)化学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受水、氧气和二氧化碳作用,地表岩石发生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变化的作用过程。
作用方式: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和氧化作用等。
溶解作用水是溶剂,含有一定量的O2、CO2及其它物质,具较强的溶解能力。
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溶解度:方解石>白云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长石>石英。
温度对矿物的溶解度有显著影响。
热带地区雨水充沛、气温高,岩石风化速率高。
水化作用矿物与水作用,吸收水分子加入到矿物晶格中,形成含水矿物。
如,CaSO4 + 2H2O CaSO4 ? 2H2O硬石膏石膏硬石膏转变为石膏,体积膨胀60%,对围岩产生压力。
同时,石膏溶解度较大,更加速岩石的风化和分解。
水解作用发生水解,形成含OH-的新矿物。
造岩矿物中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矿物易发生水解作用如:4K[AlSi3O8] + 6H2O Al4[Si4O10](OH)8+8SiO2+4KOHAl4[Si4O10](OH)8 + nH2O 2Al2O3?nH2O+ 4SiO2 + 4H2O溶于水中的CO2形成CO32-和HCO3-,与矿物中金属阳离子结合成易溶的碳酸盐而随水流失,原有矿物发生分解:CaCO3+CO2+H2O Ca2++2HCO3-4K[AlSi3O8] + 4H2O +2CO2 Al4[Si4O10](OH)8+8SiO2+2K2CO3氧化作用矿物中某些元素与氧结合形成新矿物:黄铁矿(FeS2)-硫酸亚铁(FeSO4)-硫酸铁[Fe2(SO4)3]-褐铁矿[Fe(OH)3]磁铁矿(Fe3O4)-褐铁矿[Fe(OH)3]大部分岩石和矿物中含有铁,氧化后使风化岩石表面常呈紫红色和铁褐色。
风化作用强的原因
风化作用强的原因风化作用是地壳中岩石、矿物质和土壤等在大气、水、植物和动物等外界作用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过程。
在自然界中,有一些区域的风化作用特别强烈,下面将从不同方面探讨风化作用强的原因。
一、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风化作用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条件容易导致岩石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热胀冷缩、冻融循环、水分的渗透和蒸发等过程会加速岩石的破碎和溶解,从而加剧风化作用的程度。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的气候条件恶劣,长期高温高湿,使得岩石和矿物质容易受到化学侵蚀,风化作用十分强烈。
二、地质构造因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和地壳表面的构造形态和运动规律。
不同的地质构造对风化作用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山地和山脚地带的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和地震的影响较大,易受到破碎和溶解的作用,风化作用相对较强。
而平原地区的岩石相对稳定,风化作用较弱。
此外,断裂带、褶皱带和火山地区等地质构造特殊的地方,由于地质活动频繁,岩石易受到破坏和溶解,风化作用也相对较强。
三、植被覆盖因素植被覆盖是指地表被植物所覆盖的程度。
植物的根系可以渗透到地下,对岩石和土壤起到固定作用,减缓风化作用的发生。
而在没有植被覆盖的地区,岩石和土壤暴露在大气中,易受到风化作用的侵蚀。
尤其在干旱地区,植被覆盖较少,水分蒸发快,风化作用较为强烈。
四、水文地质因素水文地质是指地表和地下水流动及其与地质结构的相互关系。
地下水的流动对岩石和土壤的风化作用有着重要影响。
地下水中含有溶解的物质,通过渗透和流动作用,加速了岩石和土壤的溶解和破碎。
特别是在喀斯特地区,由于溶蚀作用强烈,岩石和土壤的风化作用非常显著。
风化作用强的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地质构造因素、植被覆盖因素和水文地质因素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一些地区的风化作用相对较强。
对于地质环境的研究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了解风化作用的原因和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深入了解风化作用的机制,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高中地理第10章 风化作用
水解+碳酸化→花岗岩风化
舒良树摄
“红楼梦”电视剧中的顽石(黄山)
⑸ 氧化作用 (oxidation)
水解+碳酸化→花岗岩风化
矿物被氧化后可形成新矿物。在地表富氧条件下,某些矿物中
4. 常见的风化地貌 ◆ 四种常见风化地貌区: 花岗岩区;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碎屑岩区;垂直节理发育的杂色 砂岩区;X节理发育的岩石区 ◆ 在花岗岩发育区,以圆滑的石蛋地貌为特征,如黄山、三清 山、厦门鼓浪屿所见;
在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碎屑岩区,以秀丽的丹霞地貌为特征。 南方非常普遍,如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
二、残积物 (eluvium) 岩石风化后残留原地的物质。
1. 特征:结构松散、大小不一、棱角显著、没有层理。 2. 矿产:◆ 抗风化力强的重矿物如金刚石、金、锡石可残留原地,富集
成残积型砂矿。◆ 若岩石中活动组分被水带走,稳定组分Fe、Al残留原 地,可富集成残余型砂矿。
三、风化壳
基岩上由风化产物组成的不
◆多发生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半干旱地区。如哈密。
舒良树摄
天山玉希达坂碱性岩中的卸载节理
新疆天山艾肯达坂花岗岩中的水平与垂直节理
舒良树摄
舒良树摄
盐分结晶撑裂作用 :鼓包状盐碱沼泽地 (哈密)
二、化学风化作用 (chemical weathering)
1. 基本特征 ●岩石在水、氧、二氧化碳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 ●不仅破坏岩石,而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矿物; ●温湿的南状风化-褐铁矿晕圈
舒良树摄
球状风化 形成过程
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受水、气和物理气象因素的影响,通过物质代谢和化学反应,将原有岩
石持续地破坏,溶解或风化,最终变成平整化和表面凹凸不平的褶皱形状,这一过程叫做
化学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有:
1. 气候条件:气温、气压、湿度、光照等气象因素都可以影响有机物质的降解和分解,而这些有机物质都是风化作用的重要原料。
2. 水分:风化作用发生的地表环境中,水可以作为溶解剂,将岩石分解溶解,并且容易转
移着色物质和矿物质,使得岩石减轻、稀疏、形变。
3. 植物群落:植物的存在可以促进岩石的碳酸盐化、碳化和氧化作用,从而加速风化作用
的发生。
4. 土壤带:土壤中含有物质,可以使岩石中某些物质被溶出或分解,从而加速风化作用的发生。
5. 噪声污染:噪声中的振动可以使大气和地表结合力受到破坏,从而加速岩石的风化损伤。
以上就是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理解这些因素及其影响,可以提高我们对岩石风化作
用的保护,从而获得强健的、健康的环境。
5.2 风化作用的产物及影响因素
节理对岩石风化速度的影响
5.2 风化作用的产物及影响因素
一、风化作用产物
物理风化作用只能形成机械碎屑物 化学风化作用形成残积物和溶解物 生物风化作用是碎屑物和残积物具有有机质--腐殖质。
碎屑物--碎屑岩 不溶物质(粘土矿物)----泥质岩 溶解物----化学岩
二、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1. 气候
两极 地区
中纬度 地区
低纬度 地区 降雨量
热带雨林
温度 植被
风化层
未蚀变基岩
蚀变基岩
2. 地形
① 地势起伏高差:高山区以物理风化为主,低山丘陵及平原 区以化学风化作用为主。
② 山坡朝向:朝阳面以化学风化为主,背阳面以物理风化作 用为主缓:堆积,生物化学及风化为主。
3. 岩石性质
沉积岩:碎屑岩 > 化学岩、生物岩 岩浆岩:酸性岩 > 基性岩 变质岩:浅变质 > 深变质 不同矿物抗风能力不同,火成岩抗风化能力与鲍温反应系列 相反
高中地理知识拓展:气候、地形、岩性对风化作用的影响
高中地理知识拓展:气候、地形、岩性对风化作用的影响气候在自然界中,气温的高低及降水量的多少等因素明显受所在地区所处的纬度、地形以及距离海洋远近等因素的控制。
风化壳与岩石风化作用息息相关,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气候带,岩石风化的性质与特点不同;不同气候带中温度、降水量与植被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风化作用的影响。
在两极及低纬度的高山区,气候寒冷,水的活跃程度低,植被较少,化学风化缓慢而微弱,冰劈作用极为突出,岩石易破碎成为具有棱角状的粗大碎块。
在湿热气候区,气温高,降水量大,植物茂密,微生物活跃,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进行得快速而充分,风化作用的深度达数十米以下,形成巨厚的风化层。
在干旱区,仍以物理风化为主导,化学风化较弱,岩石多风化成为棱角状碎屑;由于雨水少,蒸发强烈,易溶矿物也难于溶解。
地形包括地势的高度、起伏程度以及山坡的朝向等因素。
地势的高度影响到气候。
例如,中低纬度的高山区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分带:山麓气候炎热,而山顶气候寒冷,不同高度带的植物群面貌显著不同。
因而,风化作用的类型和方式随高度而变化。
地势的起伏程度对于风化的性质与特征具有重要的控制意义。
在地势起伏大的山区,或在巨大的悬崖陡壁上,各种风化产物均易被其他外力作用搬离,难以在原地残留,因而这里基岩多裸露,风化十分快速,物理风化极为活跃。
在地势低缓地区,风化产物多残留原处,或只经过短距离的运移便在低洼处堆积下来,形成较厚的覆盖层,从而减轻温度变化对下伏基岩的影响,降低风化作用的速度。
低山丘陵或宽缓的分水岭地区,风化速度中等,但化学风化作用影响深度较大,对风化产物的发育与保存较为有利。
山坡的朝向涉及气候和日照强度,对中、低纬度山区的风化作用尤为重要。
如,山的向阳坡日照强,冰雪易消融;而山体的背阳坡日照短,冰雪可能常年不融。
两者的岩石风化特点显然有别。
岩石成分岩石抗风化能力的强弱与它所含矿物的成分、不同矿物的含量有密切关系。
1.岩石的矿物成分主要造岩矿物抗风化能力由小到大的次序是:橄榄石、钙长石、辉石、角闪石、钠长石、黑云母、钾长石、白云母、黏土矿物、石英、铝和铁的氧化物;方解石也属于易风化矿物。
影响岩石风化作用的因素[最新]
风化作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组成岩石的矿物性质。
一、气候条件气候寒冷或干燥地区,生物稀少,寒冷地区降水以固态形式为主,干旱区降水很少。
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和生物风化为次。
岩石破碎,但很少有化学风化形成的粘土矿物,以生物风化为主形成的土壤也很薄。
气候潮湿炎热地区,降水量大,生物繁茂,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体分解过程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具有较强的腐蚀能力,故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十分强烈,形成大量粘土,在有利的条件下可形成残积矿床。
可形成较厚的土壤层。
二、地形条件地形影响气候,间接影响风化作用;另一方面,陡坡上,地下水位低,生物较少,以物理风化为主. 地势平坦,受生物影响较大,化学风化作用为主。
三、岩石性质1. 成分(1)岩浆岩比变质岩和沉积岩易于风化。
岩浆形成于高温高压,矿物质种类多(内部矿物抗风化能力差异大).(2) 岩浆岩中基性岩比酸性岩易于风化,基性岩中暗色矿物较多,颜色深,易于吸热、散热.(3) 沉积岩易溶岩石(如石膏、碳酸盐类等岩石)比其它沉积岩易于风化.差异风化: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或由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砂岩、页岩互层,页岩呈沟槽。
通过差异风化,我们可以确定岩层产状。
2. 岩石的结构构造(1) 岩石结构较疏松的易于风化;(2) 不等粒易于风化,粒度粗者较细者易于风化;(3) 构造破碎带易于风化,往往形成洼地或沟谷。
球形风化:在节理发育的厚层砂岩或块状岩浆岩中,岩石常被风化成球形或椭圆形,这种现象叫做球形风化,它是物理风化为和化学风化联合作用的结果。
球形风化的主要条件有:(1)岩石具厚层或块状构造;(2) 发育几组交叉裂隙;(3)岩石难于溶解;(4)岩石主要为等粒结构。
被三组以上裂隙切割出来的岩块,外部棱角明显,在风化作用过程中,棱角首先被风化,最后成球状。
影响岩石硬度的因素也可分为自然因素和工艺因素两大类:(1)岩石中石英及其他坚硬矿物或碎屑含量愈多,胶结物的硬度越大,岩石的颗粒越细,结构越致密,则岩石的硬度越大。
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1. 风化作用是什么?•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浅层地下,由于气候、水文、植生等因素的作用,使岩石和土壤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变化过程。
2. 风化作用的分类•物理风化: 由于温度变化和水分的冻融作用等使岩石破裂、剥落的过程。
•化学风化: 岩石中的矿物质与水、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反应,产生新的化合物和溶解过程。
•生物风化: 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等生物的作用导致岩石破碎和溶解。
3. 风化作用的影响•影响土壤发育:风化作用加速岩石的分解和溶解,形成可供植物生长的土壤。
•形成地貌景观: 风化作用造成岩石的破裂和剥落,形成峡谷、崖壁等地貌特征。
•影响水循环: 风化作用影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循环,改变水的渗透性和排泄性能。
•加速岩石侵蚀:风化作用削弱了岩石的抗侵蚀性能,强化了其他侵蚀作用的影响。
•形成矿产资源: 风化使富含矿物质的岩石分解,形成矿床。
•保护古代文化遗址:风化作用对文化遗址的破坏作用相对较弱,有助于文化遗址的保护和研究。
5. 风化作用的应用价值•地质调查与勘探:风化剥蚀的程度可以反映岩石和土壤的性质,有助于地质勘探和矿产资源的评估。
•建筑工程: 风化作用的了解可以指导建筑物的选择和基础工程的设计。
•环境保护: 风化作用可以改善土地的肥力和保护水资源,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影响。
以上就是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内容的简述。
通过了解风化作用的分类、影响、地质意义和应用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表层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为地质调查、环境保护和人类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条件: 不同气候下,风化作用的强度和方式会有所不同。
例如,热带气候下化学风化较为显著,而寒冷气候下物理风化更为明显。
•岩石性质: 不同类型的岩石对风化作用的抵抗能力不同。
一些酸性岩石(如花岗岩)相对较抗风化,而一些碳酸盐岩(如大理石)则容易受到化学风化的影响。
•植被覆盖: 植被能够减少风化作用的发生,通过保持土壤湿度和固定土壤的方式起到保护作用。
风化作用影响因素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气候、地形和岩石性质是影响风化作用方式和速度的主要因素。
1、气候条件的影响对风化作用起重要影响的气候因素是气温和降水量。
高纬度寒冷地区或气候干旱的中低温度荒漠地区,降水量少或地面水多呈固态,生物稀少,主要盛行物理风化作用;气候潮湿而炎热的地区,植物繁盛,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普遍而强烈,岩石矿物被强烈分解,可形成厚达百米的风化壳。
不同气候带风化作用进行的程度有较大的差别,如下图所示。
不同气候带风化作用的强度和深度(据W.K.汉都林,1990)2、地形条件的影响地形对风化作用的影响,首先表现在高山区气候可产生垂直分带现象,不同的气候分带,其风化作用的方式和速度也随之不同;其次地形的陡缓对风化作用也有影响,缓坡地下水位高,植物生长茂盛,以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为主,而陡坡则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坡向也影响风化作用,阳坡物理风化作用强,阴坡的化学风化作用更强烈一点。
3、岩石性质的影响岩石由矿物组成,矿物抗风化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岩石的风化作用速度。
以岩浆岩为例,微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比长石、石英等浅色矿物的抗风化能力弱,所以由暗色矿物为主要组成的超基性岩和基性岩比有浅色矿物为主要组成的酸性岩更易于风化。
抗风化能力不同的岩石在地表相间出露时,则会出现差异风化现象,易风化的岩石相对下凹,不易风化的岩石相对凸起。
花岗闪长岩中闪长岩包体差异风化现象岩石的裂隙发育程度对风化作用也有显著的影响。
裂隙发育增加了水和空气与岩石接触的面积,使风化作用易于进行。
被裂隙分割成块状的岩石,其棱角部位与外界接触面积最大,最易遭受破坏。
当风化作用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岩块棱角消失,趋于球形。
这种现象称为球形风化(图4)。
岩石的结构对风化作用有一定的影响,岩石结构较疏松、不等粒结构易于风化,粒度粗者较细者易于风化。
物理风化作用和气候
物理风化作用和气候物理风化作用是指通过自然力量引起的岩石物质的断裂和破碎的过程。
而气候是指一定地点在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
这两个因素都对地球的岩石和地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物理风化作用和气候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地表形态演化中的重要性。
一、物理风化作用:风、水和冰物理风化作用主要包括风化、水化和冻融作用。
其中,风化作用是由风力对岩石进行侵蚀、磨蚀和破碎而产生的。
风化作用在干燥、半干燥地区尤为明显,常见的风化地貌有风蚀洞、大小砾石、溜石和干河谷等。
水化作用是水分侵蚀岩石表面,溶解或分解其中的矿物质,使岩石变得疏松和易被破碎。
水化作用对于溶岩地貌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溶岩地貌是由火山喷发出的熔岩在表面冷却和凝固形成的。
在水化作用的作用下,溶岩地表会出现许多细小的裂缝和孔洞,形成独特的地形,如溶洞和溶壑。
冻融作用是指在高寒地区,水分在冰冻和解冻过程中对岩石的作用。
当水分渗入岩石裂缝中,冻结时会产生体积膨胀,从而增大了岩石裂缝的宽度。
随着冻融循环的重复,岩石表面会逐渐剥落和破碎。
在山区和高海拔地区,冻融作用对于岩石的风化作用尤为明显,形成了独特的冰磨地貌,如城壕和冰碛。
二、气候的作用:温度和降水气候是地球表面的长期天气状况的总和,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因素。
气候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温度是决定岩石膨胀和收缩的重要因素。
在寒冷地区,温度的日夜变化较大,热胀冷缩的作用会使岩石受到应力,导致岩石的破碎和剥落。
同样,在高温地区,高温会使岩石膨胀,增加了岩石破碎和风化的风险。
因此,温度变化是地貌形态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降水是引发地表风化作用的重要因素。
在降水过程中,水分渗入到岩石内部,通过侵蚀和溶解作用,使岩石变得疏松和易于破碎。
降水还会引发水力风化、冻融作用等物理风化过程。
而在干旱地区,由于缺乏降水,地表风化作用相对较弱,地貌形态相对稳定。
三、物理风化作用和气候的互相影响物理风化作用和气候之间存在着双向的相互影响。
物理风化的类型
物理风化的类型物理风化是指在地表以及较深地层中,由于自然因素和外力对地表岩石和地层同化作用,而使岩石性质发生变化的单调地质变化过程。
物理风化又称为物理灭绝,是地表岩石、地层变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由外来的气候因素所致,包括气温、湿度、降雨量、气压、湖泊、大气分解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岩石表面的变形和损伤,给岩石的物理结构带来变化。
物理风化的类型主要有:气候作用型、降水作用型、冰碛作用型、表面变形作用型和冻结作用型。
1、气候作用型:这是由于高温、湿度、蒸发和气压变化引起的物理风化作用。
由于这些因素造成的岩石失水、膨胀、收缩等现象,会导致岩石表面和内部发生改变,最终导致岩石的表面损伤。
2、降水作用型:这是由于雨水湿润地表和溶解作用在岩石表面引起的物理风化作用。
雨水的溶解会使岩石的性质发生改变,表面也会出现腐蚀,最终会形成溶洞和崩瓦,导致岩石地层发生变形。
3、冰碛作用型:这是由于冰碛拉力和压力在岩石表面造成的物理风化作用。
冰碛会使岩石表面损伤,形成环形和横向裂缝,最终改变岩石的形态和表面结构。
4、表面变形作用型:这是由于外力如雨、水流、风等对岩石造成的物理风化作用。
表面变形可分为平整风化、植被风化、搬运风化和裂痕风化等不同类型,各类型的变形会使岩石表面结构发生变化,最终改变岩层表面结构。
5、冻结作用型:这是由于冻结作用造成的物理风化作用,即依赖于冻结水的膨胀性,冻结后冻结水会使岩石表面有微小的改变,最终导致岩石表面破坏。
物理风化是一种单调的地质变化过程,其作用不仅在于形成地质构造、地表景观、地质地貌,而且影响着物种的变异与地质结构的形成,是地球表面变化的重要因素。
如果气候因素发生变化,会直接影响物理风化的幅度,因此我们需要及时调整应对措施,以避免显著的物理风化作用对地表物质的影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气候及地质环境监测,减少空气污染,防止地质灾害,以及采取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
初一地理风化成因与作用解析
初一地理风化成因与作用解析风化是地壳表面物质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地貌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初一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风化的成因和作用,本文将对其进行解析。
一、风化的成因地壳物质经历长时间的风吹、雨淋、太阳辐射等自然力量的作用,产生不同形式的风化。
风化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指地表岩石和土壤物质在外界物理力量作用下发生破碎、断裂、颗粒磨损等过程。
常见的物理风化包括热胀冷缩、冻融作用、水力破碎等。
2.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指地壳物质在水、空气等化学物质的作用下发生物质的溶解,岩石矿物的溶解、水解、氧化等过程。
例如,酸雨对大理石的腐蚀就是一种典型的化学风化。
3. 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植物根系、昆虫、动物等生物的活动对岩石、土壤等物质的破坏和改变。
例如,树根通过生长和扩展,可以使岩石发生破裂和解体。
二、风化的作用风化作用对地壳的变化和地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分别介绍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的作用。
1. 物理风化的作用物理风化会导致岩石破碎、颗粒磨损等现象,进而加速其他风化作用的进行。
同时,物理风化还能改变岩石的结构和形态,促进岩石的溶解和侵蚀。
2. 化学风化的作用化学风化能够改变岩石的化学性质,产生溶解、水解、氧化等过程,促进岩石的物质转化。
一些可溶性矿物质在化学风化作用下会被溶解掉,从而会改变地壳的构造和地貌形态。
3. 生物风化的作用生物风化是由生物体生长活动引起的,包括植物根系的扩展、动物的挖掘等。
生物风化能够改变岩石的物理结构,从而导致岩石发生破裂和解体,加快其他风化作用的进行。
三、风化与地貌发育的关系风化是地貌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风化的作用可以改变岩石的性质和形态,进而影响地表的地貌形成。
不同类型的风化作用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地表地貌的发展。
例如,物理风化加速了岩石的破碎和溶解,进一步提供了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的条件。
而化学风化会改变岩石的组分,使其更容易被生物风化破坏。
物理风化作用和气候
物理风化作用和气候物理风化作用是指自然界中由于风的作用而引起的岩石破碎和颗粒运动的过程。
气候是地理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物理风化作用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物理风化作用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一、物理风化作用的概念和分类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在自然界中,由于风的作用而引起的岩石破碎和颗粒运动的过程。
它是一种较为常见和普遍的地质作用,广泛存在于地表地下的各种岩石中。
物理风化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风蚀:在干燥和半干燥地区,风力可以将细小的颗粒物质搬运和沉积,形成沙丘、沙漠等地貌。
2. 风化破碎:风力对岩石表面的冲击和挤压作用,会导致岩石的破碎和剥离,进而形成风蚀孔洞、风化壳等地貌。
3. 风沉积:风力可以将悬浮在空气中的细小颗粒物质沉积下来,形成风沙、风积砾等地貌。
二、气候对物理风化作用的影响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因素。
气候对物理风化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1. 温度的影响:温度是影响物理风化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高温环境下,岩石中的水分会蒸发,导致岩石变干燥,从而增加了岩石受到风化的风险。
同时,高温还会导致岩石的热胀冷缩,加速了岩石的破碎和剥落。
2. 湿度的影响:湿度是指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含量。
湿度对物理风化作用有着重要影响。
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岩石中的水分会增加,使得岩石变得湿润,从而减少了岩石受到风化的风险。
同时,水分还可以渗入岩石的微小裂隙中,通过冻融作用加速岩石的破碎和剥落。
3. 降水的影响: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分在形式上由气态转变为液态或固态,并降落到地表的过程。
降水对物理风化作用有着重要影响。
降水可以使岩石表面湿润,增加岩石受到风化的风险。
同时,降水还可以通过溶解作用使得岩石中的溶解物质溶解出来,加速了岩石的破碎和剥落。
物理风化作用和气候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
气候对物理风化作用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物理风化作用又可以通过改变地表地貌和岩石结构,进一步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风化作用的类型
风化作用的类型
风化作用是指风沙或雨水沉积等改变物哙表面形态和性质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
1. 气候水化破坏:当水在没有适当排水的情况下渗入物哙表面时,物哙表面的接触粘性会减少,从而使物哙脆弱而失真。
2. 空气化学损伤: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及其他化合物时而变成酸性,当气温高时,这些物质会沉积在物哙表面,使其有机化合物加速分解失真,从而造成表层氧化、结晶熔融以及水实蚀等连锁反应。
3. 风沙侵蚀:风沙是由大气中运动的空气和悬浮在空中的尘土组成,它会在表面摩擦或撞击作用下,持续磨损被侵蚀物哙表面,使其形状发生变形。
4. 生物风化:物体表面微生物的活动会对物体表面有影响,加快其腐烂和氧化,使其速度加快消失。
5. 地质冲拔:地质动力活动,如地震、滑坡、溃坝等,会使物哙表面受到极大的冲拔力,并形成棱角状的坑、凹等变形,从而造成表面的改变。
6. 生物活动:人类的采矿、植物的生长等都会对物哙表面产生降解和改变。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拓展: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风化作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矿物逐渐崩解、疏松或改变化学成分,变成岩屑和砂土,这种现象叫风化,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岩石受到温度变化、冻融作用和其它机械作用力的影响,产生崩解、破碎,改变块体大小,而基本上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现象称为物理风化。
例如,白天在太阳光线照射下,岩石表面很快被晒热,而其内部随深度增加,增温渐小。
在夜晚情况刚好相反,岩石表面很快散热冷却,而其内部冷却较慢,这就造成了岩石表里的冷热不均,收缩和膨胀的不协调,日久天长便会发生裂纹和裂隙,这就是坚硬岩石崩解的开始。
顺着岩石裂隙进入雨水,冬季寒冷使水结冰,体积膨胀,扩大岩石裂隙,随之泥沙、矿物质充填缝隙。
在干旱季节,缝隙中的盐类重新结晶,也会产生很强的撑胀作用。
这些物理的或机械的破坏作用都会使岩石崩解破碎。
岩石在水、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氧与二氧化碳等的作用下,发生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和氧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这种引起岩石成分和性质的变化叫化学风化。
它使岩石中可溶的矿物逐步被溶蚀、流失或渗透到风化壳下层,重新沉积。
残留原地的或新形成的多为难溶的稳定矿物。
化学风化的结果使原岩中的缝隙加大,孔隙加密,破坏了原岩的结构和成分,甚至使坚硬的岩层变成松散的土层。
岩石在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产生的机械破坏和化学变化称为生物风化。
如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由于其根系逐渐加粗、增长,使岩石裂隙受到像楔子一样劈裂作用,不断地使岩石裂缝扩大加深。
植物根系在岩石缝中一般可深达几十厘米到1米左右,甚至可达十几米,对周围岩石可产生10—15公斤/厘米2的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三峡地区陡山沱期海洋氧化与生物演化关系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发表时间:2008-04-15)本文提要:中美科学家通过对三峡地区九龙湾等剖面陡山沱组开展高分辨的碳硫同位素和大型疑源类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揭示了埃迪卡拉时期海洋脉冲式的氧化与大型疑源类化石出现、多样化和灭绝之间的关系。
研究证实了埃迪卡拉时期的海洋确实存在一个巨大的有机碳库,致使深海维持在缺氧甚至硫化(含硫化氢)的状态,并发现深部还原的海洋经历了两次脉冲式的氧化,而海洋每一次的氧化事件都对应着一次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研究表明导致全球性生物多样化发展的海洋完全氧化是在5.51亿年之后。
以中国科学家为主要贡献者的该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被誉为关于多细胞动物成因与埃迪卡拉时期(先于寒武纪)古环境变化的最重要论文。
“雪球地球”理论是地球科学界影响广泛、争议不断的一个假说。
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霍夫曼等人的“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假说认为,在宏观后生动物出现之前的2亿年(大约7.5-5.5亿年前)间,由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解体,增加的大陆风化作用过度消耗了大气圈的CO2,造成了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新元古代冰期—“雪球地球”。
其间可能至少有2次全球性的冰川曾推进到赤道地区的海平面,使海洋全部结成很厚的冰,地球成为了一个被冰雪覆盖的大雪球。
尽管存在着新元古代的冰期究竟是“雪球”还是“泥球”的争议,但随着冰期温度的下降,海洋能够从大气中吸收更多的氧气,这些氧气与海洋中悬浮的微小有机体作用产生碳酸盐,即通过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释放出CO2,这些气体最终帮助地球温度迅速反弹,这种温室效应对地球生物圈产生了保护作用。
我国科学家2007年在三峡地区陡山沱组底部发现的“滞育卵囊中动物胚胎”化石,将动物的起源时间提前到6.32亿年以前,将动物的化石记录前推了5千万年,即动物在新元古代晚期“雪球地球”事件结束之后就已经出现了。
动物绝对需要氧气,海洋只有氧化了,海水中溶解的氧气达到一定浓度动物才会出现。
也只有深海基本氧化了,才会发生多细胞生物的大幅射。
动物演化的重要一幕发生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的埃迪卡拉纪(6.35-5.42亿年前),是全世界科学家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释在埃迪卡拉时期出现的生命的飞跃(动物的出现)以及随后复杂的生命现象,科学家们对阿曼、加拿大等地埃迪卡拉系剖面做过地球化学研究,但是由于缺乏地层年代、古生物化石等资料,无法将高分辨的地球化学数据和古生物资料结合起来,直接论证海洋环境的变化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三峡地区震旦系已有80多年研究历史,全国地层委员会2005年重新定义的震旦系即相当于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为这个系下面的一个岩性地层单元。
2005年中外学者发表了多篇三峡地区锆石U-Pb年龄或SHRIMP锆石U-Pb年龄数据,将陡山沱组沉积年龄锁定在6.35-5.51亿年之间,使我国陡山沱组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具有可靠同位素年龄数据的埃迪卡拉系地层剖面。
10年来,中外学者先后在陡山沱组中发现了一些最早的动物化石证据,曾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在贵州瓮安陡山沱组上磷块岩(大约5.8亿年前)中发现的动物胚胎化石、原始海绵动物化石和两侧对称动物化石。
不久前在三峡地区发现的6.3亿年前“休眠卵”动物胚胎化石。
这些成果分别发表在著名的《自然》、《科学》杂志上。
明确的年龄和丰富的早期动物化石记录使三峡地区成为研究埃迪卡拉时期古海洋环境与生物演化的理想地区,吸引了包括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国学者前来考察和工作。
2002年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美国地球化学家安巴和古生物学家诺尔合署的述评文章,指出“元古代(25-5.42亿年前)大部分时期地球的海洋表面是含氧的,深部是硫化(含硫化氢)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大部分海洋环境会是缺少生物所需的微量金属,潜在地阻碍了氮循环,影响初级生产力,并限制了真核藻类的生态分布”。
氧化还原敏感的微量金属(如Mo、Fe、Cu)是生物固氮酶中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起到无机生物桥的作用。
元古代末期多细胞藻类和后生动物的出现标志着硫化(含硫化氢)海洋的结束,也即深海的氧化。
因此近几年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向海洋氧化与生物演化的关系,如海洋深部究竟是什么时候氧化的?生物的演化与海洋的环境变化究竟关系如何?宜昌西陵峡观景三峡大坝的新公路开辟出的九龙湾剖面,是目前发现的出露最好、保存最完整、最连续的陡山沱组沉积记录。
主要由碳酸盐岩、黑色页岩构成的陡山沱组沉积厚度近200米,这些岩石保存的多种地球化学代指标是研究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的重要证据。
结合保存的丰富的大型凝源类化石的研究,能够揭示埃迪卡拉时期海洋氧化与真核生物多样化的耦合关系。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共同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黄晶(第二作者)、导师储雪蕾研究员(通讯作者)以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周传明、袁训来研究员等同美国3所大学的学者合作,在2008年3月4日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题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脉冲式氧化与生物演化”的论文,通过对三峡地区九龙湾等剖面陡山沱组开展高分辨的碳、硫同位素和大型疑源类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揭示埃迪卡拉时期海洋脉冲式的氧化与大型疑源类化石出现、多样化和灭绝之间的关系。
这篇论文对采自三峡地区九龙湾剖面完整的陡山沱组样品进行了高分辨的碳和硫的同位素和大型疑源类化石的研究分析。
麻省理工学院罗斯曼等人在2003年通过非稳态的碳循环模型的模拟,提出在新元古代冰期之后深海曾存在一个巨大的有机碳库,但一直没有被进一步证实。
黄晶、储雪蕾等人的该项研究所获得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显示,陡山沱组下部拥有非常稳定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和扰动的无机碳同位素、微量硫酸盐同位素组成,表明陡山沱早期的海洋拥有巨大的有机碳库和低的硫酸盐含量,是一个还原的海洋。
这与罗斯曼等人提出溶解有机碳库的模型完全吻合,证实了埃迪卡拉时期的海洋确实存在一个巨大的有机碳库,致使深海维持在缺氧,甚至硫化(含硫化氢)的状态。
该项研究还发现,陡山沱组中、上部的两次无机碳同位素负漂移显示了深部还原的海洋经历了两次脉冲式的氧化,直到陡山沱期结束之后溶解有机碳库源消失,深海才完全被氧化。
结合大型疑源类化石的研究发现,海洋每一次的氧化事件都对应着一次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研究证明了早期埃迪卡拉真核生物的发展是沿着海洋氧化的轨迹进行的。
这篇文章还通过全球对比提出,导致全球性的生物多样化发展的海洋完全氧化是在5.51亿年之后。
由于丰富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和古生物资料,霍夫曼认为该论文给出的数据是至今得到的最详细的(环境)多种代指示资料,是关于多细胞动物成因与埃迪卡拉时期(先于寒武纪)古环境变化的最重要论文,对研究埃迪卡拉时期的海洋环境与生物演化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学者在构思、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论文引用的数据平行来自中美两国的实验室,其中中方数据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独自完成,包括碳酸盐、有机碳、微量硫酸盐和黄铁矿的碳和硫同位素分析。
国内分析的数据与国外的数据完全可以对比,而且微量硫酸盐的数据质量还高于国外。
中科院专家表示:风化作用让珠峰矮了1.2万米(表时间:2007-08-07)正在南京进行的“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上,专家们表示,化石数据证明,如果不是风化作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应该为2万米左右。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挺恩表示,化石的证据表明:青藏高原的形成,经历了五次板块运动,喜马拉雅山则形成于第五次板块冲撞,而且如果没有自然界的风化力量,它的顶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得多。
化石证据表明,珠峰是在第三纪全新世形成,按照这个推断,珠峰的峰顶应该是第三纪的地层,然而登山人员从峰顶采得的地层证据却表明,这里是奥陶纪地层。
那么奥陶纪之后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直到第三纪全新世,这一大段的地层究竟跑到哪里去了?“这是因为大自然环境的风化作用让珠峰的个头变矮了。
”陈挺恩告诉记者,在喜马拉雅山的北面山坡的坡底地区,来自全国的化石专家分别找到了那些在顶峰上遗失的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直到第三纪全新世这些地层,而且推算出它们的厚度相加应该是在1.2万米,因此,板块冲撞形成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地壳的隆升高度应该是在2万米左右。
参加“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的专家们表示,喜马拉雅山目前仍处于隆升的过程之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肯定会越来越高。
珠峰未来究竟是长高还是变矮,取决于两大力量的对比,即珠峰隆升的速度和风化的速度谁快谁慢,如果风化快过隆升,那么珠峰无疑就会变矮,而如果隆升速度快过风化过程,那么世界第一高峰还会长高。
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协科普办公室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4日-5日在南京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化石爱好者与古生物化石专家参加了大会。
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和演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发表时间:2009-12-08)具根的维管植物的出现加速了地球的风化作用,改变了陆地的生态系统。
故维管植物根的起源和演化是早期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前沿和热点。
传统的观念认为,陆地上最古老的植物是茎轴裸露、没有真正的根和叶子的原始植物,它们通常被称作裸蕨,最早期的陆生植物生活的时代泥盆纪也被称作是裸蕨植物的时代。
真正的根和叶子是随后才在地球上演化出来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在自然科学基金持续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郝守刚教授的古植物研究组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研究,完全改变了这些传统的观念。
最近,该研究组报道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根。
这是一种发现于云南4.1亿年前(早泥盆世)的地层中裸蕨植物工蕨类(Zosterophyllum shengfengense)的簇生根。
该研究组经过野外调查和认真的实验室工作,揭示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根的形态学特征,并依据完整的化石标本,引进了现代生态学的概念,第一次计算了这种最古老植物的生物量,获得了该压型化石植物的根茎比信息。
这种古老的根仅占整个植物生物量的不到3%,通过与现生植物的根茎比数据的比较,表明这种细小的簇根能够为相对较大的茎轴系统有效地提供养分,这也表明早期陆生植物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也表明这种植物可能生活在高温、高降水量以及水分供应充足的环境之中。
由于早期根的形态和生态学信息的记录极度缺乏,已报道的化石资料非常少,所以该项地球上最古老的根系统的研究引起了审稿人高度关注,该项成果发表在国际重要的学术期刊“New Phytologist”上。
该研究不仅对早期微观植物起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全球变化效应的建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组一直致力于早期陆生维管植物的起源、演化及其环境制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