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苏教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正比例的基本概念。正比例是指两个相关联的量,当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之变化,且它们的比值保持不变。它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汽车以恒定速度行驶,行驶的距离和消耗的汽油量成正比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正比例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另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发表观点时,表达得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正比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也可能是他们在团队协作和沟通方面还需要加强。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会表达和沟通。
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尝试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意识到,可能需要寻找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激发他们兴趣的例子,以便他们能更好地消化吸收这些知识点。
(3)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学会列式解答正比例问题,如已知两个量的比值和其中一个量,求解另一个量。
(4)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正比例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
(1)正比例概念的抽象理解: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把握其核心。教师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抽象出正比例的本质。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正比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正比例的概念和实际应用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帮助他们理解,但感觉还是有一些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不够牢固。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大家积极性很高,提出了很多有趣的例子。这说明他们在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还是容易混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和讲解。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正比例图像-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正比例图像-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正比例图像苏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五单元——正比例图像的教学。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106页至108页。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正比例图像的概念,以及如何根据正比例关系绘制图像。

具体内容包括正比例图像的定义、特点以及绘制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正比例图像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图像的绘制方法,能够运用正比例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正比例图像的绘制方法及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正比例图像的概念及其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小明每天做家务的时间与他做的家务量成正比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根据这个情景绘制出正比例图像。

2. 概念讲解:在讲解正比例图像的概念时,我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正比例图像是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即一个变量的值是另一个变量的值的常数倍。

3. 绘制方法讲解:4. 例题讲解:5. 随堂练习: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出几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正比例图像的绘制方法。

6.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正比例图像的定义、特点和绘制方法。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这些知识点呈现在黑板上,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7.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已知小明的身高与他年龄的比值为1:4,小明现在的年龄是10岁,请问小明的身高是多少?(2)某班级的班费与班级人数成正比例,已知当班级人数为50人时,班费为1500元,请问当班级人数为75人时,班费是多少?答案:(1)小明的身高为40厘米。

(2)班费为2250元。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正比例图像的概念和绘制方法。

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在课后探索更多的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正比例图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正比例图象》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正比例图象》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正比例图象》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正比例图象》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表示方法,并能够运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但正比例图象的概念较为抽象,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从而自己发现正比例图象的特征,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表示方法,能够运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教学难点: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以及如何运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自主探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表示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数学图象资料,如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实际问题的图片等。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单价与数量的关系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如直线、经过原点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表示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体会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过程性目标
(1)在交流讨论中完善自己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经验认识,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
(2)通过数形结合,进一步感受和领会正、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目标
逐步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当独立思考解决不了问题时,与他人合作的成就感,逐步增强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导入复习
1、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正比例反比例。

2、比一比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的例子有很多,现在我们就来玩个小比赛,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比比哪组同学能举出更多的成正比例关系的量或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学生小组内举例并记录下来。

教师巡视,收集成正比例、反比例、不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例子各一个,记录在卡片上。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优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优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比例和反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他们来说,正比例是一个新的概念,但与比例和反比例有一定的联系。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正比例,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概念,并且能够通过实例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但是,正比例是一个相对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理解和消化。

另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数学基础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判定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判定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正比例。

2.问题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正比例。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意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小明每分钟跑50米,他跑10分钟能跑多远?”让学生思考和探索,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苏教版正比例的教案

苏教版正比例的教案

苏教版正比例的教案教案标题:苏教版正比例的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掌握正比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3. 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 正比例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苏教版数学》相关章节。

2. 教学投影仪和电脑。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2.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教材内容,简要讲解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的特点,并与其他比例关系进行比较。

三、解题方法讲解(15分钟)1. 利用投影仪展示教材中的解题方法和示例,讲解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

2. 引导学生掌握正比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例如利用比例的性质进行计算。

四、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若干道练习题。

2.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解题思路,并及时纠正错误。

3. 针对学生易错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解和解答。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物品价格与数量的关系等。

2. 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导他们发现更多与正比例相关的应用场景。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正比例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2. 让学生回答一些反思问题,检查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查找更多正比例的例子,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批改学生的练习册和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正比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2. 针对学生的错误和困惑,进行个别辅导和解答。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并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

2.让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材料,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商品的单价和数量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之间的数学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用实例来解释和展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找出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并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和解释这些现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优质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优质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分数和小数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授的。

主要介绍了正比例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成正比例。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性质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接受一些抽象的概念。

但是,正比例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践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比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否成正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否成正比例。

2.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况,能够准确地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否成正比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

2.准备一些实际的案例,用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正比例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例如,可以给学生出一道题目:某商店将一件商品的价格降低了10%,问降低后的价格与原价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判断哪些情况是成正比例的,哪些情况不是。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案、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正比例概念,如通过比较不同长度的绳子与相应重物的比例,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关系。通过这样的引入,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2.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正比例的性质和应用。例如,提出“为什么速度和时间成反比,而路程和时间成正比?”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提高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的正比例知识,设计一道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运用正比例关系解决。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在作业本上,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课本第36页的探究题,讨论成正比例关系的实例,并总结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每组提交一份讨论报告,内容包括:问题背景、解决方案、讨论过程和结论。
2.学生能运用正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比例尺、速度与时间等。
3.学生能绘制正比例图像,通过图像直观地分析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主探究正比例关系。
2.学生在问题驱动下,深入思考正比例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将正比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指出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醒他们注意避免类似错误。
3.鼓励学生们在课后继续思考成正比例关系的实例,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确保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提升,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练习:完成课本第35页的练习题1、2、3,重点加强对正比例定义、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准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以及掌握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比和比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还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也有所不同,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让学生掌握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关系,能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2.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教学法,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采用实践活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践活动素材,如图片、图表、道具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

3.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小明每分钟跑50米,他跑10分钟能跑多远?”让学生初步感知正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呈现(15分钟)呈现多个实例,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3小时能行驶多远?”、“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等,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关系。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优质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优质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分数和小数等基本运算的基础上,引入比例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内涵和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片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正比例的定义,并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掌握正比例的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正比例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自主探究正比例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正比例的定义,掌握正比例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比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正比例的实际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图片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正比例的定义。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正比例的情境图片和实际问题。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3.教学板书:设计好板书,突出正比例的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情境图片,如商店打折、火车速度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情境中存在的数学规律。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激发学生对正比例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正比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篇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4--65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反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

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铺垫 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4、导入新课: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的表格(略)学生填表2、小组讨论:(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3、全班交流学生初步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填表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例3和“试一试”,说说它们的共同点。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正比例》(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正比例》(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正比例》(苏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明确正比例的含义,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建立正比例关系,并应用正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心、耐心、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建立正比例关系,应用正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正比例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讲师可以通过实例引入正比例的概念,比如一张足球比赛的门票能看一场比赛,两张门票就能看两场比赛,三张门票就能看三场比赛,这种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

•讲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上面的例子,学生们可以发现正比例关系有什么特点。

2. 学习新知识•讲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比如小明去超市买水果,小明每次买的水果数量和所花费的钱之间就有一个正比例关系,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们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探究正比例和反比例之间的区别。

•介绍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建立正比例关系,并进行练习操练。

3. 复习巩固•讲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来检验学生对于正比例的掌握情况,同时加深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和记忆。

4. 拓展应用•讲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哪些问题可能存在正比例关系,并进行复杂问题的探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探究法;•思维导图法。

五、教学手段•黑板;•讲义;•电子白板;•教学PPT。

六、教学评价•学生的反应:考察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学生的作业:布置正比例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堂测验:通过课堂测试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启发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正比例关系。

•总结回顾:通过总结回顾,加深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更好的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正比例关系。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是学生在学习了比例、比和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正比例的定义、性质和运用。

教材通过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正比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比和除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正比例的概念较为抽象,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

学生对于实例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强,但需要进一步培养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正比例的规律。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3.问题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

2.实例和问题。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购买物品时的价格和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系列的实例和问题,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正比例的规律。

如:(1)实例:一辆汽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1小时可以行驶多少公里?问题:行驶的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实例:一辆汽车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1.5小时可以行驶多少公里?问题:行驶的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如:(1)学生自己设计实例,观察和分析正比例的规律。

(2)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火车行驶的路程、计算商品的折扣等。

(完整word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

(完整word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56页的例1、第57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的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引导回顾:(1)速度时间路程(2)单价数量总价(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引入: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互动新授出示例1。

1.探究时间与路程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提问: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发言)引导:表格中的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说说是怎样的关系?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预设:(1)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行驶的时间越长,行驶路程越多;行驶的时间越短,行驶路程越少。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分析时间与路程这两个量的比值。

提问:表格中时间越长,路程越多;时间越短,路程越少。

现在我们就来探究时间与路程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动手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学生观察比值,发现规律,汇报小结。

引导学生回答: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些比值都是相等的,它们表示行驶的速度。

提问:谁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路程÷时间=速度3.揭示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例1中的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例、比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反比例和复合比例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比例、比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对于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

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关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正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的理解。

2.难点: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入正比例的概念。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正比例的性质。

3.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正比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引入正比例的概念。

2.准备正比例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引入正比例的概念。

例如,展示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小时后,行驶的路程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入正比例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向学生介绍正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图片,解释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

同时,引导学生探究正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比例尺、对应比等。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对正比例的理解。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计算题和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1《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1《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1《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1《正比例的意义》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定义,掌握正比例的判断方法,并能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反比例和复合比例打下基础,对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比例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正比例的抽象概念和判断方法,仍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数学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会影响他们对正比例知识的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的定义,掌握正比例的判断方法。

2.能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定义,掌握正比例的判断方法。

2.教学难点:对于正比例的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和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实例,如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正比例的特点和判断方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正比例的定义和相关判断方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

同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正比例解决。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活动,如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等,巩固他们对正比例的理解和掌握。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的判断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特性。

2.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

3.能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技巧。

二、教学重点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一组图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2.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

2. 讲解1.正比例的定义和表达方式。

2.反比例的定义和表达方式。

3.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及其应用。

3. 操作练习1.让学生通过一组简单的实例,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技巧。

2.让学生自主完成一组实际问题解决,锻炼其应用能力。

4. 总结归纳1.通过一个简单的小结,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核心知识点。

2.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详细解答。

五、作业布置通过一组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要求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在作业本上,并标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表达方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例子的形式,让学生较为直观地理解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在讲解阶段,通过详细的解释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及其应用。

在操作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灵活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加强对学生问题的详细解答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正比例》(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正比例》(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实例中认识正比例,并能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过程,培养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在探究正比例意义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组数量关系,认真观察大屏幕,第一组已知路程和时间,怎么求速度?第二组已知总价和数量,怎么求单价?师:你反应的最快,你来。

师:说的真好,是的,路程/时间=速度,总结/数量=单价。

师:看来你对之前的知识掌握的很充分。

那么同学们这些数量关系有什么特征呢,你能用正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么?师:我看很多同学露出了疑惑的表情,那带上你们充满智慧的小眼睛,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行程吧——《正比例》二、新授师:接下来认真观察大屏幕,根据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独立思考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师:第四小组,你们讨论的最激烈了,你们来。

师:很正确,你们发现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师:你们组回答问题直观准确,声音洪亮。

接下来哪一组再来说说路程与时间是如何变化的呢?师:第七组,你们来。

师:真不错,你们认为行驶的时间越长,行驶的路程越多,那时间越短呢?师:很好,时间越短,行驶的路程越短。

师:你们组分工明确,积极合作值得我们学习。

师:第一小组已经跃跃欲试了,你们发现的是?师:真厉害,是的,通过计算你们发现80÷1=80,160÷2=80……行驶的速度不变。

师:集体的力量大于一切,你们已经给了最好的证明。

师:下面根据你们刚刚的发现,能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吗?师:我听见有人说80/1=80,160/2=80,240/3=80.......那么比值都是多少呢?师:非常好,比值都是8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56页的例1、第57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引导回顾:(1)速度时间路程(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引入: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互动新授
出示例1。

1.探究时间与路程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提问:
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表格中的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说说是怎样的关系?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预设:
(1)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行驶的时间越长,行驶路程越多;行驶的时间越短,行
驶路程越少。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分析时间与路程这两个量的比值。

提问:表格中时间越长,路程越多;时间越短,路程越少。

现在我们就来探究时间与路程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动手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学生观察比值,发现规律,汇报小结。

引导学生回答: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些比值都是相等的,它们表示行驶的速度。

提问:谁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3.揭示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例1中的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当路程和相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4.正比例意义的应用
做第57页的“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1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5.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那么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
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根据学生回答,板书:y﹕x=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第57页的“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2.第57页的“练一练”第2题。

提问:题中的两种量是否相关联,小组内讨论本题数量之间
的关系,并说说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练习十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指名说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两种相关联的量,当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且它们的比值总是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

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时,我们一要看两种量是否相关联,二要看一个量是否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最后看比值是否一定。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3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