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粥效应
马太效应

1马太效应: 只要你在某个行业或区域做到最好,你就可以”赢家通吃”,否则不算,还得挨打.2登门槛效: 是一把双刃剑,善加利用可以使沟通交流事半功倍,同时也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轻易利用他人的心理,因为拒绝了他人的要求,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心存歉意,想尽力去补偿,正是这种善良的歉意,才使得人与人之间充满爱心.3蝴蝶效应: 讲的是一个道理,如果对于一个微小的纰漏听任发展,往往象多米诺骨牌那样引起崩溃.一根火柴可以点燃整个森林,一个血球可以引起雪崩.4分粥规则: 是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所著正义论提出的,他把社会财富比做一锅粥,一群人来分粥.大概有5个发法.目前比较流行的是要等所有人把粥领走,自己才能取剩下的部分。
5节约悖论: 关键在于把储蓄的资金闲置起来,而把它转化为投资,扩大和提高生产能力,增加银行的有效贷款,把钱用在刀刃上.6分马的启示: 将欲取之,必先欲之,适当的付出,不仅让你毫发为损,还会让你获得丰厚的回报.7霍桑效应: 从长远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张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8木桶原理: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版. 9.鲇鱼效应: 急中生智,置死地而后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囚徒困境: 并不是每次个人理性的选择都能让自我利益最大化,也许会让你陷入一个囚徒困境.11.香肠法则:爱吃香肠的人绝对不要去了解香肠的制作过程.12.梅非定律: 预料之中发生的事没有发生,而预料之外的事却发生了。
13.帕金森定律: 在行政管理中,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人员也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14.路径依赖:惯性思维15. 群体思维:凝聚力越强的群体,决策越容易出错.16.过度理由效应:当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作出解释时,就不在去寻找内部的原因。
17.卡诺沙朝见:态度决定一切,面对危机虽然事实很重要,但正确的态度能帮助你获得社会公众和舆论的广泛理解和同情,应对得法临危不乱,也许能够变坏事为好事.18.七年之痒:正确的能力定位,理性的目标规划和勇于面对挑战的年轻心灵,总能将7年之痒变成7年之扬.19.差一点情节: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20.酒与污水定律:一颗老鼠粪坏了一锅汤.21.华盛顿合作定律:三个和尚没水吃.22.赫克金法则:要坚持诚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分粥故事体现的管理真谛

管理的真谛是什么?
管理的真谛是责、权、利的统一。
作为管理者就是要建立一个象“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责权利统一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要兼顾公司利益、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
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
缺乏责任,就会像推选德高者分粥一样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利,公平合理分粥的执行就变成废纸;缺乏利益,合理分粥就会积极性下降,分粥的满意度极低。
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现在,管理从工人为主的现场管理方式开始向知识经济的方向进行大幅转变,垂直管理向横向管理发展,人的行为方式更加不可用计件或计时的方式进行管理。
如果公司没有建立完善的责、权、利体系,流程体系、内控体系,事事都在等着上级领导的安排,员工没有积极性,企业不是有效、流畅的运转,即使管理者天天在公司里转悠,公司也完不成任务,绩效也不会高。
反之,如果公司建立了这个明确责权利的体系,并且建立合理的工作流程和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创建学习型企业组织,企业的管理会更加有效。
(完整word版)分粥的故事之启示

分粥的故事之启示(2009-06-26 22:45:39)转载标签:y理论分粥的故事效益原则成本效益阿克顿财经文/开心言分粥故事的最大意义应该是使人们从中认识到管理活动中监督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和成本限制,进而得到监督机制设计和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等方面的一些启示。
一、分粥的故事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1834-1902)讲过一个分粥的故事。
故事大意是,有七个人组成的小群体,每个人都是平凡且平等的,他们没有险恶害人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
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分食一锅粥,但却没有称量工具,为此他们尝试过多种分粥方法。
第一种方案: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
可是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
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稠。
第二种方案: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
这就等于承认了个人为自己分粥的权利,同时也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
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饥肠辘辘。
第三种方案:大家选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负责分粥。
开始这位德高望重的人还能公平地分配,但不久他便开始为自己和讨好他的人多分。
第四种方案: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
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方案确定了,粥却冷得不能喝了。
第五种方案:每个人轮流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
在这个制度下,七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
分粥故事产生后即广为流传,甚至有人冠之以“全球流行的故事”,并产生了一些变体,但故事的本质和主要情节大致无二。
分粥故事简练概括,对现实进行了高度的抽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寓意性,一系列的分粥方法和效果带给人很多的启发,读罢不禁令人掩卷遐思。
有人用它来分析公权滥用的腐败问题,也有人用它来分析社会制度,但它更多的是以管理小故事的身份展现在人们面前。
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分粥故事带给我们哪些启发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下这些分粥的方法吧!二、无监督下的权力滥用前三种方案都是由某一人来独自掌管分粥事宜,这个手握大权的分粥人可以是大家指定的,可以是后来替换的,也可以是由制度规定轮流担当的,甚至是群众选举的“德高望重”的,但是,不管哪一种产生方式,都带来了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只要有机会,分粥人就会给自己分配更多。
企业管理—分粥效应

这是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讨论社会财富时做的一个比喻。
说明只要把制度建立在对每一个人都不信任的基础上,就可以导出合理、具监管力度的制度了。
制度不但要科学,还要有针对性。
制度的制定一定要有所依据,具有可操作性。
制度要简单明了,便于执行。
分粥理论罗尔斯把财富比作一锅粥,一群人来分。
那如何分呢?罗尔斯罗列了五种分粥法:分粥效应方法一:拟定一人负责分粥事宜。
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换了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结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
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耐。
结论:资源浪费。
方法三:打击选举一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结论:毕竟是人不是神!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
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经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粥分完,早就凉了!结论:类似的情况政府机构比比皆是!方法五:每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人最后一个领粥。
结果呢?-----每次7只碗里的粥都是一样多,就象科学仪器量过的一样。
解读分粥者最大的资源并不是粥,那是表面的资源,也是最靠不住的资源,会因为你分的好不好就要立即产生矛盾。
分粥者最大的资源是设计制度,不同的制度下,自然有不同的结果,分粥者就是要设计出那个最优的结果。
在这里,粥只是一个载体而已,一旦懂得了生产公平的分粥制度,你就自然懂得分任何东西给任何人。
启示分粥效应“分粥理论”告诉我们:“先进适用而高效化、公平公正而民主化、奖惩分明而激励化”的制度,是搞好内部管理的基础,我们需要根据自身实际而创新这样的制度。
落后僵化、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的制度安排,不但无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反而会成为日常管理中的一种枷锁和羁绊。
就拿上述故事来说,前四种分粥办法,或造成分粥不公平的结局,影响大家的积极性;或效率不高,在一件极简单的事情上浪费太多的精力;或给“掌勺者”以可乘之机,使其有以权谋私的机会。
也说分粥故事的制度启示

也说分粥故事的制度启示也说分粥故事的制度启示很多讲制度的人或专家,都喜欢用分粥的故事来说制度的力量。
我也是个制度建设者、倡导者和半个研究者,随个流,也说说分粥故事的制度启示。
一、分粥故事(一)故事来源综合网络和书籍上的信息,分粥故事大致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外国的,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哲学家罗尔斯的《正义论》,一是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1834-1902)讲述的。
从两人的生卒年代看,应该是阿克顿讲述在先,后为罗尔斯引用,有文献也是这么说的。
但阿克顿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讲的或在哪本书哪个章节讲的,无从查证;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也没有查到这个故事。
现在,网上流传的很多管理故事或所谓的“名言”都找不到其出处,与严谨的论文期刊相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
百度百科对罗尔斯介绍如下:约翰·罗尔斯(1921年2月21日-2002年11月24日),美国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教授,写过《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万民法》等名著,是20世纪英语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
1951年发表《用于伦理学的一种决定程式的纲要》。
此后他专注于社会正义问题,并潜心构筑一种理性性质的正义理论,陆续发表了《作为公正的正义》(1958)、《宪法的自由和正义的观念》(1963)、《正义感》(1963)、《非暴力反抗的辩护》(1966)、《分配的正义》(1967)、《分配的正义:一些补充》(1968)等文。
在此期间,罗尔斯着手撰写《正义论》一书,前后三易其稿,终成20世纪下半叶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于1971年正式出版发行,旋即在学术界产生巨大反响。
由于第一版的《正义论》封面为绿色,当时一些哈佛的学子以“绿魔”来形容这本书的影响力。
据后来的统计数据显示,自1971年,全球共有约5000余部论著专门对其研究讨论。
除此以外,罗尔斯的著作还包括《政治自由主义》(1993)、《万民法》(1998)、《道德哲学讲演录》(2000)、《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2001)等。
和尚分粥实验报告

和尚分粥实验报告和尚分粥实验报告一、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却能引发深思的情景。
其中,和尚分粥实验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这个实验通过简单的行为,引发了人们对公平、正义和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对和尚分粥实验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二、实验过程和尚分粥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实验者请来了五位和尚,他们围坐在一张桌子前。
桌子上放着一大锅粥,五个碗和五个勺子。
实验者告诉和尚们,这锅粥是他们共同的食物,他们需要按照自己的需要分取粥来吃。
然而,实验者只给每个和尚一个勺子。
于是,和尚们开始分粥。
三、实验结果在这个实验中,和尚们的行为各不相同。
有的和尚迅速地用勺子将粥舀到自己的碗中,有的和尚则将勺子递给旁边的和尚,让他们也能分粥。
有的和尚则选择放弃自己的份额,将粥分给其他人。
四、实验分析通过观察和尚分粥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对待公平和正义的态度是不同的。
有些人更加关注自己的利益,只顾自己分到更多的粥;有些人则更加关心他人的需求,愿意分享自己的份额。
这让我们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会面临类似的选择?五、启示与思考1. 公平和正义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应该尊重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2. 人性的复杂性。
和尚分粥实验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
有些人更加自私,只追求个人利益;有些人则更加关心他人,愿意分享自己的资源。
这让我们认识到,人性是复杂而多样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人们划分为好与坏。
3. 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和尚分粥实验中,和尚们做出不同的选择,这可能与他们的个人经历、价值观、教育背景等有关。
我们应该意识到,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能简单地对他人进行评判。
六、结论通过对和尚分粥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公平和正义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我们应该尊重并追求公平和正义。
[管理]预习案例
![[管理]预习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2f1242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5.png)
一、分粥的故事(第一章薪酬与薪酬管理)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
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
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
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和四个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都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办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
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个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
从此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思考题:为什么同样的人会有不同表现?对企业领导有何启示?二、母狮子的出走与猴子分水果(第一章薪酬与薪酬管理)森林中住着几群狮子,每一个狮群中都有狮子王、小狮子、公狮子和母狮子。
狮子是群体动物,每只狮子都有明确的分工,狮子王不用干活,负责狮群的整体管理和猎物分配,公狮子在家照顾年幼的小狮子,并解决与其他狮群的冲突,而年轻的母狮子负责狩猎,捕捉到的猎物先让狮王吃,再分配给公狮子,然后再分配给小狮子,狩猎的母狮子们总是最后猜分到食物。
一年一度的旱季又来了,猎到的食物数量明显减少,狩猎的难度越来越大,母狮子们经常吃不饱。
一头母狮子产生了许多怨气,认为自己年轻力壮,捕捉到的猎物不少,但为什么每次都要饿肚子?最终她决定单干,于是就离开了狮群。
出走的母狮子看到一群猴子在树上摘水果,就跑过去问他们:“猴子兄弟,我看你们也是集体生活,来摘水果的总是你们几个,水果拿回去后,你们是怎么分配的?”猴子回答说:“我们摘到的水果全部上缴,猴王按拿回去的水果给我们分配食物,一般能分到采摘水果的1/10,而且越难摘的水果,给我们分配的比例越高,另外,如果采摘的食物超过了一定的数量,还会分配到更多的食物。
比如,如果今天我能摘到30根香蕉的话,前20根按1/10的比例分,后10根按1/5的比例分,这样我就可以得到4根香蕉。
分粥故事管理学启示

分粥故事管理学启示
从《分粥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管理学上的启示。
下面从个人能力、团队合作和
管理思维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个人能力
在故事中,李三给了两个孩子不同的任务,小明要去打井,小华要去做饭。
孩子们都
很努力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最终李三由于认为小明的打井难度大,因此给了他更多的粥。
这告诉我们,在团队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能力,如果能发挥出来,就能更好地
完成任务。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感恩和赞赏,短板不一定是错,给予一些鼓励和肯定会更好。
二、团队合作
故事中,李三和两个孩子形成了一支小团队,合作共赢。
小明打井,小华做饭。
两个
任务相辅相成,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个人的努力都不能够让结果最优化。
因此,在团
队中,要学会相互信任,相互协作,达成共同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三、管理思维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李三将粥分配得非常公平,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小明打井的难
度和付出。
这就告诉我们,管理者要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的实际情况
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出决策,取得最优化的结果。
管理者还需要学会给予鼓励和支持,
以提高个人的能力和团队的凝聚力。
从分粥中看团队管理

从分粥中看团队管理在团队管理中,分粥是一个广泛应用的概念。
分粥意味着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团队成员,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要求。
这种管理方法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本文将从分粥的角度探讨团队管理的重要性和实践。
一、什么是分粥分粥是一种资源分配的方式,源自于古代的宴会礼仪。
在古代,主持人会将热粥倒入碗里,然后按照礼仪规定的次序依次分发给客人。
每个人都能够获得一份公平的份量,确保了每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
在现代的团队管理中,分粥被引申为将资源和机会分配给团队成员,以达到公平、平等和高效的目标。
二、分粥在团队管理中的重要性1. 公平性团队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能力。
通过分粥的方式分配资源,可以确保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够平等地获得资源和机会,不会因为个体差异而感到不公平。
2. 激励团队成员分粥是一种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资源和机会,这就鼓励了团队成员的竞争意识和工作热情,从而推动整个团队向前发展。
3. 提高团队凝聚力通过分粥的方式进行资源分配,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作意识得到了增强。
团队成员将会更加理解和尊重彼此的需求,并愿意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团队的目标。
4. 提升工作效率分粥可以帮助团队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冲突。
通过合理地分配资源,团队成员将能够专注于自己的任务,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升整个团队的绩效。
三、实践中的分粥技巧1. 充分了解团队成员的需求作为团队的管理者,需要充分了解团队成员的能力、兴趣和需求。
只有了解每个人的特点,才能更加公平地分配资源,使每个人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发挥最大的作用。
2. 建立明确的分配规则分粥需要有明确的规则和标准,避免主观性和偏见对资源分配的影响。
建立公平的分配机制,将资源和机会分配给最需要的团队成员,确保公平和公正。
3. 及时沟通和反馈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要及时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和反馈。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分配策略,使分粥更加合理和高效。
分粥案例——精选推荐

[案例]和尚分粥对权力制约的制度问题一直是人类头疼的难题。
请看下边的这个小故事。
有7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共同生活,其中每个人都是平凡而平等的,没有什么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
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和有刻度的容器。
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发挥了聪明才智、多次博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
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
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阿克顿勋爵作的结论是: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
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的机会。
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
认为这种方式导致了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
开始这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
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
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
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有那份最少的。
评语:现代经济学是这么表述的:制度至关紧要,制度是人选择的,是交易的结果。
好的制度浑然天成,清晰而精妙,既简洁又高效,令人为之感叹。
这个故事是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提出的“分粥规则”,意在阐述效率与公平问题。
在中小型企业,往往是扁平化管理(也确实无法设置更多级别),员工(平等的分粥者)的工作积极性,将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生存状态,那么,这个时候,面临的就是分粥问题。
2023年上半年四川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预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上半年四川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预测试卷(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60题)1.某款“打地鼠”游戏的规则如下:游戏开始后,界面随机出现编号为1-10的10只地鼠,玩家每次最多可击中1只地鼠,击中1号地鼠得1分,击中2号地鼠得2分,以此类推,击中10号地鼠得10分;玩家击中地鼠后,界面立即显示得分,游戏随即重新开始,游戏昵称分别为“盯得准”“出得快”“敲得狠”的3名玩家各参与4次游戏,每次都有得分,已知:()(1)没有人击中8-10号地鼠;(2)每人总得分恰好都为17分,但每人的4次都击中了不同的地鼠;(3)“敲得狠”有2次得分和“盯得准”相同,其余2次得分和“出得快”相同;(4)“盯得准”和“出得快”只有1次得分相同。
由此可推知,“盯得准”和“出得快”都击中过()地鼠。
A.2号B.3号C.4号D.6号2.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尽管我国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不断下降,但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成果显著。
我国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主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土地经营权流转形成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由农户拥有的承包权派生出租、转包、入股等方式,让第三方分享其经营权;二是土地经营权不流转,农户将田间作业环节托转给新的服务主体,形成服务的适度规模经营。
这两种方式都形成了新条件下土地农户承包经营权的共享,为小农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土地经营权的制度创新促进了农业发展B.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要把握好尺度和范围C.经营权共享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核心特征D.农业专业化发展离不开土地权属的制度创新3.迎臂效应也被称为“请到我家后院来”。
从表面意思来看,迎臂就是张开双臂欢迎的意思,是指某个地区的居民认为相关机构、设施、景观具有正的外部效应,能给本社区发展带来好处,因此,不排斥甚至欢迎这些项目在本社区落地。
哲理故事:分粥的哲学

哲理故事:分粥的哲学导读:哲理故事:分粥的哲学从前,在一个地方住着7个人。
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每个人都免不了自私自利,如果有机会占别人便宜或者有机会让自己得到更多东西,他们每个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么做。
这7个人每天会分吃一大锅粥,但是这锅粥并不是“敞开的大锅饭”,而是刚刚够7个人吃。
但是他们没有称量工具来保证平分这锅粥。
他们就想了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方法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
这样做的结果是:这个人每次都会给自己分的多,其他人都吃不饱。
而且不管指定哪个人,结果都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
方法二:大家轮流分粥,每人一天。
这样做,虽然看似很公平,但实际上每个人只有一天能吃饱,其他六天都会饿得肚子咕咕叫。
大家觉得这也不是个好方法。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
开始这个品德还算上乘的人分起粥来还算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多分给向自己溜须拍马的人。
方法四:设立一个分粥小组和一个监督小组,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
结果公平基本上是做到了,但是由于监督小组常提出种种方案,分粥小组又据理力争,等粥分好了,也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分粥,但是分粥的人要最后一个领粥。
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样简单的规则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一样多。
因为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意识到,如果碗里的粥有多有少,自己肯定只能享用分量最少的那碗粥。
【哲理故事:分粥的哲学】1.分腊八粥作文2.分粥的寓言小故事3.分粥的经典寓言故事4.红豆粥哲理故事5.木已成粥哲理故事6.哲理故事:晨勃的哲学7.哲理故事:生活的哲学8.哲理故事:老张的哲学上文是关于哲理故事:分粥的哲学,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分粥”规则

“分粥”规则所谓“分粥”规则,是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其所著《正义论》中提出的。
他把社会财富比做一锅粥,一群人来分粥,可能有五种分粥的办法:一、指定一个人全权负责分粥。
但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
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还是一样,负责分粥的人碗里最多最好。
二、大家轮流坐庄,每人一天。
每个人一周里总有一天胀得嘴歪眼斜,其余六天都是饥饿难耐。
这种方法不仅不能消除不公平,还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
开始这位品德高尚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便给拍马溜须的人和自己多分,分粥又变得不公平了。
四、成立分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形成分权和制约。
这样,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察委员会经常提出种种质疑,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到粥分完毕,早就凉透了。
在没有精确计量的情况下,无论选择谁来分,都会有利己嫌疑。
解决的方法就是第五种——分粥者最后喝粥,要等所有人把粥领走了,“分粥者”自己才能取剩下的那份。
因为让分粥者最后领粥,就给分粥者提出了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每碗粥都要分得很均匀。
道理明摆着——倘若分得不匀,最少的那碗肯定是自己的了。
只有分得合理,自己才不至于吃亏。
因此,分粥者即使只为自己着想,结果也是公正、公平的。
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共行业的规矩,不仅要管社会公众,更要管住业内人,内外统一管理标准,社会生活才能有序而不致乱套。
由于垄断着公共资源,“分粥者”就应当对行内外一视同仁,不得厚此薄彼。
比如,每到春运和节假日,铁路售票窗口有时连一张票也买不到,但人们却可以很容易地从票贩子手里拿到高出票面价格一倍以上的票。
票贩子的票有些就来自车站职工。
“火车票就是我们的节日‘概念股票’,不搞白不搞。
”一位铁路职工如是说。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的监督管理措施,就是让“分粥”者无权最先“领粥”。
上述五种分粥制度假设的前提是所有的“分粥者”个个都是自私鬼,没有一个是大公无私的。
正因如此,他们一有机会便会“以权谋私”。
分粥故事的启示

分粥故事的启示分粥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故事说,有7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食一锅粥,因人多粥少,争先恐后,秩序混乱,还互相埋怨,心存芥蒂。
于是,他们想办法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怎样公平合理地分食一锅粥。
他们试验了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指定一个人分粥,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第二种方法,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几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第三种方法,推选出一个人来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没多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第四种方法,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等互相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大家也很不满意;第五种方法,轮流分粥,而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令人惊奇的是,采用此办法后,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几乎一样多,即便偶有不均,各人也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分粥,本来是一项简单的小事。
但是,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分粥关系到7个人的切身利益,对管理者来说,又是一项大事。
分粥的故事给今天的科研管理带来诸多启示:启示之一,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中,最基本的是决策层和执行层.故事中,分粥者是谋划决策者,取粥者是执行者。
把分粥与取粥分开,就是将职责与权利分离。
这样才能让谋划者尽心谋划,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降低决策风险;让执行者全力执行,将决策落到实处;用通俗的话说,叫“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启示之二,就是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
分粥者是“指定”、“轮流”,还是“推选”,对分好的粥是分者“先取”还是“后取",是管理方法问题,也是管理机制问题.管理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管理效率。
分粥的5种方法中,显然是“轮流分粥、分者后取”的机制最为合理,因而效果也最好。
管理学故事

1 分粥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
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
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
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
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
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
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
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2鸽子与广告牌这个故事属于企业战略管理的范畴。
1995年,一位厂长考虑到厂里效益不景气,决定带领全厂职工全员皆兵地搞传销,通过关系链七弯八拐地找到我,希望我做他的下线。
我问:“你们厂里是生产铝制品的,怎么想到要整体去搞传销呢?”他说:“厂里效益不好,很多工人都几个月领不到工资,我作为厂长;总得让大家都有口饭吃呀。
”我问:“你认为传销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他一副神往的态度:“(听说)传销是最后一班致富快车,我们当然得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于是,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只口渴的鸽子,看到广告牌上画着一杯清水,它不知道这只是一幅广告牌,便高兴地振翅扑过去,狠狠地撞在广告牌上,结果翅膀撞成重伤,摔在地上动弹不得,刚好一只狼从此经过,把它吃掉了。
厂长听完故事,莫名其妙地笑了一笑。
去年岁末,我与厂长通了一次电话。
他说:“我就是那只撞成重伤的鸽子。
只要来一只狼,你的那个故事就被完整地演绎了一回。
”我同情地问:“你现在该怎么办呢?”他叹道:“有什么办法?只有无可奈何地等待最后的结局。
简述分粥效应的概念

简述分粥效应的概念简述分粥效应的概念什么是分粥效应?•分粥效应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的是资源有限时,资源分配给不同的个体或群体时,每个个体或群体能够获得的资源越少,资源的效用(满足需求的能力)越低的现象。
分粥效应的原理•资源有限:分粥效应的前提是资源有限,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非物质资源,如时间、资金等。
•资源分配不公平: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资源分配不均会导致分粥效应的出现。
通常情况下,资源更多被分配给那些拥有更强权力、更高地位或更有影响力的个体或群体。
•效用递减:分粥效应也与效用递减的原理有关。
效用递减是指当某种资源或好处一次次被分配或消耗时,每一份的效用都会递减。
分粥效应的影响•不公平:分粥效应会导致资源的分配不公平,使得弱势群体或个体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增加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这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冲突加剧。
•资源浪费:由于分粥效应使得资源分散,每个个体能获得的资源较少,因此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
在某些情况下,资源浪费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资源紧缺问题。
•创新受阻:分粥效应可能阻碍创新和进步。
当资源被集中分配给少数人或组织时,其他人或组织可能因为缺乏资源而无法实现自己的创新潜力,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如何应对分粥效应?•公平分配:为了减少分粥效应的不公平影响,需要在资源分配时争取公平和平等。
这可能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或机制,确保资源能够被更公正地分配。
•资源整合与共享:资源整合和共享可以减少分粥效应的影响。
通过合作、协作和资源共享,可以使有限的资源更好地满足社会各个群体的需求。
•提高效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可以缓解分粥效应。
通过技术创新、资源优化和有效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让更多的个体或群体受益。
•公众意识和参与:倡导公众意识和参与可以提高社会对分粥效应的认识和关注度。
通过公众的参与和投入,可以推动改革和改善社会不平等问题。
以上是对分粥效应概念的简述及相关内容,分粥效应是一个普遍存在于资源有限情况下的现象。
分粥的规则

打造精英团队之(二)——分粥的规则从前,有七个人住在一起,大家每天要分吃一桶粥。
七个人生活在一起本来应该是一个和谐的集体,可因为分粥的问题产生了矛盾。
为什么呢?因为每天的粥不够七个人都吃饱。
面对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分粥成了关键。
大家都希望找出一个公平的分粥办法,以便使每一个人都满意。
于是他们决定用抓阄的办法来分粥。
每天抓一次,由抓到的人来分。
不久他们发现,每个人只有抓到分粥权的时候才可以吃饱。
毫无疑问,这是因为私心起了作用。
分粥的人因为私心的作用,给自己分了比别人更多的粥。
这种私心就是一种贪念,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损害其他人的利益。
当然,这种贪念在平时是表现不出来的,但它一但与一定的权力结合起来的时候就暴露无遗了。
如贪念与分粥权结合起来的时候,自己碗里的粥自然就多一些。
这其实就是以权谋私及贪污现象产生的根源。
很明显,抓阄分粥的办法是行不通的。
大家经过认真的讨论,又想出了一个分粥的办法,那就是七个人共同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主持分粥大事。
开始几天,大家对分粥的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可不久更严重的问题出现了。
为了自己碗里的粥能多一点,大家都想方设法讨好分粥的人,甚至出现了行贿的现象。
在糖衣炮弹及阿谀奉承的作用之下,分粥人手中的勺头开始倾斜。
于是,有人碗里的粥清如水,有人碗里的粥稠如饭;有的人撑得直叫,有的人连个半饱也捞不到了。
造成大家碗里的粥稠稀不均的原因,大家自然是心知肚明。
分粥人的绝对权力滋生了腐败,不仅造成了分粥不均的后果,而且使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堕落了。
于是,分粥人被免职了。
为了体现绝对的公平,七个人决定全员参与分粥事宜。
七个人分成两个组,三个人负责分粥,另外四个人负责对分粥结果的评判。
每天当负责分粥的三个人把粥分好以后,负责评判的四个人便采取各种方式测定每个碗里粥的多少及稠稀程度,中间自然免不了争执和吵闹。
当一些列程序完成以后,碗里的粥早已凉透。
从此大家每天只能吃到凉粥了,不仅如此,而且因为每天分粥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大家的其它工作和活动明显减少了。
分粥的学问

分粥的学问文/何云波常言道:见微知著,以小观大。
世界上许多复杂的问题,其实可以通过简单的事例加以说明。
1971年,美国著名的政治伦理学家罗尔斯发表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正义论》。
该书从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出发,探讨如何为美国民主制度提供一个合适的、能为人普遍接受的道德基础。
为了实现正义的目标,人们必须首先为社会制度的原则达成某种协议。
而这协议的缔结,并非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选择的结果。
比如探讨权力制约的问题,可以先设定一个简单的情形:有一个由七人组成的小团体,他们想通过非暴力的手段,分食一锅粥,但却没有任何称量用具,怎么办?方法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
大家很快就发现,这个人总是为自己分的最多,换一个人亦然。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
这样事实上承认了每人有多为自己分粥的权力,看起来平等了,但每个人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可能还有剩余,其余六天却要饿肚子。
方法三:选举一个大家认为品德高尚之人主持分粥。
这人开始尚能公平,但慢慢地,他就会为自己和阿谀奉承之人多分。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
公平基本上做到了,但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分粥之人最后一个领粥。
人们惊奇地发现,每次,七只碗里的粥都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般。
因为分粥的人知道,如果七只碗里的粥不一样,留给他的肯定是最少的。
分粥这一情景的设定,首先给我们的启示便是:人是靠不住的,自私自利乃是人的天性,指望人仅凭借自己的道德与良知,而实现分粥的公正,是不现实的。
其二,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当一个人掌握了权力,如果没有制约,哪怕他曾经是品行端正之人,也很容易被腐化。
这种例子在生活中已屡见不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粥效应
今天谁分粥
从前,庙里有7个和尚,地位平等。
因为和尚也有人性中自私自利的一面,再加上没有标明刻度的称量用具,所以他们在分食一锅粥的时候出现了分多分少的问题。
于是,他们想通过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
大家尽其所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尝试实行不同的方法,经过多次磨合最终制定出了使每个成员都毫无怨言的制度。
和尚们制定制度的过程大致如下:
1.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
但这个人老是为自己分的粥最多。
于是又换了一人,结果亦然。
2.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
这样看起来公平,可是结果却使每个人在一周中都有一天吃得饱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要挨饿。
3.大家公选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主持分粥。
开始这位品德正直的人还能公平,但不久后他便开始为自己和对自己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4.分别成立分粥委员会和分粥监督委员会,以制约主持分粥人的行为。
这样做,公平可以保障,但由于两个委员会经常意见不一致,发生争执。
等意见统一时,粥早就凉了。
5.每个人轮流主持分粥,但是主持人要最后一个领粥。
很奇怪,在这种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
因为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份量不相等,他必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那么,哪一个才是好制度呢?当然是第5种分粥制度,因为它公平、有效,能方便快捷地实现分粥目的,解决吃饭问题;而且所分的粥,对每个人都没有差异。
⊙ 透过分粥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下面一些结论
* 好的制度对团队来说至关重要,但也必须经历协商、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使制度达到公平、合理的必经之路。
*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处理,是治标不治本的管理方法。
* 绩效管理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优秀的制度。
* 并非有很高职务的人才有权力,当任何人被委派做任何事时,在一定程度他就获得了权力。
* 权力可以用来为自己,或与自己亲近的人谋取利益。
* 人心不古,管理不能仅依靠自律。
凭个人的自觉性和良心维护组织的公正,当他面临众多的机会和诱惑时,就很难做柳下惠了。
* 特权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不公,表面公平的分配特权,实际会造成对集体利益的共同损害。
任何承认特权的制度都是有害的。
* 品德也不是永远牢靠的,经受不起利益的诱惑。
管理不能仅靠道德教化,如果没有制度上的约束,品行高尚的人也会堕落。
* 监督和制约可以保持公平,但付出代价过大,还极有可能损害效率。
* 个人不能完全直接受益于所掌握的权力,在一个精心设计的体制之下,个人要么没有谋求私利的机会,要么慑于制度的威力不敢谋求。
制度的力量
这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关于制度建设的案例。
18世纪末,英国政府作出了一个决定:把英国的罪犯全部发往澳洲。
这一任务经常由一些私人船主完成,政府以上船的犯人数目给船主支付运送费用。
这些船主极为黑心,他们用来运送犯人的船只多是用一些破旧的货船改装的,设备非常简陋,没有医疗药品,更没有医生。
为了得到更多的人头费,他们还尽可能多地往船上塞人,使得船上的条件更加恶劣。
船只一离岸,船主就不再考虑船上的犯人能否活着到达澳洲,因为他们已经拿到钱了。
有的船主为了减少费用,更是丧尽天良,竟然故意断水断食。
就这样运送了3年。
英国政府虽然花费了大笔资金,却没达到大批移民的目的,因为犯人在船上的死亡率达12%,其中有一艘船424个犯人中死了158个,死亡率高达37%。
为了能让犯人平安抵达澳洲,英国政府给每一艘船派了一名政府官员和一名医生,同时对犯人在船上的生活标准也做了硬性规定。
虽然做了这么多的努力,但是死亡率还是没有下降,更离奇的是有的船上的监督官员和医生也不明不白地死了。
经调查,原来一些黑心船主受利益驱动,贿赂官员同流合污,如果官员不从,就要被他们扔进了海里。
无奈,政府只好对船主进行思想教育,希望他们能放弃金钱至上的思想,珍惜犯人们的生命,但是情况仍不见好转。
这件事让政府感到颇为头疼。
一位英国议员终于发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制度的缺陷。
他认为政府给船主的报酬如果以到澳洲上岸的人数为准,就不会出现前面的问题了。
果然,新制度出台后,船主们纷纷延请医生跟船,还在船上准备药
品,改善生活,尽可能地让每一个上船的人都健康地到达澳洲。
几个月下来一统计,各个船上的死亡率都降到了1%以下,有些运载几百人的船只,几个月以来竟然没有一人死亡。
这就是制度的力量。
一个制度的改变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通过英国政府关于运送犯人制度的变迁我们不难看出,建立健全的制度,才会让人自觉地抛却私心,自觉地做于人于己于国都有利的事情。
如果单纯地靠人性的自觉,靠说服教育,靠他人的监督,恐怕再有办法也无济于事,也解决不了问题。
有一年,深圳华为总裁任正非去美国时正好赶上下大雪,他发现家家户户都很自觉地出来扫雪,根本就没有人领导动员。
任正非感叹不已,难道美国公民的道德意识真的这么高吗?后来,经了解他才知道,美国法律规定:行人若在谁家门口摔倒,谁就要承担医疗费。
麦当劳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已经发展了2.5万多家连锁分店,年销售汉堡包800亿个。
然而,麦当劳最让人称奇的不是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分店,而是全世界范围内任何一家麦当劳餐厅的汉堡巨无霸的味道都一样。
40多年如一日,真是难得。
那么,麦当劳是凭借什么创下的这个奇迹呢?是制度,麦当劳的制度在全世界复制了2.5万份,而第2.5万份的服务质量仍然与第一个麦当劳制度丝毫不差。
可以说,在麦当劳,没有一个细节是没有成文的制度明确规定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优势要想保持长久,不重视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万万不行的。
创业靠产品、创意,守业则靠对完美制度的追求,这不仅是麦当劳,也是分粥效应给管理者的启示。
借制度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