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对中国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DI对中国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分析

FDI对中国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分析

摘要:外商直接投资一直是我国引资的重要渠道,如今中国已经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量最大的国家。但在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许多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国长期以来大力的引资策略,必然伴随着某些市场份额的让渡,对国内企业的投资和发展产生了挤出。是从中国现实出发,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在华的挤出行为,并分行业讨论不同行业所受到的不同影响,并据此提出一些对我国产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FDI(外商直接投资);挤出效应;挤入效应

0 前言

关于FDI效应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张可(2005)通过实证分析认为FDI对我国大陆地区的国内投资在整体上存在挤出效应,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他通过对各省市的实证检验,认为FDI 对我国不同地区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呈东西向渐次减弱的态势,东部地区的挤出效应要明显于西部地区。梁华(2003)在分析出1985年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存在挤出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史料,研究出1840—1936年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也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并且其系数要高,即近代外商直接投资在华所产生的挤出效应教之近期更为严重。王滨(2006)使用1993—2004年的经济数据,分析认为FDI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总体而言,引入FDI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20多年来持续的引进外资是缔造“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外国直接投资不仅没有挤出有效的国内投资,而且大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从前人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对中国国内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理论界尚未达成一致的看法,并且从前人的理论分析中,至少可以看到以下两个不足:第一,在理论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变量因子,即利率。无论是从凯恩斯投资模型还是中国实际出发,我们都不应该忽视这一个因素。第二,在分析过程中,前人大多都是从全国角度,或区域间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但是,这样的分析抹去了行业间的不同,在指导实践时,对于具体的产业没有可操作性,我们分析产业间的数据应该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力图完善已有模型,并按产业进行对比分析,力求在某一具体产业的招商引资过程中起到理论参考价值。

1 挤出效应原因分析

同样是FDI的流入,对于东道国来讲,却会造成两种相反的效应: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如果FDI的增加引致东道国投资的增加,说明FDI带动了当地投资,称FDI对国内投资产生了挤入效应。反之,则说明FDI的增加替代了国内投资的增加,称FDI对国内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笔者认为产生挤出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技术的负面溢出效应

从某种意义上讲,FDI的流入,能够转移资本、技能、技术和品牌等一系列先进的生产技术条件进入东道国,并且通过示范和竞争效应对对东道国企业带来有利的溢出效应。当国内生产者尚不具备某些行业知识技能时,FDI的流入能够带来技术的扩散和传播,而这往往也是东道国提高技术和进入高技术活动的最

快捷有效的方法。这便是通常所讲到的技术溢出效应。但同时,这种溢出效应客观上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很多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所得到的“溢出”仅仅是创新的结果,而不是创新的过程。跨国公司把东道国作为生产基地,制造中心,在技术分工上仅仅只转让标准化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而对于上游的技术研发,下游的营销技术转让的很少。东道国企业可能有效的发展到某种水平,却不能有效的超过,更可能的情况是,东道国企业过分依赖国外的技术研发,对于国内自己独立的科研开发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削弱了国内产业发展的外部性条件。企业可能一时有所进步,长期来看却是受制于人,缺乏长久发展的动力和条件。

1.2 货币政策效应

从宏观角度来讲,政府为了平抑国际收支顺差所采取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对

国内投资的抑制。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基础货币等于外汇储备加上国内信贷。因此,外资的强势流入所导致的外汇储备增长将对货币供给的稳定产生压力。

我国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度,外资的流入都将化为政府的外汇储备。近年来,我国FDI外资流入逐年提高,资本项目顺差也逐年拉大,外汇储备保持高水平高增长,相对应的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投入量增长迅速。不断投放基础货币,使得国内的货币供给量增多,产生流动性过剩等问题,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政府

为了稳定国内物价,只有采取冲销干预等紧缩国内信贷的办法来抑制国内货币

供应量的扩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冲销政策压缩了国内信贷规模,造成了国内资金的紧张。一方面,对于资金需求很大的国内中小企业来讲,融资能力受到了极大限制,直接应影响了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对于国内某些需要资金而又缺乏资金的项目来讲,引进外资似乎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案,于是,大量

的外资又替代了国内资本进入到我国。通过以上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家保证货币供给稳定的前提下,外资资本的强势进入,一方面限制了国内资本和国内企业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又以更加强势的姿态进入我国,对国内资本产生挤出。

1.3 结构性挤出

结构性挤出是指流入我国的FDI资本主要是进入结构比较相似的竞争性行业,通过其所享受的优惠政策及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大量挤占国内市场,限制国内企业的投资。

外资企业在进入我国时选择的多是于我国产业结构相近的企业。这样的选择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这些行业在我国已经有了一些市场基础,进入成本低,较容易被我国消费者接受。二是由于这些行业对其跨国经营产生一定竞争,与其合资能够最有效的达到挤压竞争对手,形成垄断的目的。虽然产业结构比较相似,但是外资却具有国内资本所没有的巨大优势,一方面,外资具有先进的技术、管理水平,成熟的销售网络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在相似产品的竞争上,与我国国内

企业比具有先天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迫切引进外资所出台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造成了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不平等竞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以缓解当时严重的资金短缺。在经济特区,外企可以享受许多优惠政策,比如较少的政府管制,两免三减半的税收政策等等。即使在非经济特区,外企的税率(33%)也要低于国内企业(55%)。此外,对与国内某些行业的市场准入,政府实行先对外后对内的政策。这样的国内优惠政策,使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