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二课时)
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金华双龙洞的景色特点,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景色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描绘了双龙洞的奇特景观。
课文以生动的笔触,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双龙洞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金华双龙洞的景色特点,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图片、地图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金华双龙洞洞口内洞出洞2. 奇特景观山峦清澈瀑布奇石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金华双龙洞的游览图。
2.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景点,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分析、练习巩固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金华双龙洞的景色特点,提高了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阅读能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2课时 (教案) 2021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2课时(教案)2021一、教学内容《记金华的双龙洞》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是叶圣陶先生在游览浙江金华北山双龙洞后所写的一篇游记。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双龙洞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溶洞景观,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与神奇。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文章第2、3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游览双龙洞的心情及溶洞的奇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第2、3自然段的内容,感受双龙洞的自然美和作者的游览心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1.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孔隙的狭小和奇趣。
2. 体会作者游览双龙洞的心情及溶洞的奇景。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板书设计。
2. 学具:学习用品、预习笔记、课文抄写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第2、3自然段,理解段落内容,画出关键词句。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的心得,相互解答疑问。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孔隙的狭小和奇趣,体会作者游览双龙洞的心情及溶洞的奇景。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观察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观察身边的事物,尝试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六、板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第2课时1. 游览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2. 孔隙特点:狭小、奇趣3. 作者心情:好奇、兴奋、赞叹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观察身边的事物,尝试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字数不限。
2. 课堂作业:结合课文内容,为双龙洞设计一则导游词,字数不限。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1篇】学科背后的故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案例教材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
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学科背后的故事:教学中,首先出示双龙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缘于地域的特点,学生都没有游览过此地。
所以利用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内心对优美风景的向往。
需要我们了解的是:关于金华双龙洞: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内洞与外洞仅相隔5米,有一块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
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
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
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内洞比外洞更大,有效使用面积约2000-2200平方米。
关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的三个传说——其一,宋代著名学者方凤在《金华洞天记》中认为“双龙”在内洞:“伛偻踏水入内洞,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谓双龙也。
”现代作家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也持此说:“内洞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然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其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华知县的郑东白,在其《金华记游》中认为这升降之龙在外洞洞厅:“洞门轩豁如大厦,石盖如砥错,有石乳下垂,如龙升降状。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记》中也持此说:“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
而石筋夭矫,石乳下垂,作种种奇形异状,此双龙之名所由起。
”其三,1992年新编的《金华市志》则认为“双龙”在外洞口:“双龙洞:两侧分别悬着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这篇游记篇幅不长,但给人印象深刻。作者是怎样把一次游玩写得这样精练生动的呢?哪些写法值得借鉴?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
学生听讲
学生思考
讲授新课
1.品赏感悟
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
“孔隙”局部
这里有何特点?
“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
你从几方面看出来的?
这是一片多么美好、和谐的景象!可在作者所在的晋末,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桃花源终究只是一片美好的空想。而在和平年代,在现代的我们就身处在这样一个不是桃源、胜似桃园的环境中,比起古代,我们这和平的日子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努力学习?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这大好时光?
四.作业布置
你会写游记吗?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或浓或淡的新绿”
“时而缓,时而急,时时变换调子。”
这是课文哪局部内容?
途中见闻
理解和朗读以下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掉调子。” 你理解了什么?
三.课堂练习
写写旅游的片段吧。
这里四面环山,与世隔绝,果然是世外桃源啊!在这里,我见到了文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美池。池中鱼儿互相挑逗着,嬉戏着。等待着人们给它们喂食,好让它一跃而起,展示它那优雅的身姿。
走着走着,我终于见到了文中写得最传奇的潜村了!走近那幢村长的住所,里面早已空无一人,可空气中仍然弥漫着浓浓的乡土味,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为躲避秦时战乱而隐居山林的百姓在桃花源里安居乐业,过着普通人无法过的幸福生活。小木屋门前挂着一串串玉米,小院子里放着一捆捆劈好的柴,一张桌子,一对椅子,想必他们也会偶尔对弈吧。院后,是马棚,马槽里拥有放过草的痕迹,也许马儿也过得怡然自得吧。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2课时) 人教部编版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生字,理解“登陆、移动”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中不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学准备相关图片、生字词卡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案设计幻灯片示例创设情境导入课题(5分钟)(出示溶洞、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去感受一下金华双龙洞的神奇。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初读课文学习字词(30分钟)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请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一想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都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3.说一说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去双龙洞时沿途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7自然段):写“我”游览双龙洞外洞和内洞时的见闻和感受。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写“我”出了双龙洞。
4.认读生字新词。
(1)出示学生认为难读的词语:浙江一簇臀部漆黑蜿蜒杜鹃孔隙肩背移动额角登陆石笋上源石钟乳变化多端(2)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重点强调:注意读准平舌音“簇、笋”,翘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30分钟)音“浙、乳”。
(3)展示读:开火车读,分组赛读。
5.识记字形,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浙罗杜鹃窄郁肩臀移额陆乳笋端源(1)认读字音。
(2)识记生字。
形近字比较:罗—萝杜—社移—侈端—瑞(3)教师重点针对以下这个字进行指导、范写:“臀”,上下结构,笔画较多,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
下面的“”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6.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变化多端:变化多样。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品4篇
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1 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1 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1 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种群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列举种群的特征。
2。
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2。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2四、教学过程〖章引入〗学生阅读书本,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
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讲述1〗样方法(quadrat method)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
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按游览的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学情分析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学生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通过观察描写一处景物、介绍一个景点,而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则是第一次接触,它强调有顺序地写出景物。
通过学习,继续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同时学习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身边的美。
设计理念始终贯彻创设情境理念,通过设计游程图和声音与图片的结合,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把学生带到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方便学生更好掌握游记的特点,以及怎样把感受最深刻的一处景致写清楚。
在这基础上以朗读为经,以品悟为纬,通过读课文、谈感受、说画面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读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照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2.根据课后习题,自己说出游览顺序。
3.结合自己游览经历,写一写自己参观的游览顺序教学过程上节课,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作业,回忆自己游览过的地方,想一想哪一处令自己印象深刻,说一说原因,请同学们来交流。
生: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玩美丽的黄山。
黄山的奇石深深留在我的脑海之中,石头有的像小兔采蘑菇,有的像猴子观海,还有的像仙人指路。
生:妈妈曾带我去云南丽江游览过里山间的湖泊中荡映着绿树和白云,仿佛仙境一样。
最神奇的是,我骑着一头棕色的马,行走在茶马古道上,仿佛自己回到了古代。
一路迷人的景色让我们陶醉。
生:前年寒假爸爸带我去哈尔滨叔叔家过春节。
在那里我看到了千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晶莹剔透的冰雕,气势磅礴的雪雕让我赞叹。
我也体验到了在雪地里游玩的刺激和快乐。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感受双龙洞的外洞、内洞的特点。
2.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体会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2.回顾作者的游览顺序。
3.教师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跟随作者简单游览了双龙洞。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一)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学生在文中画出作者看到的景物。
(1)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课件出示)(2)指名读第三句话,再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预设:学生理解这句话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
(3)指名读第2自然段中写景的句子,学生尝试画出一幅明艳的画。
2.山中有花也有水,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溪流的特点。
讨论:溪流为何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何会变换调子?明确: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
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二)学习课文第4~8自然段,感受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了解外洞的特点,体会双龙洞的“宽”“大”。
(1)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明确: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使双龙洞给人一种神秘感。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历,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观。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复述作者游览双龙洞的经历;学习并运用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升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对双龙洞景观的描绘。
2. 学习并运用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升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3. 学习笔记、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双龙洞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生字词。
3.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观察实践: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景物,学习并运用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升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或观察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记金华的双龙洞》2. 重点词语:双龙洞、景观、观察、表达3. 板书内容:课文摘要、观察方法、作业布置作业设计1. 写作作业:仿照课文,写一篇关于自己游览某个景点的作文。
2. 观察作业:观察身边的景物,记录下来,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观察方法。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运用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升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观察实践。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二课时)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二课时)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如何描述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老师引入:我们沿途欣赏了美丽的春光,不知不觉来到了双龙洞。
2.出示课件,让学生回答哪些自然段描述了作者游览双龙洞。
3.学生回答第4~7自然段。
二、感受“孔隙”的狭小1.出示课件,让学生阅读第4~7自然段描述的景点,包括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
2.让学生分享最令他们好奇和难忘的景点,预设答案是孔隙。
3.介绍“孔隙”的定义和特点,窄小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4.让学生默读第5自然段并圈画相关词语,让他们思考作者如何描述孔隙的狭小。
三、学习表达方法1.出示一段话:“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2.让学生修改这段话,强调小船的小。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孔隙的狭小,例如描述身体各部位与船底的接触。
4.让学生朗读一句话:“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并想象通过孔隙的情景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课时通过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狭小和学习表达方法,帮助他们理解作者如何描写孔隙和自己的感受。
同时,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和修改句子,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I feel like if I lift my head a little。
I'll hit my XXX.XXX: What would happen if you shrug your shoulders a little。
Or lift your feet a little。
What if you lift your buttocks a little。
(XXX)⑤Teacher: We finally passed through the aperture and entered the inner cave。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本课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学习,理解作者对双龙洞的描绘,感受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情感体验,以及学习游记散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所见所感,并能够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简单的游记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探索和发现的兴趣。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所见所感。
2. 学习游记散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简单的游记写作。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双龙洞的自然景观。
3. 写作纸张、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所见所感。
3.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写作方法学习:学习游记散文的写作方法,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5. 写作实践:学生进行简单的游记写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板书设计1.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2. 教学内容:游记散文的阅读与写作3.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游记散文的写作方法4.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游记写作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完成一篇关于自己游览过的地方的游记写作,字数不限。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其他游记散文,拓展阅读视野。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所见所感。
同时,学生通过学习游记散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游记写作实践,提高了写作能力。
(新课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2课时
师:金华的双龙洞是怎样的景观?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讲授新课
二、课文赏析
(一)指名读课文第一段思考: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二)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想一想: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有什么见闻?
出示课件:
这些景物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映山红多而茂盛,油桐花很多,沙土是粉红色的,溪流随山势不断变化。
(4)内洞时而”等来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了解在去双龙洞的路上见到的美丽景色,训练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拓展延伸。
三、拓展练习
(一)欣赏出示图片:
桂林银子岩溶洞
北京石花洞
湖南梅山龙宫
湖北腾龙洞
(二)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游览的过程是( )→( )→( )→( )→( )→( )
⑤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本段的写作特点:通过描写船小及作者的感受来写孔隙的特点。
①作者描写了内洞的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双龙——蜿蜒;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泉水——缓缓、轻轻。)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单元
5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下
学习
目标
一、文化自信:阅读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二、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三、思维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以及“我”的感受写具体的,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含2课时)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地理位置和相关历史背景;2.理解文中的主要情节,并正确书写相关内容;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讨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开讨论,培养合作意识;3.运用问答等形式互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深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美丽自然风光的欣赏;3.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掌握双龙洞的相关知识;2.分析文中的情节展开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课堂小组活动所需材料;3.教材《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4.教师备课笔记和教学设计。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金华的地图及相关图片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与导学•导读文章标题,引导学生思考双龙洞可能指的是什么。
3.阅读与讨论•让学生展开讨论,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进行简要概括。
4.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双龙洞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等相关问题。
第二课时1.复习与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分析与讨论•分析文章情节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感情变化。
3.语言点拨•解释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4.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金华的双龙洞,并能分析文章内容,作业布置也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合作、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及时调整教学步骤,保证教学效果。
六、教学延伸1.带领学生实地参观金华的双龙洞,感受其真实风貌;2.组织学生撰写双龙洞的自由作文,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上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精品教案(第二课时)
《记金华的双龙洞》精品教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板块一进入“孔隙”,感受“窄小”1.导入新课。
(1)师导入:欣赏着沿途美丽的春光,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双龙洞。
(2)出示课件。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游双龙洞(3)师指名回答。
(预设:第4~7自然段)2.初步感受“孔隙”。
(出示课件)边读边思考:课文的第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师指名读。
(相机板书:洞口、外洞、孔隙、内洞)(2)师:这些景点中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预设:孔隙)3.感受“孔隙”的特点。
(1)师:什么是孔隙(出示课件)(2)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这个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板书:窄小)(3)师: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的呢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圈画出相关词句。
(生交流,师相机指导)4.学习表达方法。
(1)出示课件。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老师把这两句话改动一下,谁来说说改动前和改动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怎样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的小船。
师:原句的短短两句话用了4个“小”字,就是为了突出小船的小。
你还从哪儿感觉到小船的小(相机出示:并排仰卧再没法容)师小结: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小船的小表现出了孔隙的窄小。
(2)课件出示句子。
①(相机将课件中的词语“后脑、肩背、臀部、脚跟”变为红色)师:你有什么发现(预设:这些词语都和身体有关)②师引导:凡是和身体有关的部位都写出来了,“从……到……到……,没有一处不……”,从这样细致具体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孔隙的窄小)③师: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感受吧!(3)出示课件。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①师范读,生想象画面并模拟通过孔隙的动作和情形。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语文课文。
课文主要描绘了金华的双龙洞的美丽景色,通过作者的实地考察,向读者展示了双龙洞的独特魅力。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作者对双龙洞的整体描述,二是作者对双龙洞内部景色的详细描绘。
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绘景色的文章,他们能够通过画面想象出作者所描述的场景。
但是,对于一些专业的地理术语和细微的景色描绘,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地理术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和描绘大自然景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地理术语。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专业的地理术语和细微的景色描绘,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生字词:讲解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双龙洞景色。
6.展示成果: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描绘成果,大家共同欣赏、评价。
7.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教案-语文四年级下册(部编版)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是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作者在文章开头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接着按“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游览顺序记叙游金华双龙洞的过程。
每个游览的地点,作者都抓住了主要特点通过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来写,比如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变化大”、洞口的“宽”、外洞的“高大”,重点写了孔隙的“狭小”和内洞的“黑、奇、大”。
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学习目标:1.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借助示意图,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2.根据任务情境,设计参观路线,有顺序地写清楚。
教学重点:借助示意图,通过提炼景物特点,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物的。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把特点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叶圣陶爷爷是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和出洞的游览顺序来写这篇游记的。
在第5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通过画关键语句,填写示意图,知道叶圣陶爷爷通过写看到的和自己的感受把孔隙狭小的特点写清楚了。
(二)迁移学法,感受特点1.根据提示,展开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学习路上、洞口、外洞和内洞,来看学习提示三。
出示学习提示三:1.自主学习:默读相关自然段,想一想它的特点是什么。
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特点写清楚的,圈画关键语句。
2.合作学习:小组交流圈画的词句,完成示意图。
2.小组交流,体会写法(1)交流“内洞”部分预设1:内洞的特点是“黑”,作者通过写“一团漆黑”“余外全是昏暗”等写清楚了“黑”的特点。
预设2:内洞的特点是“大”,作者写“比外洞大得多”“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写清楚了内洞的“大”。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谈论课文中的故事和情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学习课文中生字词,掌握其正确发音和书写。
3.学会归纳课文中的生活常识,增强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能简单复述主要内容。
2. 学习生字词,准确发音和书写。
难点:1. 理解词语“堆积”,“湿漉漉”,“巨石”,“闻言”,“惊呼”等生字词的意思。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句子填空和口头表达。
三、教学准备1.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
2.黑板和粉笔/白板和马克笔。
3.生字词卡片,包括“堆积”,“湿漉漉”,“巨石”,“闻言”,“惊呼”等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热身•通过简短的口号或歌曲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导入•让学生回顾上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金华的双龙洞”。
3. 学习新词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音,并教导学生正确的发音和书写。
2.让学生做词语归纳练习,加深记忆。
4. 课文学习1.听读课文。
2.学习课文内容,理解主要情节。
3.学习生字词,明确每个生字词的含义。
4.学生互相讨论和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5. 情感认识•讨论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变化,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
6. 课后练习1.写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或者描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
2.选择几个生字词进行造句练习。
3.老师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堂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为下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朿对老师们的备课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二、教学重点(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三、教学难点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8、记金华的双龙洞)(二)检查预习1、填写生字表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 “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2、概括段落大意(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六)作业1、抄写生字、生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二、教学重点(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四、教学过程(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板书:山路美)(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板书:孔隙)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板书险)(五)背诵第四段(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二、教学重点(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二)练习课文编提纲三、教学难点给课文编写提纲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板书:内洞)(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板书:奇)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板书:深黑的石洞里)(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学生在本上写)(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 2、路上见闻 3、外洞 4、由外洞进入内洞 5、内洞 6、出洞)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六)作业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2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部编版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四年级/下册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得一篇游记。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双龙洞时路上的沿途风光以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游内洞的所见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祥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作者情融于景,表达了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独立识字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学生对于溶洞等知识缺少相应的了解,所以课前教师可以做些调查,如学生有没有见过溶洞,上课前,先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与此同时教师借机教学“石钟乳”“石笋”等词语,然后揭示课题,对课文略做介绍。
教学建议本课的写作顺序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不易掌握,所以在通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并让学生按示意图说说作者的游踪。
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分别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反复揣摩、品味、体会作者用词选句的准确与朴实,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金华的双龙洞的顺序,画出作者游览的路线图。
3、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清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的。
过程与方法教学时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通过精读、细读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感受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景物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3.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游记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接下来,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作者一边走,一边看,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各处景物的段落,画出关键句子,概括景物特点。
二、精读感悟交流分享:1.路上(2-3)自然段: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出示课件13】(1)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上作者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上沙土。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
"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把映山红拟人了,形容花的长势好,描写它生机勃勃的特点。
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
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所以说映山红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写出了它数量众多的特点。
山上沙土特点:粉红色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这句话小结了本段,粉红色,各色,或浓或淡的新绿,色彩明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三、精读感悟,感受“狭窄”。
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路上(宽、窄;缓、急)——外洞(很宽)
——孔隙(窄小)——内洞昏暗——出洞
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另外,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作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四、复述课文,写段训练。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难点:
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抓住重点词语“明艳、迎、时而”等来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了解在去双龙洞的路上见到的美丽景色,训练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实。
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课文内容,明确了中心,升华了感情。
搜集资料是为了让学生勤于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预设: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因为溪流的宽窄不一,所以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
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
二、“初入溶洞”,感受“美丽”。
思考: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有哪些?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
教案序号:课题: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 年班: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杜鹃、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成功之处:
一、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大胆尝试、创新。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2.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3.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领略了溶洞外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溶洞,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不足之处: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乐学习!
检查复习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重温溶洞的美丽景色,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1.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2.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飞机在高空表演,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下降,真让人提心吊胆。)
3.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汽车行驶:
自然天: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两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2.教师小结。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3.作业: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设计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