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省中医院三个消化内科各看什么最牛?
省中医院三个消化内科各看什么最牛?*导读:广东省中医院已经有近百年历史,而由于本地的历史习惯及其他一些因素,中医在广东的位置绝对是稳稳的,而人们对于中医的信赖也是满满的。
……去省中医的人络绎不绝,但是去到那发现问题来了,尤其是要去省中医看内科疾病的朋友,去了总院看看告示才知道省中医的内科一共有10个内科,光消化内科就有3个,三个消化内科其实都是各自有侧重的,具体侧重哪个方面,下面小编就给您介绍,您可得瞧好了。
大德路总院内科侧重点:肠道疾病科室介绍(内五科)消化内科创建于1983年,2005年在大德路总院增设了内五消化内科住院部。
目前内五消化内科拥有1个消化病房(位于大德路总院住院部21楼)、病床23张,1个消化内镜室和1个胃肠动力室以及专科门诊2个(胃病、结肠炎等专科)。
科室在中医药诊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消化道出血、功能性胃肠病、胃食管反流病、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等方面处于省内同行先进地位。
并在中医界率先开展了贲门失弛缓大气囊扩张术、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胆总管取石术、内镜下止血术、息肉摘除术等多项内镜治疗手术,拟在近期开展多项胃肠动力检查(24小时酸测定、胃电图、肛门直肠测压等)及生物反馈治疗。
能够处理各种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各种危急重症和疑难疾病。
科室主任陈延硕士研究生基础导师,大院内五消化科主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跟师于广东省名中医余绍源教授。
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病和内镜技术临床工作,主持和主要参与厅局级课题5项。
擅长: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其他常见内科疾病以及胃镜、肠镜的诊疗。
尤其擅长治疗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慢性腹泻、慢性便秘、肠道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等胃肠疾病。
出诊时间:周三下午大学城;周四下午和晚上总院芳村分院内科侧重点:肝胆疾病科室介绍(内九消化科)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肝病专科建设单位,同时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肝病专科协作组副组长单位、肝硬化专病协作组副组长单位。
从化区中医医院专家门诊信息表
3
李洁霞
脑病科
中风专科
主任医师
广州市从化区中医院脑病科、中风专科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全国名老中医刘茂才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所在科室是省重点专科,任科教科科长,区基层指导科科长,广州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广州市高评委专家成员,广州市伤残评定专家,获从化“十大杰出科技人才”称号。从化区政协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传统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攻方向:脑血管病。
李明兰
妇科
副主任医师
从化区中医医院妇科主任,毕业于贵州省遵义医科大学医疗系,学士学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创外科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对妇产科经、带、胎、产、不孕各种疑难病症,妇科肿瘤以及妇产科危急重症等疾病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并具备娴熟的妇产科手术操作技能。
17
巢卫平
骨伤科
副主任中医师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曾在广东省中医医院骨科进修一年。从事骨伤科工作三十多年,骨伤科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运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四肢骨折、关节脱位。中西医结合治疗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熟练掌握常见骨折的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
出诊时间:从化区中医院周一上午专家诊室
18
出诊时间:从化区中医院周二上午专家诊室
9
蔡达
儿科
治未病科
副主任中医师
治未病科主任,门诊部副主任,儿科组长,从化好医生,广州市从化区第二届政协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讲师,广州医科大学兼职讲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现任广东省中医药科普巡讲团专家,广东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专家。广东省卫生经济与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医疗质量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门急诊分会委员,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营养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委员。曾在广州儿童医院进修,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儿科常见疾病,治未病健康调养。
老中医罗元恺医疗经验
著名中医妇科学家罗元恺罗颂平张玉珍整理编者按:罗元恺,广东南海人,1914年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该校副校长、顾问。
曾兼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是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
本文系统介绍罗氏在学术上以脾肾为本,气血为用;温热病证,养阴保津;博学笃行,业精于专;因材施教,医教相长;学术渊源,本于医经的治学风格和理论精华。
临证特色则主要介绍他对妇科诊法首重望诊,妇科用药特点,以及对崩漏、胎动、不孕症、绝经前后诸症、盆腔炎的治疗经验。
所选录的医案及医论医话,进一步反应罗氏妇科学术思想,临床治疗特色。
入选的五首经验方是罗氏毕身医疗经验的结晶。
全文前后呼应,理技相通,文笔流畅,细读之后,定能大有收益。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罗元恺,男,出生于1914年阴历10月,祖籍广东南海。
其父棣华公,乃晚清儒生,以儒通医,悬壶于南海、广州等地,后参加北伐,善治热病,对温病颇有研究。
罗氏幼承庭训,诵读方书,随父侍诊,立志以医为业。
及长,乃于1930年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5年毕业,并考取广州市中医师执照,开始其医学生涯。
他以总成绩第一留任该校附属的广东中医院医师,后兼任该校《金匮要略》课教师。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学校停办,其间曾在粤北地区行医,并开设中医讲习所。
抗战胜利后,重返母校任教,1949年就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1951年兼广东中医院院长,其后兼任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
1956年参与筹办广州中医学院,曾任该院进修部主任、妇儿科教研室主任,1977年成为国内第一批中医教授,1979~1982年任副院长,主管教学和研究生工作,并兼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是首批获中医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生导师。
1983年由卫生部任命为该院顾问。
广州市中医院导师简介
黄德弘 教授
黄德弘,男,广东省陆丰市人,1964年5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附属广州中医院院长,广州市医师协会副会长,广州市医师协会中医药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科学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医院管理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广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广州市分会中医药专家人才高层库专家,广东省中医名医培养项目培养对象。
主要从事消化内科学和重症医学专业,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二十余年,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和重症患者胃肠道功能管理有一定研究。
先后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支撑计划科研课题各一项,参与完成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在医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医学专著一部,副主编中医学著作三部,
丘梅清
丘梅清,女,广东省兴宁市人,1963年4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硕士生导师。附属广州中医院科教信息科科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伦理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老年病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名医培养对象,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师从全国名中医邱志楠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呼吸内科梁植英教授、北京东直门医院呼吸内科田秀英教授。曾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工作,师承全国著名老中医路志正。
医院简介
广州市中医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下设同德门诊部和五羊门诊部两个分支机构,广州市中医中药研究所设于院内。医院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56年经市政府命名为“广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1960年更名为“广州市中医医院”, 2004年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单位。
中药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中药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方剂学(100504)方剂学学科是1992年被评定的校级重点学科,也是我国第一批被定为硕士点的学科,(1986年获准授予权)。
并于2000年12月获准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获准为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
现有博士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
学科学术带头人李政木教授现任方剂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在国内外中医药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梁颂名教授、高汉森教授、何国樑教授在方剂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的工作。
本学科导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中能根据方剂学学科的理论体系特点,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特点开展教学,注重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方剂药物的配伍及临床运用的研究;开展多媒体教学、实验性教学,教学效果好,以冀学者能理解、掌握方剂学的精髓,学以致用,提高临证用方、组方的能力和诊疗的基本技能。
教学研究课题“七年制硕士班方剂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方剂学》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于2006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改成果一等奖。
此外,本学科导师也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以适应教学、科研、医疗等各方面的工作的开展。
本学科具有相对稳定的科研研究方向,近几年来中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厅局级、校级各级科研课题十几项。
对指导方剂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开展一系列中药复方(方剂)的药理实验和临床研究十分有利。
方剂学科的研究方向有:1.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主要进行方剂配伍规律、组方科学性研究,如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以及获得省自然基金、省科委资助的研究课题“药物相互作用动力学分析法对交泰丸配伍的研究”、“加味猪苓汤治疗原发性系膜增殖性肾炎配伍研究”等。
2.中药复方药理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如“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麻杏石甘汤抗急性肺损伤实验研究”,“麻杏甘石汤对抗原诱导小鼠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理”,“方剂“性味配伍”药效基础初探”等课题分别获得省中医药管理局、大学创新基金资助。
2017年第一批广东中医师承导师简介(五)
2017年第一批广东中医师承导师简介(五)林锦洪:男,广州市南沙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疼痛康复,主任医师。
从医30多年,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类疑难病多发病,带教和指导下级医师。
特别是在诊治颈椎病、退行性膝关节病及类风湿、痛风等疼痛性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效果良好;并对慢性顽固性咳嗽,慢性胃肠道疾病的诊治有独到疗效。
门诊数量大。
主持省市中医科研课题各一次,以第一作者发表在“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及“中华中医药学刊”等国家核心期刊论文11篇,主持广州市中医中药学科(疼痛科)一项。
马万里:男,广州市中医院,中医皮肤,主任医师,三级教授。
擅长:中医治疗慢性疑难性皮肤病。
如慢性湿疹、慢性荨麻疹、带状疮疹神经痛后遗症,银屑病等;神经性皮肤炎、红斑狼疮等。
陶双友: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副主任医师,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医内科学消化病方向硕士、脑血管病(中风病)方向博士毕业,先后师从于全国著名中医脾胃病专家张小萍教授、中医脑病专家刘茂才教授。
擅长:运用中医经方,治疗口腔溃疡、肝炎、肝硬化、顽固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胆囊炎、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睡眠障碍、头晕、头痛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多种疑难杂症。
学术专长:擅长使用中医膏方,辨证调理妇女气血亏虚头晕肢冷、妇女体虚宫寒不孕、男子肾虚腰痛性事低下、儿童肺虚易感冒、儿童脾虚纳食差、老人肾虚血淤妖股疼痛、脾胃虚弱胃肠功能紊乱,以及产后体虚、久病体虚、亚健康等多种虚症。
熟练掌握胃肠镜下各种常见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掌握麻醉无痛、镇静无痛胃肠镜检查诊疗技术。
资历:毕业至今,长期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窥镜室教授。
临床实践中,注重辨证论治,强调经方运用。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炎、肝硬化、口腔溃疡、顽固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胆囊炎、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睡眠障碍、头晕、头痛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它多种内科杂病。
第一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第一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中医临床基础(100601)伤寒论研究方向本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全国较早的伤寒论专业硕士、博士生培养点,1993年、1996年分别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高教厅确立为重点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1)六经辨证的现代化研究;(2)经方治疗疑难病证的研究;(3)《伤寒论》配伍规律及作用机理的研究;(4)《伤寒论》文献研究。
博士生导师有:李赛美、朱章志、张横柳、彭万年教授。
硕士生导师有:蔡文就、万晓刚、刘敏教授,吴浩祥副教授。
技术人员情况:本学科专业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9名、中级职称1名、初级职称2名。
学科条件:设临床基地,病床46张,实验室面积l00平方米,建有临床受体实验室、基础实验室等,仪器设备总值约150万元。
教学科研成果(1)教学方面:分别编写有供中医专业、针灸专业本科班、七年制中医专业班、三年制专业证书班用的《伤寒论教学大纲》。
参加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选读》(中医专业,1979年)的编写。
为海外函授教材《伤寒论概要》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论》(中医专业,1996年)副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2000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学》(中医专业用第七版 2001年)主编与第七版教材辅助用书《伤寒论习题集》的主编、以及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学》(中医专业用第八版 2007年)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案例版(科学出版社2007年)主编、《伤寒论学习指导》的副主编单位;供本科生及研究生用的《临证实用伤寒》主编(中国科技出版社,1991年)、《经方临床运用》主编。
并自编研究生教材《伤寒论求索》、《中医临床经典研究与运用》。
1995年《伤寒论》课程被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课程,“《伤寒论》理论联系实际,医、教、研共同发展”1995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紧密结合临床、科研,创立《伤寒论》教学新模式”,1997年荣获广东省普通高校省级教学成果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伤寒论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实践”2000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伤寒CAI课件”2000年分别获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网络课程三等奖,2005年被评定为广东省“省级精品课程”。
范德辉中医师个人简介
范 德 辉 中 医 师
教授 主任中医师 医学百事通成员
范德辉个人简介
范德辉,广东省名中医,教授,主任中医师,医学百事通 成员,龙氏治脊疗法传承人,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五批全 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全国推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 针刀医学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康复分会常务委 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手疗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 脊柱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从事脊柱相关疾病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运 用针灸、浮针、小针刀、龙氏正骨手法及中药治疗脊柱关 节疾病,主持国家级、省厅级及市局级脊椎病因学相关科 研课题多项,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
医学百事通个人ຫໍສະໝຸດ 誉 2006-2007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实践教学优秀带教教师 2010-201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实践教学优秀带教教师 2012年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研究所青年科技标兵
2012年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研究所优秀学术论文作者
2012年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康复科)
2012年国家中医药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康 复科)
为患者做全方位的治疗
2003.4~2003.10
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康复科进修学习
2005.5~2005.8 广州军区总医院 康复科进修学习
医学百事通,在线医生咨询
范德辉医师在学术会议上的讲学
个人科研(临床)经历
科研成果如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 2008年 脊柱推拿诊疗规范化研究
脾胃研究所-导师简介广州中医药大学
脾胃研究所导师简介一、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医内科学(100506)博士研究生导师:潘华峰胡玲李茹柳潘华峰:女,1965年4月出生,四川泸州人、博士研究生、教授、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国务特殊津贴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民族医学会脾胃分会副会长、广东省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项目、社会科学评审专家,全国优秀博士后管理工作者,全国中医师承攻读学位优秀管理者,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专家,《西北医学教育》杂志第八届编辑委员会副主编兼编委。
主要致力于卫生事业管理以及中医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等重大疾病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她带领的研究团队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为本、瘀毒致病”新病机与“健脾化瘀解毒”治则,从多角度开展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CAG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鉴定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至今共主持课题3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其余省级以上课题12项),获得各类教学奖励16项(其中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2项,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关于胃炎胃癌治疗研究相关自然科学类论文50多篇),培养研究生26名(其中5名获得国家奖学金)。
此外,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学习,参加美国、英国等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大会。
胡玲:女,1962年8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脾胃研究所第3任所长、中医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十九届新南方教学奖励基金“优秀教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指导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双一流”重点学科-中医学(脾胃方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脾虚证候重点研究室”学术带头人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劳绍贤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中加联合脾胃病研究中心”国际研究平台和“北上广脾胃研究学术联盟”广州负责人;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委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委,世中联消化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促进会消化整合医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专委会副主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特邀审稿专家或编委。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作者:研究生院发表日期: 2010-12-17 17:55:07 阅读次数: 595 查看权限:普通文章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内科学10050601心血管内科:本学科是广东省重点中医专科,十二五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建设单位。
近期主要以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中药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为主要研究方向;远期将对冠心病围手术期的中药治疗,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药的作用机理,高血压辨证规律,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
本学科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高新科技技术,重点培养临床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实用型现代中医研究生为目标,注重经典理论的学习,临床技能的锻炼、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成果:本学科在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方面均取得一定科研成果。
参与国家级课题多项,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临床上采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疾病,积累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是益气化痰法治疗气虚痰阻型、清肝泻火法治疗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温阳益气活血逐水法治疗心力衰竭、通阳宣痹法治疗冠心病、温阳益气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取得一定成果。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各家学说、DME、医学统计学、内科学、专业英语。
研究生招收情况:本学科招收硕士生18人,已毕业15人;招收博士生4人,均在读。
导师组成员:博士导师:王清海硕士导师:李爱华、黄琳、靳利利。
王清海主任中医师王清海,男,汉族,1957年7月出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医学硕士,主任中医师。
1983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198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心血管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和张学文教授。
现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重点学科——“心病学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第三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作者:研究生院发表日期: 2010-12-17 17:50:28 阅读次数: 443 查看权限:普通文章第三临床医学院中医骨伤科学(博士学位专业代码100508/450121,硕士学位专业代码100508/105120)该学科是我校国家(教育部)和省级重点学科之一。
1994年本学科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本学科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接受博士后工作人员。
1997年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病医疗建设单位,2005年1月该中心顺利通过了广东省中医药局的验收,现为广东省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病重点专科。
专业研究方向:骨质疏松系列研究;骨关节炎系列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骨病系列研究;中医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导师组成员:韩清民、牛维、林一峰、黄宏兴(以上为博导),方坚、蔡桦、罗毅文、魏合伟、邵敏、王炳南、李钊、原超、张文财、乔荣勤、王斌、张志海、梁祖建、胡年宏(以上为硕导)。
教学技术人员情况:本专业(中医骨伤科学)具有教授、主任医师11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4名,讲师、主治中医师、主管技师18名,具有博士学位9人(其中博士后2人),具有硕士学位12名,是一支素质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学术队伍。
研究成果:本学科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和专科特色,常年坚持‚立足于中医,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学科建设方向,融合了现代骨科的最新成就,‚专一化‛地培育和打造中医骨伤科专科‚品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目前已形成了中医骨伤科专科优势,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现拥有骨科病床150张,医疗设备先进,能开展各种类型的骨科手术,在骨伤科学科的教育、科研、医疗等方面,其整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在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享有较大的知名度。
其中‚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系列研究‛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是‚广东省中医骨质疏松病专病医疗中心‛。
广东省中医院黄清明
广东省中医院黄清明
《广东省中医院黄清明》
广东省中医院黄清明是该院的一名资深中医医生,他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中医学知识。
黄清明医生毕业于国内知名的中医药大学,并且拥有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
他擅长运用中医传统理论和方法,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擅长中老年慢性病的治疗和调理。
黄清明医生一直致力于中医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他曾多次在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分享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成果。
同时,他还是多家中医医院的特聘专家,受到了广大患者和同行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在日常工作中,黄清明医生以患者为中心,倡导绿色健康疗法,注重患者的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他不仅注重治疗疾病,更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并提出了一系列健康养生建议和中医调理方法。
作为广东省中医院的一名杰出中医医生,黄清明医生一直秉承着中医“阴阳调和、和为贵”的治疗理念,为广大患者带来了健康和希望。
他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受到了广大患者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成为了中医界的一面旗帜。
广东省中医导师资料
省中医:池晓玲:职称: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科室:肝病科(大学城医院)、健康咨询门诊擅长:辨证施治、中医心理治疗、情志疗法、中医外治法及药膳食疗、养生保健,提出并实施中医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治疗肝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酒精肝、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王侠: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的中西医诊断及治疗、熟悉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王侠,女,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1994年7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即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东省中医院内科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及科教研工作。
参与“863”、“973”等多项国家、省厅级课题,主持1项校级课题,及1项省厅级课题。
发表论文近10篇;参编专著(编委),如《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心血管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现代中医心脏病学》等。
擅长:掌握各种急危重症的监护和抢救治疗;熟练掌握心电、呼吸监护、各种呼吸机、除颤监护仪、主动脉球囊反搏仪等重要仪器的使用;熟练掌握心包穿刺、各种深静脉置管、冠状动脉造影、永久和临时起搏器安置等先进的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严夏: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内科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执业经历:严夏,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广东省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中华医学会广州市急诊分会常委、广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结合学会中南分部副主任委员。
严夏教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并拜师全国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对颜德馨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有深刻地把握,并继承并发扬了颜老的“衡法”,即疏其血气,令其条达,是通过治气疗血来疏通脏腑血气,使血液畅通,气机升降有度,达到“衡”的目的,从而祛除各种致病因子,以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等,配合平衡针腹针等针药结合的中医特色疗法治疗眩晕、头痛、胸痹,尤是高血压引起的眩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康复基础教研室简介-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康复基础教研室简介(合照)广州中医药大学康复基础教研室成立于2015年,源自康复医学教研室(1998年成立),于2015年由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成立康复医学系分化出来。
主要承担康复治疗学专业及针灸推拿学专业康复方向的康复医学概论、康复评定学、作业疗法学、中医康复学等课程。
同时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观察候气针法影响面瘫的“机信号“研究”、省级课题“康复治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多项课题。
现有教职工3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助教1名;博士2名,硕士1名。
1.【师资队伍】康复医学系副主任:余瑾教研室主任:谢芹教研室成员:余芳菲余瑾,男,教授,康复医学系副主任,硕士导师,医学博士。
现任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表达性艺术治疗协会副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音乐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世界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继承靳三针疗法;跟随著名康复专家卓大宏教授,从事开展中西医结合康复和音乐治疗;学术科研再继承岭南针灸名家韩绍康-韩兼善/黄建业先生之传统候气针法;跟随十四代祖传中医徐大成教授学习医易心法/脉法和方药。
1998年留校任职中医养生康复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近20年,曾主编《老年精神音乐学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曾主持广东省局级别课题《体感音乐康复疗法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观察候气针法影响面瘫的“机信号”研究》项目批准号:81473743。
擅长辨证论治,指导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上和堂中医社区康复养生保健中心》(国家级已结题),《上和堂中医文化传播机构》(省级进行中)。
结合中医五运六气时间医学和子午灵龟理论,创立中医康复核心理论“状态观”和形气神调理体系,以及上和手道技术,综合运用音乐艺术治疗和中医综合康复等方法调治慢性心身痛症、脊柱功能失调、失眠抑郁和疲劳综合症,亚健康和疑难杂症调理等。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学科介绍及导师简介
XX中医药大学附属XX中医院学科介绍及导师XX附属XX中医院概况XX市中医院是一所创建于1956年,集医疗、教学、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的XX 甲等中医医院,为XX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非直属)、XX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单位。
医院先后获得XX“国际紧急XX中心网络医院” 、“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国际培训XX"、“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医急症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XX省首批“中医名院”、“XX省文明医院"、“XX市创伤急救中心”等称号。
骨伤科为XX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XX、首家“全国中医骨伤科医疗中心”、XX省“创伤科研中心--中医骨伤XX"。
医院占地面积47亩(未含三水分院及城南门诊),业务用房建筑面积16万余,总院固定资产超14亿园,医疗设备资产总值3亿多园,XX病床1600多张,年门诊量172万人次,年收治病人4.3万人次。
总院现有职工207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24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1人,XX省名中医3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指导老师5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对象2人,XX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5人,XX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对象3人.医院设有骨伤科、内科、外科、针灸科、妇科、儿科、急诊科、ICU、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肛肠科、皮肤科、男科、XX科等一级临床科室18个和其他业务科室15个,有骨伤科疑难病会诊中心、糖尿病强化治疗中心、皮肤激光美容中心及XX类专科专病门诊一百多个.其中,骨伤科、脑病科、糖尿病科为XX中医重点专科,肿瘤科为XX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急诊科、风湿科为省中医重点专科,针灸科、推拿科、脾胃病科、肝病科、心病科为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并有XX重点专科3个、特色专科1个、在建特色专科2个。
骨伤科、内科、外科均设二级科室。
欧阳惠卿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欧阳惠卿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欧阳惠卿,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第二代学科带头人,“十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带头人。
1939年7月生,196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留校至今,从医从教52年,大学学历、学士学位。
博士生导师,本学科第一位博士后合作教授,主任导师,全国中医妇科名师。
1993年评为广东省名中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欧阳惠卿教授学术思想强调中医整体观,以人为本,早期实践辨病与辨证、宏观与微观和心身同治多维度相结合治疗妇科疾病。
创制了医院制剂宫血饮,强调不伤正而整体调周的重要性,开展临床和药物作用机理研究四十年。
早期实践补肾活血法与中药调周疗法相结合,同时从“心”论治,多维度建立难治性不孕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疾病诊疗方案,屡见奇功。
发挥岭南医学药食并用,寓医于食的特色。
欧阳教授积极培养学科和学术继承人。
继承人罗颂平在2001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儿中心主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主任委员。
作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学术继承人李坤寅教授和许丽绵教授均为博士生导师和全国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担任要职。
欧阳教授主持的课题有“宫血饮治疗细胞L型菌致子宫出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罗氏内异方I、II、III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
获得科研成果有:“七年制中医专业中医妇科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肾脾虚弱型自然流产的系列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5年)。
出版的著作论著有《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岭南中医药名家》、《名老中医之路》、《实用中医妇科学》(第二版)。
发表的论文有《宫血饮治疗崩漏117例疗效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对雌性幼龄大鼠乳腺发育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中药调周法治疗月经病的基本思路》,《活血化瘀中药对大鼠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VEGF 的作用》等多篇。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和导师简...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和导师简介中医学一、中医临床基础(一)伤寒学方向 (3)(二)金匮要略方向 (11)(三)温病学方向 (16)二、中医内科学 (23)三、中医外科学 (42)四、中医妇科学 (48)五、中医儿科学 (57)六、中医骨伤科学 (63)七、中医五官科学(一)眼科学方向 (78)(二)耳鼻咽喉科学方向 (82)八、针灸推拿学 (86)中西医结合九、中西医结合临床(一)内科学方向 (91)(二)外科学方向 (99)(三)妇产科学方向 (108)(四)肿瘤学方向 (113)(五)骨伤科学方向 (118)(六)颅脑方向 (119)(七)口腔医学方向 (121)(八)护理学方向 (123)十、中西医结合基础 (124)中药学十一、中药学 (126)临床医学十二、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含中西医结合临床影像学方向) (130)十三、麻醉学(含中西医结合临床麻醉学方向) (134)十四、临床检验诊断学 (138)中医临床基础(一)伤寒学方向本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全国较早的伤寒论专业硕士、博士生培养点,1993年、1996年分别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高教厅确立为重点学科。
2002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建设点。
200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再次确立为重点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1)《伤寒论》教学与文献研究;(2)经方治疗疑难病证的研究;(3)六经辨证的现代化研究;(4)经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理的研究。
博士生导师有:李赛美、朱章志、张横柳、彭万年教授。
硕士生导师有:蔡文就、万晓刚、刘敏,吴浩祥教授。
技术人员情况:学科拥有一批教学与临床经验丰富、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技术力量雄厚。
熊曼琪教授为伤寒学学术带头人,是广东省名中医、全国知名伤寒学家、糖尿病专家,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李赛美教授为伤寒学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广东省教学名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中医院专业和导师简介
中医内科学()
广州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学专业年起开始培养研究生,目前是我校兼备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
在多年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结合学科专业情况,本学科近期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医血证研究;中医脾胃病证研究;中医治疗心血管病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病的研究;中医治疗肾病证的研究和中医治疗肺病证的研究;近来新开展和即将开展的研究方向还有中医药治疗热病的临床研究;中医药治疗内科急症的临床研究,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性治疗的临床研究等。
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骨科、肾内科、急诊科、溃疡性结肠炎专病个专科专病年被定为广州市卫生局工程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单位;消化内科的溃疡性结肠炎于年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医专科(专病)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年被定为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消化内科年全部通过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认定。
目前本学科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人,正在培养博士研究生人,硕士研究生人。
本学科还拥有一支力量雄厚、水平较高的专业学术队伍,目前共有教学、技术人员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副高职称人,中级职称人,初级职称人,大部分具有自己的医疗业务专长,相当部分有较高的学术造诣,部分为国内有名的中医专家或中西医结合专家,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消化内科运用“肠炎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肿瘤科是全国“青年文明号”,该科在全国较早开展的中药介入治疗恶性肿瘤,减轻了放、化疗的副作用,在肿瘤的中、晚期综合治疗上较有特色。
神经内科在“中风”急救、神经功能康复等方面独具中医特色。
心血管内科在抢救大面积心肌梗塞、复杂性心律失常、顽固性心衰等危重症。
血液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血液专科协作单位,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在省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
本学科自年至年以来,经各级有关有关部门科研立项项,获各级成果奖多项。
本学科近年来不断开展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手段,教书育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中医人才,为国家中医事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在研究生培养工作方面也逐渐发展进步。
此外,本学科还充分发挥了重点学科的示范作用,先后多次举办了多期全国及省市级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进修班及专科讲习班,接受较高层次培养进修人员数百人。
本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与其他学科基本相同,即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教学、临床、实验三大部分,其中必修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语)专业外语)内科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
选修课包括至门指定选修和其他任选课。
内容有:医学统计学、计算机、、古汉语、内经、伤寒、温病、生理、生化、文献检索、实验动物学、实验核医学、免疫学、分子生物
学、药物动力学等等。
陈志雄教授
陈志雄,男,年月生于广东省化州市。
现任广州市中医医院院长、党委书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校外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等七个部委批准为年度“千百十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国家培养对象,“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对象,享受力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广州市局管优秀专家。
一直从事中医内科医疗工作,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刻苦钻读古今医著,博览群书,知识面广博。
临床基本功扎实,思维活跃,治学态度严谨,中西结合治疗血液病造诣较深,是省内较为知名的中医血液病专家。
一直活跃在临床科研第一线,先后参与省部级科研中标课题材项,其中,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项,在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约篇,出版专著部(均为副主编),先后获得国家教委丙类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高教教学科技成果一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项。
从年起,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余名、博士研究生名;指导硕士研究生名,博士研究生名。
祝维峰教授
祝维峰,男,籍贯山东临清市年月生, 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中医院副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专业博士生导师。
兼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广东省医院协会理事,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老教授协会医学专家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会执行副主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州中医药学会学术部副主任委员,广州市中医优秀中青年临床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中医名医培养项目培养对象。
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一五”中医支撑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山东省科委、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和广州市卫生局课题十余项。
副主编专业著作两部,参编多部。
近几年在国家及省级医学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曾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二十余年。
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脑中风、头痛、眩晕、失眠、颤证、痴呆、胸痹、心悸等内科疾病的治疗,尤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
近年来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失眠、震颤麻痹的临床和实验基础研究。
其中对痰瘀互结在老年病发病中的主要机制有较深入的研究。
对痰瘀同病、痰瘀同因、痰瘀互转、痰瘀互因、痰瘀同治的机理和意义等有所研究心得和发展创新。
认为“痰瘀同病”与“久病入络”相关联,擅用通络法治疗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其中对病久缠绵难愈之顽症擅用虫类通络药搜剔经络,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在近年有关科研课题:“通脑灵滴鼻液治疗中风”、“震颤宁治疗帕金森病”、“通络宁治疗冠心病”的研究中均贯穿上述学术观点。
近来还致力于针药结合治疗中风、颤证、失眠等老年病的治疗,对经鼻腔靶向给药治疗中枢性疾病、中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