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地地区》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极地地区》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极地地区》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极地地区》教学反思1
一、学生活动情况
本章书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一方面,内容是学生前面未涉及到的全新内容,另外一方面,所学内容与日常常识和学生生活体验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充满疑惑,都想找到原因。
课程安排内容多引用科考时事材料,让学生感觉生活化和富有情趣。
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材料中学,看视频中学,思考中学,合作中学,听中学,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
重点以“南极洲”为案例,结合图示、图片、阅读材料、课堂活动对该地区进行了概括性阐述。
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读图分析能力、动力能力得到锻炼,但是在这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构建知识系统。
课堂表现反映的情况,学生的资料信息处理、整合能力比较差,只注重资料的收集,而不注意将有用的资料加以重新筛选。
另外,临场心理素质比较差,致使一些相关资料没有尽现,现场表述因心慌而
不流利,同时反映出学生的准备不充分。
在以后的课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心理素质。
二、教法建议
1、从“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理念出发,组织编制教学内容。
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为此我设计了二个课前准备活动:一是调查内容分成几个专题;二是由同学自由组合,分两个小组分别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进行考察,感受不同的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并选取最感兴趣的内容表现出来。
目的是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
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
利用大量直观的图片、图表,发挥学生的参与能力,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
3、教材配有精美的地图、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并附有大量的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本章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点。
安排既符合知识的层次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学生感觉抽象的东西,教师尽量地通过创设情景来拉近距离。
例如,通过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录象片段导人
新课;通过不断地展示两极地区的景观图片来创设情景等。
另外,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的任务,教学中,注意要让学生多读图,多分析图,做到图文随意转换,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能。
三、在教学过程中列表对比南北两极时适应加入以下三点区别
1、北极与南极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北极有居民。
目前在北极地区的当地居民已达700多万,其中真正的北极土着居民不到200万人。
2、北极地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大面积的永久性冻土带,这在世界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
这些永久性冻土层和北极、南极冰盖一样,都储存有大量的地球古环境信息,通过钻取冻土芯和冰芯分析,可以了解古气候的变化过程和古环境的变迁情况,从而为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提供重要依据。
除此以外,这些永久性的冻土中还保存有大量的固体碳及碳氢化合物,因而具有调节温室效应,进而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巨大潜力。
3、北极不同于南极的第三个特点是陆地生物多样性。
这个特点显然是由于北极本身的环境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北极地区比南极相应纬度的年平均气温高20℃,比南极更有利于不同门类的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其次是北冰洋周边的陆地可一直向南延伸到中、低纬度环境,极有利于陆地生物的迁徙与进化。
所以,与被环极洋流隔绝而几乎成为生命禁区的南极大陆相比,北极陆地的生命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对于北极生物多样性、生物总量、生态环境的研究,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而且由于北极与北半球中、低
纬度区生物的亲缘关系,这些研究从人类的生物资源前景、生物基因工程角度来看就具有更加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补充加入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比学习,加深理解,从而更系统地掌握知识。
《极地地区》教学反思2
在这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能从图上判断出这幅图是属于南极图还是北极图,它的位置、范围、周围海洋和陆地等这部分不是太难,学生都能顺利掌握。
南北极地区判断方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因为它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要结合曾经学过的地图知识和地球知识来认识,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综合的体现学生读图能力的内容。
然后我让学生先从南极图开始,先认识经纬线,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在南极点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并用地球仪作直观显示,得出在南极点上空是呈顺时针方向旋转,那么,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为向东,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向西,然后,判断某一点的东西南北,这样,学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来学习如何判断方向,就容易掌握了,此时在加进判断东西经度和东西半球就好掌握了。
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把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系统地通过南北极图来加以综合,并结合特殊的南北极地图重新认识经度和纬度,以及如何判断极点地区的地图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在地图上识别地理事物的能力。
判读极地地区的方向,记住“看清极点定南北,分清自转定东西,北逆南顺不能忘”。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地方设计的还不够细致,如在方向的
判断上,在地图上还存在一个距离远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注意一定要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点来判断。
总的来说,整堂课有些“赶”,学生讨论还是在老师设置的框内,思维得不到发挥和扩展,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有些差距,还是有老思想,感觉一堂完美的课应完成教师预设的`所有内容,没有深入展开。
这些将是我以后改进的方向。
《极地地区》教学反思3
一、课前准备:两极地区位于地球的南北两端,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自然条件特殊,对学生而言遥远而陌生,感觉神秘而好奇。
因此,在课前请学生查找相关内容,为本节课作铺垫。
课堂上主要采用读图分析和探究性讨论的教学形式。
二、教学过程中的片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地图判断所示图是属于南极地区图还是北极地区图。
两级地区的纬度位置、范围、周围海洋和陆地等内容在书上已叙述,学生都能顺利掌握。
南北极地区判断方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因为它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还要结合曾经学过的地球和地图知识来认识,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综合地体现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内容。
通过识别经纬线和经纬度得出结论:北冰洋和南极洲是世界上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和大洲。
结合曾学过的知识及通过地球仪直观演示,标出南北极地区地球自转的方向。
根据南北极上空地球自转方向,明确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为向
东,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向西,然后,判断某一点的东西南北。
这样,学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来学习如何判断方向,就容易掌握了。
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两极地区气候寒冷的主要原因。
我国在两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地理位置、相对方位及东西半球的位置等内容的学习,也需要学生通过读图来完成。
特别是几个科考站的相对位置,在东西半球的位置等,需要较强的读图能力才能正确判断。
三、本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从课题研究的目的出发,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把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系统地通过南北极图来加以综合,并结合特殊的南北极地图重新认识经度和纬度,以及如何判断极点地区的地图和地球自转的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在地图上识别地理事物及其方位的能力。
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些地方设计的还不够细致,如在方向的判断上,在地图上还存在一个距离远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注意一定要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点来判断。
总的来说,整堂课有些“赶”,学生讨论还是在老师设置的框内,思维得不到发挥和扩展,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有些差距。
读图能力弱的学生在判断极地地区方向上还存一定的困难,还有待提高。
五、改进的方向:
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充分利用地球仪、地理教学挂图等教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图片和动画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掌握极地的基本知识及读图的技巧。
《极地地区》教学反思4
本章是七年级第十单元的内容,其教学对象是初一级学生。
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初步具备了独立学习地理的思维和能力;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有一定的自主性,但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够强,需要一定的指导与帮助;处于课堂自控能力培养阶段;有一定的分析与判断能力,能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
根据以上的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用一些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如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教学过程中以实图等感官冲击,增强学生的印象;注重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不断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极地地区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是一块神秘的土地,对这节内容的安排,分为三部分: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知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可以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路进行学习。
本节内容发散性较强,因此课前安排好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搜索和整理,促进学生的交流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节图文并茂,知识点通过用地图来分析总结,体现出了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来归纳知识的技能。
并且,地图中的动态部分,既能吸引学
生注意力又能清晰的说明知识点,在新授课中应充分利用。
本节地理语言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极地地区》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一章《极地地区》。
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认识极地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人类对两极地区的利用及两极地区面临的问题。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地图、图片、文字,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各种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要求,也体现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追求。
学生们对神秘的极地地区是非常感兴趣的,这样有助于本节课的教学。
所以特别选取了比较多的反映极地风光的图片,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极地地区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结合必修一里面的气压带风带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加深已有知识的印象,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呼吁学生们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引起重视,并且也呼吁大家从我做起,爱护我们的地球环境。
对于极地地区的教学,应该更多的去了解最前沿的地理进展,比如极地地区资源的勘探开采,北极航线的开辟,极光的研究等等,这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该部分的兴趣,更加可以让学生体会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
本节课的难点集中在极地地区方位的判断,很多学生缺乏空间想
象能力,该部分掌握的不够好,应该加强该方面的研究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