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0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2讲神经

合集下载

高考二轮专题综合复习:第12讲 种群和群落

高考二轮专题综合复习:第12讲 种群和群落

高考二轮专题综合复习第12讲 种群和群落1.下列关于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调查草地上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 × )(2)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所得数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

( √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 )(4)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

( × ) (5)某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 × )(6)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 × )[解析] (1)跳蝻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若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大。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集群分布)。

(4)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

(5)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 /2前逐步增大,K /2后又逐步降低。

(6)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

2.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了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 ×)(2)竹林中,竹子高矮参差不齐,体现了竹林的垂直方向上的空间结构。

( ×)(3)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 ×)(4)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5)退耕还林、退塘还湖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 ×)(6)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一般使用标志重捕法。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限时集训:第12讲 种群和群落(解析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限时集训:第12讲 种群和群落(解析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限时集训第12讲种群和群落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A.年龄组成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群落垂直分层C.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跳蝻属于一个种群,可以通过样方法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D.利用数学模型研究“J”型曲线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属于模型假设[解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种群的特征,不属于群落特征,B错误;种群是指一定区域中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而跳蝻是蝗虫的若虫,蝗虫还有成虫,故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跳蝻不属于一个种群,C错误;“J”型曲线的模型假设是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无天敌,D正确。

2.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衍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D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若网孔过大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B.对于活动能力强的昆虫需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C.适当增加培养液中酵母菌初始种群数量会使酵母菌种群的K值增大D.在理想条件下,某种生物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则该种群增长率为λ-1[解析] 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若网孔过大,只能调查其中大鱼的数量,因此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A错误;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需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B错误;K值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适当增加培养液中酵母菌初始种群数量不会使酵母菌种群的K值增大,C错误;“J”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为λ-1,D正确。

3.图Z12-1表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D )图Z12-1A.a曲线表示该种群的生存环境理想,没有其他生物和该种群生活在一起,没有竞争和天敌B.b曲线表示该种群生活在现实环境中,影响该种群个体生存的生物因素是天敌C.图中阴影部分形成的原因是种内斗争,不适应的个体被淘汰D.物种入侵已成为破坏我国原有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因素[解析] 曲线a表示“J”型曲线,条件是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但存在其他生物,A错误;曲线b表示“S”型曲线,生物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都影响该种群个体的生存,B错误;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即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C错误;物种入侵已成为破坏我国原有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因素,如水葫芦等,D正确。

2020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复习选择题模拟演练:神经调节(含解析)

2020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复习选择题模拟演练:神经调节(含解析)

2020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复习选择题模拟演练神经调节1、如图为某段神经纤维示意图,灵敏电流计的两个电极按图示连接,在a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按图示连接,灵敏电流计可测得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B.兴奋传到b处时,Na+经通道蛋白大量涌入膜内C.b处动作电位最大时,c处Na+浓度可能高于膜外D.b处动作电位最大时,d处膜可能处于去极化过程中2、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和无机物都通过物理方式散热B.恒温动物从高温环境转至低温环境,散热量减少C.内脏、脑、肌肉是人在安静时的主要产热组织D.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3.人体膝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乙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的影响B.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会引起屈肌收缩C.若刺激神经元甲的Ⅰ处会引起伸肌收缩,这种现象不属于反射D.若刺激神经元甲的Ⅰ处,则可在Ⅱ处和Ⅲ处记录到膜电位变化4.研究不同浓度草甘膦对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已兴奋神经纤维的电位总和)峰值的影响,实验期间未处理的坐骨神经能维持正常生理活性。

在适宜的刺激下测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峰值的大小取决于神经纤维膜内外K+的浓度差B.草甘膦可能使神经纤维膜上Na+内流受抑制而降低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峰值C.授以经不同处理的坐骨神经适宜的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各不相同D.若授以未经处理的坐骨神经不同强度的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各不相同5.如图是膝反射中局部示意图,先剪断B处,分别刺激A处和C处;再剪断E处,分别刺激D处和F处。

预期的效应器表现正确的是( )A.剪断B处,刺激A处,效应器发生反射B.剪断B处,刺激C处,效应器发生反应C.剪断E处,刺激D处,效应器发生反应D.剪断E处,刺激F处,效应器发生反射6.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7.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产热与散热是不平衡的B.由寒冷引起人体不自主战栗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C.辐射和对流能够散热的前提是体温高于气温和周围物体温度D.引起皮肤血管反射性收缩或舒张的感受器是不同的8.如图为某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a、b两点均处在相应电表的电极之间正中点,c为任意一点。

高考二轮复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课件(47张)浙江版

高考二轮复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课件(47张)浙江版
选考 生物
浙江省专用
专题18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考点清单
考点1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1.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3.神经元功能特性: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1.兴奋的产生:兴奋是以动作电位即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 动。在受刺激时能出现动作电位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只有组织产生了动作电位,我们才能说 组织产生了兴奋。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都可产生兴奋。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 的过程,即为动作电位——负电位的形成和恢复过程。
易混易错 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的判断方法(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元。 (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脊髓中呈“H”形的“蝴蝶”区域是它的灰质,其中两个角(前角)是宽 的,两个角(后角)是窄的,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是“窄进宽出”,即与前角(粗大端)相 连的为传出神经元,与后角(细小端)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 (3)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结构简图: ,与 “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 (4)根据切断实验法判断,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反射中枢的位置),效应器无应答,而刺 激向中段(近反射中枢的位置),效应器产生反应,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元,反之则为传出神经元。
三、体温调节 1.体温恒定的原因: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1)行为调节:如增减衣服、不在极端环境中停留过长时间等。 (2)生理调节
通过神经—体液的反馈调节,机体实现了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从而维持了体温的恒定。但是人 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环境温度长时间地剧烈变化,或机体内调节过程发生了障碍,就可 能出现中暑或体温过低等病症。

2020届 二轮复习 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2神经调节 教案 (全国通用)

2020届  二轮复习 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2神经调节 教案 (全国通用)

神经调节1.反射完成的两个条件(1)必须具备“完整”反射弧:反射弧任一部分受损,反射都不能完成。

(2)必须具备“适宜”刺激:刺激的“种类”需适宜,刺激的“强度”也需适宜。

2.兴奋产生的机制及传导(1)产生机制(2)兴奋的传导①形式: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

②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膜内则相同。

③特点:可双向传导(在机体内反射弧中只单向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传递过程(2)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神经递质的释放、性质及作用效果1.反射活动所需时间长短与刺激时间长短有关吗?决定反射活动时间长短的因素主要是什么?提示:无关,决定反射活动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反射弧上突触的数量,突触的数量越多,反射活动维持的时间越长。

2.某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可以阻断突触处神经冲动传递,其主要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提示: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止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或抗体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等。

3.下图为神经元特殊的连接方式。

利用图中标注的A、B、C三个位点,请设计实验证明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写出简单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现象。

提示:设计思路:把某药物分别放在B、C两处,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观测电流计N的指针能否偏转。

预期实验现象:把药物放在C处,N的指针不偏转;把药物放在B处,N的指针偏转。

1.(2018·全国卷Ⅲ)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D [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此时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比膜外高很多倍,而钠离子浓度的分布与钾离子相反,因此A、B、C错误,D正确。

2020届浙江高考生物(选考)复习课件:16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020届浙江高考生物(选考)复习课件:16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专题16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考点1
考考点点22
考点3
-26-
特色梳理
选考提升
题型四 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
典例精析4(2017浙江湖州期中)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 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 C.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并扩散到突触后膜 D.同种递质作用于不同突触后膜,对突触后膜产生的影响可能不同
专题16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考点1
考考点点22
考点3
-22-
特色梳理
选考提升
2.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1)图示
专题16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考点1
考考点点22
考点3
-23-
特色梳理
选考提升
(2)解读 ①AB段:极化状态(静息电位)。神经冲动已经通过该段神经纤 维,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 ②BC段:超极化。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 ③CD段:复极化。静息电位恢复过程。Na+通道关闭,K+通道打 开。 ④DE段:去极化、反极化。神经冲动刚传至该区段,动作电位形 成过程。Na+通道打开,K+通道关闭。 ⑤EF段:极化状态(静息电位)。神经冲动还未传至该区段神经纤 维,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
解题点拨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说明两个电极之间形成了电位差, 根据电位差判断电流的方向,进而判断不同电极所处的状态。
专题16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第12讲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免疫调节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第12讲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免疫调节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第12讲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免疫调节自主梳理·再夯基础1. (2022·江苏高考仿真模拟调研)外界环境瞬息万变,我们细胞生活的体内环境却能保持相对稳定。

这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都正确的一组是()①激素和抗体都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靶细胞或特定物质②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都能发挥作用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④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⑤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功能⑥在寒冷环境中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⑤D. ②④⑥2. (2022·南京、盐城一模)肺水肿是指肺内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平衡失调,大量组织液集聚,表现为呼吸困难、高烧、大汗淋漓等,并出现低氧血症。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患者呼吸困难导致体内CO2浓度升高B. 呼吸运动的调节方式是体液调节C. 大汗淋漓能够增加散热量,有利于缓解患者的高烧症状D. 肺内组织液的去向主要是进入肺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3. (2022·扬州高三调研)感冒发热是指感冒引起的体温升高现象。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和大脑皮层B. 体温适度升高有利于增强免疫力,清除病原体C. 发热是病毒在细胞中进行旺盛的有氧呼吸的结果D. 发热时应盖厚被子、全身“捂热”,以减少热量散失4. (2022·常州期末)(多选)新冠毒株变异株B.1.1.529(Omicron)刺突蛋白上的突变比德尔塔毒株多一倍,这种大量突变可能是在免疫缺陷患者慢性感染期间进化而来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不断出现是由于宿主细胞中的RNA单链更易发生突变B. Omicron变异株的出现意味着需对基于原始毒株设计的疫苗进行修正C. 多个突变可能会降低因接种疫苗而产生的抗体的识别能力D. 免疫缺陷患者可能成为新冠毒株突变的一个重要来源5. (2022·南通海安学业质量检测)胰岛素受体是由两个α亚单位和两个β亚单位构成的四聚体。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神经调节》一节的教学设计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神经调节》一节的教学设计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神经调节》一节的教学设计发布者:於灵萍发布时间: 2011-10-11 10:16:01路桥中学於灵萍高考生物复习通常安排两轮。

第一轮复习时,老师根据《学科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全面系统地复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入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加强知识间的横、纵联系以及大量配套练习的跟进与讲评。

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对高中生物学的知识体系有较全面的了解,对重难点知识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也能较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有较强的应用能力。

第二轮复习,相对来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较第一轮复习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掌握;二是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三是要把握高考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解题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

为了更好地体现二轮复习的特点,实现二轮复习的目标,复习时往往以专题的形式组织复习,常先构建知识网络,形成整体知识框架,再就各知识点逐一展开,使重难点一一击破。

现以“动物及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专题中的《神经调节》一节为例,谈二轮复习的教学设计。

本节的考纲要求: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II);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II)。

:神经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通过一轮的复习,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考点掌握得比较好,对“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中的基础性的知识也是知道的,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原理不清楚,因此,一旦条件改变,就束手无策,无从下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量研究分析各地高考试卷中对本节内容的考查情况及二轮复习的特点,本节课应着重解决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为了更好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以经典考题为载体,通过改变相关条件,多方考查该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为了更好突出主干内容,教学时应直入主题,不必有更多的引入。

2020高三生物二轮高考题考点汇编 考点11 神经调节 精

2020高三生物二轮高考题考点汇编 考点11 神经调节 精

【考点11】神经调节1.(2020·广东高考·T6)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B.全身出现过敏性反应C.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提高 D.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提高【命题立意】本题以重症肌无力病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兴奋是如何在神经与肌肉间传递的。

【思路点拨】可将神经—肌肉突触的结构和功能机理同神经突触的相比较,来理解重症肌无力的致病机理,确定选项。

【规范解答】选A 。

神经—肌肉突触和神经—神经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大致相同。

神经—肌肉突触由突触前膜(神经细胞膜)、突触后膜(肌细胞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间的间隙)组成。

其作用机理是: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后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肌细胞中肌纤维滑动而使肌肉收缩。

故当“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将不能与后膜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不能引起肌细胞中肌纤维滑动而使肌肉收缩。

故A正确。

重症肌无力的病因是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BCD三项重症肌无力产生的原因无关,故不选。

【类题拓展】解决教材中无有,但有同理知识类问题的方法—等效法(1)题类举例:神经—肌肉突触(教材中无)与神经突触(教材中有);减数分裂制片方法(教材中无)与有丝分裂制片方法(教材中有)等。

(2)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步:找出与题等效的教材内容。

第二步:按教材中内容去处理问题。

2.(2020·新课标全国高考·T5)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

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生理基础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讲 神经调节考点考试内容考试要求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a 2.神经系统的作用a 3.神经元的种类、主要结构及特性a 4.动作电位的概念a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5.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b 1.反射的概念、过程及结构基础b 2.大脑皮层的功能a 反射与反射弧 3.体温调节的方式和过程a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1)结构(2)特点: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即受到刺激后能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

(3)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中传导的方向为树突→胞体→轴突。

(4)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感受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相应地调节人和动物多方面的活动,使机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2.神经冲动的产生(1)构建K +和Na +运输方式的概念模型a 为主动转运(需要K +载体蛋白,消耗ATP);b 为易化扩散(需要K +通道蛋白);c 为主动转运(需要Na +载体蛋白,消耗ATP);d 为易化扩散(需要Na +通道蛋白)。

(2)理清Na +通道和K +通道开闭与动作电位的关系①极化状态静息时(ab):K+通道开放,Na+通道关闭。

②去极化(bc)和反极化(cd):Na+通道开放,Na+内流,膜内电位上升。

③复极化(df):Na+通道关闭,K+外流,膜电位下降。

④恢复静息电位:K+通道重新开放。

(3)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测量①静息电位的测量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如图甲)。

两极都与神经纤维膜外侧(或膜内侧)相连接时,指针不偏转(如图乙)。

②动作电位的测量灵敏电流计的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4)动作电位传导过程图解和传导特点①动作电位传导过程图解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从左往右传导时,波峰左侧上升段表示复极化(K+外流),波峰右侧下降段表示反极化和去极化(Na+内流);若兴奋在神经纤维从右往左传导时,波峰右侧下降段表示复极化(K+外流),波峰左侧上升段表示反极化和去极化(Na+内流)。

②神经冲动(兴奋)传导特点a.生理完整性:神经冲动传导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

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破坏了结构的完整性,冲动不可能通过断口。

b.绝缘性:一条神经中包含着许多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基本上互不干扰,被称为传导的绝缘性。

c.非递减性传导:与电流在导体中的传导不同,动作电位在传导过程中,其大小和速率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如图中甲装置测量神经元膜电位,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乙显示的是膜内电位B.钠离子大量内流发生在cd段C.ab段为动作电位D.将图甲中刺激点移到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幅度相同[解析] 神经元细胞膜上静息电位为“内负外正”,因此图乙显示的是膜外电位,A项错误。

钠离子大量内流时,膜外电位迅速下降,对应bc段,B项错误。

ab段应为静息电位,C 项错误。

将图甲中刺激点移到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幅度相同,D项正确。

[答案] D(1)膜电位峰值变化的判断①K+浓度只影响静息电位{K+浓度升高→电位峰值升高K+浓度降低→电位峰值降低)②Na+浓度只影响动作电位{Na+浓度升高→电位峰值升高Na+浓度降低→电位峰值降低)(2)膜电位测量及变化曲线分析策略电流计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刺激任何一侧,会形成一个波峰,如图1所示;电流计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或内侧),刺激任何一端,会形成方向相反的两个波峰,如图2、图3所示,图2和图3的判断可根据题中的提示得出。

[题组突破]考向一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2019·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甲、乙图分别表示某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图中除了神经细胞还有多个胶质细胞,①是树突,②是神经末梢B.乙图中b为神经纤维,是胞体发出的长突起C.在膝反射中,甲中细胞可直接接受来自乙细胞的刺激,引起股四头肌收缩D.同一生物体的甲、乙神经元的大小、形态会有很大的差异解析:选B。

甲图中除了神经细胞还有多个胶质细胞,①是树突,②是神经末梢,A 正确;乙图中d为神经纤维,是胞体发出的长突起,B错误;在膝反射中,甲中细胞可直接接受来自乙细胞的刺激,引起股四头肌收缩,C正确;同一生物体的甲、乙神经元的大小、形态会有很大的差异,D正确。

2.以狗为实验对象,研究心脏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实验过程中,先测定正常情况下的心率,然后分别测定仅阻断神经甲和神经乙后的心率,结果如下表所示。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实验处理心率(次/分)正常情况95仅阻断神经甲100仅阻断神经乙80A.神经甲的作用是使心率减慢B.神经乙的作用是使心率加快C.心脏受神经甲和神经乙共同支配D.神经乙对心率的影响比神经甲强答案:D考向二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3.(2019·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下图表示某神经元一个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动作电位传导是局部电流触发邻近质膜依次产生新的负电波的过程B.图中a→b→c的过程就是动作电位快速形成和恢复的过程C.产生a段是由于K+经载体蛋白易化扩散外流造成的,不消耗ATPD.若将该神经纤维置于更高浓度的Na+溶液中进行实验,d点将下移解析:选A。

动作电位传导是因为在膜内外产生了局部电流,从而触发邻近质膜依次产生新的负电波的过程,使兴奋向前传导,A正确;图中a是恢复静息电位,c是去极化,b是反极化状态,B错误;产生a段是K+经通道蛋白外流造成的,C错误;将该神经纤维置于更高浓度的Na+溶液中进行实验,d点代表动作电位的峰值,而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引起的,所以d点将上移,D错误。

4.(2018·浙江6月学考)将电表的两极连接到蛙坐骨神经表面,如图所示。

在a处给予适当强度的电刺激,引起了腓肠肌收缩。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细胞是可兴奋细胞B.静息时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C.a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以传播到b处D.刺激a处,电表指针会发生两次相同方向的偏转答案:D5.(2019·浙江1月学考)已知神经纤维受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向两侧传播且速度相同。

在图甲a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那么刺激b处所测得的电位变化是( )解析:选B。

刺激b处,由于b处离左侧电极较近,因此效果与刺激a处相似,所测得的电位变化的波形与图乙相似,但两个波形之间的间隔会缩小,故B符合题意。

 突触的信号传递1.突触的结构、突触处兴奋传递过程及特点(1)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轴突神经末梢的细胞膜。

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

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树突膜、轴突膜或肌膜。

(2)兴奋传递过程(3)突触处兴奋传递的特点①单向传递: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单方向传递。

②传递速度较慢: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这是因为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需要经历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需要较长时间。

③对某些药物敏感:突触后膜的受体变化对神经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某些药物也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过程,阻断或者加强兴奋的传递。

2.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与电流计指针偏转的问题分析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因此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乙是神经肌肉接头处放大模式图。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e处,腓肠肌可以收缩,但神经冲动不能向e点右侧传导B.刺激e处,电流计的指针会偏转两次C.图乙肌细胞接受刺激,经上面的神经末梢传递到上一个神经元D.图乙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转运释放到突触间隙[答案] B(1)有关神经递质的分析项目分析供体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受体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传递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释放方式为胞吐,神经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了0层生物膜,体现了膜的流动性作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转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2)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传递的三大原因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题组突破]考向一 突触的信号传递1.(2019·高考江苏卷)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解析:选D。

图中①为突触前膜,③为突触后膜,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正确;②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进入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发挥生理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C正确;②为神经递质,④为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②与④结合使③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或维持外正内负,D错误。

2.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递质,狂犬病病毒侵入人体后,可以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如图所示)。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狂犬病病毒入侵神经细胞能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B.狂犬病病毒侵入细胞过程与神经冲动传导方向相同C.狂犬病病毒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可能导致相应神经元Na+内流速度减慢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可与被狂犬病病毒侵染的神经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被侵染的神经细胞坏死解析:选C。

由题中信息无法判断狂犬病病毒侵入神经细胞会不会影响乙酰胆碱的释放;题图中狂犬病病毒侵入神经细胞后,病毒RNA会从轴突向胞体转移,该过程与神经冲动传导方向相反;乙酰胆碱为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Na+大量内流,狂犬病病毒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减少,可能导致Na+内流速率减慢;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与狂犬病病毒侵入的神经细胞密切接触后,会导致该细胞裂解死亡,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而不是坏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