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摩擦学设计方法

合集下载

摩擦学

摩擦学

摩擦学研究及发展趋势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摩擦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趋势,说明了发展摩擦学的重要性,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简要论述了我国摩擦学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摩擦学发展历程及趋势发展之路一概述摩擦学是科学和工程学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因为它既具有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及节约材料和能源的意义,又是当今最活跃的交叉科学领域之一。

它涉及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化学、物理、材料科学、数学和机械工程学等学科,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古典摩擦定律,“凸凹(或机械)说”与“分子(或分子粘附)说”两个学派的争论。

分子一机械说”。

二摩擦学研究的方法2.1 主要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摩擦学设计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所有讨论都集中在摩擦副的设计上,而摩擦学设计所拥有的系统依赖性、时问依赖性和多学科、跨学科特性决定了摩擦学问题的研究难度。

主要采用的摩擦学设计方法有:(1)磨料磨损计算方程、粘着磨损计算方程、胶合计算方程(2)IBM的零磨损、可测磨损的计算方法;(3)组合磨损计算方法;(4)以数值解为基础,考虑热效应的热弹流、考虑动态效应的非稳态流、考虑润滑剂非牛顿性的流变弹流以及分析粗糙表面的微观弹流等润滑理论与方法;(5)将各种实际因素全部纳入分析的普适性最高的润滑方程;( 6 )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摩擦学设计建立知识资源库提供新的思路,现代制造、敏捷制造、CIMS和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等新技术为摩擦学设计的知识资源库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基础。

2.2中国摩擦学数据库主要有摩阻材料、固定磨粒磨料磨损、松散磨粒磨料磨损、静摩擦系数、边界往复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咬死极限、滑动轴承疲劳磨损、国产润滑油高温高压下的粘压一一粘温试验、减摩耐磨表面强化摩擦磨损、润滑脂、流体动力轴承刚度和阻尼系数等。

当前在建设知识资源库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建立原有知识与数据资源的查询利用模块,有效收集、存取、设计有关信息;(2)新知识和新数据的存储与旧知识和旧数据的更新模块。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将全班分为三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教具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块木板、一块玻璃板、一条毛巾、两个钩码。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为了贴近学生,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地问学生:“同学们知道摩擦吗?”待学生回答后,我又继续问:“既然大家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那你们能不能举一些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例子呢?”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

2、进行新课(1)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由于教材中不仅研究了滑动摩擦,也提到了滚动摩擦,所以我在学生举例后,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并将他们所举的例子进行了简单归类,同时列举了几个他们熟悉的例子。

同时告诉学生在初1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

第3章摩擦学设计

第3章摩擦学设计

(3)摩擦状态转化
仅依据润滑膜的厚度还不能准确地判断润滑 状态,尚须与表面粗糙度进行对比,图3.2。 实际机械中的摩擦副,通常几种润滑状态会 同时存在--------混合润滑状态。
(4)摩擦状态的判断
① 通常用膜厚比来判断摩擦状态-测量困难,不便采用

hmin Ra1 Ra 2
2 2
hmin—两滑动粗糙表面间的最小公称油膜厚度;
介于1~3之间,因此该摩擦副处在混合润滑状态。
3.2.2 摩擦设计
内摩擦:发生在物质内部,阻碍分子间相对运动
流体分子间的摩擦
摩擦
静摩擦
外摩擦:发生在接触表面,阻碍相对滑动(趋势) 动摩擦 本课程讲述
F 定义:摩擦力与法向力的比值,即 f N
摩擦系数在静摩擦条件下是变化的。
1.摩擦系数
一般与摩擦副材质有关,通常从试验中得到。
3 s
dV W 或磨粒磨损的式 ka ds H
对稳定的一维磨损,高度h的磨损率为常数,即:
dh 常数 dt
再通过对时间的积分可以得到对应时间下的磨 损的高度h。
2.磨损设计准则
(1)要求轴承表面的平均压强不大于材料的 许用压强,以避免材料过载,即 p p (2)要求轴承的摩擦功耗不大于材料的许用 值,以防止表面温升过高产生胶合,即 pv pv (3)要求表面的相对速度不大于材料的许用 值,以防止轴承表面严重磨损,即
磨损
粘着磨损
根据磨损机理
磨粒磨损 疲劳磨损 腐蚀磨损 气蚀磨损 微动磨损
1.磨损计算 (1)粘着磨损—金属摩擦副之间最普遍的一种
定义:当摩擦表面的轮廓峰在相互作用的各点处发 生“冷焊”后,在相对滑动时,材料从一个表面迁 移 到另一个表面,便形成了粘着磨损。 粘着磨损计算根据如图3.8所示的模型求得。 dV W

摩擦学设计.

摩擦学设计.

2.1表面形貌设计
表面形貌设计主要是表面粗糙度的设计。 当表面过于光滑时, 液体或气体润滑介质难以介入摩擦副 之间, 运动中导致摩擦副表面的氧化膜破裂而发生干摩擦, 易于疲劳破坏或粘着拉脱, 但是, 当表面过于粗糙时, 微 凸体接触数量少, 接触应力大, 微凸体之间发生严重的弹 塑性变形, 相对滑动时, 摩擦表面发生粘着磨损和表面剥 离. 粗糙度的设计原则 一是用加工精度与粗糙度相对应的方式设计; 二是与机械工况相适应的润滑模式设计; 三是在特殊的润滑情况下粗糙度及其纹理方向应 特殊设计。
2.3摩擦副表层设计
一般设计法则 1) 摩擦副若是粘着磨损为主, 则应采用互溶性小、 化学活性强而抗剪切强度低的表面层; 2) 摩擦副若是磨粒磨损为主, 则应采用非常硬的表 面; 3) 摩擦副若是几种摩擦磨损过程混合的情况, 即采 用强度正梯度法则-硬度负梯度法则的复合梯度法 则设计.
2.3摩擦副表层设计
3 摩擦学设计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国外发展现状 60年代末, 英国发表Jost 的调查报告, 正式 提出Tribology 一词, 摩擦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 经典流体润滑理论已经基本成熟, 研究的重点 转向特殊介质和极端工况下的润滑理论; 材料磨损研究已从早期的宏观现象分析转向微 观机理研究; 近年来国际上提出基于能量理论或材料疲劳机 制的各种磨损理论, 可以作为摩擦副材料选择和 抗磨损设计的依据。 此外, 新型轴承和动密封装置的结构; 新型材 料与表面热处理技术; 新型润滑材料与添加剂等 方面的研究均有较大的进展。
简失 事
哥伦比亚号左翼上的裂纹
(b) 链条 自行车链条的磨损
空气与金属的摩擦导致
1.1定义 一组数据调查 全世界工业能源的1/3被摩擦损耗掉; 失效零件的80%是由磨损造成的; 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冶金、煤炭、农机等五个行 业的调查表明:由于磨粒磨损损耗的备用钢材达 100万吨以上,如考虑停机等费用造成的损失每年 达几亿元。 如果从摩擦学方面采取正确的措施, 就可以大大节约能源消耗。

《机械设计》第三节-摩擦-磨损-润滑

《机械设计》第三节-摩擦-磨损-润滑

t
度不会继续改变,所占时
间比率较小
O
时间t
2、稳定磨损阶段
经磨合的摩擦表面加工硬化,形成了稳定的表面粗糙度,摩擦
条件保持相对稳定,磨损较缓,该段时间长短反映零件的寿命
3、急剧磨损阶段 经稳定磨损后,零件表面破坏,运动副间隙增大→动载振动
→润滑状态改变→温升↑→磨损速度急剧上升→直至零件失效
二、磨损的类型
弹性变形
流体摩擦(润滑)
塑性变形
边界膜
边界摩擦(润滑)—最低要求
边界膜 液体

混合摩擦(润滑)
边界膜
液体
一、干摩擦
摩擦理论: 库仑公式 Ff f () Fn
新理论:分子—机械理论、能量理论、粘着理论
简单粘着理论:
Ff
Ar B
Fn
sy
B
a
n
Ar Ari i 1
f () Ff B Fn sy
(3)条件粘度(相对粘度)—恩氏粘度
3、影响润滑油粘度的主要因素
(1)温度 润滑油的粘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粘度指数VI ,35,85,110
(2)压力
p 0 ep
P>10MP时,随P↑→ηP↑
4、配油计算
K v vB vA vB
配油比
1、根据摩擦面间存在润滑剂的状况,滑动摩擦分
为哪几种? 2、获得流体动力润滑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3、典型的磨损分哪三个阶段?磨损按机理分哪几 种类型?
4、什么是流体的粘性定律?
5、粘度的常用单位有哪些?影响粘度的主要因素是 什么?如何影响?
6、评价润滑脂和润滑油性能的指标各有哪几个?
润滑油压分布
v1
v2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黄平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黄平
10.5结构设计
第10章习题
参考文献
附录A课堂讨论
A.1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优化设计
A.2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优化设计
A.3自行车鞍座曲面反求设计
A.4绿色设计与汽车制造业
附录B设计实验
B.1一维优化实验
B.2无约束多维优化实验
B.3有约束多维优化实验
附录A、B参考文献
附录C中英文索引
8.3绿色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8.4绿色设计流程
8.5绿色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8.6绿色设计案例分析
第8章习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人机工程学
9.1概述
9.2人机系统
9.3人的因素
9.4基于人因的设计
9.5人机原则
第9章习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 设计方法学
10.1概述
10.2产品设计
10.3确定设计任务
10.4方案设计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黄平
本书重点介绍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体内容包括:优化设计、摩擦学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可靠性设计、创造性设计、反求工程设计、绿色设计、人机工程学和设计方法学。在编写过程中,尽可能将所讲授理论方法与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算例使学习者更容易对所述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基本内容加以理解和掌握。另外,本书附有课堂讨论和设计实验两部分内容,以加强学习的效果。本书各章附有相应的习题,供教学中使用。本书可作为机械工程类各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亦可作为这些专业研究生和其他相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教材,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第1章 绪论
1.1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内容简介
1.2课程学习基本要求
第1章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优化设计

摩擦学设计PPT教案学习

摩擦学设计PPT教案学习
(a)干摩擦
第4页/共85页
2.边界摩擦
边界摩擦又称为边界润滑。当运动副的 摩擦表 面被吸 附在表 面的边 界膜隔 开,摩 擦性质 取决于 边界膜 和表面 的吸附 性能时 的摩擦 称为边 界摩擦 (图 8.1 b)。润滑油中的脂肪酸是一种极性化合 物,它 的极性 分子能 牢固地 吸附在 金属表 面上。 吸附在 金属表 面上的 分子膜 ,称为 边界膜 。
v
(b)边界润滑
第5页/共85页
按边界膜形成机理,边界膜分为吸附膜 (物理 吸附膜 及化学 吸附膜 )和反 应膜。 润滑剂 中脂肪 酸的极 性分子 牢固地 吸附在 金属表 面上, 就形成 物理吸 附膜; 润滑剂 中分子 受化学 键力作 用而贴 附在金 属表面 上所形 成的吸 附膜则 称为化 学吸附 膜。吸 附膜的 吸附强 度随温 度升高 而下降 ,达到 一定温 度后, 吸附膜 发生软 化、失 向和脱 吸现象 ,从而 使润滑 作用降 低,磨 损率和 摩擦系 数都将 迅速增 加。
第13页/共85页
摩擦系数
1 50
1 0. 5 0.1 0.05
0.0 0.0015
纯净金
氧化膜

干摩擦状态
边界润 边界润滑 流体润

和流体润滑

图8.3 摩擦系数的典型值
第14页/共85页
随着工况参数的改变可能导致润滑状态 的转化 。图 8.4 是典型的 S t r i b e c k 曲线,它表示润滑状态转化过程以及摩 擦系数 随润滑 油粘度 、滑 动速度 v 和轴承单位面积载荷 p 变化的规律。
合理选择摩擦副材料和润滑剂,降低表 面粗糙 度值, 在润滑 剂中加 入适量 的油性 添加剂 和极压 添加剂 ,都能 提高边 界膜强 度。

摩擦学设计

摩擦学设计
摩擦学设计
Tribology Design
组员:李兵 江鹏 龚文强 韩猛猛 赵奎鹏
Contents
1 2
3 4
摩擦学设计的定义 摩擦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摩擦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摩擦学设计的应用
1.1定义
摩擦学(Tribology)是近40年来发展起来 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 其定义为:研究作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 面及其有关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它是 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其内容包括摩擦、磨 损、润滑、接触力学、表面物理和化学等 方面的专题。
简单实例
(a)自行车链传动
哥 伦 比 亚 号 失 事
哥伦比亚号左翼上的裂纹
(b) 链条 自行车链条的磨损
空气与金属的摩擦导致
1.1定义 一组数据调查 全世界工业能源的1/3被摩擦损耗掉; 失效零件的80%是由磨损造成的; 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冶金、煤炭、农机等五个行 业的调查表明:由于磨粒磨损损耗的备用钢材达 100万吨以上,如考虑停机等费用造成的损失每年 达几亿元。 如果从摩擦学方面采取正确的措施, 就可以大大节约能源消耗。
3 摩擦学设计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国外发展现状 60年代末, 英国发表Jost 的调查报告, 正式 提出Tribology 一词, 摩擦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 经典流体润滑理论已经基本成熟, 研究的重点 转向特殊介质和极端工况下的润滑理论; 材料磨损研究已从早期的宏观现象分析转向微 观机理研究; 近年来国际上提出基于能量理论或材料疲劳机 制的各种磨损理论, 可以作为摩擦副材料选择和 抗磨损设计的依据。 此外, 新型轴承和动密封装置的结构; 新型材 料与表面热处理技术; 新型润滑材料与添加剂等 方面的研究均有较大的进展。
2.1表面形貌设计

摩擦学的应用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摩擦学的应用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摩擦学的应用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摩擦学,是一个研究摩擦现象、摩擦性能、摩擦机理、摩擦控制等方面的学科,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摩擦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如何应用摩擦学,是现代工程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主要探讨摩擦学的应用以及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一、摩擦学的应用领域摩擦学最初是一个纯学术领域的研究,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摩擦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以下是摩擦学的具体应用领域:1.汽车工业领域:摩擦学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很多,例如发动机缸套、扭力减震器、离合器、刹车等,这些产品的性能都与摩擦学相关。

2.航空航天领域:在飞行器的制造和运行中,摩擦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旋翼轴承、发动机内部的部件、型号翼面等。

3.电子电器领域:摩擦学在微电子制造和电气设备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如电气接触材料、固体电解质等。

4.环保领域:摩擦学在颗粒材料输送、废水污泥处理、清洗除尘等方面都有应用。

5.生物医学领域:人造心脏瓣膜、关节模拟器、骨修复材料等都与摩擦学相关。

6.材料科学领域:材料表面性质的改变,如光学透明薄膜、涂层材料、晶体稀土材料等,也与摩擦学有关。

以上仅是摩擦学应用领域的一小部分,其实摩擦学在工业、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二、摩擦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摩擦学在机械设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许多机器的稳定性、耐久性、人机交互性等方面的性能,与摩擦学的应用相关。

1.摩擦材料的选择在机械设计中,摩擦材料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制动系统中,制动器摩擦衬垫的材料对于性能和使用寿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选材时,必须考虑到材料的摩擦性能、耐磨性、抗腐蚀性等,这就需要涉及到摩擦学知识。

2.摩擦力的控制在机械设计中,摩擦力的控制非常重要。

例如在工业机械的设计中,需要借助降低机械变形和能量损失的方式来减少摩擦。

摩擦力的控制还可以通过材料处理、设计调整等方式来实现。

3.润滑剂的选择在机械设计中,润滑剂在工作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润滑剂不仅能减少摩擦力,还能延长机器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第三章 摩擦学设计

第三章 摩擦学设计
一.径向滑动轴承形成液体动力润滑的过程
(图3-12)
二.形成液体动力润滑的条件和基本方程 三.径向滑动轴承的几何参数 四.液体动力润滑径向滑动轴承的工作能力计算 五.轴承参数的选择
二.流体膜压力分布的微分方程----雷诺方程
1.假设条件:
1)忽略重力、磁力、惯性力的影响;
o 移动件 Uh x
2)流体在界面上无滑动,即贴于界面的油 层速度与界面速度相同;
二.轴瓦的结构与材料
二.轴瓦的结构与材料
1.轴瓦的结构


轴瓦的形式和构造--整体铸造、对开式 油孔及油槽(p476,图15-27、15-28) 轴瓦的定位--保证轴瓦与轴承座之间无轴向、周向的
相对移动 (图15-28)
2.轴瓦的材料

选用原则 常用的轴瓦材料(p75,表3-3)
§3-3 不完全液体润滑滑动轴承 设计计算
hmin r (1 ) hmin
式(3-35)
hmin S ( Rz1 Rz 2 )
安全系数 表3-5
式(3-34)
S 2
4.轴承热平衡计算
根据能量守恒:每秒产生的热量 H 带走热量 H 1 H 2 达到热平衡时的润滑油温度差
Bdpv10 6 t Qc p sdB ( Q ) c s Bdv p v p 10 6 d 2qv c p s B v
流量系数,图3-17
( ) p 10 6

式(12-28)
为保证轴承的正常工作,一般要求等效温度不超过75℃。
等效温度:
中等载荷和一切非稳 定载荷下:
t out t in te 2
式(3-32)
高速重载条件:

摩擦学概论

摩擦学概论
影响因素:环境,表面硬度、粗糙度。
3)疲劳磨损(也称疲劳点蚀)
形成:接触应力反复作用。轴承、齿轮。
现象:表层金属剥落,形成点蚀凹坑。
影响因素:表面硬度、粗糙度,润滑油粘度。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4)冲蚀磨损(流体磨粒磨损和流体侵蚀磨损)
形成:一定速度的硬质微粒反复作用,表面受法向力及切向 力。燃气涡轮机叶片、水轮机叶片。
(1) 正确选用材料
(2) (3) (4) (5) 进行有效的润滑 采用适当的表面处理 改进结构设计,提高加工和装配精度 正确的使用、维修与保养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3-3 润滑剂、添加剂和润滑方法

气体、液体、半固体、固体四种
(一)润滑油及润滑脂的主要质量指标
1、润滑油:有机油(动、植油)、矿物油(石油 产品)、化学合成油。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1、某齿轮工作时,轮齿双侧受载,则该齿轮的齿面接触应力按___变化。
A.对称循环 B.脉动循环 D.循环特性r=+1的循环 C.循环特性r=-0.5的循环

2、零件表面经淬火、渗氮、喷丸、磙子碾压等处理后,其疲劳强度 ____。
A.增高 A.1 B.降低 B.-1 C.不变 C.0 D.增高或降低视处理方法而定 D.其它值 B.静载荷不能产生变应力 D.变应力是由变载荷产生,也可能由 3、 脉动循环应力的循环特性为_____。 4、 下面四种叙述中,____是正确的。 A.变应力只能由变载荷产生 C.变应力是由静载荷产生 静载荷产生
流体动力润滑是指两个作相对运动物体的摩擦表面,借助于相对速度而产 生的粘性流体膜将两摩擦表面完全隔开,由流体膜产生的压力来平衡外载荷。

第三章_摩擦学设计

第三章_摩擦学设计
现代设计方法 ——摩擦学设计
周天茹
1 摩擦学 2 摩擦 3 磨损 4 润滑 5 摩擦学设计
1 摩擦学
摩擦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摩擦学—Tribology:是希腊语tribod派生而来的。 定义:摩擦学是研究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及其有关 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技术。 定义中着重强调了“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通俗 来说,摩擦学就是研究相互作用表面在相对运动中过程发生 的摩擦、磨损、润滑现象的一门科学与技术,是摩擦、磨损、 润滑及其有关的实践活动的总称。 实践表明,作相对运动的接触表面在摩擦过程中,将产 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冶金学、力学等方面的变化,要研 究这一过程和变化,必将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冶 金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石油化工等多种学科领域。因 而,摩擦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综合性边缘学科。

摩擦学设计是在产品完成了功能原理设计,或 说是完成方案设计之后,就必须进行地。一方 面是对产品系统进行设计;另一方面是对在摩 擦学性能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所有零部件进行设 计,机械零件的摩擦学设计是在完成了运动学 设计和强度设计之后进行的。机械系统及其零 部件的摩擦学设计是其他任何设计方法所不能 替代的。
作如下描述。
摩擦学问题广泛存在于产品的制造过程和使用过程,特别 是在机械工业方面,摩擦学设计的好坏对一个产品的性能和 使用寿命有极大影响。据调查分析,30%的工业零件因摩擦 而损坏,主要原因是摩擦学设计方法还不能在工业生产中得 到很好的应用。目前,设计一个能经济可靠地实现运动、保 证功能的摩擦学系统,主要采用的摩擦学设计方法有: 磨料磨损计算方程、粘着磨损计算方程、胶合计算方程 IBM的零磨损、可测磨损的计算方法; 组合磨损计算方法; 以数值解为基础,考虑热效应的热弹流、考虑动态效应的非 稳态流、考虑润滑剂非牛顿性的流变弹流以及分析粗糙表面 的微观弹流等润滑理论与方法; 将各种实际因素全部纳入分析的普适性最高的润滑方程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5篇)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5篇)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5篇)第一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2、教材版本:苏科版八年级下册3、学科:物理4、课时:2课时5、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本,根据导学案初步掌握知识。

二、教学课题1、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滑动摩擦力和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2、现状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

第三章 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简介

第三章 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简介

研制费
可靠度R
2、可靠度分类等级及应用
等级 0 低 1 2 3 4 高 5 可靠度R <0.9 ≥0.9 ≥0.99 ≥0.999 重要处,随重要程度增大,可靠度等级 增高,如高速机械、重要设施、航空器、大 用 途
不重要处,失效后果可以不考虑 不很重要处,失效后果损失不大
≥0.9999 型建筑物、桥梁等 ≥ 0.99999 失效后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如核设施、 大型水电工程
3、保证高可靠度的措施 1)故障预分析,找薄弱环节,首先保障; 2)提高基础数据的准确性(破坏性实验, 综合国力) 3)重要处,备用系统 UPS,副油箱等; 4)核设施等异常后果的处理
4、可靠性的几个基本指标
(1) 可靠度R 设试件总数为N个, 经时间t后有Nf(t)个失效, 有 Ns(t)个仍在正常工作. 则
3.3机械现代设计方法简介
机械现代设计方法通常是相对传统的设计方法而言的。 现代设计方法从总体上概括为力求运用现代应用数学、应用力学、微电 子学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与手段实现下列转换: 以动态的取代静态的─如机器结构动力学计算。 以定量的取代定性的─如有限元计算。 以随机量取代确定量─如可靠性设计。 以优化设计取代可行性设计─如优化设计。 并行设计取代串行设计─如并行设计。 微观的取代宏观的─如微-纳米摩擦学设计。 系统工程法取代分部处理法─如系统工程。 自动化设计取代人工设计的转化─如计算机辅助设计。
可靠度方程存在下列三种取值情况: (1)当ur>us 时, ZR>0, R>0.5;若ur-us 为恒值,此时R 值将随σr及σs的值增大而减小.根据传统设计 中安全系数Sn 的概念: Sn = ur/us>1,此时Sn 不 变,而R却随σr、σs在变化; (2)当 ur-us=0时, ZR=0, R≡0.5,σr 、σs 对R无影 响; (3)当ur-us<0时, ZR<0, R<0.5,且σr、σs增大,R将 朝着减小的方向变化,此时Sn<1,这种情况在用 安全系数法设计时是不允许的. 由此可见,安全系数设计法存在不合理现象,没 有考虑强度及应力的离差σr、σs的影响.

摩擦学ppt

摩擦学ppt

对于尺寸在毫米以下甚至毫微米级范围的微 型机械,如可清除血管内壁沉积物的微型机器人 等,此时表面效应非常明显,摩擦则是重要的因 素之一。 在通讯卫星中,天线需要精确的定位机构和 展开机构,要求轴承扭矩在7—10年内不变,经过 107 次循环使用后精度不变,此时必须研制新型 润滑剂以减少微观尺度的摩擦力和磨损的变化。
纳米摩擦学研究方法
(1)现代表面分析方法 纳米摩擦学的实验广泛应用表面力仪 (SFA)和扫描探针技术.包括扫描隧道显微 镜 (ST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激光检 测摩擦力显微镜(FFM)。它们用于测量原 子尺度的表面形貌和表面微观动态力学行 为.在微磨损、微划痕、纳米磨损与超精 加工以及分子膜边界润滑等研究中发挥巨 大的作用。
2.表面形态与混合润滑理论
摩擦学现象发生在极薄的表面层, 因此对于摩擦表面形态的形成、变化 和作用的分析,将深化摩擦学机理研 究,并就改善使用性能寻求合理的表 面形态和工艺方法提供依据。研究内 容包括:表面形貌的表征及其摩擦学 效应,表面物理化学状态在摩擦、磨 损过程中的行为与变化等。
分析表明,工程中大多数摩擦表面是 处于混合润滑状态,即部分润滑膜与表面 粗糙峰点相接触同时存在。磨损的发生是 混合润滑状态的特性。 目前有关混合润滑的设计尚停留在半 经验阶段,因此建立工程适用的混合润滑 设计理论是当前急迫的任务。这一领域的 研究集中在:部分膜润滑和微观弹流润滑 理论,各类润滑膜的失效准则和润滑状态 转化过程,粗糙表面的接触分析与载荷分 配,混合润滑的模型化和定量化研究等。
3.磨损形成机理及其控制
研究目的在于了解磨损形成过程、变化及其影响因 素,从而寻求提高耐磨性和控制磨损的措施。工程中的 磨损现象多种多样,根据形成机理可归纳为:磨粒磨损、 粘着磨损、疲劳磨损、化学腐蚀磨损等基本类型。实际 机械中的磨损大多是几种磨损类型同时发生,因此磨损 研究必须强调针对性,即密切结合各种典型零件的具体 工况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在累积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磨 损机理以及抗磨损设计方法与对策. 实际零件的磨损经历着复杂的过程,涉及因素很多, 包括工况参数、材料与表面形态、润滑与环境介质的作 用等的影响。因此,磨损研究还应强调运用多学科的综 合研究和系统工程分析的方法。

主动摩擦学设计方法

主动摩擦学设计方法

主动摩擦学设计方法
曲庆文
【期刊名称】《润滑与密封》
【年(卷),期】2003(000)006
【摘要】摩擦学是研究具有相对运动表面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问,摩擦学设计是以摩擦学的基本观点进行设备运行系统工作状态研究的设计,本文综合当前国内外摩擦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主动摩擦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曲庆文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精密模具重点实验室,淄博,255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117
【相关文献】
1.材料表面摩擦学设计新方法——纳米结构耐磨涂层的组装 [J], 欧忠文;刘维民;徐滨士;马世宁;丁培道
2.软齿面直齿圆柱齿轮传动主动摩擦学设计研究 [J], 陈海真;曲庆文;毛崇智
3.齿轮传动的主动摩擦学设计方法 [J], 曲庆文
4.在线摩擦学设计知识获取方法的研究 [J], 战仁军;张优云;谢友柏
5.铁路车轮踏面的摩擦学设计方法 [J], 刘启跃;金雪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4.流体磨粒磨损和流体侵蚀磨损(冲蚀磨损) 流体磨粒磨损是指由流动的液体或气体中 所夹带的硬质物体或硬质颗粒作用引起的机械 磨损。当利用高压空气输送型砂或用高压水输 送碎矿石时,管道内壁所产生的机械磨损是其 实例之一。 流体侵蚀磨损是指由液流或气流形成的气 泡在破裂产生的冲蚀作用下引起的磨损。燃气 涡轮机的叶片、火箭发动机的尾喷管等常出现 这类破坏。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虽然各种润滑状态所形成的润滑膜厚度 不同,但是单纯由润滑膜的厚度还不能准确 地判断润滑状态,尚需要与表面粗糙度进行 对比。 只有当润滑膜厚度足以超过两个表面的 粗糙峰高度时,才有可能完全避免峰点接触 而实现全膜流体润滑。
对于实际机械中的摩擦副,通常几种润 滑状态会同时存在,统称为混合润滑状态。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设计者思维
作为工程师,就需要利用摩擦学的知识与技术,使所设 计的零部件有良好的摩擦学性能,以延长其工作寿命。 需要考虑的是机械零部件在哪些部位容易产生摩擦? 摩擦状态分为哪几类? 摩擦一定会产生磨损吗? 磨损分为哪几类? 有效降低磨损的方法有哪些? 如何通过选择材料来降低磨损? 如何确定和选用润滑方式? 要如何来选择润滑油?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6.微动磨损(微动损伤) 这是一种由黏附磨损、磨粒磨损、机械化 学磨损和疲劳磨损共同形成的复合磨损形式。 它发生在宏观上相对静止,微观上存在微 幅相对滑动的两个紧密接触的表面上,如轴与 孔的过盈配合面、滚动轴承套圈的配合面、旋 合螺纹的工作面、铆钉的工作面等。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边界摩擦又称为边界润滑,是指当运动 副的摩擦表面被吸附在表面的边界膜隔开, 摩擦性质取决于边界膜和表面的吸附性能时 的摩擦。 润滑油中的脂肪酸是一种极性化合物, 其分子的一端带有强电荷的极性团,对金属 表面有垂直取向的特性,能牢固地吸附在金 属表面上。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1.黏附磨损 由于零件表面接触时,实际上只有少数凸 起的峰顶在接触,它们因受压力而产生弹塑性 变形,导致摩擦表面的吸附膜和脏污膜破坏, 同时因摩擦而产生高温,造成基体金属的“焊 接”现象,使接触峰顶牢固地黏附在一起。当 摩擦表面发生相对滑动时,材料从一个表面迁 移到另一个表面,便形成了黏附磨损。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2.磨粒磨损 外部进入摩擦面之间的游离硬颗粒(如 空气中的尘土或磨损造成的金属微粒)或硬 的轮廓峰尖在较软材料表面上犁刨出很多沟 纹时被移去的材料,一部分流动到沟纹的两 旁,一部分则形成一连串的碎片脱落下来成 为新的游离颗粒,这样的微切削过程称为磨 粒磨损。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例如,当做滚动或滚滑运动的高副受到反复作用 的接触应力(如滚动轴承运转或齿轮传动)时, 如果该应力超过材料相应的接触疲劳极限,就会 在零件工作表面或表面下一定深度处形成疲劳裂纹, 随着裂纹的扩展与相互连接,就造成许多微粒从零件 工作表面上脱落下来,致使表面上出现许多月牙形浅 坑,从而形成疲劳磨损或疲劳点蚀。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为了提高零件表面的疲劳寿命,除应合理选 择摩擦副材料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选择零件接触面的表面粗糙度。一般 情况下,表面粗糙度越小,疲劳寿命越长。 (2)合理选择润滑油的黏度。黏度低的润滑油 易渗入裂缝,加速裂缝扩展;黏度高的润滑油有利 于接触应力均匀分布,提高抗疲劳磨损的能力。在 润滑油中加入极压添加剂,可提高接触表面的抗疲 劳性能。 (3)合理选择零件接触面的硬度。以轴承钢为 例,当硬度为62HRC时,抗疲劳磨损的能力最高, 增加或降低表面硬度,寿命均有较大的降低。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另外也应当指出,磨损不都是有害的,工 程上也有不少利用磨损作用的场合,如精加工 中的磨削及抛光,又如发动机的“磨合”过程 等都是在利用磨损。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磨损的分类
根据磨损结果着重对 磨损表面外观的描述 点蚀磨损、胶合磨损、 擦伤磨损等
根据磨损机理来分类
黏附磨损、磨粒磨损、 疲劳磨损、流体磨粒 磨损、流体侵蚀磨损、 机械化学磨损和微动 磨损等
特定意念的脑电波可以控制基因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摩擦状态
摩擦与磨损
润滑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工程背景
据估计,全世界在工业方面约有30%的能量 消耗于摩擦过程中。磨损会使零件的表面形状和 尺寸遭到缓慢而连续的破坏,使机器的效率和可 靠性逐渐降低,从而丧失原有的工作性能,最终 导致零件的突然破坏。 磨损是摩擦的必然结果,在失效的机械零件中, 大约有80%是由于各种形式的磨损造成的。 为了控制摩擦、减缓磨损、提高机械效率、保 证机器工作的可靠性,最有效的手段是在相对运 动的接触表面之间加入润滑剂,即润滑。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简单实例
(a)自行车链传动
(b) 链条
图3-1 自行车链条的磨损
图3-1所示的是自行车链传动,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链条的销 轴和套筒之间存在较大的压力并 相互转动,由于摩擦使链条铰链 磨损,从而造成链条节距增大, 易发生跳齿、脱链等现象。链条 节距增大,还使链条的总长度增 长,从而使链的松边垂度增大, 导致链与链轮的啮合情况恶化, 引起振动和噪声,最后导致链条 失效。摩擦磨损是开式链传动常 见的失效形式。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3.3润滑
润滑就是将润滑剂导入两个摩擦表面, 将两个摩擦表面部分或全部隔开。这样,不 仅可以改善摩擦表面的摩擦状态,减小摩擦, 减小磨损,保护零件不遭锈蚀,而且在采用 循环润滑时还能起到散热降温的作用。
单分子膜吸附在金属表面上的模型如图3-3(a)所示,图 中○为极性原子团。这些单分子膜整齐地排列,很像一把 刷子。边界摩擦类似两把刷子间的摩擦,其模型如图3-3(b) 所示。边界膜按其形成的机理,分为吸附膜和反应膜。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图3-4 化学反应膜
化学反应膜是当润滑剂中含有以原子形式存 在的硫、氯、磷时,在较高的温度(通常是150~ 200℃)下,这些元素与金属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 硫、氯、磷的化合物(如硫化铁)在油与金属界 面处形成的薄膜。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3.1摩擦状态 当在正压力作用下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受切 向外力的影响而发生相对滑动,或有相对滑动的 趋势时,在接触表面上就会产生抵抗滑动的阻力, 这一自然现象称为摩擦,这时所产生的阻力称为 摩擦力。 摩擦状态与分类
内摩擦 发生在物质内部,阻碍分子间相对运动
外摩擦 在物体接触表面上产生的阻碍其相对运动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为了减小黏附磨损,可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选择配对材料。相同的金属互溶性 强,比不同的金属黏附倾向大;多相金属比单 相金属黏附倾向小;脆性材料比塑性材料的抗 黏附能力强;进行表面处理(如表面热处理、 电镀、喷涂等)可防止黏附磨损的发生。 (2)限制摩擦表面的温度,采取合适的散热 措施,防止油膜破裂及金属发生熔焊。 (3)采用含油性和极压添加剂的润滑油。 (4)控制表面压强。
科学家成功实现利用意念控制基因表达
• 2014年11月13日 07:58 • 凤凰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13日消息,据科学日报 报道,近日瑞士巴塞尔苏黎世理工学院生物系统 学院(D-BSSE)的马克· 福尔奇(Marc Folche)和 其它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新型的基因调节工具, 使得特定意念的脑电波可以控制基因转化为蛋白 质的过程,也就是基因表达。这个科研小组是由 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学教授马丁· 佛森格( Martin Fussenegger)带领的,这项研究被发表在期刊 《自然通信》上。
磨损的过程
在一定的摩擦条件 下,一个零件的磨损 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 阶段,即磨合阶段、 稳定磨损阶段和剧烈 磨损阶段。图3-6所示 的是常见的磨损过程 曲线,它表示磨损量q 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
图3-6 磨损过程曲线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磨合阶段包括摩擦表面轮廓峰的形状变化和 表面材料被加工硬化两个过程。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5.机械化学磨损(腐蚀磨损) 机械化学磨损是指由机械作用及材料与环 境的化学作用或电化学作用共同引起的磨损。 例如,摩擦副受到空气中的酸或润滑油、燃油 中残存的少量无机酸(如硫酸)及水分的化学 作用或电化学作用,在相对运动中造成表面材 料的损失所形成的磨损。氧化磨损是最常见的 机械化学磨损之一。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当摩擦表面之间处于边界摩擦与流体摩擦 的混合状态时称为混合摩擦。混合摩擦也称为 混合润滑。混合润滑及流体润滑可以用膜厚比 来大致估计。

hmin R R
2 q1 2 q2
式中,hmin为两个表面之间的最小公称油膜厚度(μm);Rq1、 Rq2为两表面的轮廓均方根偏差(μm)。Rq=(1.20~1.25) Ra,Ra为表面轮廓的表面粗糙度值(μm)。
F Tmax fm N N
当物体发生运动后,摩擦系数会从最大静摩 擦系数降低到动摩擦系数。虽然动摩擦系数一般 也与工况条件有关,但为了简单起见通常假设它 是一个常数。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运动副之间的摩擦将导致零件表面材料的 逐渐丧失或迁移,即形成磨损 磨损量可用体积、重量或厚度来衡量,通 常把单位时间内材料的磨损量称为磨损率,用ε 表示。 磨损率是研究磨损的重要参数。耐磨性是 指磨损过程中材料抵抗脱落的能力,通常用磨 损率的倒数表示。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当膜厚比 ≤1时,为边界摩擦(润滑)状态; 当 = 1~3时,为混合摩擦(润滑)状态; 当 > 3时,为流体摩擦(润滑)状态。混合摩 擦时,如果流体润滑膜的厚度增大,则表面轮廓峰 直接接触的数量就会减小,润滑膜的承载比例也随 之增加。
第3章 摩擦学设计方法
当运动副的摩擦表面被流体膜隔开, 摩擦性质取决于流体内部分子间黏性阻力 时的摩擦称为流体摩擦,或称为流体润滑。 当摩擦面间的润滑膜厚度大到足以将 两个表面的轮廓峰完全隔开(即 > 3~4) 时,即形成了完全的流体摩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