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大脑半球: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边缘系统(边缘叶、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

(一)额叶:精神、语言、随意运动

①皮质运动区:中央前回、对侧半身随意运动

②运动前区:皮质运动区前方;联合运动、姿势调节、共济运动、肌力抑制区

③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双眼同向侧视

④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书写

⑤运动性语言中枢:管理语言运动

⑥额叶前部: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冲动行为。

损害:

1.外侧面:

①额级:精神障碍

②中央前回:刺激性——对侧上下肢、面部抽搐,继发全身性癫痫

破坏性——单瘫

③额上回后部:对侧上肢强握(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摸索反射(病变对侧手掌触碰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向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

④额中回后部:刺激性——双眼病灶对侧凝视

破坏性——双眼病灶侧凝视

更后部:书写不能

⑤额下回后部(优势侧):运动性失语(听得懂说不出)

2.侧面:

①旁中央小叶:对侧膝以下瘫痪

②矢状窦旁脑膜瘤压迫两侧下肢运动区:瘫痪、尿便障碍

3.底面:

①额叶眶面:饮食过度、胃肠蠕动过度、多尿、高热、出汗、皮肤血管扩

②额叶底面肿瘤出现: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同侧嗅觉缺失、同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二)顶叶:

①皮质感觉区:对侧肢体深浅感觉

②运用中枢:复杂动作和劳动技巧

③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

损害

①中央后回、顶上小叶:破坏性——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皮肤定位)

刺激性——对侧肢体部分性感觉性癫痫;扩至中央前回运动区——部分性运动性发作

②顶下小叶:

A体象障碍

B古茨曼综合症(失算、手指失认、左右失认、书写不能、失读)

C失用症

(三)颞叶:

①感觉性言语中枢

②听觉中枢

③嗅觉中枢

④颞叶前部:记忆、联想、比较高级神经活动

⑤颞叶侧面:边缘系统,司记忆、精神、行为、脏

损害:听觉、语言、记忆、精神活动

①优势颞上回后部:感觉性失语(听不懂)

②优势颞中回后部:命名性失语

③颞叶钩回:幻嗅、幻味

④海马:癫痫,精神症状、脏症状和抽搐、记忆障碍

⑤优势广泛或双侧广泛:精神症状(人格改变、情绪异常、记忆障碍)

⑥颞叶深部视辐射纤维、视束:视野改变——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盲。

(四)枕叶:视觉

损害:

①视觉中枢:刺激性

——闪光、暗影、色彩等幻视

破坏性——视野缺损:

双侧-皮质盲:全盲,对光反射存在

一侧-偏盲: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中心视力不受影响

距状裂以下舌回:对侧同向性上象限盲

距状裂以上楔回: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

②优势纹状区周围:视物失认

③顶枕交界区:视物变形

(五)岛叶:脏感觉、运动

损害:刺激性——脏运动改变,如唾液分泌增加、恶心、呃逆、胃肠蠕动增加、饱胀感

破坏性——脏运动感觉异常

(六)边缘叶:高级神经、精神、脏活动

损害:情绪记忆障碍、行为异常、幻觉、反应迟钝。

囊:

外侧豆状核、侧丘脑、前侧尾状核

前肢(豆、尾之间):上-丘脑前辐射;下-额桥束

膝部:皮质延髓束

后肢(丘、豆之间):前到后-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听辐射、颞桥束、丘脑后辐射、视辐射

损害:

完全性:三偏——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部分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偏身共济失调、一侧中枢性面舌瘫、运动性失语中一两项。

基底神经节:随意运动、肌力、姿势反射、调节复杂运动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红核、黑质、丘脑底核

尾+豆=纹状体;

豆=壳核+苍白球

尾+壳核=新纹状体;苍白球=旧纹状体;杏仁核=古纹状体

病损:

1新纹状体:肌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

2旧纹状体、黑质:肌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

间脑: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

(一)丘脑:

1前核群:脏活动

2侧核群:身体、脏感觉的整合中枢;记忆功能、情感调节

3外侧核群:

A腹前核:调节躯体运动

B腹外侧核:锥体外系运动协调

C腹后外侧核:肢体、四肢感觉

D腹后侧核:面部感觉、味觉

(二)下丘脑:

1视前区:体温调节

2视上区:视上核-水代;视旁核-糖代

3结节区:腹侧核-性功能;背侧核-脂肪代

4乳头体区:产热保温

(三)上丘脑:

病损: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帕里诺综合征(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神经性聋、小脑性共济失调)

(四)底丘脑:锥体外系功能

病损:对上肢为重的舞蹈运动(偏身投掷)

脑干:中脑、脑桥、延髓

神经核、上下行传导束、网状结构

病损:

交叉性瘫痪:病侧脑N周围性瘫痪、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感觉障碍

3、4-中脑

5、6、7、8脑桥

9、10、11、12延髓

1延髓:

①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前、共、交、霍、球)【小脑后下动脉阻塞】

A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前庭)

B病侧软腭、咽喉肌瘫痪(

球麻痹)

C病侧共济失调

D霍纳(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N损害)E交叉性感觉障碍

②延髓侧综合征:【椎动脉、基底动脉后部阻塞】A病侧舌肌瘫痪萎缩

B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C对侧上下肢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

2脑桥:

①脑桥腹外侧综合症:

A病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B对侧中枢性偏瘫

C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②脑桥腹侧综合症(Foville综合征):

A病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B向病灶对侧凝视

C对侧中枢性偏瘫

③脑桥被盖下部综合症(小脑上动脉综合征):

A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

B病侧眼球不能外展

C病侧面肌麻吃

D双眼患侧注视不能

E交叉性感觉障碍

F对侧偏身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丧失

G病侧Horner征

H病侧偏身共济失调

④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闭锁综合征)与意识障碍鉴别

意识清醒、语言理解无障碍,双侧中枢性瘫痪(眼球上下运动示意,水平运动障碍),不语,双侧面瘫,舌咽运动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

3中脑:

大脑脚综合征:

A病侧除外直肌、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

B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上下肢瘫痪

红核综合征:

A对侧肢体震颤、强直或舞蹈、手足徐动、共济失调

B病侧除外直肌、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

C对侧肢体深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小脑:维持躯体平衡,控制姿势和步态,调节肌力,协调随意运动的准确性。

损害:小脑半球: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小脑蚓部:躯干共济失调

脊髓:

1上行:

①薄束和楔束:肌肉肌腱关节的深感觉、皮肤精细触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