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我国城镇失业现状
(一)失业的概念及其划分
(二)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
二、我国城市社区部分居民的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二)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的原因
1.历史因素的影响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
3.农民观念落后的影响
4.基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5.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不足,体系不健全
(三)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四)就业观念的影响
三、我国城镇失业问题产生的影响
(一)将会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将被扭曲
四、治理城镇失业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择业观念,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岗位开发工作,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门路
(三)建立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内容摘要】根据近几年的资料显示,我国现今的失业现状已经超越了我们所能承载的社会形态,不管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都不同程度的会出现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和再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
我们所说的失业即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
失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失业指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分离的一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劳动者的生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无法
发挥,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狭义的失业指的是有劳动能力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者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
这是经营理念和现代化经济建设各方面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所造成的现象,导致了当前的就业困难和下岗职工增多。
下岗失业者自身的素质偏低、观念陈旧,更加增大了再就业的难度。
【关键词】
改革与失业;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观念;教育理念;城镇社区;问题研究;
一、我国城镇失业现状
(一)失业的概念及其划分
失业即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
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得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
失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失业指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分离的一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劳动者的生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狭义的失业指的是有劳动能力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者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
判断是否为失业人员的主要标志有五点:一是在法定劳动年龄范畴之内;二是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即在智力和身体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三是调查时期,国际上通行的调查时期一般为一周,如果调查对象在调查周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即可以确定为失业。
(二)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镇社区的失业问题不断扩大,逐步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由1991年的352.2万,增长到2004年底的827万。
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
同发布了《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另外目前的失业率统计中也没有包括500万下岗职工,因为下岗职工尽管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但他还是企业的人,没有和企业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以后“下岗”和“失业”完全实现并轨,两部分人就将合并计算,那么我么的失业率的数字就将更高。
”目前,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二、我国城市社区部分居民的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我国城市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是我国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问题存在的基本原因。
由于过去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使我国新增人口总量不断上升,从而使我国劳动力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上世纪我国加大了计划生育力度后,新增人口速度大幅度下降。
但是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的原因,使我国劳动力问题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压力。
这方面的压力在较短时间里不会得到明显的缓解。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的原因
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受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基层政府和相关政策的影响,总的可概括有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
年龄在45~55岁的劳动力大多就读在十年动乱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育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
尽管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完全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
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3.农民观念落后的影响
一是部分青年劳动力只顾眼前利益,片面认为“读书不如赚钱”从而过早辍学打工;二是壮年劳动力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差,培训机会少;三是相当多的农民从众心态严重,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四是接受培训的兴趣不高,主观上不求进取,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延续过去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和技术。
4.基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基层政府应有的关心、重视和支持。
多数镇政府没有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没有像关心和重视普教那样关心和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舆论宣传上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良好氛围;工作上存在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的形式主义问题。
5.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不足,体系不健全
从调查情况来看,滦南县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主要是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涉农部门的服务中心、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这些培训单位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培训条件差别很大,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
2003年9月以后,虽然县里明确培训工作由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但在实际运作中组织、协调难度还是相对较大,各部门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主动的配合,还没有形成培训工作全县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另外,有些镇的农民文化学校形同虚设,一年几乎不怎么开展工作,能够开展培训的也大多集中在县或镇举办培训班,很少能下到村,况且许多培训是大杂烩式的培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内容一般停留在农业技术、机械加工等几个工种,与
真正意义上的技能培训和农民需求差距很大。
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培训资源进行合理地整合,健全培训体系,以发挥其最大作用。
使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城乡结构、体制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导致了结构性失业的增加。
要缓解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压力,必须积极推进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大力扶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和企业,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这就决定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就业产生的重大影响。
建国以来,中国就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自然反应。
我国现在正处于一种农业经济占相当比重,现代工业经济还不成熟,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状态,正在实现由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在了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化上。
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就业形式问题。
(四)就业观念的影响
随着失业数量的逐年增加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改革就业制度的任务愈加迫切。
针对当前就业问题异常难的现状,应保持良好的就业观。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就业既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又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2001年,国际劳工组织召开了“全球就业论坛”会议,该会议通过的《全球就业议程》提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
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工作而生存,它还是人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以及为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
这使得工作成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并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新政。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2月4日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障就业。
一、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关于择业观的概念,有人认为是人们对职业价值及如何对待职业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有人把职业作为人们对事物之意义的评价对象来看,择业观定义为:“人们对职业能否满足需要进行认识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
也有人认为:“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是‘职业价值观’,也称择业是人们对待择业的一种信念。
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念。
三、我国城镇失业问题产生的影响
(一)将会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
如果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员陷入生活困境,必然导致劳资矛盾和干群关系的激化,导致国家和社会的政治不稳定因素增大。
据公安部门的资料反映,近年来,我国堵截交通、围攻办公大楼、集体上访等职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增长速度惊人,参加群体性时间的主要是老工人、老教师和老干部,每年涉及的人数多达上千万人。
这些人的生活困难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极易被国内外不法分子利用,演变成党和国家的敌对势力。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将被扭曲
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特困群体的形成,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形象,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还将影响中国在世界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四、治理城镇失业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择业观念,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
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择业观念,严重影响了失业问题的解决。
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尽快帮助失业人员认识形势,面对现实,而不要怨天尤人,悲观失望,帮助失业人员提高思想认识,这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
第一,要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失业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
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失业现象,只是失业率有高有低,我国正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然也不例外。
第二,要认识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特征就是“流动”。
要学会在流动中寻找机会。
这样可以激发劳动者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失业未必是坏事,而是提供了重新创业的机会。
第三,要认识到劳动力过剩是相对的,就业机会时永存的。
当前的就业问题,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还有许多新的就业领域有待进一步开拓。
失业人员择业,关键是要转变观念,打开思路,放开眼界。
要逐步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风险观念、劳动光荣的观念;要不卑不亢,不等不靠,不挑不拣,只要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迅速提高自身素质,就一定能够闯出一片就业的新天地。
(二)加强岗位开发工作,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门路
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能力。
要把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再就业、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
在劳动力剩余的情况下,允许从大企业、资本密集产业发展战略转型,适当压缩政府建设投资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投资,发展城镇社区银行,大力发展能容纳大量劳动力的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以避免高失业率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危机。
再就业工程措施不够完善,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
善社会保障制度。
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密切的联系到一起。
(三)建立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也就是说,失业人数的增多是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造成的一种客观现象;中国自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人口大大增加。
就业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只有把失业率降低了,城市社区经济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才能人人有事做,人人有班上。
扩大就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
社区就业对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城市失业下岗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强化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功能,提高城镇现代化管理服务水平。
即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同时也解决了城市社区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星我国城市社区就业问题研究北京交通大学 2008年
2.代岷嵋城市社区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华中科技大学 2004年
3.王伟华以社区服务推动社会就业的分析商业研究 2006年2期
4.中国就业服务网,就业政策与服务频道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6.杨河清,劳动经济学,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1日
7.孙祖芳,就业与失业问题理论政策研究,中国经济信息网,2004年5月
12日
8.刘长明,失业:需要重新透视的经济社会现象,新华文摘,文明出版社,1997
年11月
9.马铁民,国有企业改革与失业,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7,P184
10.张车伟、吴要武.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现状、问题和对策--《中国人口
科学》2003年06期
11.吴鹏森,关于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战略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报(人民社会出
版社);2001年03期
12.张妍,中国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3.杨宜勇,城市社区就业发展前景巨大[J];理论与改革;2002年01期
14.徐晓黎,我国的就业对策在思考[J];商业研究;2003年13期
15.吴宏洛,社区就业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