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
对策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开放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陈咏莹
学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I
准考证号************
指导老师唐福满
论文提交日期 2016 年 3 月 28 日论文答辩日期年月日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I
摘要: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

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常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迟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仍都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

而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

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

关键词: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对策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1
目录
摘要 (Ⅰ)
关键词 (Ⅰ)
目录………………………………………………………Ⅱ-Ⅲ
一失业问题概述……………………………………1-2
(一)失业的概念 (1)
(二)失业类型 (1)
(三)失业界定 (2)
二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3)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市场 (3)
(二)高校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困难 (3)
(三)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困难 (3)
三中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4-5
(一)体制改革对失业的影响 (4)
(二)结构调整对失业的影响 (4)
(三)技术进步对失业的影响 (4)
(四)人口生产生产对失业的影响 (5)
(五)中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还适应不了就业岗位的需求 (5)
(六)中国失业保险以及就业优惠政策不健全 (5)
三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5-6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II
(一)社会影响 (5)
(二)经济影响 (6)
四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7-8
(一)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 (7)
(二)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7)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7)
(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增加劳务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稳定农业就业量 (8)
(五)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功能 (8)
(六)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8)
五结束语 (9)
六参考文献 (10)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III
一失业问题概述
(一)失业概述
失业在经济学范畴中是指,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

对于就业年龄,不同国家往往有不同的规定,美国为16周岁,中国为18周岁。

失业人员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由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

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二)失业的类型
(1)根据主观意愿分类
失业根据主观愿意就业否分类,可分为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业。

由于这种失业是由于劳动人口主观不愿意造成的,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因此不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范围。

非自愿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收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这种失业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

(2)根据客观原因分类
根据客观失业原因,非自愿失业又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失业存在是正常的,并将随着经济结构变化而有增大的趋势。

摩擦性失业通常起源于劳动的供给一方存在职位空缺,同时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备,匹配空缺职位和求职者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

结构性失业往往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的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造成的。

特定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可能由技术变化、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劳动力的不流动性的原因导致。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1
季节性失业是消费者对一些商品和服务的季节性需求造成的。

这是一种正常性的失业,它通过影响某些产业的生产或影响某些消费需求而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社会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较为普遍的失业现象。

周期性失业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的行业,周期性失业的影响越严重。

(三)失业的界定
(1)失业界定的国际标准
国际劳工组织于1982年的国际劳工统计大会上对于失业的定义为“失业指在调查期内达到一定年龄并满足以下条件者:(1)没有工作,即未被雇佣同时也未自谋职业者;(2)目前可以工作(有工作能力),即可被雇佣或自谋职业者;(3)正在寻找工作,即在最近特定时期已经采取明确步骤寻找工作或自谋职业者”。

因考虑了各成员国自身的社会制度、宗教文化背景以及就业政策和就业观念等诸多因素,上述界定标准中并没有明确失业统计的具体口径和范围,允许各个成员国根据自己的国情确定失业统计的具体标准,如调查期的长短、劳动年龄界限、有无工作界限等。

大多数国家在具体操作时将“调查期”界限为16周岁以上,“没有工作”指在调查期内工作时间不满1小时。

(1)我国对失业的界定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因为没有承认社会主义下的失业现象,所以我国向来不进行统计工作,后来随着发展的需要统计报表中才开始设置“富余人员”和“下岗人员”指标。

1993年我国正式设置并公布“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

近年来,通过劳动部门和统计部门的多次联合工作,对失业作了如下界定:“失业”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其中,“在规定的劳动年龄”,下限为《劳动法》所规定的年满16周岁,上限为按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劳动能力”,在有争议的情况下,以国家指定的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的鉴定为准;“调查期”,指报告期末之前的两个完整周;“无业”指在调查期内没有从事超过一小时的任何社会劳动,也没有获得工资收入或其他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指有工作愿望,并且采取在职业介绍机构登记、刊登求职广告、求聘、托人介绍或为自谋职业做准备等具体方式求职。

二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2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且转移困难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指超过农村各产业部门所需要的供给量。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有限的耕地必然导致农业排挤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冲击,因而造成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

然而从受教育程度上看:据统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7.4%,小学程度的占31.1%,初中程度的占49.3%,高中程度的占9.7%,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素质比较低。

近几年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屡屡闹“民工荒”现象。

该现象的原因是很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安隐就是计划经济时遗留下来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使得农村力的合理流动十分不畅,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进城务工的农民缺乏身份认同,子女入学困难,常受到不平等待遇,而城市政策制定者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管理手段往往也是粗放式的,没有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这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之所以转移困难的原因。

(二)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大学生已不再是用人单位争着抢着要的香饽饽了,据统计,2010年中国内地约有63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走向就业市场,而这些毕业生中又将有大部分面临就业困难的窘境。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冲击。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中出口贸易受损严重,造成大量加工制造业企业倒闭。

另一方面,企业对招聘人员的学历、素质要求却大幅提高,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压力。

2、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足,缺乏实践技能,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锻炼的平台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造成就业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高校应联手社会、企业积极拓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

3、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偏差,自我认识不清晰,自我定位不明确。

在就业中期望值太高,在面对选择时左顾右盼,存在攀比心理,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责任感,不断在应聘与选择的矛盾中浪费机会、资源。

(三)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困难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有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而下岗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文化素质较低,技能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3
单一,就业竞争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需要。

长期的“大锅饭”体制养成了过分依赖企业或政府安置的思想,对企业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吃苦不愿自找出路。

有些人缺乏自我提高意识,不愿接受培训,而择业期望值过高与实际需要不相符,加大其就业难度。

三中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体制改革对失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进度的加深,特别是其微观基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化运作,使企业正一步步成为自负盈亏、具有刚性预算约束、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市场主体。

那些因设备老化,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善的企业将被迫退出经济领域。

这一退出行为,同时也就意味着在这些企业就业的国有企业职工也随之退出就业岗位而成为下岗职工。

这样,原来大量的隐性失业就必然公开化,成为公开失业——下岗人员。

结构调整对失业的影响。

(二)结构调整对失业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加快,产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产业采用旧技术的领域,由于资本存量的调整,许多旧的工作岗位被淘汰,劳动力需求逐渐下降,当新增加就业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赶不上被淘汰的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时,就会出现失业现象。

同时,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很多原来从事农业、工业的人员会向其他部门流动,在他们还没找到新的工作岗位时,这部份人也处于失业状态。

特别是现在全世界都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而,那些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造成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的企业,将全面临破产或关闭,这些企业的工人也将面临失业。

(三)技术进步对失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行开发和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

各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越来越快,由于采用了效率更高的技术,使得许多原来在岗的工人成为相对过剩人口。

除此之外,科技发展会使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就业结构也会相应变化,虽然脑力劳动者的就业会得到部份增加,服务部门和妇女的就业也会有所增加,但整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就业总量会相对减少。

(四)人口生产政策对失业的影响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4
由于建国以后倡导“多生多育”政策,使得五十年代之后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正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了错误的人口政策,导致人口的过度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总量远远大于同期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求,形成目前巨大的就业压力。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而且还在不断的产生着新的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经济构成了一股巨大的就业压力。

基于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不及人口的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则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中国劳动力总量在近几年供过于求的问题愈趋严重,这样必然导致很多人失业。

中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还适应不了就业岗位的需求。

(五)中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还适应不了就业岗位的需求
现今中国的国民素质跨度颇大,既有具备高文凭高学位高素质的白领金领,也有没有受到过良好教育不会技术劳作的劳动人民。

前者所从事的是脑力活动,后者实行体力劳作,只需自己下田,重复相同的工作,缺少高技术含量。

由于中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的严重差异、自身技能的单一,从而产生了中间带,如今中国所欠缺的正是出于中间带的高技术水平的蓝领工人。

在当代技术高度发展的城市社会里,职业需求变化剧烈,某些技术过时甚至不再需要,致使一部分只具有过时技术的人失业。

同时,市场上又对某些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有大量需求,这类人却是供不应求,使大量需要人才的岗位缺乏人才应征,而人满为患的岗位还不断输入人才,这种应征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失业现象的产生。

中国失业保险以及就业优惠政策不健全。

(六)中国失业保险以及就业优惠政策不健全
自20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呈现连续上升的趋势。

由于失业保险制度的不健全,一些破产企业人员只能领到极少的失业保险救济金,仅仅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而就业优惠政策尚未全面落实到位,办理手续复杂,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和主辅分离政策难以落实,使得劳动力寻找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工作的可能性降低。

在这两个问题下,失业情况无法及时得到改善,并呈现着失业率增多的现象。

四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社会影响
失业的社会影响虽然难以估计和衡量,但它最易为人们所感受到。

失业威胁着作为社会单位和经济单位的家庭的稳定。

没有收入或收入遭受损失,户主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家庭的要求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家庭关系将因此而受到损害。

此外,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也受
到失业的严重影响。

一个失业者在就业的人员当中失去了自尊和影响力,面临着被同事拒绝的可能性,并且可能要失去自尊和自信。

另外,失业以及贫穷便有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造成社会犯罪率上升等令人不安的情况。

(二)经济影响:
1、产出损失:失业的经济影响可以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理解。

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就损失了。

从产出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损失,因此,丧失的产量是计量周期性失业损失的主要尺度,因为它表明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根据美国的数据,提出了经济周期中失业变动与产出变动的经验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

换一种方式说,相对于潜在GDP,实际GDP每下降两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就会比自然失业率上升一个百分点。

奥肯定律揭示了产品市场与劳动市场之间极为重要的关系,它描述了实际GDP的短期变动与失业率变动的联系。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为防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增长必须与潜在GDP增长同样快。

如果想要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增长。

应当着重指出,奥肯定律论述的失业率与GDP的数量关系是失业率变动与潜在GDP增长率减实际GDP增长率这个差额的数量关系。

可列出公式如下:
失业率的变动=—1/2(实际GDP增长率—潜在GDP增长率)
因此,我们到此便不难理解为何我国在2009年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推动“四万亿扩内需政策”以及“信贷指标”力争GDP增速“保八”,为的便是失业率不致过高,引发不良后果——从效果来看,虽然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已经到达十余年来的最高点4.3%,而社科院的调查失业率接近10%,但是这些政策还是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

2、分配问题:对于劳动者个人而言,劳动力作为一种具有时效性的资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失业期间劳动力的浪费使得劳动者丧失了部分参与国民收入正常分配的机会。

不仅如此,在失业期间,由于劳动者缺乏工作机会,不但浪费现有的工作技能,而且由于脱离工作岗位,无法积累新的工作技能,结果又丧失了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使得一部分劳动者被排斥在正
常的经济活动之外,失去了主要的生活收入来源,使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更加出,贫困悬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此外,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完善,因此失业导致的教育匮乏等,将使得失业者及其家庭陷入“贫困恶性循环”。

五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
很多的人民被解雇的原因都是被解雇的人本身,没有符合他所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才会被解雇的,因此对人民进行知识技术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而且教育就应该从小做起。

为了我国的未来发展,必须对我国人力资源未来进行先行投资,当今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单纯的劳动力是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未来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来带动国家的发展,所以人力资源的培养对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国家对人民的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大投资的力度,无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的教育。

这样既能大幅度推倒国家经济的发展,又能减少失业率,简直是一举两得啊。

(二)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作为一种改革的代价,失业所引发的后果不应该由失业者独自承担,而应由政府,改革收益者以及富人阶层来共同承担。

要在全国特别是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行业、地区建立相应的失业预警系统,预测失业变动情况并及时报警。

针对具体情况,准备应付的预案和计划。

失业保险要准备足够的资金,尽快解决失业保险覆盖面太窄,资金不足以及失业保障金给付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提高抗失业风险的能力,保证失业人员的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其中主要是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知识经济社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就业增长最快,能有效扩大就业容量。

在知识经济中第三产业主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它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吸纳劳动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市场经济国家的第一、二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完全是由第三产业吸纳的。

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相当与美国的1/20),加入WTO能够推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速发展。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从业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7%,远低于国外60%~80%的比重),可能为外资看好,有利于改善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为第二产业的4倍~5倍。

一般说来,第三产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约可吸纳200万人就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社区服务业更是吸纳最多的领域。

目前发达国家的这个比重在50%左右,而中国社区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只占20%,发展潜力相当大,社区服务包括的内容
十分广泛,而且具有种类繁多、资金投入少、技术要求低、不受年龄限制、工作灵活等特点,比较适合中国目前大部分失业者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素质结构。

(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稳定农业就业量
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延长农业产业链,并适当向城镇集中。

通过发展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国家在西部开发中,要把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作为开发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的力度,通过信息引导和有序组织,运用经济手段引导和调节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向发达地区流动就业。

加大统筹城乡就业力度,推进劳动力就业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
(五)充分发挥中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功能
民营、私营、个体中小企业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们规模小,体制灵活,驾御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强,在市场经济中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据统计,国有大中型企业下岗分流人员和其他失业人员的主要流向是民营、私营、个体中小企业。

不难看出,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解决失业问题上,有很大的潜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地方各级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他们在解决失业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六)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1、合理调整大学生就业意愿。

大学生应该把眼光放得宽一些,远一些,在不同层次和类型上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防止出现“一棵树上吊死”的情况。

那些有“非国家机关不去”想法的大学生,应及早调整想法,接受现实中的市场需求。

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如网络、学校就业服务中心、社会关系等,掌握最新的就业形势,如市场中专业的需求状况、紧缺人才、行业排名等信息,结合自己目前的实际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意愿,适度选择就业职位,如可以选择中小企业和中小城市。

调查资料显示,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差距悬殊。

因此,大学生应顺应市场的需要,作出合适的就业选择。

2、调整就业期望。

有些大学生薪酬方面的期望值与企业所能的提供存在差距。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已不再是稀缺人才、精英人才。

大学毕业不等于能力和技术就适合社会的要求,大量的职业能力都是要通过实际工作经验慢慢培养起来的。

因此,大学毕业生应当正确估计个人价值,提出既能满足自身需求又适合企业实际的期望,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