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资料9 中医对疟疾的认识及治疗原则
疟疾处理原则
![疟疾处理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545072f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20.png)
疟疾的处理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疟疾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于阻止疟疾的进一步发展和防止疟疾的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一旦出现疟疾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血液检查以确定是否为疟疾。
个体化和全面性治疗:疟疾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疟疾的类型、疟疾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应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及时隔离和治疗复发:疟疾患者应及时隔离,以防止疟疾的传播。
对于复发的疟疾,应及时进行治疗,防止疟疾的进一步发展。
药物治疗:疟疾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治疗进行。
抗疟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疟疾的类型和疟疾的严重程度进行。
对于重症疟疾,可能需要入院治疗,使用静脉注射的抗疟药物。
同时,对症治疗如降温、止痛、补液等也是必要的。
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应预防和治疗疟疾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如肺炎、心脏疾病等。
预防措施:预防疟疾的最好方法是避免进入疟疾流行区,或采取适当的防蚊措施,如穿长袖衣服、使用防蚊液等。
总之,对于疟疾的处理,应遵循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原则,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及时隔离和治疗复发,并使用适当的抗疟药物和对症治疗。
同时,预防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1956年资料9 针灸治疗疟疾经验介绍
![1956年资料9 针灸治疗疟疾经验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98e9593daef5ef7ba0d3c7b.png)
病例六:柴××,女,34岁,缝纫工人,1955年6月15日就诊。瘧疾一日一发,瘧发时先寒后热,寒自背起,头重腰痛,约持续三、四小时之久,至汗出而止,瘧发时间在每天上午十时前后,在其瘧发三次后的第四天上午九时许,予以针委中、金门、曲池、大椎等穴,针时觉胀麻,一次全愈。
病例三:×××,男,年50余岁,1955年9月4日就诊。瘧发已数次,每天下午二时,有叫提前于中午十二时许发作,先周身微觉寒冷,持续时间约一小时之久,即觉周身发热,时间较长,持续时间约三小时,待周身大汗淋漓,始转入间歇期,自瘧发以来,即不能贪,恐发生晕针,故先予针两足三里穴,即感觉痠麻,又针两阳陵泉,刺激稍重,当即感觉两腿整个痠麻,又针合谷,仅针左手合谷一穴,针入刚达穴位,即党两目昏眩,恐是晕针现象,即时出针,但已感觉头晕,扶其平卧休息,周身大汗,口中觉渴,饮热茶一盃,待周身汗干后回家。后晤其子言其父自针后当日瘧即未发,一次全愈,饭量渐增。
针灸治瘧的原理,可能是由放针灸刺激了种经,通过反射作用使大脑皮层起到了调整的反射作用,能加速血液循环,促使新陈代谢旺盛,可以影响到人体整个生理机能的加强,因此能把瘧原虫原来适合于寄生条件的环境,完全改变为不适合于它的寄生条件的环境,瘧原虫在不适合的环境中,自然无法再寄生了,因而在一切抗体的斗争下自趋于灭亡,这可以说明针灸不是直接扑杀瘧原虫,而是起到间接致瘧原虫死命的作用,故针灸能治愈瘧疾,其理由可能在此。这不过是个人一得愚见,仅提供与先进医务工作者共同探讨。
2.取穴方法与刺激部位:根据师傅经验,本疗法效果既高,而且简单易行,故我在治疗中仍是按照这种操作方法执行。其取穴方法为首先取稻草杆一根(其他软草亦可),测量男左女右之手掌,将草之一端置于掌后横纹中央,再把他端向中指尖端伸引,到中指顶点将余草折断,取手掌之全长为度(如图一),然后再把该草移于脑后颈部,一端附于发际向下量起,至草之他端尽处是穴(如图二),其部位约在第三、四胸椎脊突之间身柱穴部位。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715fbf0c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8.png)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哎,说到疟疾,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病。
记得小时候,村里的老人总是说,这病是“蚊子病”,因为蚊子叮咬会传播疟疾。
不过,这病可不简单,诊断和处理都得讲究科学。
今天,咱们就聊聊疟疾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让你对这个病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疟疾的诊断,可不是随便就能下的。
它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首先,你得有发热、寒战、出汗这些症状,这可是疟疾的典型表现。
然后,你得有疟疾的流行病学史,比如你最近有没有去过疟疾高发区,或者有没有被蚊子叮咬过。
最后,你得通过实验室检查,比如血液涂片检查,确认体内有疟原虫。
说到这,我得提个细节。
有一次,我有个朋友从非洲回来,突然就发起了高烧。
他一开始以为是感冒,结果去医院一查,血液涂片里发现了疟原虫。
这可把他吓坏了,好在医生及时诊断出是疟疾,给他开了抗疟药,这才慢慢好转。
所以,这疟疾的诊断,真是马虎不得。
接下来,咱们说说疟疾的处理原则。
这可是个大事,处理不好,可是会出人命的。
首先,你得及时就医,越早越好。
疟疾这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然后,你得按照医生的指导,服用抗疟药。
这抗疟药,可不是随便吃的,得按照医生的处方来。
我记得有个邻居,他得了疟疾,结果自己乱吃药,结果病情加重,差点没命。
所以,这抗疟药,一定得按医嘱来。
除了吃药,你还得注意休息和营养。
疟疾这病,会消耗你大量的体力,所以得好好休息。
同时,你得保证营养,多吃点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增强抵抗力。
我记得我那个朋友,他得了疟疾后,医生就让他多吃点鱼、肉、蛋,补充营养。
他还特意买了一堆维生素片,说是要增强免疫力。
最后,我得提醒你,疟疾这病,预防也很重要。
你得做好防蚊措施,比如穿长袖衣服、用蚊帐、点蚊香。
同时,你得避免去疟疾高发区,或者去的时候做好防护。
我记得我那个朋友,他去非洲前,就打了疟疾疫苗,还带了一堆防蚊用品。
虽然最后还是得了疟疾,但至少病情没那么严重。
总之,疟疾这病,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做好诊断和处理,还是能控制住的。
中医诊治疟疾
![中医诊治疟疾](https://img.taocdn.com/s3/m/149b8e1576a20029bd642de4.png)
中医诊治疟疾摘要】疟疾是由于虚弱之体感受疟邪或山岚瘴气、疫疠之邪引起的机体休作性寒战、壮热、汗出、头痛、烦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
目的讨论中医诊治疟疾。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截疟祛邪为疟疾的基本治疗原则。
截疟是防止疟疾复发的根本措施。
实证以祛邪截疟为主,虚证以扶正补虚为主。
以此为基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兼夹症状,辨证施治,对症治疗【关键词】中医疟疾疟疾是由于虚弱之体感受疟邪或山岚瘴气、疫疠之邪引起的机体休作性寒战、壮热、汗出、头痛、烦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节蚊虫繁殖之时,雌性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人人体所致。
西医学中的各种疟疾,如间日疟、三日疟、卯形疟、恶性疟、先天性疟疾和婴幼儿疟疾、输血性疟疾、重型疟疾等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本病的发作主要是感受疟邪所致,疟邪伏于少阳半表半里,随感邪的轻重及正气的强弱而表现不同的疟型。
诊断时主要侧重点,“当辨六气中所伤何气,六经中所涉何经。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寒热轻重及发作时间,判断疟邪之深浅、疟发之部位及患者正气之强弱。
风温、时行感冒或淋病的初起或早期症状与疟疾相似,临床主要考虑与此类疾病进行鉴别。
现代医学主要考虑排除急性血吸虫病、伤寒与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阿米巴肝囊肿、败血病等疾病。
中医诊断与鉴别主要抓住疟疾发作的典型规律,即寒战高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
结合患者有无接触疟邪、疫区居留、不洁输血的病史,观察其临床表现,分析其所感之疟邪、感邪之轻重、病位之深浅、正气之盛衰、预后之好坏等。
一旦明确病因,确立诊断,即以截疟祛邪为基本原则,针对典型证候,顾及兼夹症状。
(一)疟疾的诊断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间日或三日发作一次,伴有肢体酸楚,恶心呕吐,发作后出现口唇疱疹等症,或者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寒热不清。
2.疫疟重症可出现持续高热、颈项强直、抽搐、昏迷等症。
3.多发于夏秋季节和疟邪流行地区。
疟疾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疟疾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779a49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f.png)
实验室检查项目选择及意义解读
血涂片检查
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的疟原虫,是 确诊疟疾的主要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查
采用PCR等技术检测疟原虫基因,具 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免疫学检查
检测患者体内疟原虫特异性抗体,用 于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鉴别诊断思路梳理
与其他疾病鉴别
如流感、败血症等,需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 行综合分析。
肺部感染
疟疾患者免疫力下降,易并发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可加重呼吸困难等 症状,甚至导致呼吸衰竭。
03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要点
发病地区和时间
询问患者是否在疟疾流行 区居住或旅行,以及发病 的具体时间。
症状表现
了解患者是否出现寒战、 高热、出汗退热等典型疟 疾症状。
既往病史
询问患者是否有过疟疾病 史或其他相关疾病史。
合并真菌感染
在使用抗疟药物的同时,应根据真菌种类和感染程度选用合适的抗真菌
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应注意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继发感染。
05
药物选择及使用方法指 导
常用抗疟药物介绍及作用机制阐述
氯喹
氯喹是广泛使用的抗疟药物之一,它通过干扰疟原虫的代 谢过程来杀死寄生虫。氯喹对于治疗疟疾的初期症状特别 有效。
使用防蚊用品
广泛推荐使用蚊帐、蚊香、驱蚊液等,减少蚊虫 叮咬。
穿着适当
尽量穿长袖衣服和长裤,避免暴露皮肤。
提高免疫力
保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当锻炼,增强身体 抵抗力。
社区环境改善举措建议
1 2
清理积水
定期清理社区内的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
环境卫生整治
保持社区环境整洁,垃圾及时清理,减少蚊虫滋 生。
中医内科学疟疾
![中医内科学疟疾](https://img.taocdn.com/s3/m/dfeb5a3c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69.png)
•
感
感 谢 阅
谢 阅
读
读
阳盛热多→瘟疟
寒湿偏盛→寒疟
瘴毒内盛→瘴疟
气血耗伤
病久
劳疟
遇劳即发
痰瘀互结 疟母
胁下痞块
诊断
• 1、 典型临床表现:寒战、发热、汗出 周期性发作、间 歇期症状消失,形同常人。
• 2、 流行病学:居住疟区或近期到过疟 疾区,在夏秋季 节发病。
• 3、 实验室检查:在高热时取血涂片, 查到疟原虫则为 诊断疟疾的确切依据。
证候特征
• 以寒战、 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 特征。 • 1、周期性与间歇性发作为特点; • 2、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地区性; • 3、多以夏秋二里
•
乘虚而入
• 饮食所伤
• 起居失调 正气虚弱
• 劳倦过度
•
邪正相争→发作期 正胜邪却→休止期
发作期 休止期
休作有时→正疟
状,发病多在南方。 • 2、辨寒热之偏盛: • 3、辨正气之盛衰:
(二)治疗原则 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
(三)分证论治 1、正疟 症状: 寒战、发热头痛、出汗、症状
缓解,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柴胡截疟饮
2、温疟 症状: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口渴引
《诸病源候论.间日疟候》 明确提出间日疟的病证 名称。在《山瘴疟候》篇指出瘴疟多发于岭南, 由 瘴湿毒气所致,其病重于一般的疟疾。
《备急千金要方》 除制订以常山、蜀漆 为主药的截疟诸方外,还用马鞭草治疟。
《景岳全书.疟疾》 进一步肯定疟疾因 感受疟邪所致,指出“疟疾之作.•..... 无非外邪为之本,岂果因食因痰有能成疟 者耶。” 《症因脉治.疟疾总论》:“瘴疟之症, 疟发之时,神识昏迷,狂妄多言,或声音 哑”。
疟疾的中医防治
![疟疾的中医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02e31b58680203d8ce2f24d0.png)
疟疾的中医防治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疟疾的中医防治疟疾,是指寒战,高热,汗出并周期性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
多发于夏秋之间,其它季节也是可散在发病,主要是由于感受疟邪及瘅毒疫疠之气所致,有一日一发称日疟,二日一发为间日疟,三日一发为三日疟之不同,如久疟不愈,在胁下形成积块,称为疟母。
病因病机一、感受疟邪及风寒、暑湿之气,邪毒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入则与阴争而寒;出则与阳争则热,邪正交争而发疟疾;如邪正相离,邪气伏藏,不与营卫相搏,则寒热休止。
二、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致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或劳倦太过,体质虚弱,疟邪乘虚而入。
说:’疟疾本由外感,惟禀赋怯弱,劳倦过度者尤易感邪”。
辨证治疗主证:寒热往来,先寒后热,汗出而息,发作有时。
发病之初,呵欠乏力,毛孔粟起,旋即寒战鼓颔,寒去则内外皆热、体若燔炭,头痛如裂,面赤唇红,烦渴引饮,口苦而干,胸胁痞满,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
舌苔白腻或黄腻。
脉弦紧或弦数。
如疟久不愈,则胁下结块而成疟母。
治法:取、少阳经穴为主。
毫针刺用泻法,以通调督脉,和解少阳。
在发作前二小时针之为宜。
发作时寒多热少的,并用;热重寒轻的只针不灸。
处方:大椎、陶道、后溪、间使、液门、足临泣。
随证配穴:热重加曲池,毫针泻法。
疟母加章门,灸痞根。
高热神昏谵语者,点刺十二井穴出血。
方一:,鸡蛋。
将苍耳子捣碎,水煎取浓汁,鸡蛋打入沸汁中,煮成溏心蛋,食蛋喝汤。
本方祛邪解表,扶正,对疟疾有效。
方二:、、、。
水煎服,日1剂,连服3日。
本方出自《内科学》,对疟疾有效。
方三:制,制。
水煎服,日1剂,1次服。
血分有热及孕妇忌用。
本方截症杀虫,开痰理气,适用于寒冷疟疾。
疟疾的理解与管理
![疟疾的理解与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b273427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af.png)
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重要性
01
心理支持
02
03
04
疟疾及其并发症会给患者带来 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如焦虑、恐惧等。
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 者缓解情绪压力,增强治疗信
心。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 和支持,共同应对疾病挑战。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项目成果总结回顾
疟疾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
01
02
03
血涂片检查
通过显微镜观察患者血液 涂片中的疟原虫,是确诊 疟疾的主要方法。
免疫学检查
利用免疫学技术检测患者 血液中的疟原虫抗体,有 助于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 调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
采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 术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疟原 虫DNA,具有高度的敏感 性和特异性。
鉴别诊断与误诊分析
与其他发热性疾病鉴别
居住在疟疾流行区、前往疟疾流行区旅行或工作、在户外露营或夜间活动等增加 暴露于按蚊叮咬的风险因素,以及免疫力低下等个人因素,均可增加感染疟疾的 风险。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典型临床表现
寒战、高热
患者突然出现寒战,全身 发抖,牙齿打颤,持续约 10分钟至2小时不等,随 后体温迅速上升,高达 40℃以上,伴有剧烈头痛 、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 。
传播途径
疟疾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受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按蚊叮咬人类时,将疟原 虫注入人体,引发感染。此外,疟疾还可以通过输血或母婴传播,但较为罕见 。
全球与中国疟疾流行现状
全球流行现状
全球范围内,疟疾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非 洲、东南亚和南美洲。每年有数百万人感染疟疾,其中大部 分是儿童和孕妇。尽管全球疟疾死亡率已大幅下降,但仍是 导致死亡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疟疾的中医治疗
![疟疾的中医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36bde8a1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3.png)
疟疾的中医治疗中医文献中对疟疾防治的记载祖国传统医学对于疟疾的诊治历史悠久。
殷商时代,甲骨文就有疟、疥、蛊、龋、蛔、疫等疾病的记载。
《周礼·疾医》说“秋时有疟寒疾”,可见当时已经认识到疟疾在秋季流行。
中国南方湿热的气候更适于蚊虫的滋生,疟疾发病率尤高。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记载“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自居易的《新丰折臂翁》中老翁自残也是因为瘴气:“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
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古代疟疾在我国南方非常盛行。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有“疟论”和“刺疟”二个篇章,详细论述了疟疾的发病原因、分类、症状、治疗方法等,当时治疗疟疾的方法以针灸为主。
宋代的《丹溪心法》载有“截疟青蒿丸”;明代《普济方》“诸疟门”达四卷之巨,收载的方剂达数百种之多。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列出了数百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和方剂,为明代以前治疗疟疾经验之总结。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缺医少药,传染病易流行,科学家们也受惠于古老的中药。
如化学家许植方患了疟疾,因得不到奎宁,依照《本草纲目》的“截疟丸”方制作了药丸,治好了自己的疟疾。
20世纪下半叶,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在研究青蒿素抗疟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青蒿素的由来青蒿,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功能清热凉血退蒸、解暑、清胆、截疟。
有关青蒿的现存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168年的《五十二病方》。
青蒿用于治疗疟疾,始见于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在传统制剂方面,古医书记载了许多含有青蒿的抗疟方剂,如《太平圣惠方》中的“青蒿散”,《圣济总录》中的“青蒿汤”,《丹溪心法》中的“截疟青蒿丸”等。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动侵略越南战争,当地疟疾肆虐,疟原虫对已有药物产生耐药,使战斗力严重减弱。
应越南政府要求,中国拟提供有效抗疟药物。
我国政府决定全国范围研究新型抗疟药,遂于1967年5月23日成立了研究协作组,简称“523任务”,涵盖印多个研究单位,500多位研究人员。
中医药学课件:防治疟疾原因及中医药治疗方法
![中医药学课件:防治疟疾原因及中医药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7a751a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3.png)
2
开展宣传活动
借助中医药理论,开展疟疾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疟疾的防治意识和能 力。
3
强化疫区管理
在疟疾高发地区加强中医药防治技能培训,改善卫生环境,提高疫区的预防和控 制水平。
中医针灸治疗疟疾的原理和操作技巧
治疗原理
针灸通过调节人体经络和恢复气血流畅,加强免疫 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帮助治愈疟疾。
操作技巧
选择适当的针灸穴位,运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和频率, 配合疗程与次数,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外治法治疗疟疾的方法和注意事 项
1 艾灸疗法
利用艾草燃烧释放的草本活性物质, 加热穴位,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疟疾 相关症状。
中药治疗疟疾的常用方剂
方剂 青蒿素联合疗法 败毒散 辛凉退热汤 藿香正气水
组成 青蒿素 + 辅料 草果、黄芩、黄连、连翘等 连翘、板蓝根、黄芩等 藿香、白芷、陈皮等
功效
快速控制疟原虫感染,减轻疟 疾症状,提高治愈率。
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改善疟 疾相关症状。
清热解毒,退热,改善寒热交 替型疟疾症状。
2 推拿按摩
通过揉捏、推压等手法刺激穴位,调 节经络气血,舒缓肌肉痉挛,改善疟 疾不适感。
3 外敷贴药
将中药药物制成贴剂,贴于相应穴位或部位,通过皮肤吸收发挥药效,辅助治疗疟疾。
预防和控制疟疾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
1
防蚊措施
中医药强调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建议采取科学、有效的防蚊措施,如 使用蚊帐、驱蚊剂等。
疏风散寒,行气解郁,改善疟 疾脾胃不和症状。
中药注射剂治疗疟疾的应用
青蒿素注射液
纯天然的青蒿素提取物,能迅速 杀灭感染体内的疟原虫,有效控 制疟疾病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疟疾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疟疾](https://img.taocdn.com/s3/m/fc130659eefdc8d376ee32a7.png)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疟疾细目一:概述疟疾的概念及源流1.疟疾的概念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2.疟疾的源流《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及蜀漆有治疟的功效。
《金匮要略》阐述了瘅疟、温疟、牝疟等各种不同类型疟疾的辨证论治,并指出疟久不愈,可以形成痞块,称为“疟母”,其所列之鳖甲煎丸至今仍为临床习用。
晋代《肘后备急方》首先提出疫疟的名称,认为其病因为感受山岚瘴毒之气,并明确提出青蒿为治疟要药。
细目二:病因病机疟疾的病机特点疟疾的病位:邪伏藏于半表半里,属少阳经脉部位。
基本病机为邪伏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正交争,则疟病发作;疟邪伏藏,则发作休止。
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疟疾的诊断要点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或隔日或3日发作1次,伴有头痛身楚,恶心呕吐等症。
2.多发于夏秋季节和流行地区,或输入过疟疾患者的血液,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脾肿大。
二、疟疾与淋证发热及风温发热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一、疟疾治疗的基本原则疟疾的治疗以祛邪截疟为基本治则。
二、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的主症、治法及方药1.正疟主症:发作症状比较典型,常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
每日或间一、两日发作1次,寒热休作有时。
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代表方: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常山、草果、槟榔、半夏、生姜、红枣。
2.温疟主症:发作时热多寒少,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痛,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芩、柴胡、青蒿、桂枝、常山。
3.寒疟主症:发作时热少寒多,口不渴,胸闷脘痞,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代表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
中华医学会疟疾诊疗规范
![中华医学会疟疾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3c25b05cb307e87101f69618.png)
疟疾【概述】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诊断依据】1. 流行病学 现居流行区 或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居住、工作、旅行等。
2. 临床表现(一)潜伏期本病的潜伏期一般在2周左右,但各种疟原虫所引起的疾病各有不同,恶性疟最短(8-15天)),间日疟和卵形疟次之(12-20天),三日疟最长(18-40天)(二)普通型疟疾其临床发作包括发冷、寒战,继之发热,可达39-40℃,持续2-6小时后出汗而体温迅速下降。
间日疟与卵形疟患者间隔1天发热1次,三日疟则间隔2天发热1次,恶性疟疾发热不规则,每日均有发热。
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患者肝脾逐渐肿大,而以脾肿大尤为明显,同时贫血也逐渐加重。
(三)重型或凶险型疟疾疟疾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临床表现时,可诊断为重型疟疾:1.脑型疟主要症状有昏迷、头痛、全身性抽搐、烦躁、谵妄等,病死率可达10%-30%。
2.休克成人的收缩压低于70mmHg,儿童低于50mmHg,并伴有冷而黏湿的皮肤,皮肤与中心体温相差>10℃。
3.急性肾衰竭多见于感染严重的患者,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率常在10%以上。
患者出现尿少,24小时尿量成人<400ml或儿童<12ml/Kg,继而无尿,且在补充液体后仍无改善,血清肌酐>265umol/L,尿素氮也明显升高。
4.血红蛋白尿(黑热尿)大多因患者红细胞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使用奎宁、伯氨喹或氨基比林等药物后发生血管内溶血,引起血红蛋白尿及急性肾衰竭。
5.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出现呼吸加速、气短、呼吸困难、青紫,咳血性泡沫痰等,双肺散在水泡音。
《疟疾的治疗原则》
![《疟疾的治疗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fea634d2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d6.png)
《疟疾的治疗原则》关于疟疾的治疗原则,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
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
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
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也就是说,黄帝问岐伯,我听医经上说,治有余的病应当泻,治疗不足的病应当补。
而现在疟疾发热就是有余,发冷便是不足。
疟疾寒冷时,虽然用热水或向火,亦不能使之温暖;及至发热,即使用冰水,也不能使之凉爽。
这些寒热都属于是有余不足之类的。
但当其发冷、发热的时候,良医也无法制止,必须待其病势自行衰退之后,才可以施用刺法治疗,这是什麽缘故呢?请您告诉我。
对此岐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岐伯这里首先说,医经上说过,有高热时不能刺,脉搏纷乱时不能刺,汗出不止时不能刺,这些都是因为此正当邪盛气逆的时候,所以未可立即治疗。
接着岐伯又说:“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
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
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翻译过来就是,一般疟疾发作的时候,其势象火一样的猛烈,如狂风暴雨一样迅不可当。
所以医经上说:当邪气盛极的时候,不可攻邪,因为攻之则正气也必然受伤;而应该乘邪气衰退的时候而攻之,此则必然获得成功,便是这个意思。
因此治疗疟疾时,应在其未发作的时候,也就是阴气尚未并于阳分,阳气尚未并于阴分之时,予以适当的治疗,则正气必不至于受伤,而邪气亦可以消灭。
所以医生不能在疟疾发病的时候进行治疗,就是因为此时正当正气和邪气交争逆乱的缘故。
中医治疗疟疾
![中医治疗疟疾](https://img.taocdn.com/s3/m/7a85797c3c1ec5da50e270bc.png)
中医对疟疾成因分析不合逻辑:不知本,何以治本?中医治疗疟疾从根源上来看就偏离了科学的轨道,在对疟疾成因的分析中,史料如是记载:中医认为引起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在《内经》中将其称为"疟气"。
其中引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
中医认为,在中国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
"感受疟邪之后,疟邪与卫气相集,邪正相争,阴阳相移,而引起疟疾症状的发作。
疟邪与卫气相集,人与阴争,阴实阳虚,以致恶寒战栗;出与阳争,阳盛阴虚,内外皆热,以致壮热,头痛,口渴。
疟邪与卫气相离,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发作停止。
"当疟邪再次与卫气相集而邪正交争时,则再一次引起疟疾发作。
现代医学对疟疾的描述却是清楚细致、合乎逻辑的:疟疾是人经过蚊子叮咬之后感染疟原虫引发的一种虫媒传染病,其临床表现是寒战、发热发痛、肝脾肿大等。
这是由于疟原虫在人体肝脏内寄生孵化,成熟之后进入人体血液破坏免疫细胞导致。
[详细]最初中医将研究对象弄错:青蒿并不含青蒿素1969年为研发抗疟疾药物,北京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加入项目,屠呦呦任科研组长。
首先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并收集地方药志及中医研究院建院以来的群众来信,寻访老大夫总结实际经验等,汇总了植物、动物和矿物等2000余种内服外用方药,从中整理出一册《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声名远扬的青蒿。
在药物筛选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很差,甚至还不及胡椒有效。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有引起重视。
这是因为:对能够治疗疟疾的青蒿,中医典籍中所记载绝大多数为错谬,首先传统中药青蒿包括两个品种,学名为黄花蒿的具有抗疟作用,而学名为青蒿的没有任何抗疟作用。
其次绝大多数中药用煎熬等高温方法配制,实际上青蒿素在温度高于60度时就完全分解了,不可能对疟疾有任何治疗作用。
唯一幸运的是,唯一一个对青蒿使用正确的《肘后备急方》治疟验方对青蒿素研究有了启发:"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疟疾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疟疾](https://img.taocdn.com/s3/m/78ee82c2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c.png)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疟疾疟疾的意义疟疾外证,恶寒,发热,汗出病解,或热退病解,病解之后,一如平人,病深则隔日一作,病浅则当日一作。
此金气敛结,木气郁结,中气滞结之病也。
《金匮》云:疟脉多弦。
弦者,木气郁结不舒之象。
西南方此病最多,因西南方土薄水浅,地下封藏力弱,降入地下的阳气,虽非春季升发之时,亦随时忽降忽升,将下降的金气,抵触不能降下。
金气主收敛,既降不下于土气之下,具敛结于土气之际,于是木气与金气敛结,疏泄不通,大气之中,常有偏于敛结作用。
人气感之,遂病疟而现弦脉。
必弦象退净,疟乃不发。
北方偶有病疟,则停食而感寒气所成而已。
疟疾分普通疟疾,恶性疟疾。
普通疟疾恶寒,发热,或单寒不热,汗出病罢,起居眠食,一如平人,为普通疟疾。
方用麦冬草果仁乌梅方,麦冬三钱,草果仁一钱,乌梅三枚,切细吞服,病发前服一剂,煎服亦可。
服后胸腹响动即愈。
小儿减半,麦冬开金气只结,草果仁开中气之结,乌梅开木气之结,故病愈也。
恶性疟疾寒热已罢,仍不能食,不能眠,或常热不休,汗出体倦,或吐,或腹胀满,面黄肉肿,尿少,脉虚,等等虚象,为恶性疟疾。
方用八珍益母丸三钱,乌梅三枚,煎汤吞送。
如无丸,用汤药,党参、白术、茯苓、炙草、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各一钱,益母草五分,凡体气虚弱,与老年之人,与久病疟疾之人,宜服此方。
平日曾服姜附者,加干姜、附子各五分。
参术苓草补气分,归芎芍地补血分,益母草活动气血之结。
虚人老人,其效极大。
开结之品只益母草一味,且甚和平,而补气补血之品乃如此之多,愈虚愈结,治虚为重,治结为轻之法也。
老人最怕疟疾,脏腑荣卫,整个损坏之故。
麦冬草果仁乌梅方,治普通疟疾,无有不效,不伤身体,省事多矣。
如恶寒多而发抖者,是内热素盛,将麦冬加倍用之。
麦冬寒胃,草果耗气,应服八珍益母者,不可服之。
麦冬证,脉弦细有力,八珍证脉无力也。
八珍益母证,如脉象太虚,可用麦冬钱半,草果五分以代益母,益母散力太大,恐更亏也。
疟疾复杂,此篇只列此二方者,凡前贤医案用凉药清肺之病,皆可以麦冬一方的原理方法括之。
中医关于“疟疾”的病因及日常防控保健措施
![中医关于“疟疾”的病因及日常防控保健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e90431d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0.png)
中医关于“疟疾”的病因及日常防控保健措施疟疾是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病因为感受疟邪,并与正虚有关。
一、病因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感受“疟邪”(主要指原虫),但其发病与正虚抗邪能力下降有关。
诱发因素则与外感风寒、暑湿及饮食劳倦有关,其中尤以暑湿诱发为最多。
夏秋暑湿当令之际,正是蚊毒疟邪肆虐之时,若人体被疟蚊叮咬,则疟邪入侵致病。
因饮食所伤,脾胃受损,痰湿内生,或起居失宜,劳倦太过,元气伤,营卫空虚,疟邪乘袭,即可发病。
二、病机疟疾的主要病机为疟邪入侵,伏于半表半里之间,内搏五脏,横连募原,出与营卫相搏,正邪相争则疟病发作;至正胜邪退,与营卫相离,疟邪伏藏,则发作停止;当疟邪再次与营卫相搏时,则再次发作。
休作时间的长短,与疟邪种类、所伏深浅相关,每日一发或间日一发则邪伏尚浅,间二日一发即三日疟则邪伏较深,临床以间日一发最为常见。
三、治则治则治疗原则为祛邪截疟,温疟兼清,寒疟兼温,瘴疟宜解毒除瘴。
劳疟则以扶正为主,佐以截疟。
如属疟母,又当祛瘀化痰,软坚散结。
但重复感染或不同疟原虫混合感染,或发病的初期及后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
本病及时治疗预后较好。
疟疾重症出现神志症状或过高热者,预后较差。
四、日常防控保健措施1.本病由蚊虫传播,故应加强灭蚊、防蚊措施。
同时坚持运动锻炼,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疟疾患者护理时,应注意冷暖适宜,多饮开水,寒战加衣盖被,发热时减去衣被。
若高热不退,可冷敷以物理降温或针刺大椎、陶道、合谷等穴位泻热降温。
汗出较多,注意擦干,更换衣物,避免风吹。
3.瘴疟神志昏迷者,应密切观察其神志、瞳神、气息、脉象等情况。
4.发作间歇期可适当户外运动,补充营养,应进食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粥、瘦肉、猪肝、红枣等。
疟疾处理原则
![疟疾处理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80a18f3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9.png)
疟疾处理原则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仍然较高。
因此,对疟疾的处理原则至关重要,旨在减少病例数量和死亡人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预防是处理疟疾的关键。
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蚊子,因此控制蚊子的繁殖和传播是预防疟疾的首要任务。
在疫区,应加强对蚊子的灭蚊工作,使用杀虫剂喷洒,清除积水地点,同时加强对蚊虫的监测和控制。
此外,个人防护也是预防疟疾的重要手段,如使用蚊帐、穿长袖衣物、使用防蚊喷雾等。
及时诊断和治疗是疟疾处理的重要原则。
对于疑似患者,应及时进行疟原虫的快速检测,以尽早确认诊断。
一旦确诊,应立即开始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
目前,疟疾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疟药物,根据疟原虫的种类和患者的临床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疟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加强宣传教育也是疟疾处理的重要原则之一。
通过向公众普及疟疾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知识,可以增强人们的防范意识,减少疟疾的发生和传播。
同时,通过教育患者和家属,提高他们对疟疾的认识和治疗的依从性,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
加强国际合作也是处理疟疾的重要原则。
疟疾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各国应加强信息交流和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疟疾的挑战。
同时,国际组织和慈善机构也应加大对疟疾研究和防控工作的支持,为疟疾处理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疟疾处理的原则包括预防、诊断和治疗、宣传教育以及国际合作。
通过全面实施这些原则,可以减少疟疾的发生和传播,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最终实现对疟疾的有效控制和消除。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实现一个没有疟疾的世界而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瘧疾初发:瘧疾初发,为邪居半表半里(所谓少阳症),这时勿截瘧,与以和解之剂治疗,常用1.小柴胡汤。2.清脾饮。
待瘧疾发作二、三次后,才主张截瘧,常用1.小柴胡汤加常山方。2.截瘧常山饮。3.常山饮。4.七宝饮。
服法:截瘧的药物不在瘧疾方发或正发时服用,恐药病交争,转为深害,须在未登两小时之前或发作日的清晨服用,在治疗中,注意饮食、生活,避免饮酒等。
Ⅰ.按六经见症来分:①足太阳症瘧:往来寒热,伴有腰痛,头痛重,遍身骨痛,小便短赤,先寒后热,热退,汗出多。(普通型瘧疾)②足阳明症瘧:往来寒热,伴有头痛,鼻干,渴欲引饮,不得眠,先寒,洒淅寒甚,久乃热,甚则烦躁,畏日月火光,热退,汗出。(普通型)③足少阳症瘧:往来寒热,伴有口苦,耳聋,胸胁痛或呕,身体倦怠不耐烦,见人惕惕然,寒不甚,热不甚,热多,汗出甚。(普通型)④足太阴症瘧:往来寒热,伴有不乐,善太息,不欲食,先寒后热,热过汗出而已,热甚者口渴。(普通型)⑤足少阴症瘧:往来寒热,伴有腰痛,脊强口渴,呕吐,小便短赤,欲阳户牖而处,寒从下起,寒热俱甚,寒少热多,其病难已。(普通型)⑥足厥阴症瘧:往来寒热,伴有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意恐惧,易太息,先寒后热,甚则色苍如欲死,成头痛而渴。(普通型)
瘧疾特殊伴有的症状,有以下的治疗法。
过热型(如瘅瘧、温瘧、热瘴):常用1.白虎加桂枝汤。2.安宫牛黄丸。
寒冷型(如牡瘧):可用四逆汤。
脑型(如心瘧、痰瘧、哑瘴):可用安宫牛黄丸。
胃肠型(如脾瘧、食瘧“胃瘧”):可用1.小建中汤。2.加味露姜饮。
笔者按:中医书籍载,瘧疾除往来寒热外,伴有的其他症状是按六经、五脏、外感及其他见症而处方的,这类方剂很多,其中方药内容多有重复,不作一一介绍。
小建中汤:桂枝二钱 白芍三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饴糖五钱 水煎服
加味露姜饮:人参一钱 半夏三钱 草菓一钱 生姜三片 广陈皮一钱 青皮二钱
二、瘧疾久发:
鳖甲煎丸:煅鳖甲十二分 乌扇三分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 干姜、大黄、桂枝、石苇、厚朴、紫葳、半夏、阿胶、芍药、牡丹、虫各五分葶苈、人参各一分 瞿麦二分 蜂窝窠四分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 桃仁二分 上为极细末成丸,每丸一钱,每次一丸,每日三次。
。
二、关于瘧疾发病方面:经云:“阴阳相搏而瘧作矣”。瘧论:“帝曰瘧间日而作者何也,歧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除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又云:“瘧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又:“邪气与卫气并居,合则病作,离则病休”。这些描写中,指出了“邪”“正”相搏在瘧疾发病上的意义。换言之,则已蕴育着机体与内外环境统一的关系。
小柴胡汤加常山方:即小柴胡汤原方加常山二钱水煎服
截瘧常山饮:常山二钱 草果一钱 穿山甲二钱 甘草一钱 槟榔三钱 知母三钱 乌梅二钱 水煎服
常山饮:知母三钱 常山二钱 草果一钱 乌梅二钱 炙甘草一钱 良姜一钱 水煎服
七宝饮:常山二钱 草果一钱 槟椰三钱 厚朴二钱 青皮二钱 陈皮二钱 甘草一钱
三、关于瘧疾症状方面:往来寒热为瘧疾典型症状;沈氏尊生:“凡寒热发有定期者瘧也,无期者诸病也”。脾大、贫血、消瘦的久瘧症状;如温病条辨:“瘧久不解,胁下成块,谓之瘧母”又“瘧邪久覊,因瘧成劳,谓之劳瘧,络虚而痛,阳虚而胀,胁有瘧母,邪留正伤”,其注解中谓“前者为瘧邪火扰正气必虚,清阳失转运之机,浊阴生窃踞之渐,气闭则痰淤血滞而块势成矣;后者则为气血两伤也”。据此可知,中医已从瘧疾过程中认识到因瘧成块(瘧原虫引起的增生性脾大)以及因瘧成劳(瘧原虫破坏红血球所致之贫血)的因果关系。对恶性瘧疾(瘴瘧)的认识:证治准绳:“瘴瘧者,挟岚瘴溪源蒸毒之气致然,自岭以南地毒苦炎,燥湿不常,人多此病,其状血乘上焦,病欲来时令人迷困,甚则发燥狂妄,亦有哑不能言者,此因败血瘀于心,毒涎聚放脾”,至于瘴瘧出现黄疸与疱疹,在景岳全书冷瘴中提到“疮发于唇”,热瘴中谈到“发黄”。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中医对瘧疾的认识及治疗原则
白虎加桂枝汤:知母三钱 石膏五钱 甘草一钱 桂枝二钱 粳米三钱 水煎服
安宫牛黄丸:牛黄一两 郁金一两 犀角一两 黄连一两 硃砂一两 梅片二钱五分 麝香二钱五分 珍珠五钱 山梔一两 雄黄一两 黄芩一两 上为极细末,蜜为丸,每丸重一钱,金箔为衣,腊护,每次服一丸每日一、二次。
四逆汤:干姜二钱 生附子二钱先煎 炙甘草三钱 水煎服。
二、瘧疾久发:瘧疾治疗不当,或未经治疗,久久发作,而出现脾大者,叫“瘧母”,这时须针对瘧母进行治疗,可选用1.鳖甲煎丸。2.鳖甲饮子。3.瘧母丸。
瘧疾绵延,脾大,贫血,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发育迟顿,消瘦,叫“劳瘧”,即所谓“虚证”。这时,给与补气、补血等类药物,以恢复抗体的抵抗力,使患者有能力佔胜“瘧邪”。可选用1.补中益气汤。2.十全大补汤。3.加味异功汤。4.青蒿鳖甲汤。
卫.按五脏见症来分:①心瘧:往来寒热,伴有心烦,欲引清水,寒多而不甚热。或热多神昏谵语。(脑型瘧疾)②肺瘧:往来寒热,伴有心寒,寒甚则热,热时善惊,如有所见。(普通型)③肝瘧:往来寒热,伴有面青,太息,状若死。(普通型)④脾瘧:往来寒热,伴有寒时腹痛,热时腹鸣,鸣已汗出。(胃肠型)⑤肾瘧:往来寒热,伴有腰脊痛,大便难,目煊煊然,手足寒。(普通型)
症状及分类
往来寒热为瘧疾的典型症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发寒期:有寒战,面色苍白,手足发绀,持续半小时至一小时之久,当时体温已上升。二、发热期:寒战止后,继以高热,面色潮 红,同时有头痛,口渴,脉搏频速,体温可至摄氏四十度以上,持续约一至七小时。三、出汗期:高热后全身大汗,体温骤然下降,此时除疲劳外,病人顿觉轻快,这期约二、三小时。上述往来寒热之典型症状,一日瘧“恶性瘧疾”多为每天发作一次,间日瘧二天发作一次,三日瘧三天发作一次。发作的时间可在日间,也可在夜晚,“气虚则日发,血虚则夜登”(医鉴)。其瘧疾的过程随各种瘧原虫而不同,“三日一发者,受病一年,间日一发者,受病半年,连日发作者,受病一月”(丹溪)。按现代医学的瘧疾过程观察,一日瘧自然痊癒率颇高,即使未经治疗,平常也不超过六周,但在发病过程中,随时有凶险发作的可能。间日瘧之定期发作未经治疗者,平均连续发作十次左右,然后有十天至两周间歇期,再复发,偶而如此延续至二、三月之久,始告停止。三日瘧自然痊癒率最低,由发作开始至停
Ⅱ针灸治疗:针灸治瘧,穴位很多,兹选用常用的列入下表。
方剂:
一、瘧疾初登
:
小柴胡汤:柴胡二钱 黄芩三钱 半夏三钱 人参二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水煎服
清脾饮:柴胡二钱 茯苓四钱 半夏三钱 黄芩三钱 草果一钱 白术三钱 青皮二钱 厚朴二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
中医对瘧疾的认识
一、关于流行病学方面:①季节——内经云:“夏伤于暑,秋必痎瘧”,丹溪曰:“风暑之瘧多因夏月在风凉处歇”。②地区——景岳全书:“瘴瘧一证惟岭南烟瘴之地有之”,唐白居易诗中有“闻道云南有沪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⑥气候——景岳全书:“瘴气惟东南之域乃有之,盖岭南地气卑湿,雾多风少,且以各时常煖”,又云:“广南每以暑毒为患者,盖一岁之间暑热过半,使人难避免而易犯”。④适应性——证治准绳:“南人不以患瘧为意,北人则畏之,北人而在南方发者尤畏之”,景岳全书:“凡往来岭南之人及宦而至者,无不病瘴而至危殆者也,土人生长其间,与水土之气相习,外人入南必一病,但有轻重之异,若久而与之俱化则免矣”。以上,证之现代学理,可知瘧疾的流行确实与季节,地区的气温、气湿、地势有关系,因为这些条件与瘧蚊的繁殖及瘧原虫在蚊体内发育均有关系。此外,久居瘧疾流行区的人可因瘧原虫重复感染而获得免疫性,“南人不以患瘧为意”颇有道理
Ⅲ.按外感见证来分:①风瘧:往来寒热,伴有恶风自汗,头痛,烦躁。(普通型)②寒瘧:往来寒热,伴有恶寒无汗,挛痛。(普通型)③暑瘧:往来寒热,伴有里实不泄,烦渴而呕,肌肉消削。(普通型)④湿瘧:往来寒热,伴有小便不利,身体重痛,肢节烦疼,呕逆胀满。(普通型)
Ⅳ.按其他见证来分:①痰瘧:往来寒热,伴有胸中满闷不适,或头痛肉跳,吐食呕沫,甚则昏迷卒倒。(脑型)②食瘧:“即胃瘧,往来寒热,伴有饥不能食,食则胀满呃逆,腹痛。(胃肠型)③劳瘧:往来寒热,患者素弱,久之伴有精神衰耗,内热不清,肌肉消削,渐至往来潮热,致成痨瘵。(瘧疾引起的贫血消瘦)④瘧母:往来寒热,久之胁下成块(瘧疾引起的脾大)。⑤瘴瘧:(恶性瘧疾)景岳全书:热瘴者,热沉昼夜,如卧炭火中。(过热型)又:寒多热少、或寒少热多者为冷瘴。(普通型)最重者,一病便失音,莫知其所以然者为哑瘴。(脑型)⑥牡瘧:单寒者或寒多者是也。(寒冷型)⑦瘅
瘧:单热不寒者是也。(过热型)
此外,还有疫瘧,温瘧,血瘧之称。
治疗
中医认为凡疾病均由一种致病动因“邪”与机体抵抗力“正”相争的结果。而瘧疾的致病动因,吴瑭谓为“瘧邪”。由于时代及科学工具的限制,中医不能在显微镜下指出“瘧邪”是“瘧原虫”。但认为瘧疾是一个独立的病,并对其临床特征有深刻的认识,这是可以肯定的。认为瘧疾的发生与地区、季节、气候、适应性有关,在南方、在夏秋而卑湿多雨之地多患瘧疾,瘧疾的主要征象为定期的往来寒热发作,“凡寒热发有定期者瘧也,无期者诸病也’脉搏弦数,以后可出现脾大(瘧母)及贫血、身体衰弱、消瘦(劳瘧)等。上述是中医认识瘧疾的主要根据。治疗时还要从症状上辨别发寒期、发热期的程度及持续时间,从体质上辨别患者之“虚”“实”“寒”“热”,从过程上辨别瘧疾之新、老、久、暂,分析瘧疾的其他伴有症状及脉象上之弦、细、迟、数, 确定治疗方针,治疗包括药物、针灸两方面:
止可达数月至数年之久。
瘧疾除上述往来寒热的典型症状外,还伴有其他症状。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可出现脾大、贫血、消瘦等症状。中医将这些症状按六经、脏腑、外感及其他见症来分类;并且重视寒热的多少及程度,因之,关于寒热症状描写很详。今分述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