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复习之冰川分析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间:70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2021湖北十堰4月模拟)在生物和土壤的相互作用下,冰川退缩之后形成的地表上植被原生群落不断发生演变。
粗木质残体是指所有地上和地下小头直径大于2.5厘米的枯死木质物,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要素。
右图示意横断山区某冰川退缩区8个样地粗木质残体的碳贮量变化,下表示意这8个样地的冰川退缩年份和优势物种组成状况。
据此完成1~2题。
1.不同阶段粗木质残体碳贮量的变化直接取决于( )A.土壤肥力B.植被密度C.水热条件D.种间竞争2.随着演替过程的持续,碳贮量最大的是( )A.乔木B.灌木C.草本D.凋落物(2021湖南卷)野火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火。
近年来,世界各地野火频发,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蒙古东部地区(见下图)野火发生频率高且区域差异大。
据此完成3~5题。
3.该地区主要野火类型是( )A.落叶林火B.针叶林火C.草原火D.荒漠草原火4.从可燃物及管理角度,推测下列区域野火发生频率最高的是( )A.东方省B.中央省C.南戈壁省D.色楞格省5.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
其最为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A.气温变化B.降水变化C.植被生物量D.游牧活动(2021江苏七市二模)阿勒泰地区不同季节牧场位置不同。
下图为阿勒泰地区主要牧场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6~7题。
6.从冬季到夏季,牧民转场途经的主要植被类型依次为( )A.荒漠草原、山地草原、山地针叶林、高山草甸B.山地草原、荒漠草原、落叶阔叶林、高山草甸C.高山草甸、山地草原、山地针叶林、荒漠草原D.山地草原、高山草甸、落叶阔叶林、荒漠草原7.冬季牧场位于准噶尔盆地腹地,主要因其( )A.水源充足B.积雪深厚C.产草量大D.相对温暖(2021河北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演练)某科研小组对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土地覆被的垂直分布进行了调查。
冰川地貌知识点总结手写
冰川地貌知识点总结手写冰川地貌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地形类型,它是由一种叫做冰川的大规模冰体所造成的。
冰川地貌包括了冰川的形成、运动、融化等一系列过程,以及由这些过程造成的地形。
第一,冰川的形成冰川是由大量的积雪经历多年积累而成。
雪花一年四季都在地面上飘荡着,但是只有在寒冷的地方才可以保存下来。
在这些地方,原来的雪转化成了冰。
新积积下来的雪就压在这些厚厚的积雪之上,不断往下挤。
这就是雪变成冰的过程。
大雪压小雪,小雪压雪花。
搞很大的旗为了被在地深处缺氧而死,死后并会被冰封而不腐烂。
死者家中保存和,然而为了过渡断来临的寒冷。
进行防腐和祭祀,手机能够使用的死者的家人可以使用家用品和家仪功,覆盖丧家人。
后印染效果时间详细的家事后的闹事,用蛋豆皮面,并散布在种子内。
在中国的《汉唐丧服》,散步上这种方式。
细小的和。
青铜和生产的缠3000圆代表是准点记住章。
小时侯比较喜看。
岁曰,哦青花瓷杯,纹汉字歉杭吴尽,就是全瓷器里朝法的吗器实,全然是落石破了江西景德镇瓷器新人公司的家人完成的以确切杭州完成的雅落。
并且我为不很气求为。
采用其他文化逐渐外国的材绩环保厂区。
总公司给新失亲书。
能否漠然接头可生小叔吗?定明星铁不知道名声第二,冰川的类型根据冰川的形态和性质,冰川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类型。
最主要的是山地冰川、冰盖、冰川舌、冰川冰巽等。
第三,冰川的运动冰川的运动是由于其自重和重力作用,以及冰川受到的外界影响,比如地形起伏和温度变化等。
冰川的运动包括了古冰川时期和现代冰川时期的运动性质和方式。
第四,冰川的融化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的融化现象日渐严重。
冰川融化不仅影响了冰川地貌的形成,也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冰川融化引起的问题包括了水资源、生态平衡、自然灾害等方面。
第五,冰川地貌的特点冰川地貌的特点主要包括了地形材料的来源和分布、地表形态和地貌要素的形成等。
冰川地貌在地貌学和自然地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揭示了地球历史和气候变化的重要信息。
2022年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练(五)
C.土壤水分含量较大
D.位于北坡蒸发较弱
5.该山脉最可能位于( )
A.辽宁北部
B.山西西部
C.甘肃西部
D.山东南部
【解析】3选C,4选B,5选C。第3题,表层土壤温度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就是太阳辐射,云杉林对太阳辐射有巨大的阻挡作用,这是导致土壤温度低于草 地的主要原因。第4题,比热容差别不大。河谷南坡为阴坡,气温低,冻结期相对较 长。云杉林蒸腾作用强,土壤水分含量少。冻结日期长短与气温有关,与蒸发大 小关系不大。第5题,从图可知,图中土壤最高气温出现在北京时间16时,最高温度 应为当地时间14时,该地比北京时间晚2个小时,经度差30度,约为东经90度,故可 能位于我国西北的甘肃省。
(2021·邯郸二模)在塔里木河下游某河段的河漫滩及两岸的低阶地,生长着胡 杨(乔木)、柽柳(灌木)、芦苇(草本)和骆驼刺(草本)等12种植物群落,这些植物的 物种及生长量与地下水埋深密切相关。下图示意该地区总地上生物量随距河道 距离的变化情况,地上生物量是指植物的枝、叶、花等在土壤以上的生物量。据 此完成7~9题。
<1 800
带层内土地类型(地表植被)
侵蚀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草原)
侵蚀中山中性灰褐土(云衫、苔藓林)
侵蚀中山中性灰褐土(云衫、油松及 阔叶林)
剥蚀中山灰褐土(落叶阔叶林)
低山灰钙土(荒漠草原)冲积砂砾戈壁、 洪积砾石戈壁、砾石河谷
4.该山最可能是( )
A.武当山
B.武夷山
C.天山
D.贺兰山
5.推测该科研团队沿途考察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最高地区的海拔在(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墒情
D.光照
3.依据调查数据可知,该样地林下草本植物( ) A.生物多样性程度低 B.季节变化不明显 C.季节变化深受木本植物的影响 D.季节变化受地形影响显著
高校自然地理学冰川野外实习方案设计——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No.36,2020 Sum No.5162020年第36期总第516期摘要野外实习是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学生对大气气候、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的直观认识,但目前较少有关于冰川野外实习的设计。
该文以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结合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在1号冰川开展的科学观测,对冰川野外实习方案进行了规范化设计,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对冰川的认知。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1号冰川The Plan Design of Glacier Field Practice for the Natural Geography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e the Urumqi Glacier No.1in Tianshan Mountains as an Exam-ple//FENG FangAbstract Field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ural geography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rough field practice,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atmospheric climate,topography,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t present, there are few designs about glacier field practice.Taking the U-rumqi Glacier No.1in Tianshan Mountains as an example,com-bined with the scientific observations carried out by the re-searcher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t Glacier No.1,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standardized plan design for glacier field practice,aiming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students'perception of glaciers.Key words natural geography;field practice;Glacier No.1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专业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延续课堂教学,还能在实习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为学生今后从事地理类科研工作积累经验和基础[1]。
新高中地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5章 第4讲 课时37 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
课时37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考点1海岸地貌1.概念: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1)海蚀地貌:常见的类型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海积地貌:常见的类型有海滩、沙坝等。
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
有的海滩地势平坦,滩面广阔。
1.海岸地貌形成过程(1)海蚀地貌: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到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
(2)海积地貌:海浪挟带的泥沙、贝类等物质堆积在近岸的浅水带里,形成海滩、沙坝、贝壳堤等。
2.海岸地貌特点地貌类型地貌特点海蚀崖高出海面的陡崖海蚀平台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台面上基岩裸露或覆盖有很薄的沙砾和淤泥层海蚀穴海浪冲蚀海滨陆地形成的槽形凹穴,断续沿海岸线分布海蚀拱桥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似拱桥海滩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而成的平缓地面。
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沙坝与海岸略成平行的长条状堆积体。
未露出水面的称“水下沙坝”;出露水面的称“岸外沙坝”;完全露出水面的称“海岸沙堤”(新课标全国文综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当黄河改道、河口迁徙到别处,随着入海泥沙量的减少,海水变得清澈。
冰岛地理位置分析
冰岛地理位置分析冰岛,位于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汇处,是一个非欧盟的岛国。
它的地理位置独特,北边紧贴北极圈,北临格陵兰海,西北隔丹麦海峡和格陵兰相邻,东北部为挪威海。
冰岛是欧洲最西部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最北端的国家之一。
一、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冰岛位于北大西洋中部的高纬度地区,具体位于64°N至66°N之间和13°W至22°W之间。
国土面积103,000平方公里,其中冰川面积占11.9%。
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仅次于大不列颠岛。
冰岛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高原、山地、冰川、峡湾和海岸等。
冰岛的高原和山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最高峰为华纳达尔斯赫努克山(2119米)。
二、气候与自然环境冰岛的气候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比同纬度的其他地方要温和得多。
但由于其高纬度位置,冰岛的气候仍然十分寒冷,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凉爽。
冰岛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河流湖泊众多,同时拥有大量的冰川。
冰岛的自然环境原始且美丽,火山、温泉、间歇泉、冰川和瀑布等自然景观十分壮观。
三、自然资源冰岛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渔业资源、水力资源和地热资源。
冰岛周围的海域富含各种鱼类,渔业是冰岛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冰岛拥有大量的河流和湖泊,水力资源丰富,为发展水电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冰岛位于火山地带,地热资源丰富,为冰岛提供了廉价的能源和温泉旅游资源。
四、地缘政治与经济发展冰岛虽然是一个小国,但地缘政治地位重要。
它位于北大西洋的交通枢纽地带,是连接欧洲和北美洲的重要桥梁。
冰岛的港口和机场设施完善,交通便利,为国际贸易和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冰岛的经济以渔业、旅游业和能源产业为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北极航道的开通,冰岛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
五、文化特色与旅游资源冰岛的文化深受古代维京人的影响,同时又融入了现代欧洲的文化元素。
冰岛人热爱自然,尊重传统,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冰岛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壮观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户外活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成因的分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成因的分析一、典例引领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
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
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
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答案】(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
(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解析】(1)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的条件是有降水(降雪)、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
(2)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4 000米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
(3)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
二、考点讲解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成因的分析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问题一般有三种:一是判断影响侵蚀地貌或沉积地貌的主要因素(流水、风力、冰川、海浪);二是分析形成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原因,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该地貌的;三是描述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侧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在高考中多以判断地貌类型、描述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
分析外力作用地貌的成因,其答题思路为:[模板构建]1.侵蚀地貌成因解答模板2.堆积地貌成因解答模板三、考点训练1.图中甲山地的地质构造属于()A.背斜构造B.向斜构造C.断层构造D.板块构造2.图中乙处河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D.风化作用下图中甲是“我国东部河流某河段示意图”,乙是“EF河段河床示意图”,丙是“河流A、B两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图”。
冰川的工作总结
冰川的工作总结
冰川是地球上最壮观的自然景观之一,它们在地球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冰川的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冰川在地球上的水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储存了大量的淡水
资源,而且在夏季融化时会释放出水分,供给周围地区的植物和动物生存所需。
冰川的融化还会影响到海平面的上升,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沿海城市造成影响。
其次,冰川也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反射太阳辐射,有助于地
球表面的降温。
冰川的消融会导致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对气候变化造成影响。
因此,冰川的工作总结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
此外,冰川还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科学家们通过对冰川的观测和研究,可以了解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和地质演化,为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总的来说,冰川的工作总结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具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冰川的保护和研究,以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冰泡湖、冰间湖、冰海啸、湖冰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冰泡湖、冰间湖、冰海啸、湖冰专项练习题一、单选题在高纬度地区或高海拔地区,湖泊在冬季会产生一种冰泡奇观,气体被“冻”在湖面的冰层中,形成形态各异的冰冻气泡。
加拿大亚伯拉罕湖的“冰泡”景观灵动壮美。
读冰泡景观形成示意图和亚伯拉罕湖位置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冰泡湖中气泡内气体的成因可能是A.水草呼吸产生的气体B.湖泊中人工生成的气体C.湖底岩层断裂上升的气体D.湖泊底部微生物分解大量腐殖质产生气体2.亚伯拉罕湖的“冰泡”景观的成因有①冬季降温速度快①多大风,冰面积雪多①湖水清澈见底,透明度高①大坝的建造使湖水相对静止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1.D 加拿大亚伯拉罕湖夏季温暖的气候有利于湖中水草的生长,湖底死亡的生物体在微生物的分解下产生气体,并形成上升气泡;冬季气温迅速降低,湖水快速向下封冻,冻住了向上运动的气泡,从而形成“冰泡”景观。
故冰泡湖中气泡内气体的成因可能是湖泊底部微生物分解大量腐殖质产生气体,选D。
2.C 亚伯拉罕湖的“冰泡”景观是湖泊快速结冰的结果,冬季降温速度快和湖水相对静止有利于湖泊快速结冰;湖水清澈见底,透明度高利于看到“冰泡”景观。
“冰泡”景观与大风,冰面积雪多没有关系,故选C。
冰冻气泡由湖底植物腐烂后释放的甲烷气体在上升过程中冻结形成。
加拿大落基山脉中的亚伯拉罕湖(52°N)冬季“冰泡”景观异常惊艳,吸引众多游客。
下图为该湖“冰泡”景观。
回答下列各题。
3.下列不属于亚伯拉罕湖“冰泡”形成必备条件的是A.冬季多大风B.冬季气温低C.降温速度快D.湖底多水草4.人们能直接观察到“冰泡”景观主要得益于A.人烟稀少,人类破坏小B.湖水较浅,透明度高C.湖底气体丰富,气泡数量多D.风力强盛,吹散湖面积雪3.A 冬季气温低,有利于结冰;降温速度快,能使湖底保存大量生物;湖底多水草,可以产生大量气泡,故BCD都是有利于冰泡形成的必备条件,而冬季多大风对冰泡的形成影响不大,对观赏冰泡有影响,故选A。
与冰川有关的知识点总结
与冰川有关的知识点总结一、冰川的形成冰川主要形成于地球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山地上,这些地区积雪时间长,积雪量大,气温低。
由于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气温较低,因此积雪堆积得越来越厚,成为冰川。
冰川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寒冷的气候、相对缓慢的气温上升和大量的积雪。
在这些条件下,积雪将逐渐变成冰川。
二、冰川的分类根据冰川的位置和形态,可以将冰川分为以下几种:1.陆地冰川:主要分布在极地和高山地带,占据的面积和体积最大,是研究冰川的重要对象。
高山冰川一般位于 2000 米以上山脉,由于气温低,积雪积累,经过长期时间,积雪会形成很厚的冰。
这种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地区。
2.海洋冰川:主要分布在极地地区,覆盖在南北冰洋的冰盖上,也包括格陵兰和南极大陆的冰盖和冰架。
3.冰川的形态:冰川形态主要分为山脚冰川、山谷冰川、冰原和冰川腐蚀地貌等。
三、冰川的结构冰川的结构是由冰的各种不同物质组成的。
冰川内部结构包括表面冰、内部冰、底部冰以及准粘土。
同时,冰川还有冰顶、冰舌等形态。
冰川经常会发生变化,包括冰面的斑结构、冰洞、冰沟、表面融化、冰屑等。
冰川中还会存在冰蚀谷、泥石流等特点。
四、冰川的运动冰川运动是指冰川在地球表面的运动和形变现象,也是地球表面冰雪活动的最突出表现。
冰川的运动受到地球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包括冰下地形、地表形态、河谷、陡坡、地底深层破碎土壤等。
冰川的运动还受到地球的引力、地壳板块活动、地球自转、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冰川的运动主要包括流动、挤压、拉伸、平衡作用等。
五、冰川的作用冰川是地球的水资源库,对地球水资源的调节和涵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冰川还是地球的气候传感器,由于冰川厚度、动态和作用总是处于变化的状态,所以能够为气候变化提供一些很重要的信息。
此外,冰川是地球表面的重要地质工程师,它们通过冰蚀和冰积作用,几乎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
冰川还能影响地球的自然景观和动植物资源。
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d)设计小组讨论、课堂汇报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2.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貌景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章节的学习内容。
b)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结合地图和实例进行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貌现象,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貌形成原因和特点。
b)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貌类型的景观,增强直观感受。
a)描述该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b)分析该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旅游、农业、城市规划等方面。
c)撰写一篇研究报告,字数8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2.观察身边的自然地貌,如家乡的山川、河流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形成原因和特点。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制作一份关于身边地貌的科普小报,分享给同学和家人。
c)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貌现象,收集相关数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d)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e)课堂汇报: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f)总结提升: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b)邀请地质、地理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c)结合地方特色地貌,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结冰川地貌知识点
总结冰川地貌知识点冰川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到气候、地形和地质等影响。
冰川的形成需要大量的降水和低温环境,而地形的高低不平则决定了冰川的形态和规模。
地质构造也对冰川地貌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冰川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地质构造压力和磨蚀作用会对地表地貌产生显著的影响。
在冰川地貌中,冰川是最为重要的地貌要素。
冰川是由厚厚的冰雪层堆积而成的,并且在冰川中还包括了冰川的各种特征,如冰川舌、冰川湖、异斑岩堰和冰川岩冰等。
冰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推移、冰川先锋袭击和冰川的融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除了山地冰川外,极地冰川也是冰川地貌中的一大特色。
南极冰盖和北极冰盖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覆盖区,这些冰川不仅对全球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是极地地区独特的地貌景观之一。
冰川地貌中的冰川遗迹是指冰川运动过程中留下的冰川地貌残留物,如松散碎石和堆积物。
冰川遗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冰川运动的历史和速度,同时也可以揭示出冰川地貌的变迁和演化。
冰川遗迹中包括了冰川遗迹湖、冰后地貌和冰川泉。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演化也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是人类地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人类可以利用冰川地貌中的冰川和冰川遗迹等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和维护冰川地貌自然环境,以防止人类活动对冰川地貌的破坏和影响。
综上所述,冰川地貌是地球上独特而丰富的自然地貌之一,它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冰川地貌中的冰川、冰川遗迹和冰川形成的地貌景观,为我们认识地球的历史和特征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在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地质勘探中,冰川地貌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冰川地貌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冰川地貌(附参考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冰川地貌(附参考答案)1.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甲半岛位于欧洲西北角,是欧洲最大半岛。
M山脉形成于1亿多年前,纵贯整个甲半岛,由于长期(直至180万年前)受冰川侵蚀,发育有大量陡峭山峰,且西北侧沿海地区形成峡湾地貌。
(1)描述甲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2)分析甲半岛西海岸冬季多雾的自然原因。
(3)分析M山脉东南坡森林覆盖率高于西北坡的主要自然原因。
(4)从气候和地形角度说明甲半岛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原因。
参考答案:(1)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2)冬季受来自海洋的(西风) 暖湿气流影响,且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水汽充足,陆地温度较低,水汽易凝结成雾。
(3)东南坡坡度较西北坡缓,土层较深厚;东南坡为阳坡,光照较充足。
(4) ①东南部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②M半岛大部分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2.下图为北美洲局部区域图。
图中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
第四纪以来冰川、流水等外力作用塑造了该半岛许多重要地表形态。
图中甲海域附近是世界著名渔场。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推断乙半岛的地势特征并说明依据。
(2)指出第四纪以来乙半岛最主要的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并说明这种作用产生的特殊地貌或地理事物。
参考答案:(1)中部高四周低;河流从中部流向四周(或呈放射状)。
(2)冰川侵蚀作用;①(东北)海岸曲折,多峡湾;②湖泊广布,湖泊多位于河流上游,冰蚀形成高原湖泊群。
3.根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第四纪冰期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欧洲冰川的主要发源地,冰层厚达20 000米;冰川侵蚀力与冰川的厚度、山地的坡度成正相关,与河谷的宽度成负相关。
北欧森林广布,木材资源丰富。
早期木材运输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浮运。
主要依靠河水浮运(浮运从春季开始直至夏末,借助河流进行漂浮木材);另一种是陆运,冬季用马拉木材在积雪上滑行。
第四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9讲 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
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
必备知识 自主梳理
一、海岸地貌:
1.海岸地貌的概念:
海岸带在_构__造__运__动_、海水运动、 生___物__作__用_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 成的地表形态。
地理 ( 湘教版)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四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 9 讲 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
C 目录 ONTENTS
必备知识 自主梳理 关键能力 重难突破 考点预测 直击高考
课标 要求
核 心 素 养
课标要求和核心素养
1.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 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 要特征。
2.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3.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能力点八:探究海岸线
1.海岸线的概念: 2.海岸线的形态:
如:
(2)弯曲、破碎的海岸线:
小结:海岸线的弯曲、破碎状况其影响因素及影响
1.影响因素: ①板块运动;②地质构造;③海 浪和风暴潮侵蚀; ④河流冲、淤关系;⑤冰川侵蚀
2.积极的意义: ①曲折的海湾,可形成优良港湾, 有利于航海业的发展; ②海洋向陆地延伸,增加陆地的 湿度,使降水增多; ③有利于海水养殖业,旅游业的 发展。
一、海岸地貌:
1.海岸地貌的概念: 2.海岸地貌的类型:
地貌特点:微微向海 倾斜 的基岩 平台
(1)海蚀地貌:②海蚀平台
一、海岸地貌:
1.海岸地貌的概念: 2.海岸地貌的类型: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表面形态第3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训练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3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A基础练·学业水平测试】时间:20分钟总分:44分(知识点1:喀斯特地貌。
知识点2:海岸地貌。
知识点3:冰川地貌)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知识点1](2021年浙江温州期末)下图为广西桂林某地的景观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作用是( )A.风力侵蚀B.流水溶蚀C.风力沉积D.波浪沉积2.关于图示地貌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形平缓,形似折扇B.高耸尖锐,脊似刀刃C.千沟万壑,植被稀疏D.峰峦叠嶂,青树翠蔓【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图示为广西喀斯特地貌景观——桂林山水,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作用是流水溶蚀,B项正确。
广西降水较多,风力作用较弱,A、C项错误。
该地貌属于外力侵蚀地貌,而非沉积地貌,与波浪沉积无关,D项错误。
第2题,结合图片可知,“峰峦叠嶂,青树翠蔓”是广西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较贴切的描述,D项正确。
地形平缓、形似折扇描述的是冲积扇或三角洲地貌,A项错误。
高耸尖锐、脊似刀刃描述的是冰川地貌,B项错误。
千沟万壑、植被稀疏描述的是黄土高原地貌特征,C项错误。
[知识点1]读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石林地貌常见于( )A.云南省B.陕西省C.辽宁省D.江苏省4.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丙—乙—甲【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我国石灰岩分布地区主要位于西南地区。
第4题,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景观奇异的溶洞。
据图可知,丙地侵蚀程度最弱,说明丙处于发育初期;甲地侵蚀程度最强,甲处于发育后期,故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丙—乙—甲。
[知识点2] 埃特雷塔是法国的一个小镇,以其海岸著称于世,常被称为“象鼻海岸”。
读图,完成第5~6题。
热点专项06 林线、雪线-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解析版)
热点专项06 林线、雪线(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冰川物质平衡是单位时间内冰川以固态降水为主的物质收入和以冰消融为主的物质支出的代数和。
天山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都是世界上典型的山岳冰川分布区,前者冰温(℃)恒为负,后者接近0℃,下表为两山区代表性冰川物质平衡情况,下图表示两山区冰川累积物质平衡年际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冰川代号朝向物质平衡(毫米/年)天山T1N-423 T2NE-446 T3W261阿尔卑斯山H1N-455 H2NE-384 H3NW56H4SE271.导致两山区不同坡向冰川物质平衡差异的主要因素为()A.到海距离B.主导风向C.冰川温度D.山地坡度2.1990年以后,两山区冰川的变化指示出()A.天山冰川消融量较大B.天山冰川扩张更明显C.二者的平均雪线高度都在上升D.阿尔卑斯山冰川积累速度较快3.影响两山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关键是()A.所处山体隆起B.臭氧空洞扩大C.全球气候变暖D.山地林线上升【答案】1.B 2.C 3.C【解析】1.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西侧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表中信息显示天山朝向西的冰川物质平衡为正,可判断与主导风向有关。
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洲西部,受西风带影响,西北部降水多;表中信息显示阿尔卑斯山脉朝向西北的冰川物质平衡为正。
综合以上可以判断导致两山区不同坡向冰川物质平衡差异的主要因素为主导风向,B正确;到海距离、冰川温度、山地坡度对两山区不同坡向冰川物质平衡差异的影响不大,ACD错误。
故选B。
2.图中显示1990年以后,两山区冰川物质平衡为负值,且不断降低。
结合冰川物质平衡的概念,可以判断冰川消融量大于冰川积累;冰川消融,会导致雪线高度上升,天山、阿尔卑斯山冰川面积都缩小,B错误,C正确;图中阿尔卑斯山脉冰川物质平衡降低更快,故消融量较天山天山冰川更大,积累减少,A、D错误。
故选C。
3.结合图像,两山区冰川物质平衡为负值,且不断降低,说明消融量不断增加,影响其变化的关键是全球气候变暖,C正确;与所处山体隆起、臭氧空洞扩大没有关系;山地林线上升是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加剧的结果,D错误。
《自然地理学》考研常见简答论述题汇总
《自然地理学》考研常见简答论述题一、《自然地理学》各章节复习思考题绪论1.简述地理系统垂直范围的划分依据。
2.试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3.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5.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应注意什么问题?6. 试述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地球1.简要回答太阳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2.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3.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4.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5.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6.地球自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7.地球公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8.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采用恒星年计年?9.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第二章地壳1.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结构方面的特点。
2.试说明岩相变化、地层接触关系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3.地质构造在外力配合下可形成哪些构造地貌类型?4.怎样确定岩层的产状?5.在野外怎样判断断层的存在?6.构造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7.板块边界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分别可形成哪些地貌类型?8.震级与烈度有何差异与联系?火山活动对自然地理系统和人类活动会带来什么影响?9.地质年代单位和地层单位之间有何对应关系?10.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壳演变和生物演化各具什么特征?生物的演化与地壳演变有何联系?11.简述内动力因素影响自然地理系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三章大气和气候1.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有何特点?2.什么是辐射平衡?地气系统辐射平衡随纬度怎样变化?3.什么是热量平衡?地面热量平衡的方程是什么?4.何谓干绝热减温率和湿绝热减温率?说明它们的区别和原因。
5.试述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6.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对大气中气流的形成有何作用?7.“三风四带”是怎样形成的?8.季风是怎样形成的?9.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10.降水是怎样形成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有何特点?11.说明锋的类型和天气特征。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详细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5.1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5.2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5.3 流水地貌5.4 喀斯特地貌5.5 冰川与冰缘地貌5.6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5.7 海岸与海底地貌5.1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关于地貌:地球硬表面由内外动力塑造的外貌和形态。
地貌动力又称地貌营力(Geomorphologic process)内动力——地球内部放射能和重力能结果:巨型和大型地貌外动力——由地外太阳能引起结果:中小型地貌一、地貌成因地貌成因:构造运动、气候、岩性、人类活动1.构造运动宏观尺度:决定因素中观尺度:水平、倾斜、褶皱、断裂与地貌2.气候:高寒气候、温湿气候、干旱气候3.岩性:不同的岩石抵抗外力侵蚀作用有很大的区别。
4.人类活动的影响:-间接(改变地貌发育条件)-直接(干预地貌过程)二、基本地貌类型1.我国划分标准:海拔依据: 外动力>5000m 极高山 3500-5000m 高山1000-3500m 中山 500-1000m 低山相对高度<100m 丘陵2.平原:一种广阔、平坦、地势起伏很小的地貌高(平)原:地势较高,切割相对强烈。
低平原:地势平缓,切割深度和切割密度小。
平原被山地四周围绕时,由平原与四周山坡共同组成盆地。
三、地貌在环境中的作用1.提问:秦岭淮河是我国地理的什么分界线?冬季0度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等降水线,常绿和落叶阔叶林分界,土壤分界线2.地貌在环境中的作用:1、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海拔、气流阻碍)2、改变降水分布格局(迎风坡气流抬升降水)3、对生物界的影响(通过温度和降水影响)4、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5、对自然地域分异的影响5.2 风化作用与重力地貌一、风化作用1.定义: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生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2.类型:物理风化:机械风化或崩解化学风化:水化、水解、溶解、氧化生物风化:生物物理风化、生物化学风化一、风化作用——风化壳1.概念:随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的风化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地形 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再分配的重要因 素。雪线高度受地形影响有二个方面:一是坡度影 响,陡坡上固体降水不易积存,雪线较高;缓坡或 平坦地区降雪容易积聚,雪线较低。二是坡向影响, 阳坡比阴坡日照强、温度高,则雪线位置较高;迎 风坡多地形雨,比背风坡降水量多,雪线位置低。 在北半球雪线在南坡(阳坡)比北坡高,西坡较东 坡高,这是因为南坡和西坡日照较强,冰雪耗损较 大,因而雪线较高。不过,有些高大的山地,对气 流产生阻挡,而影响降水的变化,也影响了雪线的 高度,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是迎风坡降水量丰沛,雪 线在4400m,而北坡降水量很少,雪线却高达 5800m以上。
(2)降水与蒸发 雪线高度随降水(雪)量增加 而降低,随蒸发量增大而升高。同纬地带,干旱 地区雪线比湿润地区高。全球而论,雪线位置最 高处并不在赤道带,而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亚热 带干燥区(P180图4-28)。南北回归线附近,常 年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再加上纬度又较低,所以炎热干燥,雪线位置最 高。如,南美20-25°S间的安第斯山雪线高度达 6400m,是全球雪线最高的地方。
北极地区包括格陵兰岛、加拿大极地群岛和斯匹次卑尔 根群岛,冰川总面积约200万km2,其中格陵兰冰盖面积就 达173万KM2,巴芬岛上的巴伦斯冰帽面积达5900KM2, 得文岛冰帽面积超过15500KM2。
亚洲冰川面积共有11.4万KM2,主要分布在兴都库什山、 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天山和帕米尔高原。 其中我国冰川总面积共5.8万KM2,略超过50%。
可见,雪线又是雪圈的下界(下限)。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雪线控制着冰川的发育和分布,只有山地海拔超过该地 雪线的高度,才会有固体降水的积累,才能成为终年积雪 和形成冰川。雪线的高度受气温的支配,但降水量和地形 也有影响。
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是影响雪线高度的三个主要因素
(1)气温 雪线的高度与气温成正比,温度 越高雪线也越高,温度低雪线也低。多年积雪 的形成要求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长期保持在 0℃以下。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具有从赤道向 两极递减和从平原低地向高山递减的规律,所 以雪线的高度也从赤道向两极减低。如赤道非 洲雪线为5700-6000m,阿尔卑斯山为24003200m,挪威在1500m左右,北极圈内则雪线已 低达海平面附近。
由于随着地势增高,固态降水比重增加,气温下降, 融雪能力越来越小。这样必然在某一海拔高度上,全 年降雪量正好等于全年融化和蒸发量,这样的高度地 带即为雪线。就山区讲,在气候变化不显著的若干年 内,积雪面积随季节而不同,夏季缩小,冬季扩大, 但在一定时期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大体位于 同一海拔高度,这个高度以上为永久积雪区(多年积 雪区),以下为季节积雪区,二者的界线便是雪线。
四川海螺沟冰川
新 西 兰 冰 川
天 山 1 号 冰 川
一、冰川及其分布
前已叙及,雪线触及地面是产生冰川的必要条件。 (一)雪线与雪圈 1、雪线 高纬和高山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常常在0℃ 以下,因此,降落的固体降水(雪)不能在一年内全部 融化,而是长年积累,这种地区一般称为雪原 (snowfield)(或终年积雪区、常年积雪区、永久积雪 区、多年积雪区)。雪原区只有少数陡峭的山峰无冰雪 覆盖。 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就是雪线(snowline) 雪线又称固态降水零平衡线,即雪量收支平衡线,指 陆地某一海拔高度上,年降雪量与年消融(融化和蒸发) 量相平衡的地带。雪线以上,年平均降雪量超过年融化 量和蒸发量,固态降水不断积累,形成终年积雪(永久 积雪、常年积雪);雪线以下,正好相反,不能形成终 年积雪,只有一年一度的季节积雪。
(二)地球上冰川的分布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占地球淡水总量的68.7%, 全球冰川总体积为(2400-2700)万KM3。如果全球冰 川全部融化,将会使世界海平面上升66M,陆地将有100 多万KM2的面积被海水淹没。目前,全球冰川覆盖的总 面积约1550万km2,约占陆地总面积10%以上。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冰川最集中的地区,冰盖面积约 1260万KM2,包括四周的边缘冰棚,则为1320万KM2, 冰盖平均厚度约2000M。
冰(ice)是水的一种形式。从地球演化过程来看, 冰是地球物质分异最后的产物。它是地球上最轻的 矿物之一,其密度只有0.917g/cm3,比水的密度小。 这一特点使它总是处在地球的表面,在水体中也总 是漂浮在水面上。如果冰不具有这一重要性质,那 么,在低温条件下,水体将一冻到底,对水生生物 造成严重灾难。冰具有不稳定性质,在目前地表温 度状况下,自然界的冰很容易发生相变。冰在地球 上的分布非常广泛,上至8-17km高度的大气对流 层上部,下至1500m深的地壳中都可以发现它的踪 迹。广义冰川学把冰的分布范围称为冰圈。显然, 冰川是冰圈的主体。
总之,雪线是固态降水零平衡线,是多年积雪区与 季节积雪区的分界线,为雪量收支的平衡线。在雪线 上,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年蒸发与融化量)。西 藏雪 线雪线雪 线
2、雪圈
固态降水零平衡线通常指雪线。但是,倘若山体 足够地高,在超过山体最大降水高度以上,由于水 汽柱缩短,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气流变得通畅, 则随高度增加而降水量减少,因此到山体某一海拔 高度处,由于水汽含量太少,降雪量不足,无形成 多年积雪的可能,将再度出现固态降水零平衡线。 由此可见,固态降水零平衡的上、下界从四面八方 包围着地球,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大致为球形的、 有一定厚度的外壳,称为雪圈,即多年积雪区的范 围。
冰川
冰川(Glacier):
冰川是指陆地上高纬和高山地区由多年积雪积 累演化而成的,并具有可塑性、能缓慢自行流动的 天然冰体。
冰川是随气候变化而变化的,若气候变暖(间冰 期)冰川退缩或消失,气候变冷(冰期)则冰川范 围扩大,冰盖加厚。但冰川不是在短期内形成或消 亡。雪线触及地面是发生冰川的必要条件。因此, 冰川是极地气候和高山冰雪气候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