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作文800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行合一作文800字

知行合一,前路可期

去年今日,我绞尽脑汁、遣词造句,把自己兵荒马乱的高中岁月落笔在红格纸之间。此时此刻,我在做同样的努力,却发现一年的时间,远离了“夜阑犹梦,文学当枕”的日子,少了过去高中胡老师语文课堂上文学氛围的濡染,现在已是语言干涩、言辞匮乏。却仍执拗的强撑,想要再去写一次高考作文,实是羞愧难当。

提及语文素养,在我看来,是知识与能力的并行不悖,是思维观念和文化品位的相互浸润,是积累语言和拓展视野的相辅相成。抑或通俗来讲,素养本身绝非仅仅是格纹纸上的笔走龙蛇、挥毫洒墨。它可以是,当你闻知杨绛先生驾鹤西去之噩耗,不需要浏览潮水般的纪念文章,就能流利地背诵出兰德的《我和谁都不争》,得以明了先生“走到人生边上”内心的质朴和平和。同样,它也可以是,未谙世事的我们,甘愿成为文字的信徒,甚至把文字当成信仰去膜拜——那种迷恋情怀所以得以深晓一切阴晴冷暖。

好比社会之建设需要民智开启,我们语文素养的养成也的确需要一位优秀的老师为我们指点迷津。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拘泥于形式,不在于灌输知识的多少,重要的是对于我们兴趣点的激发和培养,是严谨治学精神的影响和陶染。幸运至极,在高中的最后一年,我有机会每日聆听老胡的谆谆教诲,受提携之情与栽培之恩,没齿难忘。如果说课堂上的讲授是一个引领,那么课外的大量阅读就是一种延伸。

我们都期待着自己写作的时候可以笔下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词藻信手拈来,深情娓娓道出,可这些,都是需要阅读背后的文化底蕴进行积淀的。连亘的文字排列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只要潜心发掘,便有值得借鉴的菁华,永世难忘。

谈及社会生活实践对于提升语文素养的影响,我认为其是如虎添翼,而非雪中送炭。也就是说,社会生活实践是要建立在扎实的教学和海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缺一不可。所谓实践,强调行动力,猝不及防的鲁莽断不可取,内心的丰富和饱满不可或缺。

诚然,题中之义的三条途径全部亲力亲为,知行合一,坚持到底是足以支撑语文素养的提升的。然而,大多时候,我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努力石沉大海,担忧获得的回报遥遥无期。因为语文素养不同于数理计算,它的反馈周期太过于漫长,倘若没有足够大的执念和孤注一掷的勇气,太容易泄气和崩溃。

可鲜衣怒马少年时,愿我们有朝一日可以奔赴近在咫尺的成功,也同样敢于征服远方始料未及的失败,前路漫漫但可期啊知行合一作文知行合一作文(一)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这些还仅仅

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但老实

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

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简单的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

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讲作文的时候,一些

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

样的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

思想上、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行动,

思想上意识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

候,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

通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喜欢聪明的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的人。二是喜欢通过一个

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

看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思想上的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

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智愚。有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好难啊!这话跟没说一样。道理都明白了——

似乎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做起来好难啊——似乎又在否认自己很聪明。反过来讲,道理都

明白了——就是在说自己很聪明;但做起来好难啊——其实在进一步证明自己很愚笨。道理

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有成就的人,绝不是仅仅从思想上明白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

是实施行动的人。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也是这个道理。而我们往往犯的一个低级的错误

就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就是不在行动上加以实施。我们在生活中知人识事,也会犯一

个简单而低级的错误,对别人、对外物,我们常常是听其言,信其行;对自己呢,则常常是

讲其言,不去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三个欺:自欺、欺人、被人欺。我们通常用英

语讲:justdoit,而不是说justthinkit,也是充分地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想得有多深、

想得有多妙,但不能转换在行动上,那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的。正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无论

他写出多么高深的游泳理论、教材,这样的理论与教材,也是没有用的。“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从知与行的观点来看,愚公的愚——愚在没有搬家,而是

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确实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搬山行为是愚蠢的。但是反过来讲,最

后的结论证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那是因为愚公聪明就聪明在行动,而智叟的愚,就表

现在光是脑袋灵光、嘴皮滑溜,却没有行动。所以讲,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识上的智,

也不要仅仅是停留在嘴头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识上、嘴头上的智与知转化成行动上的智。

这是聪明人的做法。

知行合一是中国教育的重点。过去,在古人的学习中是要把这个思想贯穿始终的。比如

《三字经》的第一章中有: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在这一章中,一上来并没有

讲如何知某数,识某文。“人不学,不知义”讲的是学习的目的——要知义。怎么知义呢?要

“亲师友,习礼仪。”“亲师友,习礼仪”不是知识的范畴,而是行动的范畴。

我们这一代,我们总是在讲知。我们的下一代,对于行的重要性,就知之更少了。而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