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在理论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基础,还在实践中指导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革命历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不仅带来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理论基础。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将继续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引领着中国走向更加繁荣和富强的未来。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重要性、实践、革命、融合、建设、指导作用、理论基础。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体现在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的深刻把握上,同时也反映在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上。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对人类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追求。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仅激励着中国人民开拓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推动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发展规律等核心概念,为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指引。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和超越,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借鉴。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1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所在。
科学把握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本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及建设全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判断时代特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起来进行长期理论探索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提出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说明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的同时,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这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命题的提出是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要求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张雷声本文系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2009JJD720018)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科学把握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本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内容及建设全过程。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内涵及本质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它的理论基础;从其四个层面的内容及其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它的生命之魂;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它的思想之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与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与融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联系和辩证的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与融合,强调两者的辨证统一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相互促进。
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总结和提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尽管表达方式和理论深度略有不同,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追求共同目标的方面达成了共识。
首先,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平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强调人的尊严和平等,倡导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社会权利和自由。
两者都认为,只有当每个个体都能充分发展和实现自己的价值时,整个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
其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强调社会公平与正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消除剥削和不平等,提倡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强调社会的公正和公平,推动建设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
两者都认为,社会的发展只有基于公正和正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
最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强调人民的利益至上。
马克思主义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全体的奋斗目标,强调要解放和发展全体人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享有的权利。
两者都认为,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石和发展的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是一种发展上的必然和历史价值的体现。
融合可以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两个方面来探讨。
在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可以通过相互借鉴和修正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及社会革命理论的学说体系,它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也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导。
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以有效建构社会主义的先进价值观。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唯物史观;2. 阶级斗争;3.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4. 社会发展的辩证法;5.学说批判;6.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
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它强调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2.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3.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形态。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物质财富。
4. 社会发展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倡导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和阶段性替代的过程。
只有通过解决矛盾和推动社会矛盾的转化,社会才能向前发展。
5. 学说批判:马克思主义要求对其他学说进行批判和评估,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学说的揭示和批判,以明确社会主义学说的优越性和正确性。
6.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全面改革。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为了建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需要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进行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权、人格和人民的创造力。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
作为指导全社会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弘扬社会主义精神,引领社会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分析其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主张消除阶级和社会不平等,追求共同富裕和社会公正。
这些思想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
这一理念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信仰和准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等十二个方面。
这些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反映了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鲜明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荣辱观念。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独特路径。
2. 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僵化的理论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价值准则。
它既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适应了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3. 具有社会综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全社会而言的,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伦理等多个方面,旨在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和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推行,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贡献,并揭示其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套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
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其核心理论包括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
这些理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刻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是党和国家对于社会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准则。
其内涵包括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点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以良好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共同富裕观: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财富公平分配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3. 民主法治观: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加强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律意识。
4. 公平正义观:倡导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正的待遇。
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1. 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阐释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为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2. 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经受了长期的历史检验,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修正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指导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基本价值观念体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强调实践的决定作用和实践的辩证法原则。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决定作用,提出了从实践中认识真理的观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导向,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发展,注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和发展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价值观念要与实际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社会生活的理想描述,但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真正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真理是从实践中产生和验证的,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实践,才能真正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倡导价值观念的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完善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充实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最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实践是推动现实社会变革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核心价值观发展和增强生命活力的源泉。
实践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民需求,都是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使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实际行动解决人民最迫切的利益问题,才能有效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进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拓展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国革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发展演进而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对阶级斗争规律的把握以及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所归纳出来的。
它不仅是理论武器,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指南针,而且是改造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
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凝练和提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基石。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思想成果。
这一核心价值观包括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梦、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友善守信、法治精神、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十二个方面。
它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人民利益至上、社会公平正义、全民共享、自由平等、文明和谐、节约环保、公民道德等多个方面。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体系。
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形成的,包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法治观、社会主义信仰观、社会主义国家观等多个组成要素。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它是指导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
它主要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多个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塑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包括加强法治建设、加强道德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和加强教育引导等多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指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总体概括和系统阐述,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发展需要,形成的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在社会发展中,辩证唯物主义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和揭示了经济领域的基本规律以及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作用十分重要,为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发展需求,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一系列核心价值观念。
它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十二个方面。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是引领社会风气和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具有深远的道德和文化意义。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思想指引。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举措,同时又是理论创新的又一个重要成果。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
其基本内容是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1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保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关键是要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
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宏观领域的科学真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立党立国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
建国以后,毛泽东更是把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是否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评判标准,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邓小平也深刻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他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强调老祖宗不能丢。
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也是江泽民毫不动摇的基本观点。
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推进,人们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追求日益增长。
而作为现代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实践意义以及推广路径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为背景,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所形成的一套体现真善美的基本价值取向。
1.1 真善美的统一真、善、美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的。
真是指对事物本质和现象进行准确、全面的认识;善是指对人际关系、社会关系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处理;美是指对生活、艺术、自然等方面的追求和体验。
这三者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
其核心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
这些核心价值观在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引导国民行为规范,推进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2.1 引领社会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指导方向。
它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能够推动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群众积极向上的行为,并为社会治理提供了道德支撑。
2.2 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增强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成员遵守公共道德、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3 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核,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田文举(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00)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创造性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及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
最近二十年多来,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出版了很多论著。
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的阐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①;(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华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本土化”;(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它包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和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方面的内容”②.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指在中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它不是简单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中国哲学.也不是用中国哲学改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全新的理论创造。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走过了风风雨雨,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价值体系,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以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为主线,讨论它们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上的内在联系。
一、理论层面上的内在联系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对于分析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变迁的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上的核心价值取向。
国家层面上,体现了国家繁荣、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上,强调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团结互助和自由平等的价值追求;个人层面上,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守法、敬老、爱幼、自尊自强的价值观念。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解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眼于社会制度的变革,追求社会的共同富裕和解放;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从价值观念的层面上呼唤人们以文明、和谐、进步的方式生活。
二、实践层面上的内在联系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引,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弘扬,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植于中国特定的文化和现实环境。
论构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政建设
论构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A 1 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 16( 00 2() 0 3-0 0 9 9 6 2 1 )0 0C- 08 1
根据 《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的概括 ,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基本内 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 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 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有机统一 ,共同构成 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中,马克 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灵魂 。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 导地 位 。 马克思主义决定着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 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首先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二者在价值 目标 方 面 相统 一 。 其次 ,马克 思 主 义的 民族观 和 时 代观 为 爱 国主 义为 核 心 的 民族 精神 和 改 革创 新 为核 心 的 时代 精神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二者在价值诉求方面相 契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 心的时代精神 ,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与我国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融入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成 果。第三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 出 提供 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二者在价值判断方面相一 致。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相 互关系。涉及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等主要方 面,为全体社会成 员辨别是非善恶 、判断行为得失、确 定价 值取 向 ,提 供 了基本 的 准 则和 规 范 。 它作 为马 克 思 主义道德观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 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道德领域的生动体现 , 为社会 主义核 心价 值体 系树立 了新 的标杆 。 二 、坚持马克 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指 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1 、是 由马 克 思主 义 的理 论 品格 所 决 定的 。 马克 思 主 义 在 本 质上 是批 判 的 、革 命 的 ,马 克 思主 义 的 历史 唯物 论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对现实社会进 行了迄今为止最具说服力的批判 ,深刻地阐明了人类苦 难和不平等的社会根 源。马克思主义在对现实社会进行 批判、改造的基础上提 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 目标 。 因此 ,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 品格适合中国社会改革的 历史 需求 。 2 、是由马克思主义成功地指导 了中国革命、建设的 实践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 自2 世纪传人中国以后 ,实 0 现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坚持把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 具体实际相结合 ,形成 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 果,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改 革开放3年来 ,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开创 0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 中 国大 地 上涣 发 出 勃勃 生 机 ,充 分 证 明 了马 克思 主 义 强大 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 国的指导思想 ,是 全国各 族人 员团结 奋斗 的共 同理论 基础 。 3 、是 国际共 产 主 义运 动 历史 经验 教 训 的科 学 总结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它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基本原则和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根据社会实践总结出来的原理。
它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1.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
2.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各种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剥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资本家通过剥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4.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立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以下内容:1.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是指国家要保持经济的繁荣发展,民主是指人民有广泛的参与权利和决策权,文明是指国家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是指人民之间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2.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是指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等权利,平等是指人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正是指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法治是指国家和社会一切活动都要依法进行。
3.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指热爱祖国,忠诚于人民,敬业是指对工作充满热情和责任心,诚信是指信守承诺,友善是指人民之间友好相处、互助互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要处理好多样性与选择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关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
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第406页)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
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
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在统治阶级主导下形成的。
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以“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从精神、观念层面维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秩序,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理论体系,它创立了社会主义学说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培育和发展的一种重要价值观体系。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实践中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确立,同时也包括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方法论的具体体现,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才能统一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的落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伟大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目标。
富强代表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裕,民主代表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人民的参与,文明代表国家的文化精神和人民的道德观念,和谐代表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自由代表人的权利和个体的自主,平等代表人的身份平等和机会平等,公正代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法治代表国家的法律权威和人民的法律意识。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念。
爱国代表对祖国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繁荣的追求,敬业代表对工作的敬意和对职业的专业,诚信代表对社会公平和对个人人品的要求,友善代表和谐相处和对他人利益的关心。
三、实践中的挑战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分配问题、道德观念多元化的冲击以及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是最主要的挑战。
首先,由于社会转型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的落地受到一些制约。
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分配问题上,往往出现了一些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遵守程度不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
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A、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B、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
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外,还有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问题。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①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②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③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井钓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与传承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与传承1.引言在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与传承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马克思主义作为经典的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并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与传承,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价值观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发展性和目标性。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劳动者的地位和权益,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核心价值观包括尊重人的尊严、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科学、和谐等。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共同的精神追求。
其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是一个有机的过程。
首先,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制度变革的分析,揭示了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的规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支持。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将马克思主义原则与中国特色相结合,使其拥有了深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融合使得马克思主义更加符合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5.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是实现价值观落地生根、深入人心的过程。
首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来实现。
在教育领域,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理解,使学生从小就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宣传方面,通过媒体等渠道,普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引导社会舆论,提高人们对这些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着深厚的渊源。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与发展。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探索其融合与发展的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包含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十二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内在联系:首先,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力和对群众利益的坚定捍卫,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最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相一致。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平等、共同富裕、和谐稳定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正是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需要深化对两者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注重在实践中贯彻落实。
首先,要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其核心精神和价值取向。
同时,认真学习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要求,把握其时代特点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
其次,要注重贯彻价值观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实践。
在国家层面,要通过法治建设、公平正义的推进、社会公德的培育等方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辛向阳 2007-10-17 14:20:58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摘要]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处于指导地位。
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即它是反映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观念体系;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即劳动优先、集体主义、公平正义、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证,它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角度指导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在这一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
——[基金项目]本文是作者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07年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辛向阳(1965—),男,山东安丘人,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二部副主任、研究员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的真理性连资产阶级世界也是不能否定的。
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了“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卡尔·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居于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得票率为12.6%,远远落在其后,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进前20名。
《卡尔·马克思传》的作者弗朗西斯·韦恩对这种结果并不感到奇怪。
他说:“20世纪忽视了他,或把他当作一个不一样的马克思。
如今,人们刚开始发现他的辉煌,他的确在回归。
现在是我们让马克思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时候了,这是他应得的机会。
”马克思主义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是起指导作用的。
特别是在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方面,马克思主义给我们以直接指导,这包括:一、马克思主义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有人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人权。
这是不对的。
自由、平等之类的价值观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讲:“在考察历史进程时,如果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来,使这些思想独立化,如果不顾生产这些思想的条件和它们的生产者而硬说该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这些或那些思想,也就是说,如果完全不考虑这些思想的基础——个人和历史环境,那就可以这样说,例如,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自由、平等,等等。
”[1]资产阶级用一种非常简明同时又毫不妥协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理想,这就是“自由”和“天赋人权”。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下了“人生来是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名言。
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裴特瑞克•亨利的呐喊是:“不自由,毋宁死。
”法国大革命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
这六个字用最简洁的字眼传达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
法国哲学家皮埃尔•勒鲁在1838年出版的《论平等》一书中讲:“法国革命把政治归结为这三个神圣的词:自由、平等、博爱。
我们先辈的这个格言不仅写在我们的纪念性建筑物、钱币和旗帜上,而且铭刻在他们的心中,他们把它看作神的意旨。
为什么用这三个词?为什么不是单独一个或者两个?不是四个或者更多呢?这里面有深刻的道理。
事实上,我们在别处已经论证过,人在他一生的全部行动中都是合三而一的,这就是说知觉—感情——认识同时并存,因而在政治上必须对人的本性的这三方面都有一个相应的词。
与人的形而上学中的知觉一词相应的政治术语是自由;与感情一词相应的是博爱;与认识一词相应的是平等。
”[2]可以讲,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是反映资产阶级社会所有制本质与阶级利益的观念。
自由、平等、博爱,这三大经济伦理价值正是资产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基础。
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有非常精彩的描述:“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
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
自由!因为商品例如劳动力的买者和卖者,只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
他们是作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
契约是他们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现的最后结果。
平等!因为他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
所有权!因为他们都只支配自己的东西。
边沁!因为双方都只顾自己。
使他们连在一起并发生关系的唯一力量,是他们的利己心,是他们的特殊利益,是他们的私人利益。
正因为人人只顾自己,谁也不管别人,所以大家都是在事物的预定的和谐下,或者说,在全能的神的保佑下,完成着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体有利的事业。
”“一旦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们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
原来的货币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
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 [3]可以看出,自由、平等、博爱这些价值观不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反映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观念体系,它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本质不同。
当然,我们并不排斥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作为一种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革命作用的观念,它可以也应当成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以其理论的科学性,阐明了未来社会价值体系发展的基本趋势与特性。
这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劳动优先应当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劳动优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了人类的历史。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讲:“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来人往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
” [4] “劳动优先”不仅仅讲作为“人类生活永恒的自然条件”的劳动应当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而是讲它有特定的含义。
“劳动优先”意味着劳动者优先,意味着我们的国家政权是劳动阶级的政权。
劳动优先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它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优先”的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把劳动放在第一,它把财产放在核心,把私人产权放在最高位置,从而整个社会形成了私人财产优先的价值观。
把“劳动优先”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其意义在于:(1)有利于恢复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
由于我们在一段时间内不强调劳动的崇高作用,在有些人的头脑中,我们仿佛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劳而获”的时代:知识经济就是出出点子就赚钱的经济,网络经济就是点点鼠标就点钱的经济;一张两元的彩票在几个小时内就变成500万元;一个网络CEO一夜之间就成为亿万富翁。
于是乎,人们的劳动的概念淡漠了,劳动价值论似乎过时了。
人人争说“知本价值”、“资本价值”。
“少劳而获”、“不劳而获”成为时尚,“按劳分配”被认为是旧经济法则,应予以废弃。
这是很危险的倾向。
应当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倾向。
这种倾向危害着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2007年4月发布的上海一项4000户入户调查,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
这是对劳动漠视的必然结果。
在2007年5月1日的《北京晚报》上有一首诗歌写得好:“劳动把猴子变成人,劳动产生了诗歌舞蹈音乐,劳动把人类文明史续写,劳动摆脱了贫困落后愚昧。
劳动光荣,劳动万岁。
”(2)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劳动优先”就要求政府最大限度地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努力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劳动优先”就要求政府制定各种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包括制定处罚拖欠工资和不缴或欠缴工人社会保障金的法规,制定处罚雇佣童工的法规;保障劳动者合理权利的实现,例如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努力实现劳动者工资的不断增长,使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在这个迷离眩目的世界里,我们最需要清醒的一点就是:恢复劳动优先地位,不仅为当今世界树立了一个正确的价值尺度,而且为把共产主义理想内化于每一个人的心灵开辟了道路。
因为共产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无非就是两条:一是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个就是“劳动的解放与回归”。
2、集体主义应当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有的人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是核心价值观。
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就应当奉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其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能够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有机结合的体制,它为集体主义的真正实现提供了现实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市场主体都在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都希望在竞争中取胜。
利益的驱动有可能引发市场主体的非理性、非道德行为,甚至通过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谋取自身利益,因此,用法律规范和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是市场经济顺利运作的重要条件。
但要使市场主体自觉遵纪守法,需要有相应的价值观作支撑。
集体主义价值观倡导把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统一和协调起来,在二者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则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这样一种价值导向将引导市场主体把社会的法律规范由“他律”内化为“自律”,增强他们遵从法律、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自觉意识。
要建立规范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
马克思曾经讲:“每个人在交易中只有对自己来说才是自我目的:每个人对他人来说只是目的;最后,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它作为交换的自然条件是预先存在的。
” [5]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这为集体主义的存在创造了客观基础。
集体主义作为一个价值体系,它包含着一系列规范人们市场行为的原则:(1)个人利益自觉地服从集体利益。
这是一个自觉地、有意识的行为,个人把服从集体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和幸福。
这种服从程度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表现。
例如德国《基本法》规定,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意思是讲,社会整体利益和环境保护利益高于群体竞争的市场利益,而且这被称为是的德意志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应当大力倡导集体主义。
(2)集体保护和发展个人利益、个人自由。
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最广大群众的利益的实现,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3、公平正义应当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3月16日记者招待会上讲:“初级阶段中,我们要实现两大任务,推进两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