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次课第一章第四节
(新教材)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 课件——湘教版地理必修一
境变迁 形基本形成
早期 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生物 进化
中期 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 一部分鱼类逐渐演化成两栖类;动物从
后期 海洋向陆地发展;重要的造煤时期
陆地上蕨类 植物繁生
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 末期
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必备知识
课前篇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选择题
地层和化石是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依据。据此完成第(1)~(2)题。
(1)关于化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地层中化石基本相同
B.不同地层中化石相同
C.化石不能用来确认地层时代
D.化石只是古生物遗体
(2)关于地层沉积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
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
-1-
课标导引
知识建构
课
程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
标 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准
1.结合景观图或示意图,说出
地层与化石的研究对认识地
目 标
导 引
球历史的作用。(综合思维) 2.运用地质年代表,说出地球 地质历史的年代划分。(地理 实践力) 3.结合相关资料及地质年代
表,说出地球的演化过程。
提示: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灵长类,后来出现人类。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必备知识
1.判断题 (1)化石只是地层中存在的古生物遗体。( ) (2)红色岩层指示还原环境。( ) (3)元古宙时期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 ) (4)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且出现了两栖类。( ) (5)新生代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格局。( ) 答案:(1)× (2)× (3)√ (4)× (5)√
脂肪酸的合成第三次课
脂肪酸合成原料及来源
➢ 脂肪酸合成的碳源主要来自糖氧化分解、β-氧化和氨基
酸氧化分解产生乙酰CoA,它们都存在于线粒体中。
➢ 线粒体中的乙酰 CoA,需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拧檬
酸穿梭系统)运到胞浆中,才能供脂肪酸合成所需。
➢ ATP、NADPH、HCO3-(二氧化碳)及Mn2+等。
其中NADPH主要来自胞浆中的磷酸戊糖途径,其次 是柠檬酸穿梭系统。
肉碱穿梭系统 D-型 要求
缩合.还原.脱水.还原 消耗7个ATP和 14NADPH
线粒体 COA-SH 乙酰COA FAD、NAD+ 四种酶
柠檬酸转运系统 L-型
不要求 氧化.水合.氧化.裂解
产生129个ATP
二、脂肪酸碳链的延长
★ 软脂酰CoA或软脂酸生成后,可在光滑内质 网及线粒体经脂肪酸碳链延长酶系的催化作用下, 形成更长碳链的饱和脂肪酸。
3. NADPH+H+的浓度
乙酰CoA羧化酶活性的调节
+ AMP - ATP
AMP活化的 蛋白激酶
ATP
ADP
P
无活性 羧化酶
活性
H2O
羧化酶
Pi 蛋白磷酸酶2A
柠檬酸
+ 软脂CoA
P
部分活性 羧化酶
柠檬酸
- 胰高血糖素 - 肾上腺素 + 胰岛素
2. 底物与产物浓度
丙二酸单酰COA的浓度决定脂肪酸合成和降解 的速度
CoASH
O OH O
=
=
=
HMGCoA 裂解酶
O CH3CSCoA
HOCCH2CCH2CSCoA
CH3
(HMGCoA)
顾琳萱第三次课讲义 - 副本
顾琳萱第三次课讲义﹙一﹚太空垃圾——人类自设的隐患①人类为了追求更加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治理地球上的垃圾等有害物质。
但xiǎn为人知的是,在太空,成千上万吨垃圾正在不断地在蔓延。
它不仅,而且还,其中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垃圾存在大量放射性物质。
②太空垃圾是人类在进行航天活动时遗弃在太空的各种物体和碎片。
如各种卫星的保护罩及部件,各种火箭发动机在空间爆炸产生的残hái,核动力卫星及其产生的放射性碎片;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丢弃的螺母、螺栓和螺丝刀等各种物体。
【甲】这些东西如人造卫星一般按一定的轨道环绕地球飞行,形成一条危险的垃圾带。
③据统计,目前约有数千吨太空垃圾在绕地球“运行”,且数量正以每年2%至5%的速度递增。
科学家们对太空中可能存在的近10万块废弃物表示担忧。
【乙】由于这些物体通常以每秒10公里以上的速度运行,因此如果与其他物体相撞,每小块将产生相当于一颗手榴弹的爆炸力。
【丙】一块仅有阿司匹林药片大的残骸可将人造卫星撞成“残废”,可将造价数亿美元的航天器送上绝路。
【丁】当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一块迎面而来、直径仅为0.5毫米的金属微粒足以戳穿密封的宇航服,人们肉眼很难看清的油漆片和涂料粉末也能给宇航员带来生命危险。
④科学家还认为,大块的宇宙飞船残块将不断下落,进入大气层,一部分在大气层中烧毁,另一部分则掉在地球上。
然而,飘荡在地球上空的核动力装置,尤其是核动力发动机的脱落更具有特别的危险性,它将对地球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污染。
据统计,到下个世纪,将会有100多个这种装置,含有1吨以上的放射性物质。
1978年苏联带有核装置的“宇宙一954”星掉在了加拿大北部的土地上;1983年,“宇宙1420”号的反应堆芯落入南大西洋。
幸亏这些地方人烟稀少,未造成严重后果。
⑤面对日益激烈的宇宙竞争,科学家们呼吁,应当及时制订新的法律和技术标准以减少太空垃圾,因为人类清除这些垃圾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相当困难。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一、核心素养:通过对鸟类生殖和发育特点的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形成关爱鸟类、保护自然的社会责任。
教材分析“鸟的生殖和发育”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四节。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生物的生殖、发育是初中生物学的重要内容。
作为本章最后一节的“鸟的生殖和发育”,是学习完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动物中的昆虫和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等内容后开课的。
本节教材主要通过对鸟卵结构的探究来认识鸟的生殖和发育,设有观察与思考等探究活动,有很大的活动拓展空间。
教材在引导学生认识鸟的生殖过程和特点的同时,突出鸟的生殖和发育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明确鸟类和我们人类之间的关系,懂得关爱鸟类、保护自然的重要意义。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识别鸟卵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
2.概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二)能力目标:1.在图文学习中,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合作讨论,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看录象、图片渗透爱护鸟类、保护自然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鸟卵的结构和功能。
2、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二)教学难点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认识鸟卵的复杂结构,自主建构“鸟卵的结构特点增强了鸟类对陆地环境的适应”的概念。
教学设计思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本课内容做了调整。
先让学生展示课前准备资料,学生利用诗歌和丰富的图片资料讲解了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把学生带入鸟的世界,宏观上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进入鸡卵的探究就顺理成章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鸟卵为什么可以在陆地上发育的道理,我给学生准备了探究实验的用具,让他们利用鸡蛋作为实验材料,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动手操作、设计实验,从内心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明确鸟卵的结构特点,并讨论推测各结构的功能,让实验走进课堂。
第三次课-创业市场机会识别与选择
3.
4.
社会关系网络。 社会关系网络能带来承载创业机会的有 价值信息,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机会 识别。研究已经发现,社会关系网络是个体识别创业机 会的主要来源,与强关系相比,弱关系更有助于个体识 别创业机会。 创造性。 创造性是产生新奇或有用创意的过程。从某种 程度上讲,机会识别是一个创造过程,是不断反复的创 造性思维过程。在听到更多趣闻轶事的基础上,你会很 容易看到创造性包含在许多产品、服务和业务的形成过 程中。对个人来说,创造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准 备、孵化、洞察、评价和阐述。
创业市场机会识别与选择
陈丽华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chenlh@ 010-6276-5141
学习目标
① 掌握创业机会的基本评价方法; ② 熟悉创业机会的认知基础; ③ 了解创业机会的来源与类型。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创业机会的涵义与来源 第二节 创业机会的识别 第三节 创业机会评价 第四节 创业机会选择
图1 创业机会的识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
创 意
创业机会
创业机会的分类
根据创业机会的来源分类
1. 问题型机会,指的是由现实中存在的未被解决的问题所产生的一类机会。 2. 趋势型机会,就是在变化中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预测到将来的潜力和机 会。 3. 组合型机会,就是将现有的两项以上的技术、产品、服务等因素组合起来, 以实现新的用途和价值而获得的创业机会。
发一个新市场,或者发现现有产品的新功能和新用途,引导人 们使用它;
2.
创造开发,设计生产出具有新功能的产品,以满足人们变化的 需求;
3.
由于社会分工的演进,专业化所衍生的新的市场。创业者应对 市场机会进行寻找、发掘、识别,以确定其是否可以成为自己 的机会。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教案3中图版
在课堂小结环节,我会更加注重学生对地形图知识的总结和归纳。我会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地形图的概念、要素和应用,并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来检查他们的理解程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① 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 知识点1:地形图基本概念
- 地形图定义
- 地形图作用
- 知识点2:地形图要素
- 等高线
- 地形符号
- 比例尺
- 方向
- 知识点3:地形图的应用
- 户外探险
- 城市规划
- 灾害防治
② 简洁明了:
- 关键词:地形图、等高线、地形符号、比例尺、方向、应用
- 简洁句:地形图——探秘大地之脉;要素——解读自然密码;应用——智慧生活之道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 空间感知与地理观察:通过地形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地理空间的感知,提高观察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2. 地理信息分析与处理: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要素,学会提取和处理地理信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地理思维与创新:培养学生运用地形图进行地理思考,激发创新意识,将地形图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4. 地理表达与交流:训练学生用地形图准确表达地理信息,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本节课将紧密联系新教材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全面发展。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地形图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地形图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课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课笔记
以下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的课文笔记:
一、山地和平原
1.山地:等高线数值大,中间高,四周低。
2.平原:等高线数值小,等高线稀疏。
二、高原和盆地
1.高原:等高线数值小,边缘陡峭。
2.盆地:等高线数值小,中间低,四周高。
三、鞍部、陡崖和山顶
1.鞍部:两个山脉之间的平地。
2.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形成陡崖。
3.山顶:一个山脉的最高点。
四、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判断地形类型: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和数值大小来判断。
2.判断坡度大小: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来判断。
3.判断流水方向: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大小来判断。
4.确定海拔和相对高度: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大小和排列方式来确定。
五、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练习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等高线地形图应用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根据所给的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哪个地形类型是山地,哪个是平
原?
2.根据所给的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哪个地形类型是高原,哪个是盆
地?
3.根据所给的等高线地形图,指出鞍部、陡崖和山顶的位置,并说
明它们的特征。
4.根据所给的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哪个位置适合攀登山峰,并说明
理由。
人教版高中数学高一A版必修4 第一章第四节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三课时)
第一章第四节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三课时导入新课思路1.(类比导入)我们在研究一个函数的性质时,如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往往通过它们的图象来研究.先让学生画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从学生画图象、观察图象入手,由此展开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性质的探究.思路2.(直接导入)研究函数就是要讨论函数的一些性质,y=sin x,y=cos x是函数,我们当然也要探讨它们的一些性质.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最基本的几条性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一般来说,我们是从哪些方面去研究一个函数的性质的呢(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最值)?然后逐一进行探究.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回忆并画出正弦曲线和余弦曲线,观察它们的形状及在坐标系中的位置;②观察正弦曲线和余弦曲线,说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域各是什么?③观察正弦曲线和余弦曲线,说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值域各是什么?由值域又能得到什么?④观察正弦曲线和余弦曲线,函数值的变化有什么特点?⑤观察正弦曲线和余弦曲线,它们都有哪些对称?(1)(2)图2活动:先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后再回答.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可鼓励他们按自己的思路继续探究,对找不到思路的学生,教师可参与到他们中去,并适时的给予点拨、指导.在上一节中,要求学生不仅会画图,还要识图,这也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因此,在研究正弦、余弦函数性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正弦、余弦函数曲线或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当然用多媒体课件来研究三角函数性质是最理想的,因为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更直观地表现了三角函数中的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的关系,是研究三角函数性质的好工具.用三角函数线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有关性质.对问题①,学生不一定画准确,教师要求学生尽量画准确,能画出它们的变化趋势.对问题②,学生很容易看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域都是实数集R〔或(-∞,+∞)〕.对问题③,学生很容易观察出正弦曲线和余弦曲线上、下都有界,得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值域都是[-1,1].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代数的角度思考并给出证明.∵正弦线、余弦线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单位圆的半径的长度,∴|sin x |≤1,|cos x |≤1,即-1≤sin x ≤1,-1≤cos x ≤1.也就是说,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值域都是[-1,1].对于正弦函数y =sin x (x ∈R ),(1)当且仅当x =π2+2k π,k ∈Z 时,取得最大值1. (2)当且仅当x =-π2+2k π,k ∈Z 时,取得最小值-1. 对于余弦函数y =cos x (x ∈R ),(1)当且仅当x =2k π,k ∈Z 时,取得最大值1.(2)当且仅当x =(2k +1)π,k ∈Z 时,取得最小值-1.对问题④,教师可引导、点拨学生先截取一段来看,选哪一段呢?如图3,通过学生充分讨论后确定,选图象上的[-π2,3π2](如图4)这段.教师还要强调为什么选这段,而不选[0,2π]的道理,其他类似.图3图4就是说,函数y =sin x ,x ∈[-π2,3π2]. 当x ∈[-π2,π2]时,曲线逐渐上升,是增函数,sin x 的值由-1增大到1; 当x ∈[π2,3π2]时,曲线逐渐下降,是减函数,sin x 的值由1减小到-1. 类似地,同样可得y =cos x ,x ∈[-π,π]的单调变化情况.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先如何恰当地选取余弦曲线的一段来研究,如图5,为什么选[-π,π],而不是选[0,2π].图5结合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周期性可知:正弦函数在每一个闭区间[-π2+2k π,π2+2k π](k ∈Z )上都是增函数,其值从-1增大到1;在每一个闭区间[π2+2k π,3π2+2k π](k ∈Z )上都是减函数,其值从1减小到-1. 余弦函数在每一个闭区间[(2k -1)π,2k π](k ∈Z )上都是增函数,其值从-1增加到1;在每一个闭区间[2k π,(2k +1)π](k ∈Z )上都是减函数,其值从1减小到-1.对问题⑤,学生能直观地得出:正弦曲线关于原点O 对称,余弦曲线关于y 轴对称.在R 上,y =sin x 为奇函数,y =cos x 为偶函数.教师要恰时恰点地引导,怎样用学过的知识方法给予证明?由诱导公式:∵sin(-x )=-sin x ,cos(-x )=cos x ,∴y =sin x 为奇函数,y =cos x 为偶函数.至此,一部分学生已经看出来了,在正弦曲线、余弦曲线上还有其他的对称点和对称轴,如正弦曲线还关于直线x =π2对称,余弦曲线还关于点(π2,0)对称等等,这是由它的周期性而来的.教师可就此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讨论结果:①略.②定义域为R .③值域为[-1,1],最大值都是1,最小值都是-1.④单调性(略).⑤奇偶性(略).当我们仔细对比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性质后,会发现它们有很多共同之处.我们不妨把两个图象中的直角坐标系都去掉,会发现它们其实都是同样形状的曲线,所以它们的定义域相同,都为R ,值域也相同,都是[-1,1],最大值都是1,最小值都是-1,只不过由于y 轴放置的位置不同,使取得最大(或最小)值的时刻不同;它们的周期相同,最小正周期都是2π;它们的图象都是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且都是以图象上函数值为零所对应的点为对称中心,以过最值点且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为对称轴.但是由于y 轴的位置不同,对称中心及对称轴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也不同.它们都不具备单调性,但都有单调区间,且都是增、减区间间隔出现,也是由于y 轴的位置改变,使增减区间的位置有所不同,也使奇偶性发生了改变.应用示例思路1例1下列函数有最大值、最小值吗?如果有,请写出取最大值、最小值时的自变量x 的集合,并说出最大值、最小值分别是什么.(1)y =cos x +1,x ∈R ;(2)y =-3sin2x ,x ∈R .活动:通过这道例题直接巩固所学的正弦、余弦的性质.容易知道,这两个函数都有最大值、最小值.课堂上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适时的指导、点拨、纠错,并体会对应取得最大(小)值的自变量为什么会有无穷多个.解:(1)使函数y =cos x +1,x ∈R 取得最大值的x 的集合,就是使函数y =cos x ,x ∈R 取得最大值的x 的集合{x |x =2k π,k ∈Z };使函数y =cos x +1,x ∈R 取得最小值的x 的集合,就是使函数y =cos x ,x ∈R 取得最小值的x 的集合{x |x =(2k +1)π,k ∈Z }.函数y =cos x +1,x ∈R 的最大值是1+1=2,最小值是-1+1=0.(2)令z =2x ,使函数y =-3sin z ,z ∈R 取得最大值的z 的集合是{z |z =-π2+2k π,k ∈Z }, 由2x =z =-π2+2k π,得x =-π4+k π. 因此使函数y =-3sin2x ,x ∈R 取得最大值的x 的集合是{x |x =-π4+k π,k ∈Z }. 同理,使函数y =-3sin2x ,x ∈R 取得最小值的x 的集合是{x |x =π4+k π,k ∈Z }. 函数y =-3sin2x ,x ∈R 的最大值是3,最小值是-3.点评:以前我们求过最值,本例也是求最值,但对应的自变量x 的值却不唯一,这从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容易得到解释.求解本例的基本依据是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最大(小)值的性质,对于形如y =A sin(ωx +φ)+B 的函数,一般通过变量代换(如设z =ωx +φ化归为y =A sin z +B 的形式),然后进行求解.这种思想对于利用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其他性质解决问题时也适用.例2利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sin(-π18)与sin(-π10);(2)cos(-23π5)与cos(-17π4). 活动:学生很容易回忆起利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进行大小比较,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快速提高.本例的两组都是正弦或余弦,只需将角化为同一个单调区间内,然后根据单调性比较大小即可.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操作,教师适时地点拨、纠错,对思考方法不对的学生给予帮助指导.解:(1)因为-π2<-π10<-π18<0,正弦函数y =sin x 在区间[-π2,0]上是增函数, 所以sin(-π18)>sin(-π10). (2)cos(-23π5)=cos 23π5=cos 3π5,cos(-17π4)=cos 17π4=cos π4. 因为0<π4<3π5<π,且函数y =cos x ,x ∈[0,π]是减函数, 所以cos π4>cos 3π5,即cos(-23π5)<cos(-17π4). 点评:推进本例时应提醒学生注意,在今后遇到的三角函数值大小比较时,必须将已知角化到同一个单调区间内,其次要注意首先大致地判断一下有没有符号不同的情况,以便快速解题,如本例中,cos π4>0,cos 3π5<0,显然大小立判. 例3求函数y =sin(12x +π3),x ∈[-2π,2π]的单调递增区间. 活动:可以利用正弦函数的单调性来求所给函数的单调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把12x +π3看成z ,这样问题就转化为求y =sin z 的单调区间问题,而这就简单多了. 解:令z =12x +π3.函数y =sin z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π2+2k π,π2+2k π]. 由-π2+2k π≤12x +π3≤π2+2k π,得-5π3+4k π≤x ≤π3+4k π,k ∈Z .由x ∈[-2π,2π]可知,-2π≤-5π3+4k π且π3+4k π≤2π,于是-112≤k ≤512,由于k ∈Z ,所以k =0,即-5π3≤x ≤π3.而[-5π3,π3]⊂[-2π,2π], 因此,函数y =sin(x 2+π3),x ∈[-2π,2π]的单调递增区间是[-5π3,π3]. 点评:本例的求解是转化与化归思想的运用,即利用正弦函数的单调性,将问题转化为一个关于x 的不等式问题.然后通过解不等式得到所求的单调区间,要让学生熟悉并灵活运用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善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思路2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y =11+sin x;(2)y =cos x . 活动:学生思考操作,教师提醒学生充分利用函数图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点拨,纠正出现的一些错误或书写不规范等.解:(1)由1+sin x ≠0,得sin x ≠-1,即x ≠3π2+2k π(k ∈Z ). ∴原函数的定义域为{x |x ≠3π2+2k π,k ∈Z }. (2)由cos x ≥0,得-π2+2k π≤x ≤π2+2k π(k ∈Z ). ∴原函数的定义域为[-π2+2k π,π2+2k π](k ∈Z ). 点评:本例实际上是解三角不等式,可根据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直接写出结果.本例分作两步,第一步转化,第二步利用三角函数曲线写出解集.例2在下列区间中,函数y =sin(x +π4)的单调增区间是( ) A .[π2,π] B .[0,π4] C .[-π,0] D .[π4,π2] 活动:函数y =sin(x +π4)是一个复合函数,即y =sin[φ(x )],φ(x )=x +π4,欲求y =sin(x +π4)的单调增区间,因φ(x )=x +π4在实数集上恒递增,故应求使y 随φ(x )递增而递增的区间.也可从转化与化归思想的角度考虑,即把x +π4看成一个整体,其道理是一样的. 解析:∵φ(x )=x +π4在实数集上恒递增,又y =sin x 在[2k π-π2,2k π+π2](k ∈Z )上是递增的,故令2k π-π2≤x +π4≤2k π+π2. ∴2k π-3π4≤x ≤2k π+π4. ∴y =sin(x +π4)的递增区间是[2k π-3π4,2k π+π4]. 取k =-1、0、1分别得[-11π4,7π4]、[-3π4,π4]、[5π4,9π4], 故选B.答案:B点评:像这类题型,上述解法属常规解法,而运用y =A sin(ωx +φ)的单调增区间的一般结论,由一般到特殊求解,既快又准确,若本题运用对称轴方程求单调区间,则是一种颇具新意的简明而又准确、可靠的方法.当然作为选择题还可利用特殊值、图象变换等手段更快地解出.解题规律:求复合函数单调区间的一般思路是:(1)求定义域;(2)确定复合过程,y =f (t ),t =φ(x );(3)根据函数f (t )的单调性确定φ(x )的单调性;(4)写出满足φ(x )的单调性的含有x 的式子,并求出x 的范围;(5)得到x 的范围,与其定义域求交集,即是原函数的单调区间.知能训练课本本节练习解答:1.(1)(2k π,(2k +1)π),k ∈Z ;(2)((2k -1)π,2k π),k ∈Z ;(3)(-π2+2k π,π2+2k π),k ∈Z ;(4)(π2+2k π,3π2+2k π),k ∈Z . 点评:只需根据正弦曲线、余弦曲线写出结果,不要求解三角不等式,要注意结果的规范及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2.(1)不成立.因为余弦函数的最大值是1,而cos x =32>1. (2)成立.因为sin 2x =0.5,即sin x =±22,而正弦函数的值域是[-1,1],±22∈[-1,1]. 点评:比较是学习的关键,反例能加深概念的深刻理解.通过本题准确理解正弦、余弦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性质.3.(1)当x ∈{x |x =π2+2k π,k ∈Z }时,函数取得最大值2;当x ∈{x |x =-π2+2k π,k ∈Z }时,函数取得最小值-2.(2)当x ∈{x |x =6k π+3π,k ∈Z }时,函数取得最大值3;当x ∈{x |x =6k π,k ∈Z }时,函数取得最小值1.点评:利用正弦、余弦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性质,结合本节例题巩固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快速写出所给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4.B点评: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认识函数的单调性.这是一道选择题,要求快速准确地选出正确答案.数形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法.5.(1)sin250°>sin260°;(2)cos 15π8>cos 14π9;(3)cos515°>cos530°;(4)sin(-54π7)>sin(-63π8). 点评: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利用诱导公式将它们转化到同一单调区间上研究.6.[k π+π8,k π+5π8],k ∈Z . 点评:关键是利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将问题转化为正弦函数的单调性问题,得到关于x 的不等式,通过解不等式求得答案.课堂小结1.由学生回顾归纳并说出本节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学习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重点是掌握正弦函数的性质,通过对两个函数从定义域、值域、最值、奇偶性、周期性、增减性、对称性等几方面的研究,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两个函数的理解.同时也巩固了上节课所学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的画法.2.进一步熟悉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类比思想的方法及观察、归纳、特殊到一般的辩证统一的观点.作业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1)f (x )=x sin(π+x );(2)f (x )=-1+sin x +cos 2x 1-sin x. 解答:(1)函数的定义域为R ,它关于原点对称.∵f (x )=x sin(π+x )=-x sin x ,f (-x )=-(-x )sin(-x )=-x sin x =f (x ),∴函数为偶函数.(2)函数应满足1-sin x ≠0,∴函数的定义域为{x |x ∈R 且x ≠2k π+π2,k ∈Z }. ∵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不对称,∴函数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设计感想1.本节是三角函数的重点内容,设计的容量较大,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探究、大量活动.作为函数的性质,从初中就开始学习,到高中学习了幂函数、指数、对数函数后有了较深的认识,这是高中所学的最后一个基本初等函数.但由于以前所学的函数不是周期函数,所以理解较为容易,而正弦函数、余弦函数除具有以前所学函数的共性外,又有其特殊性,共性中包含特性,特性又离不开共性,这种普通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通过教学应让学生有所领悟.2.在讲完正弦函数性质的基础上,应着重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写出余弦函数的性质,以加深他们对两个函数的区别与联系的认识,并在解题中突出数形结合思想,在训练中降低变化技巧的难度,提高应用图象与性质解题的力度.较好地利用图象解决问题,这也是本节课主要强调的数学思想方法.3.学习三角函数性质后,引导学生对过去所学的知识重新认识,例如sin(α+2π)=sin α这个公式,以前我们只简单地把它看成一个诱导公式,现在我们认识到了,它表明正弦函数的周期性,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备课资料一、近几年三角函数知识的变动情况三角函数一直是高中固定的传统内容,但近几年对这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变化较大.1998年4月21日,国家教育部专门调整了高中数学的部分教学内容,其中的调整意见第(7)条为:“对三角函数中的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的8个公式,不要求记忆”.1998年全国高考数学卷中,已尽可能减少了这8个公式的出现次数,在仅有的一次应用中,还将公式印在试卷上,以供查阅.而当时调整意见尚未生效(应在1999年生效),这不能不说对和积互化的8个公式的要求是大大降低了.但是,如果认为这次调整的仅仅是8个公式,仅仅是降低了对8公式的要求,那就太表面、太肤浅了.我们知道,三角中的和积互化历来是三角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相当部分的三角题都是围绕它们而设计的,它们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式变形的技巧和魅力.现在要求降低了,有关的题目已不再适合作为例(习)题选用了.这样一来,三角部分还要我们教些什么呢?又该怎样教?立刻成了部分教师心头的一大困惑.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重新审视这部分的知识体系,理清新的教学思路,以便真正落实这次调整的意见,实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深化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有利于稳定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秩序)”的既定目标.1.是“三角”还是“函数”应当说,三角函数是由“三角”和“函数”两部分知识构成的.三角本是几何学的衍生物,起始于古希腊的希帕克,经由托勒玫、利提克思等至欧拉而终于成为一门形态完备、枝繁叶茂的古典数学学科,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期,只有《三角学》盛行于世,却无“三角函数”之名.“三角函数”概念的出现,自然是在有了函数概念之后,从时间上看距今不过300余年.但是,此概念一经引入,立刻极大地改变了三角学的面貌,特别是经过罗巴切夫斯基的开拓性工作,致使三角函数可以完全独立于三角形之外,而成为分析学的一个分支,其中的角也不限于正角,而是任意实数了.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可将它更名为角函数,这是有见地的,所以,作为一门学科的《三角学》已经不再独立存在.现行中学教材也取消了原来的《代数》《三角》《几何》的格局,将三角并入了代数内容.这本身即足以说明“函数”在“三角”中应占有的比重.从《代数学》的历史演变来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式与方程”一直是它的核心内容,那时的教材都是围绕着它们展开的,所以,书中的分式变形、根式变形、指数式变形和对数式变形可谓连篇累牍,所在皆是.这是由当时的数学认知水平决定的.而现在,函数已取代了式与方程成为代数的核心内容,比起运算技巧和变形套路来,人们更关注函数思想的认识价值和应用价值.1963年颁布的《数学教学大纲》提出数学三大能力时,首要强调的是“形式演算能力”,1990年的大纲突出强调的则是“逻辑思维能力”.现行高中《代数》课本中,充分阐发了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及应用,对这三种代数式的变形却轻描淡写.所以,三角函数部分应重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无疑的,这也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观点.2.是“图象”还是“变换”现行高中三角函数部分,单列了一章专讲三角函数,这是与数学发展的潮流相一致的.大多数师生头脑中反映出来的,还是“众多的公式,纷繁的变换”,而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倒是在其次的,这一点,与前面所述的“幂、指、对”函数有着极大的反差.调整以后,降低这部分的要求,大面积地减少了题量.把“函数”作为关键词,将目光放在“图象和性质”上,应当是正确的选择,负担轻了,障碍小了,这更方便于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对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关注上,这才是“三个有利于”得以贯彻的根本.3.国外的观点及启示下面来看一下美国和德国的观点: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和《考试说明》,只有一个《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他们对三角函数提出了下面的要求:“会用三角学的知识解三角形;会用正弦、余弦函数研究客观实际中的周期现象;掌握三角函数图象;会解三角函数方程;会证基本的和简单的三角恒等式;懂得三角函数同极坐标、复数等之间的联系”.他们还特别指出,不要在推导三角恒等式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只要掌握一些简单的恒等式推导就可以了,比较复杂的恒等式就应该完全避免了.德国在10到12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一到高三)每年都有三角内容,10年级要求如下:(1)一个角的弧度;(2)三角函数sin x 、cos x 、tan x 和它们的图象周期性;(3)三角形中角和边的计算;(4)重要关系(特指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商数关系和倒数关系).另外,在11年级和12年级的“无穷小分析”中,继续研究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求导、求积分、求极限.从以上罗列,我们可以看出下面的共同点:第一,突出强调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二,淡化三角式的变形,仅涉及同角变换,而且要求较低,8个公式根本不予介绍; 第三,明确变换的目的是为了三角形中的实际计算;第四,注意三角函数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这带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很强烈的,美国和德国的中学教育以实用为主,并不太在乎教材体系是否严谨,知识系统是否完整;我国的教材虽作调整,怎样实施且不去细说,有一个意图是可猜到的,那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教材是严谨与完整的.现在看来严谨的东西,在更高的观点下是否还严谨?在圈内看是完整的,跳出圈子看,是否还完整?在一个小地方钻得太深,在另外更大的地方就可能无暇顾及.人家能在中学学到向量、行列式、微分、积分,我们却热衷于在个别地方穷追不舍,这早已引起行家的注意,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调整应当只是第一步.在中学阶段即试图严谨与完整,其实是受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三高(高速度、高难度、高理论)影响太深的缘故.二、备用习题1.函数y =sin(π3-2x )的单调减区间是( ) A .[2k π-π12,2k π+5π12](k ∈Z ) B .[4k π-5π3,4k π+11π3](k ∈Z ) C .[k π-5π12,k π+11π12](k ∈Z ) D .[k π-π12,k π+5π12](k ∈Z ) 答案:D2.满足sin(x -π4)≥12的x 的集合是( ) A .{x |2k π+5π12≤x ≤2k π+13π12,k ∈Z } B .{x |2k π-π12≤x ≤2k π+7π12,k ∈Z } C .{x |2k π+π6≤x ≤2k π+5π6,k ∈Z } D .{x |2k π≤x ≤2k π+π6,k ∈Z }∪{x |2k π+5π6≤x ≤(2k +1)π,k ∈Z } 答案:A3.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1)y =lgsin x ;(2)y =2cos3x .答案:解:(1)由题意得sin x >0,∴2k π<x <(2k +1)π,k ∈Z .又∵0<sin x ≤1,∴lgsin x ≤0.故函数的定义域为[2k π,(2k +1)π],k ∈Z ,值域为(-∞,0].(2)由题意得cos3x ≥0,∴2k π-π2≤3x ≤2k π+π2,k ∈Z . ∴2k π3-π6≤x ≤2k π3+π6,k ∈Z . 又∵0≤cos x ≤1,∴0≤2cos3x ≤2.故函数的定义域为[2k π3-π6,2k π3+π6],k ∈Z ,值域为[0,2].。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6+1)
2.莫霍界面是
A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
3.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地表至软流层 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 源地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外部圈 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 由气体和悬浮物 气体和悬浮物 是地球自然环
气 组成的包围地球 质,主要成分 境的重要组成
圈 的复杂系统 是氮和氧
部分
水 地球表层水体 地表水、地下 水圈里的水处 圈 构成的连续但 水、大气水、 于不间断的循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及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及主要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知道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特征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根据课本P21、P22和配套资 料,思考以下问题。
1、地震波的概念、分类以及特征 2、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及划分依据 3、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特征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中,FG线的高度约为2 000~3 000千米,
这个高度称为
。
(2)图中A、B、C、D、E分别表示地球的不同圈层,其中属于地球
外部圈层的是 ,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的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乘除法(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
《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有理数的乘法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等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有理数的乘法是在学生学完有理数的加法后学习的,它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一样,也是建立在小学算术的基础上。
因此,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在确定“积”的符号后,实质上是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
有理数的乘法是有理数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它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奠定基础。
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增强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通过教学,渗透化归、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和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这是因为:(1)要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就得深刻理解运算法则,对法则理解得越深,运算才能掌握得越好。
(2)学好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对将要学习的有理数的除法以及其他的运算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节课的难点是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
由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负数,对负数的意义理解不深,因此,与小学算术数的乘法比较,学生对含有负数特别是两个负数相乘的意义的理解,思维角度变化较大,思维强度也增大。
二、教法分析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刚接触负数,对负数的意义理解不深,因此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讲练结合法为辅展开教学.三、学法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考虑到这节课主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在自己的发现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分析,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兴趣.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遵循“教学、学习、研究”同步协调的原则,依据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研究的过程。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1.经过教材P16 活动和教材文字的阅读,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由56 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并认识当前汉族和少量民族人口所占的比率,以及我国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少量民族。
知识与技术2.阅读教材P17 图 1- 14“中公民族散布”,剖析归纳出我公民族散布的特色和主要少量民族散布的地域。
教课目的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要点难点3.经过教材 P18~19 活动和教材文字的阅读,认识我国主要少量民族的民族风情。
1.学会阅读“中公民族散布图”,能说出我公民族散布的特色及主要少量民族的散布地域。
2.经过采集资料和检查,谈谈我国主要少量民族的民族风情和民族习惯。
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一致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一致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提高对我公民族政策的认识,建立各民族一律同等、相互尊敬、团结友善,共同保护祖国一致的看法。
1.让学生经过读“中公民族散布图”,总结出我公民族散布的特色和少量民族散布的特色。
2.认识我国的民族政策。
让学生经过读“中公民族散布图”,总结出我公民族散布的特色和少量民族散布的特色。
建议教课中采纳自主学习、角色饰演、小组研究和展现、教师点拨等多教课建议种形式,创建宽松和睦的讲堂教课气氛,调换学生学习的踊跃性,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的能力。
课题中国的民族知识点教课过程设计企图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歌曲《珠穆朗玛》“你高耸在人心中中,你矗立在蓝天下,你用爱的阳光抚养格国桑花。
你把美的月光洒满喜马拉雅,我多想利用多媒体展现有关民族文化形的弹起奇特的弦子,向你倾吐着不老的情话,式,能够调换学生的学习兴趣,民我爱你珠穆朗玛。
心中的珠穆朗玛我多有益于讲堂教课的顺利进行。
族想挑起热忱的锅庄,为你献一条洁白的哈达,献给你,珠穆朗玛,圣洁的珠穆朗玛”。
多媒体展现以下图片。
(续表 )课题中国的民族知识点教课过程设计企图同学们依据歌词内容及图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这是什么民族?学生:藏族。
高中物理 第一章第四节《打点计时器》教学设计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教学设计鹿城中学田存群一、教材依据《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新人教版必修1中第一章第四节。
二、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堂涉及实验的课程,讲解了两种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本次试验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态度,培养学生多想、多看、多动手的能力。
2、学情分析学生是刚进入高一的青少年,思维活跃,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经过本次课堂的学习学生对于物理世界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渴望发现。
学生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面仍有所欠缺,需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加强。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
2.理解纸带中包含的物体运动的信息(时间、位移),掌握对纸带上记录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
3.明确速度—时间图象的物理意义,描点法画图象的方法,并画出该实验中的速度—时间图象,能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物理信息。
4.能测定平均速度,画出v-t图象,通过图象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画v-t图象处理数据即学会运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
2.掌握建立图像的一般规律,了解用图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掌握在极短的时间内物体的瞬时速度近似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这一近似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打点计时器的巧妙设计思路,体会物理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指导作用,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
2.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实验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并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3.体验用图象的方法描述物理现象的乐趣,培养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意识及敢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
五、教学难点1.对纸带上记录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2.计数点与计时点的区分,时间间隔的理解3测定瞬时速度,画出v-t图象,并通过图象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六、教法选择采用边讲边做的方式,遇到问题让学生多思考,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并引导学生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青岛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一章 第四节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 (共11张PPT)
新知探究1
1. 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
叠合法
2. 同桌间相互展示“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 法。
注意:在用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时,必须使它 们的两个端点重合,并且另外两个端点都在同一侧,才 能进行比较。
3. 两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有几种?
三种:“>”、“<”和“=”
新知探究2
1. 如图,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线可走,你认
为哪条路线是最近的呢?
路线②是最短的。这就是说,
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可以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 最短。
2. 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新知探究2
3. 判断下列两种说法是否正确:
(1)线段AB叫做A、B两点间的距离;( )
(2)经过点A和点B的直线的长度叫做A、B
两点间的距离。( )
丙 3
(单位:千米)
甲
8 12 14
第:3题图
乙
2. 已知点A是线段BC外任意一点,那么,总有 BC____AB+AC.(用“>”、“=”或“<”填空) 3. 如图,线段AB上有一点C,那么BC AB; AB___BC+AC;AB+BC AC.(填“>”、“=”或 “<” )
达标检测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②连接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间 的距离;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④两点的连线中,直线最 短.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 如图直线MN表示一条铁路,铁路两旁各有一点A和B表示 工厂,要在铁路近处建一个货物中转站,使它到两厂的距离 和最短,问这个货站应建在何处?
1.4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1)
学习目标
1. 掌握“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并会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2张PPT)
莫霍 界面 古登堡界面
组成 分层
最活泼 的圈层
19
练习:
1、〔2008年上海高考题〕地震波横波 〔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 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A 〕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
C、S波、P波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20
练习:
〔一〕地壳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地幔
■ 地 壳
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局部,高山.高原区 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
结 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 km 构 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
16
(三)生物圈 地球外表有生命的地带被称 为“生物圈〞。
问: 生物圈的范围(上到哪,下到哪)? 生物圈和生物的区别?
它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植物、动物和微 生物〕及其赖以生存和开展的环境〔空气、水、 岩石、土壤等〕
17
由气体和悬浮物 气体和悬浮 是地球自然环
组成的包围地球的 物质,主要成 境的重要组成
速度{千米/秒)
33
上地幔
地壳
下地幔
地幔
2900
外核
地核
内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
活动
读图思考: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
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莫霍界面和古登堡 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 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第一章 第四节1附点四分音符视唱训练
附点四分音符节奏型,一般称为大附点,时值为2拍,附点四分音符一拍半的时值要把握准确首
书本第27—28页,视唱练习曲第53—56首
1、预习练习曲,要求学生用击拍法打全曲的节奏,教师纠正错误,直到全曲节奏正确无误为止;
2、迅速识谱,认出全曲每个音符的音名与唱名;
3、教师示范,学生击拍跟唱,要求唱准音准和节奏。
4、训练学生划拍视唱,要求拍子准确。
5、纠正学生在视唱中出现的误处。
6、学生集体视唱或个别视唱。
第一章第四节
附点四分音符视唱训练
一、考勤:检查学生到位情况
【课程回顾】
复习十六分音符组合视唱曲第50—52首。
【新课教学】:
附点四分音符包括2部分,四分音符+附点,附点的作用是延长四分音符一般的时值,所以附点四分音符的总时值为1拍(四分音符)+半拍(附点)=1拍半。
节奏训练:
【课堂练习】:
开声练习音阶,打开声音;
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课优质课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课优质课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计算机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对于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在信息技术的课程中,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本文将介绍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课的内容,以及如何优质地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首先,第一章第四节课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概念和内容。
学生将学习如何打开和关闭计算机,掌握鼠标和键盘的使用方法,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等等。
这些基本操作是后续学习和运用计算机的基础,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资源至关重要。
在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时,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熟悉计算机的硬件设备,了解每个硬件设备的作用和功能。
例如,计算机主机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键盘和鼠标是我们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重要工具。
通过熟练掌握这些硬件设备,我们可以更快地进行操作。
其次,我们应该掌握常用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系统。
学生需要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例如如何打开应用程序,如何调整窗口大小,如何创建和删除文件夹等。
熟练运用操作系统的各种功能,可以使我们更加高效地使用计算机。
此外,掌握鼠标和键盘的使用方法也是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的重要内容。
鼠标是我们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主要工具,通过掌握鼠标的各种操作技巧,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操作。
键盘则是我们输入文字和命令的重要工具,学生需要熟练掌握键盘上各个按键的位置和功能。
为了优质地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学生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学习方法。
首先,要多动手实践。
通过自己亲自操作计算机,尝试各种功能和操作,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其次,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教程、在线学习平台等。
这些资源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巩固和拓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除了学生个人的努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优质课的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示范操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层流区、紊流区和过渡区圆球沉速公式
①、层流区圆球沉速公式( Re D 0.5 )
将
24
C D D
代入球体在静水中沉速的一般表达式,得
1 s gD2 18
(1-19)
此式即为层流区的球体沉速公式,又称
Stokes公式。
10
②、紊流区圆球沉速公式
球体沉降处于紊流区,由试验曲线图知,
第四节 泥沙的水力特性
一、泥沙沉降的不同形式
⒈ 沉降速度定义 单颗粒泥沙在无限大静止清水水体中匀速下沉时的 速度,称为泥沙的沉降速度。 简称沉速,符号ω,单位cm/s。 定义的理解,应注意的几点
⒉ 泥沙在水中沉降时所受作用力 ⒊ 泥沙在水中沉降特点 ⒋ 研究泥沙沉降的意义
⒌ 泥沙沉降的不同形式
①、沙粒雷诺数
lg
D
2/3
5.374 2
39
19
㈢、张瑞瑾公式
⒈ 过渡区沉速公式( 0.1 D 4mm)
过渡区的阻力 F k2 D k3 D2 2
(1-33)
泥沙的有效重力 W k1 s D3
(1-34)
取
F W
(1-35)
并令
C1
1 2
k2 k3
,C2
k1 k3
,经简单换算,得
岗恰洛夫取 CD 1.17
泥沙沉降阻力为
F
CD
D2
4
2
2g
泥沙在水流中的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重力为
W
s
D 3
6
将阻力系数带入 F ,并令 F W
便得泥沙在紊流区的沉速公式
1.068 s gD
(1-25) 15
⒊ 过渡区沉速公式( 0.15 D 1.5mm )
沉速公式
沉速与各变量的关系
层流区
过渡区(介流区)
Re D 1000
紊流区(紊动区)
2
二、球体的沉速 ⒈ 球体沉降阻力
F
W
牛顿绕流阻力的一般表达式
F
CD
V2
A 2g
圆球沉降时,水体对球体施加的阻力为
F
CD
D2
4
2
2g
(1-14)3
⒉ 球体沉降的阻力系数(求解圆球沉降的关键参数!)
球体的阻力系数与雷诺数的关系图(CD~ReD曲线) 4
由于泥沙的形状各不相同,无法得出图1-6那样 的简单的泥沙的 CD ~ ReD 关系曲线,在过渡区 球体沉速可通过试算求解的办法,对求解泥沙 沉速来讲行不通。
㈠、岗恰洛夫公式
⒈ 层流区沉速公式( D 0.15mm ) 球体层流区沉速公式(Stokes公式)
1 s gD2 18
(1-19)
❖ ③、球体下沉处于过渡区,沉降阻力中粘滞
阻力和紊动阻力都不能忽略。由CD~ReD图可
知,阻力系数与沙粒雷诺数之间呈曲线关系。
在Re>2×105之后CD值的急剧下降是由于球体绕流分离点后移引起的。
7
⒊ 球体层流区阻力系数的理论解
Stokes从理论上求得,圆球在层流区所
受的阻力为
F 3 D 3 D
❖ 试验结果分析:
❖ ①、球体沉降时的运动状态处于滞流区, 沉降阻力主要为粘滞力,阻力系数与沙 粒雷诺数成线性关系;
5
❖ 试验结果分析:
❖ ②、球体沉降时的运动状态处于紊流区,沉 降阻力主要为紊动阻力,粘滞阻力可以忽略
不计。阻力系数与沙粒雷诺数无关,接近于
常数 C D 0.45
;
6
❖ 试验结果分析:
(1-15)
由牛顿绕流阻力所得的圆球绕流阻力的一 般表达式
F
3
D
CD
D2
4
2
2g
于是,得
24 24
CD D ReD
(1-16)
8
4、球体沉速的一般表达式
列出圆球沉降时力的平衡方程
s
D3
6
CD
D 2
4
2
2g
可得球体在静水中沉速的一般表达式
4 s gD 3CD
(1-23)
9
泥沙沉降阻力大于球体沉降阻力,天然泥沙 沉速应较球体沉速小,所以应该乘以一个小 于1的系数。
泥沙在层流区的岗恰洛夫沉速公式为
0.75 1 s gD2 1 s gD2 18 24
(1-24)
14
⒉ 紊流区沉速公式( D 1.5mm )
紊流区泥沙沉降阻力值大致在0.9-1.4之间
Sa
D
g1/
3
s
2/3
1/ 3 D
g1/3
s
1/
3
1/
3
(1-31)
Sa f ,=f D
Sa
g
1
/
3
s
1
/
3
1
/
3
4 3
ReD CD
1/ 3
lg Sa 3.7902 lg 5.7772 39 (1-32)
沙玉清过渡区泥沙沉速的实用算式
lg
1/
3
3.386 2
ReD
D
②、泥沙沉降的运动形式
泥沙运动状态 示意图
运动特点
沙粒铅直下沉,周围水体几 颗粒摆动下沉,颗粒后的水体颗粒盘旋下沉,附近水体产生
(颗粒周围水 乎不发生紊动现象。
开始发生扰动、产生漩涡。 强烈的扰动和涡动。
体流态)
Re D
Re D 0.5
运动状态 (绕流流态)
层流区 (滞流区,滞性区)
Re D 0.5 ~ 1000
CD 0.45
代入球体在静水中沉速的一般表达式,可得
1.72 s gD
(1-21)
11
⒌ 过渡区球体沉速
过渡区,阻力系数与沙粒雷诺数之间呈曲 线关系。
4 s gD 3C D
(1-23)
12
三、泥沙的沉速
泥沙与圆球具有同样的沉降 机理,球体沉降的阻力规律 同样适用于泥沙,只是泥沙 的形状复杂,沉降中所受到 的阻力较球体沉降阻力大, 同粒径的沉速有所减小。
1 s gD 2 24
与 D2 , g、 s (有效容重系数)的一次方及 1 成正比
过渡区
g2 /3 1/3
s
2 /3
D
与 D 、与 g 和 s 的 2/3 次方、及 1 / 3 成正比
紊流区
1.068 s gD
与 D 、g 和 s (有效容重系数)的 1/2 次方及 0 成正比
备注
0.081lg 83
3.7D D0
1
0.037T
16
㈡、沙玉清沉速公式
⒈ 层流区沉速公式( D 0.1mm )
与岗恰洛夫的考虑相同,得出与岗恰洛夫完
全一致的公式 1 s gD2
24
(1-28)
⒉ 紊流区沉速公式( D 2mm )
沙玉清取紊流区泥沙沉降的阻力系数 CD 1.02
得,
1.14 s gD
(1-29)
17
⒊ 过渡区沉速公式( 0.1 D 2mm ) ①、沉降判数 Sa 与粒径判数
D
ReD CD
4 s
3
gD
2
3 4
3
g
s
1
令
ReD CD
3 4
Sa3
Sa
g1
/
3
s
1/ 3
1/ 3
4 3
ReD CD
1/ 3
(1-30)
18
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