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前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科毕业论文浅谈学前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学生姓名童维菊

学号

指导教师

学校凤台广播电视大学

目录

论文摘要 (3)

关键词 (3)

一、目标在前,内容在后----注重活动内容与目标制定的一致性 (4)

二、安全在前,活动在后-----注重活动时场地、材料的安全性 (4)

三、效果在前,形式在后-------注重活动效果的有效性 (5)

四、参与在前,指点在后——注重学前教育活动的师幼互动性 (6)

结束语 (7)

注释、参考文献 (8)

[论文摘要]幼儿教育在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幼儿全面发展,增强幼儿经验,提高他们能力。学前教育活动,是指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成年人和儿童并非以学习为目的成人和儿童共同参与的活动。对幼儿教育应当分层次设置合理的活动,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本文从目标与内容的一致,安全的重要性,活动的有效性以及师幼的互动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思考所得,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一致性安全性有效性互动性

浅谈学前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正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主要是引导幼儿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为人的一生奠定基础。因此,学前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激发兴趣,体验过程,发展初步感知世界能力。而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方式设计与组织幼儿参与的各种游戏活动。那么,怎样正确设计和组织幼儿教育活动呢?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

一、目标在前,内容在后-----注重活动内容与目标制定的一致性

目标是实施教育的指南针。教师在活动内容与活动目标选择制定上首先要求内心明确此次活动的总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选择和设计教育活动的内容,开展教育活动。其次,在研究制定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时,应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幼儿的能力、水平的差异,根据幼儿的特点、表现、兴趣、"最近发展区"等对总目标进行适时调整和必要的分解,从而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努力使每一个小目标的达成,都能够促进本班幼儿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如科学活动《沉浮》的目标设计:

目标一

1)观察、感知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尝试进行简单的记录。

3)萌发对周围事物观察和操作的兴趣。

目标二

1)感知水果在水中沉浮的现象。

2)在老师引导下大胆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3)萌发观察科学现象的兴趣。

幼儿的特点是注意力保持时间短,动手能力弱,因此,目标一中“记录”的要求显然高于幼儿的认知能力水平,不仅无法达成,而且会影响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观察;而目标二则把“观察”、“表达”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让孩子看一看说一说,既符合学前孩子的认知特点,又符合《纲要》的学习要求。

二、安全在前,活动在后-----注重活动时场地、材料的安全性

设计幼儿特色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身心素质,更可以成为幼儿园参与激烈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他们爱跑、爱跳、爱钻、爱爬。由于幼儿年龄小,身体协调能力较弱,运动器官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在一日生活中经常看见幼儿有时自己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就跌到了。幼儿在“动”中,势必会出现因上述原因造成的磕、碰、撞等现象,使幼儿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如何解决这些不安全的因素,让幼儿玩的开心,又能保证其不受到伤害,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组织活动前教师应对活动场地、活动环节以及所投放的材料等深思熟虑,必要时还应亲自尝试,以此来确定场地有无安全隐患,环节设计是否科学,材料是否适应活动,是否能直指教育目标等。在

思考与尝试中教师要剔除隐患,排除不适合的材料。另外,与其千防万防,不如把活动的正确方法教给幼儿,这样事故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如奔跑时不能低头向前猛冲,要观察周围的情况,避免和同伴相互碰撞;躲闪投掷物时,用双手保护头部;如果感到身体不适要及时主动地告知老师,以便安排休息或适当调整活动量;运动后需做些缓慢且放松的整理性活动。玩滑滑梯时,提醒幼儿双手应扶住边缘两侧从上往下滑,滑下后立即离去;玩攀登架时双手应抓紧架子,两脚交替往上爬,并注意观察周围情况,以免相互碰撞;玩“秋千”时双手应抓紧绳索,作为观众则要保持距离,以免碰伤。

记得有一次带幼儿去玩滑滑梯,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就是因为逆行被从上面滑下的孩子撞得摔跤,结果摔破了膝盖。笔者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使幼儿明白不按正确方法玩,不按规则游戏的不良后果及其危险性。活生生的例子让幼儿记忆深刻。他们明白不管任何活动都应该遵守规则,按正确的方法进行游戏,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三、效果在前,形式在后-------注重活动效果的有效性。

无论怎样设计活动,都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相符的教育活动是不能达到教育效果的。只有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才有利于幼儿的接受和理解,教师与幼儿在此过程中才能平等地对话、交流,教师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策略,帮助其发展。所以,在学前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时一定要把活动效果考虑在前,至于形式——笔者以为——它只是达到活动效果的工具。

(一)注重导入的有效性

学前期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同时也易厌倦。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一开始就应注意运用有效的导入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和“角色欲望”,建立师幼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师幼共同沐浴于和谐愉悦的氛围,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从而产生“我要学”的愿望。只要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有创新和成功。好的导入活动对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教育活动的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神奇的小细管》这一活动中,导入用一个“不小心水洒了,然后用纸擦,但是没有擦干,然后请幼儿来想办法帮我将水擦干”的情景引入,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此环节中让幼儿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支持他完成这个任务,因为幼儿平时都是用毛巾擦桌子,他们有这个知识经验,知道毛巾能够擦干水。然后在下面的设计中让幼儿知道这种吸水的现象是毛细现象,并想利用一个小细管插入水中来演示出水向上涨的过程,让幼儿直观地观察这种现象,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毛细现象,知道水原来是顺着这个小细管向上升的,帮助幼儿提升一个知识经验。又如“神奇的指纹”这一活动中,我就提前准备了观察指纹比较常见的用具,像放大镜、印泥,透明胶、纸、笔,幼儿见了便忍不住要去摆弄,我就说:“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你们面前放大镜、印油,你们发现了什么?”幼儿专心致志地摆弄起了面前的各种操作材料,很自然地就进入了探索的过程。通过所提供的放大镜使他们看的更清楚,从而能画出不同的指纹形状,了解指纹的特征,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整个活动幼儿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体现了良好的师幼互动,过程流畅,过度自然、清晰。活动中幼儿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