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1: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1: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d13912b9d528ea80c77934.png)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以碳循环为例,阐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讨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渗透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
2、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解决办法:以碳循环为例,通过构建模型和习题训练,让学生充分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及突破的办法: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突破的办法:通过碳循环模型的分析和列表比较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能量的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探讨多媒体显示蔬菜大棚,提出问题:1.某密闭蔬菜大棚内有白菜、菜青虫等生物,密闭蔬菜大棚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为什么?2、如向此密闭蔬菜大棚注入一定量的CO2,C原子在此生态系统各成分是怎么转移的?并画出它转移的图解。
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展示图解情景设疑启发学生思维引入课题碳循环物质循环物质循环能量的流动的关系一、碳循环1、投影碳循环的模式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讨论如下问题:(1)、碳在自然界以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大气中以形式存在。
(2)、自然界的碳元素以的形式,被生产者利用,通过作用或作用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中,进入生物群落。
(3)、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的形式,沿着往下传递;也可以流向分解者。
有机物中的碳可以通过、和三种方式以形式返回到大气中。
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是循环的形式是。
老师评价,总结碳循环过程课堂训练见学案2思考与讨论以下问题2.1、(阅读书P101页)根据碳循环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的措施2.2、解决的温室效应你打算怎么做?每组至少写3条具体的措施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阅读书P101页,完成以下问题(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物质指的是,物质循环范围,物质循环特点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设计: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设计: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6f61aa55b7360b4c2e3f64db.png)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3册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该节内容与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利用和供应有联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记识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2)分析、应用碳循环过程;(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2、能力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培养学生迁移和分析的能力;(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五、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老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大家回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最终来源是什么?学生:太阳能2、引入新课:问题探讨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地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有地球提供的。
请学生讨论: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教师评价:回答的很好,接下来我们首先来讨论碳循环的过程。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3dd6f0f50e2524de4187e9c.png)
《必修三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课标要求学生能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本节课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一是碳循环,二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三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以学生了解又熟悉的温室效应引出碳循环,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阅读课本,构建碳循环简图,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碳循环的图解,并及时巩固,做到一点一练。
之后以碳循环为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易对物质循环的概念产生误解,故把知识问题化,以帮助学生理解。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比较难以理解,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用表格的形式比较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最后,针对本节课内容设计跟踪练习。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200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本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它的稳定性等知识。
本节课内容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重要环节,也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教材以学生身边的例子,呼出CO2是如何在生态系统中运行的把主题带入本节内容,接着通过碳循环过程总结出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并且注重与社会的联系,介绍了人类的活动打破了正常的碳循环引发的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之后阐述了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以及必修一第五章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等基础知识做铺垫,但是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只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1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001]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1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001]](https://img.taocdn.com/s3/m/c606c00d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ad.png)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教学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三.基础知识[问题探讨]: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的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
◆讨论: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过渡:事实上,物质循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下面我们以碳循环为例来学习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碳是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它占机体总干重的49%。
1.1.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图解微生物分解作用2.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的形式主要是3.3.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X围内流动,得出碳循环具有4.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注]:这里的生态系统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物质循环具有,因此又叫。
5.阅读P101,大字的最后一段,分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①②6.温室效应:阅读《与社会的联系》,回答:(1)〔1〕形成的原因:(2)〔2〕造成的后果:〔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阅读P102-103〔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小结]:碳循环,温室效应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四.巩固练习1.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通过〔〕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D.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2.2.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A.A.DDT是挥发性物质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C.考察队将DDT带到了南极D3.3.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素循环大气如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245e8e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e.png)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1一、碳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2、碳循环⑴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物质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⑴⑴循环过程3、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4、温室效应⑴形成原因⑴影响⑴措施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区别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往复循环、反复利用范围各种生态系统都可进行生物圈(全球性)2、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2课时复习提问: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如何?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什么?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引入探究内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由于学生缺乏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在指导学生进行该课题的探究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有关知识背景,比如可以用卡逊《寂静的'春天》中如下一段话: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
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学,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
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
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数目比细菌稍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所以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质量仍和细菌差不多。
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组成了土壤内极微小的植物生命。
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物。
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氮这些化学元素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的循环运动是无法进行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af1e2d02020740be1e9bbc.png)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整体教学流程碳循环(20分)前面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亿万年间,碳、氧、水等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为什么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今天咱们就以碳循环为例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板书课题)每天我们都会呼出很多CO2分子,想象一下,此时此刻,一个CO2分子离开你后会在生态系统的各大成分间做怎样的旅行?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绘制一幅画,画的名字暂且就叫“碳先生的旅行”: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探讨,引导学生把具体的事物归结到生态系统的各大成分上,从而纠正和完善碳循环模式图。
(板书)问:1.“碳先生”指的是谁?CO2?有机物?2.“循环”的含义是什么?单向还是双向?下面谁能给碳循环下个定义?能够循环利用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绘制“碳先生的旅行”图2个小组代表展示并描述碳先生的旅行过程其他小组提出适当的建议师生共同归纳完善生1,生2思考并试着阐述创设学生活动,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学会合作学习。
剖析碳循环的实质,简要说出碳循环的概念物质循环的概念(10分)谁能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下个定义?(板书)指导学生在课本P101画出物质循环的概念。
参照碳循环,试着阐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判断:对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
()举例:1.农田中的DDT出现在南极企鹅中2.台风莫兰蒂带来海上的湿气,吹走城市上空的热空气3.《京都议定书》(板书2.循环特点:循环性、全球性)生态系统的范畴是什么?循环的物质指什么?所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判断并试着举例说明,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全球性的特点。
生物圈,化学元素。
思考1分钟,生3回答并试着说出判断的理由。
“三进一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三出一进:生产者;消费者指向分解者。
突破物质循环的全球性特点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5分钟)该图中是否存在能量的变化?谁能来分析分析?能量储存在物质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推动物质循环的动力,二者同时进行,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5b772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3f.png)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doc教案章节: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3.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物质循环的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
2. 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解释生态系统的概念,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3. 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解释物质循环的含义,阐述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4. 分析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讲解物质循环的途径和机制,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5. 案例分析:给出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物质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物质循环应用的理解。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和能量流的特点。
2.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
3.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效率和限制。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能量流的特点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效率和限制。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 讲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和能量流的特点:解释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阐述能量流的特点。
3. 讲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讲解能量流动的途径和机制,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688a4c7958fb770bf68a5527.png)
【学习目标】1. 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 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 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合作探究】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的理解○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参与物质循环的物质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物质循环的具体形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________的驱动。
(2)特点○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_____,因此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循环可以在______与______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1)实验假设(3)实验现象与结论分析【课堂检测】●基础题1.切断下列哪一过程,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将会停止( )A.化石燃料的燃烧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动物的细胞呼吸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2003年高考江苏卷)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某些国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地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A.消灭森林病虫害B.刺激树林种子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3.图示生态系统中a, b, c三类微生物参与碳循环和氮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 c过程可增加土壤肥力B.硝化细菌可参与c过程C.参与b过程的生物属于异养厌氧型生物D. b过程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而对氮循环不利4.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84f8cba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d.png)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标准和解读:1、课程标准要求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应用)2、课程标准解读《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分析”为应用水平,即“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体现,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代表性循环,将生态系统各个组成成分联系起来。
以碳循环为例,总结得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及其特点。
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特征,可以为分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和联系奠定基础,并且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能量流动有效地衔接起来。
二、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3节,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
物质循环是生态学的重点,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知识包括三部分:碳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及其特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材由碳循环过程让学生探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形式等内容,并且与能量流动作比较探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加入了温室效应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的产生、危害,让学生重视保护环境。
2、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必修一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知识,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是刚刚学过的知识,所以从知识上看,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有一定的储备,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能够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从学生能力上看,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教材中有些内容可以采取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9496f64b3169a4517623a32f.png)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物质循环的物质概念和碳循环的过程。
2.掌握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物质不灭的观点。
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 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循环利用。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一.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等基本元素,在和之间往返循环利用的过程,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归纳相关要点1、这里的“物质”指的是?2、这里的“循环”是指在往返出现?3、循环的范围是?4、物质循环具有什么特点?引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板书〗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关系知识点一碳循环1.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说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答案 D解析物质循环的实质为元素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往复出现、循环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是守恒的。
2.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动物的呼吸作用D.煤和石油的燃烧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传递的,而碳在生物群落间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无机环境中的CO2固定合成有机物进入到生物群落;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篇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286c57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95.png)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精选3篇(一)教案标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2. 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3. 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3.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准备:1. 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和实例图片;2. PPT和投影仪。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如何循环利用的吗?为什么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对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呢?”探究:2. 使用PPT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解释生物体的营养需要如何满足,以及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式,能量和有机物如何从一个生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生物体。
3.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图片,详细解释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如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4. 进一步讲解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探讨物质循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原因,以及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拓展:5. 提出问题并分组讨论。
例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能够参与到物质循环的保护中去?”鼓励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减少化学品的使用等。
小结:6. 通过简短的小结,强调物质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自主查询并了解某一种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2. 布置作文题目:“我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开始,保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方案。
教学提示:1. 引导学生将生物体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区分。
2. 强调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持续运转的重要基础,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息息相关。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精选3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及其重要性;2.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对稳定性的影响;3.掌握什么是生态平衡及其维持机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bdf83161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78.png)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5章第3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碳循环的过程、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其中教学重点是碳循环的过程,教学难点是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物质运行的角度来探讨生态系统的功能。
由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所以本节课对于充分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建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是在碳循环的过程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学生对这块内容可能比较难掌握,根据这一情况,对与这部分内容,可以多通过练习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是学生的一个弱点,也是学生难掌握的地方,通过案例分析加以指导,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总结出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力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碳循环的过程【难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时间安排2课时七.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
八.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那么大家回忆一下:问题串: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2.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在哪里?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的是什么?4.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什么?5.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师:大家对能量流动的内容掌握得很好。
同学们在学习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否发现,能量的流动是需要以物质为载体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变化又是怎样的?物质变化与能量流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3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3](https://img.taocdn.com/s3/m/2cf7b5d8bb4cf7ec4afed0e4.png)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碳循环的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学生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以及对自己所持有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大家回忆如下问题:1.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2.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什么?3.输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的是什么?4.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什么?5.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板书]: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板书]: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学生阅读]:P101第二自然段。
[学生讨论]:1.什么叫“物质循环”?2.这里的物质指什么?3.循环过程是怎样的?4.循环的范围有多大?[师生归纳]:1.概念:P101(略)。
2.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3.过程:4.范围:全球性。
[教师强调]:这里的物质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而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循环指的是这些物质(元素)的往返运动。
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所以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板书]:二、碳循环[学生阅读]:P101“图5-11碳循环模式图”[学生练习]:回答下列问题:1、上图是“碳循环”模式图,大写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小写字母表示生理过程或行为。
请在上图的相应位置把图补充完整。
2、无机环境中C的存在形式:3、生物群落中C的存在形式:4、C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以形式循环。
5、C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形式。
6、C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渠道:。
7、无机环境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以C02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8、如果大量砍伐森林,对生物圈中的碳循环有什么影响?9、如何保持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请谈谈你的想法。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68f7fca300a6c30c229fe4.png)
生物必修3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而我们以碳循环为例,了解一下物质循环的过程。
观察课本上“碳循环模式图”,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何种形式存在?在生物体内主要以何种形式存在?(C02、碳酸盐;有机物)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3.碳通过哪些途径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通过什么渠道进行传递?(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且循环的范围具有全球性。
现在我们尝试用模式图的形式把碳循环的过程表达一下。
(板图)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碳循环主要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大,在生物群落中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大,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是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的途径。
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不是间一的物质移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氮循环的过程(教师讲解、板图)在生态系统中,其它物质的循环过程和碳循环类似,长期以来,各种物质循环都是保持稳定的,所以地球上各种物质的含量基本稳定,但是工业发展以来,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其中的碳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这样二氧化碳来不及转化,打破了生物圈的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形成危及整个生物圈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还和近代人类对森林的大量采伐有关,森林在维持生物圈的碳循环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在人们开展大力植树造林活动,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还应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现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我们都已经学习过了,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让我们用表格总结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前导学、启发式讲解、分析与归纳学法:课前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五 . 课时安排 :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4)能量流动的特点?
2.引入新课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
讨论:生物为维持生命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为什么这些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
被循环利用)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一一碳循环
3.碳循环
出示“碳循环模式图”投影片。
光合作用
(1)知识背景:光合作用CO2 (CH2O)
呼吸作用(CH2O)有氧呼吸CO2
(2)分析碳循环模式图,思考如下问题: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②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化
能合成作用
③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CO2
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含碳有机物;传递渠道?食物链(网)
⑤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⑥碳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形式?CO2
⑦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
循环的主要形式?CO2
[师生归纳]
_________________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无机环境(CO)生物群落(有机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呼吸作用
4.物质循环
(1)提问:①我们所讲的碳循环是指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②除了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物质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氮循环和水循环,理解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2)归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
生态系统:生物圈 物
质:化学元素
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化循 环)。
(3)物质循环的特点
思考:在农田中大量使用DDT 杀虫剂为什么会殃及南极的企鹅? 特点:全球性,循环往复 5. 温室效应
提问:
(1) 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 何影响?(化石燃料燃烧使碳在短时间内大量地释放出来, 森林砍伐又使绿色植 物吸收的CO 减少,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 CO 含量增加,导致 温室效应。
)
(2) 温室效应将带来哪些危害呢?(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 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
(3) 我们应该如何缓解温室效应?(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 新能源。
)
6.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投影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的图,分析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了解
7.联系生活(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
某农户有如下经营模式:
肥料(买)--------- ►水稻---------- ►猪
肥料(买)----------- > 桑------------- ►蚕
饲料(买)--------- 鱼
请你根据所学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建立新的经营模式,使农户减少投入,从而增加收入。
(画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8.小结
(1)物质循环的概念
(2)特点:全球性,循环往复
(3)实例:碳循环
(4)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9.练习
7. 5探讨、分析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解决的办法
教师提问:(1)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那么地球上的资源是不是用之不竭的呢?请大
家思考问题:人们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化石燃料燃烧使碳在短时间内大量地释放出来,森林砍伐又使绿色植物吸收的CO减少,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CO含量增加,导致温
室效应。
)(2)温室效应将带来哪些危害呢?(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我们应该如何尽量避免温室效应的
发生呢?(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
)
7. 6分析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师投影:(先投影空表格,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