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文化
佤族
![佤族](https://img.taocdn.com/s3/m/265ca91c6edb6f1aff001f79.png)
建筑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
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 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 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 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 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 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 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 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 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
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 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 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
居区,两个县的佤族人口分别为135595人和58532人,占 全国佤族总人口的48.95%。在佤族主要分布的地区,除了 汉族之外,还有彝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 德昂族、景颇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
叫窝朗,他们都共同保留其先民濮人"尊贵者裹红布头"的习俗。 另外,格利俄(窝朗)这一级的头人衣服上还饰太阳、月亮、星星、 双龙和牛头。双龙含红日的图形要绣在内衣上。而且只能是头 人本人穿,不能转借于他人。
服饰图案
佤族认为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也是雨水的吸附者,太阳体内含蕴伟大神灵梅 依格的灵气。所以它才能制造生命,才被际为里德神;月亮则是繁星和地球 的堆积者,所以它叫鲁安神。“鲁安”即堆积的意思.月亮身上也有梅依格 的灵气.所以它也是佤族崇拜的大神之一。星星象征着繁衍与众多,它们是 太与月亮的儿女,佤族希望自己儿孙象繁星一样繁多。牛头图案 象征着谦和 与善良。牛是佤族者祖母安桂的良伴益友,而且黄牛是大神梅依格最喜悦的 祭品,所以佤族人也常常在服装上饰有牛头图案。 关于内衣饰有双龙图,其意义各地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是人类(佤族)的母亲, 所以有"天父龙母"之格言流传于佤族中。另一种传说说龙公主安荣是司掌雨水 之大神.她与树神桑洛是一对情深意切的恩爱夫妻。因此龙公主年年岁岁及 时给大地、山林及人类送来宝贵的雨水.佤族是一个最懂得感恩的民族.这 样的大恩人,他们自然要感谢她。一年一度的迎水节.就是为了报答龙公主 安荣的恩情。这是头人在自己内衣饰有双龙的一种解释。为什么只绣在内衣 上?他们回答说:"我们的阿祖就是这样做的!" 另外,佤奴姆的头人还要在衣服上饰两道大门。据说因为他们祖先是负责守 司岗大门的人。而且他们还自称自己是所有佤族的根.所以叫"佤奴姆"意即阿 佤人的总根。他们传说自从人类从司岗出来之后,世世代代守住阿佤山。现 在岳宋、岩城一带的人就是佤奴姆的后代。
佤族简介
![佤族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fa682db3186bceb19e8bb75.png)
佤族·习俗
【食】
佤族是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和盐、 米一锅煮成较稠烂饭。其他地区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 食3餐,平时吃2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为家常食品的上品。 旱稻多吃现舂,男女老幼全部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 之说。 佤族的主食制做法有三种:即熬稀饭、煮烂饭、煮干饭。 每日两三餐不等。煮饭的大米是临时舂成的稻米,吃多少舂 多少。佤族普遍喜欢食用烂饭。煮法是把米、青菜以及盐巴、 辣椒、肉(如有猪肉、牛肉)放进锅里一起煮,煮成烂饭即 可,味道极为鲜美诱人。有的地区主食以干饭为主副食主要 是以青菜类、瓜类、酸竹笋、盐巴、辣椒、蒜或者鲜肉熬汤 菜就饭,这是佤族平时最讲究的一种饭食。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 柴虫等。
佤族·文化艺 术
【佤族· 舞蹈】
佤族是一个纯朴、热情、奔放的民族,千百年来, 由于社会形态问题,及过去长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的 佤族人民在佤山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民 佤文化保存较好,是当之无愧的佤文化发祥地和佤文化荟萃 族文化。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再加上阿佤人会说话 之地。在佤族传统的祭祀、生活、生产劳动中形成的 13种民 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的血性,手能舞蹈、足能 间舞蹈如“木鼓舞”、“甩发舞”、“蜂捅鼓舞”、“刀舞” 舞蹈、连头发也能舞蹈。歌舞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佤文 等,其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 化表现形式的载体之一。 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 佤族原生态舞蹈,其呈现过程是表演艺术;舞蹈的特 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 定时间、空间与内涵体现了岁时节日民俗与人生仪礼 ;而 的风格。“佤族的原生态舞蹈 ,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 舞蹈的服装和特定用具又和相关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艺技 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 术密切相关。所以,佤族的原生态舞蹈无疑是一种非常 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 稀有的艺术形式。这种舞蹈是舞者世世代代从先祖那里 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唯一 继承下来的,具有生命的活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活态 方式。 文化艺术品。
旅游文化——佤族风情课件
![旅游文化——佤族风情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0e0ebe55270722192ef7b0.png)
木鼓房
▪ 木鼓是中 国五十六 个民族中 佤族所特 有的一个 鼓种。是 佤族原始 自然崇拜 中视为至 高无上的 通天神器, 是万能之 神莫伟的 化身,是 佤族山寨 的保护神
民间歌舞场和篝火塘
▪ 西盟佤族保持传统习 俗最多,服饰最典型。 西盟佤族男子穿无领 对襟短衣和青布肥大 短裤,布帕缠头戴大 耳环下着绑腿草鞋或 跣足,青年男子常以 佩戴竹藤圈为饰。西 盟佤族女子穿贯头式 紧身无袖短衣和家织 红黑色条纹筒裙,赤 足,戴耳柱或大耳环, 项间佩挂银圈或数十 串珠饰,喜戴臂箍、 手镯,手镯宽约五公 分,多用白银制成, 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 图案花纹,美观闪亮, 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 饰品,腰间亦以若干 藤圈竹串为饰。披发, 发箍用红布或金属制 作
▪ 佤族部分地方保留有 抢婚的习俗:男方乘 姑娘在外劳动之机, 邀约伙伴把姑娘抢回 自己家里,然后再举 行婚礼
▪ 佤族也有转房的习俗
佤族的独特婚俗 用魂线拴住新郎新娘
▪ 佤族婚礼 上,男方 父亲(左 一)在为 新郎(右 一)新娘 (右二) 拴魂线。 在佤族的 传统婚礼 中,拴魂 线意味着 拴住新娘 新郎的魂。
佤族所有家族向上推算出的最早一代的名字都叫“司岗”,意为葫芦或石洞, 是对母权的崇拜 ▪ 佤族实行薄葬,村寨有共同的墓地
宗教信仰
▪ 佤族的宗教信仰是原始的自然崇拜,相信万物有灵,认为所有山川、河流和一切 不理解的自然现象都有精灵,会给人们带来祸福
▪ 部分佤族地区信仰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耶稣教 ▪ 佤族人的禁忌甚多。历史上,禁忌与陋习是阻碍佤族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
佤族民居
佤族民居
▪ 佤族村寨一般座落在较为平缓的小山顶或半山腰上,住屋样式包括干栏 式竹楼和四壁落地房两种
▪ 佤族的群体意识极强。他们往往以一姓或几姓人家组成小者数十户,大 者数百户人家的山寨
佤族生日文化介绍
![佤族生日文化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f07a6c8e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8f.png)
佤族的生日文化是一个充满传统和特色的文化现象。
在佤族文化中,生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日子,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在佤族的传统中,生日被认为是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节点,是庆祝生命和成长的重要时刻。
因此,佤族人会以各种方式来庆祝生日,表达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在佤族的生日文化中,有一些特殊的传统习俗。
例如,在庆祝生日时,通常会准备丰盛的食物和饮品,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
此外,在佤族文化中,有一个传统的习俗叫做“踩生”,即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次踏出家门的那一天。
这一天被视为新生儿生命中的重要时刻,会被家人和亲友特别庆祝。
在佤族的生日文化中,还有一些寓意深远的传统习俗。
例如,在庆祝生日时,通常会给孩子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如一块石头或一根竹子,寓意着祝福孩子健康长寿。
此外,在佤族文化中,还有一个传统的习俗叫做“送寿米”,即家中有老人生日时,家人会准备一袋米和其他食物,送给老人以示祝福和孝顺。
总的来说,佤族的生日文化是一个充满传统和特色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佤族人民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在庆祝生日时,通过各种传统习俗和庆祝方式,传递着家人和亲友之间的深厚情感和温暖祝福。
中国少数民族佤族历史文化习俗介绍
![中国少数民族佤族历史文化习俗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e481b72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7.png)
第
传
二
章
统
灵 魂
信
心仰
民族文化介绍PPT:自然与和谐,佤族人的生活哲学
二、传统信仰“灵魂心”
佤族最具特点的信仰
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最具特点和普 遍性的信仰;佛教和基督教传入佤 族地区的时间不长,信仰者也只是 部分地区的佤族。佤族相信灵魂不 灭和万物有灵。在他们的观念中, 人类、山川、河流、植物、动物和 凡为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一切自然现 象如风雨雷电等等,都有灵魂,或 称鬼神。
佤族民居的设计不仅考虑了居住的实用性,还 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元素,成为佤族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
美
四
章
味
食 盛
佳
宴肴
民族文化介绍PPT:自然与和谐,佤族人的生活哲学
四、美味佳肴“食盛宴”
佤族酸肉
酸肉的做法很特别,要把牛肉和糯米饭混合均匀加入盐和花椒,再用绿油油 的叶子包起来捆好,等三天后就可以吃啦,时间越久肉就会越酸!
人们不能乱闯进神林,不能动神林中 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否则,会受 到神灵的惩罚。至今,许多佤族村寨 的神林还保护得较好,有的成为风景 林,有的仍作为禁忌场所。沧源勐角 乡翁丁村的神林、糯良乡南撒寨的一 片林地、单甲乡单甲大寨东北面的原 始森林和班洪乡南板村的一片大榕树 林,都是不可乱闯之禁地。
“木依吉”神
中国境内还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 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一、历史文化“风情录”
族称来源
过去不同地区的佤族有着不同的自称。大体说来,镇康、永德一带的佤族 自称“佤”;耿马、双江、沧源、澜沧的佤族自称“巴饶”或“布饶”; 西盟、孟连的佤族自称“阿佤”、“阿佤莱”和“勒佤”。
佤族传统节日
![佤族传统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a3462c68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5c.png)
佤族传统节日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缅甸和老挝等地区。
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节日庆祝活动。
本文将介绍佤族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
一、节日名称及背景佤族传统节日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邛都节”和“槟榔节”。
邛都节是佤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举行,是佤族人民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盛大庆典。
槟榔节则是佤族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
二、邛都节的庆祝活动1. 祭祖祈福:邛都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佤族人民通过祭祖祈福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他们会亲自走进祖坟,献上香烛和食物,并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幸福、平安。
2. 传统歌舞表演:邛都节期间,佤族人民会举行精彩的传统歌舞表演。
男子身着佤族传统服装,手持鼓、锣等乐器,跳起欢快的舞蹈;女子身着华丽的佤族服饰,手舞足蹈,展现出佤族人民的豪迈和热情。
3. 民俗游戏:邛都节期间,佤族人民还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民俗游戏,例如冠胆比赛、射箭比赛等。
这些游戏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容,也增进了村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三、槟榔节的庆祝活动1. 槟榔树婚礼:槟榔节期间,佤族人民会举行槟榔树婚礼,这是佤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仪式。
男女青年会选择一棵高大的槟榔树,在树干上搭建拱门,并用布条、彩带等装饰。
然后,男女青年手持槟榔果,相互交换并用各种仪式互相祝福。
2. 丰收庆典:槟榔节是佤族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他们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
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在村头村尾的大地上跳起传统舞蹈,欢呼雀跃,共同庆祝辛勤劳作的成果。
3. 食物美食:在槟榔节期间,佤族人民还会准备丰盛的食物,例如佤族特色的酸辣炒米、酸橙鱼等。
这些美食不仅让人们品尝到佤族传统的美味,也是庆祝丰收的象征。
四、佤族传统节日的意义佤族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一场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更是佤族人民传承和弘扬自己文化的重要方式。
它们代表着佤族人民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也体现了他们对土地和自然的崇敬。
总结:佤族传统节日是佤族人民传承文化、庆祝丰收的重要方式。
佤族文化 04 民艺
![佤族文化 04 民艺](https://img.taocdn.com/s3/m/956bee7569eae009581bec9f.png)
佤族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合。
世界上没有无文化的民族不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也是不存在的,民族文化使一个民族在世界上长期生存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显露出自己多姿多彩的“个性”。
因此当我们提到民族时,除了 展现这个民族的外貌、体质和特征外,自然也会显示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图景。
比如说,藏族——哈达、傣族——泼水节、回族——清真寺、苗族——芦笙乐舞、佤族——木鼓。
佤族是中国云南境内的土著民族之一。
她有悠久的爱国历史;有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有丰富离奇的神话传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社会生活的影响形成了许多的文化特色。
如:原始宗教信仰,历史遗留下来的猎人头祭鬼、狩猎、殡葬、婚姻、饮食等文化习俗。
佤族,中国古老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42万多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
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
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也有分布在中国北京,山东、四川、河南、湖南、江苏、安徽、广东德保分个省、市、自治区。
那么佤族分布的这么广阔,在中国为什么分布在阿佤山及其周边地区呢?我认为这是在漫长历史中长河中经过民族迁徙的结果。
在云南有史以来就是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地区,他们之间有相互的共同处,也有相互的争夺。
佤族的源流与民族历史。
可追诉到谣言的佤族创世神话“司岗”时代。
由于佤族没有自己的民族书面文字,悠久的民族发展踪迹没有被纪录下来。
只能从丰富的没在神话与传说和汉文文献的零星记载中,来探索佤族的源流与没在形成的历史。
关于民族来源,根据佤族的创世神话人类起源于"司岗"而对司岗的解释各地都有差异,西盟佤族认为司岗是石洞,"司岗里",意即人从石洞里出来。
沧源等佤族认为司岗是葫芦,"司岗里",意即从葫芦里出来,也有人认为司岗是竹筒。
在佤族人的观念中,山川,河流和生物以及一切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都有“灵魂”或“鬼神”。
佤族的工艺
![佤族的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5b33bdb7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d.png)
佤族的工艺
佤族的工艺主要以编织、绣花和木雕为主。
1.编织:佤族人民擅长编织各种材料,如竹、草、藤等。
他们编织的产品包括竹篮、竹帽、竹制家具等。
其中,佤族编织的竹篮非常有名,以其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设计而闻名。
2.绣花:佤族女性善于绣花,他们使用鲜艳的丝线在布上绣出各种花草、动物等图案。
佤族绣花以其精美细腻、色彩鲜艳而著称,被誉为“活绣”。
3.木雕:佤族人民常使用木材雕刻出各种艺术品和生活用品。
他们雕刻的作品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工艺。
佤族木雕常常以动物为主题,形象鲜明,寓意丰富。
这些传统的工艺品不仅是佤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工艺品,佤族人民传承和展示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佤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佤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f219939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1.png)
佤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节日文化也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佤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节日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与作用,“拉木鼓”便成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
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一月)进行。
届时,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准备好要剽杀的水牛数头、取肝看卦黄牛一头,及水酒食物等。
拉木鼓的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选好的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
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参加)均身着节日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将木鼓拖拉向寨子。
但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杀鸡祭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新鼓进寨之日,举寨欢腾。
邻寨的人们也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大家载歌载舞,剽牛、杀猪、饮酒娱乐。
新木鼓的制作大约需要20余天。
抠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响,向全寨报喜,并举行新木鼓安放仪式。
晚上,全寨人齐聚木鼓房周围,再次欢歌共舞,庆祝新木鼓的顺利制成。
至此,整个“拉木鼓”祭祀活动方告结束。
据说,佤族拉木鼓是为了祭祀“莫伟”神的。
佤族人认为,“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他平时住在天宫,不问人间之事。
只有听到木鼓之声,他才会下凡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享欢乐。
谈情说爱“串姑娘”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
结婚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多男大女小。
但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便可开始参加谈情说爱的社交娱乐活动。
这种恋爱活动,俗称“串姑娘”。
“串姑娘”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
在正式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单独活动的较少。
在此活动中,男子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串姑娘主要在晚间进行。
没有特定的场所,多在姑娘家中进行。
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们便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伙子们弹着三弦、吹着笛子,到等候他们的姑娘家里去。
佤族民俗
![佤族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b6606b5277232f60ddcca108.png)
翁丁佤族原始村落寨门寨门佤语称“司歪永”,是佤族山寨进出的通道。
过去由于砍人头祭谷魂、部落之间战事频繁、野兽出没等原因,寨门周围有护寨沟、竹毒签、刺篱笆、护寨神林等防御工事,未经同意擅自闯入,视为入侵,现在的寨门形式已大为简单化了。
寨门在每年的新米节前后要择吉日整修,骑马时进出寨门必须下马,以表示对寨神及寨人的尊敬,否则将会受到寨规的处罚。
木鼓(木鼓房)“木鼓”佤语称“格珞”。
是佤族人祭祀用的通天神器。
在佤族《司岗里》史诗传说中已有记述:在佤族先民进入农耕时代以前,就制作了法器木鼓。
在过去的山寨和部落重大活动中,如战争、节庆的需要,木鼓也作警号、信号、号令和乐器之用。
现在大家可以自己动手敲击木鼓,感受其浑厚而深沉的音色之美。
女身图藤桩该桩是佤族女神崇拜“梅依吉”的化身标志,是以刻木记事的方式对司岗里创世史诗的部分传承和释然。
图藤柱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头部,有高举的双手、眼、鼻、口;二是胫部,没有图案;三是身部,有很多图案符号:圆点代表天上星星,解释了佤族分星星肉吃分家族的故事;斜纹代表着山川和河流,解释了司岗里传说中山川河流的形成;燕尾形符号代表了火神燕子;牙形图案代表了果实和丰收;三角符号代表着不息的火塘,最下端横和竖条纹代表着能与天神对话的木鼓。
佤王府翁丁的佤王府是参照班洪王胡玉山王府重建。
光绪十七年七月(1891年),云贵总督奏请朝廷给在边事调解工作中出力有功的班洪头人赏赐封为“班洪土都司”,赐姓“胡”名“玉山”,准其世袭,颁给铜制的“世袭班洪总管土都司”印1枚。
民国时又被云南省长龙云封为“班洪总管”,并于1934年出钱给他把清朝时建的大房子会议厅进行了重修,建了一座“班洪总管府衙”,这座府衙被称为“佤王府”。
解放后其后人将印章上交国家,结束了班洪世袭土司的历史。
佤王府结构、布局与一般民居相同,只是更宽畅高大,分设三个火塘,其中主火塘属佤王专用。
寨桩寨桩位于佤族寨子中央,是每个佤族村寨必有的刻木记事图腾,每逢重大节日全寨人都围着寨桩通宵打歌。
佤族文化
![佤族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7226ae67c1cfad6195fa7de.png)
第十八篇佤文化第一章资源临沧,是中国佤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在全市7县1区的2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着佤族22.3万人,占全国佤族人口的68%,其中沧源、耿马、双江3个自治县的佤族人口最多,仅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佤族人口就有14.15万人,占全国佤族人口的42.5%。
在临沧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临沧各族人民在长期繁衍生息共存与共融中积淀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12种世居民族共同创造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浓郁、特色突出,自然资源丰富。
在这些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中,尤以阿佤山的自然资源最为深厚、特色最为显著。
临沧市委和市政府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出发,在本世纪初明确提出打造“以佤民族文化为显著特色的临沧民族文化品牌”建设民族文化大市的思路,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和开发,佤文化品牌战略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不仅使临沧的佤文化走出市门、省门和国门,而且使佤文化品牌在省内外得到确立,声誉响遍国内外。
第一节自然资源一、特殊区位以沧源佤族自治县为主的阿佤山地区,地处东经98°52′~99°43′,北纬23°04′~23°30′之间。
位于临沧市的西南部,北邻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东北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东南与思茅市的澜沧接壤。
西南与缅甸禅邦共和国比邻,国土面积2 445平方千米。
国境线长达147.083千米。
是中国通往南亚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陆上捷径之一。
二、地理环境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大部位居北回归线以南,处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汇处。
西部、以勐董河为界向西,属横断山。
这里山高谷深,山势雄伟,植物垂直分布明显,物种丰富多样,故有人称:“沧源一山有三带。
”即热带、亚热带、温带。
多样的气候条件为多种植物和动物的生存创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中部、以勐董河和贺勐河为界,是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地貌向西南延伸的余脉,像一把长剑直插沧源中部。
佤族建筑文化1
![佤族建筑文化1](https://img.taocdn.com/s3/m/b6d1e00c16fc700abb68fcff.png)
三、建房流程
①选地基、备料;
②挖地基、竖房柱;
③搭房架; ④上草片; ⑤搭设地板,围房墙; ⑥设火塘; ⑦搭设楼梯。
四、寨门和栅栏
牛头是佤族的图腾崇拜象征
五、佤族建筑体系
传统民居、特色粮仓房、神秘 的木鼓房、袖珍守地房、情意深 浓的撒拉房、庄严的祭祀房,构 成佤族完整的房屋建筑体系具有 很高的社会文化价值。
莱”、“勒佤”等 他称:“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 瓦”、“卡瓦”等, 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语言语系: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分“巴饶克”、“阿佤”和“佤” 三 种方言。
二、佤族建筑
佤族在历史生活当中,创造了自己的建 筑文化,其房屋被人们称之为孔明冒。
佤族传统民居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干栏式楼房” 和“四壁落地房”。
一、佤族简介
分布: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wǎ)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35万多人,分布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 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即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 盟、 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 自称: “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
岗位职责三工作总结项目运维项目实施银青高速视频监控东毛隧道停车场项目全面实施ip设置贵州独平高速项目全面实施监控室从零学起刚到公司的时候感觉压力很大经过这些时间的认真学习和实际操作调整心态现已完全能融入公司的各项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中
佤族的建筑文化
佤族
![佤族](https://img.taocdn.com/s3/m/df24e1777fd5360cba1adb89.png)
佤族是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 民族,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澜沧 江、怒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区。与汉、 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 居。这里山岭连绵,平坝极少,故称为“阿 佤山”,古称“葫芦国”,居住在这里的佤 族自称“阿佤”,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民是 古“濮人”的一支,在秦汉时期称为“闽 濮”,与壮、傣等民族杂居,佤族作为一个 独立民族,是在唐代孕育,经过宋元明清等 朝代的不断发展而日、历史 传统以及服饰文化等因素,佤族又分“佤”“布 饶”、“佤崩”、“佤固德”、“乌”、“腊 人”、“恩人”,与“宋人”七个支系。根据不 同支系又有不同自称,佤族主要有“佤”、 “乌”、“勒佤”、“布饶”等23种称谓,这些 称谓有些虽源于本民族自称,但往往附加上贬义 性词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佤 族人民的意愿,1962年经国务院批准,统称为佤 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 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 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 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 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 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三种。 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最具特 点和普遍性的信仰;佛教和 基督教传入佤族地区的时间 不长,信仰者也只是部分地 区的佤族。
(一)自然崇拜 1.天体崇拜 1.天体崇拜 2.对水的崇拜 2.对水的崇拜 3.对火的崇拜 3.对火的崇拜 (二)万物有灵 (三)基督教 (四)小乘佛教 (五)占卜
【传统文化】佤族文化 为何说佤族佤山是歌舞的海洋
![【传统文化】佤族文化 为何说佤族佤山是歌舞的海洋](https://img.taocdn.com/s3/m/02ddcaef76c66137ef06190b.png)
【传统文化】佤族文化为何说佤族佤山是歌舞的海洋到过佤山的人们,却并不一定知道:佤山,是歌舞之乡,是歌舞海洋。
在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阿佤人喜歌好舞,能歌善舞。
流传于佤族民间的歌舞,题材广泛,色彩斑澜,独具风格,蕴藏丰富,据不完全收集和统计,佤族舞蹈有21个种类,207个套路。
按性质和内容划分,有原始古老的祭祀舞蹈,有反映劳动、传授生产技能的劳动舞蹈,有佳节喜庆、表现生活的自娱性舞蹈,有语汇丰富、舞姿优美的表演性舞蹈,有以摹拟仿实为主的各种动物舞蹈。
佤族舞蹈真实、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再现了佤族的历史风俗文化。
同时,也折射出佤族的心理、性格和审美意识,并贯穿于民族演变、发展的全过程。
这对于一个历史上没有文字的民族,可以说是民族历史的“活化石”,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印证着佤族历史,为佤族历史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生动的佐证。
以表演形式划分,佤族民间舞蹈有鼓舞、杆舞、刀舞、羽舞、笙舞、手巾舞、弦琴舞、锣舞、笛舞。
如木鼓舞、大鼓舞、象脚鼓舞、铜鼓舞、竹鼓舞属于鼓舞;舂米舞、捣耳朵舞、扫帚舞、竹杆舞、棺材舞属于杆舞;砍头刀舞、剽牛舞、狩猎舞属于刀舞;白鹇舞、乌鸦舞、画眉跳脚舞、斑鸠点头舞属于羽舞;对脚歌、对穿花属于笙舞。
歌舞,在佤族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佤族民间,谈古论今有歌舞,生产劳动有歌舞,谈情说爱有歌舞,婚丧嫁娶有歌舞,祭祀活动有歌舞,休闲酒后有歌舞。
歌舞,表现和反映着阿佤人的生产生活,歌舞,渲泄着阿佤人的喜、怒、哀、乐。
生产劳动之余,大家相互邀约喝酒,踏歌起舞,时常通宵达旦。
因而,专业或业余文艺工作者对其加工提炼后,一些民间歌舞如木鼓舞、甩发舞等大放异彩,风靡全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少数民族文化--佤族
![少数民族文化--佤族](https://img.taocdn.com/s3/m/a0906c8d4b35eefdc8d333ef.png)
少数民族文化--佤族佤族,现有人口351974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
佤族地区处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带。
山峦重叠,平坝极少,被称为阿佤山。
山区气候比较复杂,盛产经济林木。
密林深处,栖息着象、虎、豹、熊、鹿、麂子、野猪等珍贵野生动物。
佤族自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支。
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
过去长期用木刻和实物记事。
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佤族文字。
佤族从事农业为主,喜饮酒、嚼槟榔。
嚼槟榔使许多人染成黑齿赤唇,以此为美。
饮酒的酒具多用竹筒,凡节庆、婚丧、待客、议事时,都要按传统礼仪敬酒,因而有"无酒不成礼"之说。
佤族能歌善舞。
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舂碓舞"等。
"圆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边唱边跳,气氛十分热烈。
沧源崖画:在沧源县境内勐省、曼帕、曼坎等地海拔2000余米的山崖上,至今仍保留着10余处古代崖画,距今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
这些崖画图案皆呈红色,绘画的染料多采用当地所产的赤矿粉,用牛血调和制成。
崖画内容以舞蹈和狩猎场面居多,也有生产劳动,原始宗教祭祀的情景。
在一块长30米的山崖上,舞蹈、狩猎人物及牛、猴、鸟等动物图像多达数百种,体态形象逼真。
还有一幅类似庆祝胜利凯旋的场景,一群胜利归来的人们手执兵器,驱赶着猪羊,分成若干队伍走回村寨。
村寨用一椭圆线条围成,内有多座干栏式房屋。
崖画中,还有叠立罗汉、头顶长杆、弄丸、舞流星等"杂技"表演的画面。
崖画表现手法古朴独特,画人体多勾勒成三角形,面部不细绘五官,仅通过四肢部位表现出人体的动作、体态与感情。
佤族服饰文化
![佤族服饰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c278b5aad02de80d4d84072.png)
饮食习惯
佤族是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 盐、菜和米一锅煮成较稠烂饭。其他地区佤族则 多吃干饭。农忙时一日3餐,平时吃2餐。 鸡肉粥如茶花稀饭为家常食品的上品。而喜食辣 椒是男女老少的共同嗜好,民间有“无辣子吃不 饱”之说。 喜欢嚼槟榔、喝酒,有“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 数”的说法。水酒用小红米发酵后制成,多盛于 大竹筒内,插入细竹管吮吸。佤族人也有饮浓茶 的习俗。
无领短袖
挂包
各地的佤族男子外出时,常常是身 佩长刀、弩弓和铜炮
长刀
弩弓
如果男子不佩长刀会被视为衣冠不 整,如果不持弩则会被认为没有男 子气概。因此,佩带长刀,身背弩 一向长发,饰以银质发箍,有些 地区用藤蔑或麻线编织发箍。披肩的长发 上常用马尾制作的发网网住,发网上饰有 银珠。女子着黑衣、红裙,上衣十分短小, 盖胸露腹,无领,对襟,短袖。裙子过膝, 常以红色为底,间有黑白绿黄条纹。耳悬 银质大耳环,银环一至三个不等,项带二、 三个银质项圈和若干彩色珠料,再佩上两 三串鸟骨或贝壳制成项链,五光十色,十 分耀眼。裸露的腰腹部缠绕若干竹圈藤圈, 染成红或黑色,有的还雕饰有许多花纹。
未婚女子天蓝色或蓝色是她们的首选服装颜色梳发盘辫喜欢将假发一同辫盘于头上并在乌黑的发辫上常插几朵盛开的山茶或幽香的白露花有的还在发辫上装饰有两个用多种毛线织成的小绣球显得活泼可爱
佤族服饰文化
地理位臵
佤族是居于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 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耿马、澜沧、 双江、镇康、永德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腾 冲、昌宁、景东、普洱等县。其主要居住区位于 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怒江山脉南段的舒展地 带。这里山岭连绵,平坝极少,故称为“阿佤 山”,古称“葫芦国”(清朝《文献通考〃四裔 考》)。西盟县和沧源县为佤族自治县,孟连、双 江、耿马为佤族与其他民族联合组成的自治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观看
欢迎到佤族地区来玩耍!
佤族节庆
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与作用,“拉木鼓”便成 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所谓“拉 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 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 一月)进行。
届时,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 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准备好要剽杀的 水牛数头、取肝看卦黄牛一头,及水酒食物等。拉 木鼓的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 山砍伐已事先选好的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第二 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参加) 均身着节日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 索将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 放在寨外,需杀鸡祭 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佤族饮食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 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 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 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 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酒是热情好客的佤族人民待客的最好饮料。由于用 菌母发酵制成,喝后清凉益神,和胃健脾。水酒与 啤酒有相似之处,度数低,比啤酒稍甜,男女老幼 适宜饮用。每逢喜庆佳节,家家户户都酿制水酒, 尤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社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村村寨寨到处飘散着酒香。
佤族文化
献给为佤族文化做出贡献的人
民族简介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 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 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 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 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 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 “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 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 “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 “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 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哟黑拉翁”(按新水的意思),也称“脓凯铁”日。传说人 类自“司岗”中出来后不会讲话,不通道理,人类走到河边 洗了脸后才会讲话,则这一天正是“脓凯铁”日。所以后来 佤族 不论迁徙到什么地方建村立寨,首先捞槽接水,于是形 成佤历每年一月三举行接新水的活动。这天,全寨不下地或 远行。
祭谷,是佤族最神圣的一种祭祀,以人为祭品即“血祭”的 一种形式。祭祀全过程一般需要十天,除一家或几家剽牛举 祭外,全寨人都进入狂欢的时节,敲锣打鼓,唱歌跳舞。不
传说
据说,佤族拉木鼓是为了祭祀“莫伟”神的。 佤族人认为,“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 他平时住在天宫,不问人间之事。只有听到 木鼓之声,他才会下凡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 享欢乐。
佤族的婚姻
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们便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 伙子们弹着三弦、吹着笛子,到等候他们的姑娘家里去。大 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赠烟草、槟榔,男女相互梳头,嘻笑 打闹,送秋波,诉衷肠。经过若干次串姑娘,小伙子看中某 位姑娘后,就会送些手镯、项链、梳子、头巾等礼物给她。 如果几天或一段时间内不见姑娘退还礼物,便可以认定她已 对自己情有独钟,愿意作为自己的恋人了。而姑娘则来者不 拒,不管谁送的礼物都会一一收下。因为他们认为,送礼物 的小伙子越多,说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条件越好,越感到 光彩。姑娘的父母也会为串女儿的人多而高兴和自豪。但对 不想继续发展关系的小伙子,礼物会很快退还给他的。也有 的是在串姑娘的过程中,小伙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会趁 机抢去她的首饰、头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时,姑娘不 管愿意与否,都会大嚷大叫,佯装反抗。如果两三天内不去 索取的话,就表示接受了小伙子的求爱。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 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 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 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佤族礼仪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 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 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 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 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 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 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 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 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 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 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 友谊永远不忘。
佤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 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 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佤族民间舞蹈:“木鼓舞”、“甩发舞”都是佤族的民间舞 蹈,“木鼓舞”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
佤族历史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 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 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 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 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 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 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 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佤族文化(语言、经济、衣食):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 “佤”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 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 造了新文字。 佤族人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喜欢吃红米, 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 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 宽脚裤。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 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 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 动休息或闲石灰煮成的代用品。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 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佤族建筑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 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 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 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 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 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 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 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 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 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 动之所,个别打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 套工具。
佤族服饰
佤族服饰因地而异,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 显示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西盟佤族保持传统习 俗最多,服饰最典型。西盟佤族男子穿无领对襟短衣和青布 肥大短裤,布帕缠头戴大耳环下着绑腿草鞋或跣足,青年男 子常以佩戴竹藤圈为饰。一些男子仍然保持着系一片兜裆布 为衣的传统装饰。西盟佤族女子穿贯头式紧身无袖短衣和家 织红黑色条纹筒裙,赤足,戴耳柱或大耳环,项间佩挂银圈 或数十串珠饰,喜戴臂箍、手镯,手镯宽约五公分,多用白 银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 妇女喜爱的装饰品,腰间亦以若干藤圈竹串为饰。披发,发 箍用红布或金属制作。过去,佤族女子的脚上都戴有数个或 数十几个竹藤圈。按习惯,女子每增加一岁就增加一个脚圈, 故有“欲知年龄数脚圈之说”。天寒时,佤族男子披麻毯或 棉毯御寒。此外佤族男子还有文身的习俗,其纹样大多为动 物纹,也有少量的植物纹。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 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 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 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 起食用。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 浓,几乎成了茶膏。
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 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 用。
宗教信仰
在佤族人的观念中,山川,河流和生物以及一切不能解释 的自然现象都有“灵魂”或“鬼神”。“鬼神”是汉译之意, 佤族对“鬼”、“神”及“祖先”并不区分,是同一概念。 他们认为“鬼神”主宰世界的一切,会给人们带来安危祸福, 于是就对其加以崇拜。西盟佤族最崇拜的是“木依吉”。沧 源佤族称为“梅吉”,把它看作是主宰万物的最高神灵,是 创造万物的“大鬼”,它造就了动物,植物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