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死亡读后感
读死亡通知单有感
《死亡通知单》读后感604班金国裕《死亡通知单》内容介绍:凡是收到“死亡通知单”的人,都将以预告日期,别神秘杀手杀害。
即使受害人报警,警方以最大的警力布下天罗地网,并对受害人进行贴身保护,神秘杀手照样能在重重埋伏之下,不费吹灰之力将对方手刃。
所有的杀戮都在警方眼皮子底下发生,警方的每一次抓捕行动都以失败告终。
而神秘杀手的真实身份却无人知晓,警方的每一次布局都在他的算计之内,这是一场智商的终极较量。
看似完美无缺的作案手法,是否存在破解的蛛丝马迹?所有逃脱法律制裁的罪人,都将接受神秘杀手Eumenides的惩罚。
而这个背弃了法律的人,他绝不会让自己再接受法律的审判!真的游戏才刚刚拉开序幕……人们常说:“炒作新书本无可厚非,言过其实也不足为奇。
”然而拿到周浩辉这本《死亡通知单》我是爱不释手。
周浩辉,扬州人,清华工科硕士,著名悬疑推理小说家。
他被读者誉为最高智商的小说家,玩尽各种高分逻辑游戏。
他的小说悬念迭起,完全颠覆了读者的想象,一旦拿起便无法放下。
这本书是我感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刺激感。
《心里罪》系列书籍刻画了凶手犯案的心理动心,细腻地展现了凶手的轮廓,而《死亡通知单》却大有不同:作者以提前发送死亡通知单,接着按预告日期将其近距离杀害,不留任何蛛丝马迹。
一个个离奇又高超的命案领无人知晓的凶手蒙上的神秘的面纱。
这本书悬疑与推理完美融合,饱满的人物形象,即使这本书没有直接揭开真相,我也会心甘情愿马不停蹄去购买下一册。
这种阅读的渴望丝毫不亚于阿华为邓骅报仇的坚决和罗飞要将凶手绳之以法的执着。
到现在,我还记得书中袁志邦说的那句话:“拥有广阔退路的人总是显得很高尚。
”当你没有走到绝境时,当然可以满腔仁义道德,可以讲究原则与正义法律,但现实的情况逼迫你在“坏”与“更坏”两件事中选择的话,无疑只能选择“坏”。
而第一个“坏”产生就会不断的划向第二个“坏”接着到第三个个“坏”……就这样,不知不觉就已经成了“更坏”。
这是凶手们最常见的可怜的借口和无奈的状况。
对死亡的思考与感悟读后感
对死亡的思考与感悟读后感死亡,人类永恒的话题。
无论是古代文人雅士还是现代科学家学者,都曾被这个命运之刃所击中,因此对死亡的思考与感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一本关于死亡的书籍,从中汲取了许多启发与感悟。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与大家分享我对死亡的思考与感悟。
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终局。
无论我们在人世上扮演怎样的角色,最终都会走向死亡。
然而,对于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不可抗拒,人们的态度却各不相同。
有些人选择回避死亡的话题,拒绝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们忙于琐事,追求物质的享受,好像死亡是遥远的远方,与他们的生活毫无关系。
然而,当死亡的阴影迫近时,他们可能会陷入深深的恐惧和迷茫之中,后悔自己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相反,也有一些人积极主动地面对死亡,从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他们以一种超然的态度迎接死亡,理解生命的短暂与宝贵。
对于他们来说,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他们相信灵魂的不朽,相信死亡只是脱离了肉体的束缚,灵魂将继续在另一个世界中旅行。
在面对死亡的思考中,我发现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其长度,而在于其质量。
每个人都有有限的时间来经历人世间的种种,我们应该珍惜每个瞬间,用心去体验生活的点滴。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活在没有意义的生命中,被浮躁和功利主导着。
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入的反思。
我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琐碎的事情让我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东西,我沉迷于追逐名利和物质的满足,却忽略了灵魂的需求。
对于终有一死的现实,我不再害怕,相反,我希望自己能够过上有意义的生活,用心去感受一切,用行动去改变世界。
在死亡面前,一切荣华富贵的外表都将被抛诸脑后。
在一本关于死亡的书籍中,我读到这样一句话:“死亡是唯一的公正。
”这让我深思,每个人在死亡面前都是平等的,无论贫富、高低、权势与否,最终都将敌不过死神的招呼。
在我们思考死亡时,也许可以给我们的生命注入新的力量和意义。
《预约死亡》读后感
《预约死亡》读后感《预约死亡》,毕淑敏以自己的视角出发,写在临终关怀医院的各种感受。
临终关怀医院,以缓解患者身体上的痛苦为主要目的一种医院。
接收的大多数是即使全力治疗也无法治愈的,已到了疾病晚期,不久将死亡的癌症患者。
因其大多数患者在普通医院中都已接受了最为先进的治疗,所以,临终关怀医院中无需用于大型手术等大型医疗的设备和专业治疗科。
除了设立内科、外科以外,还必须设立类似麻醉科那样可以缓解患者疼痛的相关科室。
晚期癌症的患者多受到疼痛的困扰,因此,临终关怀医院中,止痛门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是成立于1987年的松堂医院。
现今,有很多大城市都设有临终关怀医院。
死亡,是人人不可回避的事实。
虽然中国人向来忌讳甚至拒绝谈论死亡,但仍然要面对这如同生一样令人无法抗拒的最终结局。
我们民族崇尚的是壮烈的死,惨烈的死,贞节的死,苦难的死,蔑视平平常常的死。
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
我们就不由自主地以为世上只有这两死法。
其实大多数人的死,说不上太重,但也不至于飘起来。
而大多数人死在哪里呢?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是死在医院洁白的病床上,他们大部分是年轻人或是高干。
一直到死,都有人服侍他们。
普通的人就没有这番待遇了。
三分之一的死在急救车里,家里的人发现不行了,赶快往医院运,铁皮的救护车就成了最后的归宿。
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死在家里。
关于死亡的方式,书中提及了一个很争议的方式——安乐死。
安乐死指对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安乐死,可以让濒危的患者,不需再继续遭受因患病产生的无法忍受而又无谓的痛苦的命运;可以缓释或者消除死亡时他们精神上的恐惧与肉体上的痛苦;可以让他们保持着人的尊严平静地迈向死亡。
目前支持安乐死的人正日益增多,我也赞成安乐死。
但安乐死合法化在现今实施还是有难度。
死亡随想读后感
死亡随想读后感在《死亡随想》这本书中,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方式来描述他与死亡的关系。
他讲述了自己的儿时经历,父亲去世后的感受以及自己面对死亡的恐惧和疑惑。
他还通过对死亡的思考,让我们对死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经常会对死亡感到恐惧和不安。
我们害怕失去自己所珍视的人和事物,害怕面对自己生命的终结。
而在《死亡随想》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正是因为死亡的存在,我们才能珍惜和感受生命的存在。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死亡并不可怕,它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
我们无法逃避死亡,但我们可以选择用怎样的心态面对它。
在本书中,作者还介绍了一些哲学家对死亡的思考。
他引用了苏格拉底、尼采、康德等人的观点,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解读和分析。
通过这些引用,作者试图给读者提供一些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让我们对死亡有更多的思考角度。
阅读《死亡随想》不仅让我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开始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我想知道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对待生命。
通过对死亡的思考,我逐渐明白了生命的可贵,明白了我们应该珍惜和把握每一天。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往往被琐事和功利所迷惑,很难从中寻找到真正的意义。
而《死亡随想》提醒我们要回归本源,要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追求,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对生命抱有敬畏之心,珍惜眼前。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是一种无知。
我们通常对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惧,而死亡正是这样一种未知的状态。
我们不知道死后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们常常会对死亡感到恐惧。
然而,不了解并不意味着恐惧,相反,我们可以通过对死亡的探索和思考,逐渐消除对它的恐惧。
《死亡随想》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通过对死亡的思考,我开始更加珍惜和把握每一天,不再浪费时间于琐事和无意义的争斗。
我开始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思考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贡献。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范文5篇精选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范文5篇精选毕淑敏的散文书总是很细腻,这本星光下的灵魂亦然。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毕淑敏散文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1真正的坚守,是没有人给予你任何承诺的,流逝的只是岁月,孑存的只是信念.一种苍凉中的无望守候,维系意志的只有心的一往无前.看到这样的语句真的没办法不摘抄下来.对于一些事物或者人,坚守真的不容易.在不知道付出了很多会不会有收获的情况下,还能去付出的人真的是不容易的.有人说,爱一个人是最大的赌博,付出很多,却不知道对方会不会给予回报.可是,爱情就是不计较对方能给予自己多少的啊,难道说爱情还是说停就能停的吗?在很多的看似是真理的真理的里面,爱情多半的不成立的,所以这是们最难的必修课.大概是我还是蔽塞的人,所以这样的句子,老让我想起爱情.当然也会让我想起心理学吧,虽然没有这句话这样苍凉,但是也是一直坚守.不要把黄连掰碎,不要让它丝丝入扣地嵌入我们的生活.这句话是真的让我想明白了很久没想通的一个问题,所以一下就共鸣了.虽然有些事情,现在还没办法坦然的放下,却也明白了这么长时间以来的痛苦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我把这件事情揉得太碎,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想,所以把它嵌入了我的生活,完全的嵌入了.一杯加了磨碎的黄连的葡萄糖,浓度再高,也没办法消除那样的苦味.所以我再消除负面的情绪,再积极乐观的生活,还是消除不完那样丝丝入扣的痛苦.它曾经占据了我全部的生活,甚至让我不能正常的生活.我终于明白了,只是现在还需要找到消除苦味的办法,提高葡萄糖的浓度已经不是解决的办法了.毕阿姨的书,都是这样教会我道理的书,不管的<花冠病毒>那样的小说,还是这本算是散文的书,都是在教会我道理.所以永远都是真爱.虽然还是看了很久才把这本书看完,但是因为很多内容是我明白的,就没有摘抄句子了,所以只有2句话是很受教的.毕淑敏散文读后感2有读过一些毕淑敏的著作,也一直满喜欢她的。
而这次她的新书《星光下的灵魂(长江文艺出版社20-年11月),让我感受到了她关怀的精力已触及到了人的灵魂深处,把人世间的各种世俗烦乐,世间的奇闻异事也看的很通透。
毕淑敏女心理师读后感
毕淑敏女心理师读后感毕淑敏女心理师读后感篇1贺顿,听起来像个哲学名词,是她给自己另起的名字,这位女性,有着悲惨的身世,来到偌大的城市,艰难地扣着命运的大门,她没有学历、没有资金、没有资本,甚至连姿色都没有。
然而在生活的竞技场,她是出色的角斗士,流血不可避免,但抗争令人敬佩。
毕淑敏,当过军医的女作家。
她的文字是温暖和寒冷并存,有时很抒情,犹如汩汩清流,有时很严苛,让你忍不住尖叫一声。
但她的文采是我的理想,比如:“女人的智慧不一定都是圆融婉转的,有时也是斩钉截铁的。
决绝逝去的感情犹如旧衣,色泽已褪,针脚已开,款式已是陈旧,所有的经纬,都已经稀薄。
然而,你长久地穿过它,那里遗有你的形状,你的气息,还有你的泪和汗。
”这样的文字很干脆也很朴素,她善用比喻,让你猛然心动,“贺顿并没有走远,在旁处静静地注视着(他),犹如看荒野中一盏毫不知情的灯。
”她用漂亮的文字渲染景致,“窗外冬日雪霁,残雪似银,路旁冻水如墨,阳光倾斜着射进来,像清漆一样透亮,弹得出声响。
”她也很率直,“我不是课堂上的教授,只是一个笔随心走的小说家。
感谢小说的游戏规则,给予我宽松想象的权利和快乐。
”一穷二白的时候,梦想仍是闪闪发亮的。
对于一个女孩来说,其貌不扬是非常大的劣势,然而贺顿有一副好嗓子以及坚韧不拔的杂草精神,她有计划有理想有勇气,敢于孤注一掷,破釜沉舟,为事业倾尽心血。
生活是不公平的,它让有的人从出生开始就享受到了阳光、雨露,却让另一些人付出苦难的代价来承接不易的成果。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一位长辈对一个脸颊挂着泪珠拒绝去自己分到的历史班上课并失落地徘徊在办公室门口的女孩用手指写下:“学习是个人行为。
”从而消融了女孩的疑惑和倔强的场景。
生命是一块画板,愿你用至真至纯的心去绘制一片蓝图,收集欢笑和泪水,健康真实地成长。
你的成就在于你个人的努力,在于你怎么看待自己。
贺顿一无所有,她去推销化妆品,在她敲门的时候,更期待没有人应答,晚一点应答,也就晚一点尴尬。
预约死亡读后感
[预约死亡读后感]预约死亡读后感2011-02-18 20:58你瞧,窗外春光正好最后一次将眼泪抹干,电脑下面闪烁的0233让人有些不安,预约死亡读后感。
我想我是害怕了,这个寂静的夜里,空荡荡的屋子冰冷的床,只有我一个人,只有我一个人。
所以说会不安,会恐惧是正常的,我不是在为自己的懦弱找理由,我只不过对黑暗对死亡有了不太一样的认知。
死亡是人一辈子也无法避免的悲哀,你可以拒绝一切,但不可以拒绝死亡。
笔记本电脑闪着幽蓝色的光芒,我可以看见自己的双手在键盘上跳跃,在格外宁静的黑暗中,本来不易察觉的敲击键盘的声响显得格外刺耳,让我有种stop to shirk的冲动。
眼镜后面的眼睛闪烁着不安的光芒,飞快的跳回桌面,找到那个白色的txt文件,选中,右键,删除。
《预约死亡》毕淑敏.txt的字样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
笔记本底部是温热的,但却放我几乎冻僵了的膝盖上。
很凉,很凉。
你瞧,我是个懦弱的人,找不到理由反驳了,我是如此的恐惧那个词语--die,死亡。
《预约死亡》我从年初开始看--也就是一个月以前,直到今天我才看了不到三分之一--天知道我有多么想将那个白色的文档删掉。
--2010.02.01.毕淑敏的话太尖锐,毫不留情的将我拉到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地方,那儿没有生命,只有死亡。
die从来是我们开玩笑的话语,比如说你去死吧死开你怎么还没死--从我们这些鲜活的生命口中吐出这些毫不顾忌的词句,你瞧,这多讽刺。
诅咒一个人死亡,这是最可怕的事。
让一个人死亡,这是最残忍的事。
看一个人死亡,这是最悲哀的事。
死亡是人一辈子都不愿提及的事情,是禁忌,是不敢面对的残忍。
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存的权利,所以我们活着,为未来而奋斗,为活着而努力--正因为我们活着,所以我们才没有躺着。
我们活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虽然天上那个圆盘不是每个角落都照得到,但它至少给了十分之八的温暖,这就很好了,很好了。
我很满足,因为我活着而不是躺着,因为我是这世界上十分之八可以享受到阳光的人,而不是剩下的十分之二。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6篇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6篇《毕淑敏散文》读后感1周末闲暇时,无意间翻阅《毕淑敏散文》,读到了她《提醒幸福》一文有关“幸福”的文字,心头一阵温暖,于是和她一起分享了来自心灵的震颤。
毕淑敏老师以散文的形式,以诗一般的语言告诉我们,幸福是需要提醒的。
而在轻松的阅读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幸福,尤如沐浴在夏日凉爽的习习海风中。
生活中,人们渴望幸福,却往往在幸福之中,感受不到幸福,发现不了幸福,更不会珍惜幸福。
《提醒幸福》这一篇文章就通过讲述一些生活中最平凡的事件来提醒了我们什么是幸福,告诉我们怎样去享受幸福。
文中毕淑敏老师列举了许多生活中提醒灾难的生活现象。
比如:小心着凉、小心跌倒;别骄傲、别高兴得太早;注意风暴、注意路滑……至于幸福,大多数人都觉得幸福是不提醒也跑不掉的,他们以为好的东西你自会珍惜,犯不着谆谆告诫,或者是他们觉得幸福无足挂齿。
正如作者所说的“人生总是有灾难。
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应对灾难的从容,只是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
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太忽视提醒幸福。
”那么,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空闪烁红色的光芒……”“幸福不喜欢浮华,它常常在暗淡中降临……”是啊,实际生活中幸福是平平常常的,是温馨的,而不是强烈的、震撼的。
它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它只是你心灵的感觉。
只要我们寻找它,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看着孩子茁壮成长的母亲是幸福的;辛苦忙碌工作终于尘埃落定的你是幸福的;努力拼搏,创造出杰出成就,受人尊敬的学者是幸福的;牵手相伴一生、心灵相通、相敬如宾的老夫妻,虽平凡却也是幸福的;坐于瓦屋纸窗之下,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知己共饮清泉绿茶,偷得半日之闲,难道不更是一种幸福吗?幸福就是这样,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隐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感受到它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所以在不顺利的日子里,我们不要悲观、消沉,要把经历的万事万物都变成一种享受,学会体会灾难间隙的幸福。
《预约死亡》中的医学叙事和医学意象分析
《预约死亡》中的医学叙事和医学意象分析孙雪莹[摘 要]毕淑敏作为一名内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将死亡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以自己医生的身份来书写医生眼中的癌症患者的死亡,从医学的视角,用优美的语言阐释着她对死亡的哲学思考。
[关 键 词]医学;死亡;临终关怀《预约死亡》是毕淑敏作为一个医生对死亡进行医学叙事,从医生的角度看待死亡、体验死亡、感受临终关怀的一部中篇小说,上升到了哲学角度,用优美的文字表达了对死亡的哲学思考。
《预约死亡》中,作者对被关怀者以及死亡的描写,表现出了人间真善美的美好品质,让死亡不是那么的残酷。
小说中英国的桑德斯女士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化的临终关怀机构,小说中的女院长,仅仅为了在人生的终点画上一个圆而不断地努力,创建了小说中讲述的临终关怀医院——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医院。
毕淑敏本身作为医生使她在写作的时候从医学角度出发,以一个医生的角度进行病例分析,文中写到很多医学意象和问题,如,病症以及病症的反应;“安乐死”的社会问题;“安乐死”需要群体意识等。
同时她也从医生的医学角度直视死亡的问题,比如临终关怀、“安乐死”、家属的问题等,她亲身体验过小说所要表现的某种生活环境,甚至自己长时间加入那种生活当中,所以她所拥有的与所要表现的人物相近或几乎相同的“心理体验”促成了其作品强烈的“现场感”。
比如作品中有很多医学语言,医生常问患者的语言,“病多久了?您叫什么名字?多大岁数了?现在感觉怎么样?”写到了医生心理,多处写到一个医生在面对病人的时候心灵要粗糙,很多医生都知道患者的希望有多少。
医生本应冷酷,不容易动感情,但是在面临告别老太太的时刻,院长还是没有出面,无法面对。
小说中存在这样一个人物:老医生,他说,医生医生,是只医得了生而管不了死的。
做什么都要有价值,识别出什么病人有价值,什么病人没有价值,是医生经验的象征。
那些已经没有医疗价值还活着的人,老医生说:“那不是我们的事,那是人类的一个死角。
毕淑敏作品《预约死亡》读后感
《预约死亡》是九四年度最具分量也最具影响的一部。
读这样的作品,其内容的强烈指涉作用会使我们忽略作家的亲历和体验的写作形式,而不得不把目光移向我们自身。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作品《预约死亡》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毕淑敏作品《预约死亡》读后感篇一《预约死亡》,在这本书中,毕淑敏到临终关怀医院,体验即将死亡者的生活。
毕淑敏这种特殊的想法着实让人咂舌。
看着本书的时候,我真真切切地想着奶奶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等她的精神突然好起来。
眼睛会象涂了油似的发亮,说话充满感情。
假如你的母亲是个文化人,还会有诗意。
她会突然说她想吃某种东西,嗅觉突出得好,会听见很遥远的声音……到这种时候,就快了。
依我们无数次的经验,从那时候起,大约还有一天的时间。
”所以民间传说有时候和医学道理也是不谋而合,老祖宗留下来的传说也有其可鉴之处。
然而不同的是,没有诗意,没有很遥远的声音,只是很简单地握着手,和她说:“不要怕”。
临终的人并不是恐惧死亡,他们只是恐惧疼痛!死亡不可避免,疼痛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有时候我们单方面想要执意去延长一个人的生命,用尽一切所谓的科学技术来实现自己的天真想法,现在看来还不如真切考虑病人是不是感到舒服。
《一个人的朝圣之路》里面哈罗德妄想通过信念、信仰的力量来医好奎琳的癌症,想来是可笑的,可是在看的过程依然怀抱着一点点的侥幸心理,或许她就等到哈罗德了呢?或许她就好了呢?嗯,或许明天她就好了呢?就能喝粥了呢?就能自己走路了呢?死亡其实没想象那样玄。
中国有句成语叫垂死挣扎,好象死前痛苦万分。
根据最新研究,肌体在死亡之前已经做好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神志模糊,感觉迟钝,阈值提高到极限。
你不能用正常人的感受看待死亡。
每天的问候,连抬一下眼皮,应你一声都会耗尽好多好多的力气,多让人可怜。
在那个时候,世界在他们心中已经不存在了。
他们只是在等待,等待上路。
到远方去。
临终关怀医院的医生在挑选医护人员的时候是有一定美的标准的。
预约死亡读后感
预约死亡读后感在阅读完《预约死亡》这本小说后,我产生了许多深深的思考和复杂的情绪。
这是一部引人深思、充满哲学思辨和道德困境的小说,引发了我对生命、死亡和人性的思考。
首先,小说描述了一种未来社会中的“预约死亡”现象。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可以通过签下“死亡合约”来预约自己的死亡时间和方式。
这种新型的死亡观念引发了我对死亡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死亡常常被人们回避和恐惧,人们害怕面对死亡,因此往往对死亡一无所知。
而在小说中,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变得真实而直接,他们有机会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如此一来,死亡从一种可怕的事情转变成了一种人们可以掌控的事情。
这种死亡观念的呈现,让我开始思考死亡是什么,对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
小说中的主人公面临着道德的困境。
他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医生,在这个新型的死亡观念下,他选择了成为了一个“死亡顾问”,负责帮助人们完成他们的死亡计划。
然而,他的工作使他经历着无数道德困境。
他必须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他必须面对家庭成员和亲友的痛苦和不理解,他必须承担起解决死亡问题的责任。
这种纷繁而复杂的道德困境引发了我对道德观念的思考。
死亡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从道德角度看,人们应该对生命负有某种责任和敬意。
然而,在小说中,死亡观念的颠覆让人们对此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这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道德观,我们应该如何去判断和选择。
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一系列的生死场景,让人们对生命的珍贵和有限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人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刻,往往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这让我产生了对生活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疏忽生命的宝贵,追求物质和虚荣。
而当面对死亡时,人们才真正认识到生活的脆弱和短暂。
小说中的人物通过面对死亡来理解和发现他们自己的生活,并在临终前完成内心的愿望。
这让我深思,我们是否应该在活着的时候就对生命有更多的关注和理解,而不是在面临死亡时才去想明白。
最后,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描写爱情的存在来丰富了故事情节。
浅谈《预约死亡》的艺术特色
浅谈《预约死亡》的艺术特色庄重深情的生命之歌——浅谈《预约死亡》的艺术特色生命是一首离歌,庄重而深情,可唱到最后我们总要和它别离。
就像毕淑敏老师说过:“你可以拒绝一切,但不可以拒绝死亡。
”《预约死亡》像是一阵巨浪急速却温柔地拍下,用冷静而温暖的文字把死亡摊开在手掌,字里行间流露着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并告诉我们正视死亡。
《预约死亡》主要讲述了作者深入一家临终关怀医院采访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临终关怀医院的真实图景,其中包括医院工作人员、病人们以及他们的家属。
在这部作品中,笔者第一次知道临终关怀医院这个名词。
作者以一个医生严谨客观的态度为读者描述了真实的死亡过程,在故事的最后作者申请自己在这家临终医院体验死亡,于是出现了小说一开始的情形:蓝色的卡片,病危通知单,这大抵也就是在“预约死亡”了罢。
在此,浅谈谈作品的叙事和主题方面。
作者在叙事上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
她总是善于细心地发现人的美好和善良,即便是论及死亡的作品也立足在开掘人性之美,这些在她的叙事风格上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叙事原则上来说,作者写这部作品来源于亲临生活,亲自体验。
作为新体验小说的代表,小说中体现着新体验小说中现实性、亲历性和主观性的原则。
现实性体现在她在讲述一个现实社会问题,临终关怀问题,正如她说在最权威的辞典辞海中都没有“临终关怀”这个名词一样,作者在对死亡的现实问题进行关注。
亲历性,毋庸置疑就是故事来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了,身临其境地感受死亡,是局中人而不是旁观者。
亲自去看去观察医院的病人们,亲自与医生护士们交谈,并亲自体验自己作为一名病人时的感受,都是最真切、最动人的感触。
主观性上来看,作者是一个独具思维的作家,她对死亡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对中国的医疗制度有着深切的反思在她的笔下有着明显的体现。
叙事情境主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情境。
作者用“我”来进行叙事,作为一个采访者亲临关怀医院,目睹在生命最后的尽头人们的种种生活状态,以采访者和目击者的身份讲述与交谈。
死亡通知单读后感
死亡通知单读后感《死亡通知单》读后感。
《死亡通知单》是一本由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坎穆斯所著的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闻名。
小说通过一个富有哲学意味的故事,探讨了生死、爱情、人性等永恒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约翰的年轻人,他在一次车祸中不幸丧生。
然而,死亡并没有让约翰消失,而是让他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约翰发现自己并不是唯一一个死者,他们被要求填写一份名为“死亡通知单”的表格,上面记录着他们生前的种种行为和选择,以及他们对自己生命的反思和感悟。
通过填写这份表格,约翰和其他死者们对自己的生命做出了深刻的反思,也对生与死、爱与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约翰和其他死者们的对话和内心独白,深刻地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选择。
约翰在填写“死亡通知单”的过程中,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思考了自己的成长、爱情、友情、家庭等方面,也对自己的一些选择和行为做出了反思。
通过这种对生命的反思,约翰和其他死者们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小说也通过约翰和其他死者们的对话和内心独白,探讨了生与死、爱与恨等永恒的主题。
在填写“死亡通知单”的过程中,约翰和其他死者们对自己的生命做出了深刻的反思,也对生与死、爱与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种对生死的思考,约翰和其他死者们对生命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死亡通知单》这本小说,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对生命、爱情、人性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关于生活的启示。
小说通过约翰和其他死者们的对话和内心独白,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选择,也对生与死、爱与恨等永恒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种对生命的反思,约翰和其他死者们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死亡通知单》是一本充满哲学意味的小说,通过一个神秘的故事,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选择,也对生与死、爱与恨等永恒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死亡通知单读后感
死亡通知单读后感《死亡通知单》读后感。
《死亡通知单》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安德烈·德·布斯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死亡和生命的故事。
小说以一封死亡通知单的形式展开,通过不同的人物和故事线,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在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触动,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以死亡通知单为线索,将多个人物的故事联系在一起。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但他们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向读者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有的人在疾病的折磨下渐渐消瘦,有的人在意外中失去了生命,有的人在痛苦中挣扎,但无论他们的命运如何,都在死亡的阴影下不断挣扎。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死亡的威胁,而这种威胁是无法避免的。
小说中的人物或许并不是我们身边的人,但他们的故事却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但这个生命并非永恒不变,而是脆弱而宝贵的。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珍惜身边的人,因为生命无法预测,我们无法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除了对生命的思考,小说还让我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死亡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而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主题。
作者通过不同的人物和故事线,展现了死亡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有的人在疾病中渐渐消逝,有的人在意外中瞬间丧生,有的人在痛苦中挣扎,但无论他们的命运如何,死亡都是不可逃避的。
这让我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明白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必然。
在阅读《死亡通知单》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生命和死亡的意义。
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珍惜身边的人。
而死亡是必然的,我们无法逃避,也无法预测。
但正是因为死亡的存在,让生命变得更加珍贵和有意义。
我们应该勇敢面对死亡,珍惜生命,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
总的来说,《死亡通知单》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小说,通过多个人物的故事,让读者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和死亡的必然。
《预约死亡》读后感
《预约死亡》读后感第一篇:《预约死亡》读后感《预约死亡》读后感《预约死亡》,毕淑敏以自己的视角出发,写在临终关怀医院的各种感受。
临终关怀医院,以缓解患者身体上的痛苦为主要目的一种医院。
接收的大多数是即使全力治疗也无法治愈的,已到了疾病晚期,不久将死亡的癌症患者。
因其大多数患者在普通医院中都已接受了最为先进的治疗,所以,临终关怀医院中无需用于大型手术等大型医疗的设备和专业治疗科。
除了设立内科、外科以外,还必须设立类似麻醉科那样可以缓解患者疼痛的相关科室。
晚期癌症的患者多受到疼痛的困扰,因此,临终关怀医院中,止痛门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是成立于1987年的松堂医院。
现今,有很多大城市都设有临终关怀医院。
死亡,是人人不可回避的事实。
虽然中国人向来忌讳甚至拒绝谈论死亡,但仍然要面对这如同生一样令人无法抗拒的最终结局。
我们民族崇尚的是壮烈的死,惨烈的死,贞节的死,苦难的死,蔑视平平常常的死。
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
我们就不由自主地以为世上只有这两死法。
其实大多数人的死,说不上太重,但也不至于飘起来。
而大多数人死在哪里呢?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是死在医院洁白的病床上,他们大部分是年轻人或是高干。
一直到死,都有人服侍他们。
普通的人就没有这番待遇了。
三分之一的死在急救车里,家里的人发现不行了,赶快往医院运,铁皮的救护车就成了最后的归宿。
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死在家里。
关于死亡的方式,书中提及了一个很争议的方式——安乐死。
安乐死指对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安乐死,可以让濒危的患者,不需再继续遭受因患病产生的无法忍受而又无谓的痛苦的命运;可以缓释或者消除死亡时他们精神上的恐惧与肉体上的痛苦;可以让他们保持着人的尊严平静地迈向死亡。
目前支持安乐死的人正日益增多,我也赞成安乐死。
预约死亡读后感,小说预约死亡读后感,毕淑敏预约死亡读后感
预约死亡读后感,小说预约死亡读后感,毕淑敏预约死亡读后感毕淑敏的《预约死亡》是一部十分有影响力的小说,小说内容强烈的指涉作用会使我们忽略作家的亲身经历与写作形式,将目光聚焦于我们自身,下面是为读者朋友搜集整理的预约死亡读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预约死亡读后感(一)喜欢读女作者的文章,好像因为同性之间比较容易引起共鸣吧。
最早喜欢的是冰心、三毛、张爱玲、萧红、琼瑶、尤金,港台地区的有很多,也喜欢,但老记不住她们的名字。
最早的还有一个叫做遇罗锦(因为她结过六次婚,又是英雄遇罗克的妹妹)的,戴厚英的等等,最近又迷上了毕淑敏。
记得她的名字是从《素面朝天》这篇文章开始的。
总之是让女人卸下假面以真脸示人。
后来就觉得她是个很高深的人,她的文字总能深入到人的内心当中去。
不愧为是中国的第一位心理学女博士啊。
她的起点并不高,15岁在高原当兵,之后做了卫生员,之后当了军医,之后就当了一位女作家,心理学应该是她的一个兼修的职业吧,而她现在还有一个身份是北京儿童医院的院长。
各种经历造就了这样一个不简单的人。
她素面朝天,然她令人肃然起敬,甚或是闻之生畏。
因为她是医生,所以她能看透人的表面,因为她是作家,所以她能打动人的内心,因为她是心理学博士,所以她就能深入到人的内心中去。
任何人见了她会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吧,因为每个人的心里或多或少会有些心事甚至见不得人的阴暗面,而她轻而易举的就能识破这些,并会用她犀利的文笔给表现出来甚至给予一点讽刺。
好在,她是宽容的,她虽有大智慧,但是并不咄咄逼人,非要将人的阴暗面暴晒到所有人面前。
在她的文章当中,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那些阴暗点,但又会舒出一口长气。
幸亏她不是写的我。
幸亏她不认识我。
死亡一向是中国人忌讳谈论的话题。
我们有句人人皆知的话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
而毕淑敏竟敢深入到这个领域当中去进行“死亡关怀”,不能不令人佩服她的胆大。
人之将死究竟是怎样的凄惶怎样的无奈怎样的悲凉怎样的恐惧,我们每个人都不愿去设想当我们老去时的情形,可是哪个人能够不走这条不归路呢。
《预约死亡》读后感
《预约死亡》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谈论死亡,是我们很多人都避讳的话题,尤其我们不愿意提及自己和亲人朋友的死亡,觉得那是诅咒,更是很不吉利的话语。
我们可以逃避谈论死亡,但没有一个人可以逃避死亡。
死亡很神秘,因为我们没有见过从死亡国度回来的人,而活着的人是没有体验的,所以我们总是猜想着死亡是多么的可怕,多么的痛苦,多么的凄迷。
在《预约死亡》中,作者选择了一个临终关怀院作为写作场景,那里可谓是人类的一个近乎遗忘了的角落。
作者亲自住进了临终关怀院,睡在一个曾经躺过很多绝症病人的床上,这张床是那些绝症病人的最后一站,他们没有人活着离开关怀院。
那是阴气最盛的地方,死亡随时发生,因为病床上躺着的都是犹如槁木的半个活人。
作为一个健康的活人,也许只有在这样充满死亡气息的环境中才能体验死亡的感觉及心理。
就如文章中所说:“你几乎在那一瞬间苍老,闭上眼,你几乎就能嗅到死亡的味道……”。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频临死亡的画面,也可以看到在真正的生离死别面前,亲人们的表现:人性的,没道理的,无情的,有道理的......一位买好机票,等待留学海外的小伙子,唯一的亲人--母亲,住在这家临终关怀院,他每天来到这儿问医生他的母亲还要多久,因为他的行程一拖再拖,已经不能再再拖。
但是死亡并不像出生有规律可循,虽然他的母亲是驾破旧的马车了,可还在缓缓运行,除了等待就是等待。
小伙子是位孝子,骨子里是一套中国的神经系统,他希望母亲在他的怀里死去,他一定要亲自为母亲送终。
这种情况不仅为难了小伙子,也为难了临终关怀院,因为在中国是没有安乐死的,即便频死的病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即便一个植物人沉睡了几十年,还在劳民伤财的进行着各种各样无效的治疗。
死,也许对病人对家人都不是一件坏事,可在中国,一个死亡教育很落后的国家,还没有立法。
小伙子决定要把母亲接走,送到另外一家医院,院长很不能理解,因为这里是最好的临终关怀院了,别家提供的服务,他们都能提供。
我们临死前的话读后感
读《我们临死前的话》有感
读完这本书,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啊。
这书名听着就让人沉思,“我们临死前的话”,光是想想那场景就足以触动人心了。
其实吧,谁不想知道自己在生命最后一刻会想些什么呢?但这个问题好像又有点太沉重了点儿,不敢轻易去触碰。
书中讲述了很多人临终前的心路历程和最后的话语,真的是每一句都充满了人生百态的味道。
记得有一个章节描写了一位老人的独白:“这一辈子忙忙碌碌的,也没顾上享受啥好的日子……”这句话听起来很平淡无奇,但莫名就让我想哭,是不是这就是人生的真实写照呢?不管你咋风光过或者怎么拼搏努力,到了最后还是会有那么一点点遗憾或是不甘心的感觉在心头环绕。
还有好多其他的故事也特别打动人心,有的人选择在最后的时刻说出藏在心底的秘密;有的人则只是轻轻地道个别,然后静静等待那一刻的到来……这些都让我不自觉地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结局会怎样,是不是也会有很多无法说出口的事情在最后才会感到释怀呢?唉!这种问题或许根本没有答案,毕竟谁也未曾经历过那个过程嘛。
但这本书也让我懂得了要珍惜眼前人和每一天的生活呀。
别再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啦,要学会感恩现在拥有的一切。
说真的有时候真感觉自己过得太平淡了点儿,没有任何波澜壮阔的剧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但想想那些故事中的人们经历的磨难与困苦后仍然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和坚韧的精神,我也突然觉得自己现在的小确幸还是挺好的呀!嘿嘿,这么一看来还是要继续努力活下去才是正道呐!。
《预约死亡》读后感
《预约死亡》是九四年度最具分量也最具影响的一部,读这样的作品,其内容的强烈指涉作用会使我们忽略作家的亲历和体验的写作形式,而不得不把目光移向我们自身。
《预约死亡》读后感篇一谈论死亡,是我们很多人都避讳的话题,尤其我们不愿意提及自己和亲人朋友的死亡,觉得那是诅咒,更是很不吉利的话语。
我们可以逃避谈论死亡,但没有一个人可以逃避死亡。
死亡很神秘,因为我们没有见过从死亡国度回来的人,而活着的人是没有体验的,所以我们总是猜想着死亡是多么的可怕,多么的痛苦,多么的凄迷。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频临死亡的画面,也可以看到在真正的生离死别面前,亲人们的表现:人性的,没道理的,无情的,有道理的......一位买好机票,等待留学海外的小伙子,唯一的亲人--母亲,住在这家临终关怀院,他每天来到这儿问医生他的母亲还要多久,因为他的行程一拖再拖,已经不能再再拖。
但是死亡并不(像出生有规律可循,虽然他的母亲是驾破旧的马车了,可还在缓缓运行,除了等待就是等待。
小伙子是位孝子,骨子里是一套中国的神经系统,他希望母亲在他的怀里死去,他一定要亲自为母亲送终。
这种情况不仅为难了小伙子,也为难了临终关怀院,因为在中国是没有安乐死的,即便频死的病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即便一个植物人沉睡了几十年,还在劳民伤财的进行着各种各样无效的治疗。
死,也许对病人对家人都不是一件坏事,可在中国,一个死亡教育很落后的国家,还没有立法。
小伙子决定要把母亲接走,送到另外一家医院,院长很不能理解,因为这里是最好的临终关怀院了,别家提供的服务,他们都能提供。
小伙子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说出了实情:那家医院可以将他的母亲安置在一间没有暖气的房间里,拔掉鼻饲管,停止一切维持药物,这样他的母亲就可以在一两天之内死去。
这样他的母亲就可以在他的怀里死去,他也可以为母亲送终,他的灵魂可以和母亲的灵魂永远在一起。
院长听得瞠目结舌,他是要把母亲活活冻死,活活憋死。
她拿出了一瓶镇静药递给小伙子,说:给你的妈妈服上几粒,她能毫无痛苦的永远睡去,比你的方法要人道很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约死亡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预约死亡读后感(一)
今天把毕淑敏的《预约死亡》看完了。
很受振撼。
那本书足以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濒临死亡的感觉。
我们每一个人都得面对死亡。
但在我们生与死的一刹那我们应该得到什么。
毕舒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一个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人更应该被理解,被尊重。
当只剩下痛苦来证明生命存在的时候,生命对于我们也许没有意义了。
当病痛让我们生不如死的时候,也许我们所期盼只有早点让通向天堂的列车快点开启了。
假如我真的离开。
那么我要选择安详。
不是充满各种药水味的病房,不是扎的像蜂窝一样的臂膀,不是一具进入临床试验的尸体。
我选择阳光,选择绿地,选择新鲜的空气。
这样或许我可以微笑着离开。
应该有尊严的离开。
从我们呱呱坠地时起,我们无时不刻的面临着各种病魔的威胁。
人活着的因素只有一种,但让人死亡的因素却有千百万种。
从小到打针吃药大到手术化疗无一例外的折磨着我们的身体,摧残着我们心理。
但我们宁可丢掉一切,只为了活着,哪怕余生只有痛苦。
临终关怀的话题我想已经不再新鲜。
除了法律制度方面不够健全之外,也许还有我们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的原因。
对于临终的人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
甚至可以纵容他的不良嗜好。
抽了一生的烟,还在乎生命尽头的最后一支吗。
喝了一生的酒还在乎人生的最后一杯吗。
也许这一切只是因为他将不久人世。
预约死亡读后感(二)
毕淑敏的《预约死亡》就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话题。
在《预约死亡》中,作者选择了一个临终关怀医院作为写作场景,那里可谓是人类的一个近乎遗忘了的角落。
在作者细腻的笔下你可以看到一幅幅濒临死亡的画面,死亡如此真实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作者亲身住进了那个充满死亡气息的房间,摹拟体验临死前的感觉及心理,就如文章中所说:“你几乎在那一瞬间苍老,闭上眼的你几乎就能嗅到死亡的味道……”。
死亡似乎很可怕,其实不然,在这篇文章中死亡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
因为在死亡现象的背后,作者还塑造了一群陪伴濒临死亡者的人,有临终关怀医院的院长,一个富有事业心且坚持原则的女性;有后悔选错职业却又尽心尽责的齐大夫;还有在死亡的映衬下越发显出生命的美丽与优雅的护理员小白,年轻美丽的她,用行动,用心灵诠释了美的内涵,那就是:女人最出色的不是漂亮,是善良。
善良是女性最好的化妆品,它使女孩子的脸蒙上一层圣洁之光,看上去就格外动人……他们始终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给予他人真挚的爱护与关心。
同时,也是对自身价值与尊严的肯定,更是对人的生命的超越。
文中正是因为他们精心护卫着垂死者,把人道精神铺展到个体生命的临终舞台,淡化着死亡,把人性之美诠释的如此真切而感人。
提到死亡,我们会战栗,而当我们面对一个病者,一个徘徊在生命边缘的人,我们同样心生恐惧,怕他们的疾病会不经意进入我们的身体,怕他们因病痛的折磨而日渐消瘦干枯的躯体,怕他们空洞呆滞的目光。
可是,在作者眼里,在小白的眼里,他们没有一丝害人之心,像婴孩似的。
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非常纯净。
跟他们相处,充满静谧与安宁。
这里是人世间最善良的角落。
向快死的人发出真心的微笑,他们会记得你。
死亡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玄。
它似轻飘飘暖洋洋的羽毛一般。
那个瞬间是飞翔的感觉,一切痛苦都不复存在了。
我们这个民族是善于忍受疼痛的,我们以坚忍不拔着称于世。
我们的每一位久病的英雄都说,把好药留给别人吧,我还能忍。
我们的医生习惯了对病人说,到实在不行了,再用镇痛药。
所以在西方医学看来,中国人太看重生命的数量,而忽视生命的质量。
为了维持一个病人的生理生命,中国的医生会用很多残忍的医学手法,我们重视的是患者的生理指标,而彻底忽视了在这个过程中,病人在生理上、心理上承受的痛苦。
在生命的末期,生命已毫无意义,关键是生存的品位。
当死亡一定要降临的时候,就像一个婴儿的诞生,我们要做的是让它到来的更为舒适和顺利。
我们这个国家缺乏死亡教育,死亡被掺杂了太多凄迷可怖的描述。
揭掉死的面纱,既然我们或迟或早都要到那里去旅行,就应该指引给将去的人一张正确的导游图。
”
读完文章,我的感触就是,临终关怀不仅仅是对临终患者提供医疗的照护,还应该对所有的人提供死亡的教育。
告诉人们:既然人人都或迟或早要步入不同性质的临终期,那么我们就要早做准备,尤其是精神与生理上的准备。
当然,我们要看到作为死亡教育的临终关怀事业开展的极大困难。
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年轻、活力、健康、享乐的时代,万众瞩目的中心是美女如云健男如星的歌坛影坛和体坛。
年老、疾病、死亡或被人们有意识地抹除掉,或无意间被忽视掉。
虽然每个人也都明白自己必会老、必要病、肯定会死,人们也还是在年轻时、健康时、离死亡还比较遥远时不愿意去思考,更不愿意去接受这样一些是人就必然要面临的状况。
可是,现实的发展是,无论你思不思考、接不接受,老、病、死都必会在某一时刻到来。
没有思想准备者,一但面对这些与社会崇尚的价值相反的状态时必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而不愿接受老、病、死者,将必然承受更大更强烈的人生痛苦和死亡的恐惧。
《预约死亡》,一部生命边缘的小说,散发出的情绪有些压抑,但它传达出的精神却是非常积极。
王蒙这样评价毕淑敏:她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好医生,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毕淑敏用自己的经历书写篇章,那些隽永的文字,有激昂,有悲情,有豪迈,也有委婉,但不变的是,她永远向着光明,挖掘着人性的美丽,用她手中独特的手术刀,挽救一颗颗受伤的灵魂。
我并不是要极力推销这本书,只是希望朋友们,有时间不妨看一
看,或许,你对生命会有另一番体会。
预约死亡读后感(三)
《预约死亡》,在这本书中,毕淑敏到临终关怀医院,体验即将死亡者的生活。
毕淑敏这种特殊的想法着实让人咂舌。
看着本书的时候,我真真切切地想着奶奶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等她的精神突然好起来。
眼睛会象涂了油似的发亮,说话充满感情。
假如你的母亲是个文化人,还会有诗意。
她会突然说她想吃某种东西,嗅觉突出得好,会听见很遥远的声音……到这种时候,就快了。
依我们无数次的经验,从那时候起,大约还有一天的时间。
”所以民间传说有时候和医学道理也是不谋而合,老祖宗留下来的传说也有其可鉴之处。
然而不同的是,没有诗意,没有很遥远的声音,只是很简单地握着手,和她说:“不要怕”。
临终的人并不是恐惧死亡,他们只是恐惧疼痛!死亡不可避免,疼痛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有时候我们单方面想要执意去延长一个人的生命,用尽一切所谓的科学技术来实现自己的天真想法,现在看来还不如真切考虑病人是不是感到舒服。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