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相关知识

合集下载

网络传播的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的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的知识点总结1. 网络传播的特点网络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传播方式多样、信息保存时间长等。

这些特点使得网络传播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2. 网络传播的形式网络传播的形式有很多种,主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文字是网络传播最基本的形式,它能够传递大量的信息和思想;图片能够直观地展现事物的外观和特点;音频和视频则可以更加生动地传达情感和思想。

不同形式的传播方式可以互相补充和提升,共同构成了网络传播的丰富媒体形式。

3. 网络传播的重要性网络传播在当今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方式。

不仅如此,网络传播还成为了商业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等各个领域的重要工具,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 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未来,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媒体化,网络传播将更加注重多媒体的融合;二是个性化,网络传播将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定制和推送;三是互动化,网络传播将更加注重用户参与和交互;四是全球化,网络传播将更加注重多国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 网络传播的挑战网络传播虽然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包括信息真实性、信息泛滥、信息隐私等问题。

在网络传播中,有时会出现不实信息、虚假信息等,这会对人们的认知和判断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网络上的信息泛滥也使得人们难以在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而信息隐私泄露问题也影响了用户对网络传播的信任度。

6. 网络传播的道德问题网络传播虽然提供了便利,但其发展也伴随着一些道德问题。

例如网络欺诈、网络暴力、侵犯他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这些不良现象对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从网络传播的伦理和道德出发,合理规范网络传播行为,维护网络传播的良好秩序。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2)第一节计算机网络 (2)第二节连接的演进 (3)第三节自进化:网络媒体的演变 (5)第四节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7)第五节重定向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9)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第一节计算机网络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1)硬件A. 若干台计算机;B. 相关的通信设备;C. 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

(2)软件A.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B.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

C. 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应用。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广域网和局域网A. 局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公里以内,传输速率相对较高。

主要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

B. 广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十公里以上,甚至可达到几万公里。

传输速率相对局域网来说较低。

主要是公用数据通信网。

(2)有线网路和无线网络A. 有线网络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一定的介质来连接。

B. 无线网络采用视线介质(无线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3.网络协议(1)协议(Protocol)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各种应用程序、文件传送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现在所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于定义设备连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通俗地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3)IP地址分为两类:A. 一类是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采用静态地址;B. 一类是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可能不一样,例如我们家庭中电脑上网,通常都是被分配动态地址。

4.网络互联技术(1)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了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一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理论框架。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梳理其中的关键知识点。

一、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网络传播是指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的传播活动。

它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交互性、全球性等特点。

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信息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广泛的范围传播。

二、网络传播的技术基础(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包括 TCP/IP 协议、网络拓扑结构、路由器和交换机等设备的工作原理。

这些技术是构建网络通信的基石,确保了数据的准确传输和网络的稳定运行。

(二)多媒体技术涵盖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处理和编码技术。

使得网络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了用户对于多样化信息的需求。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如4G、5G 网络,以及移动应用开发平台,为网络传播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性和灵活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传播信息。

三、网络传播的类型(一)网站传播各类网站是网络传播的重要平台,包括新闻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社交媒体网站等。

网站通过页面设计、内容组织和更新,吸引用户访问和互动。

(二)社交媒体传播如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创建个人账号,发布动态、分享观点、与朋友和关注者进行交流互动。

社交媒体的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强的特点。

(三)电子邮件传播虽然在即时通讯工具兴起后有所式微,但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正式沟通和信息传递方式。

(四)搜索引擎传播用户通过输入关键词,搜索引擎能够快速检索并呈现相关的网页和信息,帮助用户获取所需内容。

四、网络传播的受众(一)受众的特征网络受众具有自主性、个性化、参与性等特点。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信息,并且能够积极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

(二)受众的行为包括信息搜索、浏览、评论、分享等。

《网络传播学》课件

《网络传播学》课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口碑传播是指受众在接收到传播内容后,向他人 推荐或分享的行为,口碑传播的效果往往比传统 广告更为显著。
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
信息泛滥Βιβλιοθήκη 01网络传播的便利性和快速性导致了信息的泛滥,大量无用的、
虚假的信息充斥着网络空间,给受众带来困扰。
社交变革
02
网络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和社交习惯,人们可以通过社
交媒体等平台随时随地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实施处罚措施
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网络传播行为,依 法进行处罚,包括罚款、撤销资质等 。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 打击跨境网络传播违法行为。
网络传播的自律机制
行业自律组织
企业自我约束
成立相关的行业自律组织,制定自律规范 和标准,引导会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伦 理准则。
网络传播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自律意识。
详细描述
网络传播学的跨学科性表现在它融合了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实践性则体现在它 关注网络信息传播的实际问题和现象,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态性则是因为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传播方式不断 变化,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
02 网络传播的原理与技术
网络传播的原理
信息的高速流动和广泛覆盖。
网络传播的技术基础
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是网络传播的核心技术,包括 TCP/IP协议、HTTP协议、SMTP协议 等,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互联互 通。
云计算技术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采集、 存储、分析和可视化,为网络传播提 供了更加精准的目标用户分析和个性 化推荐。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一、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
个人: 大多数个人开办自己的网站,其基本出发点,是满足与分享个人兴趣爱好 。与其他主体所办的网站相比,个人网站一般规模小,内容单一,影响力 相对也较小。但也有一些个人网站具有鲜明的特色,且有很高的人气。 有一些个人网站在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最 终获得投资,进入商业化运作。
五、博客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一)博客写作者的使用与满足 网民从事博客活动,外在表现有种种不同,但是,他们的内在心理机制是 一致的。从总体上看,博客活动表现为三个层面的需求:一是内在的根本 心理需求;二是对博客平台的直接使用需求;三是对社会报偿的需求。三 者相辅相成,博客活动能否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三个层面的需求是 否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个体也会通过自我调节来尽可能使三者达到协调一 致。个体需求的满足还需要一些其他因素的支持。
二、网络论坛的作用
(一)网络论坛对网民的作用 网民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动机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自我表现层 面;第二个层面是社会互动层面;第三个层面是社会报偿层面,包括社会 归属与社会资本获取等。论坛也是如此。由于网络论坛的结构与传播特点, 网民在论坛中的突出诉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自我表现与表达、获得社会 归属感、获得环境认知、获得社会认同。
二、即时通信传播的特点
点对点的交流结构 同步的交流时效 交流的可控性 丰富、可切换的交流手段
三、即时通信中的关系网络与公共传播
即时通信交流从微观上看是点对点的,但是,从宏观上看,每一个参与交 流的个体都只是某个庞大而复杂的交流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也就是说,每 一个个体都会通过这个网络与他人产生联系。 与那些固定的交流对象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强联系”。基于强联系进 行的“点对点”传播,人们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因此,信息传播会更有效。 除了“强联系”,即时通信交流网络中的个体还可以通过他人的“中转” 与素不相识的人产生联系,这种联系可以说是一种“弱联系”。

网络传播 名词解释

网络传播 名词解释

网络传播资料:一、名词解释:博客:来源于英文Weblog,也称网络日志。

它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按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的帖子构成。

网格技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专门针对复杂科学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

这种技术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其中每一台参与计算的计算机就是一个“节点”,而整个计算是由成千上万个“节点”组成的一张“网格”,这种计算方式就叫网格计算。

微博:即微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云计算:一种能够通过网络以便利的、按需的方式获取计算资源(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的模式,这些资源来自一个共享的、可配置的资源池,并能够快速获取和释放。

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传播形式。

Internet:因特网,又叫做国际互联网。

它是由那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全球网络。

网民:CNNIC最新调查用的是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

诞生于1998年7月8日。

(或者“网民主要是一个从网络使用者的行为效果来阐释的概念,并不是所有利用互联网的人就可以被称为“网民”,而是必须在个体自我意识上、对使用网络的态度上、网络活动的特征上以及网络活动的行为效果上等表现出一定特点的使用者才可以被称为“网民”。

”)二、简答:沉默的螺旋: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越发大胆的表达和扩散;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发展过程。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假设,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的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1. 网络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网络传播是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和其他数字化技术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活动。

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全球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2. 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网络传播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ARPANET,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传播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3. 网络传播的影响和作用网络传播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网络安全等问题。

二、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1. 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理论研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包括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等环节,是网络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2.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是研究传播现象的学科,主要包括传播过程、传播效果和传播媒介等方面,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包括信息传递、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等,对网络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和特点1. 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包括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博客、微博等形式,它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全球性等特点。

2. 网络社交网络社交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交活动,包括社交平台、社交应用等,它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改变了传统社交方式。

3. 网络广告网络广告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品和服务的宣传和推广,它具有精准定位、互动性和成本效益等优势,成为主流的广告形式。

四、网络传播的影响因素1. 技术因素网络传播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包括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它们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推动了网络传播的发展。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网络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广告投入、市场需求、盈利模式等,它们决定了网络传播的商业化程度和发展方向。

网络传播知识集锦

网络传播知识集锦

钱天白“中国上网第一人”;首先进行电子化尝试的报纸是《杭州日报》;《神州学人》是第一家走上互联网的媒体;《中国日报》开先河;网站的类型:门户网站、垂直网站。

一、网络传播方式(1)、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特点】文字交流为主;广泛性;偶然性;匿名性;多重性。

(2)、网络中的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为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而进行的传播,如BBS等。

(3)、网络中的组织传播:可以通过书面文件、会议、电话、传真、组织内公共媒体和计算机通信系统等进行。

实现组织传播主要通过:组织内联网和互联网。

(4)、网络中的大众传播: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活动。

二、网络传播功能三、网络成瘾——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

四、网上论坛:BBS(1)BBS中二级传播模式:媒体——受众1——BBS——受众2(2)BBS塑造舆论的多元空间:①在BBS中不同媒体的议程设置彼此冲突;②媒体议程设置受到二级传播的重构;③媒体议程设置还受到其他公众议题的影响,网民可以自己制造议题;④双向传播提供丰富广阔的舆论讨论空间。

五、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在国内更多被认为是社交网站,如人人网、开心网等。

其理论依据是六度理论。

六度理论——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于20c60s最先提出——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

六、微博客特点:①草根性更强;②多平台: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平台上,有多种商业模式并存;③可形成多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可能;④注重用户体验;七、只有国家批准的四类网站可以从事网络新闻登载业务:①中央新闻单位网站;②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新闻单位网站;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单位网站;④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

网络新闻传播知识点汇总情况

网络新闻传播知识点汇总情况

简答题:一、二章几个概念:1、网络媒体:由报刊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传统新闻机构创办的媒体和从事新闻传播的商业,以及其他发布新闻信息的各种。

2、网络媒体的主体:传统媒体和商业的新闻中心。

3、网络新闻传播:主要指网络媒体通过互联网而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

4、网络新闻事业:是网络新闻传播的专门化、职业化形态。

网络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研究;对网络新闻事业的研究第一章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第一节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互联网的本质:将若干LAN(局域网)和W AN(广域网)连成一个大而合一的全球计算机网络。

传播媒介,即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承载、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

当计算机(电脑)将信息技术、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等结合起来形成国际互联网(Internet)时,有人指出,网络化的个人电脑的出现,标志着一场媒介革命的来临。

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媒介形成——万维网(World Wide Web)计算机网络:将各自独立的计算机处理节点通过线路连接成为计算机系统。

二、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互联网形成和发展的阶段:1、略具雏形的ARPANET阶段(1969年—1986年)2、在科研教育中发展的NSFNET阶段(1986年—1992年)3、在商业化运作中飞跃的互联网阶段(1992年以来)4、Web 2.0 兴起(2004以来)三、互联网的功能和应用(一)互联网媒体的技术特征:具备信息源、渠道、接受终端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一体化的高效功能。

包括多媒体、超文本、分组交换、同步传播和交互性五个方面。

(二)网络媒体的功能:1、多媒体功能2、信息检索功能3、超功能此外还包括媒介数据库服务、用户反馈、用户参与新闻报道等功能。

(三)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电子、万维网、在线聊天、网上论坛、博客、维基、微博第二节网络新闻传播的产生二、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网络新闻:报纸、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建立的或其他专门化的新闻性所发布的新闻。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4 一一方方面面,通过博客、SNS、微博、微信等应用用,个体可以不不断地扩展自自己己的人人际关系资源,构建与延伸自自己己 的人人际关系网网络,从而而为个人人的发展积蓄社会资源能量量。另一一方方面面,通过Web2.0的应用用,个人人的声音音可以扩 散到社会空间,个人人行行行为放大大为社会性行行行为。普通个体无无须传统大大众传统媒介的中介,就可以在公共话语空间 发出自自己己的声音音。这种声音音有时甚至至可能与多家媒体的声音音相抗衡。Web2.0使个体有可能获得前所未有的影 响社会局面面的能力力力,在与权威声音音的⻆角力力力中获得一一个“杠杆支支点”。
WWW浏览器器是一一种图形化的网网络操作界面面,它打破了了必须使用用命令才能执行行行网网络操作的局限, 使得网网络的操作变得简单、方方便便和趣味盎然。更更重要的是,WWW中的超链接思想,使得网网络信息之 间通过链接产生生了了丰富、多元的关系,这突破了了过去传统媒体的线性的、封闭的信息组织模式。
1 ①广广域网网(WideAreaNetwork,WAN)和局域网网(LocalAreaNetwork,LAN)的区别主要在于网网络节点分布 的地理理范围,以及通信距离和传输速率。局域网网主要用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网;广广域网网则主要是公用用数据通信网网。 ②有线网网络与无无线网网络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通过传输介质来实现连接。有线网网络中,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用一一 定的介质来连接。无无线网网络则采用用视线介质进行行行数据传输。
从起源看,互联网网本身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解决的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问题, 目目的是实现机器器间的信息传输与共享。
2、内容与内容的连接:互联网网走走向“媒体化” WWW是互联网网中的一一种应用用方方式。它的主要思想是,利利用用互联网网传送超文文本信息(即包括文文 字、图像、声音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且信息之间可以用用超链接进行行行关联。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
Network Communication
目 录
01
网络传播的介绍
02
网络传播的特点
03
网络传播的类型
04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05
网络传播小贴士
PART 01
网络传播的介绍
1.1 定义 1.2 研究方向
1.1 定义
定义
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 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 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 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 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 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网络传播的普及使得大多数人 都能够获得信息量的增长,但 是那些经济条件好的、有一定 文化的人能够比那些经济条件 差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随着 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知识 鸿沟”可能反而会越来越大。另 外,那些没有经济和技术条件 来接触和应用网络的人有一种 被社会隔离的感觉,他们对网 络感到压抑和沮丧,对整个世 界有陌生感和技术恐惧感,甚 至放弃自己的个人责任和社会 责任。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 家之间的“知识沟”和“数字沟”也 许不但没有因为网络传播的原 因而缩小,反而拉大了。
的形象。但是,网络中的交流技巧与在现实中的交流技巧是很不一样的,一些人习惯
了网络交流的方式与语言,回到现实世界里来,难免会有不适应的感觉,这也会减少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人际交流的愿望。
3.2 网络群体传播
介绍
网络中的很多应用,都促进了人群之间频繁的交流互动。在这种交流的基础上,网络
1
中的很多人群的交流不再是偶然的,而是逐渐变为固定的、持续的,这些人群进而演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一、网络传播的概念和特点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分享的一种形式。

其特点包括:全球性、即时性、互动性、多样性和社交性。

1. 全球性:网络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使信息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2. 即时性:网络传播实时传递信息,使人们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消息和资讯。

3. 互动性:网络传播提供了双向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使信息接收者也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4. 多样性:网络传播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5. 社交性:网络传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社交,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信息分享和交流。

二、网络传播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网络传播的内容包括新闻、娱乐、教育、商业等多个领域。

在形式上,网络传播主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1. 新闻传播:网络新闻传播成为重要的新闻报道媒介,通过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进行即时报道。

2. 娱乐传播:网络娱乐内容包括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等,通过在线视频网站、音乐平台、游戏平台等进行传播。

3. 教育传播:网络教育成为重要的教育传播途径,包括在线教育平台、远程教育等形式。

4. 商业传播:网络商业传播涉及电子商务、网络广告等领域,在线购物、电子支付等成为主要形式。

三、网络传播的影响和挑战网络传播对社会生活和传媒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1. 信息获取与选择:网络传播扩大了信息获取的途径,但也增加了信息量和真实性的挑战,人们需要辨别信息真伪和选择可信信息。

2. 社交网络影响:网络传播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但也可能导致信息泛滥、网络暴力和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

3. 媒体生态变革:网络传播改变了传媒行业的格局,传统媒体面临转型和挑战,需要适应网络传播的形式和需求。

4. 网络安全威胁:网络传播面临网络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威胁,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保护机制。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络传播概论(彭兰)第⼆章知识点整理⽬录第⼀节⽹络的多重属性 (2)1.⽹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2)2.⽹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2)3.⽹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4)4.⽹络的社会形态属性 (5)第⼆节⽹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7)1.⽹络中的⼈际传播 (7)2.⽹络中的组织传播 (8)第⼆章⽹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第⼀节⽹络的多重属性1.⽹络的技术平台属性(1)技术进步与⽹络功能的良性互动世界各国在⽹络技术上的⼈⼒与物⼒投⼊带来了⽹络技术的突飞猛进。

反过来,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进⼀步拓展⽹络应⽤的⼴度与深度,这就更加促进了政治、经济、⽂化等各⽅⼒量对于⽹络的关注以及在⽹络中的投⼊。

(2)⽹络技术的特点它与很多技术相互关联,其发展脉络更复杂。

它不仅是⼤众传播的⼿段,也是⼈与⼈沟通的⼿段,来⾃⽤户⽅⾯的驱动⼒,对于技术发展起着明显作⽤。

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是⼀种传媒技术,更涉及社会⽣产与⽣活的各个层⾯。

因此,它的发展动⼒更为多元、强劲。

(3)防⽌“技术近视”和“技术决定论”当我们研究⽹络媒体的发展时,不能忽视技术在它的历史进程中的作⽤,更要时刻关注技术对于未来传媒业⾛向可能起到的作⽤,否则就可能陷⼊“技术近视”的沼泽。

但在看到技术可能性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技术因素只是媒介发展的⼀个动⼒,⽽政治⼒量、经济⼒量的⼒学关系,对于媒介的发展是更为重要的。

2.⽹络的传播媒介属性(1)⽹络传播的复合性A. 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a) ⽹络是⼀种复合性媒介,所承载的传播形态包括⼈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交织、渗透与互动关系。

b) 从传播形式来看,⽹站、客户端、电⼦邮件、即时通信、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相互连接、渗透,形成了⽴体的传播⽹络。

B. 传播⼿段的多媒体融合多媒体融合有两个层⾯的含义:a) ⼀是指⽹络平台可以承载任何⼀种形式的信息;b) ⼆是指在有关某⼀事件或主题的信息传播中可以综合运⽤多媒体⼿段。

网络传播概论自考知识点汇总

网络传播概论自考知识点汇总

网络传播概论自考知识点汇总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大众传播学是传播学的重要分支。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最关键的是要为传播学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传播学的各个学科中,行为学、信息学是最接近的。

它最突出的特征是“边缘化”。

传播的概念可划分为三大类型:第一,强调交流是信息的分享。

二是强调沟通是有意的施加影响。

三是强调沟通是一种交互的信息传递。

传播的一般作用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从心理层面上对传播的个人或个人的作用进行分析。

二是从社会学、经济学和思想学的视角,对传媒的社会作用进行了研究。

传播学的研究方向为:多学科的理论探讨到调查、分析和指导传播实践的发展。

传播效应是传播学研究的起点,也是传播传播的一条主线。

传播学以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传播过程及其影响进行研究。

传播的先决条件是接受人。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本篇文章主要对《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一书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涉及到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网络社交与群体互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网络营销等方面。

一、基本概念1. 网络传播:指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共享,实现人们之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与社会交流的过程。

2. 网络化社会:指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全面、大规模、持续地变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不可逆转的。

3. 媒介:指传播或传递信息的工具或途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例如书、报、电视、广播等。

4. 新媒体:指使用计算机技术作为媒介的传媒形式,例如互联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

5. 平台:指提供网络传播服务的基础设施,用于用户之间交换信息和进行互动。

6. 消费者生成内容(UGC):指消费者利用网络途径自主创作或发布的各种内容,如照片、视频、音频等。

7. 微博:指一种基于微型博客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通过用户发布短小的消息实现信息共享。

8. 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技术连接和交流的人们谋求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共识和身份的社交化趋势。

9. 互联网思维:指以开放、共享、创新的态度,基于多元化的信息、多级的沟通、自由的访问和自主的交互,通过互联网与网络技术进行全面协作、开放创新和全球化交流的新型思维方式。

二、网络社交与群体互动1. 社交网络:指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平台,通过分析用户信息和网络行为,形成人际关系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

2. 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技术连接和交流的人们谋求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共识和身份的社交化趋势。

3. 群体互动:指利用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多人之间的交互和协作,提高交互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参与感和主动性。

4. 社交媒体营销:指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市场推广、品牌宣传、产品销售和消费者服务等活动。

《网络传播概论》 必考知识点 超详细笔记

《网络传播概论》 必考知识点 超详细笔记

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发展历史第一节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1、万维网的功能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突破了平面文字的限制,可展现图形、动画、声音、影响等,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多媒体信息网络;二是采用了超文本链接技术,这是一种有关采集、储存、管理、浏览离散信息,建立和表示信息之间的关系的技术,任何超文本系统都是由存放信息的节点和表示信息之间的链接组成的。

2、这一阶段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电脑迅速普及;二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三是网络媒体功能凸显。

3、1992年,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创办了全球第一份网络版报纸,从此各类传统媒体先后向互联网进军。

四个发展阶段:1992—1996;1996—1997;1997—2003;2003—至今。

第二节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1、第一阶段: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从网络管理模式上看,可称为非开放性的学术网络阶段。

1994年5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BBS站,这是中国内地的第一个BBS站。

2、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的网络传播呈现出与其他国家类似的特点,即网络用户急剧增多,网络媒体功能充分展现及电子商务的渐进发展。

搜狐是中国第一个分类搜索引擎网站。

3、第三阶段:三网融合并不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限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

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面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面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面上趋向使用统一的TCP/IP协议,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通过技术改造,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目的是想网络用户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的服务。

第二章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第一节Web2.0的传播理念1、网络界一般将以浏览器为特征的“一对多”式的传播网站称为第一代网站(Web1.0),而将以聚合内容技术(Rss)和标签技术(Tag)为特征的个性化传播网站称为第二代网站(Web2.0)。

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网络传播概论名词解释:1、信息图表:将信息数据等可视化的一种方式。

(含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列表). (新闻信息图表:它是那些具有新闻价值或者可以传达、解释新闻信息的图表,其特点是形象性与直观性。

)2、网络新闻专题: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

3、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指运用各种社会媒体平台和手段开展的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客户服务、企业公关等活动.4、网络论坛:通常是指以各种话题讨论为主的BBS。

它是利用网络手段所开展的一种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是网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也是网民评论的主要栖息地。

5、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也可以说,语义网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

6、微博:也称为微博客,它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在微博平台上发表简短的消息,这些消息可以即时地传送给关注自己的那些对象。

尽管它常常被拿来与博客相比,但微博不是博客的一种简单延伸,它把即时通信、SNS和博客等的特点结合起来,从而在人际交流与公共信息传播方面形成了综合优势.7、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源于社会组织,社会变化以及由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技术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百度)从微观来看,该“网络社会”是从原现实社会中分化出来的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分离与统一的新的现实社会。

从宏观视之,它是由人们的交往实践主体与主体通过网络这一中介客体构成的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是现代世界交往、互动联系的媒介,是交往实践全球化的共在结构。

8、网络营销: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9、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问答:一、网络新闻报道单元是对日常稿件进行整合的一种手段,常常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息和手段等共同组成一个小的集合,通过他们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与新闻专题相比它的规模要小得多,且针对的是各种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日常报道,而不一定是重大报道题材。

网络传播法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法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法知识点总结网络传播法是指在网络环境中,人们通过互联网和其他网络技术进行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活动所涉及的一系列法律规范和制度。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和挑战。

网络传播法的发布和实施,旨在保护网络传播的秩序和安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网络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传播法的基本原则1. 法治原则法治是国家的根本原则,也是网络传播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网络传播法应当以国家的法律和法规为依据,明确规定网络传播行为的合法性和违法性,对于违法行为应当进行惩处,确保网络传播活动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

2. 平等对待原则网络传播法要求对所有网络传播活动进行平等对待,不论是个人、组织还是政府机构,都应当依法享有进行网络传播的权利和义务。

这一原则体现了法律对于网络传播活动的中立性,保障了每个网络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3. 自律原则网络传播涉及到信息传播和交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因此,网络传播法倡导网络主体在进行网络传播活动时应当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保持信息的真实、合法和公正,增强网络传播的道德约束力。

4. 公益原则网络传播法要求网络传播活动对社会公共利益应当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保障公共利益不受损害,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这一原则体现了网络传播活动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积极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网络传播法的主要内容1. 网络言论自由网络传播法保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网络言论自由。

网络是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保障人们在网络上言论自由是维护公民权益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网络言论自由包括对于个人在网络上发表观点、表达意见和对社会现象进行评论的自由权利,同时也包括对于网络内容的审查和监管的合理性。

网络传播法要求网络传播机构和个人应当依法行使网络言论自由,保证言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进行传播活动。

2. 网络隐私保护网络传播法还规定了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网络传播的定义:人类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进行的数字化信息传播。

网络传播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是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它提供的是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的交流、传播和共享的平台。

二、信息的主要特性有:客观性可处理性可识别性可存储性可传输性时效性共享性三、四次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的形成;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字符号的产生和运用;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第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电磁波的利用。

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计算机革命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四、“信息社会”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学者首先提出来的。

特征: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主要力量;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产业主体;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人们的生活方式面临巨大改变。

五、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

”六、现代通信的手段包括: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七、信息全球化美国1993 年,“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Agenda of Action)。

1994年3月,“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的构想。

欧洲1985年2月欧共体通过了《欧洲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战略计划》。

1995 年2月召开的西方七国集团部长级会议就建立GII的一系列原则达成共识,并于当年3月开始政府间联网。

俄罗斯1994年初成立了由总统办公厅直接领导的国家信息委员会,并制定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新世纪伊始,政府又推出了信息化发展纲要。

日本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政府制定了《2000年信息产业设想》。

2001年初,日本开始实施“e-日本战略”,在此基础上,日本政府又提出了新的“u-日本战略”。

韩国1994年“超高速信息通信网”。

内容:一是计划建设覆盖全国每个家庭的光缆通信网络;二是建立以广域综合信息通信网为目标的超高速空中信息通信网;三是研制具有高清晰度的PCTV。

八、文化冲突日益加剧网络空间信息流动的自由使民族文化发生剧烈碰撞,不同性质的文化交流时也就产生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文化冲撞。

文化冲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的不同性质,而直接原因是经济、政治势力造成的文化实力不同,以及由此引起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制和渗透。

九、国际政治斗争的新武器网络媒体不仅在对内的宣传报道上发挥了作用,而且在对外宣传报道、争取国际舆论方面也开始发挥独特的作用。

十、因特网被称为第四媒体,是将它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并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并存的新的媒体。

它包含了人类信息传播的两种基本方式,即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比较网络传播和媒体传播模式的不同?人际传播:一对一的传播大众传播:一对多的传播网络传播:多对多的传播十一、网络传播自由(结合实例)传统媒介的网络化,用户的选择是自由的。

信息交流权利的平等化和大众化。

网络传播透明度大大提高,人为控制封锁的可操作性越来越低。

十二、“把关人”重新定义1947年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 :“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某些‘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留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

”“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十三、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布雷斯·帕斯卡(Blaise Pascal)1642年制造第一台实用的计算机德国数学家和哲学家哥特弗瑞德·威廉·冯·莱布尼茨1673年制造“步进计算器”(四则运算)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比奇“计算机之父”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2月14日 ENIAC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十四、计算机的应用:科学计算过程检测和控制信息管理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网络通信十五、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分类局域网都市网广域网十六、局域网的拓扑结构:总线型拓扑结构、总线型拓扑结构、环形拓扑结构十七、互联网的基本服务: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网上论坛信息浏览 FTP文件传输远程登录服务BT下载十八、传统媒体的变革:信息传播者、信息接受者、传播的信息、信息的传播方式、信息的反馈十九、职业新闻工作者:受过系统新闻教育和新闻培训的,经过新闻的准入制度批准的专业人员。

他们了解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了解新闻报道的规律,掌握了采访、写作、编辑的专业技能。

二十、超链接——信息和信息联系的一种网状结构。

它是通过对一些关键字建立链接,使信息之间的关系更加直接的空间组织手段。

目的是为了加强信息间的联系,让人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二十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一)单向传播——双向传播点对面单向-点对点、交互式(二)大众传播——小众传播个性化、专门化(三)单一媒体传播——多媒体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同步被动式传播——异步主动式传播固定-不固定二十二、域名(Domain Name):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等机构或者个人在互联网上注册的名称,是互联网上企业或机构间相互联络的网络地址。

[提供服务类型.] 组织名称. 组织性质域名 [.地理域名]常用组织性子域名:com:商业机构edu:教育机构ac:研究机构gov:政府机构int:国际性机构mil:军事机构net:网络技术组织org:非盈利性机构二十三、名解:博客(Blog):Weblog的简称(Web+Log),指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

“网络日志”。

博客是一种个人信息发布方式。

它通常由剪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帖子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叙排列。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二十四、微博的影响力:(1)随时随地分享心情(2)扩大个人影响力(3)交流沟通(4)收听广泛二十五、网络中的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2、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一)获得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关的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二)建立社会协作关系;(三)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四)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3、人际传播的特点(一)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二)信息更为丰富和复杂;(三)高质量——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4、网络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1)E-mail特点:(一)传播速度快(二)多媒体交流弊端:(一)传播质量(二)功利性(2)网上聊天:(一)多人在线实时交谈(IRC)(二)即时通讯(IM)优点:交流的深度;敞开心扉弊端:传播效果;时间性;掩盖隐藏5、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重性6、网络人际传播对物理世界的影响(一)对物理世界人际交流质量的影响过分依赖网络中的人际关系,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

网络成瘾症(二)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反作用社会化的内容:①促进人格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②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③掌握社会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任务:社会化的任务之一是建立健全的人格,使之具有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特征。

社会化的另一项任务是将一致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传达给个体,使个体接受与维持社会规范,保证社会的运行。

7、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一)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负面影响;积极影响(二)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双向沟通;延伸新闻报道的广度与深度二十六、网络中的群体传播1、群体的定义广义: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结合体。

狭义: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集。

2、群体的特征:(一)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二)有持续的相互交往;(三)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四)有一定的分工协作;(五)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3、群体的功能:对社会——将个人与社会相连结的桥梁与中间纽带。

对个人——①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②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③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4、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岩原勉(日本)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感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5、网络群体的形成:(一)在物理世界已经存在的,通过网络来发展群体成员间的关系。

(二)通过网络形成的新群体。

6、网络群体的流动性大7、群体认同(group identity):也称“群体归属感”,它是指群体成员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要满足而对群体产生的认同感。

认同度级别:高认同度;中认同度;低认同度;无认同度。

8、网络群体传播的特点:(一)成员身份公开性与匿名性并存网名相对固定;传播的活跃;恶意利用(二)重新赋权信息的交流量;文字表现力;技术能力9、研究网络群体传播的意义:(一)可以了解网络群体规范的形成;(二)有助于理解群体文化的形成于发展;(三)有助于建立网民与网站的牢固关系。

二十七、网络中的组织传播1、组织: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组织的结构特点:①专业化的部门分工;②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③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2、组织传播: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种。

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组织传播的渠道:下行传播;上行传播;横向传播3、内联网——是在一个组织特别是企业内部使用互联网技术实现通信和信息访问的方式。

内联网的实现:Web;E-mail;BBS;IM;FTP内联网的影响:(一)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结构,使组织从金字塔式演变成“网络式”。

“集权制”“分权制”(二)改变了组织成员间的交流方式。

“集中办公”“分布式办公”4、互联网是实现组织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二)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5、宣传的七种手段:妖魔化、光辉化、移花接木、证人现身、平民百姓化、一面之词、大家一起来 6、网络宣传的特点:(一)组织在宣传活动中可以更好地掌握主动权;(二)组织的网络宣传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网站的影响力。

二十八、网络中的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