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测试题(一)
文学批评史考试试题及答案

文学批评史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以下哪位学者被认为是文学批评史的奠基人?A.儒略斯·凡内根B.威廉·黑兹里特C.西塞罗D.亚里士多德答案:D2.下列哪一本著作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重要里程碑?A.《文心雕龙》B.《笺疏》C.《古文观止》D.《论诗》答案:A3.以下哪位批评家将文学创作比喻为“刺剑,剑锋必须磨利”?A.蒲松龄B.鲁迅C.毛泽东D.周作人答案:B4.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作者消失”的文学批评理论?A.罗兰·巴特B.罗曼·雅各布森C.温斯顿·麦凯恩D.托·纳奇克答案:A5.以下哪位批评家被称为“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泰斗”?A.钱钟书B.胡适C.周作人D.聂绀弩答案:B二、简答题1.请简述西方文学批评史中的“新批评”理论。
答:新批评是20世纪中期西方文学批评的一种理论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威廉·黑兹里特和R·P·布莱克莫尔。
新批评强调文本自身的内在结构和意义,把注意力集中在作品的形式、语言和符号等方面,而非从意识形态、历史背景等角度进行解读。
新批评主张读者应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作品,并通过对作品内部的分析和解构来理解其真正含义。
2.《文心雕龙》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影响是什么?答:《文心雕龙》是唐代刘勰所著的一部论述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著作。
它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心雕龙》系统地总结了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经验,强调了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和审美价值。
该书提出了文学的“德艺双馨”观念,强调文学作品应既具有思想内涵,又具有艺术表现力。
《文心雕龙》尤其对后世的诗歌和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简述鲁迅的文学批评思想。
答: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开创了以社会批评为导向的文学批评思想。
鲁迅认为作家的首要任务是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通过文学批判社会现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以意逆志2、发愤著书说3、妙悟说4、六义说5、无我之境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
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答题要点答案要点: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考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
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 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群”,就是“群居相切磋”。
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怨”的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但怨的对象不一定都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牢骚和感情上的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 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 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 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4.知人论世:孟子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要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
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
A.意境说 B.文气说 C.兴趣说 D.神韵说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
A.夏承焘 B.王国维 C.况周颐 D.唐圭璋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
A.金圣叹 B.张竹坡 C.朱彝尊 D.刘辰翁二、多项选择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是()。
A.意境说 B.文气说 C.教化说 D.神韵说 E.兴趣说2、重要的文学评点有()。
A.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 B.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C.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D.刘辰翁的《水浒传》评点E.毛宗岗的《金瓶梅》评点三、填空题:1、1927年,____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_____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1、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性质。
2、中国文学批评史兴起的原因何在?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五、论述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2、论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单项选择题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
A.儒家 B.道家 C.佛家 D.墨家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
A.朱光潜 B.朱自清 C.王国维 D.陈中凡二、多项选择题1、由孟子开创的文学批评方法有()。
A.以意逆志 B.品第高下 C.知人论世 D.神韵说 E.文质彬彬2、荀子开后世()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A.自然 B.文质 C.明道 D.征圣 E.宗经3、提出“诗言志”命题的先秦典籍有()。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荀子·乐论》四、论述题:1、试述孔子的文学思想。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

1. 先秦儒家代表孔子和孟子,其观点分别见诸于《论语》和《孟子》。
2.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 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5.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6.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7. “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8. 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9. 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10. 先秦道家代表庄子,其观点体现在《庄子》一书。
11. 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2. 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3. 《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4. 《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中国文学批评史测试题(一)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01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03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A、尽美矣,又尽善也B、思无邪C、尽美矣,未尽善也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孔子“尽美矣,又尽善也”两句话所评价是()。
A、《武》乐B、《离骚》C、《韶》乐D、《小雅》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孟子B、庄子C、孔子D、司马迁4、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先秦思想家是()。
A、庄子B、孔子C、老子D、孟子5、提出“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的先秦文论家是()。
A、孟子B、老子C、孔子D、庄子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受到孟子“知言养气”说影响的有:A、曹丕《典论•论文》B、韩愈《答李翊书》C、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D、陆机《文赋》2、受到"诗可以怨"说影响的有:A、发愤著书说B、不平则鸣说C、蚌病成珠说D、诗穷而后工说3、以"物感说"为文学产生原因的文论有:A、《礼记·乐记》B、《荀子·乐论》C、《文赋》D、《诗品序》4、"诗言志"说出现在:A、《尚书》B、《左传》C、《礼记·乐记》D、《孟子》5、提出"明道、征圣、宗经"思想的文论家有:A、荀子B、扬雄C、韩愈D、刘勰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是中国艺术意境论的哲学基础。
正确错误2、"知言养气"之"气"和"文以气为主"之"气"的意思是一样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c)。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d)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b)。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C)。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b)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b)。
A.《文心雕龙•体性》B.《典论・论文》C.《诗品序》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b)。
A.庄子B.钟嵘C.孟子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A.陈子昂B.殷璠C.刘禹锡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b)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d)。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A.读者之意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13、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01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03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A、尽美矣,又尽善也
B、思无邪
C、尽美矣,未尽善也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孔子“尽美矣,又尽善也”两句话所评价是()。
A、《武》乐
B、《离骚》
C、《韶》乐
D、《小雅》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孟子
B、庄子
C、孔子
D、司马迁
4、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先秦思想家是()。
A、庄子
B、孔子
C、老子
D、孟子
5、提出“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的先秦文论家是()。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受到孟子“知言养气”说影响的有:
A、曹丕《典论•论文》
B、韩愈《答李翊书》
C、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D、陆机《文赋》
2、受到"诗可以怨"说影响的有:
A、发愤著书说
B、不平则鸣说
C、蚌病成珠说
D、诗穷而后工说
3、以"物感说"为文学产生原因的文论有:
A、《礼记·乐记》
B、《荀子·乐论》
C、《文赋》
D、《诗品序》
4、"诗言志"说出现在:
A、《尚书》
B、《左传》
C、《礼记·乐记》
D、《孟子》
5、提出"明道、征圣、宗经"思想的文论家有:
A、荀子
B、扬雄
C、韩愈
D、刘勰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是中国艺术意境论的哲学基础。
正确错误2、"知言养气"之"气"和"文以气为主"之"气"的意思是一样的。
正确错误3、"以意逆志"是以读者之"意"去"逆"作者之志。
正确错误4、"文胜质则史"的"史"是虚浮夸张的意思。
正确错误5、"朴素而天下莫与之争美"是老子的思想。
正确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