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津交通史(近代史课程期末论文)
天津近代史完整版
孙中山与天津
•
孙中山与天津的不解之缘
•
•
•
•
•
孙中山一生的革命事业与天津有着密切关系。他曾于1894年、1912年和1 924年三次来津活动,其政治生涯与天津有着不解之缘。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天津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侯杰认为,天津是孙中山政治生涯的圣地,镌刻着孙中山 从事民主革命的历史与贡献。 20世纪初的天津,已是洋务运动的北方中心,全国的第一重镇。随着商贸的繁荣, 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贸易港口和工商业大城市。同时,天津又是清王朝的畿辅重地, 距离中国的政治中心近在咫尺,天津的先进性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辛亥革命 的策源地之一。 1894年6月间,孙中山第一次来天津,带着数千字的《上李鸿章书》,希冀面 见李鸿章,提出自己“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 良主张。遭拒绝后,孙中山便不再对改良抱有幻想,转而远走檀香山,从事推翻清 王朝的革命活动。 1912年8月23日,孙中山第二次来天津,为缔造共和,推行南北统一、发展 经济、振兴中华的建国理念而努力。当日,孙中山登陆天津后即发表了对记者的谈 话,强调此次北上即在“调和南北感情,巩固民国基础”。24日上午,孙中山应 邀出席同盟会燕支部及广东同乡会在广东会馆的欢迎会。随后,他赶赴河北公园发 表演说,再次阐述自己北上之行的目的。 1924年12月4日,孙中山第三次莅临天津。此时,孙中山已是晚期肝癌的患 者,但他为消除军阀混战、废除不平等条约,达到和平统一救中国之目的,仍日夜 操劳。期间,孙中山在天津提出了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随 后乘专车入京,结束了在天津的活动。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辞世。
天津市的建立
• • 清末时期,天津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也成为李鸿章和 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1860年, 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列强先后在天津 设立租界。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天津沦陷。 1901年,由八国联军组成的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除城墙。 民国初年,天津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数以百计 的下野官僚政客以及清朝遗老进入天津租界避难,并图 谋复辟。其中包括民国总统黎元洪和前清废帝溥仪。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 天津特别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别市改为南京国民政 府行政院直辖的天津市。11月,因河北省省会由北平迁 至天津,天津直辖市改为省辖市。1935年6月,河北省 省会迁往保定,天津又改为直辖市。 天津日据时期 天津日据时期(20张) 侵占时期日本对天津基本实行武力统治。日军对天津肆 意烧杀抢掠,加上当时天津水灾,使天津成为名副其实 的人间地狱。被抓走的“劳工”达5万人。天津曾于清朝 大量开辟租界,日军占领初期租界内还算比较安全。太 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强行占领其他国家租借地后天津 再无宁日。 1949年1月15日凌晨5时,人民解放军东西突击集团在金 汤桥上胜利会师。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 1949至1958年2月,天津是中央直辖市。1958年2月天津 划归河北。1967年1月恢复直辖市。
天津百年近代史
学号1307070213《近代史》课程论文天津百年近代史学生姓名黎幸明班级软件二班成绩指导教师(签字)天津百年近代史天津市(英文:Tianjin City/Tientsin City,威妥玛拼音:T'ien-chin,日文:てんしん、テ(ィエ)ンチン,朝鲜语:천진(天津, cheonjin), 톈진,简称:津/TSN/TJC,别名:天津卫、津沽、津门)天津位于华北平原,在海河平原东北部,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扼守京畿,有海河在城中蜿蜒而过。
我国大陆海岸线北部的渤海湾,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我国海拔最低的城市,属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受季风环流影响,四季分明。
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影响,以吹偏南风为主;冬季受蒙古冷高气压控制,盛行偏北风,在初春时易诱发扬沙天气。
一月平均气温为-5.4℃到-3.0℃,七月平均气温为25.9℃到26.7℃,年平均气温为12.3℃,年降雨量为500~700毫米,平均无霜期为196~246天。
目前是中国仅次于上海、北京的第三大城市(还会更强大!!!),四大直辖市之一,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中国北方最大沿海开放城市,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中国大陆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的三大中心之一,是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北方国际物流中心。
有超过1000万人居住和生活在这一地区。
市花:月季市树:绒毛白蜡俗语:"东方不夜城","东方华尔街","南上海,北天津","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天,上,青" 面积:11860.63平方公里,中心城区:500平方公里,滨海新区: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增长),陆界:1137.48公里GDP:1779.9亿美元,RGDP:16.4%(大陆地区第1名),RGPC:13744.2美元(大陆第1名) HDI:0.855(高,中国省级行政区第6名,次于香港、台湾、上海、澳门、北京)HI:85.24(中国第1名) GC:<0.3(中国唯几个基尼指数小于0.3的特大城市) PQLI:52.69(前20名) 邮政编码:300000 电话区号:+86 (0)22 车牌号码:津A、B、C、D、E(出租车)、F、G、H、J、K、L、M、N、O(政府牌照)、津港。
天津近代史考察报告
天津近代史考察报告天津五大道五大道在天津中心市区的南部,东、西向并列着以中国西南名城重庆、常德、大理、睦南及马场为名的五条街道。
天津人把它称作“五大道”。
这里汇聚着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各式历史风貌建筑230多幢,名人名宅50余座。
这些历史风貌建筑在建筑形式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例如文艺复兴式、希腊式、哥特式、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以及中西合璧式等,构成了一种凝固的艺术。
天津最早小洋楼住宅,多为开辟租界的洋人们居住。
那时五大道地区还是一片水洼苇荡。
洋人们的住宅挨着办公区,靠近解放路一带,还有一些在河东原意大利租界的马可·波罗广场周围。
进入本世纪后,由于时势变化,天津在中国的位置变得极为特殊与重要。
一方面社会与朝政更迭变幻,租界成了政治的避风港;另一方面天津得地理,交通与海关之利,充满了商机。
各种要人及富人拥人津门。
一为安全,二为立业发财,三为了住进设施齐全的小洋楼总比传统的四合院舒适方便。
五大道地处英租界的黄金地段,人们便相争置地建房,毗邻而居,于是,这一带就成了天津名符其实的富人区。
若论中国近代城市所拥有的富人区的规模,天津当属第一。
但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五大道的住户洋人很少,基本上是中国人;二是这些作为甲方的中国房主,不懂得西方建筑的风格准则,于是就随心所欲地去删减与添加。
不错规矩的西方建筑,五大道的洋楼要随意得多了。
如果留意去看,偶尔还会发现一些西式山墙上的通气孔竟然被改成一枚老钱图案,实际上,五大道的小洋楼已经中国化了。
外来的事物中,凡属生活性质的,最容易被本地化。
当年起士林西餐的成功,正在于它不是原样的西餐,而是加入中国人的口味。
五大道的另一特色,是建筑的私秘性构成的深遂和幽静的氛围。
这里的住户——无论是寓公式的军政要人,还是成功的实业家们,在当时吉凶难卜的社会背景下,全都希图安逸,不事张扬。
这种心理外化在五大道的环境形象上。
房屋的尺度宜人,倾向低矮,没有高楼;隔院临街,院中花木掩住里边的楼窗。
交通变革与天津城市近代化
理论探讨交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先导和动力。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内河外海,河海相连,便利的交通条件成就了天津城市的发展。
交通方式的近代变革,极大地改变了天津的城市功能和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天津的城市化和近代化进程。
以往关于近代城市交通的研究,多侧重对城市新式交通工具电车、人力车等的研究及其与新兴社会阶层、城市发展的关系,或是在论述地区经济发展因素时作简要分析,而对交通变革对城市发展作用的论述不充分。
①本文选取近代天津交通变革为研究对象,以期阐明交通发展对天津城市近代化的重要作用。
一、开埠前天津传统交通方式在传统时期,维系首都的供应成为华北尤其是华北东部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在运河流域,一个城市的行政等级和城市规模主要取决于其在运河交通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1,p95]据《天津卫志・序》记载:“天津为卫,去神京二百余里,当南北往来之冲,京师岁食东南,数百万之漕悉道经于此,舟楫之所式临,商贾之所萃集,五方之民之所杂处……名虽为卫,实则即一大都会所莫能过也。
”[2]可以看出,天津早在明清时期就是“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内商品流通地域和流通规模的扩大”[3]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华北地区商业和手工业重要集散地的典型城市,而且天津在明清时期由卫变州又升为府,都与其便利的交通、发达的漕运有直接的关系。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境内海河成为各水总汇之处,作为南北往来之要冲,早在汉代即成为南北运河漕运的重要转运枢纽,自元代海漕的兴起和明代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天津直沽港的枢纽地位更为重要,无论河槽还是海漕运输,其都是距大都最近的漕运枢纽和漕粮储备地。
所以,至开埠前,因河海漕运的不断兴盛,天津同东南沿岸各大商业市镇及朝鲜和日本的沿海城市以海河为交汇之点紧密地联系起来。
[4,p22]开埠前天津的交通方式,除发达的河海漕运外,陆路还有贯通四方的官道。
据考证,先秦时期天津已有驿道通达。
元代定都北京,天津为水陆交通枢纽,境内驿道更为发达,但随着清末我国古邮驿的衰落,1878年中国近代邮政在天津创办,驿站作用日渐削弱,最终被清政府裁撤,所以此时的官道早已成为年久失修的坎坷土路。
大学近代史结课论文3000字
大学近代史结课论文3000字在大学课程教学中,近代史的学习对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大学近代史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近代史3000字论文篇一《中国近代史的变迁》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以及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一、中国饱受的多个不平等条约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地向前发展着,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这种独立发展的进程中断了,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鸦片和廉价的商品,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逐步和中国封建统治者勾结,来实现他们独霸中国的目的。
这样,中国便一步步地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从此,中华民族成了一个被压迫的民族。
首先,1840年6月英国以武力侵略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英国侵略军烧杀抢掠,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
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次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的附件。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耗费大量军费,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
此后,洪秀全领导的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了。
1853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还派了两支人马分头北伐和西征。
后来,湘军疯狂反扑,太平军连连失利。
1855年,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大败湘军,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大平天国军事上取得很大胜利的时候,领导人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内部战争。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
论天津交通史(近代史课程期末论文)
论天津交通史20世纪20年代初问世的王倬《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23年),分“古代交通史”、“中世交通史”、“近世交通史”三编,各编均列有“中国”、“各国”、“综论”三章。
全书以70%的篇幅论述中国历代交通,因而就中国交通史研究而言,可以称作我们看到的最早的著作。
此后不久,又有袁德宣《交通史略》( 北京交通丛报社长沙铁路协会,1928年)出版。
这两部专著虽然内容过于简单,但却标志着交通史作为史学新领域的最初开辟,表现出史家视野有所开阔,观念有所革新。
同时,天津——“天子渡津之地”,作为中国近现代不可或缺的港口,其交通及交通发展时便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本论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天津港口发展史①从历史上看,天津是一个因港而建、由港而兴的城市。
所以要谈起交通,必从其港口发展史谈起。
1.古、近代天津地区因港兴城的历史回顾由于天津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的历史变革,造成天津港区中心的3次历史变迁,而每一次变迁都在天津历史上引发了因港兴城的历史过程。
天津港不仅催生了天津城,而且港区变迁拉动天津发展重心的转移。
据唐《通典》记载,因守卫边境地区的军事需要,三汇海口,即位于永济渠、滹沱河和潞河三水汇流的入海处,成为唐代向北部边境各地转运军粮的必经之路,使这里成为具有泊船、装卸、中转和仓储功能的天津最早的海港。
由于三会海口港的兴盛,促使当时的军粮城成为一个繁华的港口名镇。
这是天津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因港兴城的历史过程。
从元朝起,直沽港开始兴盛。
1316年元朝特设“海津镇”,天津步入了邻港筑城,以港兴城的起步阶段。
至清初,继承明制,战事不多,国力强盛,漕运进一步发展,当时自天津城西北角经北大关至天后宫一带,商贾云集,人声鼎沸,屋瓦鳞次,店铺林立,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繁华的商业区和城市经济活动中心。
直沽港的兴盛,使天津成为京都附近一个大型的门户城市。
1861年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
1月20日正式对外开埠。
近代史论文1000字范文(13篇)
近代史论文1000字范文(13篇)写作思路:以近代史作为框架,选择其中比较知名的事件进行书写,最后总结中国人,绝不允许“佛狸祠下,神鸦社鼓”的菊面出现!正文:1840年,_战争爆发,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束,中国的屈辱历史也随之开始,这,便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布不堪回首的侵略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我们应该做的,不仅仅是面对一堆悲惨的数据愤怒的大声嚷嚷几声就算了,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更应该冷静的分析这段历史,然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中国近代史可以简单的以1919作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19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众所周知,_战争以后,英国强迫清政府同它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Y个不平等条约。
割地,赔款,甚至连关税都要同英国商量,曾经的天朝上国此时不得不对船坚炮利的英国言听计从。
即便如此,英国,美G等资本主义国家仍是贪得无厌,它们又通过南京条约副约,虎门条约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以方便它们更好的在中国进行搜刮和侵略。
美G无耻的将所谓“扩大各_益”的功劳归功于自己,而法国则用《黄埔条约》将传教士的坟地都搬到了中国,更可悲的是,为他们守墓的,居然还是我们中国人。
和平的日子没过几年,资本主义列强又开始蠢蠢欲动。
英法急欲通过“修约”来扩大他们在华的侵略范围,而不巧的是,他们的无理要求被中国的皇帝拒绝了。
而他们,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_战争。
_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损失绝不仅仅是烧毁了一座圆明园那么简单。
天津条约使的他们的魔爪伸向中国内地,而北京条约则使大批中国人被当作“猪仔”贩卖出国。
与此同时,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不久的俄国也趁火打劫,强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每每想到俄国的版图,笔者的心都不禁一颤,那是多么巨大的数字啊!可是,那些数字,本来有很多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在资本主义列强无耻侵略的同时,中国人也开始有所觉醒,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外国侵略者的打击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促进作用仍不可磨灭!在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同时,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倭国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G。
关于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结课论文
关于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结课论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学生的一门选修课,目前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论文篇1:《论辛亥革命》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既是一场革命运动,又是一场政治革新运动,同时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但是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是的花,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充分的暴露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虽然它失败了但它开历史之先河,指明了中国今后应该走的道路。
关键词:辛亥革命运动意义道路一、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社会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2)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主义民主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3)新式学堂的兴起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4)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是思想武器;(5)上海和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6)民主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7)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宣传背景: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各地次第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出刊机关报《民报》,确定了革命纲领。
毛泽东曾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2)孙中山先生揭开中国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面纱,这面纱后面的革命又怎样呢?“革命可以‘救人救世’”,“无革命,则亦无和平,腐败而已,苦痛而已。
天津道路 发展史
天津道路发展史天津道路发展史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初创阶段、发展阶段、繁荣阶段和现代化阶段。
一、初创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道路建设起步晚,发展缓慢。
19世纪末,天津作为九国租界的城市,道路建设主要集中在外国租界内,呈现出分散、无序的特点。
道路宽度不一,路面材料以泥土和石子为主,交通设施不完善,给市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二、发展阶段(20世纪初至1949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道路建设逐步走向有序,但发展速度仍较缓慢。
20世纪初,天津开始实施城市规划,道路建设逐渐纳入规划之中。
道路宽度、布局和交通设施有所改善,但仍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材料。
这一阶段,天津道路发展逐渐呈现出放射状结构,但整体规模仍较小。
三、繁荣阶段(1949年至1978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道路建设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城市道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
道路宽度、布局和交通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道路网络。
这一阶段,天津道路发展呈现出环状结构,道路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较好地满足了市民出行需求。
四、现代化阶段(1978年至今)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道路建设迈向现代化,呈现出高速、高效、智能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城市道路建设进入新时期。
道路宽度、布局和交通设施得到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快速路等现代化道路逐步完善。
此外,智能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等新兴交通方式的发展,使天津道路发展迈向新高度。
这一阶段,天津道路发展呈现出网络化、立体化、智能化的特点。
天津道路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下几点:1.城市道路发展要与城市发展战略相结合,确保道路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
2.城市道路建设要注重规划,科学布局,形成完善的道路网络体系。
3.坚持技术创新,引进先进的道路建设技术和理念,提高道路建设水平。
4.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实现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
5.加强智能交通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近代史论文:天津解放桥
天津解放桥,位于天津火车站与解放北路之间的海河上,是一座全钢结构可开启的桥梁,也是国内最大的开启桥,建于1927年。
桥长97.64米,桥面总宽19.5米,高5.5米。
它不仅见证了天津的解放,是天津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也是连接河北、河东、和平三区,沟通天津站地区的枢纽桥梁。
连接河北区世纪钟广场与和平区解放北路的解放桥最初建于1902年,于1923年重建,1927年正式建成。
原名“万国桥”,即国际桥之意。
北连老龙头火车站(即现在的天津东站),南通紫竹林租界地。
因当时的天津有英、法、俄、美、德、日、意、奥、比9国租界,故得此名。
而此桥位于法租界入口处,又是由法租界工部局主持建造的,所以当时天津民众更愿意称它为“法国桥”。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国民政府以蒋介石的名字命名此桥,将“万国桥”改为“中正桥”。
1949年,天津解放后此桥正式更名为“解放桥”,并沿用至今。
1902年法国租界当局要求清政府在海河下游老龙头车站附近,修建一座桥梁,当时被称为老龙头桥。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天津开始修建此桥,桥梁共分四孔,采用变高度的连续钢桁架。
由于城市交通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开始筹建新桥。
1927年新万国桥建成,遂将旧桥拆除。
新建的万国桥于1923年开工,1927年竣工。
原定工程费用以100万两白银为限。
开工以后,造价大为提高,主桥增至152万两,拆除旧桥等增至39万两,共计190万两白银,遂成为海河上造价最高的一座桥梁。
合则走车,开则过船,“万国桥下过大船”,曾经是海河一景。
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天津解放桥万国桥建成之后,曾有不少穷苦百姓被种种苦难压得喘不过气来,跑到桥上纵身一跃命赴黄泉;也有不少赌徒、破产的商人跑到万国桥上扎进河底寻了短见。
桥下水深,人跳下去转眼之间就不见了踪影。
后来法国人在桥上常设警察,除为保卫大桥的安全,也为防止有人跳桥。
抗日战争期间,“万国桥”曾在关键时刻开启,阻断了日本军队过桥,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对中国近代交通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对中国近代交通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和突破,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交通在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繁荣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撑。
近代交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当时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的末期,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然而,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交通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展开。
从最早的马车、船只到后来的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中国的交通工具日益先进,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
交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它促进了人员和货物的流通,打通了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加速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
交通的便利化进一步拉近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距离,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广泛的合作机会。
交通的发展也为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带动了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增长。
然而,中国的交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虽然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城市交通堵塞、公共交通发展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人民的出行和经济的发展。
同时,交通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展望未来,中国的交通发展仍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我们有望实现交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
通过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交通网络的连通性和便利性,提升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交通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对中国近代交通的认识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交通作为支撑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领域,需要加大投入、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并为实现更加繁荣富强的国家目标而努力。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内容安排进行介绍。
可以简要描述下文的章节划分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以便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近代保定天津城市发展比较研究(1840—1927)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内容摘要近代是中国社会)r始转型的历史时期,其发展的主题就是现代化,城市是中国现代化的载体,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体现最为鲜明的地方。
保定和天津在中国城市体系中都具有典型意义,作为当前中国诸多城市中一个普通的大城市,历史上的保定是古代中国崛起的政治中心城市、是近代以来走向相对衰落的传统内陆城市。
作为当前中国非同一般的超大城市和直辖市,历史上的天津是古代中国兴起较晚的普通城市,是近代以来迅速崛起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沿海开埠城市。
但迄今还缺少对这样的两个城市进行比较研究的学术成果,从这一方面说,本论文对保定和天津的比较研究正是进行了这样的理论创新的尝试,保定和天津城市现代化的历程也许可以代表中国近代两种不同类型城市所走过的现代化道路。
论文分古代、近代初期、清术民初三个时段主要从空间演变的角度对保定和天津的城市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
近代城市是古代城市的延续,故笔者首先比较了古代的保定和天津,其历史起源和城市的空问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次,城市的空间演变和城市历史地位的变更互为表罩,具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地位的变化必然引起包括城市空间演变在内的诸多变化,而城市空间的演变则反映着城市的历史地位,笔者以保定和天津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变化为线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
其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是城市近代化的物质体现,笔者以此为主线比较了保定和天津包括城池、衙署、寺庙、等建筑及工业发展、金融机构、商业发展、文化教育、市政建设、交通邮政等在内的各个方面与城市空间的扩展与重构的关系。
城市空间演变包括外部空间的扩展(即城市化)和内部空间重构(即近代化)两个方面。
其四,由于历史上的保定和天津同为直隶省的重要城市,二者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发展契机和衰变动因。
通过比较研究,笔者认为从古代至近代保定和天津都经历了一个现代化的过程,这其中所反映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或许对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历程具有一定的诠释作用和启示意义。
近代历史相关论文1000字范文
近代历史相关论文1000字范文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近代史是我国不可冥灭的一段屈辱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近代历史1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近代历史1000字论文篇一:《论学习西方是近代中国的主流》摘要: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中国在与外国烈强的抗争中,表现出来的实力只能用弱不禁风来形容。
而后来,中国是怎么样在这低迷中走出来呢?他们这时候才真正的意识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别,不再生活在“我央央大国,地大物博,汝等都要臣伏在我国之下!”的梦中了。
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军事,科技,思想。
中国在一步步的追赶外国的步伐。
从一次次难得的机会中总结经验,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维新运动等一次次旧与新的思潮的冲击,“五四”运动,创办《科学》杂志等都是在探索中进步的。
关键词:中国近代中国社会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主流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近代的中国,是内忧外患的中国。
近代的中国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中国,他不同于西方国家,但他也是因西方国家而崛起的。
他本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他偏于一禺,但是世界不允许这样的国家存在。
于是,他被拉进了全球化的浪潮中,他已经不只是他自己了。
一、民族意识的觉醒,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少数爱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
他们通过收集、翻译传入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问英军俘虏和向外国商人、传教士直接询问等各种方式,来获取世界知识。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这些卓识远见表明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的始初就和爱国精神交融在一起。
中国近代汽车发展史论文范文2篇
中国近代汽车发展史论文范文2篇中国近代汽车发展史论文范文一:中国近现代交通与通信工具的进步摘要:进入近现代以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
轿子,马车,帆船,等传统交通工具逐渐被人力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所代替。
同时,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也加快了通信建设的步伐,邮电通信设施逐渐完善。
关键词:交通工具,邮电通信,近现代交通工具的进步,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民国时期,仅北平、天津、上海三市便各有数万辆之多。
自行车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一直流行至今,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以至于有“自行车王国”之称.中国有铁路始于清朝末期。
然而清政府腐败、保守、专制,唯祖宗之规是从,不肯接受新生事物。
他们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因而顽固地拒绝修建铁路。
1888年底,慈禧同意了李鸿章的试车奏折。
在试车时,慈禧被震耳的汽笛声和蒸汽机车巨大的排汽声吓得不轻,但是为了保持自己太后的尊严,她又不便直说,最后以火车的动静太大会破坏皇城的龙气,以及火车司机坐在她前面有损皇家威仪为理由,下旨不准用烧煤的火车牵引大清皇家专列。
但是这条铁路和列车却可以使用,所以就出现了世界铁路史上最为可笑的闹剧。
每天早上慈禧到勤政殿上朝及下朝时就乘坐这条铁路上的火车,但是火车开行时却没有牵引机车,而是使用大量宫内太监挽着黄缎子织成的绳索拉着这六节火车车厢跑。
慈禧在乘坐专列出发时和她坐轿子一样,很多人前呼后拥,专列前有两队太监手持幡旗在铁道两旁引导,另有多名太监用黄缎拉着火车前行,列车后还跟随着一些侍奉的太监。
虽然这条铁路上的火车没有使用蒸汽机车,但却是北京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铁路、车站以及列车。
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作业以天津的历史遗迹为线索
追寻历史的足迹----见证天津天津简称“津”,别名津沽、津门等。
“天津”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永乐初年,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筑城设卫,称“天津卫”。
天津是我们的母亲城,从明代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起,天津设卫筑城,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天津枕河濒海,紧邻京城,是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会点,是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纽带;背靠“三北”(西北、华北、东北),面向东北亚,是距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是邻近内陆国家的重要出海口。
1860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天津成为近代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洋务运动”的基地。
由天津开始的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全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天津近代史的大门由此打开,并成为整个中国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逢周六日,我们就会去参观一些天津在近代史上留下的历史遗迹,深入了解天津的历史沿革,我们先后参观了望海楼教堂,天津站,解放桥,大沽口炮台等历史遗址,对我们的母亲城天津有了更多的了解,漫步历史长河,抚今追昔,我们可以从这些历史遗迹中感受发生在这里的万千风云变幻。
望海楼教堂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狮子林大街西端北侧,以其旧址望海楼而得名,旧称圣母得胜堂,建于1859年,是天主教传入天津后建造的第一座教堂。
这里原有一座望海楼,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曾是清代皇帝出巡到天津时游玩的地方。
这一带车船交汇,商贩云集,是水陆交通的要道。
望海楼的旁边,还有香火旺盛的崇禧观、望海寺等庙宇。
望海楼教堂坐北面南,为石基砖木结构,正面有三座塔楼,远望呈笔架形,具有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
1866年,法国神父谢福音(1820―1870)到津传教,于1869年5月16日拆毁了望海楼和崇禧观旧址,年底建成天津第一座天主教堂———胜利之后堂(圣母得胜堂),俗称望海楼天主堂。
法国驻天津领事馆则搬进了东面的望海楼行宫遗址。
天津交通的英文作文
天津交通的英文作文Tianjin, a bustling metropolis in northern China, has undergone remarkable transformations in its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over the past decades. As one of the four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ianjin has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and its transportation system has evolved to meet the growing demands of its ever-expanding population and economy.At the heart of Tianjin's transportation network is its extensive road system. The city boasts a well-connected network of highways, expressways, and local roads that facilitate the seamless movement of vehicles throughout the municipality. The Jinghu Expressway, a major artery that connects Tianjin to Beijing,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enhancing regional connectivity and reducing travel times between the two cities. Additionally, the city's ring roads, such as the Third Ring Road and the Outer Ring Road, have helped to alleviate traffic congestion within the urban core, allowing for more efficient movement of both private and public transportation.Tianjin's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is equally impressive, with a comprehensive network of buses, subways, and light rail lines. The Tianjin Metro, the city's rapid transit system, has been a game-changer in the local transportation landscape. Launched in 2006, the metro system has since expanded to include six lines, with plans for further expansion in the coming years. The metro has not only improved the commuting experience for Tianjin's residents but has also reduced the city's reliance on private vehicles, contributing to a more sustainable and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transportation ecosystem.Complementing the metro system are the city's extensive bus network and the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Light Rail system. The bus network, operated by a fleet of modern, energy-efficient vehicles, serves as a vital last-mile connection, linking residential areas and commercial hubs to the metro stations. The Binhai New Area Light Rail, on the other hand, provides a dedicated public transportation solution for the rapidly developing Binhai New Area, a key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zone within Tianjin.In addition to its ground-based transportation options, Tianjin has also invested heavily in enhancing its air and maritime connectivity. Tianjin Binhai International Airport, the city's primary airport, serves as a major hub for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lights, connecting Tianjin to major cities across China and the world. Theairport's modern facilities and efficient operations have made it a preferred gateway for both business and leisure travelers.Tianjin's maritime transportation capabilities are equally impressive, with the Tianjin Port playing a crucial role in the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one of the largest and busiest ports in the world, the Tianjin Port handles a vast array of cargo, from containerized goods to bulk commodities, and serves as a vital link in the global supply chain. The port's advanced infrastructure, including deep-water berths, automated container terminals, and efficient logistics operations, have made it a key driver of Tianjin's economic growth and a vital hub for international trade.The city's commitment to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is also evident in its efforts to promote the use of new energy vehicl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ianjin has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China's electric vehicle revolution, with a growing network of charging stations and incentives for residents and businesses to adopt electric vehicles. Additionally, the city is investing in the deployment of advanced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s, including intelligent traffic lights and real-time traffic monitoring, to optimize the flow of vehicles and reduce congestion.Despite the impressive progress made in Tianjin's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the city faces ongoing challenges, such as managing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mobility, reducing emission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ensuring the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transportation resource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Tianjin has been proactive in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drawing on the latest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best practices from around the world.In conclusion, Tianjin's transportation system has evolved into a modern, efficient, and multi-modal network that supports the cit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its expansive road network and extensive public transportation options to its cutting-edge air and maritime facilities, Tianjin has demonstrated a steadfast commitment to enhancing the mobility of its residents and fostering sustainable urban growth. As Tianjin continues to grow and evolve, its transportation system will undoubtedly play a pivotal role in shaping the city's future and positioning it as a leading global metropolis.。
天津铁路发展史
天津铁路发展史天津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交通在其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天津铁路的起步、发展、变革及未来四个方面,来探究天津铁路发展史。
一、天津铁路起步天津铁路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1895年,德国东北铁路公司在天津成立了铁路局,负责修建连接天津、北京、深圳等城市的铁路线。
1901年,沪蓉铁路(现京沪铁路)开通,天津作为其中的重要节点,天津站也随之建成。
此后,随着天津的经济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增加,天津铁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二、天津铁路的发展天津铁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20世纪上半叶。
1920年代至1930年代,天津铁路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1927年,天津站进行了扩建,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火车站之一。
1935年,京九铁路(现京九线)通车,进一步加强了天津在全国铁路交通中的地位。
此外,还有天津南站、天津西站等铁路枢纽相继建成,形成了以天津为核心的铁路交通网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铁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1956年,天津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扩建,增加了站台、候车室、售票厅等设施。
1969年,天津站又进行了一次现代化改造,引进了先进的自动售票系统,提高了旅客服务水平。
三、天津铁路的变革19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交通技术的不断更新,天津铁路也开始迎来一系列的变革。
1998年,天津站进行了第三次扩建,增加了候车室和进站口,使站场面积扩大了一倍。
2007年,天津西站正式开通,成为中国第一座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城际铁路于一体的综合性铁路枢纽。
2011年,天津地铁1号线开通,实现了天津市轨道交通的零的突破。
此外,天津还加快了高速铁路的建设,包括京沪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等,使天津铁路在全国的地位更加突出。
四、天津铁路的未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天津铁路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未来,天津将建设更多的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加速铁路网的布局和完善。
同时,天津还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铁路合作,打造更多的铁路联运项目,推动天津成为“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交通枢纽。
谈古论今天津观后感
谈古论今天津观后感《谈古论今天津观后感》一直以来,天津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城市。
最近观看了关于天津的纪录片,真的是感慨万千,仿佛跟着镜头在天津的历史与现代之间穿梭了一趟。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纪录片里关于天津古建筑的部分。
看到那一座座风格迥异的洋楼,我感觉仿佛回到了那个往昔的时代。
五大道地区的各种建筑,每一座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那些欧式建筑精致的外墙雕饰,大片的草坪和古老的树木,给人一种非常优雅又深邃的感觉。
当时我就想到,天津真的是一个在历史进程中接受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
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碰撞出独特的火花。
还有民国时期天津的那些码头画面,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货船不断进出。
看着那个场景我能想象当时天津商业的繁荣程度。
这个场景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天津在当时可以成为中国北方极为重要的商业中心。
这背后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紧邻着大海,有着广阔的内陆腹地作为支持。
也离不开先辈们勤劳的创业和冒险精神。
看到介绍近代史中天津的工业时我很震撼。
有着很多工厂,机械轰鸣,工人们忙碌地进行着生产。
这个城市在那个年代就已经积极地向现代化迈进,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都有着一定规模的发展。
当时意识到达天津也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再看到现代的天津,高楼林立交通发达。
城市里有现代化的图书馆、剧院等文化设施。
那些现代化的建筑和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古建筑交相辉映。
对了还记得那段介绍天津的美食的部分,煎饼果子、麻花等特色美食。
这就是天津独特的地方,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民间美食文化。
看完关于天津的片子后,更深刻地认识到天津是一座包容的城市。
它既不丢弃传统的文化根基,又能够热情地接纳新的文化元素和现代化的变革。
它如同一个巨人做着新与旧之间的接力跑,从古一直奔跑至今并且将继续向着未来勇敢奔赴。
这种包容进取的精神其实是值得很多城市学习借鉴的。
介绍天津的桥
介绍天津的桥有人说: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活力,有了桥就有了诗意。
天津是一座以‘水文化’为依托的城市,桥对于每一个天津人来说,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沿海河而建,水量丰富,渡口众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本不便利的渡口逐渐被各种桥梁代替。
那么,天津第一座桥是什么时候架起来的呢?这还得从清雍正八年,也就是1730年说起。
当时的天津,人口不断增多,城区也逐步扩大,贸易的往来使修路架桥成为头等大事。
当时的五品官员孟周衍,筹集捐款,请人设计建造了天津的第一座桥。
取名为:盐关浮桥,又叫东浮桥或孟公桥。
这是一座由13条大木船连接而成的浮桥。
桥面上铺设活动木板。
因经费所限,当时修建的桥梁简易粗糙。
直到1906年也就是光绪32年,天津有了有轨电车。
因铺设由东浮桥到老龙头火车站的路轨,津海关道和奥、意租界领事署以及天津电车电灯公司,共同出资,将东浮桥拆除,改建为永久性的钢梁铁桥,取名“金汤桥”。
寓意为固若金汤。
“金汤桥”全长76.4米,宽10.5米,分为三孔。
这座桥的最大特点是一个开启式桥梁,其中较大的孔径为固定跨,两孔为平转式开启跨,用电启动。
开启式又称开合式。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在著文点评津城铁桥,称赞可开可合的桥是天津的特产。
他在书中写道:“合时桥上走车,开时桥下行船。
一开一合,水陆两便。
这是一种经济型的桥梁结构,当时在中国这种桥绝无仅有,在天津开了先河”。
“金汤桥”的建立,对周边的商业往来起了很大的畅通作用。
而确定金汤桥真正历史意义的是1949年解放天津的时候,那幕激动人心的胜利会师。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进行了战略性的决战,打响了三大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
在解放天津的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北两部于1949年1月15日在桥头会师,使历史悠久的天津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里。
所以人们又把金汤桥叫做会师桥。
金汤桥做为目前国内仅有的三跨平行开启式钢桥,经过近百年的使用,使桥梁局部构件已经严惩锈蚀损坏,成为名符其实的“危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交通史20世纪20年代初问世的王倬《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23年),分“古代交通史”、“中世交通史”、“近世交通史”三编,各编均列有“中国”、“各国”、“综论”三章。
全书以70%的篇幅论述中国历代交通,因而就中国交通史研究而言,可以称作我们看到的最早的著作。
此后不久,又有袁德宣《交通史略》( 交通丛报社铁路协会,1928年)出版。
这两部专著虽然容过于简单,但却标志着交通史作为史学新领域的最初开辟,表现出史家视野有所开阔,观念有所革新。
同时,——“天子渡津之地”,作为中国近现代不可或缺的港口,其交通及交通发展时便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本论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港口发展史①从历史上看,是一个因港而建、由港而兴的城市。
所以要谈起交通,必从其港口发展史谈起。
1.古、近代地区因港兴城的历史回顾由于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的历史变革,造成港区中心的3次历史变迁,而每一次变迁都在历史上引发了因港兴城的历史过程。
港不仅催生了城,而且港区变迁拉动发展重心的转移。
据唐《通典》记载,因守卫边境地区的军事需要,三汇,即位于永济渠、滹沱河和潞河三水汇流的入海处,成为唐代向北部边境各地转运军粮的必经之路,使这里成为具有泊船、装卸、中转和仓储功能的最早的海港。
由于三会港的兴盛,促使当时的军粮城成为一个繁华的港口名镇。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因港兴城的历史过程。
从元朝起,直沽港开始兴盛。
1316年元朝特设“海津镇”,步入了邻港筑城,以港兴城的起步阶段。
至清初,继承明制,战事不多,国力强盛,漕运进一步发展,当时自城西北角经北大关至天后宫一带,商贾云集,人声鼎沸,屋瓦鳞次,店铺林立,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繁华的商业区和城市经济活动中心。
直沽港的兴盛,使成为京都附近一个大型的门户城市。
1861年1860年,被辟为通商口岸。
1月20日正式对外开埠。
在开埠后的80多年间,一跃成为国第二大城市,其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港口水运通衢五洲,广联四海功能的发挥。
为了适应航运业船舶大型化的发展,港区向海河下游东移至入处是一个必然趋势。
2.新中国成立后港口管理体制的演变和港口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了新港。
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港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
新港分别于1951年至1952年,1958年至1961年实施了2期建设工程,不仅使新港得以恢复使用,而且扩建了码头泊位、库场,完善了其他配套设施,为港口生产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较好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港与其他沿海港口一样实行中央管理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特别是受港口行业特殊管理体制的制约,的港口与城市在体制上处于分离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得到不断深化,港口对城市发展重心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显著。
1984年6月,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港实行体制改革试点的批复》精神,港下放市政府管理,将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港口领导体制改为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以收抵支,以港养港,”的财政管理体制。
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使港口作为城市发展核心战略资源的地位得到突显。
在新一轮改革进程中,的港城关系发生了可喜变化,为“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效应的发挥提供了法制保障。
市于2003年5月27日和2004年8月6日专门召开了两次港口建设工作会议,并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对港口及其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揭开了港城关系发展史上新的篇章,为港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港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前提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综合发展优越的环境条件和地理位置,虽然使它先于绝大多数城市蓬勃起来,繁华的京津塘地区却也曾一度因管理制度模式落后、理念未能与时俱进等丧失继续发展的活力。
随着近二十年来政府相关措施的出台,振兴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措施已是的经济复兴初见成效。
要成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点经济中心,明显的劣势是经济规模不够大。
而要扩大经济规模,不可或缺的便是现代化的交通条件。
同时,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离不开便捷高效的交通。
目前的已形成包含了公交、出租、轨道、航空、海运等多位结合的综合交通网络。
比如,市运营公交车辆总计达6200多辆,综合换乘枢纽43处,长途大巴客车也基本能满足市民的出行要求,出租车更是为群众繁忙拥挤的都市生活提供了便利。
本文将就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两个方面的现状及其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讨论。
在高速公路的管理体制现状方面存在着拖延维护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电子监控设施、可变信息板等必要的交通管理设施不能配置、高速公路不能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等问题。
2009年9月7日晚18:10左右,市河东区小白楼凯旋门大厦附近的交通信号灯失灵,致使该路段交通混乱长达30分钟左右,期间竟无一名交警达到现场指挥疏导,直至18:45分才有一名交警到场疏导。
这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此外,在应用于高速公路管理的交通设施现状下也存在着道路视频监控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化科技管理的需求、电子信息牌不能满足现代化的信息发布需求、交通设施缺少与不规为道路交通安全埋下了事故隐患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经验。
比如,法国通过制定国家法律,明确由警察负责高速公路的安全管理,主要任务是执法,纠正和处罚交通违章,处理交通事故,保证道路安全畅通。
德国的道路监控中心由交通运输部门投资建设,包括:监视器、电子显示屏、中心服务器、路面的感应线圈、电视摄像头及基建等,无偿与警察部门共同享用,整个中心也由警察和交通运输两部门的人员联合办公,高层领导经常会晤,协调解决职责交叉问题。
意大利把管理高速公路交通和治安的警察称为路警,是隶属政部管理的国家警察。
路警与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合作很好,在高速公路监控中心合署办公等等。
高速公路是国家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无论是采取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还是企业管理模式,不管是国有企业,或是其他所有制企业,都不改变国家对高速公路的所有者地位。
我们要依据法定职权,在涉及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养护、路政管理、监督检查等几个方面,强化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能。
高速公路的网络性,决定了管理的统一性。
融资可以多元化,但只有集中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速公路的网络效应。
市的轨道交通由地铁、轻铁、高铁、普铁、有轨电车组成。
虽然类别齐全,但与、等国际化大都市相比,的轨道交通显示出了明显的差距。
不足首先表现在线路的数量和覆盖面上。
本市今年将启动建设地铁2号线、3号线和9号线,今年地铁42座车站加快地下围护结构施工,隧道工程年要完成10%的土方量。
其次,轨道交通枢纽及其站口的设置也值得相关部门和规划者深思。
为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停车泊位建设力度。
在轨道交通、对外交通站点等换乘枢纽配备相应规模的停车场或停车库,提高停车设施的使用效率;由中心城区外围至中心城区核心区采用逐步减少泊位供应、逐渐提高停车收费的措施,限制小汽车进入核心区;同时,进一步完善停车管理系统,按照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框架,积极建立集收费管理、停车诱导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
市未来交通规划针对本论文提出的上述问题,相信通过对市未来交通进行更加全面合理的规划布局,都能得到解决。
据介绍②,本市普通铁路在现有进港二线、港铁路的基础上,增加进港三线、南港一线、二线、临港铁路等集疏港铁路。
同时,规划建设至霸州和环渤海铁路。
强化与京山铁路、大铁路、丰沙大铁路线、津霸铁路、津浦铁路和朔黄铁路6个方向的区域铁路通道对接,拓展港口腹地并辐射中西亚。
高速铁路方面,京沪高速铁路段在建,津客运专线已经开工,津保高速铁路通过西站和京沪高速铁路形成一个十字枢纽。
城际铁路方面,在目前的基础上,本市将利用既有线将城际从站延伸到于家堡。
此外,沿环渤海方向,有关部门正在规划城际铁路从到、滨海以后至、妃甸,环渤海主要城市之间将通过城际和高速铁路进行连通,这样就可以使京津冀主要城市之间形成一个2小时快速交通圈。
将来,从本市到或,以时速350公里的速度计算,铁路将在大约2小时实现人们快速往来。
目前的津滨高速将改为快速路;津汉快速路已建设机场空港段,将来向汉沽方向延伸;大道正在建;目前以高速标准建设的津港高速,将于短期调整为快速路。
根据本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本市快速轨道交通的9条线路将覆盖市六区、环城四区及滨海新区。
据介绍,本市9条城市轨道全部建成后,将通过直达、多点换乘等方式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市民在旅游、购物、外出及教育等方面有了更多、更便捷的选择。
本市规划的9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为228.5公里。
其中1、2、3号线为骨干线;4、5、6号线为填充线;7、8号线为外围线;9号线为津滨轻轨线。
据介绍,到2020年,本市轨道交通将形成由市域与城区两部分线路组成的网络。
规划市域线4条,覆盖双城区和11个新城,同时连接机场和铁路。
规划城区线17条,连通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和海河中游地区,将实现两个城区之间1小时通勤目标。
通过国家高速网,本市公路规划将实现本市和周边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目前,海滨大道北段已经完工,并已和衔接通车,海滨大道中段和南段已经开工建设,也将在2011年完工。
唐津高速老通道已出台拓宽改造规划,扩建工程即将开始。
塘承高速一期在建,塘承高速二期正在紧规划中,将来可从滨海直通。
目前,本市正在规划直通的津石高速公路,以改变目前从开车去需绕行或黄骅的现状。
同时规划南港高速,加强对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
目前未来15年的官方交通规划已经出台③。
总体规划是市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必须认真组织实施。
一要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人口、城乡、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要突出的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进一步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增强和完善滨海新区为区域服务的综合功能,充分发挥在环渤海区域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
努力把市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纵观交通史,从一个单纯的港口到如今路通四方的现代化都市,其发展速度惊人。
虽然还有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相信这些问题都将通过合理的规划得到解决,未来的交通也会在给人民生活带来更多更直接的便利的同时,加速促进经济的发展。
注:①其中部分史料摘自白寿彝著《中国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 。
②其中部分数据摘自《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③其中部分容摘自《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