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登临诗主题精读

合集下载

桂枝香·登临送目古诗赏析

桂枝香·登临送目古诗赏析

桂枝香·登临送目古诗赏析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注释】(1)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2)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

(3)千里澄*似练:形容长*像一匹长长的白绢。

语出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静如练。

澄*,清澈的长*。

练,白*的绢。

(4)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

簇,丛聚。

(5)去棹(zhào):往来的船只。

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6)星河鹭(lù)起: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

长*中有白鹭洲(在今南京水西门外)。

星河,银河,这里指长*。

(7)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8)豪华竞逐:(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

竞逐:竞相仿效追逐。

(9)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

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上寻欢作乐。

(10)悲恨相续: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

(11)凭高:登高。

这是说作者登上高处远望。

(12)漫嗟荣辱:空叹什么荣耀耻辱。

这是作者的感叹。

(13)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它们都建都金陵。

(14)商女:歌女。

(15)《*》遗曲:指歌曲《玉树*花》,传为陈后主所作。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犹唱《*花》,后人认为是亡国之音。

【翻译】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

千里奔流的长*澄沏得好象一条白链,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

**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稀淡,*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鉴赏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鉴赏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鉴赏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鉴赏《桂枝香·金陵怀古》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词作。

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

“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

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

“蓬”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

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

桂枝香·金陵怀古宋代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归帆一作:征帆)念往昔,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译文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

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的酒旗斜出直。

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回想往昔,奢华淫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

千古以来凭栏遥望,映入眼帘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历史上的得失荣辱。

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消逝随着流水,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

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注释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

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

语出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古诗词诵读——群文阅读之登临诗》

《古诗词诵读——群文阅读之登临诗》
四、学习目标确定: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意象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简约美,体悟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登临诗词意象、意境、手法和情感的分析,掌握登临诗的一般鉴赏规律;
审美鉴赏与创造:完成知识迁移,阅读更多的登临诗作,学会鉴赏登临诗作,感受古典诗词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掌握登临诗的一般鉴赏规律,激发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传承古典诗词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十三、教学反思:
在最初选择设计这一节课时,我是想逐渐消除学生对古诗鉴赏题的畏惧之心,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选这两首诗作为依托点,来探究登临这一题材诗作的鉴赏规律,让学生明白这类诗作在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手法运用和情感表达方面有着一定的规律,给他们鉴赏登临诗作提供一个抓手。学生在学习并掌握这个规律之后,遇到这类诗词不再无从下手,进而提高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对《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为全词设置出悲凉的气氛。
B.上片末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彩多姿的美景。
C.下片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结上片内容,并引起下文。
D.下片中“繁华竞逐”四字道出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4.艺术手法:
5.情感表达:
根据《望岳》一诗的分析,初步概括登临诗的鉴赏规律
1.登临对象:山
2.选用意象:云鸟山顶众山
3.营造意境:开阔壮阔
4.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夸张
5.情感表达:热爱、赞美、人生理想。
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意识,增强学生鉴赏诗词的信心。
学习任务二:小组合作鉴赏新诗《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补充完善登临诗词鉴赏规律内容。

古代登临诗的特点与主题探讨

古代登临诗的特点与主题探讨

古代登临诗的特点与主题探讨标签:语文教学;登临诗;主题探讨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向往和推崇的习惯,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

从《诗经》的“陟彼景山,松柏丸丸”到楚辞的“乘鄂渚以反顾”;从汉赋的“华实蔽野,黍稷盈畴”到南朝乐府的“望郎上青楼”,中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流从一开始,就畅泻着登临诗的淙淙清泉。

登临诗在问世之初,就展示出巨大的生命活力,下面,笔者以分类整合的方式论述古代登临类诗歌的主题。

一、登临诗特点简析登临诗即古人登山、登台(高台)、登楼之时所创作的诗篇。

登临诗与一般的写景抒情的诗在阅读分析时有所不同,应该注意登临诗的以下特点:1.景象壮观,境界开阔。

在古代的登临诗里,我们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那就是人远眺空间的时候,往往他也望见了时光。

空间有时候是一个载体,越辽阔,其实人对时间那种悠长隽永和庄严的体会也越深刻。

当人在山巅水涯的时候会真正体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登临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旷茫无边背景下的景与情,所以登临诗从空间的广阔,到时间的深邃,不僅是视野的广阔,而且有诗的开阔浑厚的精神气度。

2.“现实心境”与“登临诗境”的完美契合。

登上高处的旷茫和辽远,使人眼界开阔,心境豁然,更能激发诗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和对人生、自然、宇宙的思考,体味亘古如斯的山川从远古走来,带着远古的诗情画意和风流人物,一步一步走到了我们的生命里,这里的“高”已经不是一个物理的高度,它应该体现一种开阔的视野所带来的一种心灵的丰富精神的高度。

总之,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优秀登高诗的常态。

3.结合儒家文学传统。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入世”,重视现实,求理想,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主张“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以“平治天下”为“舍我其谁”之重责。

所以儒家这种“济天下”的积极参与的思想在登临诗歌中处处体现。

登高诗

登高诗

以景入情
找出诗中奠定情感基调的词语 并找出体现情感的意象。
凄凉 残星 归雁 笛声 落红败叶
“凄凉”二字有何作用?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 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 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 了基调。
“残星 、归雁 、 笛声”这些意象 如何转达诗人的心声?
晨曦初见西天上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 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南归之雁。诗人 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 笛悠然传来,笛声悠扬、哀婉。是喟叹人 生如晨星的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 里、怀远人呢?吹笛人只管抒写自己内心 的衷曲,却不曾想到笛声竟这样的使闻者 黯然伤神!
此诗几个典故用意何在?
李商隐善用典。 1、贾谊、王粲的身世遭遇与诗人相似, 比拟自己忧时羁旅之感,使一位奋发有 为却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跃然纸上。 2、暗引范蠡“乘扁舟游五湖”的典故 表明自己功成身退,但不贪恋禄位心迹。 3、借助庄子寓言,不但足以表明他 无意名利,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 态,还巧妙地反击了小人对自己的恶意 中伤。
同是登临者,不同是胸怀。 须知人论世。
③知人论世
论世—— 晚唐: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知人—— 自负 杜牧经世之才不得施展,偏寓池州, 处于一景,游兴勃发; 接着感叹人世愁多乐少,纵情忘 忧;继而惜乎光阴易逝,自勉自 励;最后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 委婉曲折抒发自己抱负难展,壮 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思考:此诗中景物描写的角度及作用。
一、层次分明。首联总览长安全景,颔联仰视 之景,颈联写俯察之景。并随视角变化体现了 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变化。 二、情景交融。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 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雁阵和菊花, 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事物,南归之雁、东篱之 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 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 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使得 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登临诗

登临诗

我常常想,如此众多的忠肝义胆,慷慨豪士,为什么最终也未能挽狂澜于其时?黄龙未捣,靖康耻在,北顾一百六十年,终竟连支倚江南半壁犹不保,这到底为什么?悠悠青史有案有据,登临的诗人也把他们的思索写进了历史的答卷,让我们展示他们血泪斑斑的诗篇吧……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痴痴巴望着君主,而君主又那般昏聩,蒙蔽恒多。“北望神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刘过《六州歌头》)——忠直横死林薄,权奸弹冠相庆,几成亘古法则。“寂寞凭高念远”(陈亮《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在投降派重重打击迫害下,志士零散,豪情消磨。难怪少年时代“爱上层楼”的辛幼安,人过中年,也频频发出“休去倚危栏”的怅叹!这是怎样的民众心态与社会机制呵!把一腔腔男儿热血,泼淋成冷泪冰心——这就是登临诗向我们这些后人倾诉的亡国之由。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登九峰楼寄张祜》),是杜牧之劝慰他的朋友。愤慨浓烈,却又诉之于慰勉敬重,是登高而使然吗?
“月明楼高休独倚”(范仲淹《苏幕遮》),“不忍登高临远”(柳永《八声甘州》),身已登临,偏说“休倚”、“不忍”,正见思乡纡曲心境,也毕见因思而登,登而更思的情怀。也只有豪放如李太白的,才能在“抽刀断水水更流”时“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吧?
如若确如恩格斯所说,由猿到人决定意义的一步是直立,因直立而视野开阔、思维宽广;那么登高临远显然更大大开阔了诗人的视野,锤炼了诗人的情思。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诗人兀立九叠庐山顶峰,登高远眺,仰吞宇宙之大,俯览大江之雄;风云涌动,九派茫茫,直是臻雄奇壮美的极致!我们叹羡李太白,我们也感戴“秀出南斗傍”的庐山,是它给予了诗仙如此的神思。

2.1登临诗《登岳阳楼》《与夏十二》

2.1登临诗《登岳阳楼》《与夏十二》
登高则可望远 望远而致思深
——古代登临诗词主题精读
登高则可望远 望远而致思深
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 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韩诗外传》
阅读登临诗注意
• 登临诗主题,为何与一般的写景抒情的诗词有别?
• 改变了“平视”视觉:1.景象壮观,境界开阔。在 古代的登临诗里,我们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 那就是人远眺空间的时候,往往他也望见了时光。 空间有时候是一个载体,越辽阔,其实人对时间 那种悠长隽永和庄严的体会也越深刻。当人在山 巅水涯的时候会真正体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 察品类之盛,登临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旷茫无边 背景下的景与情,所以登临诗从空间的广阔,到 时间的深邃,不仅是视野的广阔,而且有诗的开 阔浑厚的精神气度。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此联写了什么事?表达了诗人的什么 感情?
•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 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 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交流。诗人在 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 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表达了 诗人忧虑国家前途的感情和自己报国 无门的哀叹。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 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 鉴赏实例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 这首诗塑造 了什么样的 形象? • 这是写景诗还 是叙事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 ,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亲眼看到 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 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登临诗鉴赏

登临诗鉴赏

古诗鉴赏七——登临诗(学生版)Ⅰ登临诗的相关知识一、何为登临诗?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楼、山、亭、台、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登临诗题目上主要有以下两种表述:一种题目直称“登某处”或“上某处”,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登岳阳楼》、王安石《登飞来峰》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

另一种题目中不含“登”“上”等词,但题中或内容点明所登临之亭台楼阁等名称,如曹操《观沧海》、崔颢《黄鹤楼》、刘禹锡《汉寿城春望》等;此类题目更多的直接跟“怀古”相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等;还有的题为“题某阁(楼)”,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等。

何为登临?分析登临含义,本义为登山临水,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从作品中感受诗题。

“登”即登高、攀登,强调行为过程,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则致深思。

且登高是相对平地而言,登山、登楼、登台、登阁,形式不同意义相同;“临”,不外乎“面对”或“从高处向下看”的意思,联系“登”,可见是从高处看远处的人、景、事,于种种情绪激荡之下,墨客文人多生望远登高之意,或游目览胜,明理致知,或抒怀写志,怀人思乡。

于是,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有长江大湖、白云红日,枝头杨柳、陌上繁花;有豁达心胸、豪情壮志,几许闲愁、无限悲凉。

高楼一上,在自然和个人的观照中,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许许多多的锦绣辞章便蓬勃而生了。

二、登临诗常见情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感怀身世(慨叹身世,抑郁惆怅)自古以来,身世不畅者多喜登临,他们本欲借广阔之景聊以自慰,希望获得精神的超脱,但往往却更深地沉浸于其间,咀嚼自己的遭遇,触发出催人泪下的愤懑抑郁之情。

比如陈子昂以歌当哭,通过《登幽州台歌》中广袤无垠的时空背景,刻画了自己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形象,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等复杂情感。

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

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

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一、古代登临诗词的背景和意义1.1 登临诗词的起源和发展•诗歌在古代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登临诗词作为其中的一种形式,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登临诗词源于古代文人士大夫登山观景的经历,体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登临诗词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从南朝的山水田园风光描写,到唐代的触景生情描写。

1.2 登临诗词的主题与意义•登临诗词的主题涉及到了自然景观、人生哲理、历史典故等方面,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才情和思想境界。

•诗人通过描绘登山观景的场景,表达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

•登临诗词的意义也在于它对于传承和发扬古代文化的作用,使人们通过阅读诗词,了解古代文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代表作品欣赏2.1 杜甫《登高》•诗中以登高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忧虑。

•杜甫通过山川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恢弘,既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又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失落。

•诗中也贴近生活,描绘了普通百姓的苦难和艰辛,抒发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思考。

2.2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中以登临鹳雀楼为主题,通过描述楼中的景色和思考人生,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感慨。

•王之涣以鸟瞰的视角,描绘了楼外的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辽阔。

•诗中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表达了他渴望在官场中有所作为的愿望和对现实的失望。

2.3 苏轼《登建康赏心亭》•诗中以游览赏心亭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赞扬和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通过描绘园中的风景和观察众人的行为,展现了宫廷生活的奢华和人们的欢乐。

•诗中也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疑惑和追求真理的决心。

三、登临诗词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3.1 登临诗词的影响力•登临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上起到了示范和启示的作用,还对后世文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初中学过的甫几首登临诗赏析

初中学过的甫几首登临诗赏析

杜甫登临诗比较赏析1. 一曲忧国伤时的悲歌——杜甫《登高》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

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

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

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古代登临诗主题精读 PPT

古代登临诗主题精读 PPT
• 尽管登高并不能觅得故乡或那人的 踪影,但眼底景致,至少给无依无 着落的情感提供了宣泄/寄托/归宿
•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 故》)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盘旋)。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课本关于“背景”的注释—— • 王安石在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
任江宁知府(府治即今南京市), 此词大约作于此时。 2、请补充:此词写作背景——???
• 同是登临者,不同是胸怀。 • 须论世、知人 。
• 论世—— • 金陵即六朝古都所在(东吴东晋 宋齐梁陈) • 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地居要塞 • 当时北宋王朝,内忧外患。
•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谩) 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 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 登临何处何时? • 目见何景何物? • 生发何感何思?
• 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思?——你推 测:从所见、所思可知,此 词写作背景应该包括的内容?
• 请推测:从所见、所思,可 知此词写作背景应该包括的 内容
古代登临诗主题精读
•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 登临即登高,登高之“高”,相对于平
地而言 • 登山、楼、台、阁……形式不同意
义相似
• 登临何处何时? • 目见何景何物? • 生发何感何思? • 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思?
•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 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 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 知人—— • 两年后(1069)入中枢为丞相,开始变法 • 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站得高看得远。 • 位卑未敢忘忧国,登高望远,高瞻远瞩,才有了他

唐代登临诗研究

唐代登临诗研究

唐代登临诗研究
《唐代登临诗研究》
唐代登临诗,是唐代诗人顶礼膜拜德宗皇帝出行的献诗,为当时汤廟宗教文化
的延续,具有高度的宗教和政治意义。

在唐代,登临诗被广泛应用于宫廷活动,是文人品性的表现。

由此可见,唐代登临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非凡的历史地位。

唐代登临诗以主题丰富、抑扬顿挫的叙述手法、咏叹赞美的抒情气质、精湛的
艺术技法及文辞引起兴趣。

从赞美词的使用情况来看,唐代的三大登临诗家——李白、白居易和王维,都具备着九州风骨独特的创作手法,把静穆之思、誉价技巧和咏叹精炼煞费苦心,现已留下千古奇兵,被后人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最精美绝伦的作品之一。

许多学者细索登临诗,以揭示其内在美学价值和文艺技巧,以期为时至今日的文艺研究拓宽视野。

更重要的是,由唐代登临诗引发的关于德宗皇帝的礼仪方式的艺术发展,也给
后世的文艺创作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吴越之礼,把宗教承认和政治崇拜相结合,世世代代传承着,为政教有机而繁荣的融洽打底,礼仪权威的确立,献诗的行为也因此而得以传承下来,受到国家全体民众普遍推崇,并被推广到各地.
唐代登临诗研究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研究,此类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化
维度去解读帝国千古政教之兴衰,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精英文化表达差异与文化,复兴唐朝文化,并以此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登临诗主题赏析示例

登临诗主题赏析示例

《登楼》 •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 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 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 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 这首诗作于764年春,当时杜甫客居四川成都 已是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 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 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 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 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 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 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 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 日益衰败景象。 • 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 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 伤感,更加黯然心伤。
• 综上,登临诗在主题方面,或表现人 生哲思、胸襟抱负,或感时伤乱、寄 寓身世之悲,或于兴亡之叹中隐喻现 实,或在山长水阔之间思乡怀人。对 登临诗进行主题归纳和探析,有助于 我们从诗歌分类角度更好地去学习和 把握诗词作品。 •
晏殊《蝶恋花》 •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 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 何处?
• 这首词上片描写苑中景物,注 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愁别 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 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 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无限的 愁苦之情。整首词作表达了一 种离愁别恨的主题。
4.山长水阔,思乡怀人。
• 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和晏殊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等。 •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 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 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这首诗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 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 写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 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 为一体,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 怀念亲人的感情。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写出了政治生活坎 坷,漂泊天涯,怀 才不遇的心情。
老病有孤舟。 这里,自己的孤寂与 上联的湖阔雄伟形成 鲜明的对比,愈益显 出自已的痛苦之情。
尾联: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
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诗人凭轩老泪横流的,不仅有感于自 已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 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 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到达岳 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 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 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 右耳已聋。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 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 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读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chè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步骤四:为何生如此之思?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 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苏轼
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的身世 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 条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 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 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 牵肠挂肚?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 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 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tì sì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步骤一:登临何处何时?
首联:
“昔闻”写从前对洞庭
昔闻洞庭水,
湖光山色的仰慕,
“今上”交代时间,
今上岳阳楼。
“岳阳楼”点明地点。
此联写人生暮年竟 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能登上岳阳楼观赏 洞庭湖的美景风光。 又抒发早年抱负至今

登临诗浅析

登临诗浅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五)
怀古咏史
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 念古迹,来抒发壮志未酬的感 慨、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 的感伤。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赞美河山 2 .思亲怀乡 3.感悟人生 4.忧国伤时 5.怀古咏史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望岳》(杜甫) 《登飞来峰》(王安石) 《泊秦淮》(杜牧) 《黄鹤楼》(崔颢) 《过零丁洋》(文天祥) 《咸阳城东楼》(许浑)
《使至塞上》(王维 ) 《相见欢》(朱敦儒)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临江仙 夜登小阁》(陈与义)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山坡羊 骊山怀古》(张养浩) 《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
万 水 千 万水千山 总山总是情 是

——


登 临 诗
千 山
情 感 浅
总 是
析情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登临即 登山临水
登临可以是登山、 登城、登楼、登 亭、临何处 2. 看见什么 3. 想到什么
(一)
赞美大好河山 (表达愉悦之 情)
望天门山 李白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愿春光灿烂,枝头春满,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表现手法 1.用典 2.对比、烘托(衬托)、 渲染 3.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4.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5.修辞

最新古代登临诗主题精读精品文档

最新古代登临诗主题精读精品文档
• 林则徐幼年佳联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临绝顶我为峰
《相见欢》(李煜)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清秋囚于深院,感到 悲寂)。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 般(一种)滋味在心头。
散上峰头望故乡(人)
• 因思乃有登高之举,触目所见愈生 别情。
• 尽管登高并不能觅得故乡或那人的 踪影,但眼底景致,至少给无依无 着落的情感提供了宣泄/寄托/归宿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银河)灿烂,若出其 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无限风光一望中
• 登高览胜,入眼美景激荡心胸: • 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 对造化神奇的崇拜 • 对生命激情的释放和燃烧
《登飞来峰》(王安石)
• 飞来山上千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只因)身 在最高层。
• 论世—— • 金陵即六朝古都所在(东吴东晋 宋齐梁陈) • 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地居要塞 • 当时北宋王朝,内忧外患。
• 知人—— • 两年后(1069)入中枢为丞相,开始变法 • 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站得高看得远。 • 位卑未敢忘忧国,登高望远,高瞻远瞩,才有了他
日登上北宋最高政治舞台的可能。
情的诗词有别?
登临诗主题,为何与一般的写 景抒情的诗词有别?
• 1、无限风光一望中: • 2、喻理遣怀陶性情: • 3、山临绝顶我为峰: • 4、散上峰头望故乡(人): • 5、万方多难此登临:
阅读登临诗
• 登临诗主题,为何与一般的写景抒 情的诗词有别?
• 改变“平视”的视觉 • 景象 • 现实心境 • 文学传统(儒家)
《劝学》曰:
•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 溪,不知地之厚也。”

唐诗主题赏析|登临感怀篇

唐诗主题赏析|登临感怀篇

唐诗主题赏析|登临感怀篇•本期主题:登临感怀(一)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2、《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赏析】: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3、《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赏析】: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VIP专享】初中学过的杜甫几首登临诗赏析

【VIP专享】初中学过的杜甫几首登临诗赏析

杜甫登临诗比较赏析1. 一曲忧国伤时的悲歌——杜甫《登高》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 (《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

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 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

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

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多难此登临
• 或是登临诗的最高境界, • 将个人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紧密联系起来, 舒展怀抱、怀古论今。
• • • •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悔,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登楼》
阅读登临诗
• • • • • 登临何处何时? 目见何景何物? 生发何感何思? 为何生如此之思? 登临诗主题,为何与一般的写景抒 情的诗词有别?
桂枝香
•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 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 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谩) 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 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桂枝香》
《劝学》曰: •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 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中庸》言: •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汉书· 艺文志》云: • “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 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 材知深美,可与图(政)事,故可 以为列大夫也。”
登高则可望远, 望远而致思深。 万里江山尽收眼底, 无限情思涌上心头。
• • • • •
登临诗主题,为何与一般的写 景抒情的诗词有别? 1、无限风光一望中: 2、喻理遣怀陶性情: 3、山临绝顶我为峰: 4、散上峰头望故乡(人): 5、万方多难此登临:
阅读登临诗
• 登临诗主题,为何与一般的写景抒 情的诗词有别? • 改变“平视”的视觉 • 景象 • 现实心境 • 文学传统(儒家)
《望岳》(杜甫)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连绵不 断)。 • 造化钟(聚集)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 眼眶)入归鸟。 • 会当(将来一定要)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
山临绝顶我为峰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登高的过程,是征服的过程 人是万物灵长,凌驾于自然万物之 上——自我、个性、豪情壮志 • 林则徐幼年佳联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临绝顶我为峰
• 登临何处何时? • 目见何景何物? • 生发何感何思? • 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思?——你推
测:从所见、所思可知,此 词如此之思?
• 请推测:从所见、所思,可 知此词写作背景应该包括的 内容
1、课本关于“背景”的注释—— • 王安石在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 任江宁知府(府治即今南京市), 此词大约作于此时。 2、请补充:此词写作背景——???
《相见欢》(李煜)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清秋囚于深院,感到 悲寂)。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 般(一种)滋味在心头。
散上峰头望故乡(人)
• 因思乃有登高之举,触目所见愈生 别情。 • 尽管登高并不能觅得故乡或那人的 踪影,但眼底景致,至少给无依无 着落的情感提供了宣泄/寄托/归宿
• 同是登临者,不同是胸怀。 • 须论世、知人 。 • • • • • • • •
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思?
论世—— 金陵即六朝古都所在(东吴东晋 宋齐梁陈) 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地居要塞 当时北宋王朝,内忧外患。 知人—— 两年后(1069)入中枢为丞相,开始变法 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站得高看得远。 位卑未敢忘忧国,登高望远,高瞻远瞩,才有了他 日登上北宋最高政治舞台的可能。
登高则可望远 望远而致思深
——古代登临诗词主题精读 (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华南师大附中 李芸
登临诗词
•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 登临即登高,登高之“高”,相对 于平地而言 • 登山、楼、台、阁……形式不同意 义相似 • • • • 登临何处何时? 目见何景何物? 生发何感何思? 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思?
无限风光一望中
• • • • 登高览胜,入眼美景激荡心胸: 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对造化神奇的崇拜 对生命激情的释放和燃烧
《登飞来峰》(王安石)
• 飞来山上千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只因)身 在最高层。
喻理遣怀陶性情
登高则 • 心胸开阔 • 明理致知 • 脱尽尘垢,忘凡超俗
•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 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 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 华亲故》)
《登高》(杜甫)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盘旋)。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非常恨)繁霜鬓,潦倒 新停(最近停止)浊酒杯。
登临诗词主题
•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 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 心头 • 要求背诵的60篇诗词中,还有哪些 是与“登临” 有关? • 登临诗词主要包含哪些主题? • 1观沧海 5登飞来峰 2望岳 4相见欢 3登高
《观沧海》(曹操)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银河)灿烂,若出其 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