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数量和空间变化
人口数量的变化
(1)人口自然增长率 (2)人口基数
(2)影响自然增长率影响因素:社会、经济、自然
社会:生育观念,社会福利,文化教育,避孕节育 经济:生产力水平越高,社会福利,文化教育, 生育观念都会改变 自然:主要影响死亡率
2、人口数量增长随时间的不匀速性
1、数量少,增长缓慢。
2、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因为农业革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率,能生产出充足 而稳定的食物,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数量的变化
1999年10月12日, 地球村第60亿居民诞生。 联合国将这一天定为“世 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 口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 在增长。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自然增长率 = 人口出生率 - 死亡率
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 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 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现代型后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人口年龄 结构呈现老年型,即老年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的死亡率 一般较高。
3、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空间差异的具体表现 20世纪70年代以来 ①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步入现代型。 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过渡。 ③我国:现代型。
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 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人口过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
某地区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与空间特征分析
某地区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与空间特征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结构和空间特征的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以某地区城市为例,分析人口结构和空间特征的变化,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人口结构变化首先,我们来看该地区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该地区城市的人口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迅速增长,在2010年左右达到峰值,随后开始逐渐趋于稳定。
与此同时,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该地区城市的年轻人居多,而现在,老年人口比例越来越大,青年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背后,有多种原因。
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医疗保障得到了大幅提升,导致人均寿命的延长。
另一方面,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对人口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过去,该地区城市的计划生育政策比较严格,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婴儿死亡率也大幅减少,从而加速了老年人口的增长。
除了年龄结构的变化外,该地区城市的性别比例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过去,该地区男性比例居高不下,但现在已经趋于平稳。
这也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政策实行初期,父母更倾向于生男孩,但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改变,生育男女比例逐渐均衡。
二、空间特征分析除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外,该地区城市的空间特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繁华区不断扩大,城市面积也不断增加。
同时,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城市通勤距离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城市扩张的边缘地带。
过去,人们通常会选择在市中心居住并工作,如今,随着城市的扩张,人们的工作地点往往位于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导致通勤距离增长。
此外,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城市交通压力不断增大,造成出行时间长和交通拥堵。
其次,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更加明显。
过去,城市内部的不同功能区域混杂在一起,如今,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部的各项功能逐渐分为不同区域。
例如,在市中心,商业区逐渐集聚,而住宅区则逐渐向城市周边延伸。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增长缓慢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
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
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
(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
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
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
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1—2人口数量与空间变化
课题:人口的数量变化与空间变化编写人: 审核组长: 审核主任:温馨寄语: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是做人与做事的基本准则。
【学习目标】1、知道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迁移的原因;2、结合图表比较世界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特点;结合实例,比较分析两类国家人口增 长模式及特点;结合我国人口迁移情况,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原因。
【重点与难点】重点知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使用说明】1.提前完成自学内容及相关练习题,课前收交,组长检查,及时汇报;2.结合相关问题导学,在原课本上找出基本知识点,独立思考完成;3.针对自学和合作探究内容,找出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惑;4.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出规律与方法。
【知识链接】1、自然地理:2、人文地理:一、自主学习(课前完成)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2.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B.死亡率C.自然增长率D.生育率 问题1: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世界人口增长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2:列举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导 学 案 装 订 线 ——————————————————————————————————————————————————————————应用:用简明文字填写下表二、课堂探究探究1:从地区上来看,世界人口的增长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探究2: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地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均属于“现代型”B.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均属于“传统型”C.大洋洲的国家或地区属于“现代型”D.我国人口再生产已进入“现代型”探究3:读右图(a 、b 、c 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年龄人口数所占总人口的比重)。
一般人口学资料
一般人口学资料人口学是研究人口数量、分布、结构、变动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通过对人口学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人口的基本情况和趋势,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人口数量是人口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已经突破14亿,居世界第一。
而且,我国人口数量还在不断增长,每年增加数百万人。
人口数量的变动对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
这是由于经济发展和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所导致的。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对于国家的区域发展和资源配置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等方面的分布情况。
根据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我国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而青年人口比例则逐渐下降。
这对于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人口变动是指人口数量和结构随时间的变化。
人口变动主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指标。
根据最新的数据,我国的出生率逐渐下降,死亡率逐渐增加,迁移率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化。
人口变动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的。
人口的数量、结构和分布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对人口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的增长会带来劳动力的增加和市场的扩大,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也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育行为,进而影响人口的数量和结构。
人口学资料的分析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人口的数量、结构和变动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口的需求和问题,为政府制定人口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提高生育率和延长劳动年龄,以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社会保障的需求。
人口学资料的研究对于了解人口的基本情况和趋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目录(必修二)
重庆戴氏教育培训学校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第三节城市化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人口分布规律
人口分布规律
人口分布规律是指全球各地区、各国家、各城市内人口数量和空间分布的普遍特点和规律。
这些规律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口分布规律:
1.集聚性分布:大多数人口集中在城市和城市周边地区,形成城市群和都市圈。
这是城市化的结果,与城市提供的就业、教育、医疗和其他资源有关。
2.沿海和河流分布: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通常有更高的人口密度,这些地区通常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这是因为它们更适合农业、渔业和工业,以及交通和贸易。
3.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人口稀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通常气候寒冷,地理条件恶劣,因此人口较少。
这些地区主要用于农业和畜牧业。
4.内陆地区人口相对较少:内陆地区通常比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的人口密度低。
这与资源分布、气候和地理条件有关。
5.城市化和郊区化:城市通常有更高的人口密度,但城市郊区也在迅速增长。
这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有关,人们迁往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6.社会和政治因素:政府政策、战争、文化因素和社会体系也会影响人口分布。
政治稳定和社会制度可以吸引或排斥人口。
7.经济因素:经济状况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
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影响人们是否选择在某一地区生活。
8.教育和医疗资源:区域内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分布也会吸引人口。
人们更有可能迁往可以提供更好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地区。
总的来说,人口分布规律复杂多样,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政府和决策者更好地规划资源分配、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地理学中的人口与人口分布
地理学中的人口与人口分布人口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而人口分布则关注的是不同区域、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和空间分布情况。
人口数量的变动对于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理学中的人口研究以及人口分布的相关内容。
人口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口数量。
地理学通过研究人口数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揭示了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在地球上,人口数量并不均匀分布,在一些地区,人口密度很高,而在另一些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人口数量和分布的不平衡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一些地区的地理环境,如河流、湖泊、海洋和自然资源等对居住条件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位于大河流域的平原地带通常肥沃,水源丰富,适宜农业生产和定居,因此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然而,一些地理环境恶劣的地区,如沙漠、高山和严寒地区,往往不利于人口的聚集,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人口数量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发达地区通常有更好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福利,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
城市发展成为人口密集的地区,形成了城市化现象。
相反,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贫困、资源匮乏和缺乏机会,导致人口外流和人口密度的降低。
此外,政治和社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口数量和分布。
一些政治稳定、社会安全的地区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而政治动荡、战争和灾难等会导致人口外流和流离失所的情况,影响了人口分布的稳定性。
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口过多的地区可能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而人口过少的地区可能面临劳动力不足、经济发展缓慢等困境。
因此,合理调控人口分布,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学通过人口统计数据、遥感技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方法,分析人口分布的空间模式和变化趋势。
这些研究为政府制定人口政策、规划城市发展和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地理学中的人口与人口分布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研究领域。
人口的变化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_______________ 。
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比较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一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原始型:出生率_高 _____ 、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传统型:出生率_高—、死亡率低 _________ 、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_低 ____ 、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死亡率的转变。
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_______________ 。
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传统 ________ 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世界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我国是现代型。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卫际或__________ 范围内发生改变。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_______ 国际人口迁移 _________ 和_______ 。
3、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4、二战后,欧洲由人口讦出______ 地区变为人口_____ 地区,主要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西亚、北非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5、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地战争 ____________ 、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2)经济因素(3)社会因素。
7、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高-低-高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特征
高 高 高 低 主要在发展中国家 低 低 主要在发达国家
低 高
低
增长缓慢 增长迅速 增长缓慢
(一)“高-高-低”模 式
生产力水平低下,疾病、自然灾害、粮食 的缺乏、战争的影响,死亡率高。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二)“高-低-高”模式
较低 缓慢
原因
今后变化 趋势
比较稳定( 一些国家人 口数量还会 逐渐减少 )
典型 国家
俄罗斯
德国 日本 中国 印度 巴基斯坦
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生育观 念的转变等 政治上的独立, 民族经济的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 的进步,人口死 亡率下降等
发 展 中 国 家
较高
很快(世 界新增人 口中,发 展中国家 占80%以 上
2011年10月31日凌晨 一名女婴在菲律宾首 都马尼拉降生,成为 象征世界第70亿人口 的婴儿。 世界70亿人口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05年1月6日0时2分
中国的第13亿公民在 北京妇产医院诞生。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共进行过六次 人口普查。即: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1)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B ) A.甲 B.乙 C.丙 D.丁 (2)近年来,丙国家的人口死亡率有所上升,原因可能是( B ) A.生活质量和医疗卫生水平下降 B.人口老龄化 C.环境恶化 D.战乱频繁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转变
人文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数量、空间)情况
⼈⽂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变化(数量、空间)情况北京市建国以来⼈⼝变化情况2012.11摘要:本⽂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资料,采⽤描述法研究了北京市建国以来⼈⼝变化情况,发现北京市⼈⼝在数量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依据⼈⼝总量和⾃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
⼈⼝再⽣产类型由建国初期的“⾼低⾼”型逐步⾛向“三低”型稳定增长。
北京市⼈⼝城市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建国初期的低⽔平到现在城镇化发展进⼊了全⾯发达阶段。
⼈⼝密度始终处于增长状态。
城市中⼼区的⼈⼝向外围区迁移,⼈⼝增加主要集中在外围区和近郊区为主, 少部分发⽣在远郊区。
关键词:常住⼈⼝⼈⼝再⽣产类型⼈⼝城市化⼈⼝空间分布变化情况正⽂:⼈⼝与⾃然资源、⽣态环境、社会经济、科技⽂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地巨系统的运⾏中,⼈⼝是⼀个关键⽽且敏感的要素,它既是⼈类活动的动⼒基础,⼜是地域综合体的形成核⼼,其变动对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挥着最深刻、最活跃的作⽤。
研究北京市建国以来的⼈⼝变化,探讨北京市⼈⼝的数量和空间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对于探索北京市⼈⼝演变规律,研究⼈⼝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确⽴未来⼈⼝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北京市建国以来⼈⼝数量的变化情况1.1北京市建国以来常住⼈⼝数量的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资料,对北京市1949年⾄2011年的常住⼈⼝数量的变化进⾏分析,绘制常住⼈⼝总量折线图,见图⼀,常住⼈⼝⾃然增长率变化图,见图⼆。
从图中发现,北京市常住⼈⼝总量⾃建国⾄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也出现过负增长时期,⾃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依据⼈⼝总量和⾃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1950年⾄1960年——⼈⼝⾼速增长阶段。
1949年北京常住⼈⼝为420.1万⼈,到1960年达到739.6万⼈,11年间全市常住⼈⼝增加319.5万⼈,平均每年增加29万⼈。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教学设计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认识和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
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的影响。
2.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学会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做好充分预习,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在充分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数据资料进行练习计算,进一步明确人口的增长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关系。
3.通过分析文字、数据资料及景观图片,理解人类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学会分析多种素材背景下的人口问题,逐步提高调查研究、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及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利用比较法及数据图表分析法,分析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并进行相应的读图思考练习,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和转变原因及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原因。
2-1-1人口数量变化
[图表应用] [例题]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 图”,回答(1)~(2)题。
思维过程
(1)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 A.abc B.acd C.abd D.bcd ( C.c D.d ) )
(2)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 占主要地位的是 A.a B.b
人口增长过快; 青少 人口增长缓慢;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 原 需要的劳动力多; ②社会保险 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 ③政治独 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 因 和福利制度不完善; 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①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 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 ③人民生活贫困 的提高;③老年人生活孤 影 业问题突出; 响 化;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 单、生活困难问题;④劳 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 过重
[技法一招鲜]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不尽相
同,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具体可用以下方法判断:
1.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数值特征判断 (1)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 1%以下。 (2)传统型: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正相关 科技水平提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正相关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 量越大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 越大
正相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3.人口合理容量
(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八年级地理人口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人口知识点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的人口总数,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八年级地理学习中,人口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接下来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
一、人口数量和分布人口数量和分布是地理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研究人口问题的第一要素。
人口数量和分布的不平衡是地球面积广阔、气候分异、自然环境复杂和人类文明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赤道附近、沿海和河谷地带。
二、人口增长和变化人口增长和变化是指人口总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和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变化。
其中,人口总量和性别比例的变化是直接的人口变化,而年龄结构和人口流动是人口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人口增长和变化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人口政策和控制人口政策是指国家为了控制人口数量以达到人口平衡和发展目标而制定的相关法规。
人口控制政策是国家人口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计生政策和人口流动管理政策等。
在制定人口政策时,需要考虑到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因素。
四、人口问题的解决人口问题是一切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的基础,解决好人口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必要前提。
在解决人口问题时,需要从多个方面实施相应措施,包括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医疗水平、加强人口控制、加强人才培养等措施。
五、人口问题的影响人口问题和人口变化对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其中,人口数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社会分配、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均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六、人口红利和人口负担人口红利是指因人口结构变化而产生的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空间和经济增长潜力。
而人口负担是指由人口数量构成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负担。
七、人口迁移和城市化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口数量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口数量不均衡的结果。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人口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学知识点,掌握这一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世界,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对社会和人类命运的认识。
第二节_人口的空间变化已改 (2)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本溪市
④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生产发 展、特别是制造业发 展的基础。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深圳市
①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人口 迁移是主要的,经常 起作用的因素,是人
口迁移的基本动因。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②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相对地缩小了地区之 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 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
由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 由农村迁往城市
我国人口流 动的主要方向是 从内地到沿海, 从农村到城市, 从经济落后地区 到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思考: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无法抗拒的民工潮已拥抱了全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
(2)国内人口迁移
影 响 因 素 新中国 成立前 迁 移 特 点 流向或路线
里约热内卢
社会因素:
政治
巴西利亚
⑧20 世纪 30 年代,一场大旱使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及其附近地区 赤地千里,许多农民举家逃离这 片灾难的土地。有些人选择迁居 东部,但大多数人则向西迁往加 利福尼亚州。
自然因素: 自然灾害
⑨明清时很多农民到东北开荒 种地并定居下来,尤其是山东人 多,人们把这种现象称“闯关东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 迅速,现在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 向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
2.判断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 然 因 素
气 候
①美国老年人的迁移
②印巴分治引 起的人口迁移
社会因素:
宗教信仰
社会变革
③学子集聚北大
社会因素: 教育
④向沙漠外转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思维导图+学霸笔记专题08 人口的变化
专题08 人口的变化一、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1.世界的人口、国家与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1)总趋势:不断增长。
(2)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先快后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明显加快,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2.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1)人口增长特点: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2)原因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受教育的年限长,初婚年龄大,生育率低。
教育投入大,人口成长成本高。
社会保障好,人们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淡薄。
②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
国家面临发展,劳动力需求多,人们的生育观念等影响。
(3)变化趋势①发达国家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②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3.世界的居民(1)人口分布不均。
①人口稠密的四个地区:图中的a亚洲东部,b亚洲南部,c欧洲,d北美洲东部。
②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极地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2)人种分布。
①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北非、西亚、南亚、大洋洲等地。
②黄色人种:亚洲东部等地。
③黑色人种:撒哈拉以南非洲、大洋洲等地。
(3)世界三大宗教。
①基督教:发源于亚洲西部,主要分布欧洲、美洲、大洋洲。
②伊斯兰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③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4.我国的人口和民族(1)众多的人口——13.7亿(第六次人口普查)。
①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②政策:计划生育政策。
主旨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③分布: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多、西北少。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①人口数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的91.5%,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
②民族分布特点:汉族和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1.1人口数量的变化
3、空间变化特点
读图1.4,说明1950-2010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
1、各大洲人口在不断增长,但不均衡。 2、亚非拉增长的人口数多、速度快, 欧、北美、大洋洲增长的少、速度慢
3.读台湾省人口金字塔图,完成(1)~(2)题。
(1)图示过程能够明显反映台湾省 A.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 B.人口出生率不断上升 C.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 D.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 (2)预测到2031年台湾省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增长速度快
C.就业压力太大
B.人口老龄化程度高
D.性别结构严重失衡
年轻型(增长型)
年轻型:下宽上窄,呈真正
的金字塔形,表明少年儿童人口 占总人口比重大,预示着未来人 口的发展趋势是增长的。其人口 增长模式一般为“高—低—高”模
式,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如
朝鲜。
成年型(稳定型) 成年型:底部与中部的宽窄基本相 近,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出生率、 死亡率差不多,预示着未来人口的发展 趋势是稳定的。其人口增长模式一般为
自然 人口自 然 增长 模式 增长率
出现的问 题
人口增长 太慢, 人口老龄 化
导致的影响
采取的措施
现代 发达 型 低于 国家 1%
劳动力缺乏、 国防兵员不足, 养老负担加重, 老人精神孤单
鼓励生育、接 纳外来移民、 完善养老保险 制度,发展社 会化服务
发展 中 国家
传统 高于 型 1%
人口增长快 人口年轻化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中国人口分布变化的空间模式分析
中国人口分布变化的空间模式分析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人口分布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国家层面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模式,并探讨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总体概述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总量超过了14亿。
然而,中国人口的分布却极不均衡。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而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相对稀少。
这种空间分布模式的形成,与中国的历史、地理、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二、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国的人口分布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因此中原地区人口较为密集。
而沿海地区由于其便利的海洋交通和贸易条件,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人口聚集。
而西部边疆地区由于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的限制,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三、地理因素的影响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的差异也是中国人口分布模式形成的原因之一。
东部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这些条件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而西部地区地势复杂,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这限制了人口的聚集。
四、经济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这对中国人口分布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先进的经济发展和丰富的工作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人口,使得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大幅上升。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缺乏吸引力,人口迁出并趋向集中在东部地区。
五、影响与挑战中国人口分布模式的不均衡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与挑战。
首先,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超负荷,给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带来很大压力。
其次,西部地区的人口减少,带来了资金、人才等资源的匮乏问题。
而人口的不均衡分布也增加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了社会经济的差距。
六、政策与对策为应对中国人口分布模式不均衡的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与对策。
首先,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其吸引力。
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
(一)“高-高-低”模式
二、人口增长的模式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 社会初期
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极低的自然 增长率
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较低的自然 增长率
生产率水平 极为低下, 以采集、狩 猎为主
以手工劳动 为主的自然 经济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高低高”的人口增 长模式在欧洲基本结 束
20世纪50年代起
“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 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发 展迅速,医疗卫生事业进 步,死亡率下降,人口的 增长进入“高低高”模式
尽管采取了控制人口增长 的政策,但人口自然增长 仍然不低。目前,大多数 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比较 严重的人口问题。
出生率与死亡率 极为接近,人口 增长极为缓慢
平均寿命有所延长, 但死亡率依然较高, 人口自然增长率仍 然较低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人口数量变化大,出生率和死亡率曲线波动 大;传统人口增长数量呈缓慢增长趋势,死亡率开始下降。
导读思考: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说明了什么?
“黑死病”造成中世纪欧洲人口锐减的事例说明,在生 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人口的增长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没有能力抵抗疾病对生命的威胁。
家是
( C)
A① C③
B② D④
2、人口明显负增长的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3、读接受教育程 度统计的我国35岁 到45岁妇女生育的 子女数(1996年) 图,完成下列问题:
(1)、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生育子女数越来 越少 。 (2)、在教育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农村妇女生育的 子女数比城市妇女生育的子女数 多 ,其原因 是 城市的经济水平高于农村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入大量劳动力、 促进经济发展
不利 人才外流、劳动力少, 方面 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
社会问题多,治安压力大 城市环境压力加大 引起生态环境问题
【合作探究】 1.请看下面文字,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什么? A.气候严寒的高纬和高山地区,水分稀少的荒漠和土壤 贫瘠的地区,人烟稀少。而水、热条件较好的温带和热
国内人口迁移 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 另外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4、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 5、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 6、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 工的农工。 7、国家有计划的抽调人员支援西部建设。
1、国际人口迁移
活动:请同学们阅读P8第三段文字和读图1.8比较二战前
后人口迁移的特点。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路线
二 战 前
殖民扩张 集团性
新大陆的
开辟
大批性
①欧洲到美洲、大洋洲 ②非洲到美洲 ③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 美洲、非洲
二 各国经济发 战 展的不平衡 后
①定居减少 ②流动增多
①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4、政治因素: 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探究】 1.阅读案例2“美国的人口迁移”,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 个移民国家?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 土范围内频繁迁移?
案例1“美国的人口迁移”
16世 纪起
时期
迁移原因
迁移流向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
人口大规模西迁
19世纪和20世纪之 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 的发展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 农业危机、自然
年代
灾害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 和西部
20世纪60年代末到 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 境恶化,西部、南 部有新资源、新工 业的阳光地带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 和西部
带往往成为世界人口集中的地区。气候
B.温带和热带肥沃的冲积平原和某些大河流域,人口也
较为集中。土壤
C.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某些大河 流域如长江、珠江、尼罗河、多瑙河、伏尔加河等,至
今也是人口密集地区。水源
D.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都是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
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而形成的。矿产
【探究三】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原始社会
出生率高 死亡率高 自然增长率低
农业社会、产业革命 时期
出生率高 死亡率低 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社会
出生率低 死亡率低 自然增长率低
印度的人口压力
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大、增长快,对经济发展、资源 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代表地区
如何从三角 坐标中读取 数据?
人口增长不同阶段,人口年龄结构有什么差异?
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给经济、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出
教育、就业、医疗、住房、交通、现人口老龄化问题—带
资源、环境等带来问题,不利于 来劳动力不足、国防兵
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 源不足、社会福利开支
影响人口质量的提高,同时也造 增加、青壮年负担过重
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
等社会问题。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
①必须改变居住地 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②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
③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人口流动: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2、分类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
国际人口迁移
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 (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南亚、南欧、非洲人到 西亚打工
③南欧、非洲人到西欧打 工
2.国内人口迁移? 【活动探究】 1.读教材和图1.8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 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人 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人口的意愿性迁移一直比较少 。虽然在20世纪50—70年代也有大量的人口迁移活动 ,但均以行政调动为主,如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 边疆省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以及 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等。
经济发展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交通和通讯又如何影响着人口的迁移呢? 文化教育对 人口迁移有着怎样的影响?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2、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和自然灾害
3、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交通和通信.文教. 婚姻家庭
20世纪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 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 城市回流
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
导致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的原因有: ①战争因素 ②城市化 ③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 ④经济格局的变化
课堂总结:
第一章第1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探究一】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数量较多
数量少 增长缓慢
增长加速
数量持续增加 明显加速
思考:读图1.2和 图 1.3,从数量 和增长率分析不同 时期人口增长的特
点。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
数量多 空前增长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探究二】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 入,人口流动日益活跃,人口迁移中组织性迁移的比 重逐渐下降,而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迁移原因 迁移特点 迁移方向
新中国成 立到20世 纪80年代 中期
国家实行计划 经济体制和严 格的户籍管理 制度
有计划、有 组织的迁移
由东部迁往西 北和东北
20世纪80 年代中期
人口增长模式
表现特征
欧美 亚非拉 世界
现代型
大多数为传统 型,且向现代 型转变
由传统型向现 代型的过度阶 段。
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出生率 下降,到70年代中期,不足1%,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 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 人口出生率仍较高。
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 数。
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
国家改革开放 政策、户籍管
自发迁移
以来
理的放松、经 务工和经商
济发展的不平
衡
内地到沿海; 山区到平原;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 农村到城市
1.近30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 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 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影响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有利 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 方面 科技、文化等联系;缓解当
材料三 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
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是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国家 之一,平均每对夫妇只有1.8个孩子。战后德国人口的增 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在德国每年有14.5万多名婴儿的父 母是外籍人或父母的一方是外籍人,占全德婴儿出生率的20%。
人口增长慢的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
鼓励人口增长,接纳国外移民
人口多且增长很快的国家又会采取什么人口政策呢?
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
• 1750----1940,世界发达国家普遍比发展中国家的自 然增长率 较高 ,原因是工业革命早,生产力发.达,
• 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大大 超过 发达国家,原因是 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
欧洲人
新航线 开辟
殖民主义 扩张
华人 美洲
美国 是一 个移 民国
家
黑人
失业工人、破 产农民增加
①美洲属于未开发的新大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②欧洲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增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的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除障碍; ④殖民扩张是人口迁移的促进因素,加快了人口迁移的过程。
族经济的发展 • 目前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 发展中 国家. 占80%
人口的增长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
材料二 现金津贴 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
意大利的出生率连年下降,国内人口出现负增长,为 了鼓励人民多生育,意大利政府用心良苦地宣布一项新措 施,就是给予生育一胎以上的家庭经济津贴。从生育二胎 开始可以一次性领取由政府支出的1000欧元的津贴。
(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 (发展中国家)
(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 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增长较缓慢)
2010年11月1日开始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情 况已于2011年4月29日公布。1.人口总量通过人口 普查显示,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 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2000年 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 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人 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2.家庭户规模通过人口普 查显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 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 户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 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 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 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3.性别构成通过人口 普查显示,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 1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