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宏观经济之计划经济

一、摘要: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

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或者说,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是计划经济。正确理解计划经济的含义,对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关键字:计划经济,宏观调控,资源分配

三、计划经济的含义

计划经济含义是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其资源配置方式是通过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进行,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企业或生产单位完全是计划的执行者,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计划经济体制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信息条件、激励条件、偏好条件。

四、计划经济的特征

1、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基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描述,公有制一直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财产形态。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和国有化的过程。

2、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国家或中央政府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核心主体,而企业由于只执行既定的生产计划成为政府的附属物

3、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国家不仅要负责宏观方面的资源配置,甚至对微观的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和支出都做出计划,以实现资源在微观主体间的配置。导致在国家和政府之外并不存在实际的微观经济主体

4、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计划配置资源的一个核心机制在于行政命令手段替代价格机制。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被压低到最小的范围。

五、计划经济的产生

计划经济的出现绝不是凭空想象或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过程中,针对这种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以及古典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发运行所带来的问题和困难而产生的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自觉组织的思想。

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实现了真正的民族独立,建立了强大廉洁的政府,真正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是,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

六、计划经济产生的原因分析

1、市场供求关系紧张,需要加强政府调控,尤其是中央政府的调控。

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总的来说,我国国民经济是在短缺中“紧运行”的。旧中国经济落后和长期战争造成的贫困、抗美援朝、快速恢复发展经济的决策是导致经济紧运行的三大因素。紧运行的表现是物资、资金、技术人员在总量上长期需求大于供给

2、技术赶超和规模经济的需要。

建国初期,无论从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还是从提高现有工业生产能力来说,我国都没有必要再走由落后、分散的小生产逐步发展到先进、集中的大生产的漫长道路,可以直接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成果,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3、资金短缺和农业剩余有限。

我们知道,一国经济发展的快慢,从经济方面来说,是与其社会剩余的多少和积累率(又称储蓄率)的高低有很大关系。建国初期,由于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掠夺和战争的破坏,国家和人民手中的财富都消耗殆尽。建国以后,由于我国的经济太落后,社会剩余量很少,积累很有限。

4、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

计划经济的形成,还与这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有很大关系。国际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封锁禁运。为了打破经济封锁和避免损失,在对西方贸易方面,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全盘统筹,统一对外。二是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国防压力增大,国防费用增加。中国鉴于“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即使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也必须加快重工业的发展。三是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是唯一愿意和能够大规模援助我国的国家,苏联的援助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中国必须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些都促进了中国向计划经济的转变。

七、计划经济对后来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中国的计划经济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因此计划经济体制所面临的任务就不是解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所导致的

“无政府”状态,而主要是如何加快工业化,这实际上成为中国计划经济的主要目标,即解决工业化的资金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问题、城市化问题。

计划经济的上述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计划经济本身的作用不是体现在能否准确地计算社会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和资源的最佳配置,而是表现为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资源,加速工业化步伐,实现赶超战略。从这个角度观察问题,计划经济本身所表现出的低水平和粗放型、随意性很大的管理,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性管理所具有的最大限度集中资源用于工业化的特性。对当时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1、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保证了高积累和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基础实施(如水利工程)。

2、在经济落后和高积累的情况下,除了在个别非正常时期外,保证了人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

3、20余年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管理水平很低,力不从心,但是毕竟提高了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计划管理经验教训。这一点对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起到了一定作用

思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中国当时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必然选择,其本身暴露出来的问题必然引发变革。变革过程不可避免地纠缠着变革与维护的矛盾,体现于其中的焦点就是对计划和市场调节关系的思考与取舍。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要历史地来看待,只有从历史的进程中认识和思考,才能坚定现实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韩景华:《经济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冒天启、朱玲:《转型期中国经济关系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章。

3、盛洪、张宇燕主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