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元宵节习俗.doc

安徽元宵节习俗.doc
安徽元宵节习俗.doc

安徽元宵节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在安徽,有什么不一样的习俗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安徽元宵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安徽元宵节习俗

年味正浓是元宵

临近元宵这几天,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田野里,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高跷、抬阁、花棍、花灯、伞灯、旱船、独竿桥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仅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让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领略了独特的淮河风情文化。

淮河两岸,旧有"正月xx大似年"的说法。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们忙于辞旧迎新、探亲访友,顾不上吃顾不上玩,元宵节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刻。

元宵前的几天,白天,一些年轻人和老艺人们身着七彩异装,不停歇地参与各种表演;晚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城镇吃糯米汤圆和酵子茶;农村则将咸馍切成小块、长块充作晚饭,以示农业丰收在望。元宵当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幼几乎倾巢而出,看表演、会亲友,到处都是喜气洋洋、欢笑阵阵。晚饭后,儿童打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相互比赛,看谁的灯式样新颖;人们争相燃放花炮或焰火。村前屋后更是锣鼓喧天,扭花鼓灯、耍龙灯,是人们期待已久的照例节目。表演队由锣鼓乐队领先在街道和村里游动,如果有谁想请表演队表演,就先燃放一串鞭炮欢迎,然后鼓掌吆喝。

此时,艺人们拉开架势开始表演。演出中,脚痒痒心痒痒的观众也可以加入其中,跳一段舞一场。这种热闹场面,往往从黄昏持续到深夜。与众不同的是,元宵夜的娱乐活动中,女角由男青年扮演,有的还用木头做些假"三寸金莲"套在脚上,扭扭摆摆。这些假女郎(称"腊花")如果扮相好,歌喉婉转,唱得一口好曲子的,更受观众欢迎,演至半夜时,人们会端出茶点、果品招待演员。演出的内容,一般必以通俗易懂、音韵响亮而顺口的民间戏文、歌谣为主。如今,沿淮一带的各种元宵民俗表演式样已推陈出新,演出娱乐的内容丰富而健康。

正月花市灯如昼

阜阳人民勤劳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曲艺,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戏剧。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汇聚成独具特色的阜阳灯会。

阜阳灯会始于隋唐,盛行于明代。宋代欧阳修在颍州任太守时曾写下"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一诗,说明宋代阜阳的灯会已很盛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同时,各家还燃放各种焰火助兴。

灯会的节目多种多样,表现了阜阳各地不同的地域风情。临泉肘阁、抬阁,属于民间舞蹈谱系,盛行于明代,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xx

年2月,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泉的肘阁、抬阁演出的节目较多,技巧与难度并重,流传保留的肘阁节目有《刘全进瓜》、《孙悟空盗桃》、《天女散花》、《秦香连》、《困同台》、《吴凤岭》、《戏杜丹》。抬阁节目有《回荆州》、《游西湖》、《怒打镇西关》、《哪叱闹海》、《二乔比美》等。

被誉为"东方芭蕾"、"中国的东方迪斯科"的颍上花鼓灯,20xx年被评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颍上是花鼓灯的诞生地和二十世纪花鼓灯艺术革新的发祥地。颍上各地民间花鼓灯艺人分布十分广泛,男女老幼都喜爱花鼓灯艺术,锣鼓一响,花鼓灯上场。

"千班锣鼓万班灯"是颍上花鼓灯在淮河流域最盛行时的真实、生动写照。颍上花鼓灯表演的角色分男角和女角,男角称"鼓架子",会翻筋斗,要有武技,动作粗犷有力;女角称"兰花",左手执手帕,右手拿扇子作舞。主要以舞蹈、灯歌和锣鼓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把情节性的双人舞与情绪性的集体舞结合起来,表现生活、生产中生动的人物和人物复杂的情感,唱腔辽阔高亢,旋律欢快悠扬,节奏刚劲有力,情感炽烈奔放,具有强烈的民歌风、田园风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阜阳灯会表达了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良好愿望,展现阜阳儿女的礼义风情、勤劳勇敢,表现青年男女纯真朴实的爱情,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著与向往。

舞龙赏灯闹春来

春节渐行渐远,元宵转瞬即至,迎来送往之间,说不尽火树银花、春风得意的盛况。踩高跷、玩狮子、吃汤圆......舞龙赏灯闹元宵,欢天

喜地迎春来,又是一番花香人醉的好景致。要说皖东南元宵民俗,却也是五彩缤纷,既有宣城本地的圆灯会,又有郎溪、广德一带的花灯节,还有绩溪等地别具一格的"秋千抬阁"民俗表演,令人目不暇接。

在宣城本地,有元宵圆灯之说。原来,从腊月开始,这里的农村灯会就开始走村串户送灯、玩灯,包括布龙(滚龙)、板龙、旱船、虾子灯、河蚌灯及采茶戏等等,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就要圆灯,取圆圆满满之意,表示此后就要专心稼穑,准备春耕。元宵节当日,还要举办为期一天的"灯坛"汇演,算是这一年灯会的"告别演出"。在宣州区洪林镇万村,还存在一种延续百年的"龙灯会",从正月初八到元宵节,有连续三次的"龙神三巡"活动,龙灯巡游全村,名曰"龙神大拜年"、"回龙保平安"和"龙舞元宵庆丰年"。

在广德、郎溪等地,闹花灯也是遍及城乡。如郎溪县城南的老龙灯,一些乡镇的小马灯等,各具特色。玩灯时伴以火流星、烟花等,十分壮观。同时还有踩高跷、旱船、玩狮子、挑花篮等活动,儿童提灯更是美不胜收,有三脚蛤蟆灯、鲤鱼灯、兔子灯、元宝灯、绣球灯等等,不可胜记,颇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感觉。笔者所在的广德县农村,亦有走马灯、旱船和舞狮子等风俗,可惜随着时代演进,一些技艺已渐被遗忘,许多活动都终止了。

在徽文化发源地之一的绩溪县,元宵民俗更是丰富多姿,令人流连。盛行于该县东乡的民间灯会游艺活动源远流长,当地在元宵节当日要燃放一种叫孔明灯的灯,由一只大灯和若干小灯组成,大灯上糊扎着用铁丝、篾片制成蜘蛛网状的灯络,用来盛放燃料;小灯即简易小灯笼,里面插上

蜡烛,等距离系在细绳子上,挂在大灯之下。放时灯络上置放松明片、废橡胶和猪油夹棉纱捣成的团子,将燃料点火,使浓烟熏入灯肚,大灯依靠浓烟熏腾,牵引小灯升空。

除放灯之外,当地还举办一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传统文艺活动,包括舞龙舞狮、蚌壳舞、划旱船、抬花轿等表演,相关民间艺人当日会齐聚现场,现场PK。其中来自该县湖村的"秋千抬阁"表演令人叹为观止。此种秋千系风车形,转轮于花船上缓缓转动,花船由人抬行,转轮悬活动转椅,四名幼女穿着古戏服扮作彩旦,缚坐在椅上,有乐师伴以吹奏。抬阁为木棉方箱,四周镂花,俨然一小小舞台,由七八位壮士抬着走。几个七八岁的孩子脸上化着五彩的妆,扮作生旦净末丑等各式戏剧人物,或凤冠霞帔,或金盔铁甲,根据剧情组成一个个精彩的造型,被高高地固定在抬阁的铁柱和支架上,有惊无险。秋千抬阁与耍狮舞龙、彩船队相互交融,一路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一时间万人空巷,一睹为快。

安徽阜阳的风俗文化

阜阳有一个好听的简称“皖”。听到这个字,我想大家心中闪现的肯定是一个温婉而具有风情的漂亮城市。事实上阜阳也确实不负众望,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城市。 通过暑假的走访我看到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的阜阳。 地处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线的阜阳,时时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对流之中:这里既流行“合关西大汉握铁简板放喉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戏曲中的豫剧、京腔,妇孺能歌,也间有“合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磨婉约之韵,黄梅、越调亦常有耳闻。阜阳的民俗文化堪称丰富多彩、斑斓多姿。 一、阜阳记忆——民俗文化 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阜阳的艺术细胞非常迷人。 民歌:阜阳民歌感情朴实,曲调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淮北特色。曾经广为流传的有《逃荒》、《摘石榴》、《十大绣》、《看戏》、《货郎子调》、《李玉莲》等。 吹打乐:乐器有班鼓、边鼓、手板、大锣、小锣、水镲、大镲、架排云锣、班笛、小喇叭等,音乐豪爽奔放,善于表现喜乐欢腾的情绪。 锣鼓棚子:是船民鼓乐班,多以边舞边鼓的行乐出现,演奏气氛热烈。响乐班:以吹管乐为主,即唢呐班,用以婚丧嫁娶活动。 曲艺:阜阳在安徽省享有“曲艺之乡”的美誉。据初步调,源于或流散全市的曲种有淮词、清音、莺歌柳、琴书、坠子、道情、大鼓、评书、三弦书、端公戏、灶书、莲花落、杠天神、讲圣谕、相声、大小铙等近20种。 舞蹈:阜阳民间舞蹈有40多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其中花鼓灯舞蹈已蜚声海内外,自立于世界舞蹈之林而别具风姿。 龙灯舞:是阜阳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表演时,整个龙灯摇头摆尾,蜿蜒起伏,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卷缩盘结,表演场面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斗牛舞:是阜阳搬运工人从乡间生活中牛抵头的趣事中得到启发编排出来的。斗牛舞语汇简单、粗犷、豪放,表现出搬运工人剽悍、爽朗、顽强的性格特征。狮子舞:表演时,由一男一女训狮武士各执绣球,引狮入场。在热烈欢腾的锣鼓声中,扮狮人表演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威、炸毛、摇头、摆尾及窜、跳、滚、扑、站、卧、翻等,还可表演上高桌、滚绣球、走梅花桩等高难度技巧。三仙会舞:流行于阜南朱寨一带。表演时,3个高大的巨人,左右摇摆,前仰后合,在民间打击锣鼓伴奏下自由地表演。 肘歌舞:肘歌由“座子”(执撑者)和“架子”(表演者)组成,内容以传统折子戏为主,在鼓乐配合下,且行且舞。 赶犟驴:由民间老艺人李贺轩1935年创作,舞蹈表现新婚媳妇骑毛驴回娘家途中的趣事。 竹马:从民间祭祀活动演化而来。舞蹈时,锣鼓声声,旌旗猎猎,表现了马队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战斗场面。

元宵节主题活动方案6篇

元宵节主题活动方案6篇 元宵节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有影响的说法是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时祭祀太一神的活动。然而,从节期来看,正月上辛日可以是正月上旬从初一到初十的任何一天,却绝不可能是望日。本文是xxxx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主题活动方案,仅供参考。 元宵节主题活动方案一: 一、活动概要 1、活动介绍 活动主题:《欢乐闹元宵》 活动对象: 社区居民或商场顾客 活动口号:其乐融融庆元宵,温暖和谐一家亲 活动时间:20xx年x月x日 举办场地:社区或商场 主办单位:城阳电视台 承办单位:青岛广电合和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活动背景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 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

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精品办公范文荟萃. 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为了进一步促进社区文化及节日氛围(商场则为吸引人流,带旺人气,借元宵之际开展元宵旺场活动)开展本次活动。 3、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能增进群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大家喜闻乐见、形式多种、通俗易懂的游戏节目内容、营造成一个充满节日氛围的“欢乐大舞台”,充分体现群众与元宵节同欢、同庆、同喜、同乐,激情沸腾的热烈场景,展现人民群众新生活、新风尚、新面貌的时代气息,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节日文化。 二、活动现场布置: 1、布置效果:具有中国元素的新春元宵气氛,欢快、热烈,以灯笼、灯谜、窗花、鞭炮等等物品装饰,烘托出温馨喜庆的元宵气氛。 2、现场将放置传统元宵节风俗介绍展板,活动场地周边悬挂与元宵节的介绍等(诗句、故事); 3、活动现场播放元宵节喜庆音乐。 4、搭建舞台,全新红地毯,显眼活动主题背景,突显节日喜气洋洋的气氛。 5、提前与社区(商场)宣传沟通,释放出活动信息。

安徽民风民俗作文2篇

安徽民风民俗作文2篇 一些风俗正淡出人们的记忆,也许古老的文化正在渐渐荒芜,但有一种情感与我们一脉相袭、薪火相传。以下就是XX整理的安徽民风民俗作文,一起来看看吧!篇一:安徽民风民俗作文 “元宝”放在门槛上 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在肥西、六安一带被当地百姓演绎得活灵活现。 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后,“守岁”的人们都关上了大门。当地风俗是,关上大门后就不能再开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门也不行,一直到年初一早上,烧上香,燃了烛,再开门放炮。在这段时间内,当地一些好事者将平时用黄土捏成的、与真元宝大小形状一样的假元宝放到大门的门槛上。年初一早上,出国留学网把门打开的一刹那,“元宝”骨碌碌地滚了进来,该户主人见到“元宝”心花怒放,将这个“元宝”恭恭敬敬地放到香案上,前来拜年的人都要说上几句吉祥祝福的话语。但是这个“元宝”也不是白送的,正月十五后,送“元宝”的人会挨家挨户讨“吉利钱”。 年饭是在中午吃 在定远县的很多农村,年的过法各不相同。在这里,人们常说的“年夜饭”却是大年三十中午吃。 在定远县很多农村,一直以来都是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饭。很

多家庭为了“抢早”,有的上午11点不到,就开始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了。很多做生意的有时因为生意好,才很无奈地把“年夜饭”改在晚上吃。有些做生意的,为了赶在中午吃年夜饭,干脆在大年三十便把生意停了,一家人从早上便开始准备中午的“年夜饭”。篇二:安徽民风民俗作文 红蜡烛不许灭掉 在阜阳地区的乡村,人们过农历新年时有一个自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厅)中点燃两支红蜡烛,红蜡烛的中间摆上一些贡品,像鸡、鱼、肉等。在这段时间中红蜡烛绝对不许灭掉。 凌晨四点就“完年” 在宿松,腊月中下旬,年味就渐渐浓了。 宿松有段民谣,孩子们很小就会唱。“天哪天,莫起风,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杀鸡又杀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讲好话,初一初二不挨骂。”宿松做的粑是用米粉和成的,用蒸笼蒸熟,凉了干了,就用水浸着,可以吃到春耕插秧。粑用桃木雕花造型,有万字印,有喜字印,有寿字印,还有春字、福字等印。孩子多的人家还雕桃子印。 在吃年饭的时间上,宿松大多数地方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但宿松湖区,靠东洪、下仓一带却有些特别:大年三十早上,天刚破晓,就有人家炸起了鞭炮“过年”,一家人围桌吃起了“年

安徽民俗论文

安徽贵池傩戏面具中所包含的民俗文化 郑强稳 (院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学号:P3*******) 摘要:傩戏面具是贵池傩戏的最显著的特点,也是贵池傩戏文化的精髓所在。所以贵池傩戏面具在贵池傩文化中占有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位置,贵池傩文化如果失去了傩面具,那么贵池傩戏将不复存在。这正如鱼和水的关系,鱼要是离开了水,那么鱼将无法继续生存,它最终的命运只有死亡,而水要是没有了鱼类的存在,那么它也将会失去往日的生机,变得死气沉沉。因此,我说傩戏面具在傩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傩戏面具本身也有着非常有特色的内涵。而这内涵就是傩戏面具它本身所包含的那一种文化内涵。 关键词:贵池傩戏面具;面具制作;内涵;面具的色彩 傩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古文化现象,它不仅存在于我们国内,它还存在于世界其他国家。傩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驱鬼逐病,酬神纳吉,它当中包含了我们的先人对自然的崇拜和神灵的尊重。同时傩戏的文化深度和研究价值都很高,它被誉为“研究人类文明的活化石”。那么,傩的起源到底是怎样的呢?通过查阅资料,我得知傩这一传统色彩极重的活动起源于民间,主要是与祭祀祖先,祈求上天保佑,庆祝丰收等事务有关。而贵池傩戏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傩戏的面具,如果没有傩戏面具,那么贵池傩戏将不可能独具特色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属于它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傩戏面具在整个傩戏活动中既起到道具的作用,也起到凸显傩戏活动特色的作用。 一.傩戏面具的相关制作 傩戏面具在贵池地区有很多别称,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知道,它在当地也被称作“脸子”、“傩神”、“菩老”。在贵池傩戏中傩戏面具的样式是固定的,这一特点就相当于在京剧中所有的面具形象都已被固定了下来。据相关的数据记载,目前在贵池地区尚存的旧面具共30多个。这些傩戏面具都是由木头做成的,其中雕刻面具的木料是用枫树或白杨树。据了解,对于一个傩戏面具的制作通常是取一个大的树干,将其从中部剖开,便得到了两个面具的大概模型。之后再经过一些细致的加工将其雕刻成傩戏中特定的人物角色形象。之后要对做好的面具进行上色,而在上色中是有很多讲究的。你可能会觉得对于一个傩戏面具的制作,到这里就算已经结束了,其实并没有结束。前面的具体制作加工过程只是整个傩戏面具制作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傩戏面具的制作还包括宗教仪式的参与。在整个傩戏面具的制作中相关的宗教仪式的参与才是最重要的。正是因为傩戏面具的制作包含了宗教的仪式内容,所以最终完成的成品傩戏面具才具有着人们所说的灵性,它才能够成为人们所尊重和敬仰的傩戏面具。如果一个傩戏面具的制作没有包括传统宗教仪式的制作过程,那么它只能算作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面具,而称不上是傩戏面具。而有关傩戏面具制作的具体的宗教仪式过程是:1.选择制作木料

社区元宵节活动方案2020社区元宵节活动策划

社区元宵节活动方案2020社区元宵节活动策 划 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你知道元宵节的活动方案有哪些吗?以下是WTT整理了关于社区元宵节活动方案_2020社区元宵节活动策划,希望你喜欢。 社区元宵节活动方案篇一 社区2020元宵节趣味活动方案提要:在元宵节来临之际,社区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开展“浓浓邻里情、欢乐闹元宵”趣味游园活动。现将元宵节趣味活动安排如下: 一、活动主题 浓浓邻里情、欢乐闹元宵 二、活动时间 2020年2月··日··时 三、活动地点 ··社区工作站广场 四、参加人员 居民小组干部,企业工会主席,居民等等。 五、活动程序 1、介绍领导、来宾。 2、领导致辞。

3、节目表演: 4、游戏活动: 5、猜灯迷(约100张猜迷条,舞台场外进行) 6、现场抽奖 六、人员安排 人事后勤部负责:舞台背景,音箱,圆桌(15张),长桌(8张),椅(180张),炉灶(4个),汤圆料,抽奖礼品,抽奖箱(2个)等等。 宣传策划部负责:与服务中心交接,主持人,现场煮汤圆人员,部分表演节目,游戏安排等等。 服务中心人员:部分节目,灯迷(100条外场),抽奖卷(300张),游戏小礼品购买等等。 治保部门负责:协助活动物资移动,活动当天安保及突发事件处理。 其它工作人员:服从活动当天工作安排。 【节目表】 1.《丰收》舞蹈。 2.抽取欢乐奖80名 (0-9抽取二个尾号,共80份) 3.三等奖抽取15名 4.《三步踩》舞蹈 5.抢凳子游戏

6.马上来钱(派发300张福利彩票 7.《印度舞蹈》 8.二等奖抽取10名 9.《太极拳》 10.踩汽球游戏 11.一等奖抽取5名 现场刮刮乐) 【趣味活动游戏】 1.抢凳子 活动道具:9张凳子 活动细则:10人一组,抢9张凳子,以此类推,谁抢到最后一张为胜。 2.猜谜语(舞台内外) 活动道具:彩色打印纸100张、绳子一根。 活动细则:谜语写到彩色纸片上并悬挂于绳上,能解答者取下谜语到解密者处揭晓答案,对则领奖。 3.夹汤圆 活动道具:汤圆30颗、一米长筷子6双、盆子6个。 活动细则:三组上,每组3人,选出一人夹汤圆,站在50公分远的地方,将汤圆从盆中夹出,喂两人吃,用3分钟时间内夹的最多,吃得最多的队为胜。 4.踩汽球

安徽阜阳的风俗文化

安徽阜阳的风俗文化 阜阳有一个好听的简称“皖”。听到这个字,我想大家心中闪现的肯定是一个温婉而具有风情的漂亮城市。事实上阜阳也确实不负众望,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城市。 通过暑假的走访我看到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的阜阳。 地处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线的阜阳,时时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对流之中:这里既流行“合关西大汉握铁简板放喉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戏曲中的豫剧、京腔,妇孺能歌,也间有“合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磨婉约之韵,黄梅、越调亦常有耳闻。阜阳的民俗文化堪称丰富多彩、斑斓多姿。 一、阜阳记忆——民俗文化 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阜阳的艺术细胞非常迷人。 民歌:阜阳民歌感情朴实,曲调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淮北特色。曾经广为流传的有《逃荒》、《摘石榴》、《十大绣》、《看戏》、《货郎子调》、《李玉莲》等。 吹打乐:乐器有班鼓、边鼓、手板、大锣、小锣、水镲、大镲、架排云锣、班笛、小喇叭等,音乐豪爽奔放,善于表现喜乐欢腾的情绪。 锣鼓棚子:是船民鼓乐班,多以边舞边鼓的行乐出现,演奏气氛热烈。响乐班:以吹管乐为主,即唢呐班,用以婚丧嫁娶活动。 曲艺:阜阳在安徽省享有“曲艺之乡”的美誉。据初步调,源于或流散全市的曲种有淮词、清音、莺歌柳、琴书、坠子、道情、大鼓、评书、三弦书、端公戏、灶书、莲花落、杠天神、讲圣谕、相声、大小铙等近20种。 舞蹈:阜阳民间舞蹈有40多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其中花鼓灯舞蹈已蜚声海内外,自立于世界舞蹈之林而别具风姿。 龙灯舞:是阜阳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表演时,整个龙灯摇头摆尾,蜿蜒起伏,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卷缩盘结,表演场面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斗牛舞:是阜阳搬运工人从乡间生活中牛抵头的趣事中得到启发编排出来的。斗牛舞语汇简单、粗犷、豪放,表现出搬运工人剽悍、爽朗、顽强的性格特征。狮子舞:表演时,由一男一女训狮武士各执绣球,引狮入场。在热烈欢腾的锣鼓声中,扮狮人表演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威、炸毛、摇头、摆尾及窜、跳、滚、扑、站、卧、翻等,还可表演上高桌、滚绣球、走梅花桩等高难度技巧。三仙会舞:流行于阜南朱寨一带。表演时,3个高大的巨人,左右摇摆,前仰后合,在民间打击锣鼓伴奏下自由地表演。 肘歌舞:肘歌由“座子”(执撑者)和“架子”(表演者)组成,内容以传统折子戏为主,在鼓乐配合下,且行且舞。 赶犟驴:由民间老艺人李贺轩1935年创作,舞蹈表现新婚媳妇骑毛驴回娘家途中的趣事。 竹马:从民间祭祀活动演化而来。舞蹈时,锣鼓声声,旌旗猎猎,表现了马队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战斗场面。

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调查调研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习俗文化安徽 家乡安徽凤阳婚嫁习俗变迁的调查报告;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首先,我先详细叙述在我老姨和姨夫结婚时的婚嫁习俗;相亲那时婚嫁基本还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看门头如若相亲时男女双方看对方都很满意,媒人便和;定亲通过媒人交换庚帖,即生辰八字,也叫择日选择结婚日期,也称看日子、看喜期下聘又称过礼、下礼,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而且即使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方风俗虽然大致相同,但也会有细微的差别。在此我以我的家乡安徽凤阳婚嫁习俗的变迁为题采访了我的老姨和姨夫,他们于1997年结婚,是以传统方式结的婚,对过去婚嫁习俗有很好的了解,在他们生活的这么多年里,又数次帮别人做媒,对当下的婚嫁习俗以及变迁也有很好的了解。通过采访可以了解到我的家乡凤阳婚嫁习俗的变迁。 首先,我先详细叙述在我老姨和姨夫结婚时的婚嫁习俗。

相亲那时婚嫁基本还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门当户对,程序繁琐。凤阳县内各地婚嫁风俗大同小异。一般都是男女双方先央请媒人各 二,称四大红媒。由媒人介绍,男女双方见面,称为相亲 看门头如若相亲时男女双方看对方都很满意,媒人便和男方家商量一个好的日子,由媒人带着女方以及女方的七大姑八大婆到男方家吃一顿饭,商量订婚的日子,俗称看门头。饭后,男方要带着女方上街,给女方买两套新衣服,男方家也可给女方几百元见面礼,以图喜庆。然后由媒人定一个好日子定亲,即订婚。 定亲通过媒人交换庚帖,即生辰八字,也叫合口八。媒人将书写的男方生辰八字送与女方以合属相,男方红帖面书敬请金诺 四字,如无相克,女方即回恭允玉音绿帖,表示正式婚约已成。庚贴由男家保存,至此,男女两家的婚姻关系正式确立,这就是俗称的结发夫妻。当时订婚,男方需要准备四样吃的礼物,有几十斤猪肉,两箱酒,两条鱼,六包糕点赠送女方,还有缝纫机,脚踏车,手表,录音机,照相机作为订婚礼,俗称三转一响一嘎叽。正式婚姻关系确立后,人情之事,相互往来,家长第一次见到未来的婿、媳,都赠送见面礼,皆以钱为主。订婚后,每逢节日,男方都要带几件礼物,如研究鸡鸭鱼肉等到女方家,同时男方也要把女方接待自己家过节,过节时男方要给女方买几套新衣服,也要给女方红包。 择日选择结婚日期,也称看日子、看喜期。到结婚的年龄,男方初步择好迎娶的日期,因禁忌较多,托媒人征求女家意见,经协商后,大约在初步定的日期前一个月,请媒人定下结婚日子。日期一般都选择

元宵节趣味活动方案3篇

元宵节趣味活动方案3篇 提到元宵,我们习惯思维是它的狂欢性、世俗性。下面就是WTT给大家带来的元宵节趣味活动方案3篇,希望大家喜欢! 元宵节趣味活动方案(一)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活跃节日气氛,让居民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度过元宵佳节,市科协拟在共建社区-##社区组织“闹元宵?话科普”文化活动,活动方案具体如下: 一、活动主题:“社区共建话科普,居民亲情闹元宵” 二、活动内容: (一)、包汤圆·送温馨 组织社区居民和共建单位开展包汤圆·送温馨活动,意在爱心传递。汤圆包好后,将煮熟的汤圆分袋装好,由共建单位和社区干部带领科普志愿者及青少年送到社区孤寡老人家中。 1、活动时间:##月##日上午9:30 2、活动地点:##社区##学校内 3、活动准备(##社区负责): ①活动场地的桌椅摆放整齐。 ②活动场地背景(投影仪播放): 社区共建话科普,居民亲情闹元宵 主办:##市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区##街道##社区 ③准备好包汤圆的米粉和馅等必备工具,多少视情况而定。 ④收集好活动开展时要播放的节日音乐,渲染气氛。 4、人员安排:社区负责参加活动人员的通知,安排好送汤圆的孤寡老人家庭。 (二)、猜灯谜·学科普 围绕文学、历史、自然等科学知识共出灯谜200条,供现场居民解答,让居民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科普知识。 1、活动时间:##月##日下午1:30 2、活动地点:##社区文化娱乐广场 3、活动准备: ①制作好各类灯谜和科普展板,准备奖励社区居民的小礼品。(共建单位负责) ⑤准备好200条谜语的铁丝线,在广场周边拉好,高度以安全、人能摘取为宜。摆放好科普展板。(##社区负责) 4、人员安排:共建单位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共同负责灯谜谜底的核对、奖品发放及宣传拍摄等;社区保卫科负责维持活动期间的秩序。 5、猜灯谜活动规则(共建单位负责制作): ①谜面共200条。 ②必须现场猜谜,一个谜面只允许猜一次,第二次视为无效,不得将猜中的谜面撕下带走。

安徽春节习俗:关于安徽过春节的节日习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安徽春节习俗:关于安徽过春节的节日习俗 导语:安徽春节习俗: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到来了,全国人民为欢欢喜喜过大年,都开始忙碌起来了,买年货,贴春联、贴门神、贴花、放鞭炮、扫 安徽春节习俗: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到来了,全国人民为欢欢喜喜过大年,都开始忙碌起来了,买年货,贴春联、贴门神、贴花、放鞭炮、扫尘、洗浴、祭灶、祭祖、守岁、拜年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开始了,而全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以下是风林特别为您整理出安徽各地春节习俗,让您了解安徽,走近安徽。春节的民俗众多,我省南北地区过年习俗差异很大。安徽省部分地区的过年习俗,这些不同的风俗,有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幸福安康。池州春节习俗:锣鼓喧天舞傩戏池州的街头处处洋溢着傩文化的气息,傩的艺术本身和文化内涵深入人心。记者在梅街镇姚街村看到,正月初头,村庄家族祠堂中,鞭炮、锣鼓喧天,鸟铳齐鸣。田间地头劳作一年的老实巴交的农民,擦净傩舞面具,邀上宗族师承技艺的同乡,有声有色有模有样表演开来,这种蕴有请神祭祖、驱邪纳福为目的的古老民间文化,一次次焕发出久违的生机。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舞时大多锣鼓伴奏,节奏明快,这种东方古典雕塑艺术的自然美吸引了不少外地市民慕名而至,这种祈福纳祥的傩戏饱受赞誉。淮南春节习俗:大年初一听故事大年初一上午,在淮南市田家庵区曹庵镇桃花源戏楼下茶馆,里里外外围了数百名居民,大家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听故事。讲故事的可是镇里的名人78岁的“民间故事讲述家”轩传林。“下面的客官,请喝杯茶,歇个脚,听我给大家摆个故事。摆啥故事?打起那个竹板精神爽,列位客官听端详。展护卫 生活常识分享

元宵节社区文化活动方案

“元宵节”社区文化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新年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节日,又称“上元节,”“花灯节”,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有悠久的历史。伴随着人们迎来春天,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为了使幼儿对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们通过让幼儿自制灯笼、猜灯谜、玩游戏、品汤圆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充分地让幼儿感受“元宵节”特有意义及给人们带来的喜气和欢乐。 二、活动目的: 1、尝试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元宵节的相关经验,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2、大胆的创造与想象,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3、激发孩子对游戏的兴趣,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4、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提高节日氛围。 三、活动时间:2019年2月19日9:30-11:30 四、活动地点: 中天栖溪里售楼大厅 五、活动现场布置: 1、布置效果: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的元宵气氛、欢快、热烈,以灯笼、灯谜、窗花、鞭炮等物品装饰,烘托出温馨喜庆的元宵气氛。 2、现场将放置传统元宵节风俗介绍展板,活动场地周边悬挂与元宵节相关的介绍等(诗句或故事) 3、活动现场播放元宵节喜庆音乐。 4、提前释放出活动信息。 六、活动过程: (一)导入 开门见山引入主题:正月十五闹花灯,赏灯猜谜就是我们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之一。(二)展开 活动开始:主持人串词 1、载歌载舞“庆”元宵:(开场舞蹈舞起来)(第一个环节) 2、欢欢喜喜“闹”元宵(亲子游戏做起来)(第二个环节) 3、甜甜美美“品”元宵(美味元宵吃起来)(第三个环节)

4、动动脑筋“过”元宵(元宵灯谜猜起来)(第四个环节) 5、哗啦哗啦“摇”元宵(幸运大奖摇起来)(第五个环节) 七、发放礼品 八、合影 九、活动结束

安徽凤阳历史文化——凤阳民风民俗介绍

凤阳历史文化——凤阳民风民俗介绍 时间:2007-11-20 16:25来源:今日滁州作者:佚名点击: 777 次 一、时令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又称“过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家家户户精心筹办,在外地工作或商贾的人,都要按时赶回家与家人团圆。这天焚香、鸣放鞭炮,叫“接年”,又叫“迎春”。初一早晨吃扁食(水饺),饭后晚辈向长辈拜年,平辈互拜,然后到亲族邻里互相祝贺。主人用烟、茶、瓜籽、花生、糖果等招待。乡邻、亲友见面拱手互祝“恭喜发财”、“新年如意”等吉利话。妇女不动剪刀、不泼水、不扫地。初二早晨吃汤圆,互请“年酒”,又称“春酒”。从初一始,一连三天不做新鲜饭菜。青壮年操练锣鼓或参加民族形式的文娱活动。大年初一不出门,全家团聚。年初二,出嫁的闺女给父母送“旬头”,也称“垫缺”。按照父母的年龄(59岁至66岁)包与岁数相等的水饺,另外再包些水饺,在去娘家路上,经过塘、沟、涵等处丢一个水饺,意为“沟缺”,垫平,父母免灾祸而长寿。除此还送一条鲤鱼或一块猪肉,有“六十六吃肉”、“七十三,吃条鲤鱼猛一窜”,此俗至今犹存。建国后。国家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机关、团体、厂矿等单位放假三日。节日期间,城乡还组织团拜、慰问烈、军属、联欢、书画展览、猜灯谜和举行球、棋类竞赛等健康有益的活动。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也叫“过小年”。晚上家家户户都吃元宵,门首皆挂红灯笼。城郊和农村儿童、青年集在一起,点燃篝火,用旧帚头或柴草扎的把子,燃着向天投掷,名曰“撂火把”。边撂边呼喊:“正月十五撂火把,地里不长草,全部长庄稼。”“正月十五撂火把,往东撂,结冬瓜,往西撂,结西瓜”,十分壮观。这天,成年人敲锣打鼓、玩狮子、跑旱船、跑驴、四老爷坐独杆轿、踩高跷。在人群簇拥下,从四面八方到寺庙烧香祭神,有的地方还走村串乡到集市比赛,名曰“踩街”,又叫闹元宵。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为儿童整容之日。俗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的说法。旧时男孩出生后第一次剃头,在脑门或脑后部位留一撮胎毛,长长蓄辫。到12岁的二月初二这天,将发辫剃去,亲朋备礼庆贺,此习至今尚存。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是清明节。家人到祖坟上培土,烧纸奠祭,名曰“培坟”、“扫墓”。农家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谚曰“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这天妇女折柳枝插在发髻上,小孩用柳枝编圈戴在头上,各家门口均插柳枝,清明以晴天为好,农谚曰:“清明要晴,谷雨要淋。清明晒干柳,一铺麦子打一斗。”旧时还把清明做为春游的日子,称“踏青”。建国后,机关学校和人民团体组织学生、团员青年,前往烈士陵园扫墓,敬献花圈,缅怀先烈。同时组织春游活动。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这天吃粽子,喝雄黄酒,并用雄黄酒擦小孩耳、鼻、脚心、手心、肚脐等处,以解毒祛邪,清除秽气。有的人家把菖莆、车前草、艾等枝条挂在屋檐下风干,俟暑天烧茶喝去暑解热。端午节时捕捉蟾蜍,将优质墨块塞入肚中,檐下风干后,研磨的墨汁可治疗痄腮(腮腺炎)。因传正午蛤蟆最难找,故有“癞蛤蟆躲端午,躲过一时是一时”的说法。家人为小孩缝制香荷包、香袋。用五色彩线拴在小孩的脚、手上,叫“耍线子”,传说可以“免灾”。端午各家门上插艾,妇女、小孩戴艾。端午节,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相传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而死,后人为纪念他,用苇

校园元宵节活动策划方案

校园元宵节活动策划方案 元宵节即将到来,为了让学生体验、感受、熟悉民族的传统节日,进而尊重我们的民间风俗习惯,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校园元宵节活动策划方案必须做好活动的准备,通过这次的元宵节活动,来树民族文化之根,让学生更好地亲身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1.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调查访问等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协作精神; 3.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4.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熟悉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5.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尊重和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6.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1.了解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元宵节的习俗 2.学生动手自己制作灯谜、元宵灯作品进行评比。 第一阶段:了解“元宵节” 学生方面:提前布置学生,利用寒假,借助电脑,让学生围绕“元宵节”的主题,提出你想知道元宵节的哪些知识?可以上网收集资料,也可以问问社区的爷爷奶奶们。教师方面:以班为单位,班主任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有关春联知识、灯谜知识和元宵灯制作方法的专题辅导讲座,可以让学生到电脑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并有计划地组织大家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从而培养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阶段:1.学生就元宵节活动,以及掌握的元宵节知识,动手设计一份手抄报。 2.元宵节前学生动手自己制作灯谜、元宵灯作品,以备开学后进行评比

学生方面:每个学生制作一个春联或者灯谜; 开学后举办猜灯谜活动; 以班为单位,班主任(任课教师协助)准备好灯谜(也可使用学生准备好的灯谜),并到总务处领小奖品,让学生猜谜底,猜对者发给小奖品。

安徽丧葬民俗

安徽丧葬民俗 安徽一地汉族丧俗大体相同,而回族等丧俗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丧葬习俗活动中,人们诸多忌讳,有种种流行术语。一般对年满花甲,在家病死,称“寿终正寝”,又称“老了”、“回去了”、“走了”、“谢世”、“登仙”、“去世”等等,凡非“寿终正寝”者,均为恶死、称为“不得好死”,又称为“睡长觉”、“不吃饭”、“脸朝天”、“见阎王”、“去南山馆挂号”等等。凡年少而死的,称为“夭折”、“早夭”、“摘掉了”,认为属非正常死亡,与“恶鬼”作祟有关。如悬梁上吊而死的,称“缢死”,认为是“吊颈鬼”做祟;投水淹死的,称“溺死”,认为是“落水鬼”作祟。 与丧事有关的什物及活动,也有一些术语,如称棺材为“寿材”,又称“大棺”、“瞌睡笼”、“大头盒子”、或“金盒子”。制棺称为“圆材”。送终曰“送老”。吊丧为“作吊”。墓穴为“金井”。 一、丧前准备 只要家中有老人,都要及早为老人准备身后丧事:一是棺木,首先是考究木材质量,民间有“一桕二杉三梓楸,槐桑枣榆是中流,楝树不做寿材用,杂木泡桐次杨柳”。其次讲究棺材的大小厚薄,大小有“四梗”、“十”、“十二圆”、“十三掺”、“精镶”、“穿枵”等多种。厚薄有大老四、五、六,即底四寸,帮五寸、盖六寸之称。中等为三、四、五,小者为一、二、三。第三要精细加工,用生漆漆三遍,一般是黑色或红色,棺头绘金色“苄”字图案。制棺要选吉日,请木工选材开锯。成棺后,亲友送酒肉面条祝贺,叫“翻棺材底”、“寿材”,即祝其长寿,所谓“周岁办材百岁用”。二是“制寿衣”,是给死者穿的衣服。一般三至五套:一棉二单,或一棉四单。另还有三领五腰、五领七腰、七领九腰之俗。富者用绫罗绸子制衣,一般是蓝、青、红色,忌黑色。不能用缎子做寿衣,说会断子绝孙。不能用皮毛,据说死者穿皮毛,“来生”就会变畜生。贫家老人死后,穿一种黑袍了事。信仰佛教人家,在死者生前,由儿子将寿衣穿在身上。朝九华山时,三步一拜,拜到化成寺,请寺僧将地藏王金印加盖在寿衣上,据说死者穿此衣,可避免“阎罗殿”的“恶鬼”刁难。三是造坟,民间谚语有“三十不娶亲,不能怪父母,六十不造坟,不能怪后辈”。还有“世上千人奔,不及地

安徽各地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安徽各地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民间有燃灯、观灯的习俗,每逢这一天,大街上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花灯,故又名;灯节;。后来,元宵燃灯的习俗,渐渐演变成望月夜游、赏灯观灯。在我省各地,每逢正月十五,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赏灯夜游的庆祝方式。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安徽元宵节各地的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安徽元宵节各地的习俗1: 阜阳灯会 灯会始于隋唐,盛行于明代。宋代欧阳修在颍州任太守时曾写下;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一诗,说明宋代阜阳的灯会已很盛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同时,各家还燃放各种焰火助兴。 灯会的节目多种多样,表现了阜阳各地不同的地域风情。临泉肘阁、抬阁,属于民间舞蹈谱系,盛行于明代,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xx 年2月,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泉的肘阁、抬阁演出

的节目较多,技巧与难度并重,流传保留的肘阁节目有《刘全进瓜》、《孙悟空盗桃》、《天女散花》、《秦香连》、《困同台》、《吴凤岭》、《戏杜丹》。抬阁节目有《回荆州》、《游西湖》、《怒打镇西关》、《哪叱闹海》、《二乔比美》等。 被誉为;东方芭蕾;、;中国的东方迪斯科;的颍上花鼓灯,20xx年被评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颍上是花鼓灯的诞生地和二十世纪花鼓灯艺术革新的发祥地。颍上各地民间花鼓灯艺人分布十分广泛,男女老幼都喜爱花鼓灯艺术,锣鼓一响,花鼓灯上场。 ;千班锣鼓万班灯;是颍上花鼓灯在淮河流域最盛行时的真实、生动写照。颍上花鼓灯表演的角色分男角和女角,男角称;鼓架子;,会翻筋斗,要有武技,动作粗犷有力;女角称;兰花;,左手执手帕,右手拿扇子作舞。主要以舞蹈、灯歌和锣鼓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把情节性的双人舞与情绪性的集体舞结合起来,表现生活、生产中生动的人物和人物复杂的情感,唱腔辽阔高亢,旋律欢快悠扬,节奏刚劲有力,情感炽烈奔放,具有强烈的民歌风、田园风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阜阳灯会表达了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良好愿望,展现阜阳儿女的礼义风情、勤劳勇敢,表现青年男女纯真朴实的爱情,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著与向往。 安徽元宵节各地的习俗2:

小区元宵节活动方案4篇

小区元宵节活动方案4篇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新年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节日,又称“上元节”、“灯节”,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有关小区元宵节活动方案,希望大家喜欢。 #小区元宵节活动方案1# 为了迎接元宵佳节,营造喜庆祥和的气氛,增进业主间及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交流,拟举办“灯谜有奖兑猜”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活动时间:2月8日:10:00~17:30(贯穿元宵节整天,奖品兑完即止) 二、活动地点:小区主入口(六号楼与七号楼之间喷水池前) 三、组织单位:小区物业服务中心 四、参与人员:小区业主、住户 五、活动内容:猜灯谜活动,猜出谜底者将获得精美奖品。 六、人员具体分工: 1、管理组 (1)整个活动协调由z负责,z协助。 (2)负责采购活动物资。 (3)兑奖处(物业服务心中心前台),8:00前将兑奖处所用表格及奖品物资摆放到位。

(4)zz负责灯谜现场布置工作(挂灯笼、谜语张贴工作及现场其它布置等)9:30前布置完毕; (5)全体工作人员统一穿制服、工服; (6)活动结束后,协调保洁员清理现场。 2、维修组 z负责现场(悬挂横幅、饰品、灯笼)的安装,协助做好场地布置工作。 3、安管队 (1)z负责当天活动的安全防范、现场秩序、现场布置工作。 (2)协助综合组中途灯谜的悬挂 4、保洁员:(安排2名保洁员保洁) (1)保洁员要及时清理现场的垃圾,保持场地清洁。 5、兑奖处: (1)工作人员(zz)负责颁发奖品(兑奖后要将已猜解的灯谜在总表上剔除标注)。 (2)猜对灯谜者可兑换奖品(1张灯谜条兑换1份奖品),猜错的灯谜回收备用。 (3)在桌子前贴上“兑奖处”字样的红纸。 七、兑奖 猜对谜底1张可兑换奖品1份。奖品包括圆珠笔、铅笔刨、彩色便签本、小卡通笔记本、橡皮擦、荧光笔、修正液、自动铅笔、可乐、雪碧等。

安徽元宵节习俗.doc

安徽元宵节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在安徽,有什么不一样的习俗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安徽元宵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安徽元宵节习俗 年味正浓是元宵 临近元宵这几天,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田野里,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高跷、抬阁、花棍、花灯、伞灯、旱船、独竿桥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仅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让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领略了独特的淮河风情文化。 淮河两岸,旧有"正月xx大似年"的说法。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们忙于辞旧迎新、探亲访友,顾不上吃顾不上玩,元宵节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刻。 元宵前的几天,白天,一些年轻人和老艺人们身着七彩异装,不停歇地参与各种表演;晚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城镇吃糯米汤圆和酵子茶;农村则将咸馍切成小块、长块充作晚饭,以示农业丰收在望。元宵当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幼几乎倾巢而出,看表演、会亲友,到处都是喜气洋洋、欢笑阵阵。晚饭后,儿童打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相互比赛,看谁的灯式样新颖;人们争相燃放花炮或焰火。村前屋后更是锣鼓喧天,扭花鼓灯、耍龙灯,是人们期待已久的照例节目。表演队由锣鼓乐队领先在街道和村里游动,如果有谁想请表演队表演,就先燃放一串鞭炮欢迎,然后鼓掌吆喝。

此时,艺人们拉开架势开始表演。演出中,脚痒痒心痒痒的观众也可以加入其中,跳一段舞一场。这种热闹场面,往往从黄昏持续到深夜。与众不同的是,元宵夜的娱乐活动中,女角由男青年扮演,有的还用木头做些假"三寸金莲"套在脚上,扭扭摆摆。这些假女郎(称"腊花")如果扮相好,歌喉婉转,唱得一口好曲子的,更受观众欢迎,演至半夜时,人们会端出茶点、果品招待演员。演出的内容,一般必以通俗易懂、音韵响亮而顺口的民间戏文、歌谣为主。如今,沿淮一带的各种元宵民俗表演式样已推陈出新,演出娱乐的内容丰富而健康。 正月花市灯如昼 阜阳人民勤劳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曲艺,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戏剧。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汇聚成独具特色的阜阳灯会。 阜阳灯会始于隋唐,盛行于明代。宋代欧阳修在颍州任太守时曾写下"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一诗,说明宋代阜阳的灯会已很盛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同时,各家还燃放各种焰火助兴。 灯会的节目多种多样,表现了阜阳各地不同的地域风情。临泉肘阁、抬阁,属于民间舞蹈谱系,盛行于明代,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xx

第八章 安徽的民俗文化

第八章安徽的民俗文化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掌握安徽民俗文化的特征。了解安徽的岁时节庆民俗,掌握安徽的人生礼仪民俗。了解安徽的游艺民俗、生产民俗和商贸民俗。 学习要求: 1. 了解安徽民俗文化的三大区域,掌握安徽民俗文化的特征。 2. 了解安徽的岁时节庆民俗,掌握佩戴“端午锦”的文化内涵。 3. 了解安徽的游艺民俗、生产民俗和商贸民俗,掌握安徽人生礼仪民俗中“嫁妆”的文化内涵。 学习建议: 1. 熟读教材并了解安徽主要的民俗。 2. 体味安徽各种民俗的文化内涵。 3. 结合本章内容,联系实际,考量所在地区的民俗特征和新的流变。 一般了解: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 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与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现象。每种民俗都是在某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形成、演化和传播的。安徽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地区属于华北民俗地理区,淮河以南地区属于华中民俗地理区,而皖南山区则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俗亚文化地区。 淮河以北的皖北地区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华夏古文化特色非常突出。这里不仅是道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而且人民历来就有习武的传统习俗,喜欢拳术、刀枪、棍棒、举砘子石锁等武技与武术项目。这种崇武风气长期沿袭下来。皖北地区以旱地作物为主,地处平原,交通方便,村落间距较大,饮食文化主要以面食为主,辅之杂娘,酿酒历史悠久。 淮河以南的江淮丘陵地区和长江沿岸地区属于华中民俗文化地区,海拔较

低,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大部分地区可种植双季及多种经济作物,传统农业生产十分发达。因而人口多,密度大。民俗文化受田“水”的影响非常突出。 皖南山区是安徽开发较迟的一个地区,但在明清之际却形成了十分发达、闻名世界的徽商文化。因此,徽州地区的民风民俗极有特色。如徽州民居风格、徽州饮食、风水观念、宗教信仰与节日习俗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掌握:各地岁时节庆、庆生祝寿、婚嫁、丧葬等习俗。 一、岁时节庆习俗 春节习俗、元宵节习俗、清明节习俗、端午节习俗、中秋节习俗、重阳节习俗、冬至节习俗、腊八节习俗、祭灶习俗、除夕习俗 二、人生礼仪习俗 人生礼仪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礼仪是按人的年龄增长过程展开的,内容极为丰富。最重要的内容有庆生祝寿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 重点掌握: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 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 1、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主体,但也有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支系存在 安徽民俗文化从总体上来看,属于比较典型的华夏文化,汉民族的民俗文化占据着主体地位,各种民俗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这种主体地位的属性主要是由两种因素确定的。 第一,安徽地处中国的中部地区,紧邻中原大地,历史上属于开发较早的地区。按照文化区的理论,越是处于文化区的中心地带,其文化的典型性特征越突出,越是处于文化区的外围地区,其文化越具有边缘性或边际性。汉族具有统一的文化,即使在民俗文化方面也具有统一性和相似性。安徽由于地处中部,紧邻中原,其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汉民俗文化特征。 第二,安徽的人口结构以汉族为主体。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99.47%。由于人口结构的原因,也决定了安徽的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主体文化属性。

元宵节社区文化活动策划书

元宵节社区文化活动策划书 新春佳节,赏灯闹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为了让全区人民过一个欢乐、喜庆、祥和的传统节日,根据杭州市对今年元宵灯会活动的具体部署,结合我区实际,现对萧山区元宵灯会活动提出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和谐文化建设为根本,深入贯彻市文化名城建设工作会议和区文化名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大力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充分利用节庆各种活动载体,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又能积极参与的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带动、引领广大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建设群众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新需求,提高人的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文化名区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活动时间农历正月十二——正月十六。 三、活动内容

1.文化(体育)中心板块。元宵期间,将在新建成的文化中心设立主灯区,充分利用文化中心剧院、展览大厅、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开展灯会活动。元宵节前后,在文化中心将分别举办XX年元宵活动开幕式、民间特色彩灯展、中华美食文化大汇展、元宵书画精品展、群众文化成果展、中国实力青年油画展等活动。在五环广场将举办元宵文艺戏剧大展演。 2.街道与湘管委板块。城区各街道及湘管委等有关单位要根据各自实际,在社区、公园、广场、主要道路等因地制宜开展灯展活动,让市民在家门口能赏灯、闹灯。城厢街道要重点围绕江寺公园、永兴公园部署灯会活动,北干街道要落实人民广场的灯会布点,新塘街道主要是布置南江公园灯会点,蜀山街道要在山水苑及蜀山路段开展好灯会活动,湘管委要部署风情大道湘湖路段及湘湖沿岸的灯会布点。除灯展外,城区各街道及湘管委等有关单位要在整个新春期间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如文艺表演、社戏、特色小吃、花卉展示、书刊推介、自制灯笼比赛、文化擂台大家唱、民间艺术及手工艺绝活展示等,努力使我区的新春灯会活动体现出活动范围大、群众参与面广、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气氛喜庆等特点。 3.镇(场)板块。各镇(场)要根据实际,结合富裕和谐新农村创建,围绕今年元宵活动的总体要求,把元宵灯会活动和当地的文化底蕴、民俗习惯结合起来,以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社戏、文艺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