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复旦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复旦大学 复旦 2000年西方政治思想史 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复旦大学 复旦 2000年西方政治思想史 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复习资料 复旦大学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报考专业:政治学理论考试科目:西方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阿奎那
2、《乌托邦》
3、《利维坦》
4、《神学政治论》
5、《上帝之城》
6、马基雅维利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波利比乌斯的"混合政体说"。

2、简述贡斯当的"古代自由与近代自由之区分"的观点。

3、简述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

4、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请阐述柏拉图"哲学王"思想的基本内容并作简要评论。

2、试述古典政治学与近代政治学之区别。

2000年人大政治学原理

2000年人大政治学原理

2000年人大政治学原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奇里斯马权威2、国家元首3、政治冷漠4、政治沟通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政治统治的合法化2、简述制衡原则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试析西方国家利益集团的基本活动方式2、试论健全与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与途径人大2001年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政治参与2、结构功能主义3、功利性权力4、内阁制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国家能力2、简述权威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试析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理论2、运用政治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现阶段的政治腐败问题人大2002年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国家能力2、政治体系3、人权4、法理型统治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官僚的作用2、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试用政党理论分析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2、试析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人大2003年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政治文化2、多元主义3、政治制度4、意识形态5、压力集团6、合法性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2、简述韦伯的官僚制理论3、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4、简述人权的基本内容5、简述精英统治论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1、论述西方国家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样式2、政治发展理论评述人大2004年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制度主义2、行为主义3、议行合一4、自由主义5、兼容性政党(catch-all party)6、福利国家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政治家”与“官僚”的关系2、简述治理概念3、简述权力与权利的关系4、试比较洛克与孟德斯鸠分权学说5、简述政治合法性概念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1、试述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2、试述民主与自由的关系人大2005年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历史制度主义2、使命政党与掮客政党3、议会委员会制度4、精英民主理论5、寡头统治铁律二、简述题:(每题12分,共50分)1、简述分权学说2、简述归口管理体制3、简述公共选择理论4、简述政党与利益集团的区别5、简述共和制的要素与意义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60分)1、结合政治发展理论分析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问题2、试论社会转型时期国家职能与社会公正的关系人大2006年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古典主义政治学2、利益表达3、政党适应性4、议行合一5、联邦主义6、威权主义国家二、简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1、简述治理理论的基本含义2、简述福利经济学派的政府职能理论3、简述美国和英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4、简述多元民主主义的基本含义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运用国家目的理论解读中国新领导集团的政府行为特征2、试述当代中国政治体制中的党政关系人大2007年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共和制2、官僚自主性3、操纵性权力4、司法独立5、议会主权6、民族国家二、简述题:(每题15分,任选4题作答,共60分)1、简述社会资本与集体行动的关系(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中国政治专业必答题)2、简述政治参与和经济发展的关系3、利益集团的基本功能是什么?4、内阁制政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政治统治合法性有哪些基本获得方式?三、论述题(每题30分,任选2题作答,共60分)1、试述代议制民主的优缺点(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中国政治专业必答题)2、运用政治学原理,试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式3、结合国内政治或国际政治,说明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人大2009年政治学原理题:一名词解释1 宪政主义2 公民权利3 技术专家型政治家4 协商民主5 政治系统理论6 内阁制7 归口管理8 社群主义1 政治博弈的基本规则。

2000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0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哲学
博士、硕士
2
金融工程
0202Z1 0202
应用经济学
博士、硕士
3
能源经济学
0202Z2 0202
应用经济学
博士、硕士
4
国际金融学
0202Z4 0202
应用经济学
博士、硕士
5
知识产权法学
0301Z1 0301
法学
博士、硕士
6
国防教育学
0401Z1 0401
教育学
博士、硕士
7
对外汉语教学
0501Z1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系统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导航、制导与控制
建筑历史与理论
4
授权级别 博士、硕士 博士、硕士 博士、硕士 博士、硕士 博士、硕士 博士、硕士 博士、硕士 博士、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博士、硕士 博士、硕士 博士、硕士 博士、硕士 博士、硕士 博士、硕士 博士、硕士 博士、硕士 博士、硕士 博士、硕士 博士、硕士 博士、硕士 博士、硕士 博士、硕士 博士、硕士 博士 硕士 博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化学
博士、硕士
14
海洋物理
0707Z1 0707
海洋科学
博士、硕士
15
海洋生物技术
0707Z2 0707
海洋科学
博士、硕士
16 电气检测技术及仪器 0804Z1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博士、硕士
17 软物质与功能材料 0805Z1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博士、硕士
18
核工程与材料
0805Z2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博士、硕士
24
财务学
1202Z1 1202
工商管理
博士、硕士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现代政府的设置(三):司法机关)【圣才出品】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现代政府的设置(三):司法机关)【圣才出品】

第六章现代政府的设置(三):司法机关6.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司法权的意义和特点1.司法权的意义(1)司法的含义司法就其本义而言就是居中而断,它是指由中立的第三方对发生纠纷的双方进行公正的裁决。

(2)国家司法职能的产生①在国家出现之前,社会中的争端和纠纷,通过当事的双方自己来解决,或是通过社会习俗来调节。

②原始社会末期,在社会大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分裂为阶级,社会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趋于尖锐,靠“私力救济”已无法解决。

国家出现,公共权力开始介入对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控制,“公力救济”取代了“私力救济”。

③国家通过制定法的方式创制法律并加以实施,“法律调节”取代了“习惯调节”。

“公力救济”和“法律调节”是国家特有的一种活动,它的出现,标志着国家司法职能的产生。

(3)司法机关的产生①国家产生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司法活动依然表现出很强的社会自治性。

②国家的司法活动也还不是某个国家机关集中、专有的职能,而是混合、依附于行政,不具有独立的地位。

③中世纪晚期,一种分工开始出现,即由行政部门来监视国王臣民的行为并对违法者提起控告,而由另一个机构专门对这些受到控告的人进行审理。

负责审理案件的部门沿袭了古已有之的名称——“法院”。

④18世纪,大部分西方国家的法院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组织上都已经明显区别于行政机构,它们的主要职能是解释和适用法律。

这样,法院逐步具备了今天的司法所具有的两个显著的功能,即实施法律和解决纠纷。

(4)司法权的地位①有些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平行,如美国;②有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立法权,如英国。

(5)司法权的范围司法权的范围一般都包括审理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选举诉讼等各种诉讼案件,行使违宪审查权,向政府提供法律咨询,以及处理一些诸如财产登记、检验遗嘱一类的非诉讼事务。

2.司法权的特点司法是实现国家目的的间接活动。

司法权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普遍性①就国家而言,司法权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国家的属人管辖权和属地管辖权主要体现在司法管辖上。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绪论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的含义(1)关于政治解释的不同观点①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柏拉图所设计的“理想国”就是“公道或正义之国”,而“公道”乃是灵魂的至德。

公道既是个人的道德,也是国家的道德。

人类最高的生活就是公道或正义的生活,这是政治活动的最高目的。

②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

③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里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了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的观点。

德意志帝国的首相俾斯麦也曾说过:“政治就是当政者运筹帷幄的活动。

”这也是把政治说成是当政者的统治艺术。

④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在阐述其民权主义时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

”⑤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20世纪5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政治概念,是将政治视为围绕政府决策所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

例如:“政治是指选择公务员和促进政策的活动”“政治即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等。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实质和含义的论述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综上综述,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以对政治的理解而界定。

2002年复旦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02年复旦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02年复旦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复旦大学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原理一、简要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国家与社会的关系2.民族区域自治3.政党制度4.政治权力5.总统制6.多元民主制二、论述(共70分)1.评述“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

(15分)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官僚制度的历史地位及评价。

(20分)3.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过程及现代化。

(15分)4.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

(20分)参考答案复旦大学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原理一、简要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西方政治学和社会学的一种重要分析视角,也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也是最复杂的关系。

非马克思主义学者无论是用二分模式还是三分模式,都难以真正解释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而马克思在揭示国家的阶级属性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国家与社会矛盾对立的一般属性。

从国家的起源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国家自始至终都是社会的对立物。

首先,国家是对人的自由本性的“异化”。

这种“异化”集中表现为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其次,国家将人们被动地服从社会自然分工的消极作用制度化和法制化。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自然分工是人类自我“异化”的形式。

再次,从国家权力执行者的角度来说,官僚机构的种种弊病也反映了国家与社会的对立。

官僚机构是造成国家与社会对立的重要根源之一。

最后,国家权力的扩张与社会福利的增长也是对立的。

在不同的阶级社会中,虽然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各不相同,但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却是普遍存在的。

与社会存在着对立可以看作是国家的一般属性。

马克思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一项带根本性的任务,就是积极创造条件,消除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和对立,把本来属于社会和人民的权利复归于社会和人民。

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真髓。

2.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不可分割的领土内,在最高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以实行自治的民族成员为主组成自治机关,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行使自治权利,遵照国家总的方针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事务,并积极参与全国的政治生活。

[精选]]政治学考研各校真题汇编2001-2019年最新整理

[精选]]政治学考研各校真题汇编2001-2019年最新整理

【政治】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指在共同体中并为共同体利益而作出决策和将付诸实施的活动。

【政治利益】人们在政治过程中,借助公共权力来实际的具有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政治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政治权力】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

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政治权利】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在政治共同体中获取自身利益的正当性和特定资格。

这种资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是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政治行为】指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活动。

政治行为通常有四个要素,即,政治行为的主体、方向、性质和方式。

【政治冲突】指政治体系中的不同个人或群体,由于利益的不一致和对同一利益均具有要求而产生的矛盾。

政治冲突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表现。

【政治斗争】政治冲突的一种形式,指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权利而围绕着公共政治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为。

政治斗争行为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利益争夺;2权力角逐;3矛盾对抗;④意识自觉;⑤事关全局。

【暴力斗争】指伤害个人和社会的暴烈性政治压迫与政治反抗的行为,它在政治革命和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最为普遍,是和平合法手段失效以后采取的斗争手段,最主要表现形式有BD、武装起义和战争。

【议会斗争】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

指社会各个阶级、政党、集团及其代表在议会里所进行的斗争。

这种斗争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斗争各方都进行理论宣传、施加政治压力,甚至采取金钱交易的方式,以实现自己的集团利益。

【政治示威】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

政治学原理简答题及论述题试题及答案【整理版】

政治学原理简答题及论述题试题及答案【整理版】

政治学原理简答题及论述题简答题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答:价值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2.神学论的解释: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3.权力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也被称作为”现实主义政治观”.4.管理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5.决策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3.西方国家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答:1.游说2.决策咨询3.社交活动4.支持竞选5.主导舆论6.非常规方式.4、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答: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的“治国之道”而展开,1儒家“礼治”、“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即作为统治者必须学好的两门“必修课”;3道家无为而治。

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法自然”就无为,反之则需“有为”);4墨子“兼爱”、“非攻”,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纵队维持统治,但是缓和矛盾的手段,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

5、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首先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其次,就是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最后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等级制度等。

复旦大学考研真题世界经济2000答案

复旦大学考研真题世界经济2000答案

复旦大学200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报考专业: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学考试科目:世界经济一、名词解释(5*6=30分)1.蒙代尔的指派问题2.冲销政策3.服务贸易4.勒纳对称原理5.熊彼特经济周期长波伦6.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二简答题(3*8=24分)1.简述浮动汇率政策的利弊?2.征收进口关税对大国和小国的福利影响有什么异同之处?3.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与区别?三思考题(46分)1.试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在资本有限流动情况下的调节过程与效应?(15分)2.当产品需要两个以上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时,国际贸易会不会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为什么?(15分)3.激进式改革理论的主要内容?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初期为什么选择激进式改革方案?(16分)参考答案:复旦大学200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报考专业: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学考试科目:世界经济一、名词解释(5*6=30分)1.蒙代尔的指派问题:是蒙代尔解决米德冲突所提出的解决方法。

即指派货币政策去实现内部经济的平衡,而指派财政政策去实现外部经济的平衡,或者相反,而不管这两个政策体系究竟是控制在哪个机构的手中。

指派问题有效的解决了一项政策的实施,有时无法满足两个目标的问题,对各国实施宏观政策调整提供了一定意义上的借鉴。

2.冲销政策:是一种中央银行维持货币供给不变的一种干预政策,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同时,通过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在国债市场上进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来抵消前者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从而使货币供应量维持不变的外汇市场干预政策。

3.服务贸易: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用实际过境来定义服务贸易。

从过境现象看,国际服务贸易有四种交付方式:(1)商品贸易中服务的过境。

如许多国家通过修理、加工、装配货物参与国际货物贸易。

(2)货币(资本)的过境。

如银行和金融服务。

(3)人员的过境。

如咨询人员、工程师、医生等到国外提供服务。

《政治学原理》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学原理》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1.说明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的主要区别答:主要区别: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它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基本观点和方法。

对于政治学,哲学为其提供理论基础、认识角度和认识方法,从而使人们能够从世界观的角度认识政治现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政治学的理论基础。

同时,政治学对哲学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学通过对于具体政治现象的研究分析和理论概括,不断验证、充实和发展着哲学理论和方法。

2)政治哲学研究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辩的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标准,对显示政治作出评价,并试图探求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

它以人类追求的政治价值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

3)政治科学研究主要运用经验的,科学的和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

2.什么是政治参与?列举现代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答: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政治参与常见的方式有:1、政治投票: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2、政治选举:政治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3、政治结社:政治结社是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

政治结社也就包括参加政党活动和参加社团活动的两大类。

4、政治表达:政治表达是指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

5、政治接触:政治接触是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

6、政治冷漠:政治冷漠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利益集团)【圣才出品】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利益集团)【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利益集团1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政治学概念谱系中的利益集团1.利益集团的界定(1)利益集团的含义“利益集团”,指由享有共同利益或共同态度的公民个人和组织所构成的、通常是正式组织起来并将其集体资源投入政治行动的集合体,是自立于政府或政党之外并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组织,是特殊的“政策参与者”。

(2)利益集团的特征(基本要件)①组织性,即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亦即利益集团应当有相对正式的组织结构和稳定的工作机构,有内部的工作分工和相应的层级安排。

②影响性,即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并为政府与社会所认可。

③利益性,即对自身利益具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并将维护自身利益作为组织设定的目标。

④合法性,即利用合法手段向政府和公众表达这些利益,而不是否定政府权威或从事其他非法行动。

(3)利益集团的相关名称①“有组织的利益”其强调利益集团组织特性的一面,强调利益集团所代表的利益群体所已经实现的组织化程度,以此区别于社会上那些有实质性分化和形态上无组织化形式的利益群体。

②“压力集团”基于利益集团为实现自身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活动都指向政府,以各种方式向政府施加压力以使政府改变既定的公共政策或采取新的公共政策。

③“院外活动集团”利益集团的活动,特别是其游说最初是在国会人口处的走廊或休息厅以追逐或纠缠路过或正在休息的国会代表的方式而展开的,中文转译为“院外活动集团”。

④“舆论集团”或“意见团体”利益集团的活动形式日益多样化,但影响公共舆论始终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活动形式。

⑤“特殊集团”为突出利益集团为其自身的特殊利益而从事活动的特性,凸显利益集团与“一般利益”或“公众利益”的区别,历史上也有人将其称之为“特殊集团”。

⑥“中介组织”利益集团沟通了具有共同利益但分散相处的民众,代表他们与政府对话,因而其位置处于民众与政府两者之间。

2.利益集团的发展及其类型(1)利益集团的历史发展时期利益集团的历史发展大体经过了三个时期(见图13-1):①前工业化时期,惯习形成的集团有着强烈的影响,但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而帮助穷人、救济灾民的行业性慈善组织或宗教组织成为当时协会社团的主流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复旦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复旦大学2000年政治学原理试题报考专业:政治理论、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唯物政治观2.官僚制度3.公民创制权4.战争是政治的继续5.政党政治6.政治发展的民粹模式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为什么说:“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2.简评现代化过程中的所谓“匀质化”特征。

3.简述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

三、论述题(共46分)1.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治统治必须以其社会职能为基础的思想。

(16分)2.试论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及我国的宗教政策。

(15分)3.分权理论简析西方国家政府机构间的关系。

(15分)答案部分:复旦大学2000年政治学原理试题报考专业:政治理论、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唯物政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考察并论证政治的概念与内涵的一种方法或者观点。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指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唯物政治观就是从这点出发,认为物质生产的创造最终决定了社会发展,上层建筑和人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都要归根到底从物质生产方式来寻求解答。

它认为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同时政治还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唯物政治观正确地反映了人类政治与思维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发展轨迹、必然趋向,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官僚制度:官僚制是指以相对专业化的官僚为主体,所构成的政府和企事业的一系列制度和原则的总和。

它实质上是一种官僚体系,是近代尤其是产业革命后发明与创造出来的主要用来指导政府和企事业活动的组织形式,也是迄今为止最有效、最流行和最成功的组织形式。

它意味着理性和效率,是极权主义统治滥用权力的取代物。

官僚制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第一,法制化。

行政管理机构有其固定的权限范围,并且由法律或行政法规来加以规定,行政事务在权限范围内按法规持续地运作;有明确划分责权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采取档案制度化进行管理。

第二,科层化。

实行机关等级制和职务等级制原则,按权力自上而下排列成严格规定的等级层次结构体系,并按等级赋予相应的权力,各个层级的官员和机构都接受严格的监督;官员职务的升迁根据年资或政绩,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第三,公私分开。

主张严格的公事公办,公私界限分明,公务活动领域与私人生活领域有明显区别,工作区域与生活区域分开;任职人员对职位不能占为己有。

第四,专业化。

主张技术专长,官员的选拔和任命注重知识和业务能力;注重专业培训;实行分工的原则,解决事务“不看人办事”,而是根据可以预计的规则,排除一切纯粹个人的、一切非理性的、不可预计的感觉因素。

第五,职业化。

要求行政官员全身心地投入公务活动,职务就是“职业”,就任职务就要承担一种忠于职守的义务;采用固定的货币薪金支付报酬。

第六,效果的可预见性。

理性官僚制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特殊形式,其存在便于将总体法规应用于具体情况,从而增加了行动的可预见性,“对于官僚体制来说,‘可预见的规则’,具有真正决定性的意义”。

3.公民创制权:指公民在法定人数内可以提出立法建议案,交立法机关讨论修改或经投票直接制定为法律的权利。

创制权也就是在形式上承认公民有立法提案权。

创制权依照其行使方法不同而分为以下四种:一是直接创制,提出立法建议案不经立法机关讨论而直接交付公民投票表决;二是间接创制,将立法建议案先交立法机关讨论,如获通过则成为法律,如被否决则提交公民投票表决;三是原则创制,由公民提出制定或修正法律的原则,再由立法机关根据这些原则制定成法律;四是草案创制,由公民提出完整的法律草案,经立法机关讨论通过后成为法律。

创制权制度的优点在于公民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补救立法机关立法的不周之处,方便体现民意;但也有容易被少数人利用等明显缺点。

因此,各国都对创制权的行使设置了以下两方面的限制性规定:一是法定人数的限制,为了防止创制权被滥用,各国宪法规定提出创制须有一定数量公民的连署,如意大利宪法第七十一条规定“人民经五万人的连署可以提出创制案”;二是事项的限制,增加公民负担的有关法案,如预算案、租税案、俸给案等不得由公民创制,以免公民利用创制权来减免负担,危及国家财政。

4.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指克劳塞维茨提出的关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是反映战争本质的一个观点。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就如同一条变色龙,每一次战争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千变万化,各不相同。

但战争的暴烈性,战争的概然性和偶然性却是其根本属性之一。

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看,政治是战争的母体。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战争看成独立的东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为政治服务的。

军事观点必须服从于政治观点。

任何企图使政治观点从属于军事观点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战争爆发之后,并未脱离政治,仍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剑代笔的政治。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是为物质利益而进行的阶级斗争。

因而政治不仅能够导致战争的暴发,而且还能够影响战争的一切方面。

20世纪末以来,尽管战争的直接动因趋向复杂多变,但是,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本质没有改变,而且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战争的政治目的性会愈加强烈。

5.政党政治:也叫政党制度,狭义上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通过政党来行使,广义上是指政党掌握或参与国家政权,并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和国家事务及其体制的运行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政治现象。

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就是资产阶级政党通过议会选举和总统竞选,各政党轮流执政、联合执政或单独执政,以实现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一种方法。

资产阶级政党制度不同于其他民主制度,不是由宪法明文规定,而是在政党参与政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宪法惯例。

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政治制度、阶级结构以及各种政治力量对比情况的差异特别是选举制度的不同,各国实行的政党制度的形式也各不相同。

从政党数目,政党关系,政党执政方式等方面综合考察,资本主义政党政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

6.政治发展的民粹模式:指发展中国家仿效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民主模式,建立议会民主,实行多党制、普选制,扩大民众的参与,赋予他们广泛的公民权利,实行竞争性的政治过程,以此实现政治发展的模式。

政治发展的民粹模式亦称政治发展的人民主义模式,是亨廷顿和纳尔逊概括的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道路之一。

一般所说的“政治发展模式”,是指“政治发展具有一定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道路,它是对具体发展道路的一种理论抽象。

”亨廷顿提出了欧陆式、英国式和美国式三种西方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模式,后来他和纳尔逊一起又把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道路概括为自由模式、资产阶级模式、独裁模式、专家模式和民粹模式等五种模式。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为什么说“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答:(1)在经济学理论上,市场的均衡点产生于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处,即人人面前价格平等。

所以。

商品在人人面前是天然平等的。

(2)等价交换原则决定了“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

市场经济天生孕育自由、平等、竞争和法治等民主意识,也催生开放、效率等与公民文化相对应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就构成了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法则。

等价交换原则包含着平等的要求,因为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

平等性要求消灭一切等级特权,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

提倡人格的独立性。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需要人有诚信;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需要人有民主意识;商品经济有它的副作用,如物欲横流、人情淡漠等,需要人能清醒地对待它,保持自身的独立人格。

(3)公民的平等性是“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的体现。

“公民”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公民概念意味着平等。

“公民身份是平等的表述”。

现代公民概念的存在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公民群体)的存在,二是该国家或政治共同体成员资格的普遍性即平等。

因此,说某人具有公民资格,意思是他是某一公民群体(即政治国家)的成员,并与这一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具有平等的地位。

在早期,“公民”概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古希腊奴隶制国家最早使用公民概念,当时是指那些征服了其它的城邦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统治的征服者,即所谓自然公民,他们的后代也就先天地享有公民权,成为城邦公民。

公民是一个特权阶层,垄断了城邦的统治权,城邦政治生活是公民的专利,公民之外的奴隶和自由人都被排除在政治社会之外。

古罗马的公民概念更为发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法律体系。

古罗马的公民也是一个特权阶层,解放自由人、奴隶、拉丁人和外国人都不具有公民的资格。

这一时期拥有公民资格的“公民”人数极为有限,它是建立在巨大的、且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不平等基础上的。

对特权与等级的容忍,使得古希腊罗马的“公民”概念与近现代的公民概念存在巨大的反差。

但古希腊罗马的“公民”概念仍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一方面,它是历史在那个阶段上的必然。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人们的不平等比任何平等受重视得多。

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末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

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古希腊罗马的“公民”概念是现代公民概念的源头。

“公民”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因其内含了近、现代所有政治和法治文明的“基因”而在近现代以来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因为“公民的本意是‘属于城邦的人’或‘组成城邦的人’。

显然,这是一个超越血缘关系又超越王权专制的带有普遍性的法律资格的概念”。

它赋予了作为一定规模的政治共同体(或城邦)的成员资格,尽管这种资格在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仅具有有限的普遍性——说它是“有限的”,是因为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并非所有自然人都是公民;说它具有“普遍性”,是因为在公民范围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它消解了早期公民概念的“有限性”,将所有自然人都纳入了公民的范畴。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产生。

2.简评现代化过程中的所谓“匀质化”特征。

答:美国政坛的政治现代化理论家亨廷顿把现代化过程亦归结为一个长期的、不可逆转的、均质化的呈阶段性变化的发展过程。

关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所谓“匀质化”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政治现代化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方面:①权威的理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