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禽斯基--浅析俄罗斯第四代战机T-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等待多年后,迷雾中的俄罗斯第四代战斗机(俄国内称第五代)T-50终于首飞成功。这款凝聚了俄罗斯新时期航空技术精华的战机,采用了不同于俄国内战机的新颖外形和布局,未来发展目标也直指早在20年前就已开始试飞的F-22。
T-50试飞并未配备专用发动机和雷达航电系统。
1月29日,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PAF-FA/T-50,在经过多次延迟后,首次成功试飞。这是俄罗斯航空工业在新世纪取得最重大的突破,也让俄罗斯成为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够研制第四代战斗机的国家。
从俄罗斯的报道来看,试飞应该是T-50的原型机,配备的应该是117S涡扇发动机(也就是所谓的4++代发动机),也没有雷达和航电系统。这也是国际通用的做法,即先用成熟发动机来验证飞机的气动和操纵性能,待飞机成熟后再装备新的发动机及航电、武器系统,用于飞机全状态试飞。
米格I.42MFI可以视为隐身向机动妥协的产物。
MFI(多用途前线战斗机)计划
实际上,前苏联第四代战斗机(前苏联称之为第五代战斗机,为了避免混乱,下文统一采用第四代战斗机)研发项目启动时间很早,早在1979年前苏联就启动了I-90计划(90年代战斗机)。
前苏联空军对于第五代战斗机的性能要求重点排序分别是:1、超音速巡航;2、机动性能;3、隐身。为此俄罗斯中央航空动力流体研究院(TSAGI)提出鸭式布局的概念性方案,即利用鸭式布局的大升力加上自适应机翼来确保未来战斗机拥有较好的超/亚音性能和大迎角机动性能,特别是要求能够在90度或者更大的迎角保持飞行的稳定和可操纵性。
1985年,米高扬设计局战胜苏霍伊设计局,获得第五代战斗机的研制任务。1988年-1988年,米高杨设计局根据TSAGI的方案进行了细化设计,这就是MFI(多用途前线战斗机)项目,飞机编号为I.42。同年,前苏联空军批准新型歼击机的技术、战术指标,1989年,米高扬设计局发出I.42的全套生产图纸。
MFI 需要在完善的空情信息支援下才能对抗F-22。
I.42的夭折
但是,前苏联在1991年解体,以及俄罗斯经济的严重滑坡,影响了计划的实施,以至于到1994年才完成2架I.42原型机的制造,并在当年的12月完成了地面滑跑试验。到了1995年,由于俄罗斯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I.42多用途前线战斗机的研制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
同样受到延迟的还有配套的AL-41涡扇发动机,根据原计划,AL-41的单台加力推力高达196千牛。到90年代,该发动机的原型机已经在图-16改装的空中飞行实验室进行了基本科目的飞行测试,同时还在米格-25PD改装的飞行平台上进行超音速条件下的测试。但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AL-41在20年后的今天仍未能投入使用。
尽管米高扬设计局设法争取到部分经费,并在1998年向国家高层进行展示以争取经费,MFI还在2000年进行两次试飞成功,但方案最终还是遭到俄罗斯空军放弃。期间,米高扬设计局曾经要把MFI在97年莫斯科航展上展出,以吸引国外资金联合研制,但被军方阻止。
另外海外媒体曾经报道过,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上将在访问俄罗斯的时候,俄方曾经向其展示过I.42。但从中国空军和航空工业对I.42试飞的评价来看,似乎对该机有
一种见面不如闻名的感觉,实际上在较长时期内中国依然把美国F-22视为“唯一”的第四代战斗机。
米格I.42生不逢时,只有进博物馆的命。
S-37前掠翼惊世骇俗,但依然没有成为第四代战斗机。
苏霍伊顶替米高扬
MFI项目的放弃,让俄罗斯空军及航空工业与美国甚至欧洲的差距被迅速拉大。是进入新世纪,美国的F-22、F-35和欧洲的EF-2000、阵风等战斗机陆续成熟,投入实用。特别是F-35将很快的装备北约盟国,让俄罗斯直接面临隐身战斗机的挑战。
而俄罗斯空军的主力装备仍旧是第三代战斗机苏27,以该机的飞行性能及航电、武器系统,应付EF-2000等战斗机尚且勉强,更别说隐身能力好的F-22和F-35战斗机了。为此俄罗斯在本世纪初重新启动新型战斗机的研制,即PAF-FA(未来前线歼击机)项目,飞机编号为T-50。这次获胜的是苏霍伊设计局,加上苏-27系列在出口市场收获的丰厚利润,从而确定新世纪苏霍伊设计局在俄罗斯航空工业中的龙头地位。
早前的T-50组装照。2006年时T-50研制工作已大部分完成。
俄罗斯的合作伙伴—中国?印度?
尽管,俄罗斯经济在本世纪初有所起色,但是研制第四代战斗机需要的经费在百亿美元左右,这已经超出俄罗斯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实际上,连美国都感觉新型战斗机研制费用过高,从而为JSF项目引入了研制伙伴,JSF投入的研制费用超过了40亿美元。
2006左右传出俄罗斯希望与中国联合研制第四代战斗机的消息,但是中国并没有加入PAF-FA项目。其个中原因,从2002年苏霍伊获胜来推测,到2006年苏局应该已经完成大部分研制工作,邀请中国参加无非想分担研制费用而已,这种纯粹出钱的角色显然中国不愿意担任的。
印度自身航空工业至今连LCA的问题都还没有完全解决。
到2007年,俄罗斯最终与印度达成联合研制第五代战斗机协议。这个时候,估计PAF-FA项目已经处于冻结技术状态,开始加工零件了。实际上印度本身也没有多少技术实力参与这个项目的研制当中,从目前获得来看,印度仅担负了一些机载设备的研制工作。至于分享技术,笔者非常坦率的说一句;即使俄罗斯愿意转让技术,印度能不能消化都是问题。
2008年俄罗斯空军宣布将在2009年进行T-50的首次试飞,2015年投放生产。2009年俄罗斯完成了T-50战斗机的制造,并在年底进行了地面滑距试验。2010年1月29日,T-50进行了首次试飞。
T-50受F-22的影响是显然的,和苏-27的渊源更是清晰可见。
从飞机的仰、俯视图来看,T-50非常象F-22“猛禽”战斗机,因此叫“猛禽斯基”颇为适合。但从机头和机尾来看还可以隐约看到苏-27的影子,因此似乎可以把该机视为创新与继承并存的一种战斗机,这也符合俄罗斯目前经济技术实力的选择。
从布局上看,T-50放弃了I.42的鸭式布局,而改为常规边条翼布局。这样的改变,似乎可以看出俄罗斯空军在新的战斗机计划中将隐身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否则不会把原来的设计全面推翻。T-50采用了与F-22同样的菱形翼,这是因为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菱形翼是平衡隐身、机动、航程等方面要求的较好方案,所以F-23、F-35采用的都是菱形翼。
T-50的机尾仍旧保留了大尾锥,主要是为了减阻。
这次PAF FA也采用同样的机翼,表明菱形翼在隐身和机动方面的优势得到了东西方的认可。
另外,T-50的机翼和尾翼前、后缘平行,使雷达反射信号只向几乎垂直与侧面的方向反射,避开了正前方和正后方。两个垂直尾翼向外倾斜,避免侧向发生镜面反射。T-50也采用了S形进气道和机身弹舱,这些都降低了整机的雷达反射面积。
但是从飞机的尾部来看,T-50几乎和苏27一样,几乎没有经过什么隐身处理。特别是其保留了苏27系列的尾锥设计,让该机从后部看起来几乎和苏-27一模一样。这样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