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概念出发建立的模型称为_把握好前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理论概念出发建立的模型称为_把握好前概念,,建立科学

概念》

摘要:所谓前概念,是指不经过专门教学而直接从日常生活和以往的经验中形成的概念,前概念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科学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础之上,此外,了解学生大脑中存在着哪些前概念还要联系当地实际,有些科学概念看似复杂,但由于当地普遍存在此种现象,学生的大脑中反而极容易存在此种科学的前概念

所谓前概念,是指不经过专门教学而直接从日常生活和以往的经验中形成的概念。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初浅的,浮于表面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而科学概念是通过了解科学来实现,是符合客观规律经过专门的教学而形成的。根据前概念是否易于转

换成科学概念,将其分成两类,一类是虽然与科学概念不一致,但在提供给学生一定的预备知识之后,再辅之以有关的实验引导,便容易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另一类前概念则与此大不一样,在学生的原有经验中,这些前概念在儿童的头脑中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时间,且已形成了系统的却并非科学的概念。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铁块沉于水中的现象,于是就在头脑中形成了铁块可以沉没于任何液体中的前概念。当演示铁块漂浮于水银面上时,许多学生根本就不相信,而是认为这是老师在玩魔术。这就是前概念对科学概念教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努力促使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解体,并帮其建立起新的合理的认知结构。前概念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科学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础之上。如何把握好前概念,指导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课前

调查、深入了解教师在开始教学有关的内容之前,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提问、问卷调查、试题测试等,去深入了解学生大脑中前概念的存在情况(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中的“备学生”)。例如:在没有经过教学前,许多学生认为茎就是植物的枝干或枝条,于是认为“爬山虎的脚”是茎,“茅草根”不是茎……。当我们课前作了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就能够有

效纠正学生的前概念,从而促使科学概念的形成。此外,了解学生大脑中存在着哪些前

概念还要联系当地实际,有些科学概念看似复杂,但由于当地普遍存在此种现象,学生的大脑中反而极容易存在此种科学的前概念。换句话就是,同一科学概念在不同地方、不同环境、不同的学生群体中,其已经形成的前概念的程度是不同的,甚至有相当大的差距。二、创

设情境、引入概念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引入概念。概念如何引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

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习概念一般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知开始的。重视问题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的心向训练。例如:在教学“哺乳动物”的概念时,首先提供猫、金鱼、狗、鸽子、青蛙等动物的事例,让学生全面说出关于这些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这样才有利于正确概念的引入。三、直观操作、理解概

念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只有在概念引入之后,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探索,深化学生思维,才能理解概念。例如在教学“鱼”一课时,先让学生说他们所认识的鱼,提供活鱼让学生观察,接着按“鱼”概念内容的几个方面,逐一引导学生找鱼的共同特征,如外形,学生说到鱼的身体是流线形的,鱼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不很明显的线,鱼身上有鳞,就把“有鳞”肯定下来,把其它方面排除掉。最后把反映鱼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结合起来,这就是鱼的共同特征。四、分析归纳、形成

概念概念的抽象与概括要注意多层次地进行,概念的形成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一

个反复的过程,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是这样建立“振动”的概念的: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会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之间拍打、摩擦、敲击等方式而产生的,“振动”这个概念很少会出现在学生的头脑。这是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概念的建立,必须从学

生的实际前概念认知水平起步。首先应让学生选择一种物体发出声音,并向大家介绍物体发出声音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将现象当成原理来阐述。例如:用拍打的方式让物体发出了声音,所以,物体发出声音的原因是拍打;用摩擦的方式让物体发出了声音,所以,物体的发出声音的原因是摩擦……就如同盲人摸象,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得出结论,

然而每个人又由于自己的观察方式、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得出的认识比较片面。这时候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现象,让学生由盲目的自信走向理性的分析,由个体研究走向集体的研讨。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质疑,让学生在各个观点之间来回争辩。经过一一确认,学生发现物体发出声音的方式不是唯一的。接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这些不同的发声现象和方式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吗?这个问题既促使学生去研究别人使物体发出声音方式,又要观察比较各种不同的发声方式有什么共同之处。理智地对待别人的不同观点也是科学素养的一种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学会从众多的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特征,这也是比较概括能力的一次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逐渐向“振动”概念靠拢,于是,提出“可能是振动的原因产生了声音”。在“振动”概念的提升过程中,综合了观察、实验、比较、辨别、归纳等活动,尤其在指导学生进行归纳共性的观察训练中,要让学生注意物体发声现象出现时,物体本身有什么变化?这既是对学生精细观察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搜集现象,归纳所有发声现象的共同特点做好方向性的指导。课前调查、深入了解――创设情境、引入概念――直观操作、理解概念――分析归纳、形成概念,这四个环节逐步深入,层层递进,只要把握得当,就一定能够实现学生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作者单位:宿迁市宿城区实验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