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教案设计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教案民为贵,厚德载物。
在此精彩的历史画卷中,“人立国家,民为本”已成为一切兴衰的基本格言,提醒我们在一切事务中,要始终牢记民本观念,坚决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国家对民众的信任及赠予,以真正的回馈社会和国家的奉献。
概述:民为贵,这一命题是在古今中外被广泛赞誉和赞美的,它是社会进步的中枢力量,重要的社会资源,也是健康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倡导文明政治,尊重人权,提倡和谐社会,尊重个性的尊严,认真实施民本政策,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为国家发展增添底气。
尊重人权:尊重人权是民为贵的本质所在,政府需要通过具体措施维护和谐社会,持续推进民本政策实施,加强个人尊严的尊重,让人民具备自由行为和正当权利,丰富社会生活,保障人民安宁和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
各级政府应当维护各种民众的权利,例如教育权、宗教自由权、免受暴力、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文明政治:文明政治是民为贵的重要原则。
应当传承和发挥礼让、尊重、谅解等优秀传统社会价值,把社会原则贯彻到每一个层面,营造文明政治氛围,使每个公民珍视他人的尊严和人权,坚决抵制暴力、谩骂,促进政治生活文明有序,让社会能够和平发展。
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民为贵的根本。
各级政府应当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和民生水平,促进各阶层人民经济收入相对均等,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贯彻,加强社会凝聚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创建更加共建共治的和谐社会,有利于人民的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激发:加强激发是实现民为贵的最优策略。
全体人民需要理解和认同民为贵的理念,全面提升文明素质,积极推进反腐败、依法治国、专家外经济,大力实施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激发大众的积极性,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积极创新,构建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添彩。
结语:民为贵,国家的发展要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做出贡献。
政府应当不断推进民本政策,尊重人权,提倡文明政治,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全民思想,激发民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众的荣辱意识,让人民享有更完善的社会福祉。
民为贵 教案
四、探究创新: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治国”的方略是一致的吗?二者有什么区别吗?请结合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谈谈你的理解。
五、小结:
教
学
反
思
备课组长:
(2)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3)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4)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5)汤放桀()(6)于传有之。()
(7)残贼之人谓之一夫。()(8)得天下有道()
(9)得其民,斯得天下矣()(10)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三、课内探究:
1、“汤放桀,武王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教法
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
合作探究
个人主页
教具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音:
社稷()粢盛()()汤放桀()伐纣()弑君()走圹()獭()驱爵()鹯()三年之艾()淑()胥()溺()谆谆()践()暴之于民()朝觐()()讼狱()讴歌()篡()荐()
2、检查重点字词的积累: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二科目:语文授课人
课题
民为贵
第1课时
三维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2、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
重点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备课人
李星
难点
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民为贵》公开课教案
《民为贵》公开课教案临江市一中公开课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魏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二、整体感知(朗读、提问、明确):(一)读课文1、2、3则。
1、读准字音。
2、翻译重点词、重点句。
(二)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第一则思考:本则的中心句是什么?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明确: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授课教师授课班级2、9 授课时间授课题目《民为贵》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学习1、2、3则,朗读课文并疏通文意。
2、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3、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板书设计民为贵孟子君轻民贵君暴民反君仁民归最为重要。
概括:君贵民轻第二则思考:归纳本则主要内容“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明确:“诛一夫”的行为,推翻暴政的行为。
概括:君暴民反第三则1、思考:桀、纣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得到民心的具体方法是什么?明确:失其心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2、仁君得到百姓的拥护很难吗?“王天下”难在何处?明确: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简单)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简单)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难)概括:君仁民归三、探讨研究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提示:1、观点鲜明2、层次井然从重到轻:民——社稷——君得乎丘民——得乎天子——得乎诸侯由轻到重:变置诸侯——变置社稷3、机智灵活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孟子: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
4、修辞手法多样①对比:“失天下”与“得天下”②比喻: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民为贵》 教学设计
《民为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民为贵”这一思想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民生、尊重人民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民为贵”的核心观点。
(2)学习孟子论辩的艺术和技巧。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民为贵”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2)理解孟子思想中的“仁政”理念与“民为贵”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授法:讲解重点字词、语句,梳理文章的思路和逻辑。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案例分析法:结合现代社会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为贵”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一些君主因重视百姓而国家昌盛,或者因忽视百姓而导致国家灭亡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民”的重要性的思考,从而引出课题“民为贵”。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孟子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产生的社会环境,为理解“民为贵”的思想做好铺垫。
3、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停顿。
4、文意理解(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巡视各小组,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5、深入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民为贵”的思想?(2)组织学生讨论:孟子为什么认为“民为贵”?(3)让学生分析孟子是如何论证“民为贵”这一观点的。
6、联系实际(1)让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民为贵”的思想有哪些体现?(2)举例说明政府在哪些方面关注民生、重视人民的利益。
(3)引导学生讨论:作为个人,我们应该如何践行“民为贵”的思想?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为贵”的思想内涵、论证方法以及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教案《民为贵》教案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
学生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大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引导,要考虑几种教学方案。
下面是小编为你静心整理了《民为贵》教案,希望能帮助到您!目标定向: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语: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
贪腐,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
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
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熟读成诵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三、解释本文【注释】①社稷;社,土神。
稷:谷神。
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②丘:众。
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④粢(zi):稷,粟米。
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译文】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
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民为贵》教案设计
《民为贵》教案设计导语:教案是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可以让教师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为贵》教案,欢迎阅读和借鉴。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本课包括五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则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因此,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此外要结合前几课,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语言特色。
三课时“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是什么?——重民。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
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1、“读”与“释”2、译文: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教案二:《孟子:民为贵》
《民为贵》教案学习目标: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学习方法: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要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学习重点:本章包括五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章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学习本章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此外结合前几章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
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
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
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熟读成诵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三、解释本文【注释】①社稷;社,土神。
稷:谷神。
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②丘:众。
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2.3《民为贵》教学设计
《民为贵》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2、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3、进一步领会孟子的的论辩风格及语言特色。
教法设计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的特点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重点难点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学情分析主要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选文,学生通过预习尽量掌握字音,学生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结合现实分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当今现实的意义。
1、课前完成预习2、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这是哪个地方?(生答:鳌山书院),对,这是我们学校后面的“鳌山书院”,书院的墙上刻有孔子的《弟子规》,相信同学们在诵读中学到了孔子的“礼”与“仁”的思想。
我们的“鳌山书院”传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的思想。
一百多年来,我们的书院培养了许多的人才,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
二、放动漫三、明确学习目标四、放朗读五、学生个别读1、2则,集体读第3则六、检查预习并思考分析课文内容(一)、检查字音:稷 jì粢盛zī chéng 桀jié獭tǎ圹kuàng 鹯zhān 爵 què1,于传有之2,虽欲无王,不可得已3,所恶勿施4,苟为不畜,终身不得5,三年之艾Zhuàn wàng wù xùài(二)、检查文意疏通并思考分析课文内容第一则:词:1、社稷:2、是故:3、牺牲:4、粢盛:句式:祭祀以时明确:1、“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
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2、因此 3、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民为贵》
《民为贵》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的“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学习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
预习案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三年之艾()社稷()粢盛()汤放桀()弑君()走圹()暴之于民()驱爵()朝觐()讼狱()胥()谆()篡()鹯()獭()2、解释画横线字词(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3)牺牲既成,粢盛既洁(4)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5)汤放桀(6)于传有之(7)残贼之人谓之一夫(8)得天下有道(9)得其民,斯得天下矣(10)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11)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12)善政,民畏之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为丛驱爵者,鹯也(2)舜相尧二十有八载4、指出词语的古今异义(1)牺牲..既成古义:今义:(2)然而..早干水溢古义:今义:(3)贼.仁者谓之贼古义:今义:(4)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古义:今义:(5)得乎诸侯为大夫古义:今义:5、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祭祀以时(2)苟不志于仁(3)故为渊驱鱼者,獭也(4)尧荐舜于天而天授之探究案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孟子·离娄上》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3、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4、谈谈你对孟子民本思想的认识及对后世的影响。
训练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jì粢盛zì chéng 汤放桀jué伐纣zhòuB、弑君shì 走圹kuàng 獭tă驱爵quèC、溺nì谆谆chún 践jiàn 暴之于民pùD、朝觐zhāo jìn 讼狱sòng 讴歌ōu 篡zuàn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于传有之②传以示美人及左右B、①得天下有道②此其为餍足之道也C、①以行与事示之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D、①使之主事而事治②今治水军八十万众3、下列加点的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C、牺牲..既成,粢盛既洁D、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4、比较下列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故为渊驱鱼者,獭也②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③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教案背景“民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人民至上,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了解这句名言的含义,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我们设计了一节“民为贵”主题的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民为贵”这句名言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与“民为贵”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以便在课堂上使用。
2.教师准备一些与“民为贵”相关的文章或故事,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民为贵”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民为贵’这句话的含义吗?”2. 阅读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与“民为贵”相关的文章或故事,然后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以检查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民为贵”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你认为“民为贵”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中还有什么意义?•你能举出一些与“民为贵”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吗?3. 口头表达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民为贵”这句话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你认为“民为贵”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哪些?•你认为“民为贵”这句话对你的影响是什么?•你认为“民为贵”这句话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体现?4. 总结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以便加深他们对“民为贵”这句话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例如通过阅读理解题目或口头表达的方式。
2.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评价,例如通过听取学生的发言或评价学生的表现。
3.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例如通过对学生的总结和思考进行评价。
总结通过这节“民为贵”主题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这句名言的含义和历史背景,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民为贵》导学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民为贵》导学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民为贵》导学学案教案教学设计1《民为贵》导学学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民为贵》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了解《民为贵》的主要内容及思想。
3、分析《民为贵》中所表达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4、掌握《民为贵》中的语言运用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内容1、《民为贵》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民为贵》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
3、《民为贵》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4、《民为贵》中的语言运用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民为贵》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2、掌握《民为贵》中的语言运用和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给学生出示《民为贵》的封面,让学生预测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思想。
2、阅读理解(25分钟)让学生仔细阅读全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民为贵》是什么时候写的?2)作者的名字是什么?3)《民为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民为贵》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是什么?5)《民为贵》中的语言运用和写作技巧有哪些?3、分析讨论(20分钟)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民为贵》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首先,让学生就文章所描述的人物,了解国家的当时状况,感受到钦差大臣歧视人民的行为。
其次,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用词和她所表达的思想,了解作者表達對於社會的觀感和對於價值的堅持,以及所表現的儒家思想。
最后,提醒学生要特别关注《民为贵》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如粮食储藏和救济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启示。
4、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前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总结,突出本课时的重点。
五、教学评价1、教师根据学生的听课笔记、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问答互动进行评价。
2、鼓励学生在写作、思考和讨论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着重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民为贵》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作者通过对钦差大臣的描述,引起我们对当时社会残酷现实的深刻反思,呼吁人们应该以民为贵,秉持仁爱之心来关注和保障人民的福利和利益。
民为贵(经典教案)
民为贵(经典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激发学生对民生问题的兴趣1.2 教学内容介绍课程的背景和重要性解释“民为贵”的概念1.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课程的背景和目的讨论:学生分享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经验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意见第二章:民生的定义与重要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民生的定义和内涵强调民生问题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2.2 教学内容解释民生的概念和组成部分探讨民生问题对国家发展的影响2.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民生的定义和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探讨民生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民生概念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三章:我国民生的历史演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民生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民生状况和政策3.2 教学内容回顾我国民生问题的历史演变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民生政策及其效果3.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我国民生的历史演变小组讨论:学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民生政策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我国民生历史演变的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四章: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面临的民生问题分析民生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4.2 教学内容探讨当前我国的主要民生问题分析民生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4.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民生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五章: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与政策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政策分析政策对民生问题的影响5.2 教学内容探讨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政策分析政策对民生问题的效果和影响5.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政策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政策对民生问题的影响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政策的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六章:教育公平与民生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教育公平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6.2 教学内容解释教育公平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当前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6.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教育公平的概念和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6.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教育公平概念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七章:医疗健康与民生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医疗健康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医疗健康问题的现状和挑战7.2 教学内容解释医疗健康的重要性探讨当前我国医疗健康问题的现状和挑战7.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医疗健康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医疗健康问题的现状和挑战7.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医疗健康重要性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八章:就业与民生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就业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现状和挑战8.2 教学内容解释就业对民生的影响探讨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现状和挑战8.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就业对民生的影响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现状和挑战8.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就业对民生影响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九章:社会保障与民生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保障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的现状和挑战9.2 教学内容解释社会保障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的现状和挑战9.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社会保障的概念和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的现状和挑战9.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十章:环境保护与民生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0.2 教学内容解释环境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0.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环境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0.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环境保护概念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十一章:住房问题与民生让学生了解住房问题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住房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1.2 教学内容解释住房问题的影响因素探讨当前我国住房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1.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住房问题的影响因素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住房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住房问题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十二章:食品安全与民生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食品安全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2.2 教学内容解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探讨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2.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和挑战观察学生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十三章:社会治安与民生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治安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3.2 教学内容解释社会治安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当前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3.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社会治安的概念和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社会治安概念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十四章:科技发展与民生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民生的影响分析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对民生问题的贡献14.2 教学内容解释科技发展对民生的影响探讨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对民生问题的贡献14.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科技发展对民生的影响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对民生问题的贡献1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科技发展对民生影响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课程所学内容展望未来我国民生问题的挑战与机遇15.2 教学内容总结课程重点内容探讨未来我国民生问题的挑战与机遇15.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总结课程重点内容小组讨论:学生展望未来我国民生问题的挑战与机遇1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课程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民为贵”这一经典教案,涵盖了十五个章节的内容。
《民为贵》 教学设计
《民为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民为贵”这一思想的内涵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读,体会古人对民众地位的认识。
3、培养学生关注民生、尊重人民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的含义。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难点探讨“民为贵”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以民为本的理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代经典的韵味,理解文意。
2、讲授法: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入理解“民为贵”的思想。
4、案例分析法:结合现代社会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为贵”思想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古代君主关心民众、重视民生的故事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民为贵”这一概念的初步理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孟子及其思想主张。
讲述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了解“民为贵”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3、初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4、文意疏通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疑难问题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
5、内容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的含义,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分析孟子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和理由,让学生理解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6、联系现实让学生思考“民为贵”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体现,例如政府的民生政策、社会的公益事业等。
讨论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应该如何尊重和关心他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7、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为贵”思想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关注民生,树立以民为本的意识。
8、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民为贵”思想的认识和体会。
《民为贵》教案: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场景
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了所有国家最为重视的事情,这不仅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同时更关乎到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众多的教学理念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那就是“民为贵”。
该观念告诉我们,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社会中的一份子,而不是仅纯粹的学习知识。
因此,如何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场景,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学习体验,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为什么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场景如此重要呢?简单来说,这是因为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的融入到学习场景中,才能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和应用技能。
此时,学生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更是能够主动的思考和探索,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实际应用起来。
因此,教学者们必须千方百计的去创造一个真正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场景。
教学者们有很多种方法来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场景,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通过各种教学资源来实现。
这些资源可以包括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及各种虚拟仿真器等等。
教学者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将学生们带入到所学科目的真实场景中,让他们对各种现象和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这些资源还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更容易激发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和热情。
当然,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场景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和方法。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学生真正地融入到学习场景中。
教育者可以利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兴趣,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
他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实践、学术竞赛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参与,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丰富的学习体验。
此外,教育者还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法来加强教学效果。
例如,采用探究式学习、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有情境、有意义的场景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和乐趣。
同时,课堂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育者应该多采用小组讨论、研究报告等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场景,是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民为贵》 教学设计
《民为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民为贵”这一思想的内涵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
3、培养学生关注民生、尊重人民的意识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的含义。
(2)体会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民为贵”的思想与当今社会实际相结合。
(2)理解孟子思想中的“仁政”理念与“民为贵”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授法: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比较分析法:将孟子的“民为贵”思想与其他思想家的相关观点进行比较,拓展学生的视野。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些古代帝王因重视百姓而成就盛世、因忽视百姓而导致亡国的故事,引出“民为贵”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作者及作品简介简单介绍孟子及其著作《孟子》,让学生了解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思想主张。
3、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停顿。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4、疏通文意(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重点讲解“社稷”“君”“轻”等字词的含义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句子的翻译。
5、深入研读(1)引导学生思考:孟子为什么认为“民为贵”?他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3)教师总结归纳,指出孟子通过列举古代圣王重视百姓的事例,以及对比桀纣等暴君失去天下的原因,来论证“民为贵”的观点。
(4)让学生分析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并体会其作用。
6、探究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民为贵”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2)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结合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民为贵》教学设计
•••••••••••••••••《民为贵》教学设计《民为贵》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民为贵》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民为贵》教学设计篇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要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写作训练法:通过写作来阐述你对本文一些观点的看法,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
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学习重点本章包括五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章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学习本章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此外结合前几章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
积累整合一、给加点字注音社稷()粢盛()()汤放桀()伐纣()弑君()走圹()獭()驱爵()鹯()三年之艾()淑()胥()溺()谆谆()践()暴之于民()朝觐()()讼狱()讴歌()篡()荐()二、注意下列字的写法并组词。
稷()桀()圹()鹯()淑()谆()谡()粲()犷()颤()椒()淳()觐()讼()讴()践()篡()溺()靓()忪()呕()栈()募()搦()三、解释加点字词(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3)牺牲既成,粢盛既洁()(4)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5)汤放桀()(6)于传有之。
()(7)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课文背景知识】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孟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1.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
2.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
3.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孟子》一书也较全面地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字词综合运用】字①发:从弓,癸声。
本义:把箭射出去。
例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引申义:量词,一支箭(“弓一张,矢四发”);发出(“非常之谋难于猝发”);打开(“窃发盆”)。
②数:从攵(手持计算筹码),娄声。
本义:计点,查算数目。
例如:“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读shǔ。
引申义:一一列举过错(“数吕师孟数侄为逆”,读shǔ);技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读shù);屡次(“范增数目项王”,读shuò);密(由物品数量多而引申,如“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设施也”,读cù)。
词1.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①“弃甲曳兵而走”中的“走”是“逃跑”之意,不是现代汉语的“行走”之意。
②“养生丧死无憾”中的“养生”为“供养活着的人”的意思,不是现代汉语的“保养身体”的意思。
③“然而不王者”中的“然而”是两个词,意思是“这样却”,不是现代汉语中表转折的一个连词。
2.注意词的活用现象‘“树之以桑”中的“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的“衣”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穿上的意思;谨庠序之教”中的“谨”本是形容词,谨慎、认真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认真从事之意。
【重点难点讲解】本文重点是第三部分,难点也是这一部分,因为这里说的是孟子的“王道”思想,它既是本文主旨所在,又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
为此,必须弄清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为贵》教案设计
导语:教案是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可以让教师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民为贵》教案,欢迎阅读和借鉴。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本课包括五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则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因此,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此外要结合前几课,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语言特色。
三课时
“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是什么?
——重民。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
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1、“读”与“释”
2、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
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
3、讨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王道思想还是民本思想?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
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
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
”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
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
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
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
综上所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民本思想。
从“民为贵”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是提倡“以民为本”,从“君为轻”可以看出是与王道思想完全相反的观点。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解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
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
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
要说真有什么“天子”,那么民众才是真正的“天子”。
因为天的聪明,是通过民的聪明来表现的;天的视听,是借助民的视听来实现的。
民众的意愿,天总是顺从的。
可见民众才是“天”的代表,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至于所谓“君”,则是民众抬举出来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民众有力量抬举出一个君,也有力量把君推翻。
君位本是为天下民众设的,谁来做君完全应当由天下民众决定。
这是古今天下通行的道理。
无论这个“君”叫做国王,叫做皇帝,叫做总统,叫做主席,都概莫能外。
只不过在古代,人们尚未能设计出一套有效而
完善的民主制度来落实这个道理,使之成为可以操作的程序,以致于这个道理在很多时候不能马上兑现。
但这并不说明这个道理本身不成立。
实际上即使是在民主制度缺如的社会里,上述道理有时也会以各种形式自发地强行发生作用。
只要看看历史上无数昏君、暴君最终被推翻,身败名裂的下场,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民的地位不仅在君之上,而且在国家之上。
因为国家的权力也是人民所赋予的,国家的利益应当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所以从逻辑上来说,必须置民众的地位于国家之上。
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坚持这个原则,可以防止少数政客假借”国家”的名义,侵害民众的权力和利益。
为“君”的如果真能认识到上述道理,就应当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坦诚接受民众的监督,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乐。
孟子说:“理想的政治,应确立如下原则: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为贵”,是说人民的地位与权力,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
一切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从根本来说,都是来自人民、治于人民、为了人民。
“社稷次之”,社稷在古代指土地神和谷神,山川大地,五谷物产,乃是养育人民,建立国家的物质基础,当然十分重要。
后来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所以也可以说“社稷”就是国家。
作为一个国家,当然要有制度,要有宪法。
但制
度也好、宪法也好,终究还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所以社稷的地位次于人民。
“君为轻”,是说相对于民与社稷来说,君的地位并不那么重要。
君的地位与权力是民赋予的,没有民就没有君,君怎么可以与民相提并论呢?社稷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国家可以既没有山川大地,又没有五谷物
产,也没有宪法制度。
一个国家死掉个把国君,仍然不失为一个国家;若是没有了社稷,国家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国君的地位也不能跟社稷相提并论。
得到广大人民的任命,才有资格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任命,才可以做诸侯;得到诸侯的任命,才可以做大夫。
可见一切政治权力,从根源上来说,都是来自于民众。
君主如果危害到社稷,危害到国家的利益,就应该将他罢免、撤换!
在古代,对于土地神和谷神,祭祀的物品没有欠缺,祭祀的时间也没有耽误,却仍然发生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就说明这个土地神或谷神不灵了。
那就应当砸了它们的庙,毁了它们的神像和灵位,重新改造、撤换。
同理,如果某种思想、某种主义、某种理论、某种制度,用来治理国家,认真实行之后并不见效,那也要对它进行修正、改造乃至撤换。
阅读、思考第2、3则,初步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
基础是什么?
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础是什么?
1、“读”与”释”
2、译文: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传言中有这样的事。
”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义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
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杀君主一类的事情。
”
3、解读:
这一则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段千古名章。
4、中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君权合法有限性理论和革命性思想。
1、“读”与“释”
2、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民;失去了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到民心是有办法的:人民想要的就为他们聚集,人民讨厌的不要给他们,如此而已。
人民归附于仁,就像是水向下流动,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所以为深水赶来鱼
的,是水獭;为树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武赶来百姓的,是桀和纣。
如果天下的君主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都会为他赶来百姓。
即使他不想称王,也不可能了。
现在想要称王的人,就像是害了七年的病要用放置了三年的陈艾来灸治一样,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一辈子得不到。
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就会终身忧愁受辱,直至死亡。
《诗经》上说‘那如何能办得好,不过相与落水一块儿淹死罢了。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
3、讨论:
怎样看待“天下——民——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