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六单元23马说期末复习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7a61efc844769eae109ed63.png)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一、要点词语解说( 一)1 、衹:不过。
2、辱,受屈辱或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
骈(pi án):两马并驾。
4、槽枥:喂牲畜用的槽,指马厩。
5、以:依靠。
6、称:著称。
(二) 1、一食,吃一顿。
2 、或,有时。
3 、食( sì):通“饲”,饲养。
4、是:这,这样(代词)。
5、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6、其:它(代词,指千里马)。
7、见,通“现” , 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欲:想要。
10、与:和。
11、常马:平时的马,一般的马。
12、等:等同,同样。
13、安:怎么,怎能。
( 三)1 、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
2 、以其道:依据驱遣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通“才”,才能。
4 、鸣之:听见它叫。
5、通其意:精通它的意思。
通:精通。
6、执策:拿着鞭子。
执:拿着,握着。
7、呜呼:表示惊讶,相当于“唉”。
8、其真不知马邪?其:莫非(表反问);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9、其真不知马也:其:其实(表陈说)。
二、特别字词(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③食之不可以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1、而:三种用法,①表转折,译为“却”、“但是”、“但是”,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②表顺接,译为“来”或不译,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③表并列,译为“和”或不译,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
2、虽:①表示条件关系,译为“即便”,如“故虽出名马”;②表转折关系,与“但是”连用,如“虽有千里之能”。
3、之:①助词“的”,如“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②代词“他(它)、他们”,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不可以通其意”;③定语后置的标记,如“马之千里者”;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知识梳理和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知识梳理和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f12233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78.png)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知识梳理和练习题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一、作者作品介绍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 《马说》知识总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 《马说》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b851be4f121dd36a32d82f8.pn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总结一、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唐宋八大家包括: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故事背景《马说》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的《杂说》。
《杂说》共四篇。
本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贞元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不被统治者赏识和重用,所以文中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往往是托物寓意。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四、主题思想文章借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五、写作特色本文借用具体的形象表现作者的见解和感慨。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生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处境六、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复习资料
![马说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4f034dae87101f69f319596.png)
马说复习资料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23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重点字词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外见(xiàn)祗(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无马邪(yé)二、文学常识1、《马说》选自《杂说》,作者唐代(朝代)韩愈(姓名),字退之。
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托物寓意手法。
2、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而伯乐喻指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抨击的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这一社会现象。
三、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1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四、重点语句翻译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理解性默写①《马说》的中心论点是:,。
②《马说》中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③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⑤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⑥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⑦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⑧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9b540befc850ad02df80419f.png)
第23课 马说知 识 积 累字音字形衹.辱(zh ǐ) 骈.死(pi án ) 槽枥..(c áo l ì) 食.马者(s ì)奴隶.(l ì) 执策.(c è) 粟.米(s ù) 其真无马邪.(y é)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助词,译为的)马之.千里者(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2)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食.不饱(动词,吃)一食.或尽粟一石(顿)(3)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4)以:不以.千里称也(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5)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6)其: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其实)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1)倒装句:①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译句:(能日行)千里的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译句:只好屈辱在低贱的(养马)人的手里。
(2)翻译: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句: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能力,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复习要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a9fd790e25c52cc58bd6beed.png)
23 、马说复习要点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愈文集》中的《杂说》。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散文大家的并称。
即唐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他们八个在古文运动中贡献最大.文体——说,就一事、一物、一现象发表观点或议论。
与现在杂文相似。
二.字词解释:1.衹:只是。
2.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槽,喂牲口用的槽。
3.一食:吃一顿。
4.食(sì):通“饲”,喂。
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5.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
6.且:副词,犹,尚且。
7.策之:鞭打马。
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8.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同“才”。
9.临:面对。
10.其真无马邪: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下句的“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
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三.一词多义:1.食吃:食不饱通“饲”: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2.之的,助词: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后置定语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4.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无马邪其实:其真不知马也5.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6.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四.通假字:1.“食”通“饲”,喂养。
2.“见”通“现”,表现。
3.“材”通“才”,才能。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五.词类活用:(一)形容词作动词1.辱:辱没。
策之不以其道2.尽:吃尽。
部编版八年级(下)23、《马说》考点汇总(新)
![部编版八年级(下)23、《马说》考点汇总(新)](https://img.taocdn.com/s3/m/6fd582cc453610661fd9f4df.png)
八年级(下)第23课《马说》唐·韩愈一.文学文化常识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马说”即谈谈马的问题。
本文是一篇杂文。
二.通假字(1)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sì),喂)(2)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xiàn),显现)(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zhǐ),只,仅)三、一词多义1.食食不饱吃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2.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3.虽故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4.以不以千里称也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以其境过清因为5.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6.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7.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代词其真无马邪加强诘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大概8.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表转折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顺接执策而临之表修饰四、词类活用1.一食或尽粟一石:形作动,吃尽。
2.策之不以其道名作动,用马鞭驱赶。
3.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4.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5.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作动,受屈辱五、重点实词(1)祗辱于奴隶人奴隶人:奴仆(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和普通的马)一同死。
八下文言文《马说》复习资料
![八下文言文《马说》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4e96f9fbceb19e8b8f6ba5c.png)
第23课《马说》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韩愈,唐代文学家,字退之,河阳人。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
跟现在杂文相近。
二、注解与翻译:2、祗:通“只”,只是。
辱没:受屈辱。
之:的。
奴隶人:仆役。
3、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4、以,凭借,因为。
称,著称。
6、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尽:吃尽。
粟:泛指粮食。
7、食(sì):同“饲”,喂养。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见,同“现”,显现。
12、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都做不到。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驱使、动词。
以:按照。
道:方法。
15、尽:竭尽。
材,同“才”,才能。
16、鸣:马叫。
17、执策:拿着马鞭。
执,握。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面对。
1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9、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下句的“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
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其:可译为“大概”.表推测语气。
21、常:通常,平常。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侮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三、通假字:(1)“食”通“饲”,喂. (2)“见”通“现”,显现. (3)“材”通“才”,才能.四、古今异义:1、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2、安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3、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4、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课后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课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18206b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a.png)
23《马说》(课后解析)
一、参考答案:表达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藏之情。
解析:文章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在论证这个观点的过程中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藏之情。
二、参考答案:变换称谓,如把“千里马”称为“名马”“马之千里者”;使用代词“其”“之”代替“千里马”。
不断变换称谓的方式,加上比喻、排比等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语势,读来一气阿成,痛快淋漓。
解析:先找出文中的例子,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参考答案:
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它吗叫,却个能迪晓它的意思………
4.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解析:第1题中“一食”“或”“尽”的翻译要准确。
第2题要注意反问语气,注意“且”“等”“安”的翻译。
第3题中“而”是转折连词,“意”是关键词。
第4题要注意感叹语气,注意“邪”的翻译。
四、提示:这则历史资料中的封德彝就是一个典型的不识千里马的“食马者”,结合《马说》,结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谈如何做到识别人才,人尽其才。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马说 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马说 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26300a16a8956bec0875e318.png)
23 马说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伯乐:本指春秋时孙阳,因其擅长相马,因此后世泛指擅长相马之人。
虽:即使。
祇:只是。
奴隶:仆役。
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架。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食:通“饲”,喂。
是:这样。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
且:犹,尚且。
等:等同,一样。
安:怎么。
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
道:正确的方法。
尽:竭尽。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策:拿着马鞭。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
二、文学常识《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论说杂文。
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又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其散文成就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说”是一种古代的议论体裁,韩愈还有一篇《师说》也很著名。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本文以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不遇明主,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的愿望。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情感,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控诉和讽刺。
四、知识点1、古今异义虽:故虽有名马。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奴隶: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古义:仆役。
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是:是马也。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安: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疑问词。
今义:平安,安全。
或: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2、词类活用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动用,吃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动用,行千里。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动用,用鞭子打。
)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3、特殊句式(1)倒装句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千里马者。
)(2)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省略宾语“它”。
)4、托物言志,中心明确以千里马自喻,指自己有千里马的才能和志向,只是未遇到伯乐,遭受埋没。
刻画了食马者浅薄愚钝的形象,具有讽刺效果。
5、结构精巧,论说严谨先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8653fbaa00b52acfc7ca83.png)
马说[唐]韩愈文本回顾知识清单有时。
2.跟踪训练1.下面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
(虽:虽然)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犹,尚且)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通晓)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文:(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槽里。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C.策之不以其道。
译文: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译文:它将和平常的马一样难得。
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第1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
B.文中第2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的同情和惋惜之情。
C.文章结尾处“呜呼”两字蕴含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痛恨。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这两者中主要缺乏的是“伯乐”,即发现人才的人。
参考答案1.A 虽:即使。
2.D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应翻译为“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3.A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马”。
4.B 第2段应是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强烈愤恨之情。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b0393a2b941ea76e59fa0496.png)
部编版语文八下《马说》知识点梳理(新)一、文学常识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本文是作者《杂说》中的第四篇。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二、朗读节奏划分1.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字词归纳(一)重点字词解释1.故.虽有名马故:因此。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
奴隶人:奴仆。
3.骈.死于槽枥..之间骈:并列;槽枥:马槽。
4.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
或:有时。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6.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显现。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等:相等。
8.策.之不以.其道.策: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以:按照。
道:方法。
9.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才干。
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
113.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12.其.真无马邪.其:表示加强诘问的语气。
邪:通“耶”,吗。
(二)通假字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三)词类活用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受屈辱。
)2.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吃完。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活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5.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一词多义1.之:①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②马之.千里者(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2.而:①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可是)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却)③执策而.临之(连词,表承接,不译)3.食:①食.不饱(吃)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4.策:①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②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5.以:①不以.千里称也(用、拿)②策之不以.其道(按照)6.能:①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②虽有千里之能.(才能)7.其:①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②其.真无马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③其.真不知马也! (其实)8.尽: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②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四、句子翻译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复习课件(37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复习课件(3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ae8fd8c3186bceb19e8bb8d.png)
➢ 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不译。
➢ 食之不能尽其才: 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一、解释下列红字: 2. 一词多义:
(2)能
➢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
(1)才美不外见: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见”通“现”,显现、表现。
➢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 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修饰。
(5)食
➢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
一、解释下列红字: 2. 一词多义:
(6)虽
➢
故虽有名马:
即使。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7)以 ➢ 不以千里称也: 把,用。 ➢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一、解释下列红字: 2. 一词多义:
(8)其
➢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马说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马说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307aa5aeaad1f347933f2b.png)
知识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
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等。
韩愈在散文创作上造诣颇深。
其散文气势磅礴,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慷慨激昂,忧愤深广,敢于突破流俗之见,见解独到。
2.背景探寻。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此后,他不得不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郁郁不乐。
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他痛感明主难遇,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表达内心的愤懑。
3.主旨归纳。
本文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谴责了那些愚妄无知的“食马者”,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14.知识链接。
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
“说”这种文体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核心是议。
此外,这种文体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均属于这一文体。
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祗.()骈.()槽枥..食.马者()粟.()邪.()6.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④食之不能尽其材.:⑤执策而临.之:27.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才美不外见.:8.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马说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马说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307aa5aeaad1f347933f2b.png)
知识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
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等。
韩愈在散文创作上造诣颇深。
其散文气势磅礴,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慷慨激昂,忧愤深广,敢于突破流俗之见,见解独到。
2.背景探寻。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此后,他不得不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郁郁不乐。
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他痛感明主难遇,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表达内心的愤懑。
3.主旨归纳。
本文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谴责了那些愚妄无知的“食马者”,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14.知识链接。
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
“说”这种文体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核心是议。
此外,这种文体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均属于这一文体。
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祗.()骈.()槽枥..食.马者()粟.()邪.()6.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④食之不能尽其材.:⑤执策而临.之:27.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才美不外见.:8.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知识点归纳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73fa4b79b6648d7c0c746c6.png)
《马说》知识点归纳一、基础知识1.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解释加点的字。
(1)故虽..有名马故:因此,所以。
虽:即使。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骈,两马并驾。
(4)不以.千里称.也以:用。
称:出名。
(5)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6)一食.食,吃。
(7)或.:有时。
(8)食.马者:食,通“饲”,喂。
(9)外见.(xiàn)见:通“现”,表现;显现。
(10)等.:等同,一样。
(11)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2)策.之:驱使它。
策:马鞭,引申为鞭打。
之:代词,指千里马。
(13)以.其道.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14)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尽(2):竭尽,发挥出。
(15)通.其意:通晓。
(16)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3.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4.古今异义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或者。
例:策.之不以其道。
策:古义:马鞭,鞭策。
今义:策划,策略。
例:虽.有千里之能。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5.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复习归纳
![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复习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04bc0100722192e4536f691.png)
《马说》(议论文)(韩愈)知识点(编写者: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朱在彬)【第一节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节重点字解释】:常:经常。
而:可是,但是,表转折关系。
故:所以,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著名的、出名的。
只:只是、只能。
辱:受屈辱、埋没。
奴隶人:马夫,指喂马的人。
之:的。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以:用、把;因为。
称:著称、称呼;出名。
【第一节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第一节赏析】(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开篇点明中心论点,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所起的决定作用,突出识马的重要性,概括全文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世上少有伯乐现象的愤慨之情。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不能重用人才的社会现象的愤懑不平之情,对被压抑、被埋没人才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杯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志难申的复杂心情。
(3)“辱”“死”,揭示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不幸命运的无限痛惜之情,对封建社会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强烈的愤懑和不平之情。
(4)“不以千里称也”中“也”字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第二节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第二节赏析】:(1)“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进一步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不平之情。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六单元23马说期末复习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六单元23马说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c30c6e54866fb84ae45c8db8.png)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六单元23马说期末复习《马说》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一)课文字词详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①而伯乐不常有。
②故③虽有名马,①而:表转折,但是。
②故:所以。
③虽:即使。
①祗②辱③于④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⑥槽枥之间,不⑦以千里称也。
①祗:只,仅。
②辱:(受)屈辱。
③于:在。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⑥槽枥:马槽。
⑦以……称:以……著称。
以,凭。
马之千里①者,②一食③或④尽粟一⑤石。
⑥食马者不知⑦其能千里⑧而食也。
①……者:……的马。
②一食:吃一次。
③或:有时。
④尽:吃尽。
⑤石:容量单位。
⑥食(sì):同“饲”,喂。
⑦其:指千里马。
⑧而:表承接。
①是马也,②虽有千里之③能,④食不饱,力不足,⑤才美不⑥外见,⑦且⑧欲与⑨常马⑩等⑪不可得,①是:这。
②虽:虽然。
③能:才能。
④食:吃。
⑤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⑥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显露、表现。
⑦且:犹,尚且。
⑧欲:想要。
⑨常马:普通的马。
⑩等:等同,一样。
⑪不可得:做不到。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①安:哪里,怎么。
①策之不②以其道,食之不能③尽其④材,⑤鸣之而不能⑥通其意,①策之:用马鞭赶它。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②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③尽:竭尽。
④材:同“才”,才能、才干。
⑤鸣:马叫。
之: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与“策之”中的“之”都指代千里马。
⑥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明白。
执①策②而③临之,曰:“天下无马!”④呜呼!⑤其真无马⑥邪?⑦其真不知马也!①策:名词,马鞭。
②而:连词。
③临:面对。
④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⑤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⑥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23《马说》复习课件(34张PPT)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23《马说》复习课件(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0b7f90c04a1b0717ed5dd4b.png)
语段(二)用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
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先承认一下事实(或自谦的事实),然后转入正意。
策之不以其道
策
执策而临之
用马鞭驱赶 鞭子
虽有千里之能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力,本领 能够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食马者”不知千里马的具体表现,将“食马者”(即统治者)种种愚昧浅薄的形象具体地展现出来,又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直接原因是“运食用不饱了,力排不比足,的才美修不辞外见手”;法,列举了“食马者”不知千里马的具体表现,将“食马者”(即统
? 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食之不能尽其材
(6)生活中,有才能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能慧眼识人才的人并不多。这正如韩愈
《马说》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常有
(7) 韩 愈 在 《 马 说 》 中 对 “ 食 马 者 ” 的 无 知 发 出 谴 责 的 句 子 是 : 而伯乐不常有
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闻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
虽有名马 对“食马者”(即统治者)的辛辣嘲讽。
【写作技巧】——怎样写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虽”的用法:
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虽有佳肴 (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六单元23马说期末复习
《马说》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一)课文字词详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①而伯乐不常有。
②故③虽有名马,
①而:表转折,但是。
②故:所以。
③虽:即使。
①祗②辱③于④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⑥槽枥之间,不⑦以千里称也。
①祗:只,仅。
②辱:(受)屈辱。
③于:在。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⑥槽枥:马槽。
⑦以……称:以……著称。
以,凭。
马之千里①者,②一食③或④尽粟一⑤石。
⑥食马者不知⑦其能千里⑧而食也。
①……者:……的马。
②一食:吃一次。
③或:有时。
④尽:吃尽。
⑤石:容量单位。
⑥食(sì):同“饲”,喂。
⑦其:指千里马。
⑧而:表承接。
①是马也,②虽有千里之③能,④食不饱,力不足,⑤才美不⑥外见,⑦且⑧欲与⑨常马⑩等⑪不可得,
①是:这。
②虽:虽然。
③能:才能。
④食:吃。
⑤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⑥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显露、表现。
⑦且:犹,尚且。
⑧欲:想要。
⑨常马:普通的马。
⑩等:等同,一样。
⑪不可得:做不到。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①安:哪里,怎么。
①策之不②以其道,食之不能③尽其④材,⑤鸣之而不能⑥通其意,
①策之:用马鞭赶它。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②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③尽:竭尽。
④材:同“才”,才能、才干。
⑤鸣:马叫。
之: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与“策之”中的“之”都指代千里马。
⑥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明白。
执①策②而③临之,曰:“天下无马!”④呜呼!⑤其真无马⑥邪?⑦其真不知马也!
①策:名词,马鞭。
②而:连词。
③临:面对。
④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⑤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⑥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⑦其:代词。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就以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
4.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可以日行千里呢?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握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三)课文分析
1.主题: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出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现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正义感的意图。
③“其真不知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⑤“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造成的后果。
5.全文“不”字的理解:
①叹无人识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千里马“常有”也就等于没有。
“不以千里称也”:道出了千里马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让人感到遗憾、惋惜。
②悲无力使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与常马等不可得”:道出了被埋没的千里马的满腹委屈,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
③愤庸人误才。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反过来还对着受尽了屈辱的千里马说“天下无马”,愚昧,更是无知!作者满腔的悲愤化成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罪行表示愤恨,对马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
6.理解式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描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出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本文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
(7)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