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分类(doc 389页)

合集下载

银行从业《风险管理》重点:商业银行风险

银行从业《风险管理》重点:商业银行风险

银行从业《风险管理》重点:商业银行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别按风险事故可以将风险划分为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自然风险和技术风险;按损失结果可以将风险划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按是否能够量化可以将风险划分为可量化风险和不可量化风险;按风险发生的范围可以将风险划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巴塞尔委员会根据诱发风险的原因,把风险分为以下八类:1。

2.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务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因交易对手无力履行合同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然而,由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也可能发生在实际违约之前,当交易对手的履约能力即信用质量发生变化时,也会存在潜在的损失。

对大多数商业银来说,贷款是最大、最明显的信用风险来源。

信用风险既存在于传统的贷款、债券投资等表内业务中,也存在于信用担保、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中,还存在于衍生产品交易中。

信用风险对基础金融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影响不同。

信用风险包括违约风险、结算风险等主要形式。

(1)违约风险既可以针对个人,也可以针对企业(2)结算风险是一种特殊的信用风险,涉及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货币进行结算交易。

赫斯塔银行的破产促成了巴塞尔委员会的诞生。

信用风险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

与市场风险相反,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少,且不易获取。

1.2。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被定义为由于市场价格(包括金融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波动而导致商业银行表内、表外头寸遭受损失的风险。

主要包括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商品风险,其中利率风险尤为重要。

市场风险具有数据优势和易于计量的特点,并且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种类丰富。

由于市场风险来源于所属的经济体系,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分险特征,难以通过分散化投资完全消除.1。

2.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为错误、技术缺陷或不利的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操作风险包括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七种表现形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聘用员工做法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做法,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交割及流程管理。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是指银行贷出去的款项,借款人到期偿还不了形成逾期、呆滞或根本无法偿还成为呆账贷款,银行蒙受损失具有可能性。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是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

商业银行贷款无法收回主要是由于借款人不愿或无力归还借款,所以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来源于借款人。

关键词: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分类;决策一、引言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就是指银行运用系统和规范的方法对信贷管理活动巾的各种贷款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和处理,防范和降低风险损失的发生,以及对信贷活动的影响程度,以获取最大的贷款收益的信贷调控行为。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银行商业化,并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是一种必然趋势。

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企业实体,首要的任务必须按风险原则管理资产,加强对贷款风险的管理显得日益重要。

二、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实现资金资源分配的最佳组合。

通过贷款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依据风险分散的原理将贷款资金进行合理配置, 既有效地降低了银行放款的风险, 又使银行的利润水平相对确定, 达到贷款资金的有效利用。

2、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银行系统是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柱, 商业银行的运行状况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商业银行贷款失控, 导致银行的重大损失必然会通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招致金融体系的动荡和经济的衰退。

有效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就成为维护金融体系安全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可靠保证。

3、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

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是在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三者统一的前提下实现成本最低、效益最大, 而银行风险管理的宗旨正是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风险收益。

三、近年来商一业银行面临的贷款风险管理主要表现:(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首要特征。

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在剥离了1.4万亿后,不良贷款比率按五级分类口径仍较高,已超过20%(发达国家平均为2%),风险隐患较大。

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真实、全面、动态反映贷款风险程度,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科学评估信贷资产质量,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中国人民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实施意见》及本行信贷管理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贷款分类,是指本行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其实质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

第三条通过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一)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

(二)及时发现信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贷款管理。

(三)为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

第四条贷款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一)真实性原则。

分类应真实客观地反映贷款的风险状况。

(二)及时性原则。

应及时、动态地根据借款人经营管理等状况的变化调整分类结果。

(三)重要性原则。

对影响贷款分类的诸多因素,要根据本办法第五条的核心定义确定关键因素进行评估和分类。

(四)审慎性原则。

对难以准确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贷款,应适度下调其分类等级。

第五条本行至少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创造条件实行九级或十二级分类。

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第六条贷款分类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一)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二)借款人的还款记录。

(三)借款人的还款意愿。

(四)贷款项目的盈利能力。

(五)贷款的担保。

(六)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

(七)本行的信贷管理状况。

商业银行贷款的分类情况--5级分类

商业银行贷款的分类情况--5级分类

银行贷款5级别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一、正常贷款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一直能正常还本付息,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及时全额偿还的消极因素,银行对借款人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有充分把握。

贷款损失的概率为0。

二、关注贷款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如这些因素继续下去,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受到影响,贷款损失的概率不会超过5%。

三、次级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需要通过处分资产或对外融资乃至执行抵押担保来还款付息。

贷款损失的概率在30%-50%。

四、可疑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只是因为存在借款人重组、兼并、合并、抵押物处理和未决诉讼等待定因素,损失金额的多少还不能确定,贷款损失的概率在50%-75%之间。

五、损失贷款指借款人已无偿还本息的可能,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和履行什么程序,贷款都注定要损失了,或者虽然能收回极少部分,但其价值也是微乎其微,从银行的角度看,也没有意义和必要再将其作为银行资产在账目上保留下来,对于这类贷款在履行了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应立即予以注销,其贷款损失的概率在75%-100%。

贷款五级分类详细标准企事业单位贷款和自然人其他贷款分类标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充分分析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参照下列基本标准初步划分企事业单位贷款和自然人其他贷款分类档次后,严格依据核心定义确定分类结果。

1.下列情况划入正常类(1)借款人有能力履行承诺,还款意愿良好,经营、财务等各方面状况正常,能正常还本付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有充分把握。

(2)借款人可能存在某些消极因素,但现金流量充足,不会对贷款本息按约足额偿还产生实质性影响。

●正常类参考特征:a.借款人生产经营正常,主要经营指标合理,现金流量充足,一直能够正常足额偿还贷款本息。

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管理

德意志银行
德意志银行在贷款风险管理上强调风险与收益的对称 性,通过分散投资降低非系统性风险。该行采用内部 评级系统,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借款人实行不同的贷款 条件和风险定价,以提高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德意志 银行还建立了完善的风险报告和监控体系,确保各级 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风险状况。
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管理案例
风险对冲
总结词
利用金融衍生品或其他工具对冲贷款风险。
详细描述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使用金融衍生品或其他工具,如利率掉期、货币掉期等,来对冲贷款 风险。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商业银行规避利率波动、汇率波动等风险,从而降低贷款组合
的整体风险。
风险转移
总结词
通过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将部分或全部贷款风险转移给 其他机构。
信贷流程管理则是商业银行在开展贷款业务时必须遵循的规 范和程序,包括客户调查、授信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 等环节,以确保银行能够有效地控制贷款风险。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6
案例研究与最佳实践
国际先进银行的贷款风险管理实践
花旗银行
花旗银行在贷款风险管理上采取了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通过集中管理和协调银行各类业务,实现风险和收 益的平衡。花旗银行注重风险量化分析,利用内部评 级系统对贷款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并据此制定相应的 风险政策和限额。
中国工商银行
工商银行在贷款风险管理方面注重内部控制和合规管 理,通过制定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贷款 业务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该行采用先进的风险量化 工具和技术,对各类贷款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同时,工商银行还加强了 风险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险管理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保风险水平在可控范围内,保护自身的安全和稳定。

首先,商业银行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分类。

银行业务涉及的风险种类繁多,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银行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类,确定其特征、影响和潜在风险水平,以便有效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其次,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这包括建立适应自身规模和业务特点的组织结构、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和团队等。

银行还需要制定风险控制限额,确定风险承受能力,并建立内部控制和审计机制,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和监督。

第三,商业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

风险监测是指银行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及时了解当前和潜在风险状况。

银行可以借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测风险指标的变化和趋势,发现并预警潜在风险,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四,商业银行需要制定严格的授信和风险管理政策。

授信业务是银行业务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

银行需要建立科学的授信审查和决策程序,严格把控信用风险。

银行还应制定合理的贷款担保政策,加强对授信客户的信用状况和贷款用途的监督,避免不良贷款的发生。

最后,商业银行需要加强风险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银行员工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他们需要了解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熟悉风险管理的政策和流程,能够及时发现和报告风险问题,并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类风险。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工作。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银行才能有效地应对各类风险,保障自身的安全和稳定,为客户提供更加可靠和优质的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保障其安全运营和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银行业务涉及复杂多样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

这些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动态性,可能对银行的盈利能力、资本充足性和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管理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形式之一,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必须管理好其贷款风险,以确保自身的稳健运营,并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金融支持。

一、贷款风险管理的必要性贷款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中最重要的风险之一,也是金融风险中最具挑战性的风险之一。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来自客户的信用违约、市场波动、政策变化等多个方面。

为了保持金融机构的长期稳健运营,商业银行必须有效管理贷款风险。

贷款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减少风险,优化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确保贷款的风险水平在可控范围内。

二、贷款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1.风险评估和定价商业银行在考虑发放贷款时,需要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进行全面评估,以识别潜在的风险。

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模型和信用评级体系,银行可以客观地评估风险,并根据风险情况确定贷款利率和期限,有效定价。

2.担保措施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可以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物,如抵押物或保证人。

这些担保物可以在借款人违约时提供额外的保障,减少银行的贷款风险。

银行需要对担保物进行评估,确保其价值足以覆盖贷款本金及利息。

3.风险监测和控制商业银行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和控制机制,对贷款投放后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通过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银行可以采取及时的风险防范手段,减少潜在的风险暴露。

4.信贷审查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前需要进行严格的信贷审查。

审查过程包括对借款人的基本信息、收入情况、资产负债情况等进行调查和核实,以确保借款人具备还款的能力和诚信度。

5.风险分散商业银行应该通过有效的资产配置和分散投资,降低贷款集中度,减少单一借款人或行业对银行贷款风险的影响。

通过将资金分散到不同类型的贷款和行业中,银行可以有效分散风险,提高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贷款风险管理的方法与工具为了实现贷款风险管理的目标,商业银行可以采用一系列方法与工具来进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五级分类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五级分类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五级分类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五级分类是指银行对贷款进行风险评估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将贷款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

这些级别是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贷款用途、担保物等因素来评估的。

正常贷款是指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按时还款的贷款,风险较低。

关注贷款是指借款人存在一些风险因素,但还未出现违约情况,需要加强管理。

次级贷款是指借款人存在较大风险,可能出现违约情况,需要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可疑贷款是指借款人已经出现违约情况,但还有一定的收回可能性。

损失贷款是指借款人已经无法按照合同约定还款,银行需要采取法律手段进行追偿。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五级分类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管理风险,保护银行资产安全。

同时,对于借款人来说,也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贷款风险等级,更好地规划还款计划,避免违约情况的发生。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五级分类是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可以为银行和借款人提供更好的风险管理和规划服务。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引言概述: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储蓄、贷款、支付等多种金融服务功能。

然而,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

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商业银行采用了风险分类的方法,将风险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划分和管理。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商业银行风险分类的内容。

正文内容:1. 银行信用风险1.1 借款人违约风险: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面临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

1.2 对手方违约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交易时,面临交易对手方无法履行合同义务的风险。

1.3 信用评级风险:商业银行在评估借款人信用状况时,面临评级不准确或评级机构失误的风险。

2. 银行市场风险2.1 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在资金融通过程中,面临利率波动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的影响风险。

2.2 汇率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外汇业务时,面临汇率波动对外汇资产和负债的影响风险。

2.3 商品价格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商品期货等交易时,面临商品价格波动对交易风险的影响。

3. 银行流动性风险3.1 资金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面临资金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风险。

3.2 资产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在持有的资产无法迅速变现的情况下,面临流动性风险。

4. 银行操作风险4.1 人为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面临员工犯罪、内部欺诈等人为操作风险。

4.2 系统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在使用信息系统进行业务操作时,面临系统故障、黑客攻击等风险。

4.3 外部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在与外部机构或个人进行业务合作时,面临合作方操作失误或违法行为的风险。

5. 银行法律合规风险5.1 法律风险:商业银行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开展业务时,面临法律法规变化或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5.2 合规风险:商业银行在合规要求方面存在缺陷或违规行为时,面临合规风险。

总结:综上所述,商业银行风险分类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合规风险。

第五章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与风险分类

第五章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与风险分类

估计贷款损失率



估计贷款损失率=(正常类贷款×1%+关注 类贷款×2%+次级类贷款×20%+可疑类贷 款×40%+损失类贷款×100%)/贷款余额 3%以下:10分 6%至3%:8分至10分 9%至6%:6分至8分 12%至9%:4分至6分 15%至12%:0分至4分 15%以上:0 指标来源:《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价体系》


正常类贷款的特征是借款人能正常还本付息, 银行对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已有充分把握, 各方面情况正常;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 偿还的消极因素,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贷款会 遭受损失。 贷款损失概率为0
关注类贷款

关注类贷款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 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贷款偿 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二、贷款风险的种类

按贷款风险本身的性质划分

静态风险(自然灾害、意外事故) 动态风险(决策失误、经济环境变化、市场行情波动) 直接贷款风险(银行决策失误) 间接贷款风险(客户经营中的风险传播给银行) 高度贷款风险(由风险贷款带来的风险) 中度贷款风险(中长期贷款) 低度贷款风险(短期贷款)


贷款分类的信息主要来自于信贷档案。一般地信贷档案至少 覆盖以下6各方面内容

客户基本情况 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信息 重要文件:借款申请书、贷款调查报告、审批文件、贷款合同、 授信额度或授信书、贷款担保的法律文件(担保合同)、财产所 有权证、借款人的还款计划或还款承诺

注意:重要法律文件缺失或有误导性以致法律责任不清的贷款应至 少归为关注类(包括关注)以下



依据《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 (2004),拨备覆盖率是贷款损失准备对不 良贷款的比率。该比率最佳状态为100%。 实践中,各国的商业银行一般以拨备覆盖率指 标考察其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情况,评价贷 款损失准备是否充分。 其比率的高低应适合贷款风险程度,不能过低 导致拨备不足,利润虚增;也不能过高导致拨 备多余,利润虚降。也是反映业绩真实性的一 个方面。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1、找出问题原因,督促企业整改,积极催收 、找出问题原因,督促企业整改, 到期贷款 2、签订贷款处理协议,双方共同努力,确保 、签订贷款处理协议,双方共同努力, 贷款安全 (1)贷款展期(2)借新还旧 )贷款展期( ) (3)追加新贷款(4)追加贷款担保 )追加新贷款( ) (5)对借款人的经营活动做出限制性的规定 )
第三节
贷款风险的防范与处置
一、贷款风险的事前防范 (1)贷款能否按期收回主要取决于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 ) 款能力,对此要进行必要的信用分析(道德品格、能力、 款能力,对此要进行必要的信用分析(道德品格、能力、 资本、担保品、经营环境、企业经营的连续性--“6C原则 资本、担保品、经营环境、企业经营的连续性 原则 ”) 2) (2)在信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详尽的贷款政策 (3)银行应尽量减少信用放款的比重 ) (4)即使银行制定了很谨慎的贷款政策,出现问题贷款也 )即使银行制定了很谨慎的贷款政策, 是很正常的事情, 是很正常的事情,银行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争取在早期发 现有问题的贷款,并做出相应处理,防止其演化为呆帐, 现有问题的贷款,并做出相应处理,防止其演化为呆帐, 给银行带来收益上的损失或流动性危机
二、贷款风险的事后处置(不良贷款的处理) 贷款风险的事后处置(不良贷款的处理)
3、落实贷款债权债务,防止企业逃、废银行债务 、落实贷款债权债务,防止企业逃、 (1)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必须在贷款协 )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 议中明确各自的还贷责任,并办理相应的抵押、 议中明确各自的还贷责任,并办理相应的抵押、 担保手续。 担保手续。 (2)企业实行并购时,原企业所欠贷款的本息, )企业实行并购时,原企业所欠贷款的本息, 应该由并购后的新企业承担。 应该由并购后的新企业承担。 (3)企业拆分时,分立各方在签订划分债权债务 )企业拆分时, 协议时,要经银行同意,无协议的, 协议时,要经银行同意,无协议的,要由分立各 方按资本或资产划分比例,承担相应债务。 方按资本或资产划分比例,承担相应债务。

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风险。

对这些风险进行分类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有助于银行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潜在问题,从而确保持续稳定的发展。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汇率、利率、商品价格等因素的变化。

例如,如果银行持有大量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产品,而这些产品的价格因市场波动而下跌,银行可能会遭受损失。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未能按照约定履行还款义务,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银行的贷款业务。

如果银行将大量资金贷给信用等级较低的借款人,而这些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银行可能会遭受重大损失。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在面临突发情况时,无法及时获得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业务需求的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

如果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或者其资金运用过于集中,导致在突发情况下无法及时获得足够的资金,银行可能会遭受损失。

4、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因银行内部管理和操作不当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银行的内部管理和员工操作。

如果银行在内部管理和员工培训方面存在不足,或者员工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银行可能会遭受损失。

5、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因违反法律法规或合同约定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银行的合同签订和执行。

如果银行在合同签订和执行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或者合同条款存在漏洞,银行可能会遭受损失。

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对于这些风险的分类和管理是银行运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银行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潜在问题,从而确保持续稳定的发展。

银行还需要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和员工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以降低各类风险对其业务的影响。

一、引言金融资产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日常运营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引言概述: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活动涉及多方面风险。

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商业银行通常将其风险进行分类。

本文将详细介绍商业银行风险分类的相关内容。

一、信用风险1.1 个人信用风险:个人贷款违约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信用风险之一。

个人贷款违约可能由于借款人违约、还款能力下降或其他原因导致。

1.2 企业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也存在信用风险。

企业可能因为经营不善、市场变化等原因无法按时还款,导致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

1.3 政府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在向政府机构或政府相关部门提供融资时也存在信用风险。

政府机构可能因为财政困难、政策变化等原因无法按时偿还债务,导致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

二、市场风险2.1 利率风险: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之一是利率风险。

利率波动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不匹配,从而影响其盈利能力。

2.2 汇率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外汇交易或跨境业务时存在汇率风险。

汇率波动可能导致商业银行面临损失。

2.3 股票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股票投资或承销等业务时也存在股票市场风险。

股票市场波动可能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

三、操作风险3.1 人为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内部人为操作失误可能导致损失,如操作错误、内部欺诈等。

3.2 技术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信息技术系统升级或网络安全防护时存在技术风险。

技术故障或网络攻击可能导致商业银行面临损失。

3.3 外部风险:商业银行在与外部合作伙伴合作时也存在外部风险。

合作伙伴的失误或违约可能对商业银行造成损失。

四、流动性风险4.1 资金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在面临资金流动性不足时存在资金流动性风险。

资金流动性不足可能导致商业银行无法满足客户提款需求。

4.2 资产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在面临资产流动性不足时存在资产流动性风险。

资产流动性不足可能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及时变现资产。

4.3 外部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在面临外部流动性紧缩时存在外部流动性风险。

第八章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

第八章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

()贷款风险分类的适用范围
贷款风险分类法适用于《贷款通则》 贷款风险分类法适用于《贷款通则》确 定的各类贷款。对贷款以外的各类资产,包 定的各类贷款。对贷款以外的各类资产, 括表外项目中的直接信用替代项目( 括表外项目中的直接信用替代项目(例如备 用信用证、担保、不可撤消贷款承诺等), 用信用证、担保、不可撤消贷款承诺等), 也应根据信贷资产的净值、 也应根据信贷资产的净值、债务人的偿还能 力、债务人的信用评级情况和担保情况划分 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 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 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资产。 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资产。
呆账准备金制度的演变
第二次是1992年 财政部规定, 第二次是1992年。财政部规定,贷款呆账 1992 准备金按各类贷款年初余额的0.5%提取,从 准备金按各类贷款年初余额的0.5%提取, 0.5%提取 1993年起每年增加0.1%, 年起每年增加0.1% 1993年起每年增加0.1%,当新提取的呆账准备 金和扣除经批准核销的呆账损失以后, 金和扣除经批准核销的呆账损失以后,按规定 的税率补交所得税和调节税, 的税率补交所得税和调节税,补税后的余额可 结转下年度使用; 结转下年度使用;当历年结转的税后准备金余 额达到年初贷款余额的1% 1%时 额达到年初贷款余额的1%时,从达到年度起一 律按1%的比例差额计算提取, 1%的比例差额计算提取 律按1%的比例差额计算提取,补提的准备金不 再补交所得税和调节税。 再补交所得税和调节税。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
2002年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贷款损失 准备计提指引》 规定各银行应根据《 准备计提指引》,规定各银行应根据《贷款损 失计提指引》的要求, 失计提指引》的要求,及时足额提取各类贷款 损失准备。 损失准备。国内银行无法一次提足贷款损失准 备的,应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 备的,应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制定贷款损失 准备的计提及核销方案, 准备的计提及核销方案,采取分年平均或逐年 递增(递减)的方式,分年逐步提足各类准备, 递增(递减)的方式,分年逐步提足各类准备, 但最晚不超过2005 2005年 但最晚不超过2005年。各银行制定的贷款损失 准备分年计提及核销应当按照谨慎会计原则, 准备分年计提及核销应当按照谨慎会计原则, 合理估计贷款可能发生的损失, 合理估计贷款可能发生的损失,及时计提贷款 损失准备。 损失准备。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
? 1 、提取方法: ? 我国自1988 年实行贷款呆账准备金制度
以来,已对呆账准备金管理办法进行了五
次改革。
? 不论呆账准备金制度怎样演变,但并未改 变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即:我国商业 银行传统的贷款呆账准备金是按照贷款余
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用公式表示为:
(四)我国商业银行传统呆账准备金 的计提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讨论题
? 为什么说如果仅推行五级分类管理,不对
呆账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就不能从根本 上提高各类银行弥补风险的能力。
一、国外银行贷款分类的方法
? 纵观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实践,目前国际 上主要有三种贷款分类方法:
(一)美国模式
? 以美国为代表,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
次级、可疑、损失五类,简称“五级分
贷款组合的总量变化无直接关系,专项呆账 准备金正好可以弥补普通呆账准备金的不足。
(三)商业银行应提贷款呆账准备金
的种类
?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通过计提专项呆账
准备金,使得银行的贷款呆账准备金不仅
仅与贷款规模的大小相联系,而且与不良 贷款的损失程度直接相关。
(四)我国商业银行传统呆账准备金
的计提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2 、贴现
贷款损失准备
3 、信用卡透支 4 、拆出款项
贷款损失准备 贷款损失准备
确认
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
债务人偿付利息或本金发生违约或逾期等;
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

债务人支付能力逐步恶化;
缺少真实的交易背景,缺少交易合同,增值税发 票等;
票据背书不连续; 申请人、承兑人的财物状况恶化,出现支付危机 借款人的付款情况出现不利变动; 与未能偿还资产有关联的全国或本地的经济状况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商业银行风险分类:一、系统风险分类:⒈外部风险:- 市场风险:包括市场行情波动、利率风险、外汇风险等。

- 宏观经济风险:包括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风险等。

- 法律政策风险:包括法律法规变化、政策调整风险等。

⒉内部风险:- 操作风险:包括不当的业务操作、系统失效、人为疏忽等。

- 信用风险:包括信贷违约、担保失败、不良贷款等。

- 市场风险:包括交易对手违约、流动性风险等。

- 法律风险:包括合同纠纷、诉讼风险等。

- 人员风险:包括人为犯错、资质不符等。

二、业务风险分类:⒈贷款业务风险:- 贷款违约风险:包括借款人违约、贷款担保不足等。

- 不良贷款风险:包括贷款逾期、贷款违约等。

- 利率风险:包括利率变动导致的风险。

- 担保风险:包括贷款担保物不足、担保人违约等。

⒉投资业务风险:- 证券投资风险:包括股票、债券等证券投资的风险。

- 外汇投资风险:包括汇率波动导致的风险。

- 衍生品投资风险:包括期货、期权等衍生品投资的风险。

⒊理财业务风险:- 产品风险:包括理财产品本身的风险。

- 市场风险:包括理财产品投资标的的风险。

- 信用风险:包括理财产品发行方的信用风险。

⒋交易业务风险:- 对冲业务风险:包括金融衍生品对冲交易的风险。

- 债券交易风险:包括债券交易的风险。

- 股票交易风险:包括股票交易的风险。

⒌资金业务风险:- 流动性风险:包括资金周转困难、提前还款等。

- 汇率风险:包括外币资金转换导致的风险。

- 利率风险:包括利率波动导致的风险。

附件:包括相关统计数据、风险评估报告、风险管理框架等。

法律名词注释:- 市场行情波动:指金融市场中股票、债券等价格的波动。

- 利率风险:指利率上升或下降对银行借贷利差和债券价格的影响。

- 外汇风险:指由于汇率波动导致的外币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动。

- 经济周期波动:指宏观经济在时间上呈现起伏波动的特征,包括繁荣期、衰退期等。

- 法律法规变化:指国家、地区或行业的法律法规发生修改或调整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分类(doc 389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实务
上篇
贷款风险分类管理
贷款风险分类法是自1985年以美国为主发展起来的,属于动态分类法。

是以借款人归还贷款的不确定性的全过程为分类内容,综合当前借款人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对未来贷款安全回收可能性的分析判断方法。

该分类法从产生到现在只有10多年的历史。

尽管如此,该分类法仍显示了其明显的优点和魅力,更由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7年发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提出:“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建立评估银行资产质量和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性的政策、做法和程序。

”(第八条)“银行在进行信贷风险管理时应建立并推行内部的风险评级系统。

该评级系统应与银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及复杂程度相一致。

”(原则十)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和正在开始运用这种“国际语言”——信贷风险分类法。

目前,在中国银行业普遍开展的信贷风险分类管理是商业银行早期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有效途径,风险分类管理主要是通过全过程的、科学的、动态的、早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控制信贷风险,强化贷款质量管理。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大量的定性、定量分析及对贷款分类结果的比较分析,反映银行
贷款质量结构和总体状况,预测贷款质量的发展趋势,查找与同行业间的差距,通过对不良贷款结构分析,明确不良贷款的分布情况,以利于及早加强信贷的全面管理,并采取相应的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贷款质量。

第一部分
贷款风险分类概述
一、现行的贷款风险分类与历史上期限分类的不同点(一)贷款风险分类的内涵
不同的国家和银行从不同角度对贷款风险分类的定义有着不同的描述。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哥瑞格.布鲁诺的定义:对贷款帐面价值的正确评估。

世界银行戴安娜.迈克诺顿的定义: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确定贷款价值的损失程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约翰逊.安德森德定义:根据已确定的标准对贷款进行的评级。

卡尔.约翰.林捷瑞恩德定义:作为一种贷款的估价方法,是银行采用的与折旧原始成本相似的方法估价其贷款。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的定义:显示和预测因不能偿付、延迟偿付部分贷款而发生的潜在信贷损失的系统。

标准.普尔的定义:基于对风险因素的分析而形成的对于
借款人不能履约而造成无效信贷的一种主观认识。

雷曼兄弟公司的定义:对违约风险和贷款回收的可能性进行的定性分析。

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在不同的信贷风险资产中区分不同信贷风险程度的方法。

上述描述,尽管角度各有不同,但贷款分类的内涵却是清晰和一致的。

即:评估贷款风险;测量贷款价值。

两个内容是统一的,均是以管理和控制风险为目的。

不同机构出于管理需要和偏好,在使用贷款分类的过程中,会有所侧重,如在贷款分类的最初使用期间,可能会以评估贷款的风险程度为主要目的。

随着贷款分类技术的日益成熟,分类结果的广泛使用,自然会使贷款风险分类方法在测算贷款真实价值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贷款风险分类法使用目的的转移是时间、技术、能力和需要的综合作用的自然结果。

贷款风险分类法的技术含量高,要求有完整的信贷档案等管理信息和信贷风险识别、量化管理的丰富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只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中高级信贷管理人员才能正确掌握使用。

由于涉及了多种风险因素的识别和专门的风险管理技术,又因为分类及管理人员对风险的偏好和认知程度有差异,容易对分类结果产生不一致的判断,因此对分类方法的环境要求较高,要求有健康的信贷文化和明确的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和标准作为支撑。

即使在理想状态下,也会因分类过程的主观因素导致分类结果相对于期限分类不够精确,而仅
仅是近似的。

该方法维护成本相对较高,对大中型银行和批发贷款业务更具有使用意义和管理价值。

该方法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可以方便地使银行与银行监管者之间进行沟通,无论分类过程、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的应用,在不同规模、不同贷款结构、不同贷款品种的银行之间进行比较和交流都不会存在任何障碍。

(二)贷款风险分类与贷款期限分类的不同点
在我国,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又称五级分类管理。

是指银行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依此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的管理制度。

贷款风险分类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对银行信贷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利于银行及时发现贷款发放后出现的问题,能够更准确的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有效的跟踪贷款质量,便于银行及时采取措施,有助于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

我国的期限分类亦即四级分类,又称为“一逾两呆”分类管理,主要依据贷款期限将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和呆帐四类,是一种贷款后监督的管理方法。

该方法在我国的经济转轨时期,对于识别特别严重的不良贷款和保证国家的税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四级分类已显现出诸多的局限性,无法适应加强银行贷款质量管
理的需要。

五级分类与四级分类的主要区别包括:
1、分类的目的不同。

五级分类的目标在于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的反映贷款质量;发现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催收及不良贷款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加强信贷管理(过程与结果);为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

四级分类的目的只在于评价贷款质量。

2、评价贷款质量的标准不同。

借助五级分类评价贷款质量既有传统的财务指标,同时又包括有国际通行的现金流量指标;既有单项指标的判断分析,同时又包括有综合性指标的分析判断。

借助四级分类评价贷款质量时较为重视传统的财务指标及单项指标的分析。

3、强调的重点不同。

五级分类强调借款人的主营收入是第一还款来源,担保收入是第二还款来源;在充分考虑各种定量因素的同时,允许一定程度的主观判断;核心内容是贷款归还的可能性。

四级分类比较重视第二还款来源的分析。

4、各自的作用不同。

五级分类能够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报警、尽快采取相应措施,起到早期防范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四级分类在贷款管理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滞后和迟缓的地位。

从世界各国贷款质量分类发展演变的情况看,两种分类方法的不同点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大小主要表现在类型、结果形式、使用时间、使用银行、范围、适应银行、适应人员、维护成本、环境要求、信贷资产价值评估等多个方面。

详见表1-1——表1-4所示。

表1-1 贷款分类法比较
表1-2 贷款分类法比较
表1-3 贷款分类法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