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分类(doc 389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分类(doc 389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实务

上篇

贷款风险分类管理

贷款风险分类法是自1985年以美国为主发展起来的,属于动态分类法。是以借款人归还贷款的不确定性的全过程为分类内容,综合当前借款人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对未来贷款安全回收可能性的分析判断方法。该分类法从产生到现在只有10多年的历史。尽管如此,该分类法仍显示了其明显的优点和魅力,更由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7年发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提出:“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建立评估银行资产质量和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性的政策、做法和程序。”(第八条)“银行在进行信贷风险管理时应建立并推行内部的风险评级系统。该评级系统应与银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及复杂程度相一致。”(原则十)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和正在开始运用这种“国际语言”——信贷风险分类法。

目前,在中国银行业普遍开展的信贷风险分类管理是商业银行早期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有效途径,风险分类管理主要是通过全过程的、科学的、动态的、早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控制信贷风险,强化贷款质量管理。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大量的定性、定量分析及对贷款分类结果的比较分析,反映银行

贷款质量结构和总体状况,预测贷款质量的发展趋势,查找与同行业间的差距,通过对不良贷款结构分析,明确不良贷款的分布情况,以利于及早加强信贷的全面管理,并采取相应的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贷款质量。

第一部分

贷款风险分类概述

一、现行的贷款风险分类与历史上期限分类的不同点(一)贷款风险分类的内涵

不同的国家和银行从不同角度对贷款风险分类的定义有着不同的描述。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哥瑞格.布鲁诺的定义:对贷款帐面价值的正确评估。

世界银行戴安娜.迈克诺顿的定义: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确定贷款价值的损失程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约翰逊.安德森德定义:根据已确定的标准对贷款进行的评级。卡尔.约翰.林捷瑞恩德定义:作为一种贷款的估价方法,是银行采用的与折旧原始成本相似的方法估价其贷款。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的定义:显示和预测因不能偿付、延迟偿付部分贷款而发生的潜在信贷损失的系统。

标准.普尔的定义:基于对风险因素的分析而形成的对于

借款人不能履约而造成无效信贷的一种主观认识。

雷曼兄弟公司的定义:对违约风险和贷款回收的可能性进行的定性分析。

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在不同的信贷风险资产中区分不同信贷风险程度的方法。

上述描述,尽管角度各有不同,但贷款分类的内涵却是清晰和一致的。即:评估贷款风险;测量贷款价值。两个内容是统一的,均是以管理和控制风险为目的。不同机构出于管理需要和偏好,在使用贷款分类的过程中,会有所侧重,如在贷款分类的最初使用期间,可能会以评估贷款的风险程度为主要目的。随着贷款分类技术的日益成熟,分类结果的广泛使用,自然会使贷款风险分类方法在测算贷款真实价值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贷款风险分类法使用目的的转移是时间、技术、能力和需要的综合作用的自然结果。

贷款风险分类法的技术含量高,要求有完整的信贷档案等管理信息和信贷风险识别、量化管理的丰富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只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中高级信贷管理人员才能正确掌握使用。由于涉及了多种风险因素的识别和专门的风险管理技术,又因为分类及管理人员对风险的偏好和认知程度有差异,容易对分类结果产生不一致的判断,因此对分类方法的环境要求较高,要求有健康的信贷文化和明确的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和标准作为支撑。即使在理想状态下,也会因分类过程的主观因素导致分类结果相对于期限分类不够精确,而仅

仅是近似的。该方法维护成本相对较高,对大中型银行和批发贷款业务更具有使用意义和管理价值。该方法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可以方便地使银行与银行监管者之间进行沟通,无论分类过程、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的应用,在不同规模、不同贷款结构、不同贷款品种的银行之间进行比较和交流都不会存在任何障碍。

(二)贷款风险分类与贷款期限分类的不同点

在我国,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又称五级分类管理。是指银行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依此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的管理制度。贷款风险分类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对银行信贷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利于银行及时发现贷款发放后出现的问题,能够更准确的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有效的跟踪贷款质量,便于银行及时采取措施,有助于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

我国的期限分类亦即四级分类,又称为“一逾两呆”分类管理,主要依据贷款期限将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和呆帐四类,是一种贷款后监督的管理方法。该方法在我国的经济转轨时期,对于识别特别严重的不良贷款和保证国家的税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四级分类已显现出诸多的局限性,无法适应加强银行贷款质量管

理的需要。五级分类与四级分类的主要区别包括:

1、分类的目的不同。五级分类的目标在于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的反映贷款质量;发现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催收及不良贷款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加强信贷管理(过程与结果);为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四级分类的目的只在于评价贷款质量。

2、评价贷款质量的标准不同。借助五级分类评价贷款质量既有传统的财务指标,同时又包括有国际通行的现金流量指标;既有单项指标的判断分析,同时又包括有综合性指标的分析判断。借助四级分类评价贷款质量时较为重视传统的财务指标及单项指标的分析。

3、强调的重点不同。五级分类强调借款人的主营收入是第一还款来源,担保收入是第二还款来源;在充分考虑各种定量因素的同时,允许一定程度的主观判断;核心内容是贷款归还的可能性。四级分类比较重视第二还款来源的分析。

4、各自的作用不同。五级分类能够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报警、尽快采取相应措施,起到早期防范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四级分类在贷款管理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滞后和迟缓的地位。

从世界各国贷款质量分类发展演变的情况看,两种分类方法的不同点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大小主要表现在类型、结果形式、使用时间、使用银行、范围、适应银行、适应人员、维护成本、环境要求、信贷资产价值评估等多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