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桃夭》原文及赏析
《桃夭》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桃夭》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桃夭》此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
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桃夭》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桃夭》先秦:佚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
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协手家和睦。
《桃夭》注释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宜:和顺、亲善。
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桃夭》赏析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古诗桃夭翻译赏析
古诗桃夭翻译赏析《桃夭》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的《周南》中,其古诗全文如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前言】《桃夭》这首诗选自《国风·周南》,是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诗歌。
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
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以平平淡淡为主调。
【注释】(1)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
(2)华:古花字。
(3)之子:这位姑娘。
(4)于归: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做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5)蕡(fén),肥大,果实将熟的样子。
有蕡其实:它的果实十分繁盛。
(6)蓁蓁(zhēn):繁茂的样子。
(7)宜:和顺、亲善。
【翻译】茂盛桃树嫩枝芽,开着鲜艳粉红花。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茂盛桃树嫩枝芽,桃子结得肥又大。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
茂盛桃树嫩枝芽,叶子浓密有光华。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
【赏析】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桃夭》原文及翻译赏析
《桃夭》原文及翻译赏析《桃夭》这首诗出自《诗经·周南》,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咱们先一起来看看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几句诗读起来是不是朗朗上口?那咱们来一句句地瞅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开头就给咱们描绘了一幅特别美的画面。
想象一下,满树的桃花开得那叫一个灿烂,粉粉嫩嫩的,就像少女娇羞的脸庞。
这“夭夭”两个字,把桃花怒放、生机勃勃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灼灼其华”中的“灼灼”,更是强调了桃花的鲜艳夺目。
哎呀,每次想到这场景,我就仿佛置身于一片美丽的桃花林里,微风轻轻拂过,花瓣纷纷飘落,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说的“之子”就是这位姑娘,“于归”呢,就是出嫁的意思。
姑娘要出嫁啦,而且肯定能让夫家美满和睦。
为啥这么说?因为能娶到这么美丽又温柔的姑娘,那夫家能不幸福嘛!“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花谢了,开始结果啦。
那沉甸甸的桃子挂满枝头,让人看着就满心欢喜。
这就好像姑娘嫁到婆家后,会为家庭带来丰硕的成果,生儿育女,让家族人丁兴旺。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再次强调姑娘出嫁后能让家庭美满。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桃树的叶子长得又多又茂盛。
这就好比姑娘的美德和福泽会让整个家族繁荣昌盛。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最后还是说姑娘出嫁能给家人带来好运。
咱们再来看看翻译。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定使家庭很和睦。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定使家庭更兴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定使家人更幸福。
整首诗用桃花起兴,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来烘托出姑娘出嫁时的美好和对她未来生活的祝福。
那为啥要用桃花来比喻呢?我想起有一次去乡下,正好赶上春天,路过一片桃园。
那满树的桃花真是让人陶醉,旁边还有几户人家正在办喜事。
桃夭原文翻译及赏析
桃夭原文翻译及赏析《周南·桃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通篇以桃花起兴,以桃花喻美人,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夭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桃夭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桃夭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翻译:茂盛桃树嫩枝芽,开着鲜艳粉红花。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茂盛桃树嫩枝芽,桃子结得肥又大。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
茂盛桃树嫩枝芽,叶子浓密有光华。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
注释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
华:古花字。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做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之,指示代词。
蕡,肥大,果实将熟的样子。
有蕡其实:它的果实十分繁盛。
蓁蓁:繁茂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
宜:和顺、亲善。
赏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是那片桃林。
流光的霞披,如新娘的红盖头,被春风轻轻掀起。
果实饱满的模样太惹人怜爱了,她们真像一群孩子,密密匝匝地挤在枝叶间,笑闹着,春天仅仅有了这些果子就不会冷清。
当初桃花流水,不还叹息过吗?你担心这季节象梭子一样飞去了,藏着十八岁少女的心事,像春天藏着太多太多的花朵,你不说,不说也羞呵。
小姐妹出嫁前,你陪着流了一晚的泪,你想过,自己也将有这样大哭一场的日子,离开家,离开父母,头顶一块红布,骑上高高的骏马,在吹吹打打的热闹声中,不知为何,也不问为何,就要向陌生的新郎全身心地交付自我。
小姐妹归宁之时,像沾露的梨花,不胜娇羞,你问她们“结婚好吗”,她们回答“真好”,再问,却云山雾罩,笑言,“急什么,你迟早要知道的。
”你有一点点羡慕她们,暗自猜测:我做新娘,会不会很快乐?灼灼其华桃花是火啊,是春天的火,是内心的火,燃起你莫名的相思,那少年曾在垅间走过许多回,既俊雅,又健硕,相遇时,他微微一笑,就捉住了你的灵魂。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译文和注释赏析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译文和注释赏析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桃树含苞欲放的样子。
②灼灼:花开鲜明的样子。
华:花。
③之子:指出嫁的姑娘。
归:女子出嫁。
④宜:和顺,和善。
室家:指夫妇。
⑤焚(fe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⑥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译文】桃树含苞满枝头,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赏析】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就像我们现在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
魅力恰恰就在这里。
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道理:简单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没有的地方总觉得有,有的地方总觉得没有。
浓妆艳抹,厚粉浓膏,不但艳俗,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实的货色,或许卸下妆来是半老徐娘一个或满脸雀斑。
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
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古人常说的恶俗。
简单质朴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
桃夭原文及赏析3篇
桃夭原文及赏析3篇桃夭原文及赏析1桃夭(桃之夭夭)原文:【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翻译: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这种意象被后世的诗人反复使用。
诗中运用重章迭句,反复赞咏,更与新婚时的气氛相融合,与新婚夫妇美满的生活相映衬,既体现了歌谣的风格,又体现了农村的物侯特征。
《文心雕龙》:“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总之,这首诗虽然并不长,但有它独特的个性,并且体现了先民社会特有的那些礼俗和风情,给后世的文学创作以营养。
赏析: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这种意象被后世的诗人反复使用。
诗中运用重章迭句,反复赞咏,更与新婚时的气氛相融合,与新婚夫妇美满的生活相映衬,既体现了歌谣的风格,又体现了农村的物侯特征。
《文心雕龙》:“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总之,这首诗虽然并不长,但有它独特的个性,并且体现了先民社会特有的那些礼俗和风情,给后世的文学创作以营养。
桃夭原文及赏析2原文:桃夭先秦:佚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赏析: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桃夭》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桃夭》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桃夭》此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
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桃夭》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桃夭》先秦:佚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
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协手家和睦。
《桃夭》注释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宜:和顺、亲善。
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桃夭》赏析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作者及翻译赏析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作者及翻译赏析《诗经·国风·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译文: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作品赏析:《桃夭》三章,章四句。
是一首贺婚诗。
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
关于它的大义,《诗序》曰:“后妃之所致也。
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
”孔颖达解释道:“后妃内修其化,赞助君子,致使天下有礼,婚娶不失其时,故曰‘致也'.由后妃不妒忌,则令天下男女以正,年不过限,婚姻以时。
行不逾月,故令周南之国皆无鳏独之民焉,皆后妃之所致也。
此虽文王化使之然,亦由后妃内贤之致。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曰:“此亦咏新婚诗。
与《关雎》同为房中乐。
如后世催妆坐宴等词。
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
”我觉得诗序中的教化味道太浓了,只一个“婚姻以时”解得合情合理。
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
孔疏曰:“夭夭,言桃之少;灼灼,言华之盛。
桃或少而不华,或华而不少,此诗夭夭灼灼并言之,则是少而有华者。
故辨之言桃有华之盛者,由桃少故华盛,比喻此女少而色盛也。
”这里用桃花来比兴,显然不仅仅是一种外形上的相似,春天桃花盛开,又是男女青年结婚的极好季节。
《易林》曰:“春桃生花,季女宜家。
”宋朱熹《诗集传》曰:“周礼,仲春令会男女。
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
”因为古者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过此就算不及时了。
《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相奔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毛诗正义》曰:“礼虽不备,相奔不禁。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原文译文注释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原文译文注释《国风·周南·桃夭》先秦:佚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协手家和睦。
【注释】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宜:和顺、亲善。
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扩展阅读:诗经名句0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语出《诗经·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此以桃花的鲜艳茂盛比喻新嫁娘美丽成熟的风韵,语言质朴,但不乏流丽之态。
0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语出《诗经·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这两句诗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卫庄公的夫人庄姜令人消魂的风采.微笑时酒窝中贮满了爱意,双目流动时,明亮的眸子更是黑白分明。
0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语出《诗经·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
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东周初年,王朝大夫重返镐京,见到宗庙破败,黍稷离离的荒凉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诗人说,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心怀忧郁,不了解他的人会以为他在寻找什么,老天在上,到底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后一句尤为发人深省,其中既有对周幽王无道的谴责,也有对犬戎入侵的不满。
0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语出《诗经小雅采薇》。
《先秦诗经·桃夭》原文翻译鉴赏
《先秦诗经·桃夭》原文|翻译|鉴赏桃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全诗语言精练优美,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先秦诗经·桃夭的诗句赏析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桃夭》原文先秦:佚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译文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注释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桃夭》赏析全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灼灼其华”,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靓到能刺目的程度了。
从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上看,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
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诗人说桃树果实累累,桃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
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诗经_国风_周南_桃夭》赏析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赏析《诗经•国风•周南•桃夭》,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
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
”朱熹《诗集传》云:“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
”可见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桃夭》作品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注释和译文:“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宜”:和顺、亲善。
“蕡(fén坟)”: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蓁(zhēn真)”: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桃夭》赏析:全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
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昔日繁华子》:“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
”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
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桃夭》原文欣赏及译文赏析
《桃夭》原文欣赏及译文赏析《桃夭》原文欣赏及译文赏析《桃夭》,《诗经·周南》第六篇。
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此诗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全诗语言优美精炼。
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以下是《桃夭》的`原文欣赏及译文赏析。
《桃夭》年代: 先秦作者: 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诗经是那片桃林。
流光的霞披,如新娘的红盖头,被春风轻轻掀起。
果实饱满的模样太惹人怜爱了,她们真像一群孩子,密密匝匝地挤在枝叶间,笑闹着,春天仅仅有了这些果子就不会冷清。
当初桃花流水,不还叹息过吗?你担心这季节象梭子一样飞去了,藏着十八岁少女的心事,像春天藏着太多太多的花朵,你不说,不说也羞呵。
小姐妹出嫁前,你陪着流了一晚的泪,你想过,自己也将有这样大哭一场的日子,离开家,离开父母,头顶一块红布,骑上高高的骏马,在吹吹打打的热闹声中,不知为何,也不问为何,就要向陌生的新郎全身心地交付自我。
小姐妹归宁之时,像沾露的梨花,不胜娇羞,你问她们“结婚好吗”,她们回答“真好”,再问,却云山雾罩,笑言,“急什么,你迟早要知道的。
”你有一点点羡慕她们,暗自猜测:我做新娘,会不会很快乐?灼灼其华桃花是火啊,是春天的火,是内心的火,燃起你莫名的相思,那少年曾在垅间走过许多回,既俊雅,又健硕,相遇时,他微微一笑,就捉住了你的灵魂。
《桃夭》诗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桃夭》诗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介绍:《桃夭》是《诗经·周南》第六篇。
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此诗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全诗语言优美精炼。
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作品原文:桃夭桃之夭夭⑴,灼灼其华⑵。
之子于归⑶,宜其室家⑷。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⑸。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⑹。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作品译文: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⑹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作品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
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
”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其性质就好像解放前的“催妆词”。
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
全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
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桃夭》原文鉴赏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 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 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 f 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 的样子。有蕡即蕡蕡。 ⑹蓁( 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赏析: 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据《周礼》云:“仲春, 令会男女。 ”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 故诗人 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 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 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 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 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 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 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昔日繁华子》 :“天 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 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宋·陈师道 《菩萨蛮》 词:“玉腕枕香腮, 桃花脸上开。”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 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 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
诗人在歌咏桃花之后,更以当时的口语,道出贺辞。第一章 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就是说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 成个家。第二、三章因为押韵关系,改为“家室”和“家人”,其实 含义很少区别。 古礼男以女为室, 女以男为家, 男女结合才组成家庭。 女子出嫁,是组成家庭的开始。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 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实际上是说新婚夫妇的小家 为室,而与父母等共处为家。今以现代语释为家庭,更易为一般读者 所了解。
诗经桃夭原文与解析
诗经桃夭原文与解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它记录了周朝早期的社会风貌、礼仪习俗和人际关系,以及人们对大自然、生活的感慨与思考。
其中,桃夭是诗经中的一篇,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美好祝愿。
本文将给您介绍诗经桃夭的原文和解析。
一、桃夭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二、桃夭解析1. 第一节:桃花的美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一节描述了桃花的美丽和生机。
夭夭表示娇嫩、柔弱的意思,用来形容桃花的娇艳。
灼灼表示红艳、明亮,形容桃花的鲜艳色彩。
通过这种形容,表达了桃花盛开时的壮丽景象,也暗喻着春天的到来和大自然的复苏。
2. 第二节:期盼家庭宁静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一节表达了对子女归家的期盼和家庭的宁静祝愿。
之子于归意味着儿子返回家乡,宜其室家表示儿子回家后家庭的幸福和团聚。
3. 第三节:丰收与团圆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这一节中,桃之夭夭再次出现,强调桃子的丰美。
有蕡其实表示桃子有丰厚的果实。
之子于归仍然表示儿子归家,宜其家室强调儿子归家后家庭的团圆和幸福。
4. 第四节:幸福之家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最后一节中,桃之夭夭又一次出现,意味着桃子仍然盛开。
其叶蓁蓁表示桃树的叶子茂盛。
之子于归重申了儿子回家的美好愿望,并强调了整个家庭成员的幸福和团结。
总结:桃夭是一首表达春天美好的诗歌,通过描绘桃花的盛开和丰美,以及对家庭和团聚的期盼,诗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桃夭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情感中,成为了诗经中流传千年的经典之一。
以上就是对诗经桃夭原文与解析的介绍。
通过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
对诗经的解析不仅是对诗歌的解读,更是对古代社会和人文精神的认识。
桃夭作为诗经中的一篇佳作,通过描绘春天的盛景和家庭的团聚,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视。
诗经桃夭注释、赏析及原文
诗经桃夭注释、赏析及原文《桃夭》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
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
本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诗经桃夭注释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⑹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诗经桃夭的原文及译文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诗经桃夭赏析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诗歌《桃夭诗经》
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 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像一 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 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地讲"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要 使家庭和美,立意自然高远。
题: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1.审题。"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2.从诗中找出运用比兴的句子,每章的前两句都是对桃树 相关内容的描写,这是"起兴",以引出下面对新娘的祝愿; 以桃设比,来写新娘的美丽贤淑。 3.在比兴中,把一对新人的幸福呈现出来。 4.按"指明比兴句、分析其作用、指出表达效果"的思路, 逐层作答。
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
协手家和睦。
赏析: 这首诗写女子出嫁时的情景,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向往。 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用鲜艳的桃花,比喻美丽的少女,使
人不自党眼前就浮现出一个像桃花一样鲜艳,像春桃树一样充满青 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尤其是"灼灼"二字,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答案:以"桃之天天"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 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 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 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 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桃夭》原文及赏析桃夭注释译文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注释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⑹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赏析作者:佚名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但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
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
”(《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
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
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
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点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
这种美的观点,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
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
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
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
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
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
“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那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
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
但它否定了“善”与“美”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
这种美的观点,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点,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孔子也持着这样一种美学观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
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
在评价人时,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
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里仁为美。
”(《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
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
但孔子的美学观,毕竟是前进了。
它已经不同于伍举的观点,已经开始把美与善区别开来,作为不同的两个标准来使用了。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当然,通过对《韶》与《武》的评价,还是能够看出,“尽美”虽然被赋予在“尽善”之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但仅仅“尽美”,还不能说是美,“尽善”才是根本。
至此,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桃夭》篇,对它所反映的美学思想,恐怕就更好理解了。
在当时人的思想观点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这还仅仅“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美的具体内容不但仅是“艳如桃花”,还要“宜其室家”,也就是美与善之结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评价这种观点呢?先秦人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还不但仅反映在《桃夭》篇中,能够说在整部《诗经》中都有反映。
在一定意义上说,《诗经》是把这方面的内容放在头等地位上的。
《桃夭》是三百零五篇的第六篇,不能不说它在《诗经》中的地位是很为突出的。
如果我们再把《桃夭》篇之前的五篇内容摆一摆,就更能够清楚地看出,婚姻和家庭问题,在《诗经》中确实是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关雎》,讲的是一个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日夜思慕,渴望与她结为夫妻。
第二篇《葛覃》,写女子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写她的勤、俭、孝、敬。
第三篇《卷耳》,写丈夫远役,妻子思念。
第五篇《螽斯》,祝贺人多生子女。
第六篇,即《桃夭》,贺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
以上是三百篇的头几篇(除掉第四篇),它们写了恋爱,结婚,夫妻离别的思念,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等,能够说把婚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都谈到了。
一部《诗经》,三百零五篇,开卷头几篇几乎全部是写婚姻家庭问题的,岂不令人深思?不论是谁编辑的“诗三百篇”,不论孔子是删诗了、还是整理诗了,抑或是为“诗三百篇”作了些正乐的工作,都不容置疑地说明了他们是十分重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评论这个问题呢?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迎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当然希望家庭和睦、团结。
娶亲是一件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
这很容易理解。
从统治者方面来说,就要复杂多了。
《礼记·大学》引到《桃夭》这首诗时说:“宜其家人,而后能够教国人。
”这可真是一语道破。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巩固与否与社会的巩固与否,关系十分密切。
到了汉代,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之说。
不论“三纲”,还是“五常”,它们都以夫妇关系为根本,认为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其它的四种关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
”(《诗集传》卷七)从这段论述,我们也能够看出统治者为什么那么重视婚姻、家庭问题。
听古乐唯恐卧,听郑卫之音而不知倦的魏文侯有一段名言,说得很为透僻。
他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上承宗庙,下启子孙,如之何能够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宜家”是为了“宜国”,在他们眼里,“宜家”与“宜国”原本是一回事,当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不论自古以来多少解经者就《桃夭》作过多少文章,但象小桃树那样年轻,象春日骄阳下桃花那样鲜艳、美丽的少女,却永远活在读者心里。
人们衷心祝愿她:“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吟诵《桃夭》,不喝也醉了。
清姚际恒评论此诗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自古,漂亮的女子总是受到超常的宠爱,文学更是不吝字墨,推波助澜。
无论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还是“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
”,读起来,总不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更意浓神近,耐人玩味。
默默的读几遍,然后展开想象的画卷,你会看到千年前,在那桃花盛开的时候,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千年的风从那片“灼灼”的桃林中穿过,摇曳着艳丽的桃花,婀娜着多姿的桃枝,似乎有醉人的馨香随风破卷,扑面而来。
但你分不清这是什么香,因为你仔细去看,在桃花丛中,隐约着一个款款移动的女子,少女的清香与花香混揉在一起,这是快乐的味道。
画中的女子两颊飞红,面带娇羞,目光躲闪,却又忍不住兴奋的顾盼,在夭夭桃实、灼灼花枝的衬托下,人若桃花,两相辉映,怡人的快乐迅即涌上心头,你甚至能够听到女子的心声:“今天我要嫁给你啦,今天我要嫁给你啦......”之子与归,是说这个美丽的新娘就要出嫁了。
归,妇人谓嫁曰归。
在夸了即将出嫁的新娘的美貌之后,诗意开始延伸,人们随之将目光投向婚后的生活,那是怎样的呢?诗里唱到“宜其室家”、“ 宜其家室”、“ 宜其家人”。
宜,和顺美满的意思,室谓夫妻所居,家为一门之内。
如果说对新娘容比桃花是毫不掩饰的赞美的话,这里就是含蓄的将女子的“善”,掩藏在宜家宜室宜人中了。
试想,新人过门后,若能让一大家子都和睦幸福,仅有美丽的脸蛋是不够的,必得有颗善良的心,才能让公婆姑嫂叔伯接受,才能被夫家的人所接纳,日子才能和顺美满,其乐融融。
从桃花到桃实,再到桃叶,三次变换比兴,勾勒出男婚女嫁一派兴旺的景象。
古人通过桃花似的外“美”,巧妙地和“宜”的内“善”结合起来,表达着人们对家庭和睦安居乐业生活的美好向往。
“诗三百”开篇,写尽了爱情与婚姻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明家庭和婚姻的重要性,这不但仅是人们生活的期盼,也是统治者的希望,所谓“宜其家人,而后能够教国人。
”说白了,就是建立在“宜家”、“ 宜室”、“ 宜人”上的“宜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