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
中药药理

中药药理总结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如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山西党参;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广东陈皮、砂仁;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三七、茯苓;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①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寒凉药抑制中枢、温热药兴奋中枢;②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寒凉药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温热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③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温热药兴奋,寒凉药具抑制作用;④对基础代谢的影响:温热药提高,寒凉药降低;⑤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中药五味的物质基础:中药五味的物质基础与其所含化学成分有密切关系。
①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苷类、生物碱,辛味药能行能散,具有健胃、化湿、开窍、行气等功效。
②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鞣质,酸者能涩能收,有收敛、止泻、止血、消炎、抗菌等作用。
③甘味药以营养物质为主,能补能缓、和中,具有强壮机体、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
④苦味药为生物碱、苷类,药理作用为抗菌、抗感染。
⑤咸味药为无机盐成分,药理作用为导泻、化痰、增加内分泌等。
中药急性中毒反应: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②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③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④对消化系统的毒性作用;⑤对泌尿系统的毒性作用;⑥对造血系统的毒性作用。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①品种与产地;②采收与贮藏;③炮制;④制剂与煎煮方法;⑤配伍和禁忌。
解表药的药理作用:①发汗作用;②解热作用;③抗病原微生物作用;④镇痛、镇静作用;⑤抗炎作用;⑥免疫调节作用。
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
麻黄平喘作用的机制:麻黄平喘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以下环节:①可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升高细胞内cAMP,使平滑肌松弛;②尚可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③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递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④阻止过敏介质释放。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类别
重点知识
中药药理学定义
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人体、动物及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分类
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研内容
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效学
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中药药动学
中药药性理论
四性(寒、热、温、凉)、五味(辛、酸、甘、苦、咸)、归经、升降沉浮、有毒和无毒
中药四性
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
中药五味
辛味药(含挥发油,能行能散);酸味药(含有机酸类,止泻止血);甘味药(含糖类、蛋白质等,能补五脏);苦味药(含生物碱和苷类,抗菌抗炎);咸味药(含无机盐,化痰补肾)
研究机体对中药作用的规律,包括中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的体内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
中药基本作用
1. 整合调节作用(调节机体的反应水平和反应能力)2. 祛除致病因素(祛邪作用)3. 增强机体功能(扶正作用)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 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2. 药物作用的效应随药量变化而变化3. 调整用量配比能够改变药物作用的方向4. 时效关系受复方中药味配伍配比、药物代谢过程及机体功能状态影响
中药不良反应
1. 副反应(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2. 毒性反应(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3. 特异质反应(遗传原因导致的病理反应)4. 后遗效应(停药后残存的药理效应)5. 停药综合征(突然停药后引起的反效应)6. 过敏反应(体内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反应)7.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1》1. 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阳表现为: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阴表现为: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即阴阳在⼀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向转化,属阴的事务可以转化属阳,属阳的事物也可以转化属阴。
2. 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互⽤?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各以对⽅为⾃⼰存在的前提。
互⽤——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体现出相互资⽣、相互为⽤的特点。
3. 试⽤阴阳学说说明⼈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六淫 (阳) 风邪、暑邪、⽕(热)、燥邪为阳寒邪、湿邪为阴(阴)4. 试述五⾏⽣克乘侮规律。
1.五⾏相⽣:相⽣为相互资⽣、助长和促进。
⽊⽣⽕,⽕⽣⼟,⼟⽣⾦,⾦⽣⽔,⽔⽣⽊2.五⾏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克⼟,⼟克⽔,⽔克⽕,⽕克⾦,⾦克⽊3.相乘:五⾏中的某⼀⾏对其所胜⼀⾏的过度克制。
4.相侮:五⾏中的某⼀⾏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克制,即反克,⼜称“反侮”。
5. 如何以五⾏⽣克关系来阐释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相⽣:肝藏⾎以济⼼——⽊⽣⽕⼼之阳以温脾——⽕⽣⼟脾散精以充肺——⼟⽣⾦肺肃降以助肾——⾦⽣⽔肾藏精以养肝——⽔⽣⽊以五⾏相⽣说明五脏间相资的联系。
相克:以五⾏相克说明五脏间相制的联系。
肝⽊条达以疏泄脾⼟之壅塞——⽊克⼟⼼之阳热以制肺⾦之肃降太过——⽕克⾦脾⼟运化以制约肾⽔之泛滥——⼟克⽔肺⽓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克⽊肾⽔上承以制⼼⽕之亢烈——⽔克⽕1.⼦母相及传变:母病及⼦——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脏,如:肾病及肝。
⼦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脏传及母脏,如:⼼病及肝。
6. 五⾏学说是如何知道临床治疗的?1.控制疾病的传变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克乘侮规律,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2.确定治则和治法以相⽣规律确定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治法:滋⽔涵⽊,益⽕补⼟培⼟⽣⾦,⾦⽔相⽣以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抑强,扶弱治法:抑⽊扶⼟,培⼟制⽔佐⾦平⽊,泻南补北《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2》1.简述六淫各⾃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中药药理学

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3.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4.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5.清热药:能清解里热的药。
6.泻下药:凡能通利大便,排出积滞,攻逐水饮的药物。
7.温里药:凡能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
8.理气药:凡具有疏通气机,消除气滞作用的药物。
9.活血化瘀药:凡具有疏通血脉,祛除血瘀,使血流通畅的药物。
10.平肝息风药:具有平肝潜阳平息肝风功效的药物。
11.开窍药:以苏醒神识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2.补虚药:凡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消除虚弱证候,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药物。
13.麻黄成分与其作用关系:发汗(挥发油、麻黄碱)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导致汗液分泌增加;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机理:(1)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NA和肾上腺素,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2)麻黄的化构与肾上腺素相似,可直接与支气管平滑肌上的B受体结合,激活细胞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 TP形成cAMP,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3)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4)直接兴奋a受体,收缩末捎血管,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5)促进肺部PGE的释放,直接活化腺苷酸环化酶或抑制该酶的分解,使细胞内cAMP的含量增加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6)抑制抗体的产生。
14.银花为什么称为阳疮之要药?(1)对抗药金葡菌有效,与青霉素合用抗菌作用增强。
(2)缓解炎症。
(3)WBC吞噬功能增强。
(4)减毒作用。
15.黄连抗心律失常:小檗碱可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从而抑制异位节律,其原理可能与影响钠、钙转运有关。
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均抑制心肌,而黄连素具有正性肌力作用(正性肌力作用是通过阻止钾外流,促进钙内流的作用实现的)和负性频率作用,对伴有心衰的心律失常者更有利。
中药药理学电子版教材

第一章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1、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个学科。
2、与现代药理学的区别与联系(1) 共同点: 研究对象一药物与机体,研究内容一作用及作用机理(2)不同点: 理论基础例:对麻黄功效及药理作用的不同表述3、与传统中药学的区别与联系(1)联系:以相同理论为指导;(2) 区别:研究手段中药药理学二、研究内容1、中药药效学2、中药药动学三、研究的目的与任务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
2、提高临床疗效3、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
4、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促进中西医结合。
第二节: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1、第一阶段:二十世纪20~40年代,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对中药麻黄进行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发现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生物碱,如麻黄碱。
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起到开创性的作用,而且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即从天然药材中提取其化学成分,通过筛选研究确定其药效和有效成分,与植物药的研究模式极为相似。
2、第二阶段:大约在50~ 80年代。
中药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以及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研究取得显著成就。
标志性成果有丹参、川芎、冠心11号方活血化瘀作用研究,延胡索镇痛镇静作用研究,桔梗及满山红祛痰镇咳作用研究,清热解毒药抗菌抗病毒作用研究等。
该时期中药药理研究发现,许多中药除具有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之外,还具有一些新发现的药理作用。
3、第三阶段90年代,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两条思路逐渐清晰,一是继续沿植物药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中药,二是突出了中药复方的整体研究。
进一步明确中药复方药理作用多层次、多靶点的概念,强调中药复方作用的多效性,并通过整体复方的分离提取寻找有效部位或单体【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第一节:中药四性(气) 的现代研究寒、热、温、凉四性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是从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所产生的反应(作用和疗效)中概括出来的,凡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便认为属于热性或温性药(多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功效)凡能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认为属寒性或凉性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中医临证用药原则:温热药可治寒证。
《中药药理学》第一章绪论授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第一章绪论讲课教课设计讲课章节第一章绪论讲课学时2讲解方多媒体教课条多媒体法件教课目的:1.经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药药理学的学科性质、学习目的和发展简史;2.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学科任务。
教课重点、难点:1.重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2.难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教课重点: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1.观点2.研究内容3.学科任务4.学科性质5.学习目的第二节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1.中国古代对药物作用研究的探究2.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简况思虑题 / 作业:1.中药药理学的观点。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3.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教课小结: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一、观点中药药理学(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互相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机体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机体:人体、动物体和病原体。
二、研究内容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互相作用及作用规律,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即中药中药药效学(中药效应动力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露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如人参的补气(人身皂苷)、大黄的泻下(大黄蒽苷)等。
历代本草对每味中药的性味、归经、主治、用法、用量、配伍、禁忌及有毒无毒等,都有大批阐述,这是几千年中医药工作者临床实践的结晶,也是中药药理研究的出发点。
中药药效研究是成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对中药作用及作用机理的再认识。
麻黄平喘的作用机理 :①促使去甲肾上腺素(NA)、肾上腺素( Adr)等递质的开释;②高升细胞内cAMP,废弛光滑肌(支气管光滑肌的功能受cAMP和 cGMP的调理, cAMP高升或 cAMP/cGMP的比值高升,能够使支气管光滑肌细胞膜稳固,进而使细胞内 Ca2+减少,支气管光滑肌废弛);③喜悦α受体(黏膜的小血管缩短),减少黏膜水肿;④克制过敏介质( 5-HT、组胺等)的开释(肥大细胞), 5-HT、组胺均能喜悦支气管光滑肌。
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doc

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篇一:学习中药学专业的认识和体会学习中药学专业的认识和体会几千年来,中医中药一直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保健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
即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中药仍然如同璀灿的明珠大放异彩。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越发感受到了中药学专业各门学科的博大精深,领悟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独特魅。
现在,我就将浅谈一下自己在学习各门学科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课程,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我们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这几百味中药各有各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等等,要掌握这么多内容,确实很不容易,此外,中药数目众多,内容繁杂,术语难记,又容易遗忘,更容易混淆,以至于张冠李戴,初学者常感到困惑和烦恼。
其实,掌握一种灵活有效的学习方法无疑是中药学入门的一把钥匙。
经过学习参考和不断琢磨,自己也摸索出一些学习方法。
首先,以功效为核心,结合药性,全面理解。
每一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及使用主意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并不要逐个完全依靠死记硬背。
其中,功效是核心,掌握了功效,结合性味、归经来理解其功效,以功效来推导记忆其相应的主治证,以药性、功效来体会其使用注意及用法用量,充分分析,全面理解,就能对每一味药物了如指掌。
例如,清热泻火药的主要功效为清热泻火,又根据各药物的归经不同,我们可以推知其所清火热之邪的存在部位。
石膏归肺、胃经,则清泻肺胃实热;知母能入肾经,故能泻相火;栀子归心、肺和三焦经,故能清泻三焦火邪,并可泻心火以除烦;夏枯草归肝、胆经而能泻肝胆实火等。
补虚药中,麦冬归脾、胃、肾经,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滋肾阴,降虚火;石斛归胃、肾经,故能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滋肾阴,降虚火。
这些诗根据性味归经来理解功效,我们更要学会利用功效推导相应的主治证。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11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机体则指人体、动物体及病原体。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两部分,即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效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特点。
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其学科任务逐渐明确。
第一,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
研究中既要重视单味药的研究,也要注意总结提炼某一类药的共性,形成理论。
第二,中药药理学研究要与中药临床应用研究密切结合,为提高中药疗效,促进中医药应用科学的发展做贡献。
第三,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
几十年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的积累,对现代中医药理论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对中药药性理论、归经理论,以及中药清热解毒、攻里通下、活血化疲、扶正固本等作用,已初步建立了与之相关的现代科学概念。
第四,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中药新药的开发是以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为基本条件,中药药理学承担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任务,这不仅为临床提供了许多高效低毒的中药新药制剂,也推动了中药药理学自身的发展。
第五,促进中西医结合。
中药药理学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共进。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也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中药药理学是一门与多种学科密切联系的新兴的桥梁性学科。
目前,它既是中药学的专业学科,也是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
学习中药药理学必须有中医学、中药学、西医基础学科以及临床学科知识基础,才能在学习中融会贯通,推陈出新。
2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的分支学科。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TCM)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 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按照中医理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天然药材。 机体:人体、动物体、微生物体。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胸闷咳喘 用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地等。 2.支气管哮喘 麻黄碱口服或喷雾吸入。 3.鼻塞 0.5%-1%麻黄碱滴鼻。 4.低血压 皮下、肌注预防低血压。 5.缓解寻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 不良反应 左旋麻黄碱可使前列腺肥大者排尿困难、失 眠等。过量(治疗量5~10倍)可引起中枢和心血管中毒。 去甲基麻黄碱中枢兴奋、欣快、食欲抑制。精神病、心脏病 、孕妇避免使用。麻黄碱不得与咖啡因合用。
第二节 机体因素 一、生理因素 年龄:婴幼儿,肝肾功能不全。老人,肝肾功能衰退。 性别:性激素,妊娠、哺乳、月经三期的生理不同。 体质:营养状态,特异体制(高敏、耐受、过敏体)。 精神:乐观者提高抗病能力,悲观者难奏效。 二、病理因素 病理影响药效。肝肾功能,肠内微生物影响药代。
第三节 环境因素 地理条件、气候、饮食、起居不同、昼夜节律性、激素 分泌、神经活动等。
(3)利尿 利尿成分为D-麻黄碱,口服弱,静注明显, 过量反而减弱。机理:①扩张肾血管增加过滤率;②抑制肾小 管对Na+重吸收。
(4)抗炎、抗过敏 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可被 酚妥拉明和心得安阻断,说明与α、β有关。除抑制过敏介质 释放外还有抗补体作用。
(5)镇咳、祛痰 镇咳为可达因1/20,有效成分为萜品烯 醇。挥发油为祛痰有效成分。
最新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

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八前言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功效主治为基础,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结合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基本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中药功效产生的机理及物质基础。
它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中医和针灸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门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理论课分总论及个论。
总论重点讲述中药药性药理、影响中药作用的因素等基本理论和知识;介绍中药复方药理、中药药理作用的基本规律、中药药理研究发展趋势等;简介中药新药药效毒理学研究的要求与方法等。
各论按中药学传统分类法分类,包括概述和常用药两部分。
概述介绍各类中药功效产生的药理学基础,常用单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等。
每类药的复方制剂,仅介绍其现代临床应用。
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现代科学内涵,常用中药功效主治的药理学基础,了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成就和现状;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与中药功效有关的几种实验方法,为其进一步从事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本课程是中医学、中西医学、中药学专业、中药资源专业的必修课。
总学时为36。
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并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了解中药药理学的任务和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任务和研究内容。
2、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第二章中药药性药理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四性(气)、五味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
2、了解现代科学对中药升降浮沉及归经理论认识,以及中药十八反、十九畏、有毒无毒的现代研究。
教学内容】1、中药四性(气)的基本药理作用。
2、中药五味的基本药理作用。
3、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4、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5、对中药十八反、十九畏、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适用专业:中药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54学时(42理论:12实验)总学分数:3学分开设学期:第四学期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药理和机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结合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制及其物质基础,是中药药理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
药理学是介绍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药理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药理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功效产生的药理学基础,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4.课程作用《中药药理学》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药理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中药药理学专业的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各类常用中药药理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了解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为培养中药药理学科技人才打下一定的基础。
它是沟通中西医、联系中西药、跨越医学和药学、衔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性课程,对中医药学术创新、临床疗效提高和中药药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中药药理产业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药学综合实验设计及开发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药学综合实验设计及开发摘要:随着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虚拟仿真技术与教育领域的融合逐渐兴起。
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和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是药学类、医学类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
药理学实验是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药理学实验课在医学、药学等相关专业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药学;综合实验设计;开发引言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功效主治为基础,研究中药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实验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实验教学,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面临实验动物消耗大、实验用药短缺、实验场地受限、生物安全风险大以及学生学时缩减的困境。
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
虚拟仿真技术是通过计算机仿真、人机交互进行3D模拟,使用者通过相关设备实现视觉、听觉、触觉的直观感受,并进行身临其境的操作。
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能够展示特殊情况下的医学实验,模拟人体治疗与医学诊断,帮助医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
1药理学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针对大专学生的中药药理学实验,主要是依据药性选取合适的中药材,分别作用于家兔或小鼠,观察中药材对动物起到的药理作用,即主要观察中药药效作用。
实验课程采用虚拟仿真技术的实验模块有6个,按照课程顺序分别是:鱼腥草对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生大黄、制大黄和大承气汤对小鼠排便时间和数量的影响(炭末法);附子炮制前后小鼠中毒表现的差异;延胡索和醋制延胡索对小鼠镇痛作用的比较(热板法);酸枣仁对小鼠的镇静作用;党参对小鼠记忆获得性的影响(水迷宫法)。
每个实验模块,都设置预习、虚拟仿真练习和考核。
中西融通守正创新学思结合的中药药理学

中西融通守正创新学思结合的中药药理学课程介绍: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作为中医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课,是紧密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学与医学、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桥梁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前期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及了解中药的现代研究状况,理解中药作用机理的现代科学内涵,同时掌握中药现代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手段,使学生能从事中药药理学的科研、教学工作及生产企业中中药新药临床前药理研究的工作。
本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实验教学计划另订)。
理论课内容分总论及各论。
总论重点讲述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及中药毒理学等基本理论和知识,并介绍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及方法。
各论部分内容按中药学传统分类,分章编排,各章均先介绍每类药与各类中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即各类中药现代药理作用的共性,然后介绍代表药物,重点介绍代表单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教学方法:1.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在理论课的课堂讲授中,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比较法、讨论法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强化记忆,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选题,对某中药或某复方的药理研究现状做─简单综述,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状态,实现自主学习。
⒉采用科研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结合本课程的学科性质,开展实验教学和毕业专题实习,让学生亲身了解教材上的结论是如何得到的,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要求学生根据兴趣作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设计,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探索学习。
3.直观感性的实验教学:引入实验方法录像片或影像资料,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形象直观地学习中药药理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药效学、药动学)四气的现代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功能(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等的影响归经的现代研究:1中药药理作用与归经2中药药动学与归经3中药微量元素、环核苷酸水平、受体学说与归经对中药毒性的认识:1急性毒性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肝肾的毒副作用。
2长期毒性反应3过敏反应4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一,药物因素:1品种与产地2采收与贮藏3炮制4制剂与煎煮方法5配伍与禁忌二,机体因素;三,环境因素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中药作用的差异性表现在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
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只有个别中药有效成分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明确。
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中药具有双向作用,同一种中药可产生相反的药理作用。
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与所用剂量大小和所含不同化学成分有关,可出现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或大剂量兴奋,小剂量抑制的现象。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的严格的定义应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病理状态之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
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即以中医药理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规律。
解表药药理学作用:发汗作用(多温热性发汗),解热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镇痛、镇静作用,抗炎作用,调节免疫作用。
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
1.驱散表邪: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作用。
2.解除表证:发汗,解热、镇痛、抗炎3.发汗作用:温热性发汗、与中枢状态和外周神经有关。
发汗特点:温热环境“温服” “温覆”。
解热作用:方式较复杂,可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皮肤血管扩张使散热增加;降低脑内cAMP 的含量;影响中枢前列腺素E的合成;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来解热。
麻黄1、发汗:特点:温热性发汗。
阻碍汗腺导管对Na2+的重吸收,兴奋中枢,兴奋汗腺α受体2、平喘:平喘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
平喘作用机理:1可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使平滑肌松弛;2尚可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
3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递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
4阻止过敏介质释放。
3、利尿机制:扩张肾血管,阻碍肾小管对Na2+的重吸收4、解热、抗炎5、抗病原微生物6、镇咳,祛痰镇咳强度约为可待因的1/20。
7兴奋中枢神经系统8、强心、升高血压,机制麻黄碱能直接和间接兴奋肾上腺素能神经受体显像,对心脏具有正性肌力、正性频率作用;能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
特点:缓慢温和持久,反复应用易产生快速耐受性。
现代应用1感冒2支气管哮喘3低血压状态4鼻塞5肾炎桂枝1、扩血管促发热2、解热、镇痛3、抗炎、抗过敏(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补体活性)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现应:预防流行感冒,风湿性关节炎,低血压症柴胡药理作用1、解热:解热主要成分为柴胡皂苷,皂苷元A和挥发油。
总挥发油中的丁香酚,已酸,y—十一酸内酯和对-甲氧基苯二酮是其解热的主要成分。
柴胡挥发油可能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抑制该部位cANP的产生或释放,从而抑制体温调定点的上移,使体温下降。
2、抗病原微生物:和解表里。
3、抗炎 4、促进免疫功能5、镇静、镇痛、镇咳6、保肝、利胆、降血脂:疏肝解郁。
保肝机制可能在于:柴胡皂苷对生物膜(如线粒体膜)有直接保护作用;柴胡皂苷促进脑垂体分泌ACTH,进而升高血浆皮质醇,并能拮抗外源性甾体激素对肾上腺的萎缩作用,提高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抵抗能力;促进肝细胞DNA 合成,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柴胡所含黄酮类物质可能是其利胆成分。
柴胡影响脂质代谢的主要成分为柴胡皂苷、皂苷元a和b、柴胡醇、a-菠菜甾醇。
7、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肠、子宫)现代应用:1发热2病毒性肝炎3咳嗽4高脂血症5流行性腮腺炎6抗抑郁症葛根药理作用:1、解热葛根所含黄酮类物质是其解热作用的成分。
解热机制可能与以下环节有关:葛根使皮肤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而增加散热。
葛根素通过阻断中枢部位的β-受体而使cAMP生成减少,产生解热效应。
2、降血糖葛根素是葛根降糖有效成分。
3、对内脏平滑肌作用。
其他药理:1抗心肌缺血葛根总黄酮、葛根素是影响心脏功能的成分。
研究认为葛根素是一种β受体阻断剂。
葛根素对缺血心肌及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可减少心肌乳酸生成,降低耗氧量和肌酸激酶释放量,保护心肌超微结构,改善微循环障碍,减少TXA2生成。
2抗心律失常 3扩血管、降血压4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抗血栓形成5促进记忆。
现代应用:1偏头痛2突发性耳聋3冠心病心绞痛4高血压5感冒头疼发热6麻疹初起发热疹出不畅清热药: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清热药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和清虚热药五类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抗菌谱较广。
2.抗毒素:抗细菌内毒素作用,能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能力。
3.抗炎 4.解热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清热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较为复杂。
一方面,多数清热药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另一方面,某些清热药又可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
6.抗肿瘤黄芩药理作用:1.1)抗菌,抗病毒抗菌有效成分是黄芩素和汉黄芩苷元2)抗炎。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解热:黄芩苷对正常体温大鼠无降温作用。
5)保肝、利胆:黄芩的保肝作用可能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黄芩及其有效成分黄芩素等可促进胆汁分泌,有利胆作用。
6)镇静7)对血液系统影响2.其他药理作用:1)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2)抗氧自由基损伤3)降压、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
现代应用:1小儿呼吸道感染2急性菌痢3病毒性肝炎4疖疔,外痈,蜂窝组织炎和深部脓肿、急性胰腺炎黄连有效成分:小檗碱。
药理作用:1.l)抗病原体:黄连及小檗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黄连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抗菌作用环节可能是:①破坏细菌结构。
②抑制细菌糖代谢,黄连能抑制酵母菌及细菌糖代谢的中间环节丙酮酸的氧化脱羧过程。
③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
2)抗细菌毒素、抗腹泻3)抗炎、解热小檗碱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
黄连其他成分如药根碱及黄连碱也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小檗碱抗炎作用与其抑制炎症过程的某些环节有关。
黄连通过抑制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或释放产生解热作用。
4)镇静催眠 5)降血糖:小檗碱的降血糖作用是通过抑制肝脏的糖原异生和/或促进外周组织的葡萄糖酵解作用产生的。
6)抗溃疡;小檗碱抗溃疡作用与其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和对幽门螺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有关。
7)抗肿瘤:小檗碱还能通过抑制癌细胞呼吸,阻碍癌细胞嘌呤和核酸的合成,干扰癌细胞代谢等途径产生抗癌作用。
2.其他药作:1)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a正性肌力作用:其正性肌力作用的机理与增加心肌细胞内Ca2+浓度有关;b负性频率作用;c抗心律失常:小檗碱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可能与前述降低心肌自律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有关。
e降压f抗心肌缺血。
2)抗脑缺血 3)抗血小板聚集:小檗碱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与升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及Ca2+拮抗作用有关。
现代应用:1感染性疾病2心脑血管性疾病3糖尿病4烧伤5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金银花药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广谱抗菌作用。
绿原酸和异绿原酸是金银花重要的抗菌成分,黄酮类及挥发油也可能有一定抗菌活性。
2)抗内毒素3)抗炎。
解热4)增强免疫。
现代应用: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小儿肺炎3急性扁桃体炎4多种感染性疾病如急性菌痢、皮肤化脓性感染,急慢性湿疹,钩端螺旋体病大青叶板蓝根:药理作用l)抗病原微生物2)提高机体免疫功能3)保肝。
现代应用:1上呼吸道感染2扁桃体炎,咽炎3急性传染性肝炎4流行性乙型脑炎及流行性脑沁人脊髓膜炎5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疱疹性口腔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穿心莲抗肿瘤抗蛇毒。
现应:肠道呼吸道感染,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湿荨麻疹。
青蒿药理作用l)抗病原微生物1抗疟原虫:青蒿素是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等特点。
青蒿素的衍生物蒿甲醚、青蒿酯钠也具良好作用。
其抗疟机理主要是影响疟原虫的膜结构,首先是抑制疟原虫表膜、线粒体膜,其次是核膜、内质网膜。
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青蒿素分子结构中所独有的过氧基是产生抗疟作用的必要基团。
青蒿素对血吸虫成虫具有明显的杀灭作用。
2抗菌,抗病毒。
2)抗炎:莨菪亭是其抗炎成分之一。
3)解热、镇痛青蒿水提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抗癌现代应用:1疟疾2高热3皮肤真菌病和神经性皮炎栀子药理作1.1)抗病原体2)抗炎3)镇静、镇痛:熊果酸是其镇静降温作用有效成分之一。
栀子醇提物及京尼平苷有镇痛作用。
4)降温和解热。
5)利胆、保肝2.其他:1)促进胰腺分泌2)降压。
现代应用:1急性黄疸型肝火2扭挫伤3急性卡他性结膜炎鱼腥草药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鱼腥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鱼腥草素是鱼腥草中具有抗菌活性的主要成分。
2)抗炎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现代应用:1急性呼吸道感染2妇科炎症及不孕症3癌性胸腔积液4外科术后感染,皮肤病,细菌性痢疾知母药理作用1.l)抗病原微生物 2)解热3)抗炎:有效成分是芒果苷。
4)对交感神经和β受体功能的影响2.其他1)改善学习记忆2)对肾上腺皮质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知母能保护肾上腺皮质,减轻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3)抗癌。
现代应用:1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2糖尿病3肺结核潮热咳嗽4前列腺肥大。
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分类: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
主要药理作用1泻下作用本类药物成分不同,均能通过不同方式刺激或润滑肠粘膜,使肠蠕动增加,产生有规律的泻下作用。
2利尿作用3抗病原体4、抗炎作用5、抗肿瘤作用大黄、芦荟、商陆、芫花、大戟均有抗肿瘤作用。
大黄药理作用1.1)泻下:致泻的主要成分为结合型蒽苷,其中以番泻苷A作用最强。
泻下作用可能包括如下环节:①大黄口服后,结合型蒽苷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而抵达大肠,在大肠被细菌酶(主要为β葡萄糖苷酶)水解生成苷元,苷元刺激肠黏膜及肠壁肌层内的神经丛,促进肠蠕动而发挥致泻作用;②蒽酮具有胆碱样作用,可兴奋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加快肠蠕动;③大黄抑制肠平滑肌上Na,K-ATP酶,抑制Na从肠腔转移至细胞内,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肠腔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④部分原型蒽苷自小肠吸收后,经过肝脏转化,还原成苷元,由血液或胆汁运至大肠而发挥泻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