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画教学的多维度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国画教学的多维度思考
【摘要】从国画欣赏、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传统文化以及学生创作国画的基本功等多维度思考如何展开国画教学,以为国画教师提供可供思考的教学理念,促进培养体现民族文化修养的国画接班人。

【关键词】国画教学多维度思考
中国国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的资本。

国画把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修养与内涵。

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通过国画教学,全方位培养学生对国画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对美的悟性和创造力渗透在国画的创作过程,使国画更加发扬光大,这是国画教学的历史使命。

如果国画教学中忽视对学生全方位引导,就很难培养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品质国画大师。

所以,本文从不同维度对高校国画教学进行思考,以期促进国画教学中学生创新境界的提高,最终培养出具有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国画大师。

一、重视国画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绘画的兴趣首先从喜欢国画并欣赏国画开始。

在国画欣赏课教学中,欣赏名家的传世之作,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其所反映的内容,作者的曾经的爱国名言或者爱国事迹,用以教育与启发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例如,宋代李唐的《采薇图》,画幅描绘殷商贵族伯夷、叔齐在亡国后耻食周粟,寻入首阳山采薇而食,宁愿饿死也不屈服于周的故事,歌颂了他们的忠贞气节。

再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构图中采用的尽管是小溪斜流而不是瀑布,却给山村平添了几分静谧,火红和静谧的结合使有更多的遐想,鲜明地展现出秋色之美,家乡之美,祖国山河之壮美,让学生感受到屹立于自然的祖国山水之美。

还有《深山藏古寺》《野渡无人舟自横》《踏花归去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等优美的诗画作品的欣赏,可以体会到国画优美的意境。

内秀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个性,国画亦在不张扬中也体现出民族的内秀。

通过名家画作欣赏,引导学生对国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川河流,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的情感,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价值观与道德观,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
中国人的价值观一贯追求心灵至上。

下从老百姓的“有钱难买心中愿”、“良心”“天高不为高,人心第一高”等的俗谚,上至孔圣人的“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赞誉,以及“贫而乐,富而好礼”、“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等人生价值观的深刻论述,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中心灵层面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行为。

目前一些领域和地方出现道德失范,善恶、是非与美丑的界限被混淆,社会普遍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
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的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

由于不同导向的误导,导致一些领域的价值判断被无形转移,一切向钱看,把中国文人的清高的品性视为迂腐,把文人“君子固穷,达人知命”的品格追求蔑视为穷酸,这种现象影响着民族品格的精神传承。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在人们心中的失位,它对艺术领域的影响,是导致当代国画艺术的低劣与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灵本质的远离,直接影响着民族文化的恢宏品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人把艺术与金钱结合起来,艺术成了商业运作的砝码,若将伟大的心灵用钱财的数量与商品价值来衡量,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文化品格的高端追求。

青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会迷失方向,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其能在浮躁而功利的社会中,把“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变成个人自觉的根本选择,这里的“寂寞与清贫”所指的,绝不是心灵与失落与物质的困乏,相反,却是对浮华世界与物欲泛滥的鄙视,是“清净”的品格中那种“洁身自好”境界的一种自觉追求。

同时把诸如勤劳、节俭、和谐、忠诚等儒家传统价值观与道德观,“真诚守信”“以仁为本”,“义利统一”,“爱岗敬业”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国画的教学中,和品质修炼相结合,形成高贵的品格,这应是国画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品格的修炼是从生活的点滴中来的,例如,齐白石老人闭门谢客,徐悲鸿的卖画还债,张玉良自己做模特,顾恺之的画龙点睛,这些大画家小故事,让学生理解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

应让学生明白人格品行的修炼是中国画家终身要下的工夫。

这方面齐白石大
师是最具代表性,他27岁学画,60岁才具有盛名,90岁作品达到炉火纯青,让大家体会到国画之内在美。

他画的虾,无论何种文化背景的人,都能被他征服,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雅俗共赏。

国画是一种个体创造,画家始终要肯定平常而崇高的精神,把握自己的心境,磨砺自己的意志,并必须做出始终如一的肯定选择。

三、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与内涵
中国的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来,国画以中国的诗魂练就画意,把书法与画法融为一体,把金石永恒的品性嵌入画格,将至高的品格尊为画品,形成了融汇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哲学思想的完整艺术体系。

因此,在国画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画把诗的意境体现在纸上,诗把画的深邃写在文,诗画一家,历代中国画家都乐于在画内题写诗文,加盖印章,从而使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珠联璧合。

历代国画大师亦被称之为书法家和诗文家,中国画家将画视同诗文。

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产出了诗与画不同的特质和诗与画的同一性。

艺术形式上诗书画印在同一幅画面上的完美结合,去除了纯自然的模仿,注入了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中的审美观,形成中国国画的画论,在世界美学与艺术学领域内都极具重要的价值。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王维的《山居秋瞑》《竹里馆》《鹿柴》等诗,体现了“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境即画境。

宋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唐王维的诗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自古以来,诗文、绘画、书法、印章总是融为一体的。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东坡诗词文赋,皆成墨宝。

风流唐伯虎,狂人徐文长,怪才郑板桥,江南八怪,皆诗文全才,艺术巨匠,把人常把“诗”“画”对举,如“诗情画意”“如诗如画”,由此可见两者间的渊源。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尽管只是诗圣杜甫写景之名句,但亦体现诗境、画境与意境,是写意笔法的千古绝唱。

诗词与绘画,作为中华文明的硕果,更是值得骄傲与自豪的艺术瑰宝。

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加强对传统文化中艺术家的真实感受与情感表达的体会,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修养与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的审美层次,为学生的国画创作提供精神食粮。

中国的传统艺术讲究天人合一,艺如其人,这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自古代以来,儒家思想根植于中华民族人民的血液之中,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国画的最高品格是心境的平和、中庸与天然。

人只有在平和、宁静中才能完成对“天人合一”的本源认识;对待事物只有适度的理解各种要素的关系,才能抓住主要矛盾,不被次要矛盾所左右,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淡然面对自然的发展变化,把握事物永恒的运动发展,始终如一的追求民族文化的精神。

因此,国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中国传统的文化作为国画创作的底蕴,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修炼学生内心世界人文与天然的高度统一,形成“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不雕饰巧作,的返朴归
真的思想与创造观,最终形成“天道自然”与“大道无形”的本质修炼,达到自然、社会与人在画者心中的统一,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内心深处构筑一个平和心境,构成画家“曾经沧海”后的宁静与寻常。

天人合一的品格修炼,反映的是国画品格,亦是由对民族文化的追求所决定的。

四、加强绘画基本功训练,关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中国画中任何一幅流传之作,都具有深厚的基本功,因此,基本功底是否扎实,决定着画作的质量。

在国画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品性的修炼,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注重“文心”,这是评价一个优秀画家的画外功夫,又不能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绘画理念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天禀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技道双修。

中国画教学基本功从临摹与写生开始,加强基本功训练着重在用笔与用墨方面规范训练,强化每个人的个性、巩固完善每个人的绘画语言。

基本功的训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
(一)笔墨技法的规范训练
国画传统笔墨是国画教学的源泉,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笔墨包括书法的训练,是画国画的基础。

基本功就像高楼的地基,地基不牢,高楼不稳甚至倒塌,在艺术领域,基本功的深厚决定着将来个人创作的品质,基本功与创作成正比关系,基本功的多少都会在创作里体现出来。

训练的积累形成功力,并且基本功没有底线,要活到老做到老,
齐白石27岁学画,60岁才具有盛名,90岁作品达到炉火纯青,就是最好的例证。

笔墨的训练常用陆俨少的树石法开始,这是当前很多艺术院校普遍采用的临摹范本同,画法严谨,适于教学。

让学生体会陆俨少用笔的行云流水之变化。

笔墨的用法,树枝的画法,树叶的规律;画石头亦是如此,让学生找到他们的规律,体会这些规律并学会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明白,基本功是靠训练而来的,不要因为聪明与天赋而心存侥幸,没有基本功将来的创作就无法飞上去。

李可染先生曾说:“大天才,要苦用功,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大家。

没有天才成不了大家,但如不去苦用功,再大的天才也不行”。

基本功不足是一个人将来创作存在的严重问题。

中国画和中国其他的传统文化如戏剧、诗词、音乐、书法、篆刻等一样,都有自身的规范程式,不经过程式的磨炼,就无法打造好基本功。

中国画规范的要求,需要一点点用心摸索,一点点动手磨炼,所以基本功的训练从古法中来,从自然中来。

(二)临摹山水的训练
临摹是国画的基本功之一。

让学生理解:从临摹古人的画中思考自己想得到什么,有目的、有选择去临,并要学有所得,如与基础有关,要加倍努力。

临摹一般是找宋代后的名画而临,宋代以前的画作注重的是画人物,宋代开始绘画注重画面结构与笔墨语言,注重寻求自然中的文理、石理、树法。

对自然的观察很写实,注重客观现象,从山石变化中找方法,找精神内涵,师法自然,要有变化,有情节,要打
动人。

临摹前要先分析画家的时代情景,先从文字资料上了解,无文字史料的从画面上了解,临摹宋元山水时,应放下杂念,找最好的范本,踏实地临,从而彻底解决笔墨问题。

笔墨问题是临摹中至关重要一环,临得不够,体会不深,以后就无从下手。

临摹古人的笔墨要解决结构用笔问题,要求掌握笔墨,达到运用自如,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上,形成自己的风格。

临摹前要对所临摹的作品先琢磨,从古人的传统笔墨寻找其文心并读懂它,有动笔的欲望,动笔前必须读懂。

中国画百分之七十都在临,每一次临,与前一次都会不一样,谁的传统基本功打得深,打得好,谁在艺术的道路上就会走得更远。

临摹的目的,一是解决用笔问题,二是理解结构的组成,是用心去临,而不是只用眼。

画如诗一样言情,要体会含义,要有目标,不用心去体悟,作品就没生命力,更不能打动人。

并告诫学生创作要去除功利心、世俗气,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所成就。

(三)写生的训练
中国画“写生”一词,指在大自然中和生活中感知与感悟生命,追寻的是生生不息的、永恒的、向上的精神力量,虽然现在的国画教学写生课实际是在大自然中对景写生,因此学生对于写生的真正理解是有偏差的。

写生不光是着眼于现实,通过真实的物象获得直接的、视觉的经验,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还要表达情感,还有表现高度理性的认识。

所以写生方法的应用是使写生感受自然,从自然中发现并寻找创作的
灵感,并形成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方法。

画家博大的胸怀、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离不开大自然。

通过写生加深学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了解大自然中山川河流的形态与联系、林木结构的布局与生长规律,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把握的重要途径,是画家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与生活积累。

“齐白石曾说过: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

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写生是创作前的素材积累,通过写生到写意的创作,熟练的应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国画教学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实施。

从不同的维度思考,对学生的爱国情怀、职业操守、文化修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是国画教师是成功完成国画教学必须要思考并承担的责任。

画在功夫外,中国画博大精深,如何继承与发扬国画的精神,把民族艺术发扬光大,使其后继有人,还有待于我们国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并为之不懈地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央美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李道志.论中国传统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观[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3]试论王维山水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