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诺塔程序实验报告
河内塔实验报告绪论(3篇)
第1篇一、引言河内塔实验,又称为汉诺塔问题,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经典的实验,起源于古印度的一个传说。
该传说讲述了神勃拉玛在贝拿勒斯的圣庙中留下了一根金刚石的棒,上面套着64个金环,最大的一个在底下,其余的一个比一个小,依次叠上去。
庙里的僧侣们必须将所有的金环从这根棒上移到另一根棒上,规定只能使用中间的一根棒作为帮助,每次只能搬一个圆盘,且大的不能放在小的上面。
当所有的金环全部移完时,就是世界末日到来的时候。
河内塔实验不仅是一个数学问题,更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它涉及到人类的问题解决策略、思维过程以及认知能力。
自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以来,河内塔实验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本文旨在通过对河内塔实验的综述,探讨其理论背景、实验方法、结果分析以及应用价值,以期为我国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河内塔实验的理论背景1. 问题解决理论河内塔实验是问题解决理论的一个典型案例。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河内塔实验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过程,有助于揭示人类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
2. 认知心理学河内塔实验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实验,它揭示了人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认知过程。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解决问题是通过信息加工、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实现的。
河内塔实验通过观察被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有助于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3. 计算机科学河内塔实验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为计算机算法的研究提供了启示,有助于设计出更高效、更智能的计算机程序。
三、河内塔实验的方法1. 实验对象河内塔实验的被试通常为不同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的个体。
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完成从柱子1将所有圆盘移到柱子3的任务。
2. 实验材料河内塔实验的主要材料为三根柱子(柱子1、2、3)和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圆盘。
圆盘的大小依次递增,构成金字塔状。
河内塔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河内塔实验,又称为汉诺塔问题,起源于印度的一个古老传说。
该问题由三根柱子和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圆盘组成,要求将所有圆盘从柱子1移动到柱子3,且在移动过程中,每次只能移动最上面的一个圆盘,且在移动过程中,大圆盘必须位于小圆盘的下方。
河内塔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用于研究问题解决策略、决策能力和认知过程。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河内塔问题的解决策略;2. 分析被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3. 探讨问题解决策略对解决问题时间的影响;4. 研究被试在不同难度级别下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被试,均为在校大学生。
2. 实验材料:三根柱子、8个大小不同的圆盘、计时器。
3. 实验步骤:(1)将被试分为两组,每组10人;(2)向被试介绍河内塔问题的规则,并演示一次;(3)让被试进行河内塔问题的解决实验,记录每组被试的解决问题时间、移动次数和所使用的策略;(4)将被试分为高难度组、中难度组和低难度组,分别进行河内塔问题的解决实验,记录被试的解决问题时间、移动次数和所使用的策略。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解决问题时间:高难度组被试的解决问题时间最长,低难度组被试的解决问题时间最短。
这表明问题难度对解决问题时间有显著影响。
2. 移动次数:高难度组被试的移动次数最多,低难度组被试的移动次数最少。
这表明问题难度对移动次数有显著影响。
3. 解决策略:被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两种策略:模式策略和经验策略。
模式策略是指通过观察、归纳和总结规律来解决问题;经验策略是指通过积累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
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模式策略的被试在解决问题时间上明显优于采用经验策略的被试。
4. 问题解决能力:在高难度组、中难度组和低难度组中,被试的问题解决能力呈递增趋势。
这表明问题难度对被试的问题解决能力有显著影响。
五、实验结论1. 河内塔问题的解决策略主要包括模式策略和经验策略;2. 问题难度对解决问题时间、移动次数和问题解决能力有显著影响;3. 采用模式策略的被试在解决问题时间上表现更优。
汉若塔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汉诺塔问题(Hanoi Tower Problem)是一个经典的递归问题,最早由法国数学家亨利·埃德蒙·卢卡斯(Edouard Lucas)在1883年提出。
该问题涉及三个柱子和一系列大小不同的盘子,初始时所有盘子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叠放在一个柱子上。
问题的目标是按照以下规则将所有盘子移动到另一个柱子上:每次只能移动一个盘子,且在移动过程中,大盘子不能放在小盘子上面。
汉诺塔问题不仅是一个数学问题,也是一个计算机科学问题。
它在算法设计、递归算法分析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解决汉诺塔问题,可以加深对递归算法的理解,同时也能够锻炼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理解汉诺塔问题的基本原理和解决方法。
2. 掌握递归算法的设计和应用。
3. 分析汉诺塔问题的复杂度,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三、实验内容1. 实验环境:Windows操作系统,Python编程语言。
2. 实验步骤:(1)设计一个汉诺塔问题的递归算法。
(2)编写程序实现该算法。
(3)测试算法在不同盘子数量下的运行情况。
(4)分析算法的复杂度。
3. 实验程序:```pythondef hanoi(n, source, target, auxiliary):if n == 1:print(f"Move disk 1 from {source} to {target}")returnhanoi(n-1, source, auxiliary, target)print(f"Move disk {n} from {source} to {target}") hanoi(n-1, auxiliary, target, source)# 测试程序hanoi(3, 'A', 'C', 'B')```4. 实验结果:(1)当盘子数量为3时,程序输出以下移动序列:```Move disk 1 from A to CMove disk 2 from A to BMove disk 1 from C to BMove disk 3 from A to CMove disk 1 from B to AMove disk 2 from B to CMove disk 1 from A to C```(2)当盘子数量为4时,程序输出以下移动序列:```Move disk 1 from A to CMove disk 2 from A to BMove disk 1 from C to BMove disk 3 from A to CMove disk 1 from B to AMove disk 2 from B to CMove disk 1 from A to CMove disk 4 from A to BMove disk 1 from C to BMove disk 2 from C to AMove disk 1 from B to AMove disk 3 from C to BMove disk 1 from A to CMove disk 2 from A to BMove disk 1 from C to BMove disk 4 from B to CMove disk 1 from B to AMove disk 2 from A to CMove disk 1 from A to C```四、实验分析1. 算法复杂度:汉诺塔问题的递归算法具有指数级的复杂度,其时间复杂度为O(2^n),其中n为盘子的数量。
汉诺塔实验报告
汉诺塔实验报告汉诺塔实验报告引言:汉诺塔是一种经典的数学谜题,它激发了人们对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汉诺塔游戏,探究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和解决方法,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目的:1. 理解汉诺塔问题的规则和目标。
2. 掌握汉诺塔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汉诺塔问题的数学特性。
实验过程: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汉诺塔的规则。
汉诺塔由三个柱子组成,分别命名为A、B 和C。
开始时,所有的盘子都放在柱子A上,且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叠放。
目标是将所有的盘子从柱子A移动到柱子C上,期间可以利用柱子B作为辅助。
接下来,我们使用计算机程序模拟汉诺塔游戏。
通过编写算法,我们可以实现自动化的盘子移动过程。
我们设定盘子的数量为n,初始时所有盘子都在柱子A上。
通过递归算法,我们可以将柱子A上的n个盘子移动到柱子C上。
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多次实验,分别模拟了不同数量的盘子移动过程。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移动次数:根据经验公式2^n-1,我们可以计算出移动n个盘子所需的最小步数。
实验结果验证了这一公式的正确性,进一步证明了汉诺塔问题的数学特性。
2. 时间复杂度:随着盘子数量的增加,移动所需的时间也呈指数级增长。
这是因为递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2^n),需要大量的运算时间。
3. 解决方法:我们发现,无论盘子数量多少,解决汉诺塔问题的方法都是相同的。
通过将问题分解为更小规模的子问题,我们可以逐步移动盘子,最终达到目标。
4. 空间复杂度:在我们的模拟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计算机程序来模拟汉诺塔游戏。
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实际的物理空间来放置盘子,大大降低了实验的难度和成本。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汉诺塔问题的规则和解决方法。
我们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数学公式,并观察到了汉诺塔问题的特殊性质。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递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类似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河内塔实验报告
一、引言河内塔,又称汉诺塔,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起源于印度。
游戏的目标是将塔上的所有圆盘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移动到另一个柱子上。
这个游戏不仅考验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锻炼了我们的耐心和毅力。
为了探究小学生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所用的思维策略,我们进行了一次实验,以下是实验报告。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小学生解决河内塔问题时所采用的思维策略。
2. 分析口头报告对小学生思维的影响。
3. 探究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解决河内塔问题的能力差异。
三、实验方法1. 被试:选取50名小学生,其中一年级10名,二年级20名,三年级20名。
2. 实验材料:河内塔玩具一套。
3. 实验程序:(1)实验前,向被试介绍河内塔游戏规则和目标。
(2)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在口头报告的情况下完成河内塔游戏。
(3)实验结束后,记录被试完成游戏的时间、所采用的策略和口头报告的内容。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完成游戏时间根据实验数据,一年级学生的平均完成时间为4.5分钟,二年级为3.2分钟,三年级为2.8分钟。
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解决河内塔问题的速度逐渐提高。
2. 解决策略(1)一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了试错法,即随机移动圆盘,没有明显的规律。
(2)二年级学生:部分学生开始尝试寻找规律,如从上到下移动圆盘,但仍有部分学生采用试错法。
(3)三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规律,从上到下移动圆盘,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策略。
3. 口头报告(1)一年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口头报告较少,主要关注游戏本身。
(2)二年级学生:口头报告逐渐增多,但内容较为简单,如“把小圆盘放到中间的柱子上”。
(3)三年级学生:口头报告丰富,内容涉及游戏策略、规律发现等。
五、结论与讨论1. 结论(1)小学生解决河内塔问题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2)口头报告对小学生解决河内塔问题有一定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解决河内塔问题的策略存在差异,年龄较大的学生更善于发现规律。
Hanoi塔问题 实验报告
实验一(3)一、实验题目:顺序表的应用二、实验内容:Hanoi塔问题。
(要求4个盘子移动,输出中间结果)三、设计分析:首先把三根柱子按顺序排成品字型,把所有的圆盘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放在柱子A上,根据圆盘的数量确定柱子的排放顺序:若n为偶数,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摆放 A B C;若n为奇数,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摆放 A C B。
(1)按顺时针方向把圆盘1从现在的柱子移动到下一根柱子,即当n为偶数时,若圆盘1在柱子A,则把它移动到B;若圆盘1在柱子B,则把它移动到C;若圆盘1在柱子C,则把它移动到A。
(2)接着,把另外两根柱子上可以移动的圆盘移动到新的柱子上。
即把非空柱子上的圆盘移动到空柱子上,当两根柱子都非空时,移动较小的圆盘。
这一步没有明确规定移动哪个圆盘,你可能以为会有多种可能性,其实不然,可实施的行动是唯一的。
(3)反复进行(1)(2)操作,最后就能按规定完成汉诺塔的移动。
所以结果非常简单,就是按照移动规则向一个方向移动金片:如3阶汉诺塔的移动:A→C,A→B,C→B,A→C,B→A,B→C,A→C四、程序代码:#include<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int m=0;void move(char A,int n,char C){cout<<n<<"从"<<A<<"到"<<C<<endl;}void hanoi(int n,char A,char B,char C){if(n==1){move(A,1,C);m=m+1;}else{hanoi(n-1,A,C,B);move(A,n,C);hanoi(n-1,B,A,C);m=m+1;}}void main(){int n;cout<<"请输入圆盘的个数N=";cin>>n;cout<<"移动的方法如下:"<<endl;hanoi(n, 'A','B','C');cout<<"移动总次数:"<<m<<endl;}五、测试用例:六、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对于顺序表的相关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虽然中间出了很多问题,但是经过查阅资料,请教同学,对程序进行调试以后都得以解决。
汉诺塔实验报告
计算机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
实验名称:汉诺塔
学生姓名:朱孝彬
学生学号:20110511001
实验日期:2012
一、实验目的
1.理解数据结构中汉诺塔
2.掌握汉诺塔的C++描述。
二、实验内容
1.编制汉诺塔的程序。
三、实验步骤
1.需求分析
本演示程序用C++6.0编写,完成汉诺塔的生成,
2.概要设计
1)为了实现上述程序功能,需要定义单链表的抽象数据类型:
(1)insert
初始化状态:单链表可以不为空集;操作结果:插入一个空的单链表L。
(2)decelt
操作结果:删除已有的单链表的某些结点。
(3)display
操作结果:将上述输入的元素进行排列显示。
(4)modify
操作结果:将上述输入的某些元素进行修改。
(5)save
操作结果:对上述所有元素进行保存。
(6)load
操作结果:对上述元素进行重新装载。
3.使用说明
程序执行后显示
======================
1.单链表的创建
2.单链表的显示
3.单链表的长度
4.取第i个位置的元素
5.修改第i个位置的元素
6.插入元素到单链表里
7.删除单链表里的元素
8.合并两个单链表
9.退出系统
=======================
6.测试结果
四、实验总结(结果分析和体会)
单链表的最后一个元素的next为null ,所以,一旦遍历到末尾结点就不能再重新开始;而循环链表的最后一个元素的next为第一个元素地址,可返回头结点进行重新遍历和查找。
汉诺塔问题实验报告
游戏的时间复杂性和空间复杂性。 2.问题描述:
汉诺塔问题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在世界刚被创建的时候有 一座钻石宝塔(塔 A),其上有 64 个金碟。所有碟子按从大到小的次 序从塔底堆放至塔顶。紧挨着这座塔有另外两个钻石宝塔(塔 B 和 塔 C)。从世界创始之日起,婆罗门的牧师们就一直在试图把塔 A 上的碟子移动到塔 C 上去,其间借助于塔 B 的帮助。每次只能移 动一个碟子,任何时候都不能把一个碟子放在比它小的碟子上面。 当牧师们完成任务时,世界末日也就到了。 3.算法设计思想:
8、总结
5
缓存大小
通过对汉诺塔算法的分析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了不同的算法对 程序性能的影响,也让我明白掌握了算法将会有助于提高软件的开 发。
6
2)Hanoi 塔问题递归程序的复杂度分析
① 运行 hanoi 程序的时间
程序 hanoi.c 在硬件环境为赛扬 400MHz、内存 128M 的计算平台 (不同机器运行时间有一定差别)运行,可得出如下时间结果:
盘子数
时间结果
<=12 个
<=1 秒
14 个
2秒
16 个
13 秒
20 个
204 秒
② 时间复杂度
自定义头文件 :#pragma once
#include "targetver.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tchar.h>
结果如下:
2
6.递归应用中的 Hanoi 塔问题分析 1)Hanoi 塔问题中函数调用时系统所做工作
一个函数在运行期调用另一个函数时,在运行被调用函数之前,系 统先完成 3 件事:
实训报告河内塔
一、实训背景河内塔,又称汉诺塔,起源于印度的一个古老传说,是一种经典的智力游戏。
在河内塔游戏中,玩家需要将一串大小不一的圆盘从一根柱子移动到另一根柱子上,同时遵守以下规则:1)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2)圆盘只能从上往下移动;3)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面。
河内塔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锻炼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实训目的1. 了解河内塔游戏的起源、规则和玩法。
2.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河内塔游戏的解题技巧。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三、实训内容1. 游戏规则介绍河内塔游戏由三根柱子组成,分别为A、B、C柱。
在A柱上放置一串大小不一的圆盘,要求将所有圆盘移动到C柱上,在移动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规则:(1)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2)圆盘只能从上往下移动;(3)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面。
2. 游戏操作步骤(1)将圆盘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放在A柱上,形成一个金字塔状;(2)按照规则,将圆盘从A柱移动到B柱或C柱上;(3)重复步骤(2),直到所有圆盘都移动到C柱上。
3. 解题技巧(1)先找出移动圆盘的顺序,即确定每一步应该移动哪个圆盘;(2)分析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如将大盘放在小盘上面等;(3)运用递归思想,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子问题。
四、实训过程1. 实训分组将参与实训的学员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相等,以便进行团队合作。
2. 游戏规则讲解由指导老师向学员讲解河内塔游戏的规则、操作步骤和解题技巧。
3. 游戏实践各小组按照规则进行游戏,尝试移动圆盘,解决问题。
4. 经验分享各小组分享在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心得体会。
5. 总结与反思指导老师对本次实训进行总结,强调河内塔游戏在培养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方面的作用。
五、实训成果1. 学员们掌握了河内塔游戏的规则和操作步骤;2. 学员们在游戏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3. 学员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汉诺塔综合实践报告
一、引言汉诺塔问题是一种经典的递归问题,起源于印度的一个古老传说。
该问题涉及三个柱子和若干个大小不一的盘子,要求按照一定的规则将盘子从第一个柱子移动到第三个柱子。
在解决汉诺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锻炼逻辑思维、递归算法设计以及编程能力。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汉诺塔问题的背景、解决方法、实践过程及心得体会。
二、汉诺塔问题背景汉诺塔问题最早由法国数学家卢卡斯在1883年提出。
传说在古印度有一个名为汉诺塔的庙宇,庙里有一个汉诺塔塔,塔上有64个盘子,每个盘子大小不同,且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叠放。
为了拯救世界,僧侣们需要将所有盘子从第一个柱子移动到第三个柱子,同时每次只能移动一个盘子,且在移动过程中,大盘子不能放在小盘子上面。
三、汉诺塔问题解决方法1. 递归算法汉诺塔问题可以通过递归算法来解决。
递归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大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然后逐一解决小问题,最终解决大问题。
对于汉诺塔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以下三个步骤:(1)将n-1个盘子从第一个柱子移动到第二个柱子;(2)将第n个盘子从第一个柱子移动到第三个柱子;(3)将n-1个盘子从第二个柱子移动到第三个柱子。
递归算法如下:```function hanoi(n, start, end, auxiliary) {if (n == 1) {console.log(`移动盘子1从${start}到${end}`);return;}hanoi(n - 1, start, auxiliary, end);console.log(`移动盘子${n}从${start}到${end}`);hanoi(n - 1, auxiliary, end, start);}```2. 动态规划除了递归算法,我们还可以使用动态规划的方法来解决汉诺塔问题。
动态规划的思想是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然后求解子问题,最后将子问题的解合并成原问题的解。
对于汉诺塔问题,我们可以定义一个二维数组dp[i][j],表示将i个盘子从第一个柱子移动到第j个柱子的最小移动次数。
汉诺塔实习报告
1、需求分析
设计任务:
在平面上有三个位置A、B、C,在A位置上有n个大小不等的圆盘、小盘压在大盘上形成圆盘堆。
要求将A位置的N个圆盘通过B位置移动到C位置上,并按同样的顺序叠放。
移动盘子时必须遵循以下规则:
(1)每次只能移动一个盘子
(2)圆盘可以放在A、B、C任何一个塔座上
(3)任何时刻都不能将大圆盘压在小圆盘上
针对任务需求分析:
(1)圆盘的个数需要从键盘输入,输入的整型数值,数值范围为1——10
(2)输出是以动画的形式在屏幕上显示盘子的移动过程
(3)此程序能达到的功能就是解决经典的汉诺塔问题
(4)程序在输入错误的结果下如图所示:
程序在输入正确的结果下如图所示:
2、概要设计。
汉诺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汉诺塔问题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分治算法在解决汉诺塔问题中的应用。
3. 通过编程实现汉诺塔问题的递归与非递归解法。
4. 分析汉诺塔问题的移动次数,并探讨优化方案。
二、实验原理汉诺塔问题是一个经典的递归问题,描述为:有n个大小不同的圆盘,它们分别放在三根柱子上,初始状态为第1根柱子从上到下依次排列。
要求按照以下规则将所有圆盘移动到第3根柱子上:1. 一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
2. 任何时候,在某一根柱子上的圆盘都必须是按照从上到下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
3. 不能将一个较大的圆盘放在一个较小的圆盘上面。
汉诺塔问题可以通过分治法来解决。
分治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分别解决小问题,最后将小问题的解合并成大问题的解。
对于汉诺塔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以下三个子问题:1. 将n-1个圆盘从第1根柱子移动到第2根柱子。
2. 将第n个圆盘从第1根柱子移动到第3根柱子。
3. 将n-1个圆盘从第2根柱子移动到第3根柱子。
通过递归地解决这三个子问题,我们可以得到汉诺塔问题的解。
三、实验内容1. 递归解法我们可以使用递归函数来实现汉诺塔问题的递归解法。
以下是C语言实现的示例代码:```c#include <stdio.h>void hanoi(int n, char from, char to, char aux) {if (n == 1) {printf("Move disk 1 from %c to %c\n", from, to);return;}hanoi(n - 1, from, aux, to);printf("Move disk %d from %c to %c\n", n, from, to);hanoi(n - 1, aux, to, from);}int main() {int n;printf("Enter the number of disks: ");scanf("%d", &n);hanoi(n, 'A', 'C', 'B');return 0;}```2. 非递归解法除了递归解法,我们还可以使用栈来实现汉诺塔问题的非递归解法。
PB汉诺塔实验报告
汉诺塔实验报告一:最终的效果图(1)没使用single step(2)添加了single step的效果图二:汉诺塔的树形结构图三:创建workspace 和application (1)创建workspace(2)创建application四:创建用户对象(1)整体图效果(2)主要控件插入的方法(3)属性的设置以Tower为例同样设置disk的属性,此处不再赘述。
(4)实例变量的声明(5)三个函数(1)Adddisk函数编写(2)Remove 函数编写(3)Resetpeg函数编写五:主窗口(1)窗口主体图窗口属性(2)start等button按钮的script(4)实例变量和外部变量(5)movedisk的函数六:增加单独移动的控制窗口(1)效果图(2)single step代码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1)在一个控件中有的script有变量没有定义就忽视了警告直接保存,在进行第二个控件script的时候依然会出现错误。
如果一开始就不更改错误会出现所有的控件的script的都是一样的,如果在大型的项目中的话显然这种错误是毁灭性的。
(2)U_tower编辑了之后需要在w_tower中调用,但是u_tower在打开的状态下没有办法直接拖入到w_tower中。
同样的如果在w_tower中打开,那么U_tower是没有办法对它进行直接编辑的。
简单的说,就是u_tower和w_tower只能有一个在正在工作的工作台当中。
(3)经常会出现一些经过某些不当的操作正在工作的工作台的一般视图发生了变化,比如说出现不了layout需要在view中进行设置,system tree等的一些东西消失了要在window中重新设置出现。
(4)在这次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变量的没有定义,比如说局部变量,实例变量,外部变量等等。
八:主要实验的思考通过本次实验主要学习了(1)w orkspace application structure 等创建和属性里面的注意点(2)怎样定义变量(3)对于function 和event怎么操作和修改(4)P B中的语法规范和C C++s的异同,处理这个问题的算法大致是相同的(5)对上面问题进行一些处理。
汉诺塔实验报告
汉诺塔实验报告概述汉诺塔问题是一道经典的递归问题,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递归算法的原理和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构建汉诺塔模型,观察和分析不同圆盘数量下移动次数的变化规律,验证汉诺塔问题的递归算法。
实验方法1. 准备工作- 需要一套汉诺塔游戏模型,包括3个底座和若干个不同大小的圆盘。
- 建立记录移动次数的计数器。
2. 实验步骤- 将所有圆盘从初始底座A移至目标底座C,中间底座为B。
- 初始时,所有圆盘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堆叠在底座A上。
- 按照汉诺塔问题的规则,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并且大圆盘不能叠在小圆盘上。
- 记录每次移动的步数,直到所有圆盘都移动到目标底座C上。
3. 实验参数- 按照实验要求,分别记录3个圆盘、4个圆盘、5个圆盘时的移动次数。
-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每次移动的顺序和底座。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上述实验方法,进行了汉诺塔问题的实验,并记录了移动次数。
实验数据如下:圆盘数量移动次数3 74 155 31通过观察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汉诺塔问题的移动次数与圆盘数量之间存在以下关系:移动次数 = 2^n - 1,其中n为圆盘数量。
推导过程如下:- 当圆盘数量为3时,移动次数 = 2^3 - 1 = 8 - 1 = 7,与实验数据一致。
- 当圆盘数量为4时,移动次数 = 2^4 - 1 = 16 - 1 = 15,与实验数据一致。
- 当圆盘数量为5时,移动次数 = 2^5 - 1 = 32 - 1 = 31,与实验数据一致。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汉诺塔问题的递归算法。
实验结果表明,汉诺塔问题的移动次数与圆盘数量之间存在2^n - 1的关系。
这个规律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也可以通过递归算法的实现得到。
递归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问题划分为更小的子问题,并通过递归地解决子问题来解决整个问题。
在汉诺塔问题中,每次移动需要借助一个中间底座,将n-1个圆盘从初始底座移至中间底座,然后将最大的圆盘从初始底座移至目标底座,最后将n-1个圆盘从中间底座移至目标底座。
河内塔实验报告原理
一、引言河内塔实验,又称为汉诺塔问题,起源于印度一个古老的传说。
该问题是一个经典的递归问题,也是认知心理学中研究问题解决策略的典型实验。
河内塔实验通过模拟将圆盘从一根柱子移动到另一根柱子的过程,来探讨人类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策略和决策能力。
二、实验原理1. 实验背景河内塔问题由三根柱子和若干个大小不同的圆盘组成。
在实验开始时,所有圆盘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放在第一根柱子上,构成一个金字塔状。
实验的目标是将所有圆盘按照原来的顺序移动到第三根柱子上,且在移动过程中,每次只能移动最上面的一个圆盘,且大圆盘不能放在小圆盘上面。
2. 实验目的(1)了解被试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所用的思维策略。
(2)研究口头报告对思维的影响。
(3)探讨人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认知过程。
3. 实验方法(1)被试:选取一定数量的被试,要求其完成河内塔实验。
(2)实验材料:河内塔实验装置,包括三根柱子和若干个大小不同的圆盘。
(3)实验步骤:①将圆盘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放在第一根柱子上,构成金字塔状。
②要求被试将所有圆盘按照原来的顺序移动到第三根柱子上。
③在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移动次数、用时和策略。
④在实验结束后,对被试进行口头报告,了解其思维过程。
4. 实验结果与分析(1)被试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通常会采用以下策略:①递归法: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子问题,逐步解决。
②记忆法:通过记忆已解决的子问题,来推测如何解决当前问题。
②试错法:通过不断尝试和错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口头报告显示,被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经历以下认知过程:①发现问题:意识到需要将所有圆盘移动到第三根柱子上。
②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结构,找出问题的约束条件。
③制定解决方案:根据问题结构,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
④实施解决方案:按照制定的步骤,将所有圆盘移动到第三根柱子上。
⑤评价结果:评估解决问题的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
5. 结论河内塔实验是一种有效的研究问题解决策略和认知过程的实验。
汉诺塔 C语言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汉诺塔问题一、实验目的假设有三个分别命名为X,Y和Z的塔座,在塔座X上插有n个直径大小各不相同、依小到大编号为1,2,…,n的圆盘,现要求将塔座X上的n个圆盘移至塔座Z上并仍按同样顺序叠排,圆盘移动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则:(1)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2)圆盘可以插在X,Y和Z中任一塔座上,(3)任何时刻都不能将一个较大的圆盘压在较小的圆盘之上。
请写一算法,打印出正确的操作步骤。
二、实验内容利用顺序栈来实现:(1)程序要求用户输入初始圆盘数(2)输出所有移动过程三、实验平台Microsoft Visual C++四、设计流程用结构体数组来模拟栈的结构,其中no为一种标记,当no值为0时表示可以直接移动一个圆盘,当no值为1时表示需进一步分解;ns表示当前圆盘数X Y Z表示三个塔座。
由此得到hanoi函数,此函数将X塔座上的n个盘子借助于Y塔座按自下向上从大到小的顺序转移到Z塔座上。
五、源代码清单//#include "consts.h"#include <stdio.h>#define MAXNUM 50typedef struct{int no;int ns;char x,y,z;}Stack;void Hanoi(Stack st[], int n, char a, char b, char c){int top = 1;int n1;char a1, b1, c1;st[top].no = 1;st[top].ns = n;st[top].x = a;st[top].y = b;st[top].z = c;while (top > 0){if (st[top].no == 1){n1 = st[top].ns;a1 = st[top].x;b1 = st[top].y;c1 = st[top].z;top--;top++;st[top].no = 1;st[top].ns = n1-1;st[top].x = b1;st[top].y = a1;st[top].z = c1;top++;st[top].no = 0;st[top].ns = n1;st[top].x = a1;st[top].y = c1;top++;st[top].no = 1;st[top].ns = n1-1;st[top].x = a1;st[top].y = c1;st[top].z = b1;}while (top > 0 && (st[top].no == 0 || st[top].ns == 1)){if (top > 0 && st[top].no == 0){printf("\t将第%d个盘片从%c移动到%c\n",st[top].ns,st[top].x,st[top].y);top--;}if (top > 0 && st[top].ns == 1){printf("\t将第%d个盘片从%c移动到%c\n",st[top].ns,st[top].x,st[top].z);top--;}}}}int main (int argc,char* argv[]){int n = -1;Stack st[MAXNUM];printf("请输入汉诺塔中盘子个数:");scanf("%d",&n);printf("\nhanoi(%d)的移动过程为:\n",n);Hanoi(st,n,'x','y','z');return 0;}六、调试与测试结果。
汉诺塔实验报告
汉诺塔实验报告汉诺塔实验报告引言:汉诺塔是一种经典的数学游戏,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递归算法的原理和应用。
在这个实验报告中,我们将介绍汉诺塔的规则和解法,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递归算法的正确性和效率。
一、汉诺塔的规则汉诺塔由三个柱子和一些盘子组成,盘子从小到大依次放置在柱子上。
游戏的目标是将所有盘子从起始柱子移动到目标柱子,期间可以借助一个辅助柱子。
然而,有一个重要的规则:在移动过程中,大盘子不能放在小盘子上面。
二、汉诺塔的解法汉诺塔问题的解法可以通过递归算法来实现。
我们可以将问题分解为三个子问题:1. 将n-1个盘子从起始柱子移动到辅助柱子;2. 将最大的盘子从起始柱子移动到目标柱子;3. 将n-1个盘子从辅助柱子移动到目标柱子。
通过递归调用上述三个步骤,我们可以解决汉诺塔问题。
下面是一个示例:```pythondef hanoi(n, start, target, auxiliary):if n > 0:# 将n-1个盘子从起始柱子移动到辅助柱子hanoi(n-1, start, auxiliary, target)# 将最大的盘子从起始柱子移动到目标柱子print("Move disk", n, "from", start, "to", target)# 将n-1个盘子从辅助柱子移动到目标柱子hanoi(n-1, auxiliary, target, start)# 测试hanoi(3, 'A', 'C', 'B')```三、实验结果与分析我们使用上述代码进行了一次实验,将3个盘子从A柱子移动到C柱子。
实验结果如下:Move disk 1 from A to CMove disk 2 from A to BMove disk 1 from C to BMove disk 3 from A to CMove disk 1 from B to AMove disk 2 from B to CMove disk 1 from A to C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我们按照汉诺塔的规则成功地将3个盘子从起始柱子A 移动到目标柱子C。
汉诺塔程序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汉诺塔程序实验报告篇一:汉诺塔程序实验报告实验题目:hanoi塔问题一、问题描述:假设有三个分别命名为A,b和c的塔座,在塔座b上插有n个直径大小各不相同、从小到大编号为1,2,…,n 的圆盘。
现要求将塔座b上的n个圆盘移至塔座A上并仍按同样顺序叠排,圆盘移动时必须遵守以下规则:(1)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2)圆盘可以插在A,b和c中任一塔上;(3)任何时刻都不能将一个较大的圆盘压在较小的圆盘之上。
要求:用程序模拟上述问题解决办法,并输出移动的总次数,圆盘的个数从键盘输入;并想办法计算出程序运行的时间。
二、算法思路:1、建立数学模型:这个问题可用递归法解决,并用数学归纳法又个别得出普遍解法:假设塔座b上有3个圆盘移动到塔座A上:(1)"将塔座b上2个圆盘借助塔座A移动到塔座c上;(2)"将塔座b上1个圆盘移动到塔座A上;(3)"将塔座c上2个圆盘借助塔座b移动到塔座A上。
其中第2步可以直接实现。
第1步又可用递归方法分解为:1.1"将塔座b上1个圆盘从塔座x移动到塔座A;1.2"将塔座b上1个圆盘从塔座x移动到塔座c;1.3"将塔座A上1个圆盘从塔座Z移动到塔座c。
第3步可以分解为:3.1将塔座c上1个圆盘从塔座Y移动到塔座b;3.2将塔座c上1个圆盘从塔座Y移动到塔座A;3.3将塔座b上1个圆盘从塔座x移动到塔座A。
综上所述:可得到移动3个圆盘的步骤为b->A,b->c,A->c,b->A,c->b,c->A,b->A,2、算法设计:将n个圆盘由b依次移到A,c作为辅助塔座。
当n=1时,可以直接完成。
否则,将塔座b顶上的n-1个圆盘借助塔座A移动到塔座c上;然后将圆盘b上第n个圆盘移到塔座A上;最后将塔座c上的n-1个圆盘移到塔座A上,并用塔座b作为辅助塔座。
三、原程序#include#include#includeinttimes=0;voidmove(chara,charb){printf("%c---->%c\n",a,b);}voidhno(intn,chara,charb,charc){if(n==1){move(a,c);times++;}else{hno(n-1,a,c,b);move(a,c);times++;hno(n-1,b,a,c);}}voidmain(){unsignedstart,finish;intn;printf("请输入汉诺塔的层数:");scanf("%d",start=getTickcount();//hno(n,b,c,A);finish=getTickcount();floattime=(finish-start)/1000.0;printf("共移动了%d次!\n",times);cout }四:五.结论分析通过对上述递归在hanoi塔问题上的应用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递归应用中的hanoi塔问题分析递归应用中的1、hanoi塔问题中函数调用时系统所做工作一个函数在运行期调用另一个函数时,在运行被调用函数之前,系统先完成3件事:1将所有的实参、返回地址等信息传递给被调用函数保存。
汉诺塔实验报告
汉诺塔实验报告引言汉诺塔是一种经典的逻辑谜题,源于印度,后来由法国数学家Edouard Lucas在19世纪中期引入到数学领域。
该谜题涉及到三个柱子和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圆盘,要求将所有圆盘从一个柱子移动到另一个柱子上,同时遵循以下规则: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并且不能将较大的圆盘放在较小的圆盘之上。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汉诺塔游戏,考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过程1. 实验材料准备为了进行汉诺塔实验,我们需要准备一套汉诺塔游戏。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用了由九个圆盘和三个柱子组成的标准汉诺塔游戏。
这些圆盘分别有不同的直径,从小到大依次编号为1至9,柱子用A、B、C表示。
2. 实验步骤(1)首先,将九个圆盘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从上到下依次放置在柱子A上,大的圆盘在下面,小的在上面。
(2)将问题设定为将所有的圆盘从柱子A移动到柱子C上。
(3)按照汉诺塔的规则,我们先将圆盘1从柱子A移动到柱子C上。
(4)然后,我们将圆盘2移动到柱子B上。
(5)接下来,我们将圆盘1从柱子C移动到柱子B上。
(6)再将圆盘3移动到柱子C上。
(7)然后,我们将圆盘1从柱子B移动到柱子A上。
(8)接下来,我们将圆盘2从柱子B移动到柱子C上。
(9)再将圆盘1从柱子A移动到柱子C上。
(10)然后,我们将圆盘4移动到柱子B上。
继续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操作,直到将所有的圆盘都从柱子A上移动到柱子C上。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将所有的圆盘从柱子A移动到了柱子C 上。
这个结果符合汉诺塔的规则,且我们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操作,没有违反任何规则。
汉诺塔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合理地规划每一步操作,确保每次移动都符合规则。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挑战,但随着实践的进行,我们逐渐掌握了一些技巧和策略,提高了解题的效率。
结论通过本次汉诺塔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个经典谜题的规则和解题方法。
透过实际操作,我们锻炼了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并学会了如何有效地规划步骤,让每次移动都符合规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题目:
Hanoi 塔问题
一、问题描述: 假设有三个分别命名为 A , B 和C 的塔座,在塔座 B 上插有n 个直径大小各不相同、从小到 大编号为1, 2,…,n 的圆盘。
现要求将塔座 B 上的n 个圆盘移至塔座 A 上并仍按同样顺序 叠排,圆盘移动时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1 )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
(2)圆盘可以插在 A , B 和C 中任一塔上;
( 3)任何时刻都不能将一个较大的圆盘压在较小的圆盘之上。
要求: 用程序模拟上述问题解决办法,并输出移动的总次数,
圆盘的个数从键盘输入; 并想
办法计算出程序运行的时间。
二、 算法思路:
1 、建立数学模型: 这个问题可用递归法解决,并用数学归纳法又个别得出普遍解法:
假设塔座B 上有3个圆盘移动到塔座 A 上:
(1) "将塔座B 上2个圆盘借助塔座 A 移动到塔座C 上;
(2) "将塔座B 上1个圆盘移动到塔座 A 上;
(3) "将塔座C 上2个圆盘借助塔座 B 移动到塔座A 上。
其中第 2步可以直接实现。
第 1步又可用递归方法分解为:
1.1"将塔座B 上1个圆盘从塔座
1.2"将塔座B 上1个圆盘从塔座
1.3"将塔座A 上1个圆盘从塔座 第 3 步可以分解为:
3.1将塔座C 上1个圆盘从塔座
3.2将塔座C 上1个圆盘从塔座
3.3将塔座B 上1个圆盘从塔座 综上所述:可得到移动 3 个圆盘的步骤为
B->A,B->C, A->C, B->A, C->B, C->A, B->A,
2、算法设计:
将n 个圆盘由B 依次移到A , C 作为辅助塔座。
当 n=1时,可以直接完成。
否则,将塔 座B 顶上的n-1个圆盘借助塔座 A 移动到塔座C 上;然后将圆盘B 上第n 个圆盘移到塔 座A 上;最后将塔座 C 上的n-1个圆盘移到塔座 A 上,并用塔座B 作为辅助塔座。
三、原程序
#include<stdio.h> #include <iostream.h>
#include <windows.h> int times = 0;
void move(char a, char b)
{
printf("%c > %c \n", a,b);
}
void hno(int n,char a , char b, char c) {
if (n==1)
{
move(a,c);
times ++;
}
X 移动到塔座 A ; X 移动到塔座 C ; Z 移动到塔座 C 。
Y 移动到塔座 Y 移动到塔座 X 移动到塔座 B ; A
;
else
{
hn o( n-1,a,c,b);
move(a,c);
times ++;
hn o( n-1,b,a,c);
}
}
void mai n()
{
un sig ned start,fi ni sh;
int N;
printf("请输入汉诺塔的层数:");
scan f("%d",&N);
start=GetTickCou nt();〃
hn o(N,'B',C,'A');
fini sh=GetTickCou nt();
float time=(fi ni sh-start)/1000.0;
printf("共移动了%d 次! \n",times);
cout<<"总共需要时间为:"<<time<<endl;
}
四:
-C:MJ5er5\5t>ny\Deslrtop\hornework,,..^3L i]nI31\D#bug\Cppl ewe*
五.结论分析通过对上述递归在Hanoi 塔问题上的应用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递归应用中的Hanoi 塔问题分析递归应用中的
1、Hanoi 塔问题中函数调用时系统所做工作一个函数在运行期调用另一个函数时,在运行被调
用函数之前,系统先完成 3 件事:
①将所有的实参、返回地址等信息传递给被调用函数保存。
②为被调用函数的局部变量分配存储区;
◎将控制转移到被调用函数的入口。
从被调用函数返回调用函数前,系统也应完成 3 件事:
①保存被调用函数的结果;
②释放被调用函数的数据区;
③依照被调用函数保存的返回地址将控制转移到调用函数。
当有多个函数构成嵌套调
用时,按照“后调用先返回”的原则,上述函数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控制转移必须通
过“栈”来实现,即系统将整个程序运行时所需的数据空间安排在一个栈中,每当调
用一个函数时,就为其在栈顶分配一个存储区,每当从一个函数退出时,就释放其存
储区,因此当前运行函数的数据区必在栈顶。
2、递归调用过程中,在程序执行之前无法知道控制这种调用栈的规模,因为这一规模取决于递归调用的次序。
在这种情况下,程序的地址空间可能动态变化;
3、递归应用于程序设计时,结构清晰、程序易读,编制和调试程序很方便,不需要用户自行管理递归工作栈。
但递归应用于计算机时需要占用大量系统资源(包括堆栈、软中断和存贮空间等),并消耗大量处理时间。
因此,可以考虑采用并行计算进行处理,但
4、递归是串行的,其第n 步运算依赖于第n-1 步运算,所以在计算机软件理论上不存在递归问题并行计算的可能性。
实际上是否存在并行递归计算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