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符号及与良渚文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良渚文物上的文字或符号(2)

良渚文物上的文字或符号(2)

良渚文物上的文字或符号(2)良渚文物上的文字或符号(2)良渚文物精品21-良渚文字考-神秘的图案2013-09-17 05:52:55上面的陶器,其器型,在良渚陶器中已经相当精美,更何况还有一个神秘的图案!放大的图案请看下图,图中以卷云为底的眼脸特别醒目,鼻梁如栅栏状,应当说明的是,这种栅栏状的鼻梁,更后世西周时的瞑器的造型几乎完全一样(梁带村芮国墓地27号墓出土),可见良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持续影响。

而此类造型的西周玉器,在西周的出土器中还有不少。

良渚陶器上的这件刻划符号,和玉器上常见的兽面纹相似,却更为精致和费解。

对于研究者来说,它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良渚文物精品22-良渚文字考-男根上的文字2013-09-19 07:29:09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件陶器男根上的文字,初步把它读成“祖”“神”或“巫”字。

类似的陶器男根还发现几个,同样的部位也有文字,请看下图。

这几个文字符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而且出现在表示男性生殖器的陶器上,它是生殖崇拜还是性崇拜的符号,恐怕还要费时研究。

良渚文物精品23-良渚文字考-陶壶上的文字2013-09-20 05:22:01良渚陶器,往往有宽把的特征,而宽把也是书写文字符号的部位,下面一件良渚陶壶上,宽把上有文字,器身上也有文字,解读它们也很是费力,个别的可能被读出。

宽把上的这个文字符号,在良渚玉器上也曾出现过。

它应该是一个表示农作物的文字。

良渚文物精品24-良渚文字考-陶鬶上的三个文字符号2013-09-22 11:25:15这样的文字符号能解吗?国庆赏宝-良渚玉琮内壁上的文字2013-10-01 10:05:29发一级良渚玉琮内壁上的文字,供鉴赏。

良渚文物精品25-良渚文字考-临摹的良渚玉器上的文字1 2013-10-10 07:33:47下面发表的是临摹的良渚玉器上的文字,一天一天来,大约有数百字之多。

请观赏。

这些文字足见良渚时期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明天继续。

这样的文字。

良渚文化玉器上纹饰的解读——打开史前政治文明的窗口

良渚文化玉器上纹饰的解读——打开史前政治文明的窗口

良渚文化玉器上纹饰的解读——打开史前政治文明的窗口小编:王越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距今8000年前后,人类开始从事有规律的农业生产,相聚于村落,同一族群,观念、信仰一致,村落的领导者也必须用强大的信仰将人们凝聚、控制、管理。

今天,我们可以在当时出土的玉器(祭祀、丧葬玉器)上发现有着明显可辨识的纹饰上将当时的理念略窥一二。

它们蕴托了古人多少信仰与寄托,今天,我们可以称它们为艺术品,但似乎更应称之为思维的产物。

【背景: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文明进程——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八千年前,钱塘江以南宁绍平原的河姆渡人已经开始农耕生活,直至七千年前后,侵蚀陆地的海面降低,露出丘陵和陆地,有人开始在孤丘高地上劳作、狩猎,马家浜文化出现,发达的河姆渡文化影响着马家浜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

到了崧泽文化晚期,原本只能呆在高地上的人们,逐渐涉足下面的冲积平原,种桑养蚕、种植水稻,已然奠定了今天鱼米之乡的农作基调,安居乐业导致人口增长,人们的财富开始盈余。

之后的良渚文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掘显示:不仅出现了大规模的稻田,阡陌纵横的田埂和道路,比之马家浜、崧泽文化时期更为完备的灌溉系统;还出现了村落和码头,其中庙前遗址以年代跨度最长(贯穿于整个良渚时期)、规模最大为显著。

庙前墓葬中显示的等级差距已然昭示着聚落内部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良渚遗址【仓廪实而知礼节——良渚灿烂的玉器文化】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需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可以想见,原始的先民们在满足了基本生理需求之后,人们的安全及其他方面的需求陆续抬头,尤其是剩余物资的分配让原本在同一个层面上的人们的关系有了明显变化,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模式就这样发生了变化。

崧泽晚期,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社会分层加剧,这点从南河浜等崧泽晚期墓葬中可见一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南河浜墓葬已经出现为表现身份地位荣耀的以玉璜、玉镯以及小件玉挂件为组合的玉器系统。

中国古代的“山岳崇拜”及其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山岳崇拜”及其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开 始 在 生 活 中逐 步 将 这 种 山 岳 崇 拜 观 念 变 为 日常 可 见 的 实 神 仙 之属 ” 。
西 汉 时高 台建 筑 仍 然流 行 ,汉武 帝 上林 苑 中 曾建有 高 大 的神 明台 ,柏 梁台 ,但 此 时已 出现 “仙 人好 楼居 ”的观 点 。于是武 帝在建 章 宫 “ 立神 明台、井 干楼 ,高五十 丈 ,

个较 长的发展 阶段的 ,不仅 包括在 中国国 内的 演变 ,由最
初 的夯土台 ,发展 到坛 ,到楼 阁 ,以及对 陵墓建筑和城 市规
划 也 都 产 生 了很 大 的 影 响 。
的 “ 井干式 ” ,重在表现致 密厚 ,因此楼在西汉兴起 B R侧 I] ,I - 重于对 上古以来 的高 台建筑 的模 仿 ,但东汉 以后高台建筑衰 落 ,楼 阁空 前繁兴 起来 。 “从 住 宅、坞堡 到仓糜 、禽舍 ,
二. “ 山岳 崇 拜 ”观 念 的 形 成 及 其 演 变 1. 山神 崇 拜 是 “ 山岳 崇拜 ” 的 具体 表 现 形 式 。
成 了对 山岳 的模 仿 。 殷 商 时 期 的 郑 州 商 城 和 湖 北 的 盘 龙 城 均
有 许多台基遗 迹发现 。周代台榭建筑 更是不胜枚举 。比较典 型 的有 周穆 王 的 重璧 台 、周灵 王 的 昆昭台 、齐 景公 的路 台 等 ,都是著 名的台式建筑 。这些台式建筑 主要 用于祭祀 ,还 用于战争 、天 文观测和娱 乐 ,多数是 由简洁的直线和斜 线组 成 ,以厚重和高 大来表现 山的迥立 、孤直 、险峻和 巍峨 ,直 接地表 现 出统治 者对 巨大权 力的亲 自 占有 和对世 间一切 生灵
石 坛 ,为 皇 帝 冬 至 祭 天 的 地 方 坛 周 长 5 4 ,坛 高 52 ,分 3米 .米

[VIP专享]陶寺遗址扁壶朱书符号之谜

[VIP专享]陶寺遗址扁壶朱书符号之谜

陶寺遗址扁壶朱书符号之谜周戊丁陶寺扁壶朱书符号,是1984年春季由第一代陶寺遗址考古队发现的。

据原在中科院考古所山西工作队任职、主持襄汾陶寺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的高炜研究员的回忆:1984年春季,在陶寺遗址居住址第Ⅲ区的一座陶寺文化晚期编号为H3403的灰坑里出土了一件残碎的陶扁壶。

这种正面鼓腹背面平腹的灰陶汲水器,在陶寺遗址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用器。

但就在这件不起眼的残破陶器上,竟赫然有朱红彩笔描的笔画痕迹,扁壶残器沿断茬涂朱一周。

当确认陶器上有朱书文字后,队内同仁都非常惊喜。

但是经高天麟、李健民先生对该坑出土陶片一一检视,又把填土全部筛过以后再也没有新的发现。

(高炜:《陶寺出土文字二三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3期,2002年1月)有朱书符号的扁壶出土以后,陶寺工作队把扁壶带回北京,好长时间没有对外公开过,这是陶寺扁壶朱书符号的第一个让人迷惑之处。

按照考古常规,文物出土整理后要写发掘报告的,但是陶寺遗址的几次发掘报告中却没有关于扁壶朱书的报道。

只是高天麟在1986年召开的晋文化研究座谈会上做的《陶寺遗址七年来的发掘工作报告》中提到了“残扁壶的腹壁上有毛笔朱书的字迹,其中文字清晰可辨”(《晋文化研究座谈会纪要》,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86年)根据高炜先生的回忆,当时大家都认为扁壶正面的符号是“文”字,背面的符号不识。

是因为背面符号不识而不公布发掘结果,还是谨慎过余的考古同仁要等到研究出结果才准备公布?不得而知。

从中国的考古历史来看,1987年舞阳贾湖遗址(距今7500-8500年之间)出土的龟甲刻符、石陶器刻符在发掘报告中都是同其它发掘结果一起公布的,当时贾湖的甲骨除了“目”字外也是几乎不识的。

(河南省文物所:《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一期)西安半坡遗址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发掘的,出土的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113个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是1963年公布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第186页,文物出版社,1963年)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器符号是1983年公布的(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978-1982年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3年第11期)。

良渚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良渚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良渚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良渚文化,是指距今约5000年前的一种古代文明,是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

良渚文化覆盖了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湖南、四川、重庆和贵州等地,是中国南方文化区划的重要代表之一。

良渚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对于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起源,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良渚文化的起源良渚文化起源于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6000年前。

良渚文化的发展与杭州湾平原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杭州湾平原地势平坦、水草丰茂、湖泊密布、自然条件优越,更适宜人类的居住和生存,也更容易形成农耕文化。

据考古学家推测,良渚文化的祖先可能是来自长江中游或黄河流域的人群,经过长期的适应和演化,最终在杭州湾平原形成了良渚文化。

二、良渚文化的特点良渚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农业为基础,手工业、石器制造、棕编等为主要产业。

良渚人在农业方面的成就非常显著,他们掌握了灌溉技术,种植了稻谷、麦类、豆类等农作物,并发明使用了犁、铲、耙等农具,为后期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良渚文化还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平,墓葬中经常发现精美的玉器、陶器、石器和青铜器等文物。

三、具有历史价值的良渚文化遗址良渚文化的遗址非常广泛,其中以浙江省余杭区良渚遗址最为著名。

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遗址之一,曾经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古代城邦,距今已有5300年的历史。

在良渚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学家们从中发现了许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和生活用品,例如精美的玉器、青铜器、陶器、石器、象牙器、龙骨等,还出土了许多印章和符号,反映了良渚人的文化和信仰。

四、良渚文化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良渚文化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从采集狩猎时代向农耕时代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南方文化的崛起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良渚文化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对后世的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良渚文化的遗存和遗址一直都是中国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为我们认识和发掘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线索。

关于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几个问题

关于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几个问题

作者: 杜金鹏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915-923页
主题词: 大坟口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出土;太阳;早期阶段;刻划符号;草鞋山
摘要: <正> 一、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基本关系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作为两个邻近文化,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关系非常密切。

就目前所知,大汶口文化可能在其早期阶段即与江南的崧泽文化有了交往,在吴县草鞋山、上海崧泽出土的崧泽文化彩陶片,与邳县大墩子、泰安大汶口、兖州王因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早期彩陶十分相似。

大汶口文化在其中晚期则与良渚文化有更密切的交。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实际上是中国上古时期一个重要的地方文明。

它和北美的卡霍基亚文明一样,都是以巨大的人工山建筑、庞大的都市中心以及广阔的政治疆土为特色。

但是,良渚人独步天下的,是他们发达的木构技术、水利技术、犁耕技术、漆器技术、黑陶神技和制玉技术。

在良渚繁文陶艺和漆器技术被发现之前,苏浙地区数千年间,一直只有大量的良渚玉器得到出土并且为世人所眷顾,因此使人们觉得良渚人好像只能制作玉器。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对良渚玉器的喜好由来已久。

考古显示,不论是商周贵族还是三星堆贵族,都曾经热心地收集良渚玉器。

不过从那个时候起,他们可能已经搞不清楚是什么人制造了这些玉器。

以至上世纪八十年之前,人们一直以为那些高大、精致的玉琮都是“周汉古玉”。

良渚人的玉器好像不是继承于他们的先辈崧泽人,而是继承于凌家滩人。

公元前3600年,凌家滩人在淮河流域崛起,他们建立了也许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包括陶砖广场、石柱群、王族大墓和环城运河的凌家滩遗址。

他们的玉器更是惊世骇俗,其中以玉铲、玉人、玉龙等为特色,形成了中国南方最早的玉敛葬传统。

凌家滩人的财富吸引着四方的目光。

其中就有良渚人的祖先崧泽人。

公元前3400年,崧泽人向淮河流域发动进攻,占领了凌家滩。

随后,他们又一鼓作气攻入中原,与仰韶人在黄河以南对峙。

不过很快,崧泽人就从中原撤出,崧泽文化也被良渚文化取代。

公元前3400年凌家滩古城毁灭,到公元前3300年良渚文化兴起,两个年代距离非常之近。

良渚玉器技术也横空出世一般繁荣昌盛,令人怀疑是大批的凌家滩玉匠被俘虏到了太湖流域所致(此可为你论文题目的一个研究方向,即论证两者关系)。

不久,山东地区的大汶口人向西猛烈扩张,摧毁仰韶文化;良渚人则向北扩张,打败大汶口人,据苏北地区为己有。

中国东部遂形成大汶口和良渚南北鼎立的局面。

良渚人打败大汶口人之后,又向南扩展至钱塘江中游,将河姆渡人的后裔驱逐到浙东南。

这样,良渚人就解决了南北的威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条件。

【千年陶魂】——良渚文化

【千年陶魂】——良渚文化

【千年陶魂】——良渚文化【千年陶魂】——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之一,距今约为5300年至4200年,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遗址。

1936年发现的该文化遗址,于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良渚文化大体可分为早、晚两期。

早期以钱山漾、张陵山等遗址为代表。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

轮制较普遍。

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的黑皮陶,器形有鱼鳍形足的鼎、袋足、镂孔豆、贯耳壶、球腹罐、附耳杯、附耳、大口圜底缸等。

晚期以良渚、雀幕桥等遗址为代表。

陶器以泥质黑皮陶较为常见,并有薄胎黑陶,器形有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贯耳罐、侈口圆腹罐、簋、大圈足盘、宽把带流杯等。

良渚文化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其中圆盘玉称作“璧”,柱状玉称作“琮”。

良渚玉器大多采用管钻打孔,平面用磋磨,而装饰用线则使用硬物刮刻而成,阴线较细,沟底有划痕。

其特征明显。

1;薄片玉璧有线切割很,呈直线,弧线不同,有的很明显,有的经过二次修磨不易发现,。

2;有的玉器对钻留有台痕和断续旋痕,有的留下纵向搜拉痕。

3;阴线刻,其细密匀称的装饰射线,弧线,云线,横竖直线,虽然轻浅细密,其接续痕很明显。

在今天也是难制作的。

4;圆环型眼圈,是用管钻旋磨成的,凹槽深而底部圆润,除偶然错位重叠外,基本是正圆。

砣碾阴线大多用于大琮和肖型玉器。

5;良渚玉器经常见到浮雕兽面,采用减地浮雕和压地浮雕,有的两种间使,是浮雕看起来有两三层之多,最后再加以阴线纹,工艺繁复,令现代人叹为观止。

6;表面打磨光滑,有些玉器出现玻璃光但比战汉玻璃光稍柔稍软。

良渚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艺术创作的杰出成就。

它的制作工艺,有一些方面在今天看来仍不可思议。

由于没有高强硬度的金属工具,良渚玉器的制作完全依懒于石质和某些有机质的工具。

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的图像记号

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的图像记号

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的图像记号
林巳奈夫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1991(000)0Z1
【摘要】&lt;正&gt;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的太湖周围分布着河姆渡、马家浜、崧泽以及良渚等一系列的文化;在山东中南部到江苏北部的淮河下游地区,则分布着
包含有若干地方类型的大汶口文化.两者的遗物虽然在许多方面互相类似,但现在一
般都认为它们应该被看成是各成系统的文化.两文化中,后者的创造者推定为历史文
献记载中出现很早的夷族,与之相对,前者则被认为是属于
【总页数】10页(P154-163)
【作者】林巳奈夫
【作者单位】日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5
【相关文献】
1.汉字中的记号与记号化研究综述 [J], 李晓楠;李晓婷
2.现代3500常用字中的记号字及半记号字调查——兼论现代汉字记号化的成因及影响 [J], 楼兰
3.浅析文字中的记号和记号字 [J], 成希楠
4.记号与象形—我国新石器陶符中“水的图像”的研究 [J], 周丰;庄灿慧;孟新;张
皓;;;;
5.人民视觉与大众图式——大汶口文化陶刻图像发展演变研究 [J], 刘军平;李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里头陶尊“刻画符号”与夏代纪事文字

二里头陶尊“刻画符号”与夏代纪事文字

二里头陶尊“刻画符号”与夏代纪事文字作者:蔡运章李迎年来源:《寻根》2022年第01期2019年10月21日,在二里头遗址发掘六十周年之际,《人民日报》以《揭示古老文明的无字天书》为题进行报道。

二里头文化是否真的是“无字天书”,二里头遗址是否发现夏代的“纪事文字”,这是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

1981年,该遗址出土的一件小口陶尊的肩部就明显刻有3个“符号”。

二里头陶尊“符号”的发现和探索考古发掘者在《偃师二里头遗址1980-1981年区发掘简报》中指出:这件编号为81yLT22⑤:2号的陶尊,为“侈口尊,泥质灰陶。

口较小,有颈,沿外侈,广肩,腹急收成小平底,饰绳纹附加堆纹,肩部划有目状纹及勾形纹。

口径20.5厘米,高30.5厘米”(《考古》1984年第7期)。

李学勤先生针对陶尊肩部右侧的“目状纹”指出:“它是由圆转流动的弧线构成的,右端略呈向下弯曲的尖角形,左端为向下卷钩的螺线形,图形中央有一圆点……或许有人会把整个符号看作眼形,中央圆点是睛珠,这同符号的轮廓实不相符。

同时要注意到,‘臣’字形的眼,直到商代二里岗上层还不曾流行。

”(李学勤:《二里头陶器的一个奇异符号》,载《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由此可见这个“奇异符号”构形的基本特征。

他也注意到这个“奇异符号”与甲骨文、金文“臣”字的有机联系。

他还特别指出,“类似的符号”在20世纪30年代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一件椭圆形黑陶杯上已“发现过”。

在陶杯的外口沿上有“锯齿形纹饰在口沿上分布成一圈,而有两处不完全相对的缺口,各刻有一串符号”。

这种在花纹间刻画“符号”的现象,在“良渚文化器物”上“屡见”不鲜。

这件“陶杯上的符号,有两个彼此相同”,即二里头陶尊线图上行自右数第二个符号和下行自右数第五个符号。

这两个符号右端尖锐,左端钩卷,正与二里头小口尊上的符号相似,只是没有中间的圆点。

良渚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尽管在时间、空间上均有距离,符号的相似未必全出偶然。

文明史视野中的大汶口文化陶文

文明史视野中的大汶口文化陶文

文明史视野中的大汶口文化陶文【摘要】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的研究,一直处于全国史前文化的领先地位,无论在考古发掘还是综合研究方面均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

从大汶口文化陶文研究入手,通过对山东地区大汶口文化陶文的分析总结,客观、全面地探索这一历史时期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的内容,使我们看到了古代文明的火花。

【关键词】大汶口文化;陶文;文明起源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发掘的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和确立是新中国史前考古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

大汶口文化的绝对年代经过树木年轮校正为公元前4494年~公元前1905年。

本文以其共性和叠压关系为基础,将其归纳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年代距今约6300~5500年,中期距今约5500~5000年,晚期阶段距今约5000~4600年 [1]。

中期阶段又可细分为三段,晚期阶段可再分为四段。

一、大汶口文化陶文出土情况概述甲骨文、金文等象形文字之前是文字情况尚不明晰,但史前陶器刻划符号为文字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如果要了解当时人类的生存状况和文明进程,这些古代遗留下来的信息符号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出土的大汶口陶文均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目前共发现大汶口陶文30余例。

其中,陵阳河遗址13个,大朱村遗址5个,杭头和前寨遗址各有1个,都出自于大汶口晚期的后一阶段,绝对年代在距今约4800~4600年之间。

诸城前寨遗址:1973年,在遗址调查中,采集大口尊陶片上发现有残缺不全的刻划符号,仅存部分是下部五山峰的右半边和中部火的右半边,左半边和上部的“日”缺失。

前寨遗址出土的虽然残缺不全,但从仅存部分可知,此符号也存于陵阳河遗址。

杭头遗址(位于陵阳河遗址之东2公里):m8出土大口尊上有1枚刻符“”,与陵阳河出土“”的相同。

此外,日照尧王城遗址、丹土遗址也先后发现了4件刻有大汶口文化陶文的陶片标本。

从陶文的出土情况分析,发现刻划符号的遗址均距离陵阳河不远的地方,属于同一个文化区,甚至是同一个氏族、家族。

陶寺遗址扁壶朱书符号之谜

陶寺遗址扁壶朱书符号之谜

陶寺遗址扁壶朱书符号之谜周戊丁陶寺扁壶朱书符号,是1984年春季由第一代陶寺遗址考古队发现的。

据原在中科院考古所山西工作队任职、主持襄汾陶寺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的高炜研究员的回忆:1984年春季,在陶寺遗址居住址第Ⅲ区的一座陶寺文化晚期编号为H3403的灰坑里出土了一件残碎的陶扁壶。

这种正面鼓腹背面平腹的灰陶汲水器,在陶寺遗址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用器。

但就在这件不起眼的残破陶器上,竟赫然有朱红彩笔描的笔画痕迹,扁壶残器沿断茬涂朱一周。

当确认陶器上有朱书文字后,队内同仁都非常惊喜。

但是经高天麟、李健民先生对该坑出土陶片一一检视,又把填土全部筛过以后再也没有新的发现。

(高炜:《陶寺出土文字二三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3期,2002年1月)有朱书符号的扁壶出土以后,陶寺工作队把扁壶带回北京,好长时间没有对外公开过,这是陶寺扁壶朱书符号的第一个让人迷惑之处。

按照考古常规,文物出土整理后要写发掘报告的,但是陶寺遗址的几次发掘报告中却没有关于扁壶朱书的报道。

只是高天麟在1986年召开的晋文化研究座谈会上做的《陶寺遗址七年来的发掘工作报告》中提到了“残扁壶的腹壁上有毛笔朱书的字迹,其中文字清晰可辨”(《晋文化研究座谈会纪要》,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86年)根据高炜先生的回忆,当时大家都认为扁壶正面的符号是“文”字,背面的符号不识。

是因为背面符号不识而不公布发掘结果,还是谨慎过余的考古同仁要等到研究出结果才准备公布?不得而知。

从中国的考古历史来看,1987年舞阳贾湖遗址(距今7500-8500年之间)出土的龟甲刻符、石陶器刻符在发掘报告中都是同其它发掘结果一起公布的,当时贾湖的甲骨除了“目”字外也是几乎不识的。

(河南省文物所:《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一期)西安半坡遗址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发掘的,出土的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113个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是1963年公布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第186页,文物出版社,1963年)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器符号是1983年公布的(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978-1982年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3年第11期)。

古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不是原始汉字

古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不是原始汉字

古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不是原始汉字主要内容:关于汉字的起源,一直都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古今众多学者对此各有不同的看法。

但最近几十年由于中国考古界的发现,有不少学者提出,古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很有可能是原始汉字。

这种说法究竟是不是正确的呢?本文将围绕此观点展开讨论。

关键字:汉字的起源刻画符号文字的使用,是人类文明一大进步。

汉字以象形文字为特征而在人类语林中独树一帜,它在文字、语言上的优点,也正在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汉字起源于何时,又是谁创造的,至今并没有一致的说法。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 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则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所以很多学者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偏向于认为,殷墟甲骨文,又称“卜辞”,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是中国汉字的起源。

而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安阳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下文我们将根据不同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来具体分析。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种考古学文化的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贾湖遗址,被确认为中国二十一世纪一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其考古成果在世界具有非常大的震憾力。

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垂青史册。

经专家鉴定,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

探索良渚文化

探索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一、什么是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环钱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

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

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

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

二、良渚古城遗址的发掘1936年,杭州古荡老和山在建造杭州第一公墓时,出土了一些石器。

当年5月底,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和吴越史地研究会合作对遗址进行试掘。

在西湖博物馆从事地质矿产工作的施昕更敏锐地发现,有几件器物看上去很熟悉,尤其是一种长方形有孔的石斧,他在杭县北乡良渚一带见过。

于是,施昕更向当时西湖博物馆馆长董聿茂汇报后,在馆里同意和支持的情况下,他开始主持对良渚遗址进行正式的田野考古发掘。

11月3日那天,施昕更在良渚镇附近棋盘坟的干涸池底,发现了一两片“黑色有光的陶片”,这个重大发现令其激动不已。

从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考古发掘共进行了三次,获得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等实物资料,同时经调查“发现了以良渚镇为中心的十余处遗址”,从科学发掘的角度确认了良渚一带存在着远古文化遗存。

由此有了第一手考古发掘资料后,施昕更完成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

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称。

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的发掘,使人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一次在典型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玉礼器,将长期被视为“周汉古玉”的良渚玉器放回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年代坐标,自此,长期以来笼罩在良渚玉器上的神秘面纱被撩开了。

2007年,考古学家又发现以莫角山宫殿为中心的四周还有一圈环绕的城墙。

这个大发现标志着在七十年考古历程中,继发现良渚遗址、命名良渚文化后的又一个重要的阶段——确立了良渚文明。

良渚文化陶罐上的动物是

良渚文化陶罐上的动物是

良渚文化陶罐上的动物是良渚文化陶罐上的动物是指在中国古代良渚文化时期所出现的动物纹饰。

良渚文化是中国最早的城市文明之一,距今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左右,在浙江杭州的良渚遗址发现了大量与良渚文化相关的遗迹和文物,其中一大特征就是陶器上的动物纹饰。

良渚文化陶罐上的动物主要以狮、凤、龙、蛟、蝮等为代表,这些动物在良渚文化时期被视为神圣的象征。

由于良渚文化时期的人们相信动物有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将这些神圣的动物纹饰刻画在陶罐上,以期带来庇佑和祝福。

首先,狮子在良渚文化陶罐上出现频率较高,狮子在中国文化中一向被视为勇猛、威武的象征。

狮子通常被刻画为四爪踏地,张牙舞爪的形象,寓意着勇猛无畏的精神。

狮子的形象也常见于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玛瑙器等其他文物上,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狮子的敬仰和崇拜。

其次,凤凰是另一个常见的动物纹饰,凤凰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

凤凰是神鸟之一,传说中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使用凤凰作为象征。

因此在良渚文化时期的陶罐上出现凤凰图案,预示着幸福和吉祥。

龙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神兽之一,也是良渚文化陶罐上常见的动物纹饰。

龙被认为是云雨的象征,有着统治水的力量,因此成为古代文化中最有权威的形象之一。

在良渚文化时期,龙纹饰常出现在重要的陶器上,象征着权威和尊贵。

蛟和蝮这两种动物在良渚文化陶罐上的纹饰中少有提及,但它们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蛟是中国神话中的龙子,被认为是会带来好运和财富的神奇生物。

蝮是一种毒蛇,在良渚文化时期被视为能够将邪恶力量驱散的保护神。

总的来说,良渚文化陶罐上的动物纹饰不仅展示了当时人们对动物的崇拜和赞美,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

这些动物形象承载着人们对神圣、勇气、权威和吉祥的向往,也为后世的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今天,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陶罐上的动物纹饰,更加深入地了解良渚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该时期人们对自然和神秘力量的独特认识和感悟。

良渚文化文字解读

良渚文化文字解读

良渚文化文字解读
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名。

良渚文化距今约5100—4020年,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环太湖流域,南自浙江的钱塘江,北至江苏中部,西到茅山、东达东海的舟山群岛。

良渚文化是一座瑰宝,展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建筑、农业、制陶和纺织等方面的辉煌成就。

然而,良渚文化的文字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没有得到完整的解读。

良渚文化的文字被刻在陶器、玉器等文物上,称为“良渚文字”。

这些文字符号包括直线、弧线、三角形等几何形状,以及人物、鸟兽、草木等图案。

虽然这些符号和图案在考古学上已经得到深入研究,但是它们的具体含义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

一些专家认为,良渚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它们通过图形表达具体的意义。

例如,“龙”字由一个直线和一个弧线组成,代表了龙的形象。

但是,这种解释并不完全正确,因为良渚文字中有很多符号和图案并不直接对应于现实中的事物。

另一种解释认为,良渚文字是一种原始的密码,它们通过特定的排列和组合来传递信息。

这种密码可能被用于传递重要的信息,例如宗教仪式、军事行动等。

然而,这种解释也缺乏足够的证据和支持。

总之,良渚文化的文字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才能得到完整的解读。

尽管如此,良渚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成就已经足以使它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良渚黑陶罐上的刻符记载的故事

良渚黑陶罐上的刻符记载的故事

良渚黑陶罐上的刻符记载的故事
良渚文化黑陶罐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文物之一,上面刻着许多神秘的符号和图案,其中一些刻符记录了古代的故事。

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良渚文化黑陶罐上的刻符主要是用来记录商代时期的人事、政治、军事和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有一种刻符是“人鱼”,代表神话中的水神和水怪。

据说,在古代,当地的水源枯竭时,人们会为了祈求水神降雨,祭祀这些“人鱼”。

而在商代时期,这种祭祀活动往往与政治权力和财富有关,因此“人鱼”符号也被认为是商代贵族的象征。

另外还有一种刻符是“羊”,据考古学家研究,这种符号是商代时期用来记录俘虏和战利品的标志,也是古代宗教灵兽的象征。

在商代社会中,战争往往是各个国家争夺领土和资源的主要手段,因此“羊”符号也被认为是商代权力和军事力量的象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刻符记录了人类和天上之神之间的互动,包括祈求宽恕和神的保佑等。

这些记录让我们更加了解古代人类的思想和宗教信仰。

良渚文化名词解释

良渚文化名词解释

良渚文化名词解释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

年在浙江杭县(现属余杭县)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

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年至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年发现浙江吴兴年发掘了具有代表性的良渚遗址。

良渚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当时被认为与山东的黑陶相类似,因此,也称作龙山文化。

年,有人把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三区,并指出杭州湾区的文化相与山东、河南的有显著区别。

年,有人认为浙江的黑陶干后容易褪色,没有标准的蛋壳黑陶,在陶器、石器的形制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于年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现经发掘的重点遗址,还有江苏吴县草鞋山和张浦赵陵山、武进寺墩,浙江嘉兴雀幕桥、杭州水田畈,上海市上海县马桥、青浦区福泉山、浙江余杭莫角山等。

良渚文化以早期的赵陵山和张陵山,中期的瑶山和反山,晚期的寺墩和福泉山最为典型。

历史时期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年。

《鶡冠子》记载说“成鸠氏之国……兵强,世不可夺”,实际上就是说良渚文化集团的武力强大,天下无敌。

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刻划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的前奏。

专家们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良渚文化发展分为石器时期、玉器时期、陶器时期。

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

良渚文化玉器,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时期中国乃至环太平洋拥有玉传统的部族中,独占鳌头。

大汶口陶孽文字及其相关问题

大汶口陶孽文字及其相关问题


引 言
大汶 口文 化是 分 布于 黄河 下游 地 区的新 石器
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 距今约 6 2 0 0— 4 6 0 0年。它前
承北 辛文 化 , 后接 山东 龙 山文化 , 以山东 泰安 为 中 心, 遍及 整个 山东 半 岛及 江苏 、 安徽 北部 和河 南东
部等地区。
在 大汶 口文 化 的遗 物 中 , 有 一种被称 为“ 陶
莒 灭 于齐 。
楚 国男子 姓 名 为芈 戎 , 女 子嫁 归秦 国 为官 则
典籍《 春秋》 《 左传》 所记 , 除邛不 见与莒有交 往 外, 其余 7国则或 同姓或通婚或盟会或间有战事 。 可见 , 莒与 江淮诸 国交往 密切 。 又据《 史记 ・ 六国年表》 记载鲁悼公三 十六
期。
1 29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 0 1 3年第 1 期
成 为 中国文 化史上 的千 古之谜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物象文字 。 这 种 习俗 和 称 呼 , 在 先 秦 两 汉 文 献
值得注意的是 , 大汶 口陶缸上 的“ 图象文字 ” 与 远古 器物 上 的 “ 刻画符号” 一样 , 它们 “ 大 多 是
独 立存在 的 , 即每器 只有 一个 符号 , 或者 器上一 个 特 定部 位上 只有 一个 符 号 , 难 于证 明 是记 录语 言 的文字 ” ①。至 今 “ 我们丝 毫没 有掌 握 它们 已经 被
用 来记 录语 言 的证 据 ” ②。 由于 这些 “ 原始 文 字 ” 的年代 久远 , 它们 是 否 就 “ 是 记 录语 言 的文 字 ” ? 它们为 什么 会刻 画在这 些特定 的器 物上 ?如何 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