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小故事
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孩子成功的必备能力教室里坐着几十个年仅4岁的小孩,每个孩子面前都放着一块果汁软糖。
老师告诉他们:等他离开后,大家可以去吃放在桌子上的那块软糖。
但是,如果谁愿意先不吃,等到老师办完事情回来再吃,谁就会多得到一块果汁软糖。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能够坚持等老师回来再吃他就可以吃到两块果汁软糖。
面对糖果的诱惑,部分孩子决心熬过“漫长的”等待时间。
为了抵制诱惑,他们或是闭上双眼,或是把头埋在胳膊里休息,或是喃喃自语,或是哼哼唧唧的唱歌,或是动手做游戏,或是干脆努力睡觉。
凭着这些简单实用的技巧,这些小家伙们勇敢的战胜了自我,最终得到了两块糖的回报。
而那些性急冲动的孩子几乎在老师走出教室的瞬间,就立刻去抓取冰箱用哪一块放在桌子上的软糖了。
大约12——14年后,当他们进入青春期时,这些孩子在社交和情感方面的差异已经非常明显。
那些在4岁时就能够为两块糖果等待的孩子,显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较高的效率以及较强的自信心。
他们能够更好的应付挫折和压力,他们不会自乱阵脚、惶恐不安,不会轻易崩溃。
因为他们具有责任心和自信心,办事可靠,所以普遍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
但是,那些当年经不住诱惑的孩子,其中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显然缺乏上述品质,心理问题也相对较多。
社交时,他们羞怯退缩,固执己见又优柔寡断;一遇到挫折就心烦意乱,把自己想的很差劲或一文不值;遇到压力往往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这就是著名的“成长跟踪实验”。
心理学家米切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斯但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跟踪研究,从他们4岁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
这个实验的最终结果表明孩子当初做出怎样的选择不仅从一种角度反映出他的性格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未来的人生道路。
从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孩子的“延迟满足”的能力。
可是,今天的孩子大多却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了,而是“即刻满足”型的孩子,想要什么就必须马上得到,否则就会大哭大闹,搅得家人不得安宁。
培养孩子自控力: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习时坐得住
培养孩子自控力: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习时坐得住看到孩子经常管不住自己,总想着多玩一会儿,再看一会儿电视,拿起手机、PAD就不愿放下,学习的事能拖就拖。
好不容易坐到桌子前,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写作业,说话、走神、玩橡皮,磨蹭半天也做不完,背两遍课文就开始烦躁,遇到难题总想放弃...如果孩子这样没有自制力,哪个家长不为孩子的未来感到焦虑?我们不是一定非要孩子有多么突出的成绩、未来取得多大的成就,但是孩子总得学会不放纵自己,学会为自己的未来付出努力呀。
对于孩子来说,要获得能够应对未来各种挑战,实现人生价值和取得成就的知识和能力,就需要有动机和目标感,需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也需要抵御诱惑的能力。
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上总是会遇到很多诱惑,有的人总是习惯于“即刻满足”,为了现在眼前的东西,放弃长远目标;而有的人则可以对眼前的诱惑说不,从而能够实现更有价值的目标。
从棉花糖实验说起上世纪60、70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米歇尔,招募了653名四岁的孩子进行了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实验。
研究人员把孩子带进房间,在孩子面前放着一颗棉花糖。
然后研究人员告诉孩子:我要出去一会儿,这颗糖,你可以选择现在就吃掉它;或者,如果你能等到我回来再吃的话,我会再给你1颗棉花糖,那样你就可以得到2颗棉花糖。
60年代,棉花糖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有特别大的吸引力。
这些孩子能不能忍住想吃棉花糖的冲动?他能够为了再得到1颗棉花糖这个终极目标而进行自我控制,克制住马上要吃掉眼前的棉花糖的冲动吗?结果,2/3的孩子等待期间吃了棉花糖。
有1/3能够成功的控制住自己对棉花糖的渴望,等到研究者回来得到2颗棉花糖。
实验到这还没有结束,真正让这个实验成为心理学经典实验的原因是,20年后米歇尔对这些参加过实验的孩子进行追踪调查。
结果发现,当年在延迟满足能力上好的孩子,他们20年之后的成绩更好,在社会上表现的也更成功。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也叫延迟满足实验。
教育案例:“延迟满足”会使孩子获得什么
教育案例:“延迟满足”会使孩子获得什么案例背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吃加餐的时候,老师要求孩子们先入厕洗手,但经常有个别的孩子等不及,会趁老师不注意先下手为强,便会有孩子告状说:“老师妈妈,XX已经拿点心吃了!”“XX已经拿苹果吃了!”,诸如此类的现象常有发生。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也常有发现:如果家长不给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好吃的食物,有的孩子便会哭闹不止,大发脾气,还有的孩子甚至会坐在地上蹬着腿不依不饶,以此“威胁”家长以便达到目的。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尤其是‘四.二.一’结构的家庭教养模式,使家长对孩子可以说是百依百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
时间一长,孩子便没了耐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看到喜欢的玩具就抓住不放,看到想要吃的东西就嚷嚷着要这、要那,一旦不能满足,便马上大哭大闹,大发脾气,家长们也往往在孩子的哭闹声中束手就擒、有求必应。
长久以往会影响幼儿健全人格的塑造。
幼儿时期是心理萌芽的关键期,是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抵制诱惑、克服任性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能够培养孩子做到克制自己、学会等待?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怎样处理?是简单的制止?还是找出有效的对策?这是我们教师应当急于思考的问题。
案例描述:根据孩子们出现的问题,我组织了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馋馋的嘴巴》,活动开始我用情境导入法,引导孩子们体验馋的感受。
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盘彩色巧克力豆,请孩子们一起看一看是什么颜色,闻一闻是什么味道。
然后我问孩子们:“现在你看到这么好看颜色的巧克力豆,闻着这么香香甜甜的味道,你最想干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想吃!”我又接着问:“知道很想很想吃的感觉叫什么吗?”玉玉抢着回答:“叫馋!”。
我笑着肯定了玉玉的回答。
然后不动声色地将每个孩子面前的小盘子里放了一颗巧克力豆,便利用课件绘声绘色的给孩子们讲起《小羊嘟嘟》的故事,旨在通过故事,引导孩子们学习克制“馋”的诱惑方法,体验延迟满足带来的收获。
延迟满足名人事例
延迟满足名人事例注:延迟满足,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为了长远的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需要的满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
1、姜子牙姜子牙就是姜太公,姓吕,也叫吕望、姜尚。
也称作太公望。
姜太公年轻的时候命途多舛,百事乖张不顺,连做个小买卖干面粉生意都做不成。
可开张的了,一开面粉柜子,一阵风就把面粉吹得无影无踪,姜子牙只能认倒霉。
姜太公到了八十多岁仍然一事无成,须发皆白。
但他始终没有灰心。
姜太公韬略很深,可是看到纣王是个昏君,于是弃纣王而去。
为求明主,坐在渭河旁用直钩钓鱼,意为愿者上钩,实在是钓人,是在极具耐心地等待有德之君。
终于时来运转了,"周文王访姜尚,周室大振。
"文王姬昌非常敬仰信任子牙,访遍渭水才得到隐士姜尚的,姜子牙也不负文王,用了平身的本事,帮助明主周文王建立了周朝。
姜子牙因功被封在靠近大海的齐地,是齐国的开国之君。
2、勾践勾践是成语"卧薪尝胆"的主人公。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治理下的越国和夫差治理下的吴国虽然都曾断发文身,又同处在江南水乡、会稽山脉,却是地地道道的冤家死对头,从来没有过什么"吴越一家"亲。
在战略态势上,勾践曾胜过吴国,但是后来被夫差打败,被迫投降。
勾践无奈之下与妻子作为吴王人质,卑身下气侍奉吴王,甚至亲自品尝吴王的粪便禀告吴王的病情,以解除吴王的怀疑。
他不忘复国之志,天天睡草席,尝一只苦胆。
后来向吴王献上越姬西施郑旦,让吴王迷乱宫闱,终于击败吴国,一雪旧耻。
勾践晚年迫害功臣,杀了大臣文种,另一个大臣范蠡远走他乡。
3、范雎历史上被文人们亲切地称为"范叔",带有深切地同情。
有"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之句。
魏国派须贾、范雎出使齐国,出身魏国的范先生本来想有一番作为。
齐王重范雎之才,赐给他银子,而没有给须贾,被魏国大臣须贾嫉妒。
须贾诬范雎暗通齐国,将范雎一阵毒打,扔进茅厕,奄奄一息。
推迟满足感--少有人走的路
推迟满足感从书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最重要的方法。
所谓自律,就是要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自然而然,自律有四大原则,即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而今天,我要讲的就是推迟满足感。
提出“情商”概念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找来一批四岁的孩子,给他们每人一颗糖,并告诉他们若能等到主持人回来再吃这块糖,他们就会得到多一块。
戈尔曼悄悄观察,发现有的孩子只等了一小会儿,便不耐烦了,迫不及待地把糖塞进了嘴里,而有的孩子则会很有耐心,而且很有办法,想出做游戏啦,讲故事之类的种种方法拖延时间,分散注意力,最终坚持到了主持人回来,得到了第二颗糖。
如果试验到此结束了,那也只能说明小孩贪吃罢了。
而富有戏剧性却又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是,戈尔曼通过对这批孩子14岁时和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表现的跟踪调查,发现晚吃糖的孩子数学和语文成绩比早吃糖的高出120分,而且意志坚强,更经得起苦难和挫折,更容易取得成功。
尽管我们不知道美国的120分是个什么概念,但总的来说,就更优秀吧。
一个看似简单的例子,对人的欲望满足的天性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随着人的长大,欲望也就不断地增加,无欲无求可能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而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想法却是每个人心里最华丽的梦。
人总是如此,总希望一点的付出甚至是没有付出就能得到很多的回报,如果回报不多,那就立即得到收获吧,没有收获,给我个结果也好。
这样的想法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拖延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明明有作业要做,却总是先拿出手机,先刷动态,再逛人人,觉得时间充裕,还来段视频。
每次都想,就一下下,看玩就干正事,结果就有了一整晚的看手机。
明明要减肥,但每天早上,总能找到一个心安理得的理由再睡一会儿,再推迟一天,每次走到雪糕店,我们都有减肥前的最后一个。
都是拖延症惹的祸,想要治愈拖延症,就要自律,而自律,首先要推迟满足感,那么,如何推迟满足感呢?1.要事第一。
关于孩子延迟满足的经典故事
关于孩子延迟满足的经典故事在一个寂静的午后,美国德克萨斯州一所小学里有8名小学生被老师带出教室,来到了旁边一间很大的屋子里。
正当学生们好奇时,老师领着一个陌生人走了进来。
这个人一脸和蔼地来到孩子们中间,给每个人都发了一粒包装精美的糖果,并告诉大家:“这糖果是属于你们的,可以随时吃掉。
但如果谁能坚持到我再次回来时才吃,就会得到两粒同样的糖果作为奖励。
”说完,他和老师一起转身离开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糖果对孩子们的诱惑也是越来越大,有一个孩子坚持不到3分钟就放弃了,他忍不住剥掉了糖纸,把糖放进嘴里并发出“啧啧”的声音。
受他的影响,有几个孩子也坚持不住了,他们终于成了诱惑的俘虏。
但仍有几个孩子在千方百计地控制着自己,并成功抵抗住了对糖果的欲望。
过了二十分钟后,陌生人终于回来了,并且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那些付出等待的孩子如期得到了应有的奖励。
这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的一个名叫“延迟满足”的心理实验。
延迟满足是指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缓或者放弃较小的满足。
后来,沃尔特米歇尔教授对这些孩子整整跟踪研究了20年。
他发现能够在“延迟满足”实验中坚持下来的孩子,各科的成绩要比那些熬不住的学生高,走向社会以后,他们取得成功的概率也比其它孩子高得多。
生活中总会有很多的诱惑,我们又何尝不是实验中的小孩呢。
当我们计划下班回去做家务后,再看电影视频,但是往往我们下班回家后感觉很累便直接点开视频,短视频一看便是半小时以上,之后想想就点个外卖吧。
或者上班面对较难的任务时,想着先看会微博新闻放松下,等会儿再干,结果一看时间过了半天。
诸如这类有很多,人们总会先满足自己的愉悦感。
我们需要看到生活中的那些诱惑,学会控制自己,清楚延迟满足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满足,循序渐进、稳打稳扎才能稳住高台。
同时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从小开始教育孩子延迟满足的道理,并对孩子做出一定的包容,毕竟延迟满足,成绩也是需要慢慢来的嘛。
关于延迟满足的经典故事
关于延迟满足的经典故事1. 曾经有个小孩叫明明,家里给他买了很多糖果。
哇,那可是一大堆甜蜜的诱惑呀!但妈妈跟他说如果能忍住一周不吃,周末就会给他更多。
明明纠结啊,那些糖果就好像在向他招手。
这像不像我们有时候面对眼前的享受和未来更大的收获之间的纠结呀?最后,明明真的忍住了,周末得到了更多糖果,他开心极了。
我觉得呀,这就是延迟满足的力量!2. 你们听说过小张的故事吗?他一直想要个最新款的手机,那手机多酷炫啊!可他忍住了立刻去买的冲动,而是努力工作攒钱。
这不就跟咱们忍住不买那些不必要的东西,为了更大的目标而努力一个样吗?几个月后,他用自己攒的钱毫无压力地买到了手机,那种满足感简直爆棚!所以说,延迟满足太重要啦!3. 有个叫小芳的女孩子特别想要一条漂亮的裙子,但那条裙子可不便宜呢。
她的朋友们都劝她赶紧买了算了,但小芳没听。
她选择先努力工作赚钱。
这多像我们面对自己渴望的东西时的挣扎啊!后来呀,小芳不但买到了裙子,还剩下不少钱,她能不开心吗?这就是延迟满足带来的惊喜呀!4. 小李一直梦想去一个很美的地方旅行,但是他没有马上出发。
而是先默默地工作、攒钱。
感觉就像我们有时候为了一个大梦想而默默努力一样呢。
终于有一天,他带着充足的钱踏上了梦想之旅,那感觉简直太爽了!这足以证明延迟满足真的能带来更美好的结果呀!5. 有个学生叫小王,看到同学们都在玩游戏,他也特别想玩。
可是他知道自己还有重要的考试。
这不就像我们也会被一些即时的快乐吸引,但又要为了长远考虑而忍住嘛。
结果呢,小王忍住了玩游戏的冲动,努力学习,最后考出了好成绩,那时候的他别提多自豪了!延迟满足真的很牛啊!6. 还记得老赵的故事吧?他特别喜欢吃高热量的食物,可他知道这对身体不好呀。
所以他忍住了嘴馋,选择健康饮食和运动。
“延迟满足”,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
“延迟满⾜”,孩⼦成长中的必修课司空见惯的事实博博5岁了,⼀直被家⼈呵护在掌⼼。
这天,博博和爸爸路过商城的玩具柜台,博博看上了⼀个变形⾦刚,他⽴刻抱在怀⾥⾮要爸爸买给⾃⼰。
因为家⾥已经有好⼏个变形⾦刚了,这个只是颜⾊不同⽽已,爸爸觉得没有买的必要。
然⽽,博博却怎么也不肯⾛,他⼤声叫喊着:“我就要!不给我买的话就是坏爸爸!”爸爸拽着博博的胳膊想把他拉⾛,但博博却使劲朝反⽅向⽤⼒,最后⼲脆就势倒在了地上,⼜哭⼜闹起来。
爸爸虽然⼼中满是恼怒,但架不住博博的折腾,忙把售货员叫过来开票,最终买下了变形⾦刚。
此时,博博⼀⾻碌从地上爬起来,抱着变形⾦刚欢快地向前跑去,爸爸⽆奈地叹了⼝⽓,⼀路⼩跑地跟在博博⾝后。
及时满⾜会丧失孩⼦的幸福感孩⼦⽣来就是⼀张⽩纸,他们所具备的各种情绪、情感和能⼒,都是在后天与⼈和环境的互动中学习来的。
博博的爸爸及其⼀家⼈在过度满⾜孩⼦的物质需求时,却忽视了孩⼦重要的⼀课——延迟满⾜,以⾄于孩⼦没有学会等待、忍耐、抗挫。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中对孩⼦的⽗母这样说过:“你知道⽤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得到痛苦吗?这个办法就是:百依百顺。
”在家长的百依百顺中,孩⼦性格会变得冲动、急躁、任性、缺乏耐⼼,以⾃我为中⼼,⽆法感受别⼈的⾟苦和付出,今后做事情容易只凭兴趣,有始⽆终;随时随地⽆论⼤⼩愿望都能得到及时满⾜,会使孩⼦丧失了对幸福的感受,更不会珍惜得到的⼀切。
专家建议美国著名⼼学理家⼽尔曼对⼀群4岁的孩⼦做过⼀个关于“延迟满⾜”的实验,结果证明:那些更善于调控⾃⼰情绪和⾏为的孩⼦,拥有更好的⼼理健康⽔平和更⼤的未来成功的希望,⽽不善于控制的孩⼦则表现出孤僻、固执和缺乏抗挫折能⼒。
帮助孩⼦形成控制、调节⾃⼰的情绪和⾏为的能⼒是需要遵循⼀定的规律和⽅法的,⼀味地满⾜对孩⼦是不利的,但过度控制和压抑孩⼦的合理欲望同样也会给孩⼦的⼼理造成损伤,在帮助孩⼦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按以下的⽅式⽅法进⾏。
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最易为孩子埋下焦虑种子有的家长担心,孩子的需求太容易得到满足,会不懂得珍惜,长大后也没有自己努力奋斗的动力。
比如孩子要学古筝,为了让孩子对学古筝更有兴趣和恒心,故意拖延,等孩子反复哀求、保证一定好好学的时候才给买。
这样得到古筝后,孩子会异常珍惜这个机会,认真学习。
人类包括动物确实有这个集体无意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要。
比如农场主为了把发霉的草让羊吃掉,故意把草堆在栅栏外面,同时把栅栏的空隙留得大一点,羊努力一些,头就能钻过去。
果然,羊群放着新鲜草不顾,争先恐后伸长脖子钻过栅栏把发霉的草吃光。
同样的,一些老板也会使用这种激励招数,画一张很大很诱人的饼,让员工过度付出,收入却很少。
员工越付出,越觉得亏,但越亏,就会更付出,以期待有朝一日把大饼赚到手,如赌徒一样的心态,被人玩弄于掌心;还有婚恋网站上一些专门骗财偏色的人,也是利用人的这种心理,让女人不断付出。
而那些幼时经常被及时满足的人,墙上的饼没有太大诱惑力,他们会理智的衡量付出与收益,有梦想有激情但不会活在别人编织的梦幻泡沫中,骗财骗色的招数对这样长大的孩子更是没有用。
父母今天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也就决定了明天别人怎么对待你的孩子。
做为爸爸,如果你希望女儿将来嫁给一个真诚愿意为老婆付出的好男人,那就从现在开始,真诚爱护你的女儿。
孩子真的如大人所想象,太容易得到满足,就不会珍惜享受了吗?每个母乳过的妈妈,都体验过婴儿饥饿啼哭,乳房及时送上,婴儿吸允着奶头,那无比享受和满足的表情吧,真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当下。
而那些定时哺乳的妈妈,则经常感觉,婴儿如吸血鬼一般好像要把自己吸干,甚至会咬伤奶头。
如果妈妈不是按照孩子的需要哺乳,孩子经常处在得不到的恐惧和愤怒当中,等终于得到乳头的时候,拼命吸,吸到自己吃撑为止;同时对乳头充满愤怒,攻击乳头,甚至故意吐奶(不是泛奶),以表达自己的愤怒。
这样的过程,妈妈和孩子,都丧失了哺乳的乐趣,母婴关系也扭曲痛苦。
用心观察孩子的父母就会发现,孩子经常活在当下,天然会享受当下的乐趣,不管是一片烂树叶,还是价值几千块的水晶叶子,孩子都能玩得很专注,玩够了就会放下。
孩子延迟满足的案例
孩子延迟满足的案例1. 小明的父母在他小的时候,经常给他买各种玩具和零食。
然而,随着他长大,他开始变得不满足于这些物质的满足。
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开始鼓励他去追求更加有意义的事情,如学习、参加社交活动等。
虽然一开始小明很不习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学会了延迟满足,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而不是片刻的享乐。
2. 小红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孩子,但她的父母并不赞成她从事音乐方面的学习和活动。
他们认为音乐只是一种消遣,对孩子的未来没有太大的帮助。
然而,小红坚持自己的梦想,她通过坚持练习和参加各种音乐比赛,逐渐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最终,她成功地获得了一份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父母也意识到了延迟满足对于孩子梦想的重要性。
3. 小杰是一个非常喜欢电子游戏的孩子,他经常整天沉迷于游戏中,忽视了学习和社交。
他的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决定限制他玩游戏的时间,并鼓励他参加其他有意义的活动。
虽然一开始小杰觉得很不舒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发现游戏并不是他生活的全部,他开始关注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逐渐摆脱了游戏的束缚。
4. 小芳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她经常看到同学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和拥有各种时尚的玩具。
她很羡慕他们,希望自己也能有这些东西。
然而,她的父母告诉她,他们的经济条件有限,不能满足她的所有要求。
小芳感到很失望,但她逐渐明白了父母的艰辛,开始懂得珍惜和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她学会了延迟满足,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获得了一份奖学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5. 小明的家庭非常富裕,他从小就习惯了享受各种奢侈品和服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感觉到物质的享受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他开始追求一种更加有意义的生活,放弃了奢华的生活方式,转而投身于公益事业。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也找到了真正的幸福感。
6. 小红的父母经常给她买各种新款玩具和时尚衣服,无论她提出什么要求,父母都会满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红开始变得越来越不满足,她觉得这些物质的满足并不能带给她真正的快乐。
延迟满足,父母该做与不该做的
延迟满足,父母该做与不该做的你也许会问,延迟满足是怎么来的?宝宝有需要为什么不能及时满足,非要延迟呢?不管什么需要,都可以延迟满足吗?今天就来回答你的这些问题。
理论溯源1968年,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Mischel)在位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比英幼儿园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在32名成功参与了实验的宝宝中,最小的3岁6个月,最大的5岁8个月。
实验开始时,每个宝宝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
宝宝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会儿(15分钟)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
结果,有些宝宝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会儿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得到了第二块棉花糖。
在那之后,先后有600多名宝宝参与了这项实验。
这项实验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宝宝在什么年龄会发展出某种自控能力。
然而,追踪研究发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宝宝,SAT(美国高考)的成绩更优秀。
2011年,当初参加实验的宝宝已经步入中年,他们接受了最新的大脑成像检查,结果发现早年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大脑前额叶相对更为发达和活跃,而这个区域负责着人类最高级的思考活动。
于是人们兴奋不已,似乎找到了成功教育宝宝的法宝,于是,不管多大的孩子,不管什么需求,都要对其进行延迟满足。
概念厘清究竟什么是延迟满足呢?延迟满足指的是一种能力,是人为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进行等待的能力。
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劳拉?E?贝克(LauraE.Berk),在《儿童发展》这本经典心理学教材中,把延迟满足定义为“等待一个更适宜的时间和地点来从事一个诱人的行为或者获得一个欲望中的物体”。
也就是说,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就是在培养孩子对欲望进行克制、学会等待的一种能力。
理论需知许多人将延迟满足当作“育儿神器”,两个贾说在这里提醒各位,延迟满足要注意下面的几点。
孩子才是延迟满足的主体从概念可知,具备延迟满足能力的行为主体是孩子,指的是孩子具有延迟自身满足的能力。
延迟满足的实验或是典故
延迟满足的实验或是典故延迟满足的实验或典故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个体选择推迟即时的满足以换取更大的长期利益。
这一概念在实验和典故中都有所体现。
在实验中,有一项著名的研究被称为“马太效应实验”。
这个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密斯切尔(Walter Mischel)于1960年代进行的。
实验中,研究者给小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立即吃掉一块巧克力,或者等待一段时间后获得两块巧克力。
研究者离开房间,让小孩子们面对这个选择。
结果发现,那些能够推迟满足的孩子,长大后在学业、职业和健康方面都表现得更好。
这个实验成为了研究延迟满足的经典之作。
另一个经典的典故是关于希腊神话中的普罗克鲁斯。
普罗克鲁斯是宙斯的儿子,他被赋予了预知未来的能力。
一天,普罗克鲁斯遇到了两位女神,她们分别是“现在”和“未来”。
现在女神给了普罗克鲁斯一份美味的盛宴,而未来女神则提供了一份更加丰盛的盛宴,但需要普罗克鲁斯等待一段时间。
普罗克鲁斯选择了立即享受现在女神的盛宴,结果却导致了未来女神的愤怒,未来女神给了普罗克鲁斯一份更加糟糕的盛宴,后悔莫及。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延迟满足可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延迟满足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许多例子。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理财和投资。
许多人选择将钱存入银行,而不是立即花掉。
虽然在短期内没有享受到消费的乐趣,但通过积累利息和投资回报,他们可以获得更大的财富。
这种延迟满足的行为可以为个人带来更好的经济状况。
在学习方面,延迟满足也非常重要。
学生们常常会面临选择:是立即玩耍还是先完成作业和学习。
那些能够延迟满足,先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
在工作和职业发展中,延迟满足同样至关重要。
有些人可能会选择放弃眼前的高薪工作,而选择投入更长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
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有一些牺牲和困难,但通过坚持不懈和长期发展,他们可能会取得更高的成就和满足。
巧用“延迟满足法”
巧用“延迟满足法”作者:樱桃妈来源:《家教世界·V家长》2021年第03期和同事一起吃饭,她家3岁的娃说想喝水,因为没有马上喝到,就在地上打滚大哭,一声更比一声高。
好像在向妈妈示威,逼妈妈就范。
同事不理孩子,任他哭闹,等孩子哭得差不多了再去哄。
我问她为什么不马上哄孩子,同事说:“要延迟满足。
如果一哭闹就马上哄他,孩子不就惯坏了嘛。
”几年前,延迟满足教育理论确实很火,但这招真的好吗?延迟满足起源于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项“棉花糖实验”,规则是:1.孩子们可以马上吃掉面前准备好的棉花糖,但没有奖励。
2.如果能够等研究人员回来再吃,会额外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
3.等不及的话,可以按铃让研究人员返回,接着再吃掉糖,但同样没有奖励。
参加的孩子都在3-6岁之间。
这些小家伙有的捂住眼睛,有的背转身体,有的故意兜圈,有的还唱起歌来……总之,想尽办法抵制诱惑。
结果,大部分的孩子坚持不到5分钟,就会选择放弃。
只有20%的孩子忍到15分钟,得到了额外奖励。
据教授说,实验结束18年后,他们研究追踪发现,当年那些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未来的事业生活更容易成功。
不过之后的事实却是:“延迟满足”教育理论,被很多人误用了。
实验的基础是:让孩子自己选择。
但很多家长慢慢演变成:父母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就能够培养孩子自控能力。
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如果用不好,反而会延迟孩子的心智发育。
什么是真正的延迟满足呢?《养育的选择》一书中,认为“延迟满足”在发展心理学中,指的是人的一种能力。
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可以等待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再做想做的事,反映了自我控制或克制欲望的能力。
也就是说,真正的“延迟满足”其实是一种个人能力,并不单纯是“延迟满足孩子需求”的意思。
我认识的一个妈妈,坚持孩子哭闹绝不哄原则。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棉花糖实验中,对于什么时候吃棉花糖,掌握决定权的是孩子。
延迟满足的幸福观的作文素材
延迟满足的幸福观的作文素材
《延迟满足的小幸福》
哎呀呀,说到延迟满足,我就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我特别喜欢吃巧克力,那种香甜丝滑的味道呀,简直让我欲罢不能。
有一次,妈妈带我去超市,我一眼就看到了货架上那一排排诱人的巧克力。
当时我的口水就快流出来了,真的好想马上把它们抱回家。
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她说:“宝贝呀,如果你能坚持到周末再吃,那我就给你买一大盒。
”我心里那个纠结呀,一边是眼前就可以拥有的巧克力,一边是再等几天就可以得到更多。
我咬咬牙,决定试试延迟满足。
接下来的那几天,可真是难熬啊!我每天都会想着巧克力的味道,好几次都差点忍不住去偷偷翻出来吃。
但我还是忍住了,我不停地告诉自己,再等等,再等等就有更多好吃的巧克力啦。
终于到了周末,当妈妈把那一大盒巧克力递给我的时候,哇,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简直爆棚啦!我开心地抱着巧克力,感觉这等待太值得了。
从那以后,我好像慢慢懂得了延迟满足的意义。
就像有时候我们想要的东西,如果能稍微忍耐一下,最后得到的时候会更加快乐和幸福呢!嘿嘿,延迟满足,真的能带来不一样的幸福呀!。
忍住了,别偷吃,延迟满足实验
忍住了,别偷吃,延迟满足实验忍住了,别偷吃2013-10-20 小红猪科学松鼠会作者:Jonah Lehrer 译者:So 随心,tantuyu 19世纪60年代后期,留着长长棕色头发,四岁的卡罗琳·韦斯(Carolyn Weisz)被请进了斯坦福大学Bing 幼儿园的一间“游戏室”。
这房间跟一个大的储藏室差不多大小,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卡罗琳被要求在椅子上坐下,并从盘子里的棉花糖、曲奇和脆饼中挑选一种来享用。
卡罗琳选了棉花糖。
尽管她今年已经44岁了,但对于那些用玉米糖浆和明胶做出来的松松软软的食物,卡罗琳还是难抵诱惑。
“我知道我不该喜欢它们,”她说。
“但它们实在太美味了!”研究人员给了卡罗琳一个选择:她要么马上吃掉一颗棉花糖,或者如果她愿意在研究人员出去的几分钟时间里等一等,那么等研究人员回来后她就可以吃到两颗糖。
研究人员说,如果卡罗琳在他外出期间按了桌子上的铃,他就会跑回来,卡罗琳就只能吃到一颗糖,另一颗要被没收。
随后研究人员离开了房间。
尽管现在卡罗琳对于实验内容已没有了直接的记忆,科学家们也不愿透露有关被试的任何信息,但卡罗琳仍强烈怀疑她可以延迟获得满足。
“我一直很擅长等待,”卡罗琳告诉我,“如果你给我一项挑战或任务,我会找到一种方法去完成,即使这意味着不能吃到我喜爱的食物。
”她的母亲,凯伦·索提诺(Karen Sortino)更加肯定地说:“当卡罗琳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她就非常耐心。
我肯定她会等待的。
”但她的哥哥克雷格(Craig)却未能表现出足够的坚忍性,他也参加了这一实验。
克雷格比卡罗琳年长一岁,仍然记得等待过程中的煎熬。
“在某一时刻,我确实突然间感到只有自己一个人,”他回忆说。
“于是我就开始吃掉了所有的糖果。
”据克雷格所言,他还接受了小塑料玩具的相关测试——如果他等一等就可以得到两个玩具——不过他弄开了桌子,因为他知道那里有更多的玩具。
“我拿走了所有我能得到的东西,”他说。
延迟满足教育心理学
延迟满足教育心理学《延迟满足:教育心理学中的智慧宝藏》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叫延迟满足。
这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魔法,而是实实在在能让孩子茁壮成长的好法子。
我有个朋友叫老张,他就有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小名叫闹闹。
这闹闹啊,就是那种看到糖果就走不动道的小娃娃。
有一次,老张带着闹闹去超市,闹闹一进超市就被那花花绿绿的糖果架给吸引住了。
小手伸得老长,眼睛里满是渴望,嘴里嘟囔着:“爸爸,我要糖,我要糖。
”老张呢,并没有马上就满足他。
他蹲下身子,和闹闹说:“闹闹啊,咱现在不买糖。
如果你今天一整天都乖乖听话,好好吃饭,晚上爸爸就给你买一大包你最喜欢的水果糖。
”闹闹一听,小眉头皱起来了,嘴巴也嘟得老高。
旁边一位大妈看到了,就说:“哎呀,老张,你这当爸的也太狠心了,不就一颗糖嘛。
”老张笑着回答:“大妈,这您就不懂了。
这是在教孩子延迟满足呢。
”什么是延迟满足呢?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克制自己当下的欲望,以换取未来更大的回报。
这就好比种庄稼,春天播种,不能马上就收获,得经过一段时间的耕耘、浇水、施肥,到了秋天才能收获满满的果实。
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还记得我小时候的事儿呢。
那时候,我特别想要一个漂亮的铅笔盒,就是那种上面有卡通图案,还能分层放文具的铅笔盒。
我跟妈妈说了,妈妈说:“宝贝,如果你这学期期末考试能考进班级前五名,妈妈就给你买。
”从那以后啊,我每天都认真听讲,好好做作业。
有时候想偷懒了,一想到那个铅笔盒,就又有了动力。
最后,我真的考进了前五名,当妈妈把铅笔盒放在我手里的时候,那种喜悦比马上就得到铅笔盒要强烈得多。
再看看老李家的闺女,小名叫悦悦。
悦悦也是个被延迟满足教育着的孩子。
她喜欢画画,每次看到新的画笔就想要。
老李就和悦悦说:“悦悦啊,你要是能连续一个月每天画一幅画,爸爸就给你买那套高级画笔。
”悦悦眼睛一亮,就开始努力画画。
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画笔开始创作。
一个月下来,悦悦的画技都提高了不少呢,当她拿到那套梦寐以求的画笔时,开心得又蹦又跳。
延迟满足
龙源期刊网 延迟满足作者:刘殿学来源:《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第10期一天,美国得克萨斯州某个镇子的一所小学校,有一个班的学生被老师领到了一间大空房子里。
之后老师离开了,只留下这些学生静静地待在那陌生的地方。
几分钟后,有的同学就沉不住气了,东张西望,显得很烦躁的样子,而有的同学则默默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过了好大一会,老师领着一个陌生人走了进来。
陌生人微笑着走到学生中间,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块包装精美的糖果,发完后说:“孩子们,这块糖现在已经属于你自己啦,一会后,我要出去一下,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随时打开来吃。
只是,谁能坚持到我回来再吃,那就会得到两块糖果的奖励哦。
大家听懂了吧!”说完,那个陌生人和老师一起离开了大房子。
孩子们一边等着那个陌生人,一边贪婪地看着面前的那块糖果。
对他们来说,这种等待是漫长的,艰难的,因为前面有一块十分诱人的糖果,在不停地提醒那种想吃的欲望。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糖果的诱惑力也在不断地增强。
慢慢地,孩子中间出现了骚动,有一个孩子实在忍不住了,他急不可耐地剥下那精美的糖纸,把糖放进嘴里,“啧啧啧”,津津有味地吮着,这声音引得周围的孩子垂涎欲滴。
在他的影响下,有些孩子实在忍不住了,纷纷把属于自己的糖果放进了嘴里。
但仍有些孩子在坚持着,他们竭力控制着自己的欲望,耐心地等待着陌生人回来。
陌生人终于回来了,他如实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那些付出等待的孩子,真的得到了两块糖果的奖励。
其实陌生人是一位教育专家,他做的这项测验叫做“延迟满足”。
后来,这位教育家跟踪这些孩子整整20年,他发现,能够“延迟满足”的学生,数学、语文的成绩要比那些熬不住等待的学生平均高出20多分。
参加工作后,他们从来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总是能走出困境,获得成功。
《延迟满足》 幼儿绘本PPT课件
当然,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 或压制欲望,而是一种克服当前困难,获得 长远利益的能力。《好想好想吃了它》绘本 中,布奇控制住了自己想吃一颗樱桃的欲望, 成功地得到了满树的樱桃,他的事例鼓励着 孩子们学会自我控制,学会延迟满足。 培养孩子 “延迟满足”的能力离不开父母的 鼓励。当年幼的孩子努力按照成人的要求 “刷新”自己的纪录时,父母一定要肯定孩 子,给予一些小奖励,从而让他们获得坚持 的动力。
一阵风吹来了。
“真香啊!这是樱桃的香味!” 布奇咽着口水,他好想、 好想吃了它! “闻闻没关系的。”布奇想着想着,就踮起了脚,用力吸着樱桃的香味。
“怎么还没有红呢?”布奇等得真着急啊!他围着树儿转呀转, 还把樱桃摸了摸, 又捏了捏!布奇真的好想、好想吃了它!
呀!布奇要摘樱桃了! “樱桃很快就全红了哦,你愿意再等一会儿吗?”树爷爷慢慢地说。 “愿意再等一会儿吗?”布奇盯着樱桃想了很久,想出了最后一个办法!
布奇皱着眉头想了想,他真想马上吃掉一颗,可是,等一等,就有满树的樱桃了呀。 布奇终于下定决心:“树爷爷,我愿意 等一等 。” “好孩子,等樱桃变红,你的愿望就会实现了。” 布奇坐在树下等了起来。
[教学设计]延迟满足-建立孩子幸福感的心灵鸡汤
延迟满足--建立孩子幸福感的心灵鸡汤延迟满足--建立孩子幸福感的心灵鸡汤《成长的烦恼》倩倩的孩子刚满3岁,每次当她接电话的时候,宝宝就叫个没完,大声吵嚷,每逢这时,倩倩往往叫保姆马上把宝宝带走,她才能打两三分钟的电话。
如果倩倩一个人带着宝宝在外面玩,那就糟糕了,电话响起来,儿子就吵嚷上了,不让妈妈打,弄得倩倩心烦意乱,无论多重要的事,也只得说:“我到家再给你打过去吧,宝儿哭了!”倩倩在想:宝宝为什么这么缠人?难道不知道等我打完电话吗?其实,宝宝出生后,还什么都不懂,他的各种能力,都是在后天学习来的。
倩倩虽然给宝宝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但却忽视了对宝宝某一方面的教育,以致于孩子没有学会在特殊的时刻耐心等待。
学会等待--宝宝的必修课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曾对斯坦福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过著名的糖果试验——延迟满足试验。
那些4岁的孩子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一个大哥哥要去办点事,如果等到他回来,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如果你不愿等,只能拿一块,但立刻可以拿到。
十几年后,研究者发现,那些耐心等待的儿童中学毕业后,在社会适应能力、自信、处理人际关系、能面对挫折、积极迎接挑战、不轻言放弃等心理品质方面,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儿童。
人类欲望的满足,可以分为几种: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
好的教育总是提倡“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
“超前满足”是愚蠢的行为,“超量满足”则是浪费的举动。
许多家长总是处在给宝宝“即时满足”的状态。
在心理上认为宝宝小,现在生活优越,宝宝有需要一定要满足他,但做父母的也不要忽略,经常的即时满足,对孩子是无益的。
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即时满足”的后果宝宝性格急躁宝宝想要什么,父母马上给予,经常处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的动作稍慢一点,宝宝就大呼小叫,性格急躁,缺乏耐心。
今后做事情容易有始无终。
* 宝宝无法感受到幸福宝宝想要一块泡泡糖,妈妈马上给他买;宝宝想吃肯德基,妈妈马上带他去;宝宝想要一个芭比娃娃,妈妈马上送给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迟满足故事的问答那个所谓“忍得住的孩子有更多糖吃”的试验一度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很多父母因此得出结论:要想将来更成功,现在就要训练孩子控制欲望。
由此延伸出许多讨论:小婴儿哭泣的时候要不要马上抱?孩子要一个玩具要不要马上买?当孩子提出一个要求,如果你有能力满足,那么要不要马上满足?某位知名女编剧在微博上讲了自己拒绝给儿子买乐高的故事,理由是“等你工作了挣钱自己买”。
这条微博引发了持久的激烈辩论,在上千条评论里,有人问:“等他工作以后,即便有100套乐高,但还会有如今玩玩具的快乐吗?”我们为什么那么担心孩子“被宠坏”?为什么会对满足孩子的欲望有深深的恐惧?为什么会对各种暗示“将来会成功”的训练法趋之若鹜?或者,换用李岩老师在文中的提问:为什么对“延迟满足实验”的误读会广受欢迎?是不是因为它悄悄满足了父母们内心的控制欲?你的答案是什么?孩子想要一个玩具,要不要马上给他买?不少人认为“不要马上满足孩子”、“要让孩子学会等待”,目的是培养孩子控制内心欲望的能力。
这种观点背后还有一个时髦的心理学理论依据——延迟满足。
然而,我们误解了“延迟满足理论”。
延迟满足的理论起源1968年,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在位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比英幼儿园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在32名成功参与了实验的孩子中,最小的3岁6个月,最大的5岁8个月。
实验开始时,每个孩子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
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会儿(15分钟)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
结果,有些孩子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会儿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得到了第二块棉花糖。
在那之后,先后有600多名孩子参与了这项实验。
这项实验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么年龄会发展出某种自控能力。
然而,18年之后,在1988年的跟踪调查却获得了意外的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也就是说当年“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出色。
1990年第二次跟踪的结果提供了更客观的依据: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SAT(美国高考)的成绩更优秀。
2011年,当初参加实验的孩子已经步入中年,他们接受了最新的大脑成像检查,结果发现早年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大脑前额叶相对更为发达和活跃,而这个区域负责着人类最高级的思考活动。
于是人们兴奋不已,似乎找到了成功教育孩子的法宝,以至于在解释和传播的过程中断章取义,甚至添油加醋。
误解一对定义的误解实验从一开始,就明确定义了“延迟满足能力”的含义:为了获得将来的更大利益,而自己主动延迟或放弃眼前较小的利益。
也就是说——哪个利益更大,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断;是否延迟满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决定。
而在我们身边大量发生的所谓延迟满足,都是基于父母的判断和父母的决定。
误解二对逻辑的误解实验者的逻辑原本是:如果孩子在4、5岁时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那么他在长大以后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但是并没有提到“如何让孩子在4、5岁时发展出延迟满足能力”的问题,更没有建议“为了这个能力,父母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
为了更好地了解延迟满足能力,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延伸探索,而这些后续的研究结果,却被倡导所谓“延迟满足训练”的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延伸研究1:年龄的影响:5岁是分界。
米歇尔的研究小组在1992年的报告中明确指出,5岁似乎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4岁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而5岁以上的孩子就明显出现了早期萌芽。
在针对更多孩子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孩子在8-13岁的时期,都可以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
这一结论与最新的神经发育研究的结果相吻合。
延伸研究2:谁是控制者:主动延迟和被动延迟差异很大。
1976年,米勒和蕾切尔(Miller,Dale T.; Karniol, Rachel)小组发表论文指出:当孩子觉得“自己在掌控着延迟的过程”(即他可以随时停止延迟),那么他主动延迟的时间会更长;相反,如果孩子发现“外人在控制延迟”(即自己是被动的),那么他的延迟时间会大幅缩短。
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对此的解释是:被动感,会激活愤怒情绪系统(先天的本能情绪之一),进而干扰了自控能力。
延伸研究3:“大人是否可信”非常重要。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延迟满足再研究”小组,于2012年发表了他们的成果:他们把实验改为两步,在第一步中告诉孩子,如果等待,将得到“更好的蜡笔”,第二步则沿用传统的棉花糖实验。
实验者把孩子分成两组,A组由“可信的大人”主导,即在第一步中兑现了“更好的蜡笔”的承诺;而B组孩子则由“不可信的大人”主导,这个大人在第一步中食言了。
结果在第二步的实验中,A组孩子延迟满足的平均时间达到了12分钟,而B组只有3分钟。
虽然这一研究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因为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吻合,但是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思考:在孩子早年的模糊认识中,对他人的态度要么趋于“信任”,要么趋于“不信任”,那么我们希望他抱有怎样的世界观?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可以帮孩子形成“信任”?显然,刻意的训练只会破坏孩子对世界的信任。
延伸研究4:眼前棉花糖有多稀缺,不同孩子有不同判断。
我们都会有一个常识性判断:对于一名具体的孩子,眼前的这块棉花糖越是珍贵(因为以前很难得到),那么他延迟满足的时间就会越短。
2011年,贝格雷和莎茨基(Begley, Sharon; Chatzky, Jean)小组对于另一课题的研究,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也就是说,平时比较容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不会把眼前的诱惑看得过重,因而也更容易主动延迟满足。
相反,以前经常被训练,经常无法轻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会把眼前的利益看得更加宝贵,一旦没有外人控制,就更可能马上占有这一稀缺物品。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父母在场时,孩子显得格外“有自制力”,而一旦父母不在,孩子就会大把大把地往嘴里塞巧克力,并恳求旁人“不要告诉我妈妈”。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随时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要”?当然不是!这里讨论的重点是:从小对孩子刻意进行延迟训练,不仅误解了理论,而且会误伤孩子。
为什么这个误解会广受欢迎?是不是因为,它悄悄满足了我们内心的控制欲?李岩老师曾与某杂志就延迟满足”和“自控力”有一段对谈,一起来看他的更多解读:提问:在棉花糖实验中,有的孩子的自控力比别的孩子强,这背后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李岩:最可能的原因是他在之前的生活里他有足够自主的机会,父母能够充分接受并回应他的情感。
糖果几乎对所有的孩子都有诱惑力,但是它对每个孩子的诱惑力又不是等同的。
让我们来想想,糖果对哪种孩子更有诱惑力呢?是一直想吃糖果却不能吃到的,还是想吃的时候就可以吃到的?更可能的答案是:那些一直想吃却吃不到的孩子因为太想吃了,所以等不到另一颗糖果的到来,就急不可耐地把第一颗吃掉了;而那些想吃就可以吃到的孩子因为得到了足够的满足,所以此时糖果对他的诱惑力没有那么高,这使他可以控制自己的冲动,等到第二颗糖果的到来。
在3岁以前的孩子的生活中,不仅糖果的问题如此,很多问题都如此,如果他有足够自主的机会,而且他的情感能得到充分的回应,他的自控能力就会越强。
提问:那么是否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满足对孩子的自控能力发展至关重要?李岩:的确如此,父母对宝宝情感的及时回应和满足才是自控能力发展的关键。
自控能力说到底是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情绪的能力。
而孩子很小的时候还不具备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这个过程中父母及时的回应和陪伴能帮助他学会自控。
父母对孩子情感的及时回应,让孩子觉得自己有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试想,当你难过的时候,你男朋友的哪种回应最令你感到安心?是转移你的注意力?是虽然也陪着你,但他也一脸忐忑不安。
还是陪着你,但是他很镇定,不觉得这不是天塌下来的事儿。
显然,第三种态度会令你感到更安全。
孩子需要的陪伴也是这一种,你的这种态度会让孩子觉得无论是他的愤怒、嫉妒还是害怕都是能被人接受的。
这样他也能接受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去否定它,而能够接受和承认自己的情绪,就为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了重要的铺垫。
父母的陪伴能帮助孩子平静下来,并逐渐学会自控。
一些动物实验表明:很多动物都有及时回应孩子情感需求的天性。
老鼠会频频地舔舐刚刚出生不久的小鼠,而猴子会对小猴的需求有求必应:要抱就抱,要挠就挠,要玩就玩。
这些情感上的安抚使得这些动物宝宝们的情感得到及时的满足,情绪也比较平稳,成年以后的他们在鼠群或者猴群里才有更好的社会性。
来到这个未知的世界,孩子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挫折,当孩子受挫的时候,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在他身边陪伴。
孩子怕的不是挫折,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的孤独。
较小的孩子还不具备使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的能力,父母在身边的陪伴能帮助他平复自己的情绪。
这种平复情绪的过程就是孩子练习自己控制自己情绪的过程。
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他会逐渐明白:这的确让我很难过,但是没关系,过一会就会好的。
提问:不能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训练是否意味着要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李岩:没有人的需求能够得到100%的满足,孩子也一样。
首先,从出生那天,父母家人的不同规则和相互适应就注定了不是孩子的所有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此外,长大了他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规则。
孩子的成长有很多阶段,在3岁以前,建议给孩子充分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回应,这是孩子学习认识情绪和平复自己情绪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给孩子打好足够的根基,在孩子五六岁的时候适当限制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就不会那么困难。
因为你知道你们之间的根基很深,偶尔限制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如果你觉得孩子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他人或者有可能伤害到他自己,完全可以让他停下来。
这时候孩子哭闹也很正常,你只需要在旁边陪伴他就可以了。
不必为此心存愧疚。
要避免的是,打着自由的旗号,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放任自流,比如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也不加以限制。
这种放任恰恰让孩子丧失了童年最需要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