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新高考变化分析(地理)
北京市2024年新高考地理试卷(等级性)附答案解析
北京市2024年新高考地理试卷(等级性)一、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某中学以本地红花生长与应用为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系列活动。
图1为活动方案略图,图2示意不同地区的景观。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红色染料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2.采摘红花时,临近()A.雨水B.小满C.小暑D.处暑3.红花生长期间,同学们可观察的现象是()A.白昼时间先变长后变短B.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C.日落方位先南移后北移D.正午旗杆影长逐渐变长如图为河北平原局部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4.四地中对周边人口迁入吸引力最强的是()A.甲B.乙C.丙D.丁5.该地区适宜重点建设()A.水陆货运集散枢纽B.煤炭液化气制备厂C.国际会议展览中心D.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于4月26日至10月28日举行。
图a显示成都部分气象站点2023年4月—10月某日的最高气温,图b为北京时间2024年5月15日14时西南地区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6.据图a可知()A.数据观测日期可能在10月底B.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C.数据采集时段为11时—17时D.气温从东北向西南呈递增趋势7.图b中()A.贵州北部受低压控制,天空云量多B.昆明以西受反气旋影响,气流下沉C.成都受高压的影响,气温升高明显D.重庆市区风力大,气流辐合有雾霾8.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主会场内,通过造景手法展现黄河穿城而过大美景象的展园是()A.武汉园B.兰州园C.天津园D.深圳园如图为某地野外地质剖面素描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9.图中()A.①岩石晚于安山岩形成B.②处谷地的形成受向斜影响C.③岩石早于侵蚀面形成D.断层在水平张力作用下形成10.在石灰岩中发掘出完整的三叶虫化石,可推测()A.①岩石形成于古生代海洋环境B.②处石灰岩中有被子植物化石C.③岩石中可以发掘出恐龙化石D.①岩石形成于新生代陆地环境图a为安徽省局部地形简图,田b示意该区域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地理新高考知识点变化
地理新高考知识点变化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新高考改革中,其相关知识点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地理学科的考试形式,也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地理新高考知识点的变化,并分析其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知识点的调整传统的地理学科大纲通常将世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内容进行分类。
然而,在新高考改革中,地理知识点的组织架构发生了变化。
新的大纲将地理知识点按照“核心知识点”、“专题知识点”和“拓展知识点”进行划分。
核心知识点囊括了地理学科的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涵盖了地形地貌、水资源、气候变化、人口与城市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点主要针对学生的基本能力进行考核,对于高考来说具有较重的分值。
专题知识点则更加注重对地理学科中热点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环境污染、城市化进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都是专题知识点的范畴。
此类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概念,并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知识点则是对地理学科的深度拓展,它涉及到一些新兴领域、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
例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都是拓展知识点的内容。
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但在新高考中也被纳入考核范围。
二、对学生的影响地理新高考知识点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备考策略。
首先,相比传统的地理学科,学生需要更广泛地了解和掌握地理相关知识。
此前,学生通常只需要记忆地理书本中的基础内容即可,而现在要求学生能够关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的信息,并将其与地理学科进行联系。
其次,新高考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理学科的考试题目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选择题和填空题,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例如,要求学生利用地图材料进行分析和解释,或者根据实地考察的数据进行综合判断等。
第三,拓展知识点的增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传统地理学科中,学生通常只需要死记硬背地理的基本概念即可。
但在新高考中,拓展知识点的涉及使学生有机会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精品解析: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ⅱ)(解析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Ⅱ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
下图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
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A. 水文、地貌、植被B. 地貌、水文、植被C. 植被、地貌、水文D. 水文、植被、地貌2. 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A. 风俗习惯改变B. 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 人口迁徙频繁D. 自然环境变化较大【答案】1. A 2. D【1题详解】地名“河”的命名往往是靠近某河流,以河命名,与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水文;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峁梁相接,沟梁交错,与地名“梁”相关的是地貌;黄土高原地名可以反映当地物产,如榆林因其多种榆树而得名,因此与地名“柳”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植被;A正确。
故选A。
【2题详解】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而图中乙地河流明显比甲地少。
水文类地名的分布可以指示环境变化,乙与现代河流距离较远,可能与气候变干有关,风沙活动加强,地表水环境恶化,一些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消失,这些表明乙地自然环境变化较大,D正确。
图中民族没有大变化,风俗习惯改变不大,A错误。
自然环境变化较大,土地利用结构不稳定,B错误。
乙地环境较差,经济落后,人口迁徙不会频繁,C错误。
故选D。
【点睛】黄土高原的米脂县、甘泉县、枣林坡等地是以当地物产命名。
此地命名还受蒙语影响,如毛乌素系蒙古语,意为不好的水。
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1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A. 增加耕地面积B. 防治水土流失C. 改善人居环境D. 提高作物产量2. 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A. 优化农业结构B. 方便田间耕作C. 健全公共服务D. 提高耕地肥力3. 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1. C 2. B 3. C【解析】【1题详解】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说明治沟造地出来关注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和作物产量,还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
所以选C。
【2题详解】该题关键是注意审题,抓住关键词“生产条件”,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提高了耕地肥力,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和提高耕地肥力不属于改善当地的生产条件。
方便田间耕作是改善生产条件的主要体现。
所以选B。
【3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易地移民搬迁,坡面退耕还林,治沟造地,说明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图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选C。
【点睛】该题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利用整理和规划。
城乡规划中乡村规划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这道试题的命题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层以上)和多层(7层或以下)。
高中地理 新高考2020年(全国Ⅰ卷)地理考试试卷结构及题型变化
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地理试卷结构及题型变化由于新高考不再进行文理分科,考试的模式由原来的文科综合考试变成了单科考试。
新高考地理试卷与过去的全国卷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高考地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目前安排在第四天(10号)15:30-17:00(新高考全国Ⅰ卷)。
新高考地理试卷整体结构(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选择题题型分析: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选择题考点分析:选择题总体分析:①从选择题题型上来看上看,自然地理有关试题共有8道,人文地理有关试题共有7道。
从占比来看,新高考与过去全国卷相比(自然地理6道选择题,人文地理5道选择题,总共11道选择题【大致每年这样分布,可能小有差异】),基本上保持一致。
15道选择题中有13道是中国地理试题,2道世界地理试题,显然,中国地理占比较大,这一点与过去全国卷基本保持一致,中国地理是我们复习备考的一个重中之重。
②从考点上来看,涉及到的自然地理知识有地质构造、水文特征、自然带、时差计算、地形剖面图,这与过去全国Ⅰ卷基本保持一致。
这两年减少了对太阳运动和大气运动的考察,对于水文地理,地质构造,自然带等知识加大了考察力度,难度上有所降低。
③人文地理考察的是三大核心主干知识,城市化、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从考题设置上,题目比较常规,主要是农业与工业发展的条件与区位因素的考察,与过去全国卷相比基本上保持一致,这也体现了高考试卷的稳定性。
④总体来看,选择题部分在题量上与过去相比有所增加,但是在考点上基本保持稳定,考试内容仍然避开了较为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有利于考生的稳定发挥。
同时,新高考除了第二组选择题,其他题目均配有相关地图,图文材料题与过去相比有所增加,需要学生能够从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这一点在平时训练中也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非选择题题型分析: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非选择题考点分析:非选择题总体分析:①从题型来看,自然地理有3道大题,人文地理有1道大题,显然自然地理的占比更大,而自然地理中水文地理占据了2道大题,锋面与气候占据了1道大题。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标准答案及解析(全国Ⅱ卷)(高清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标准答案解析(全国Ⅱ卷)适用地区: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
图1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
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据此完成1~2题。
图11. 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A. 水文、地貌、植被B. 地貌、水文、植被C. 植被、地貌、水文D. 水文、植被、地貌2. 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A. 风俗习惯改变B. 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 人口迁徙频繁D. 自然环境变化较大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
图2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
据此完成3~5题。
图23. 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
打沟主要是为了()A. 灌溉B. 排水C. 防虫害D. 通风4. 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A. 提高产量B. 减少水土流失C. 降低生产成本D. 减少蒸发5. 近年来,该地()A. 种植结构复杂化B. 复种指数提高C. 田间管理精细化D. 种田大户增多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2020年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地理》(北京卷、江苏卷,共2套)
机密★启用前2020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本试卷共9页,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粮画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某同学选取各省级行政区主要作物为材料,创作《我的祖国》粮画。
“某同学创作《我的祖国》粮画”为背景材料,渗透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体现农业生产与艺术的融合,增强审美体验,激发爱国情感。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序号代表省级行政区,其中大豆、玉米和水稻产量均位居前列且为粮食主产区的是()A.①B.②C.③D.④2.③北部的山脉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该山脉南北坡()A.分别属于内流区和外流区B.基带海拔在3000米以上C.河流补给以积雪融水为主D.热量的差异冬季大于夏季以南岭为例,要求考生判别相关地理要素特征和差异,以此推知其他重要地理界线的突出作用。
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
下图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A.①B.②C.③D.④4.图中()A.断层形成晚于褶皱B.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C.山峰是由背斜形成D.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下图为我国某地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晴好条件下辐射量日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代表太阳辐射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6.该地最可能位于()A.珠江三角洲B.河西走廊C.松嫩平原D.钓鱼岛7.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某地36小时内的实况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影响本时段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海陆风D.台风8.下图为北京时间2020年5月14日14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据图推断()A.甲地风向偏西南,气温高B.乙地气流辐散,空气洁净C.丙地天气晴朗,紫外线强D.丁地受冷锋影响,有暴雪9.下图是采用手机信号定位获取的某市新建城区工作日人口分布变化示意图,图中甲地最可能是()A.办公区B.商业区C.住宅区D.生态区10.某国1998年和2018年社会经济主要数据如表所示,与1998年相比,2018年该国()年份就业人口(百万人)城镇化率(%)国内生产总值(千亿美元)产值比重(%)就业人口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982879653857122860 20183181142386052575①第一产业产值上升②劳动密集型工业比重下降③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④大量人口从城市向农村迁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银西高铁(银川-西安北)途经陕甘宁三省区。
2020北京高考地理试卷(原图)及解析
机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北京市2020 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本试卷共9 页,100 分。
考试时长9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 题,每题 3 分,共45 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粮画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某同学选取各省级行政区主要作物为材料,创作《我的祖国》粮画。
读图1,回答第1、2题。
1.图中序号代表省级行政区,其中大豆、玉米和水稻产量均位居前列且为粮食主产区的是A.① B.②C.③ D.④2.③北部的山脉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该山脉南北坡A.分别属于内流区和外流区B.基带海拔在3000 米以上C.河流补给以积雪融水为主D.热量的差异冬季大于夏季【答案】1.A 2.D【分析】试题考查中国区域差异。
1.从图中可读出,①为黑龙江、②为西藏、③为广东、④为台湾。
四个省区中,①黑龙江大豆、玉米和水稻产量均位居前列且为粮食主产区,A正确。
2.③北部的山脉为南岭。
南岭南北坡都属于外流区,A错。
南岭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基带海拔小于1000米,B错。
南岭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C错。
北坡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南坡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热量的差异冬季大于夏季,D 正确。
黑龙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发展的是商品谷物农业,是地理第1页(共18页)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
以南岭为例,要求考生判别相关地理要素和差异,依次推知其他重要地理界线的突出作用。
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
图2 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3、4 题。
图23.图中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C.③ D.④A.① B.②4.图中A.断层形成晚于褶皱B.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C.山峰是由背斜形成D.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答案】3.C4.A【分析】试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3.沉积岩中含有化石。
2020北京卷评析及试(答案)
北京市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试题评析北京市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试题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北京市2017级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为命题依据,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优化考试内容,创新考试形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020年是北京市新高考实施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第一年,地理从文科综合测试变为地理单科测试,实现了平稳过渡。
试题密切结合北京市地理教学实际,同时考虑到疫情期间学生线上学习的真实情况,科学设置试题难度,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体现首都特色。
试题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聚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突出考查地理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充分发挥了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选拔和育人功能,对高中地理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地理试题的主要特色(一)关注国家发展,突出立德树人价值导向试题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决策,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发展,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和悠久历史在生产生活中智慧的结晶,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引导学生将地理学习与生活、社会发展相联系,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选择题第1题,以“某同学创作《我的祖国》粮画”为背景材料,渗透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体现农业生产与艺术的融合,增强审美体验,激发爱国情感。
选择题第5、6题,以“我国某地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晴好条件下太阳辐射量日变化”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将二十四节气与地理学习相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第6题中的选项涉及钓鱼岛,引导学生增强国土意识,培育家国情怀。
选择题第11、12题,以银西高铁(银川-西安北)的建设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脱贫攻坚战,树立投身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教师版含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A. 增加耕地面积B. 防治水土流失C. 改善人居环境D. 提高作物产量2. 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A. 优化农业结构B. 方便田间耕作C. 健全公共服务D. 提高耕地肥力3. 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1. C 2. B 3. C【解析】【1题详解】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说明治沟造地出来关注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和作物产量,还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
所以选C。
【2题详解】该题关键是注意审题,抓住关键词“生产条件”,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提高了耕地肥力,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和提高耕地肥力不属于改善当地的生产条件。
方便田间耕作是改善生产条件的主要体现。
所以选B。
【3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易地移民搬迁,坡面退耕还林,治沟造地,说明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图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选C。
【点睛】该题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利用整理和规划。
城乡规划中乡村规划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这道试题的命题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层以上)和多层(7层或以下)。
2020年高考地理(新课改)一轮复习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
课时跟踪检测(六)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一、选择题我国的圭表是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如图),表为直立的标杆,圭是平卧的尺。
用其测量正午日影,可定节气和一年时长。
据图文资料,回答1~2题。
1.古人利用圭表连续两次测得表影最长值的时间间隔大致为一个()A.恒星日B.太阳日C.恒星年D.回归年2.据《周礼》记载:“冬至……景(影)长一丈三尺,夏至……景(影)长五寸。
此长短之极。
”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是()A.夏至日,北半球各地太阳辐射达最强B.冬至日,北京市日出东北,日落西南C.影长最长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D.影长渐短时,我国从南到北白昼变长解析:1.D 2.D第1题,表影最长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则利用圭表连续两次测得表影最长值即为太阳连续两次直射南回归线时,其时间间隔大致为一个回归年。
故本题选D项。
第2题,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达最强,且太阳辐射强弱还与天气状况、海拔等因素有关,A错误;冬至日,北京市日出东南,日落西南,B错误;影长最长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C错误;影长渐短时,正午太阳高度渐大,太阳直射点向北移,我国从南到北白昼变长,D正确。
(2019·沧州质检)沧州市某中学地理实践小组分别于二分二至日正午时刻测量了学校旗杆影子的长短(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3~4题。
3.旗杆影长的变化可以反映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下列排序符合该运动规律的是()A.甲→乙→丙→丁B.乙→丁→丙→甲C.丙→乙→丁→甲D.丁→甲→丙→乙4.一年中正午时刻,学校旗杆影子位于旗杆()A.正北B.正南C.西南D.西北解析:3.B 4.A第3题,正午太阳高度与旗杆影长呈负相关,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影长最短。
根据图中的影长判断,甲影子最长,为冬至日;丁影子最短,为夏至日;乙、丙为春、秋分日。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Ⅲ)(解析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自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一些国家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降低甚至取消彼此间部分商品的贸易关税,促进商品的自由贸易。
下图示意汽车企业在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甲、乙两国的产业布局调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汽车企业将组装厂由甲国转移至乙国的主要目的是()A. 创新技术B. 拓展市场C. 扩大规模D. 降低成本2. 该产业布局模式宜发生在邻国之间,主要原因是邻国之间()A. 消费习惯相近B. 经济发展水平相近C. 运输费用较低D. 研发成本差异较小3. 该产业布局调整导致甲国汽车的()A. 进口量增多B. 出口量增多C. 销售量增多D. 生产量增多【答案】1. D 2. C 3. A【解析】【1题详解】部分零部件生产涉及核心技术,产品价值高;组装厂属于加工组装环节,利润低于零部件生产厂家,图中市场甲国大于乙国,综合以上信息可知,甲国经济较发达,乙国经济不发达。
组装需要大量劳动力,组装厂由甲国转移到乙国应该是看重乙国劳动力价格低,同时土地价格低等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D 正确。
乙国经济不发达,组装厂在乙国不可能达到创新技术的目的,A错误。
拓展市场是次要目的,主要是市场是甲国,B错误。
据图分析,生产过程只是布局调整,规模扩大没有体现,C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该企业是汽车企业,零部件体积、重量较大,若远距离运输会导致运费大量增加,企业成本会增加,达不到产业转移的目的,因此此产业布局模式宜发生在邻国之间,可以降低运输费用,C正确。
消费习惯影响的是汽车成品销售,对生产环节布局影响不大,A错误。
据以上分析,甲国经济较发达,乙国经济不发达,经济差距较大,若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企业布局应该是全部环节都在邻国,B错误。
甲国经济较发达,乙国经济不发达,乙国劳动力价格低,研发成本乙国小,D错误。
新高考全国 I卷:2020年[地理]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新高考全国I卷:2020年[地理]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图1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A.由北向南B.由西向东C.由西北向东南D.由东北向西南2.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②③④①B.②①③④C.③①④②D.③②①④家住北方某县的小王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了杨树后就外出打工了。
八年后,小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000元。
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收入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
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
据此完成3~4题。
3.当地“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态效益高B.木材销路好C.劳动投入少D.种树有补贴4.针对“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A.加大开荒力度B.增加木材进口C.增加粮食进口D.鼓励农地流转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
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
图2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
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
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A.安庆—池州B.合肥—巢湖C.亳州—阜阳D.芜湖—铜陵6.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2020年5月27日上午11点整,中国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顶,实现了四十五年后我国测绘队员的再次登顶。
从位于5200m的大本营向上,队员们要经过甲、乙、丙、丁四个营地(图3),其中一个营地由于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引起高原反应,被称为“魔鬼营地”。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以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地理试题为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是各学科高中教材编写、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1]不仅是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验证课程改革是否有效落实的重要依据。
因此,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应努力契合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内容要求,保障试题的质量,进而通过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业能力,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
国外对课程标准与测评试题之间的一致性研究较为成熟,且部分研究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检验,如美国学者波特等人研究开发的实施课程调查(以下简称“SEC”)工具,[2]已经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对于研究我国如何有效命制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试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采用SEC工具对2020年新高考地理全国I卷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之间的一致性水平进行量化分析,结合一致性分析模型的数据结果,对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高中地理教师日常测评提出改进建议,为落实新高考制度提供研究依据。
一、研究方法1. SEC 一致性分析范式SEC一致性分析范式是一个通用的量化研究范式,首先根据研究对象构建“内容主题×认知水平”二维矩阵,然后通过波特一致性公式的计算结果来检验研究对象之间的一致性水平,是量化分析课堂教学、新课标、测评等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中的任意两者之间的一致性关系的重要工具。
为了验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试题与新课标之间的一致性,本研究将新课标中的内容标准和2020年新高考全国I卷地理试题分别编码到二维矩阵中,并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波特一致性系数。
公式中,P为一致性系数,结合矩阵中的每个单元格数据,即X i ,Y i 值,能够以内容图谱的形式反映出新课标与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试题在内容主题和认知水平上的不同重点之间的差异。
[3]此外,矩阵表格中行、列的小计部分的数据仍然具有统计意义,因此结合该部分的数据绘制柱状图,对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试题与新课标进行比较分析。
新高考(全国卷)地理考试试卷结构及题型变化
新高考(全国卷)地理考试试卷结构及题型变化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新高考(全国卷)地理考试试卷结构及题型变化。
通过对这些变化的了解,考生可以更好地准备和应对考试。
试卷结构新高考(全国卷)地理考试试卷结构主要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
选择题选择题占试卷的大部分,考察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其中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题型。
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和分析能力。
包括填空题、解答题和综合题等多种题型。
这些题目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回答。
题型变化新高考(全国卷)地理考试试卷中,题型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试题趋向多样化:考试中出现的题型更加多样化,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有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察。
这使得考生需要在备考中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引入综合题:试卷中增加了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要求学生结合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和解答。
这对考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题目关联度增强:试题之间的关联度增强,要求学生能够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整合,并在解答问题时进行综合运用。
4. 提高实践性:试题中增加了一些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案例分析题,考察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新高考(全国卷)地理考试试卷结构及题型变化对考生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通过了解试卷结构和题型变化,考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和提高,提高应试能力。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以考试官方公布的信息为准。
2020年全国1卷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word解析版)
A. 幼树B. 中龄结实树
C. 老树D. 各树龄组混生
10 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
A. 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B. 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 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D. 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11.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
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C.改善人居环境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A.优化农业结构B.方便田间耕作C.健全公共服务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 降水稳定B. 水土流失量稳定
C. 土壤肥力稳定D. 岳桦结实线稳定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葡萄喜光,耐旱。下图为某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的景观。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
简述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的旅游价值。
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区,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引起高山草向退化的有害动物而被大量灭杀。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长越好,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越强。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动)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C.改善人居环境D.提高作物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北京新高考模拟地理试题分析
2020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在指导思想、考查内容、命题方向、试卷结构、题型题量、试题难度等方面表现出来一些新特点,为高三复习备考和高一高二的学习提供了更精确的指导。
一、试卷结构、试题数量和分值
二、试题内容
1.试题覆盖面很广:涉及自然地理部分所有专题内容、人文地理的主干知识。
分值分布自然地理比例略大些,约57分,人文地理约43分。
选择题---自然地理部分分值为36分,人文地理部分分值为9分(以往高考试题选择题自然地理的比例也是较大);综合题---自然地理部分分值为21分,人文地理部分分值为34分。
2.试题考查内容
3. 图文材料增加,阅读量增大。
整卷看图表比2019高考北京卷多,图表信息丰富,各类图表都有呈现,本次考题增强了景观图的读图分析,另外还有专题地图(天气系统图)、坐标图;地理事物分布图、模式图等图形的考查。
4.这份试卷非常鲜明的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比如第18题完整的考查了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关注考生的人地协调观的具体体现;15题考查的知识是洋流,但是情境也是海洋污染的焦点。
对“综合思维”的考查,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释现象、落实要素之间的关系,关注地理现象和地理关系变化的时空现象和差异。
对“区域认知”的考察,则要求考生在分析现象和解决问题时,立足于特定的区域特征,对区域条件正确评价及发展预测。
本次考试中的试题情境,每一个题都依托特定的区域,大
到大洋大洲,小到长白山、贵州苗寨等,建议同学们对初中地理关于区域部分的知识点也要进行有效回顾。
“地理实践力”的考查主要表现为绘图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调查能力等方面,其中的绘图是在原来的高考中没有出现过的,不过在今年各区的期中,期末的测试卷中已经都有体现,所以考生再次做到绘图应该不至于太过意外,但是绘图对多数学生来说还是不太熟练,要求学生有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还是要引起重视,适度加强训练。
本次考试主要就是在情景信息的解读上拉开了区分度,每一道题都是带着图表考查,而且图形多样;同时,设问的角度都是针对考生的逻辑思维提出要求,设问词多采用“说明”、“阐述”、“分析”、“评价”等词语,即使“说出”的设问也不是单纯的看图说话,而是通过推断分析才能得出的结论,并且后边也都会有“原因分析”的设问紧跟,目的就在于考查学生是否对原理,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明确。
总体来看,本次试卷难度延续以往考题特点,以中低档难度试题为主,难度适当。
试题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知识覆盖度高,突出对主干知识考查;试题难度适当,突出情境信息的解读;设问角度多样,突出逻辑思维考察;活动题目增多,突出地理实践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