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测试卷附答案1
哲学与人生期末测试卷附答案1《哲学与人生》测试卷1姓名:班级:学号:成绩:一、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45分)1.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B ).A. 物质是运动的B. 运动是绝对的C. 运动是相对的D.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 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人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
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C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3.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图说明,学习中的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AA. 按照规律办事B.改变和废除记忆遗忘规律C.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可D.创造记忆遗忘规律4.在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有近千家企业观看,其中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20多家。
有的企业老总还当起了“星探”,亲自到赛场抢夺技能“明星”,这与当前的“就业难”形成强烈反差。
上述材料表明,劳动者(A ).①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②要增强市场竞争意识,转变就业观念③要依法履行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义务④要积极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A. ①②B. ③④C.①②③D. ②③④5.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
这一事例说明(B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6.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劳动力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减少。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小题)1、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人生发展不能好高骛远(√)3、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从主观愿望出发(X)4、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5、敢于行动不等于成功行动(√)6、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X)7、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8、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9、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10、人们可以创造规律(X)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小题)1、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了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社会道德的信息,这启示我们(A)A、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C、要重视事物的变化D、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2、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B)A、“现象”和“本质”B、“本质”和“现象”C、“客观”和“主观”D、“主观”和“客观”3、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B)A、比较分析法B、矛盾分析法C、分析综合法D、类比法4、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
这一事实说明( B)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 ,直到变害为利B、人们能够自觉地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C、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人类智慧不很难企及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5、下列不属于的是益友表现的是(D)A、正直的人B、诚信的人C、见闻广博的人D、好背后诋毁人得人6、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关系特征(D)①平等互处②宽松的人际环境③友善和关爱④相互真诚信任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7、“拔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D)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8、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宋诗蕴含的哲理有(D)A、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B、联系是普遍的,孤立存在不和周围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是没有的C、联系是多种多样的D、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局部没有的新的整体的功能9、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C)。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这句话说明() [单选题] * A学会哲学,生活就一定会更美好B哲学是艺术的一个种类C哲学与生活相互作用,相互决定D哲学对人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正确答案)2、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分别是() [单选题] *A、有神论和无神论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正确答案)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3、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单选题] *A.对自身而言,只有付出,没有收获B.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正确答案)C.对社会有益,对己无利D.给别人带来幸福,给自己带来不便4、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单选题] * A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正确答案)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5、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说明() [单选题]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正确答案)B、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C、按规律办事常常是事半功倍D、人们办事有无成效,取决于主观能够性发挥的程度6、农历丁家年60年一遇的“金猪年”,不少青年夫妇把孩子的出生时间锁定在这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金猪宝宝”有福气。
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单选题]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正确答案)B.联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关系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7.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强调了() [单选题]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人际和谐的重要性(正确答案)C.物质世界的多样性D.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8、专家指出,人们随手扔的一次性卫生筷,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单选题]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世界是变化发展的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正确答案)9."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水”,说明人际交往要() [单选题] *A.适度(正确答案)B.互惠互利C.因人而异D.主动热情10、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这个观点表明() [单选题] *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正确答案)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自身条件的地位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D、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11、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 [单选题] *A、能够改变环境B、有心理活动C、具有自觉能动性(正确答案)D、能反映外部事物12、规律是可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够() [单选题] *A、能动地改选规律B、能动地创造规律C、能动地认识和利用规律(正确答案)D、能动地消灭规律13、根据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 [单选题] *A、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B、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正确答案)C、一切从领导的决策出发D、一切从书本出发14、从整个物质世界来看,一切都处在运动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 [单选题] *A、普遍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正确答案)B、普遍的、有条件的、相对的C、普遍的、无条件的、相对的D、普遍的、有条件的、绝对的15、下列运动变化中,属于发展的是() [单选题] *A.日有所思,夜有所梦B.用电子计算机算命质量发展阶段C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阶段(正确答案)D.江山易改,本性难移16.人们的通信工具从跑马送信、电报电话到手三机网络;手材机的体积越来越越小,但功能却越来越多。
哲学与人生试卷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试卷及答案【篇一:哲学与人生试卷】t>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寓意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指()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c.“实践”和“理论”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2.科学的本质是( )a.创新b.发明c.思维d.创造3.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a.比较分析法b. 矛盾分析法c. 分析综合法d. 类比法 4.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5.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这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6.理想之所以能激发人们去追求、奋斗,能指导现实的发展,能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是因为( )a.理想属于人的意识 b.理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c.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d.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 7.理想信念是一种()a.精神现象b.物质现象c.经济现象d.逻辑现象 8.社会性作为人的属性,它是人类()属性 a.最根本的、特有的 b.一般的、非特有的 c.特殊的、短暂的 d.比较常见的 9.歌德的名言:“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人只有首先实现了自我价值,才能去实现社会价值b.人只有首先实现了社会价值,才能考虑实现自我价值c.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d.自我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10.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的发展。
a.个别人b.大部分人 c.杰出人物 d.全体社会成员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1. ____________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A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A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C.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D. 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答案:A2. 以下哪位哲学家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普罗泰戈拉答案:D3.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精神B. 物质C. 理念D. 意志答案:B4.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实践性B. 科学性C. 阶级性D. 绝对性答案:D5. “存在即合理”是哪位哲学家的名言?A. 黑格尔B. 康德C. 尼采D. 笛卡尔答案:A6. 以下哪项不属于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A. 劳动B. 创造C. 享受D. 奉献答案:C7. 人生哲学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A. 物质享受B. 精神追求C. 个人主义D. 集体主义答案:B8. 以下哪项不是人生态度的表现形式?A. 乐观B. 悲观C. 消极D. 客观答案:D9. 人生哲学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A. 个人成功B. 社会贡献C. 财富积累D. 名利双收答案:B10. 以下哪项不是人生目标的合理设定?A. 符合个人兴趣B. 符合社会需要C. 符合自然规律D. 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是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A. 宇宙的起源B. 人类社会的发展C. 个人心理活动D.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答案:ABD2.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实践性B. 科学性C. 阶级性D. 绝对性答案:ABC3. 以下哪些是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A. 劳动B. 创造C. 享受D. 奉献答案:ABD4. 以下哪些是人生态度的表现形式?A. 乐观B. 悲观C. 消极D. 客观答案:ABC5. 以下哪些是人生目标的合理设定?A. 符合个人兴趣B. 符合社会需要C. 符合自然规律D. 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A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A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世界观和方法论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D.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答案:B2. 下列哪个不是哲学的基本范畴?A. 时间B. 空间C. 必然性D. 偶然性答案:C3. 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A. 事物是静止不变的B. 事物是孤立存在的C. 事物是相互联系的D. 事物是永恒不变的答案:C4.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精神B. 物质C. 理念D. 意志答案:B5. 以下哪个是唯心主义的观点?A. 世界是物质的B. 世界是精神的C. 世界是可知的D. 世界是不可知的答案:B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主观反映客观B. 客观反映主观C. 主观创造客观D. 客观创造主观答案:A7. 以下哪个是实践的基本特征?A. 客观性B. 社会性C. 历史性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8. 以下哪个不是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表现?A. 实践活动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B. 实践活动能够直接创造物质财富C. 实践活动能够直接创造精神财富D. 实践活动能够直接创造社会关系答案:C9. 以下哪个是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A. 否定是绝对的B. 否定是相对的C. 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D. 否定是外在的否定答案:C10. 以下哪个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 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C. 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D. 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关系问题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表现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2. 阐述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答案: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内部的对立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推动事物的发展;量变质变规律,即事物的发展是通过数量的增减和质的飞跃来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即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
2023至2024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答案(一)
2023至2024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答案(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0分。
共25小题,每小题2分)1. 古希腊文“哲学”一词由“爱”和“智慧”组成;在古汉语中,“哲”具有“智慧”“贤明”等含义。
下列说法没有揭示出哲学本义的是() [单选题]A.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本质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智慧之学B.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C.哲学都是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答案)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单选题]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正确答案)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单选题]A.科学的(正确答案)B.落后的C. 过时的D. 错误的4.歌德的名言:“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这句话说() [单选题]A.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矛盾的B.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C.创造社会价值是为了交换自我价值D.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正确答案)5.生物的长期进化产生了古猿,古猿又进化成人类。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单选题]A.社会活动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B.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C.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正确答案)D.人类社会的发展完全是自发进行的6.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的青松,那就做山谷的小树吧;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成为一颗星星吧。
这段话给我们选择人生道路的启示是() [单选题]A.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高于一切B.要从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出发C.要全面认识和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答案)D.要从自己的爱好兴趣出发7.《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话反映的是() [单选题]A.唯物主义的运动观B.唯心主义的运动观(正确答案)C.正确的运动观D.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8.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题附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入答题纸内。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体现了(A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的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2、每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C )。
A.好的领导B.好的职业C.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D.好的岗位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
A.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要有好的品行就行B.要正确对待金钱的两面性C.要有正确的道德观D.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境遇4、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C )。
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5、下列关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说法错误的是(D )。
A.通过人的“想”和“做”来实现B.自觉能动性就是主观能动性C.是人特有的能力D.不能反映客观世界6、制约自觉能动性的因素不包括(B )。
A.客观规律B.先天条件C.已形成的观念D.身心健康7、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
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
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A )。
A.事物具有两面性B.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8、哲学是所说的对立是指(C )。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对抗C.矛盾双方相互分离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9、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上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强调(B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与认识相互决定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10、“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B )。
A.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B.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C.有时候实践比认识更重要,有时候知识比实践重要D.知识既源于书本,又源于实践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C )。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A. 柏拉图B. 柏罗丁C. 普罗泰戈拉斯D. 赫拉克利特答案:C2. 以下哪个流派主张“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自然哲学D. 存在主义答案:C3.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A. 培根B. 笛卡尔C. 休谟D. 康德答案:A4. 以下哪个流派认为人生是一场悲剧,主张悲观主义?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存在主义D. 人文主义答案:C5. 以下哪位哲学家主张“存在先于本质”?A. 海德格尔B. 萨特C. 尼采D. 卡尔·马克思答案:B6. 以下哪个流派主张“道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A. 伦理学B. 道德哲学C. 相对主义D. 绝对主义答案:C7.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社会契约论”?A. 洛克B. 霍布斯C. 卢梭D. 孟德斯鸠答案:C8. 以下哪个流派主张“意识决定物质”?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自然哲学D. 实证主义答案:B9.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理性是最高贵的品质”?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柏罗丁D. 普罗泰戈拉斯答案:B10. 以下哪个流派主张“人是自由的,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A. 存在主义B. 人文主义C. 唯物主义D. 唯心主义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答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即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是各种哲学流派和思想体系的基础。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A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A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C.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D. 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答案:A2.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
A. 意识决定物质B. 物质决定意识C. 物质与意识相互决定D. 物质与意识无关答案:B3. 辩证法的实质是()。
A. 事物的统一性B. 事物的斗争性C.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D. 事物的多样性答案:C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B.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C.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康德的批判哲学D.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康德的批判哲学答案:A5. 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
A. 个人奋斗B. 社会认可C. 个人奋斗和社会认可相结合D. 个人奋斗或社会认可答案:C6. 人的本质是()。
A.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 人的自然属性C. 人的社会属性D. 人的理性答案:A7. 人的价值在于()。
A. 个人利益的最大化B.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C. 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D.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对立答案:C8. 人生的意义在于()。
A. 个人享乐B. 个人成功C.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D. 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答案:C9. 人生观的核心是()。
A. 人生目的B. 人生态度C. 人生价值D. 人生信仰答案:A10. 人生态度的核心是()。
A. 人生目的B. 人生态度C. 人生价值D. 人生信仰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B.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C.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 哲学与具体科学相互独立答案:ABC12.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联系的观点B. 发展的观点C. 矛盾的观点D. 系统的观点答案:AB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题附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入答题纸内。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体现了(A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的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2、每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C )。
A.好的领导B.好的职业C.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D.好的岗位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
A.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要有好的品行就行B.要正确对待金钱的两面性C.要有正确的道德观D.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境遇4、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C )。
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5、下列关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说法错误的是(D )。
A.通过人的“想”和“做”来实现B.自觉能动性就是主观能动性C.是人特有的能力D.不能反映客观世界6、制约自觉能动性的因素不包括(B )。
A.客观规律B.先天条件C.已形成的观念D.身心健康7、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
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
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A )。
A.事物具有两面性B.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8、哲学是所说的对立是指(C )。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对抗C.矛盾双方相互分离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9、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上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强调(B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与认识相互决定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10、“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B )。
A.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B.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C.有时候实践比认识更重要,有时候知识比实践重要D.知识既源于书本,又源于实践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C )。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班级: 姓名:分数: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1.客观实际是一个人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那么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哪些方面?(10分)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体现在两个方面,请简单阐述。
(10分)3.成功的人生行动包括哪些因素?(10分)4.简单阐述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0分)5.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哪些特征?(10分)6.运动、变化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0分)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的打×,每小题4分,共40分)7.规律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8.人生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可能性()9.有的物质是不运动的()10.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11.发展是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上升的运动()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来源()13.成功和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1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16.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事物()答案:1.1)具体的客观历史条件2)个人主客观条件3)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2.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1)成功的行动目的2)恰当的行动方法3)行动的条件4.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另一方面,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5.平等相处;宽松的人际环境;相互真诚信任;友善和关爱6.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是发展,变化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后退的运动;而在这些变化当中,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才是发展。
并且变化还可能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如果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事物质的变化也不能称之为发展。
因此,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的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及答案年级:班级:姓名:考号:一、判断题1.物质运动是杂乱无章的(x)2.人生发展不能“等靠要”(v)3.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v)4.人可以孤立的存在和发展(x)5.物质世界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v)6.人生可以是一成不变的(x)7.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自觉能动性的统一(v)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v)9.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v)10.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顺境和逆境(v)11.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v)12.人生发展不能好高骛远(v)13.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从主观愿望出发(x)14.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v)15.敢于行动不等于成功行动(v)16.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x)17.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v)18.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v)19.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v)20.人们可以创造规律(x)二、单选题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也联系着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也联系着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2、孔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A)A、人际和谐的重要B、物质决定意识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A)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是不可避免的D、事物发展是前进和曲折性的统一4、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确立目标、开展行动,都需要明确(C)所在。
A、国家利益B、集体利益C、自己的利益D、他人的利益5、关于个人理想错误的是(D)。
A、有主观性B、有个体差异性C、有实现可能性D、有超越性6、人的本质是(C )A、人的自然属性即食欲、情欲、求生欲B、自私就是人的本质C、社会关系的总和D、追求自由7、塑料袋出现百年以后,被人们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题及答案《哲学与人生》期末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D )A.妄自菲薄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D.量力而行2.新事物的出现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 A )A.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B.强大和完善的C.吸取了旧事物的精华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3.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C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4.“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实现。
”这种说法( D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规律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5.人们常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 A )A.“本质”和“现象”B.“现象”和“本质”C.“客观”和“主观” D 、“主观”和“客观”6.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 A ﹚A.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B.天体运动C.自然变化D.人类活动7.人生发展同样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句话是说( B )A.人的发展有时是前进的,有时是倒退的B.人生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曲折发展过程C.人生发展只有上升,没有下降D.人生发展复杂多变,只有成功不能失败。
8.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是:( B )A.前进新与曲折性B.顺境和逆境C.前进与落后D.进步与后退9.“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A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B.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10.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指:﹙ A ﹚A.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关系C.事物之间或者事物内部相互依存关系D.事物之间相互排斥的关系11. 一些大学生在招聘中遭遇“姓氏歧视”。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一、填空题(30分,每格2分)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2、(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3、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4、个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
5、(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人生的行动不只受到自身体力、智力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8、(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9、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用(联系的)、(周全)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主动的人生态度。
10、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吻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选择题(30分,每题2分)1、“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做法( C )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动身的原则②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③否认了矛盾广泛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④肯定了事物是广泛联系的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2、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 B )A、经济根蒂根基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C、个人动机与物质手腕的矛盾运动D、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顺应3、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前提的是(D)A、个人的体质B、个人的学业基础C、个人的家庭情况D、个人的性格4、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XXX等517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XXX等5名同志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这表明(B)A、个体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B、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C、实现人生价值,意味着获得更多的社会荣誉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5、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
年段:班级:姓名:号数:
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填空题(30分,每格2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2、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3、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4、个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
5、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人生的行动不只受到自身体力、智力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8、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9、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10、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选择题(30分,每题2分)
1、“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做法( )
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②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③否认了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④肯定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①②④B、③④C、①②D、①②③
2、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个人动机与物质手段的矛盾运动
D、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3、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人个的性格
4、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蒋敏等517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雷勇等5名同志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这表明()
A、个体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
B、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C、实现人生价值,意味着获得更多的社会荣誉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5、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刻舟求剑
③夜郎自大,目中无人④祸兮福之所倚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②
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7、“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告诫我们()
A、知人知面就行了
B、一个人的外表容易认识
C、认识一个人的外表就可以了
D、不要轻信一些人的外表,要透过其外表看其本质
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
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9、塑料袋出现百年以后,被人们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
目前,我国每天要用掉各种塑料袋20亿个以上,塑料袋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白色污染”的祸首,严重危害了自然环境。
这表明()
①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④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
A、吸取旧事物的精华
B、强大和完善的
C、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11、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新事物是强大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12、成都高温不下,市民都期盼来场大雨退凉。
为此成都周边的45个人工降雨炮点早已做好准备,24小时待命,只等天气条件一成熟,便放炮催雨。
但一直等了一个星期,才等到了充分的降雨云团。
这表明( )
A、人们不可能真正地认识自然界
B、自然界是客观的
C、自然界和人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D、离开人的影响,自然界才具有客观实在性
13、《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
这是因为( )
A、意识活动没有主动创造性
B、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D、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14、“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是指()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
D、正确观点
15、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
该同学()。
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客观总结了教训
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三、简答题(28分)
1、蔡桓公讳疾忌医,为什么神医扁鹊也无可奈何,这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8分)
2、“拔苗助长”是不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2分)为什么达不到预期的目的?(8分)
3、为什么说行动成就人生?(5分)我们又应该怎样行动?(5分)
四、分析题:(12分)
两个人各有一杯水,都喝了半杯。
一个说:只剩半杯水。
另一个人说:我还有半杯水。
两种说法,前者好像透出一种无奈和苦涩,后者倒好像满怀希望,流露出一股安慰。
都是半杯水,两人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个是悲观的,另一个却是乐观的。
1、请用矛盾分析法谈谈你的认识。
(6分)
2、面对人生矛盾,应如何积极促进自身发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