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伤寒论版全方整理

合集下载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114方剂

《伤寒论》114方剂

《伤寒论》114方剂《伤寒论》114方剂按:本篇《伤寒论》114方剂,来源于网络上的“《伤寒论》112方证”。

本人对这个“《伤寒论》112方证”中的所有方子药的剂量都已一一同两个版本的《伤寒论》做了核对,发现了一个惊人的错误:这个“112”方证中的所有剂量,同伤寒论相差甚远,大约只相当于伤寒论中原方剂量的十分之一。

《伤寒论》中总共是114首方子,“《伤寒论》112方证”缺少的柴胡汤方和抵挡汤方,本人将其补充了进来,本《伤寒论》114方剂,才是伤寒论原有的剂量,这里呈现给有缘人参考,若有错误之处,还请指正。

编者:君浩《伤寒论》114方1.汤证:桂枝汤(12)处方:桂枝93g去皮,芍药93g 炙甘草62g 生姜93g 大枣12枚破开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处方:葛根125g 桂枝62g去皮,芍药62g 生姜93g 炙甘草62g 大枣12枚3.汤证:桂枝加附子汤(20)处方:桂枝93g去皮,芍药93g 炙甘草93g 生姜93g 大枣12枚炮附子31g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处方:桂枝93g去皮,炙甘草62g 生姜93g 大枣12枚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处方:桂枝93g去皮,炙甘草62g 生姜93g 大枣12枚炮附子31g6.汤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当改为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28)处方:芍药93g 炙甘草62g 白术93g 茯苓93g 生姜93g 大枣12枚破开7.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8)处方:桂枝93g 芍药93g 炙甘草62g 生姜93g 大枣12枚破开杏仁50枚厚朴62g8.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62)处方:桂枝93g 芍药125g 炙甘草62g 人参93g 大枣12枚破开生姜125g9.汤证:小建中汤(102)处方:桂枝93g 炙甘草62g 大枣12枚破开芍药187g 生姜93g 切片胶饴1升10.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12)处方:桂枝93g去皮炙甘草62g 生姜93g 煅牡蛎156g 煅龙骨125g 大枣12枚剖开蜀漆93g用水洗去腥味。

伤寒论113方(内含图片速查版)

伤寒论113方(内含图片速查版)

伤寒论113方(内含图片速查版)太阳上篇计一十四方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肉桂桂枝加附子汤于桂枝汤内加附子一枚桂枝加桂汤于桂枝汤内加桂二两桂枝人参汤桂枝人参甘草白术干姜葛根黄连黄芩汤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桂枝去芍药汤于桂枝汤去白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于桂枝汤内去白芍加附子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于桂枝汤内加厚朴杏仁桃仁承气汤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甘草抵当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附:代抵当汤桃仁归尾生地肉桂大黄玄明粉穿山甲十枣汤芫花大戟甘遂大枣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大陷胸丸大黄芒硝甘遂葶苈杏仁白蜜太阳中篇计三十五方麻黄汤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小建中汤即桂枝汤加饴糖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生姜芍药甘草附子汤三味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一两新加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四味桂枝甘草汤二味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四味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五味生姜泻心汤生姜甘草人参黄连黄芩干姜〔半夏〕〔大枣〕甘草泻心汤甘草黄连干姜大枣〔黄芩〕〔半夏〕大黄黄连泻心汤二味附子泻心汤附子大黄黄连黄芩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人参干姜黄连甘草大枣赤石脂禹余粮汤二味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黄大枣枳实白芍旋复代赭石汤旋复花人参半夏甘草大枣代赭石生姜小陷胸汤黄连半夏栝蒌实柴胡桂枝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桂枝白芍甘草大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龙骨半夏人参大黄铅丹桂枝牡蛎茯苓生姜大枣炙甘草汤甘草阿胶麻仁桂枝人参生地麦冬大枣生姜清酒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甘草栀子干姜汤二味栀子生姜豉汤三味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枳实栀子豉汤二味栀子甘草豉汤三味干姜附子汤二味抵当丸水蛭虻虫桃仁大黄共杵为丸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四味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甘草生姜大枣(白术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白术桂枝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杏仁生姜连轺赤小豆甘草大枣梓白皮栀子柏皮汤栀子黄柏甘草太阳下篇计一十四方大青龙汤麻黄甘草生姜大枣桂枝杏仁石膏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于桂枝汤内加麻黄石膏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于桂枝汤内去桂加茯苓白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蜀漆龙骨牡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四味甘草干姜汤二味芍药甘草汤二味茯苓四逆汤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黄连汤黄连人参半夏干姜桂枝甘草大枣小青龙汤麻黄芍药半夏五味子桂枝甘草干姜细辛白虎加人参汤于白虎汤内加人参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明中篇计四方蜜煎导法一味猪胆导法一味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脾约丸麻仁杏仁芍药大黄枳实厚朴少阳篇计二方小柴胡汤柴胡人参半夏甘草黄芩生姜大枣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干姜桂枝黄芩甘草牡蛎栝蒌根合病篇计五方桂枝加葛根汤于桂枝汤内加葛根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葛根加半夏汤于葛根汤内加半夏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于黄芩汤内加半夏生姜痰病篇瓜(带)〔蒂〕散甜瓜(带)〔蒂〕赤小豆太阴篇计二方桂枝加芍药汤于桂枝汤内倍加芍药桂枝加大黄汤于桂枝汤内倍加大黄麻黄附子细辛汤三味附子汤附子茯苓人参白术白芍麻黄附子甘草汤三味吴茱萸汤吴萸人参生姜大枣白通汤葱白干姜附子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于白通汤内加人尿猪胆汁真武汤茯苓白术芍药生姜附子通脉四逆汤附子甘草干姜葱白少阴后篇计八方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黄芩鸡子黄白芍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猪肤汤一味甘草汤一味桔梗汤桔梗甘草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甘草苦酒汤半夏鸡子四逆散甘草枳实白芍柴胡厥阴上篇计三方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人参桂枝附子黄柏当归〔川椒〕当归四逆汤当归细辛甘草通草白芍桂枝大枣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于前方内加吴萸、生姜厥阴中篇计二方麻黄升麻汤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天冬葳蕤石膏白术干姜白芍茯苓甘草桂枝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四味厥阴下篇计一方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过经不解计一方柴胡加芒硝汤于小柴胡汤内加芒硝差后劳复食复计四方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栀子豉牡蛎泽泻散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蒌根理中丸人参干姜甘草白术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人参甘草麦门冬粳米阴阳易病计一方烧裈散男病用女裈,女病用男裈,烧灰文源:医品阁。

《伤寒论》113方——桂枝加大黄汤

《伤寒论》113方——桂枝加大黄汤

《伤寒论》113⽅——桂枝加⼤黄汤第⼋⼗⽅——桂枝加⼤黄汤太阴九⼤实痛者,桂枝加⼤黄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姜三两,切⽢草⼆两,炙⼤枣⼗⼆枚,擘芍药六两⼤黄⼀两上六味,以⽔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三服。

满痛⽽加⼤实,⾮泻不可,桂枝加⼤黄汤,倍芍药以清⽊燥,⽽加⼤黄,以泻⼟郁。

备注:⼤黄剂量,《伤寒悬解》标注⼀两,有的标注⼆两。

1 本条提纲结构,是与上条提纲相同。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实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黄汤主之。

可以这么读。

2 下后伤中,脾虚胃寒,不能消化,则胃肠亢满⽽壅实,胃肠为腑,瘀滞不⾏,则⽣瘀热腐败,加⼤黄三两,泻其亢实。

3 太阴⼗太阴为病,脉弱,其⼈续⾃便利,设当⾏⼤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胃⽓弱,易动故也。

太阴为病,其脉软弱,其⼈当续⾃便利。

设腹满时痛,以⾄⼤实,当⾏芍药、⼤黄者,宜稍减之。

以其⼈太阴既病,胃⽓必弱,易于伤动故也。

附:此⽅⽤于前症中(腹肌痉挛胀满痛)有便秘者,或结肠炎,左下腹触及索状硬结,有压痛者。

《汉⽅临床应⽤》。

左下腹就是盲肠部,此硬结者,就是燥结之便。

4 此⼆⽅,本质上还是太阳病。

因误下伤中,⽽转属太阴。

另⼀点就是,桂枝汤,本⾝就是内伤外感,并治之⽅。

桂枝加⼤黄汤,也叫桂枝加芍药⼤黄汤。

1荨⿇疹——顾介⼭医案苏某某,⼥,32岁。

主诉:患荨⿇疹已达五年之久。

开始时每年发五六次,后来逐年加剧。

今年起愈发愈频,竟⾄没有间歇。

曾⼤量注射过葡萄糖酸钙,内服苯海拉明及驱风、活⾎之中药多剂,均归⽆效。

症状:遍⾝有⼤⼩不等的疙瘩块,抓痒⽆度,此伏彼起,⽇夜⽆宁静之时。

在发作剧烈时,特别怕冷,⾝必重裘,⼤便⼀直两天⼀次,且燥结难下,腹微痛。

处⽅:桂枝9克,芍药9克,⽢草3克,⽣姜9克,⼤枣3枚,⼤黄9克,全⽠蒌12克,⿇仁12克。

服上药后约3⼩时,⾝痒渐⽌,疙瘩亦渐隐没,周⾝微汗,⼤便畅通,症状全部消失,迄今已半⽉余,未再发过。

[《伤寒论⽅医案选编》1981:17]按语:畏寒怕冷,⾝必重裘,太阳证未罢;⼤便燥结,腹中微痛,阳明证已露。

《伤寒论》113方汇总

《伤寒论》113方汇总

《伤寒论》113方汇总2022-09-27 发表于内蒙古1、桂枝汤类方(21方)1)桂枝汤,2)桂枝加葛根汤,3)桂枝加附子汤,4)桂枝去芍药汤,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6)桂枝麻黄各半汤,7)桂枝二麻黄一汤,8)桂枝二越婢一汤,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12)桂枝甘草汤,13)小建中汤,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5)桂枝加桂汤,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7)桂枝附子汤,18)去桂加白术汤,19)桂枝加芍药汤,20)桂枝加大黄汤,21)桂枝人参汤。

2、麻黄汤类方(8方)1)麻黄汤,2)大青龙汤,3)小青龙汤,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6)麻黄细辛附子汤,7)麻黄附子甘草汤,8)麻黄升麻汤。

3、葛根汤类方(3方)1)葛根汤,2)葛根加半夏汤,3)葛根黄芩黄连汤。

4、抵当汤类方(3方)1)桃核承气汤,2)抵当汤,3)抵当丸。

5、栀子豉汤类方(7方)1)栀子豉汤,2)栀子甘草豉汤,3)栀子生姜豉汤,4)栀子厚朴汤,5)栀子干姜汤,6)枳实栀子豉汤,7)栀子柏皮汤。

6、陷胸汤类方(6方)1)大陷胸丸,2)大陷胸汤,3)十枣汤,4)小陷胸汤,5)白散,6)瓜蒂散。

7、泻心汤类方(6方)1)半夏泻心汤,2)大黄黄连泻心汤,3)附子泻心汤,4)生姜泻心汤,5)甘草泻心汤,6)旋覆代赭汤。

8、甘草汤类方(4方)1)甘草汤,2)炙甘草汤,3)甘草附子汤,4)甘草干姜汤。

9、苓桂术甘汤类方(6方)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2)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3)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4)五苓散,5)猪苓汤,6)文蛤散。

10、黄芩黄连汤类方(4方)1)黄芩汤,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3)黄连汤,4)黄连阿胶汤。

11、白虎汤类方(3方)1)白虎汤,2)白虎加人参汤,3)竹叶石膏汤。

12、承气汤类方(6方)1)调胃承气汤,2)小承气汤,3)大承气汤,4)麻子仁丸,5)蜜煎导方,6)猪胆汁灌方。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09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09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09条第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

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发热,啬啬恶寒,肺病也。

大渴欲饮水,肝气胜也。

《玉函》曰∶作大渴,欲饮酢浆,是知肝气胜也。

伤寒欲饮水者愈,若不愈而腹满者,此肝行乘肺,水不得行也。

经曰∶木行乘金,名横,刺期门,以泻肝之盛气,肝肺气平,水散而津液得通,外作自汗出,内为小便利而解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伤寒发热,涩涩恶寒,无汗之表也。

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停饮之满也。

若自汗出,表可自解,小便利满可自除,故曰:其病欲解也。

若不汗出,小便闭,以小青龙汤先解其外,外解已,其满不除,十枣汤下之,亦可愈也。

此肝乘肺,名曰横,刺期门,亦与上文义不属,似有遗误。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发热恶寒,寒为在表;渴欲饮水,热为在里。

其腹因饮多而满,非太阴之腹满,亦非厥阴之消渴矣。

此肝邪挟火而克金。

脾精不上归于肺,故大渴;肺气不能通调水道,故腹满。

是侮所不胜,寡于畏也,故名曰横,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得自汗,则恶寒发热自解;得小便利,则腹满自除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发热,蔷蔷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是肺病也,自汗出,小便利,见风木之疏泄,此肝乘肺金也,名曰横,亦当刺厥阴之期门,以泻肝热。

肺统卫气而性收敛,肝司营血而性疏泄,发热恶寒,大渴腹满,是金气敛闭而木不能泄也,汗出便利,是木气发泄而金不能收也。

营泄而卫宣,故其病欲解。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本条与108条同讲。

刺期门二节,有数疑窦,不特无刺期门之确证,即本文多不可通。

腹满谵语似阳明实证,脉应滑大而数,不应见浮紧之太阳脉,一可疑也。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

《伤寒论》113方(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古代的医生-黄元御(4)

古代的医生-黄元御(4)

古代的医生-黄元御(4)古代的医生-黄元御(4)可这胃为什么不降呢?那是因为脾土被水湿给郁住了,不再上升,也不把胃接受的食物给吸收(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吸收,中医的脾的部份功能实际是肠道的功能),脾这里不吸收,那胃从嘴那儿接受的东西还不都堵在胃里了?结果就没法儿下降了。

您看这赵同志为什么腹胀啊?那就是脾胃都堵在那儿了,为什么呕吐啊?这是胃气不能下降,上逆的缘故啊。

您再看他患病的诱因吧,吃饭的时候被吓到了,本来这个圆圈运转的就要出问题了,被这么一吓,“咔嚓”一下,食物就停在胃里了,圆圈的转动就受到了阻碍,结果就病了,黄元御的说法是:“平日湿旺而胃逆,相火之下蛰不秘,一遇非常之事,动其神志,胆木上拔而惊生,肾水下沦而恐作。

己土侮于寒水,故脾气下陷;戊土贼于甲木,故胃气上逆”,他是从神志受惊这方面来论述的圆圈是怎么异常的,这是根本。

那为什么碰到阴雨天会发病呢?因为阴雨天湿气重,会使本来就湿气重的脾气更加不升,吃饱饭发病,那是胃气本来就堵在那里了,您再给他增加负担,还不发病?那怎么治疗呢?黄元御说:我把你的湿气给去掉,这样脾土之气就可以上升了,我在疏条肝气,那么脾土升的就更痛快了,这样,我在用点降胃气的药,那这个圆圈不就转动起来了吗?方子是:茯苓、甘草、半夏、干姜、细辛、橘皮、桂枝、砂仁。

就是这么个小方子,我们看着都眼熟,其中茯苓是去湿气的,让脾土上升,甘草是坐镇中州,补脾胃的,半夏燥湿,药性下行,是让胃气下降的,这三付药我讲过了,是个典型的车轴的构思;干姜是暖脾肾的,因为湿气大,不用热药湿气不能去;细辛这味药我给各位说说,这个药是散风寒的,药性比较猛烈,有一定的毒性,所以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不过那是指入散剂,如果是熬汤药,其实没有问题,但是现在药店绝对是三克以上不给抓药,细辛这味药的特点是可以动用肾中的真气,来把风寒给顶出去,所以对某些顽固的风寒头痛、咳喘等都有效果,但是有个问题,在用了细辛以后,肾气虚的人很可能需要补一下肾,因为动用了肾气了,我曾经开方子治疗顽固咳嗽,用了细辛以后,患者很快就好了,但是在舌头的中后部,舌苔出现了一个硬币大小的缺苔,就是这个地方舌苔没有了,这是肾气虚损的表现,我马上让患者服用了金匮肾气丸,结果几天后,这块舌苔就长上去了。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经方之一: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

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

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

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阴阳错杂的征象,例如出现精神抑郁、头晕、颧红盗汗、心悸、尿少水肿、畏寒等症状时,可以用乌梅丸、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再加鹿角霜、蛤蚧等药物,将原方中川椒改为椒目,以增强利水功效。

更年期综合征,有烦躁、头晕、心悸、五心烦热、便溏、畏寒肢冷等寒热错杂的表现时,也可以选用乌梅丸,能够调理阴阳,补益气血,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

三。

乌梅丸与厥症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之主方。

《伤寒论》113方——猪胆汁

《伤寒论》113方——猪胆汁

《伤寒论》113方——猪胆汁第六十二方——猪胆汁附,方解:猪胆汁,苦寒,清热解毒。

法醋亦酸苦,《本草拾遗》谓:“破血运,除块坚积,消食,杀恶毒,破结气。

”两者合之灌肠,不仅通便,尚能清热解毒,实为外治良方。

曹颖甫门人述其戚陈姓一证,引周氏医案:陈姓始病咯血,其色紫黑,经西医用止血针,血遂中止。

翌日,病者腹满困顿日甚,延至半月,大便不行,始用蜜导不行,用灌肠法,又不行,复用一切通大便之西药,终不加行。

或告陈曰:同乡周某,良医也。

陈喜,使人延周时,不大便已一月矣。

周至,察其脉无病,病独在肠,乃令病家觅得猪胆,倾于盂,调以醋,借西医灌肠器以灌之。

甫灌入,转矢气不绝。

不逾时,而大便出,凡三寸许,掷地有声,击以石不稍损。

乃浸以清水,半日许,盂水尽赤,乃知向日所吐之血,本为瘀血。

因西医用针止住,反下结大肠而为病也。

越七日,又不大便,复用前法,下燥屎数枚,皆三寸许,病乃告痊。

[《经方实验录》]按语:病位局限于肠,单纯大便秘结,无余证者,可用猪胆汁灌肠疗法。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经方直解》2胆道蛔虫——代宏彬医案陈某,女,24岁,1985年12月24日入院。

阵发性右上腹疼痛,伴放射至右肩背痛,恶心呕吐,疑胆道蛔虫症、胆结石收入院。

经用庆大霉素、消炎利胆片、输液、肌注阿托品均无效,27日请中医会诊。

面色青黄,疼痛剧烈,辗转不安,呻吟不止,呕吐频繁,体温37.8℃,血白细胞总数19800/mm',中性88%,舌苔白而干,脉弦紧。

因无猪苦胆,进乌梅汤一剂无效,彻夜不眠,弯腰抱腹,汗出如珠,注杜冷丁、阿托品穴位封闭、针灸等疼痛仍无缓解,第二天家人找来猪胆一枚,配以川椒末、胡椒末各20克,酸醋300毫升,分两次服下,几分钟后痛止,嘱其下午再服一次,三日后痊愈出院,至今未复发。

[新中医1989,(2):13]按语:蛔虫得酸则安,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本方酸、苦、辛并用,猪胆汁味极苦,性寒,有清热泻火作用,更有以胆治胆之意;川椒、胡椒,辛热之品,祛寒杀虫;酸醋入肝,安细止痛。

《伤寒论》113方——大柴胡汤

《伤寒论》113方——大柴胡汤

《伤寒论》113⽅——⼤柴胡汤第七⼗⼀⽅——⼤柴胡汤少阳⼗三1 ⼊阳明去路伤寒发热,汗出不解,⼼下痞硬,呕吐⽽下利者,⼤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枣⼗⼆枚,擘⼤黄⼆两上七味,以⽔⼀⽃⼆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升,⽇三服。

伤寒表证发热,汗出当解,乃汗出不解,是内有阳明⾥证。

热⾃内发,⾮关表寒,汗去津亡,则燥热愈增矣。

⼼下痞硬,是胆胃两家之郁塞也。

呕吐⽽下利者,是戊⼟迫于甲⽊,上下⼆脘不能容纳⽔⾕也。

吐利⼼痞,⾃是太阴证,⽽见于发热汗出之后,则⾮太阴⽽阳明也。

⼤柴胡汤,柴、芩、芍药,清少阳之⽕,枳实、⼤黄,泻阳明之热,⽣姜、半夏,降胃逆⽽⽌呕吐也。

1 本条提纲,呕吐与下利者,胆⽊克胃也。

即是上条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汤证。

⽽治辨的重点,在前⾯⼀句。

伤寒发热,汗出当解,⽽反不解,此是阳明胃腑,外蒸之热,所以汗出热不解。

⼼下痞硬,呕吐加下利者,此少阳经病,贼克阳明也。

⼤柴胡汤,解少阳之经与阳明胃腑,双解⼆阳也。

2 附两条提纲,此是少阳⼊阳明去路之变证。

本来也是⼤柴胡汤证的。

少阳⼗四 ⼊阳明去路伤寒五六⽇,头汗出,微恶寒,⼿⾜冷,⼼下满,⼝不欲⾷,⼤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也。

脉沉,亦在⾥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在⾥,此为半在表半在⾥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少阴也,可与⼩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解。

少阳三⼗⼊阳明去路太阳病,过经⼗余⽇,反⼆三下之,后四五⽇,柴胡证仍在者,先与⼩柴胡汤。

呕不⽌,⼼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柴胡汤下之则愈。

黄元御医学研究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个想学习《伤寒论+⾦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37篇原创内容公众号腹满⼗七2按之⼼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柴胡汤。

⼼下满痛者,少阳之经郁迫阳明之腑也。

《伤寒悬解》四逆汤————附子黄元御医学研究

《伤寒悬解》四逆汤————附子黄元御医学研究

《伤寒悬解》四逆汤————附子黄元御医学研究太阴三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不差,身体疼痛,当温其里,宜四逆汤。

1发热头痛,是为太阳表证,其脉当浮,而脉反沉,不差,确实脉沉,沉为在里,虽身体疼痛,表证未解,然当“先”温其里,宜四逆汤。

“当先”是为一定之理。

脉沉在里,病在太阴,则以里为主。

2当浮反沉,知已入脏,脉沉为里,再治其表,是为逆治。

一旦脉沉入脏,此与三阳外感先解表,则有区别,病在三阴,则以里为主,先保中气(阳气),见里则知表。

脉沉为在里,是为阴盛之脉。

对比本条脉沉当温其里,是一定之理,此句话通用于三阴之病。

(病在三阳,先解表为主,病在太阴,则先温里为主,对比则知)3脉法三十二,353页,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沉为在里,肾肝之脉俱沉,三阴之脉皆沉。

黄元御医学研究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53篇原创内容公众号论;研究一下附子;附子,温脾肾之阳,退三阴之邪。

附子温阳,治三阴之病,为第一要药。

其功多大,其争议就有多大,因普通人不懂医理,又不懂药性也,只听传说中毒死人,人人畏之,医家用药,也是尽量避之。

无知自用者,又确受其药害。

此处必须说明一下,是药害还是人过,不能冤枉救命良药,必当细研细论。

四逆汤,白通汤,茯苓四逆汤,附子标注,俱是生用,附子泻心汤,真武汤,附子汤,附子标注,俱是炮用,四逆汤是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小火煮大约60分钟以上,约等于240克,分温再服(两次或三次),一次约80到120克,说明控制饮量是可以放心大胆用的。

干姜附子汤和白通汤三升取一升,小火煮也得60分钟以上,取200克,两次分服,一次约100克。

茯苓四逆汤是五升取二升,也得煮一个小时以上,二升400克服七合140克,观此三方也是说明控制服用量和煮药时间,可以放心大胆的用生附子。

现代没人敢这么用了,李老也是用的炮附子加大剂量用之,偶尔用生附子。

伤寒论方剂明细大全

伤寒论方剂明细大全

1.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3.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上升,覆取微似汗。

4.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5.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7.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株,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8.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株,芍药一两六株,麻黄一两十六株去节,生姜一两六株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株炙,大枣五枚擘。

9.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棉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10.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株,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株切,石膏二十四株碎棉裹。

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11.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12.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

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

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1.闭结桂枝丹皮桃仁汤桂枝11克芍药11克丹皮11克桃仁11克甘草7克茯苓11克丹参11克煎大半杯,温服。

上热,加黄芩;中寒,加干姜;中气不足,加人参;血块坚硬,加鳖甲、蟅虫;脾郁,加砂仁。

2.崩漏桂枝姜苓汤甘草7克茯苓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干姜11克丹皮11克首乌11克煎大半杯,温服。

3.治经漏。

桂枝姜苓牡蛎汤甘草7克茯苓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干姜11克丹皮11克首乌11克牡蛎11克煎大半杯,温服。

治血崩。

气虚,加人参。

4.治经水后期。

桂枝姜苓汤丹皮11克甘草7克茯苓11克首乌11克干姜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煎大半杯,温服。

5.治经水先期(月经提前)。

姜苓阿胶汤丹皮11克甘草7克桂枝11克茯苓11克干姜11克丹参11克首乌11克阿胶11克煎大半杯,温服。

治经水后期(月经推迟)。

6.治经前腹痛。

归地芍药汤当归11克地黄11克甘草7克桂枝11克茯苓11克首乌11克芍药11克煎大半杯,温服。

7.治经后腹痛。

柴胡地黄汤柴胡11克黄芩11克甘草7克芍药11克丹皮11克地黄11克煎大半杯,温服。

表未解者,加苏叶、生姜。

8.经来过多温经汤人参11克甘草7克干姜11克桂枝11克茯苓11克丹皮11克当归11克阿胶11克麦冬11克芍药11克芎穷7克茱萸7克半夏11克煎一杯,温服。

治疗妇人带下,及小腹寒冷,久不受胎,或崩漏下血,或经来过多,或至期不来。

阴精流泻,加牡蛎;瘀血坚硬,加桃仁、鳖甲。

{解读}带下,妇女常见病、多发病。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

造成白带病的原因很多,阴道炎、宫颈糜烂、宫颈炎或盆腔炎引起。

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子宫颈糜烂、子宫颈息肉、子宫内膜炎、宫颈癌等。

临床表现常见白带增多、绵绵不断、腰痛、神疲等,或见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或脓浊样,有臭气。

若腐臭难闻,当警惕是否有癌变。

[辨证论治]1.脾虚湿困证: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淡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倦,恶心纳少,便溏,两足跗肿,舌淡胖,苔白腻,脉缓弱。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25】【126】【127】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25】【126】【127】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25】【126】【127】展开全文【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

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六十五。

用前方。

陈修园:血与之水,以小便利与不利分之,请再申其说:太阳病,从胸而陷于中土,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乃脾气不能转输,水聚于少腹,为无血也;而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非水聚,为血聚,血证谛也。

必谛审其果是血证,方可以抵当汤主之。

否则,不可姑试也。

此一节,申明上文“小便自利”之义也,喻嘉言云:此条乃法中之法也。

见血证为重病,抵挡为重药。

后人辨证不清,不当用而误用,与夫当用而不当用,成败在于反掌,故重申其义也。

黄元御:身黄,脉沉结,少腹硬,是皆血瘀之脉证。

血司于肝,血结木郁,贼伤己土,则发黄色,缘木主五色,入土为黄故也。

然使小便不利,则三者乃膀胱湿热之瘀,是茵陈五苓证,非血证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证已谛,故宜抵当。

刘世祯:此承上更明瘀血之外证与脉象,以示后学平辨之法。

盖血结少腹瘀热在里之候,虽外见太阳之表证仍在,其身色必黄,与伤寒大异。

发黄之因不一,有血虚而黄者,则色黄而兼微青,有脾虚而黄者,则色黄而兼淡白;有燥胜而黄者,则色黄似熏黑;有湿热而黄者,则黄明如橘子(血虚黄,脉弦而涩;脾虚黄,脉濡而滞;燥黄,脉短而数;湿黄,脉滑而滞;若兼他因,脉至便兼他象,且湿盛之黄,必溺色亦黄);若瘀血发黄,则当黄晕如油,其色微熏而溺色不变,其脉当见沉结。

沉结者,沉按结塞不通,应指紧实之意,非迟而一止之谓。

合上条论之,则当脉微而按之沉结,微见于轻举,结见于沉按(本论言脉,每分条辨析,应合而求之,乃得其全。

如脉法举阳结之脉,先言浮而数者,名曰阳结,举分部察息之二,次乃补述辨象曰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必合浮而数与车盖二条,始识阳结之脉,兹论血证,亦同此例。

上言微而沉,不言沉按之象云何,读本条之结,则血证之脉,昭然于心矣。

(2021年整理)伤寒论经方用量换算表

(2021年整理)伤寒论经方用量换算表

伤寒论经方用量换算表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伤寒论经方用量换算表)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伤寒论经方用量换算表的全部内容。

刚搜来的,供参考字号:大中小在淘宝和卖家聊, 问小柴胡汤要柴胡八两, 他放几克? 答24克, 经方一两等于现在3克. 问为什么不是240克,他反问:柴胡一味药你要半斤?反吓我一跳。

原来按我的想法,竟然一味药要放半斤。

现在500克就是一斤嘛.难道是我错了?忙去翻JT的文章:《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

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

3,不太会乘到0。

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

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么办?」因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

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按JT的折法, 经方一两是现在0。

3两。

0.3两是30g吗?台湾的一两是37.5g, 所以0.3两是11.25g。

所以算下来二两四是90g。

柴胡剂加90g柴胡量算大吗?!倪海夏:认为是37克,去掉7克是30克,但好象他很少用这么大量,关键是药要对症!黄元御:经方之一两今之12.65克郝万山:1两等于15。

625g中医学校里普遍按汉之一两折合今之3g折算. <-—鄙视一下,呵呵。

随着东汉出土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经方剂量的折算愈来愈显得明确。

《伤寒论》与黄元御

《伤寒论》与黄元御

《伤寒论》与黄元御《伤寒论》的学术研究与传承,历朝历代,一直都在进行,而所有的注解中,黄元御是《伤寒》传承千年以来最正宗的一脉,也是目前国内《伤寒论》注解理论最正统最正确最系统的一脉。

目前国内的《伤寒》注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把历朝代所有的《伤寒》注解集中起来,合为一本通识注解,另一种就是把古方给翻译成现代文的折话解。

大学里的《伤寒金匮》教材都是各朝代的众医家注解,合为一本通识教材,导致学生学不透也学不会,而网上书店的《伤寒金匮》白话解又多如牛毛,通识注解,理论水平参差不齐,阴阳不分,错误百出;普通的白话注解,读完等于没读一样,始终都没有注解出《伤寒金匮》的精髓与细节,今天中医一直是在争议的环境下生存,所以理论基础是中医的根本,必须有严谨精准和正确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做指导支撑,才有安全有效的临床疗效,才能让中医获得所有人的认可,理论体系和临床疗效是中医发展的根基。

黄元御医学全集《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心源》《难经悬解》《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等等,各门注解,条理清晰,思维逻辑,理法方药,环环相扣,深入学习,则渐渐有所得,或学浅薄,但终能入仲景医门也。

入门之后,发现整个的中医础础理论系统,有严重的偏差。

理论体系若是不正确,就培养不出优秀的中医人才与大师,今天的中医,不是正宗的古时汉方汉医,中医完全被唐宋之后错误的理论给毒害了,给带偏了,今天大学里的《伤寒金匮》教材就是偏于通识注解,大多数理论都是搜集百家,合为一本通识教材。

错误的中医理论导致中医的没落。

我相信黄玩御一定以改变中医现状,拯救中医之血脉。

中医是一个整体,现代中医教育,把中医细分拆开,方剂学,本草学,诊断学,基础论,越拆越乱,越拆越坏事,中医走上了西医的模式,中医彻底变的畸形扭曲。

今天的中医治病也是走上西化之路,最典型的就是用中药治病而不是用中医治病。

中药治病,未必就是中医治病,二者若不搞清,就是中医走上了西化的道路,或者说在混水摸鱼。

伤寒论第185条诸家解说

伤寒论第185条诸家解说

伤寒论第185条诸家解说第185条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传经者,则一日太阳,二日阳明。

此太阳传经,故曰转属阳明。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者,太阳受病也;若反汗出濈濈然者,太阳之邪转属阳明也。

经曰∶阳明病法多汗。

清·吴谦《医宗金鉴》【注】阳明之病,本自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而不透彻,乃为汗不如法,故未尽之邪,因而转属阳明也。

邪在经则为外证,邪入府则为胃家实矣。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为太阳之邪欲传也。

若无汗,为太阳阳明之表尚在,汗之可也。

今反汗出濈濈然者,是邪已转属阳明之府,可下不可汗也。

【集注】方有执曰:此言由发太阳汗不如法,致病入胃之大意。

呕不能食,热入胃也。

反汗出者,肌肉着热,肤腠反开也。

程应旄曰:太阳本证现在,而反汗出濈濈然者,虽表证未罢,已是转属阳明也。

濈濈,连绵之意,即俗云:汗一身不了又一身,是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彻,止也,即汗出多之互辞。

胃实之病机在汗出多,病情在不能食。

初因寒邪外束,故无汗;继而胃阳遽发,故反汗多。

即呕不能食时,可知其人胃家素实,与干呕不同。

而反汗出,则非太阳之中风,是阳明之病实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太阳伤寒,经证未解,发热无汗,呕不能食,缘寒邪束迫,胃气壅逆,故无汗而呕,食不能下也。

而反汗出濈濈然者,必因胃腑有热,蒸其皮毛,是为转属阳明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此节为不敢用麻桂者痛下针砭,以见畏葸太甚者之必遗后患也。

予遇恶寒甚者,轻者二三钱,重者四五钱,甚或一剂不愈,连服二剂者,一年中类此者常百数十证,迄未见亡阳之变。

盖发汗必期透畅,然后肺与皮毛,乃不至留郁恋余邪,若汗出不彻,时时发热,久乃有汗不解,津液日损,因而转属阳明。

且其证呕不能食,与寒邪初犯太阳者同,发热亦同,惟汗出濈濈然者为独异,知邪传阳明之必有潮热矣、予尝由仲师所未言推阐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