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63957a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0c.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语文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后人多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但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仍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
在教学中注重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感受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1.读好文言文。
2.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教学难点】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段乐曲。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2.导入: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
它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板书课题)3.理解课题:强调“鼓”的古今异义。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29aab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0.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基于教材的特点,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教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出发,结合本单元导语“借助语言文字,感受艺术魅力”,确定本课教学思路为“读--说--悟--写”。
教学以读为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故采用资料填充,再入情入境品读、感受,让孩子能先有所感,并结合课后作业的补充,让学生了解知音文化,再领悟文章主题。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大的阅读量,且在学习上也已梳理了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五年级学过文言文,也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但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较少,还欠缺方法上的指导。
【教学目标】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体悟文章情感。
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0a9e1ee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a.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XXX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伯牙善鼓琴》一文,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因为小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书里有《高山流水》的乐曲,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前提下研究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教学目标】1.把握文言实词,可以准确的翻译课文。
2.熟读成诵,可以当堂背诵课文。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知己难求,知音难觅。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准确翻译课文,并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知己难求、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音难觅的感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1、解题导入:1.上学期学过的《卖油翁》里说“XXX咨善射”,谁还记得“善”是什么意思?2.今天我们来研究《伯牙善鼓琴》(板书课题)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个字。
(明确:先秦时期的有名乐师XXX擅长弹琴)XXX、读文识字:1.请同学们自在的朗读课文,初次感知一下《伯牙善鼓琴》。
在初读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同学读的比力踌躇,应当是有些字音在作怪,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看看你会读吗?并且知道甚么意义吗?谁会谁上黑板写出来。
①辄穷其趣②卒逢暴雨③善哉④援琴而鼓⑤霖雨之操⑥更造2.解决了“拦路虎”,读起来就会流畅很多,大家再次放声朗读。
3.这次就比第一次声音大了很多,看来字词没问题了,那同学们,古人写文章是不加标点符号的,这去掉标点的文章你会读吗?谁来读读,你想读到哪里停就停,并且指名让下一位同学接着读。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0f73e91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e.png)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艺术之美”为主题,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以琴相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这篇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意境深远。
通过对伯牙鼓琴时的神态、动作以及子期听琴时的反应描写,展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以及知音之间心意相通的真挚情感。
文中出现的“善哉乎鼓琴”等词句,既表达了子期对伯牙琴艺的高度赞赏,也为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词句含义和情感表达提供了典型范例。
同时,文章所传达的知音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珍视友情、理解艺术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二、整体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遵循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透的文言文学习规律。
以朗读为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
在理解文意环节,运用结合注释、组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然后借助想象、角色扮演等活动,深入体会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感受音乐艺术之美。
最后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加深对知音文化的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通过想象、讨论等方式体会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理解艺术的情感。
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体会伯牙与子期之间深厚的知音情谊。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文本语言,展开丰富想象,感悟音乐艺术的魅力,体会知音内涵。
理解知音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五、教学策略诵读感悟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在读中理解文意,体会情感。
情境教学法创设伯牙鼓琴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伯牙弹琴时的心境、子期听琴时的神态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聊聊书法》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聊聊书法》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eefd540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b5.png)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聊聊书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之美”,而《口语交际:聊聊书法》在本单元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单元主题关联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艺术形式展现艺术之美,如《伯牙鼓琴》体现音乐艺术的魅力,《书戴嵩画牛》涉及绘画艺术。
而书法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艺术的多元性与独特性,引导学生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去领略艺术之美,使学生对艺术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二)语文要素契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包括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书法本身就是一种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
在“聊聊书法”中,学生通过观察、欣赏书法作品,解读文字背后的文化意义,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字的魅力,进而展开想象,体会书法艺术之美,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三)知识与技能拓展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表达能力。
这次口语交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知识储备转化为实际交流的平台,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字词、语法等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等。
同时,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了解书法知识、历史、名家等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二、整体设计思路本次口语交际教学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书法艺术的鉴赏水平。
(一)情境创设以有趣的书法故事、著名书法家的奇闻轶事或者精彩的书法作品展示作为导入,创设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交流欲望。
(二)知识引导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书法知识,然后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补充新的知识内容,如书法的字体演变、不同书法家的风格特点等,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丰富的素材。
(三)小组合作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相互倾听、相互学习、相互补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5c81345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fd.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XX下面由我来向大家汇报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单元双线结构根据“双线组元”这一统编教材编写特点,第七单元导语页的上面写着“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
”这突出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艺术之美”。
红色线圈出来部分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习作要素是“写出自己拿手好戏感受、看法说出来”。
本单元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单元,充分体现了统编教材的一大特点,即传统文化的传承。
从选编的单元内容可见,课文《伯牙鼓琴》中的古琴、《书戴嵩画牛》中的绘画、《月光曲》中的音乐、《京剧趣谈》中的戏曲,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中的书法,包括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都与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联,都体现了艺术之美。
所以本单元的重点是人文主题,即体会艺术之美。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关于想象,“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这是继第一单元“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之后,又一次关于想象的训练。
这也充分体现了统编教材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
不过关于想象,统编教材在不同年级中都有安排。
本单元的这个想象训练不是新的训练点,而是一次复习和巩固,主要目的还是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之美,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单元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本单元主要包括阅读教学(精读课、略读课),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这四部分。
下面我们分别看一下这几部分的具体内容。
(一)阅读教学1.第一篇精读课:《文言文二则》关于文言文,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三年级每学期1篇,四至六年级每学期2篇:年级课文篇数三上《司马光》 1篇三下《守株待兔》 1篇四上《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2篇四下《囊萤夜读》《铁杵成针》 2篇五上《少年中国说》《古人谈读书》 2篇五下《自相矛盾》《杨氏之子》 2篇六上《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 2篇六下《学弈》《两小儿辩日》2篇本册教材编排了《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分别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牧童指出名画错误的故事。
最新部编版语文六上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最新部编版语文六上第七单元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c808d26edb6f1afe001fbf.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主题共选编了三篇课文:《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
《文言文二则》中,《伯牙鼓琴》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荡气回肠、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书戴篙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月光曲》一文思想性强、意境隽永、文质兼美。
文章抓住贝多芬、穷兄妹这些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他们的心灵美,使我们感受到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
《京剧趣谈》一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一些相关知识,让我们初步了解到了京剧的艺术特色,感受到了京剧作为中国国粹的魅力,懂得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同时还要学会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二、学习目标1.会写本单元“哉、巍、弦”等15个汉字。
掌握“谱写、钢琴、幽静”等12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方式理解重点句子,从而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意思。
借助相关资料,读懂小古文,体会其表达的深刻含义。
背诵《伯牙鼓琴》和《月光曲》第九自然段。
3. 自读自悟《京剧趣谈》,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感受京剧的无穷魅力。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4. 能通过列提纲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并将自己的拿手好戏写下来。
能将句子写通顺,写清楚重点部分。
三、学习重点1.会写本单元“哉、巍、弦”等15个汉字。
掌握“谱写、钢琴、幽静”等12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方式理解重点句子,从而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意思。
借助相关资料,读懂小古文,体会其表达的深刻含义。
背诵《伯牙鼓琴》和《月光曲》第九自然段。
3. 学习课文,要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同时还要学会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7《开国大典》课堂教学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7《开国大典》课堂教学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cc1f3055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8.png)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7《开国大典》课堂教学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开国大典》是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详细描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大典的盛况。
课文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文本解读、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尊敬领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朗读水平和语文素养。
2.教学难点:文本解读,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感受作者的喜悦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2.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美妙和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课文录音: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3.学习材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学习材料,以便学生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盛况,让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历史知识,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2.呈现(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录音,感受课文语言的美妙。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单元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364afabb68a98270fefabe.png)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包括《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三篇精读课文和《花之歌》一篇略读课文。
这些课文题材不同,景色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即作者在描绘景色时均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
《草原》描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丁香结》描写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记述了由“丁香结”引发的联想。
《古诗词三首》分别描述了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色。
《花之歌》则从花的口吻讲述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这一要素,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时不仅能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能由课文展开联想,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与三四年级的“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要求相比,对能力要求进行了提升。
本单元的4篇课文都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方式,教学的着落点应放在作者是如何借助事物展开联想,以“景语”表现“情语”的。
《草原》一课是“即景生情”,要求调动学生联想自己生活中相似的经历,借以理解作者的深厚情感。
《丁香结》一课是“融情于景”,即由看到的花的“结”想到心的“结”,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引发人生的思考,理解作者的感悟。
《古诗词三首》则要求能从创作的背景、描绘的画面等想开去,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本文的习作训练要素是“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这要求在阅读本单元课文、感受作者丰富想象的基础上创编故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与三年级的尝试编童话或续编故事、四年级侧重于“故事新编”、五年级根据情境编故事相比,此次习作训练要求以别的事物的角度看世界、体验生活,体现“变形”后的生活世界和经历,需要运用“想开去”的策略,把奇妙的经历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第二单元本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包括《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三篇精读课文和《灯光》一篇略读课文。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b9374d0b1c59eef8c7b4c6.png)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艺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伯牙鼓琴》。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文言文二则》中选入了两个故事:《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
两篇故事一说音乐艺术的高雅境界,一说名画作品也有瑕疵,都与艺术相关。
《月光曲》讲了贝多芬创作名曲的一个传说,让我们领略了大音乐家“音乐为大众服务”的高尚情怀。
《京剧趣谈》一文分“马鞭”和“亮相”两部分讲了京剧的艺术特色。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每篇课文中都给我们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伯牙鼓琴》中俞伯牙的琴声让钟子期想到了高山流水,我们的耳边仿佛也想起了那优美的琴声;《月光曲》中贝多芬在月光下弹奏的第二首曲子让穷兄妹俩看到了异常美丽逼真的景象。
《京剧趣谈》中马鞭的运用和双方战斗时的突然静止与耍杂技场面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而这一切都是各种艺术形式带给大家的美感。
部编版六年上册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版六年上册语文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8e1b5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79.png)
部编版六年上册语文教材分析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教学指导思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研究、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写字180个。
2.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规则。
3.继续培养阅读的兴趣,培养经常阅读的惯。
在“自检”中,学生要自查、互查,交流阅读体会4.通过“语文天地”中设计的活动,创设写话的情境,使学生愿意写,有东西可写。
三、教材编排及结构本教材2019年秋期正式使用,共安排课文27篇。
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第一单元,第1~4课为“自然景观”篇,课文内容大都描绘了美丽神奇的大自然。
第二单元,第5~8课为“革命岁月”篇,主要写主革命有关的故事。
第三单元,第9~11课为“写物篇”,注意写物的方法。
第四单元,第12~14课为“小说”篇,要注意小说的特点。
第五单元,第15~16课为“散文”篇,重点在描写方法。
第六单元,17~20课为“生活景物”篇,让学生感悟生活。
第七单元,第21~23课为“感受艺术魅力”篇,让学生体会艺术之美。
第八单元,第24~27课为“初识鲁迅”篇,意在让学生了解XXX,感受XXX的写作和生活。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
全册共分8组。
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
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研究语文的特点。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写作研究要求。
课例由2—4篇课文组成。
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
全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题。
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研究要求。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各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各单元单元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61d293f90f76c660371a11.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奇妙和美好。
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丁香结的幽怨、古诗词中描述出的自然画卷,花之歌的丰富内涵,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第二单元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重温革命岁月”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革命先辈们舍己为人的伟大胸怀;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活动。
2.本单元重点:(1)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七律·长征》。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记叙革命历史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要通过朗读,理清课文脉络。
对重点段落要细细品味,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场面的。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记叙故事时都写了具体的场面,点面结合,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来写场面。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光曲》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光曲》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bea5215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fb.png)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光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月光曲》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以“艺术之美”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体会艺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文章文质兼美,生动地描绘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既表现了他卓越的音乐才华,又体现了他善良、同情穷苦人民的高尚情怀。
从语言表达上看,课文用词优美,意境深远。
通过对环境、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细腻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例如,文中对月光下大海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为读者营造出了一种清幽、宁静又波澜壮阔的氛围。
从思想内涵上分析,它传达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贝多芬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兄妹俩对音乐的热爱以及他们贫苦的生活境遇。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艺术具有打动人心、传递情感的力量。
二、整体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语言之美,体会人物情感,领悟艺术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对文本关键语句的品析,理解《月光曲》创作的背景和过程。
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所描绘的音乐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幽静、纯熟、清幽、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小组讨论、想象画面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品质以及借助环境描写烘托气氛的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贝多芬同情贫苦人民、热爱音乐、具有卓越才华的品质,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57de3b866fb84ae45c8d4b.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艺术之旅”为主题,包含《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与艺术有关,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文本内容,了解京剧的特色,学习表达的条理性,借助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口语交际要有条理地表达对书法的了解,对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深入交流。
本单元的习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提纲,通过列提纲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并紧扣单元目标:写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将句子写通顺,把重点部分写清楚。
“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掌握多种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学会修改“说明书”;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和不同类型的成语。
全册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单元分解
![全册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单元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c28fc26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5.png)
全册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单元分解第一单元 - 课文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通过讲解盘古的创世神话,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古代传说故事。
第二单元 - 课文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
通过讲解造纸术的发明过程以及造纸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
第三单元 - 课文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了一个关于竹子的故事《竹篮中的竹子》。
通过讲解竹子的特点和用途,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和对竹子的认识。
第四单元 - 课文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诗歌形式——词。
通过古代词人的作品和欣赏古代词曲,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
第五单元 - 课文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敢的故事《草地上的一朵花》。
通过讲解小草的成长过程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勇敢、坚持和积极向上的品质。
第六单元 - 课文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通过讲解中秋节的来历、俗和传统食品,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第七单元 - 课文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了一个关于感恩的故事《感恩的心》。
通过讲解小鸟对慷慨帮助自己的人类的感恩之情,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珍惜和助人为乐的价值观。
第八单元 - 课文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通过讲解嫦娥的传说和中秋节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魅力和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第九单元 - 课文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了一个关于希望的故事《杨树和小鸟》。
通过讲解杨树的生命力和小鸟对希望的坚持,培养学生学会珍惜生命、追求梦想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第十单元 - 课文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春节。
通过讲解春节的俗、传统活动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春节的认识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以上是全册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的单元分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完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06cfcc994028915f814dc254.png)
(4)说话练习
师:如果你是伯牙,荡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是会怎样的?
预设: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师: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得的可以交流。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师小结:这正是“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已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子期必得之)
预设: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
师: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预设:能听懂我的音乐、能听懂我的心声,您真是我的知音啊!
8.师: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引导再读课文2-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4)理解“知己”的含义
师:学到此处,我们能理解“凡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
预设:它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师:伯牙琴艺高超,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太出,志在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锺子期赞叹的语句。
2师:伯牙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7单元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7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db6201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93.png)
第七单元单元解读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
艺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无时无刻不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的人文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本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入课文的情境,感受艺术的魅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伯牙鼓琴》引导学生根据锺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想象,感受音乐之美;《月光曲》引导学生根据皮鞋匠与妹妹聆听琴声时“看”到的景象展开想象,感受乐曲的美妙;《京剧趣谈》生动记录了京剧舞台上的精彩瞬间,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舞台上的运用,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
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素是“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习作内容紧扣单元学习内容,先从课文阅读中感受艺术之美,进而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自己在学习艺术或技能方面的感悟。
如何将艺术之美写得具体可感,《月光曲》和《京剧趣谈》等课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2文言文二则【教材分析】《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书戴嵩画牛》讲述了热爱书画的杜处士与天真的小牧童之间的故事。
杜处士有一幅珍藏的《斗牛图》,牧童见了却拍掌大笑,指出了画中的错误。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认真地观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
在教学中要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精练、隽永的语言特点。
另外要注意的是,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定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b6570aee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fa.png)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简析本单元以“艺术之旅”为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
上述课文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同时也给予学生人生的启迪。
二、教学目标1.关注人文主题。
以上选编课文意在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绘画、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接受美的熏陶,培养高雅的艺术情操和审美趣味。
如《伯牙鼓琴》表现出一种极为深挚的友情,《书戴嵩画牛》则能引发我们对于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思考,《月光曲》反映了贝多芬这样的大艺术家对底层人民的关怀,《京剧趣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内容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
2.注重语言的品味以及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
教者要根据语言特点采取丰富多样的读书方法对文本加以品读。
如教学文言文时要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增强文言语感;《月光曲》叙事简练,景物描写优美动人,宜采用朗读的方式,体会音乐给人带来的画面美;《京剧趣谈》主要介绍京剧知识,但语言平易近人,轻松幽默,应以默读为主。
三、教学重难点1.借助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是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要学习课文是怎样在叙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看到的、听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起,并用语言文字把无形的艺术(如音乐)写得形象十足的。
2.教学本单元时还要有意识地扩大学生学习的课堂,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知识,培养能力。
要鼓助学生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丰富文化素养,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自己。
四、单元课时安排1.《文言文二则》 2课时2.《月光曲》 2课时3.《京剧趣谈》 1课时4.《口语交际》 1课时5.《语文园地》 1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艺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伯牙鼓琴》。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文言文二则》中选入了两个故事:《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
两篇故事一说音乐艺术的高雅境界,一说名画作品也有瑕疵,都与艺术相关。
《月光曲》讲了贝多芬创作名曲的一个传说,让我们领略了大音乐家“音乐为大众服务”的高尚情怀。
《京剧趣谈》一文分“马鞭”和“亮相”两部分讲了京剧的艺术特色。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每篇课文中都给我们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伯牙鼓琴》中俞伯牙的琴声让钟子期想到了高山流水,我们的耳边仿佛也想起了那优美的琴声;《月光曲》中贝多芬在月光下弹奏的第二首曲子让穷兄妹俩看到了异常美丽逼真的景象。
《京剧趣谈》中马鞭的运用和双方战斗时的突然静止与耍杂技场面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而这一切都是各种艺术形式带给大家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