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前运演阶段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它自己的心理结构,不同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思考问题所依赖的工具也各不相同。
每一阶段又由三个年龄组成:感知运动期( 0-2岁)、前运算期( 2-7岁)和具体运算期( 7-11岁)。
现实是理论的源泉。
人的经验是最重要的理论,没有感知觉经验的支持,就不会有任何其他的知识。
同样,不掌握了运算技能,就无法对数学进行抽象思维。
所以感知运动阶段既是学习任何语言的基础,也是理解任何数学问题的基础。
换句话说,在感知运动阶段学得好与否,是决定数学能否获得重大进步的关键。
不同时期的儿童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来影响或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
例如,早期生活中环境的优劣与智力的发展并无太大关系,后来生活条件的优劣则直接影响到智力的发展。
由此可见,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儿童逐步学会思考。
2、前运算阶段( 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掌握了最简单的运算技能,可以计数了,还能初步地掌握逻辑运算规则,能够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推理,但缺乏精确性。
也就是说,他们不能将感觉和表象所提供的材料与概念相联系,难以转化为数学知识,仍然停留在直观形象思维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已开始接触数学知识,但他们的心理水平是前运算阶段,他们还没有摆脱感性经验的束缚。
儿童之所以停留在前运算阶段,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推理。
而实际上,从发展角度看,他们有能力从他们所经历的感性材料中获取大量的知识。
这种观点非常接近发生认识论中“动作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认识。
3、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因此, 7-11岁的儿童能应用具体运算规则来解决抽象问题,开始使用代数式、逻辑式等符号来进行演算,逐渐达到代数式、逻辑式的混合使用,但符号的混合应用是极其初步的,他们不理解或根本不能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数学的理解和表述只是肤浅的,只能用模糊的形式来描述。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使数学内容尽可能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是从生物学出发,经由心理学,通向认识论的桥梁。
他试图通过对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的研究,寻求支配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揭示人类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
皮亚杰从个体认知结构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揭示认识发生发展规律,使认识发展的规律获得了新的、全面的解释。
开辟了研究认识论的新领域。
下面我们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皮亚杰的几个基本论点加以简要论述。
1. 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可以区分为具有质的差异的四个阶段:⑴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婴儿只有先天的遗传性的无条件反射,随后才逐渐发展出通过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外部环境刺激的能力。
到这一阶段后期,感觉与动作明显区分,手段与目的逐渐分化,思维开始萌芽。
⑵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各种感觉运动图式逐渐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使用表象和词语来表征外部事物,但他们的词语或其他的象征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只能在不脱离实物和实际情景的场合应用,即思维仍受具体的直观表象的限制。
⑶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具体运算是由前一阶段很多表象图式融化、协调而形成的。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进行具体运算思维,使动作思维化,在头脑中对具体事物进行思考,而不完全依靠实际动作。
与前运算阶段相比,概念在这个阶段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是思维从动作结构向一般地逻辑结构过渡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运算一般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还不能组成一个结构的整体,无法使其逻辑抽象化或语言化,因而这种运算是“具体的”运算。
⑷形式运算阶段(约从11岁~15岁)。
形式运算即命题运算思维,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
这种思维形式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同时还可以将各种命题自由组合,进行命题间运算。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
让·皮亚杰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以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
皮亚杰身份的顺序代表了皮亚杰一生从事智慧活动的历程。
【儿童思维研究】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
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
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二、前运演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
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三、具体运演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四、形式运演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
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皮亚杰早期研究儿童语言和思维等认识的发展,并从此入手,最后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赠贵的文献。
因其学识渊博和贡献卓越,他于1968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卓越贡献奖,1977年又获该会桑代克奖以表彰他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
1972年于荷兰获得荣誉地位相当于诺贝尔奖的“伊拉斯姆士”奖金。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影响发展的三个因素:1、生物性成熟(biological maturation):受遗传影响,父母或教师除了给孩子健康成长必要的营养和照顾,对孩子认知发展的生物性成熟因素影响很小。
2、活动(activity):随着身体的成熟,人作用于环境和从环境中学习一些东西的能力渐增。
比如:当孩子的协调性有了一定的发展,他通过玩跷跷板,可以把握平衡的原理。
通过观察、探索、测试,我们在作用于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思维过程。
3、社会经验(social experiences):认知的发展受社会传播(social transmission)或学习别人的影响。
皮亚杰思维发展四个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思维发展四个阶段的特点皮亚杰思维发展四个阶段的特点 11.感觉运动阶段:0~2岁特点:婴儿只能先通过自己的动作和与动作相关联的感官来认识外界,但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外貌和语言。
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一旦物体脱离了儿童的视野,就完全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消失了。
到感觉运动阶段结束时,婴儿已经形成了心智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征,获得了对客体的永恒知识。
2.前运算阶段:2~6、7岁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
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
前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
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
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特点:孩子的思维开始摆脱现象的束缚,获得逻辑性。
第一,儿童获得守恒概念;第二,儿童获得选择观点的能力;第三,儿童获得事物的类属关系和顺序关系的知识。
儿童思维的逻辑也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特点:相对于具体的操作思维,形式化的操作更加系统化。
它能让孩子解决前所未有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孩子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维工具。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从一个层次发展到另一个层次,本质上是由于量的积累(同化)而引起的心理结构的质变(适应)。
新的心理结构是在旧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结果。
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特点是: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
相当于婴儿期。
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
本阶段主要特点是:儿童只是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
本阶段儿童在认知上的主要成就是:主体和客体分化和因果联系的形成。
2、前运算阶段(2-7岁)。
较之前一阶段其质的飞跃表现在: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可以凭借象征性格式而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
这一阶段还可再分为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与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样两个小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和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思维开始具有较大的变易性,出现了可逆性,能解决守恒问题,能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分类和理解逻辑关系;另一是能对具体事物进行群集运算,包括组合性、逆向性、结合性、同一性、重复性或多余性等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
亦称命题运算阶段。
本阶段的最大特点在于:儿童思维已能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不受具体事物的内容的局限,能把形式与内容分开,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命题演算,能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理。
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研究的特殊兴趣是出于将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沟通生物学与认识论的桥梁,他认为通过对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个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从而建构起他的整个学说“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理论介绍
皮亚杰理论介绍概述皮亚杰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主要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
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
儿童出生以后,认识是怎样形成的,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的,它是受哪些因素所制约的,它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等等。
所有这些,就是皮亚杰心理研究所企图探讨和解答的问题。
皮亚杰解答这些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是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
他认为,生物学可以解释儿童智力的起源和发展,而逻辑学则可以解释思维的起源和发展。
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一道,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智力(思维)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发展的实质和原因(一)皮亚杰的发展观皮亚杰在心理学上、特别是发展心理学上,由于各种不同的观点,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发展理论,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对此做了详细的论述。
他列举了五种重要的发展理论: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罗素的早期观点;2、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如卡尔·彪勒(Karl Bühler)的早期观点;3、只讲内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如格式塔学派;4、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如联想心理学派;5、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
而皮亚杰则认为他和这五种发展理论不同,他自己是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发展观,即他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皮亚杰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适应做了具体的分析。
他认为,个体的每一个心理反应,不管是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
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四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生平与学术背景(一)皮亚杰的生平与著作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日内瓦学派创始人。
1.科学神童——皮亚杰●让·皮亚杰生于瑞士纳沙特尔。
●从小聪慧,勤奋好学。
11岁发表了有关鸟类动物的论文;●15—18岁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软体动物的论文2.学习生涯(1)中学时期,受教父的影响,开始对认识论产生兴趣。
他一生都保持着对生物学和认识论的兴趣。
(2)1918年,他在纳沙特尔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3)1918年开始,在苏黎士大学的荣格的指导下,研究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
后到法国学习,27岁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
随后在比纳测验研究中心研究儿童的智力测验,并将测验方法实现标准化。
他对测验不感兴趣,而开始学习的研究儿童心理学问题。
3.教学研究生涯(1)1921年经克拉帕瑞德推荐,从巴黎回到日内瓦,任日内瓦大学卢梭研究所的实验主任,1924年升任教授。
1940年克拉帕瑞德逝世后,继任卢梭研究所所长。
(2)50年代前,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
此后致力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
(3)皮亚杰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
(4)1969年,他73岁时成为第一个接受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卓越科学进步奖的欧洲人。
4.学术著作皮亚杰一生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30多部。
其中主要的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32)、《儿童的判断与推理》(1924)、《儿童的世界概念》(1926)、《儿童的因果关系》(1927)、《儿童的道德判断》(1923)、《结构主义》(1968)、《发生认识论》(1970)等。
(二)皮亚杰的学术背景1.哲学的影响(1)皮亚杰早年对康德的哲学思想很感兴趣。
康德的思想对皮亚杰的影响很深。
皮亚杰力图揭示认识的普遍形式——认识的发展史以及它们所属的概念网络。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一般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第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在这一阶段,儿童从被动反应转变为主动意向反应,并在9-12个月内逐渐形成客体永恒性的概念。
他们理解物体的属性,并通过感知和操纵物体来适应外部环境这一阶段为未来的认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前运算阶段(2-7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心智进一步发展,但它仍然就是不可逆转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第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掌握了保护的概念,他们的思维是可逆的,形成了保护的概念。
在前一阶段,自我中心主义发生了变化,这被称为“去自我中心主义”。
第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获得进一步发展,具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
让·皮亚杰这个人是非常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其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不仅是日内瓦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欧洲机能主义的重大发展。
它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响。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少系统性的临床观测,变成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并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存有长足进步的发展。
使·皮亚杰(jean piaget)年8月9日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
皮亚杰的父亲亚瑟·皮亚杰就是一位纳沙持尔大学教授,主要就是研究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学。
由于皮亚杰的父亲所学的就是人文领域,他十分重视皮亚杰的科学观念,更着重于培育皮亚杰对于事实的讲究与嗜好;皮亚杰的母亲丽贝卡·杰克逊则就是一位仁慈的宗教徒,她秉持使皮亚杰拒绝接受严苛的宗教训练,并且为皮亚杰挑选了一位对哲学颇存有研究的教父科努特。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当代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同生物学、逻辑学以及认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研究儿童的认知、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从而形成了"发生认识论"。
这种学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方法上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当代儿童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这个学派以他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地点来命名,又称为"日内瓦学派"。
他对儿童心理学的重要贡献,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他把结构主义思想引入心理学,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水平而表现出阶段的特征。
因此,他的学说从哲学思潮的归属上来说,属于结构主义流派。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把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即知识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
他认为新知识乃是连续不断构成的结果。
他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adaptation),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
制约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
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
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或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因而需要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
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
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把表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结构的概念称之为图式(scheme)。
图式就是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三、智慧发展的阶段心理发展可以区分为不同水平的连续阶段,阶段之间具有质的差异,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发展的阶段性不是阶梯式,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各阶段出现的年龄因智慧程度和社会环境影响而略有差异,但先后次序不变。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
1、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Objectpermanent),末期出现智慧结构。
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如使吮吸奶头的动作变得更有把握),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动作等)。
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
第二分阶段(1~4、5月)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用,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
这一阶段称为习惯动作时期。
第三分阶段(4、5~9个月)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
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
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关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
第三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
一些动作格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作手段使用。
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如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
但该阶段儿童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
此阶段称为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
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简述
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简述皮亚杰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
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
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干事之职。
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
一、心理发展阶段论概念心理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非连续的过程有时候心理发展是平稳的有时候又会发生质变,使得前后两个阶段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从时间纬度上看心理发展曲线应该是一个阶梯状的非平滑折线。
弗罗伊德和艾里克森的新老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二、皮亚杰理论概述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对此做了详细的论述。
他列举了五种重要的发展理论: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罗素的早期观点;2、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如卡尔·彪勒(Karl Bühler)的早期观点;3、只讲内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如格式塔学派;4、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如联想心理学派;5、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
而皮亚杰则认为他和这五种发展理论不同,他自己是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发展观,即他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三、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概述皮亚杰的发展观,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阶段理论的要点上: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儿童发展三段论顺序
儿童发展三段论顺序儿童发展三段论通常指的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通常被划分为两个子阶段:具体运算初期和具体运算晚期。
以下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概述,按顺序排列:1. 感觉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从出生到大约2岁,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能力的协调来理解世界。
在这个阶段,婴儿逐渐学会通过反射行为来控制环境,并开始发展物体永久性的概念。
2.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从大约2岁到7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如言语和想象游戏)来表示经验,但他们的思维仍然是直觉的、非逻辑的,并且通常不能逆转。
该阶段可以细分为两个子阶段:- 前概念或象征性功能子阶段(2-4岁)- 直觉思维或符号阶段(4-7岁)3.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从大约7岁到11岁,儿童开始发展逻辑思维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这个阶段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子阶段:- 具体运算初期(7-9岁):儿童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运算,开始理解守恒概念,并能够进行序列化。
- 具体运算晚期(9-11岁):儿童的逻辑思维更加复杂,能够进行分类和系列化操作,并开始理解复杂的守恒概念。
4. 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从大约11岁到成年,青少年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他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解决假设性问题,并进行系统的推理。
需要注意的是,皮亚杰的理论模型仅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实际上儿童的发展是多样化的,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和阶段转换可能会有差异。
此外,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环境也可能影响儿童的发展轨迹。
儿童认知心理发展
儿童认知心理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感知期阶段(出生至两岁左右),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和探索世界。
他们能够对物体的存在和特征有基本的认知,但还不能进行具体的思维活动。
接下来是前运算期阶段(两岁至七岁左右),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儿童开始使用符号进行思维活动。
他们能够进行类比和想象,但还不能进行逻辑推理和逆向思维。
然后是具体运算期阶段(七岁至十一岁左右),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儿童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和逆向思维。
他们开始能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如数学运算、时间和空间等。
最后是形式运算期阶段(十一岁左右至成年期),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儿童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
他们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和假设的思维活动,并开始表现出更高级的思维能力,如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
除了皮亚杰的阶段理论,还有其他一些学者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心理发展的重要观点。
例如,俄国心理学家列维·维果茨基强调了儿童与成人和教师的社会互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近发展区域”和“远发展区域”的概念,认为通过教育和社会互动,儿童可以实现在远发展区域中超越自身潜力的认知水平。
另外,美国心理学家杰克·皮亚杰斯基则提出了问题解决和元认知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并具备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总的来说,儿童认知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和教育等。
通过对儿童认知心理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指导儿童的学习和教育。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二、皮亚杰理论的主要概念及其相互 关系
(一)图式(schema) 定义:是指动作或 心理运算所概括形成的抽象结
构。
注意图式本质上是一种动作结构,而不是知识 结构或经验结构。
例子:新生儿是吸吮动作为主,吸吮即一种动 作图式;到其学会吃饭时,咀嚼动作也是另一种 动作图式。
二、皮亚杰理论的主要概念及其相互 关系
三、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三)社会环境 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文化教育、 语言等。 皮亚杰认为,社会环境因素是 影响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儿童 所处的社会环境较好,则使儿童 从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向较高级的 发展阶段发展的速度加快,反之, 如果教育不良,则儿童一个发展 阶段向高级发展阶段的过渡的时 间就会推迟。 这说明社会环境是心理发展 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感知运动阶段——第二子阶段
第二子阶段(2——4月):“习 惯动作”时期
1、 动作图式的发展 不同感知、动作图式之间逐 渐形成协调,形成新的动作。
4个月时,婴儿出现不同图 式之间的协调,形成新的动作 图式。
这一阶段发展得最好的动作 图式是“抓握——吸吮”图式, 即将原先孤立的“吸吮反射” 和“抓握反射”协调起来,结 合成“抓握——吸吮”图式”。
六个子阶段:皮亚杰将这一阶段分为六个子阶段,
描述了智慧是如何逐步从动作当中发展出来的。
感知动作思维的例子:尝试错误。
感知运动阶段——第一子阶段
第一子阶段(出生——1月)
这一子阶段的主要活动就是 “反射练习”,由于同环境发生 互动,反射行为有一些微妙的变 化。
皮亚杰认为,智慧起源于动作, 而儿童最早的动作基础是先天遗 传的反射动作,如吮乳反射和手 掌反射,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吮 乳反射和手掌反射逐渐形成协调, 形成有意识的抓握反射。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主要内容1. 认识论的起步皮亚杰,这位瑞士的小伙子,真的是教育心理学界的一颗明珠。
说到他,大家可能会想:“这个名字听起来好高大上啊。
”其实,他的理论就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孩子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
咱们都知道,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会经历一系列的阶段,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就像是打怪升级一样,越打越强,越打越懂。
2. 认识发展的阶段2.1 感知运动阶段首先,我们来聊聊皮亚杰的第一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出生到两岁之间。
想象一下,小宝宝刚来到这个世界,啥都不懂,只会用哭和笑来表达。
就像一张白纸,啥都没写。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开始用自己的感官去探索身边的世界。
你看,他们总是喜欢把东西往嘴里塞,或者用小手去碰一碰,咦,这是什么?这就是在探索呀!皮亚杰称之为“感知运动”,也就是用眼睛、耳朵、手来感知周围的一切。
简单说,孩子就是在用自己的身体去认识这个世界。
2.2 具体运算阶段接着,我们聊聊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大约是从二岁到七岁。
孩子们开始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思考,哇,这个时候可有趣了!他们会开始学会分类、排序,甚至会进行简单的加减法。
你想啊,那个时候的小朋友就像是小侦探,发现这个世界的规律。
有时候,他们会问你:“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这时候,作为大人的我们可得认真回答,不然他们就会一直追问,真是个“缠人的小家伙”。
不过,别小看他们,这个阶段的思维还不是特别灵活,很多时候还需要具体的东西来帮助他们理解。
3. 形式运算阶段3.1 抽象思维的启蒙然后,我们来到了形式运算阶段,大概是七岁到青春期。
这个阶段可真是孩子们思维飞跃的时期。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哈哈,可以想象一下,孩子们的脑袋里开始有了“飞天的想法”。
他们不再满足于具体的事物,而是开始考虑可能性、假设和未来,真是牛逼呀!比如,老师问:“如果你有一百块钱,你会买什么?”小朋友们可以天马行空地回答:“我会买一架飞机!”这时候,他们的思维就像火箭一样,嗖的一声直冲云霄。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是当代国际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卢梭研究所所长。
他和他的同事们以研究儿童的认知,特别是儿童的思维或智力的发展闻名于世,人们称之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称他自己的大体理论框架为“发生认识论”,因为他的主要兴趣在于“认识是怎样形成和发展”。
具体说来,就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展和结构。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生物发展的扩展,其中,智力发展控制着情绪、社会性以及道德发展。
他认为智力是人类特有的适应环境的方式。
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反应在行为上,行为被图式控制。
图式是一种心理结构,是一系列整合的知觉、观念和行为在心理上的表征。
个体使用图式表征世界和决定行为。
皮亚杰假设,婴儿生来就具有某些图式,他将其命名为“反射”。
对于其他动物,反射一生都控制其行为,然而对于人类,只有婴儿才利用反射来适应环境。
这些反射很快就被建构的图式所取代,当图式变得更加复杂(即能支配更复杂的行为)的时候,就可以称之为结构。
当一个人的结构变得复杂的时候,这些结构就有层次地组织起来,构成主体的整个认知结构体系。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个体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和更新的结果。
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要通过三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同化、顺应和平衡。
同化和顺应是两种互补的过程。
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变化。
同化和顺应是同时发生的,尽管它们其中之一可能一时占主要地位,但它们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平衡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持续地调节行为的动态过程。
平衡状态是平衡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下一个平衡过程的起点。
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机体在和环境发生不断的交互作用中,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也就是不断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成熟主要指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
重要考点归纳——皮亚杰认知理论总结
重要考点归纳——皮亚杰认知理论总结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其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不仅是日内瓦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欧洲机能主义的重大发展。
它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响。
他的理论也是我们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的重要考点。
我们今天就皮亚杰理论中重要考点内容——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进行总结。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婴儿通过对物体的抓取、摆弄等动作获得关于物体的知识,从而认识物体。
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
而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
他将生物学的同化这一概念应用于心理学中,意指人们把知觉到的新鲜刺激融于原有的格式中,从而达到了对事物的理解,同化是个体认识成长的机制之一。
另外一个机制就是顺应。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个体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关于认知发展问题,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
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在感知运动阶段,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逐渐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
(2)前运算阶段(2-7岁)认知特点:发展了运用符号来表征客观物体的能力,言语概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不能理解守恒原理,思维具有集中化(仅注意情境中某一方面)、不可逆性和只注重状态的特点;“泛灵论”;自我中心趋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是要引导儿童思考,多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等类似的问题;
三是给儿童想象的空间,即使这些想象可能会比较离奇。这样 会有利于儿童在这一阶段积累更多的思维加工的材料,在以后 的发展中有更大的空间。
3.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
三山实验:先让一个三岁的幼儿坐在一边,然后将一个布偶娃娃 放置在对面。此时实验者要幼童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 “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第二个问题是:娃娃看见的三 座山是什么样子?“结果发现,该幼儿采同样的方式回答两个问 题;只会从自身所处的角度看三座山的关系,不会设身处地从对 面娃娃的立场来看问题。皮亚杰采用七岁以下各年龄阶段儿童为 对象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七岁以下儿童的思维方式,都脱不掉自 我中心的倾向。
一些心理学家反对“三山实验”,因为他们 认为皮亚杰的实验并不贴近儿童,对于这一 阶段的儿童这样的测试显得太为困难了,儿 童不会明白那一系列的动作具体是要干嘛, 所以这样的实验没有意义。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两岁时,发生了一次革命,他们的活动不 再以身体为中心了。在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 他们的判断受直觉思维支配,所以他们需要用游戏的方式来学 习,需要更多的动手操作和体验。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前运演阶段(2—7岁)
பைடு நூலகம்
前运演阶段: 前操运演作阶段(18-24个月至7岁):因此一时期正 值入学之前与入学之初,故这段时期在教育上特别重 要。因而无论是皮亚杰本人或其后的学者,对此一时 期儿童认知发展所从事之研究,为数最多。皮亚杰之 所以称此一时期为“前运演阶段”,原因是此一时期 的儿童遇到问题时固然会运用思维,但他在运用思维 时常常是不合逻辑的。“前运演阶段”的意思即指儿 童思维方式尚未完全达到合理地步之前的一段时期。 简单地说就是: 在这个阶段,儿童可以接受图像、文字和简单概念, 但是他们不能进行变化,不能对它们进行操作。就好 像他们拥有了思维的工具,但是还不知道如何实用这 些工具。比方说,在算数里,他们还不知道2 x 3 和 3 x 2是一样的
“儿童完全熟习怎样独自沿着从家里到学校或从学 校到家里的路走,但却不能用实验中代表已有名字 的主要里程标志(如建筑物等等)的东西来描述这条 道路,更有普遍意义的是,我和英海尔德对意象所 做的实验说明, 儿童如何死死地停留在与活动相当 的概念水平上,而不能不受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是有关转移或甚至简单位移的一个一目了然的事 实。”
如下图所示,实验的开始首先给儿童呈现两杯等量的水(杯 子形状一样),然后把这两杯水倒入不同口径的杯子里,问 儿童哪一个杯子的水多(或一样多)。他在实验中发现,对 这个问题,6、7岁以下的儿童仅根据杯子里水的高度判断水 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的口径大小。
2.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 皮亚杰与儿童对话的方式,观察一个四岁男童的反应,对话 内容如下: 问:你有兄弟吗? 答:有。 问:他叫什么名字? 答:叫吉姆。 问:吉姆有兄弟吗? 答:没有。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方式之所以不合逻辑, 主要是由于他的图式在功能上受到以下三种心 理上的限制所致。以下三种限制是儿童思想不 成熟的原因。 1.知觉集中倾向(perceptual centration) 2.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 3.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
1.知觉集中倾向(perceptual cen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