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杨于卜
【摘要】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乃至提升,离不开理论的支持,目前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构成要素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本文阐述了理论界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主要观点,以及基于已有观点之上的一些审问与思考。
【关键词】图书馆产业;核心竞争力;图书馆理论
【作者简介】杨于卜(1985.9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金融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与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竞争的趋势日趋加强。
在信息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图书馆仅靠馆舍建筑的恢宏,馆藏规模的丰富,只能获得短时的优势,图书馆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就必须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要打造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ence是普哈拉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Th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正式提出。
国内翻译时,使用了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等称谓,本文统一采用“核心竞争力”。
一、理论界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主要观点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理论界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和理解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目前国内理论界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和理解概括为以下几种主流观点:
(一)社会制度观。
从社会制度角度去理解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认为它是保障知识自由的一种社会制度。
以范并思、蒋永福等为代表的学者从社会制度的角度理解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范并思在《从数字图书馆热看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一文中,对原来的图书馆学理论家论证图书馆重要性的四种常见方法—历史方法、理论分析、经验方法、名人证明进行了批驳,他指出图书馆要生存,就必须具备“其他机构不可比拟或无法取代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
与之
我们不能仅仅将云锦的销售对象定位在中年以上的消费者,从而失去潜在消费群体,应当努力挖掘云锦的新时尚,适应年轻一代的消费追求。
虽然年轻人的购买力要低于中年人,但是在年轻人中很容易形成购买气候,使之向往云锦产品,所以这就需要与云锦的宣传与图案改革相结合。
(四)提炼云锦的核心价值。
图5中,49%有将近一半的人认为云锦其价值体现在文化价值上,那就迎合消费者口味,突出弘扬云锦的文化价值。
可以设置云锦节,开展以《红楼》为背景的研讨会,展示贾宝玉,王熙凤,林黛玉,等人物服饰,来宣传云锦,促进形成南京,江苏乃至全国性的潮流云锦时尚服饰热潮。
一次创造南京产品新的增长点,不仅弘扬了云锦文化,还实现了文化经济价值,一石二鸟,真正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
(五)准确定位市场。
云锦自古以来都是作为御用之物,因此在古代云锦不必担心其销路。
但是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作为御用品的云锦失去了他的服务对象及其销售市场。
纺织品中最高档的是丝绸,丝绸中的王者是云锦,毫无疑问,寸锦寸金的云锦绝对是奢侈品。
但是,奢侈品的定位一定程度上局限了销售对象。
图6是受调查人群心中对于云锦产品的定位。
只有16.1%的礼品和23.7%的收藏品可以算是奢侈品。
那剩下的期待民族服饰的37.6%的人群以及旅游纪念品的21.5%人群不就放弃了嘛,这样59.1%的消费群体就被忽视掉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将云锦打造成为中国本土奢侈品名牌的同时,也满足下中低端消费者的需求。
(六)开发云锦新产品。
从图6不难看出要想拓展云锦销售市场,就不能只做华贵的奢侈品,观赏品。
完全可以向实用方向创新。
比如满足37.6%的人的需求,制成民族文化服饰。
可以利用云锦华贵的外衣开发诸如婚纱,礼服,演出服饰之类的高档潮流服饰。
在日常生活的服饰中展现浓浓的中国风。
用云锦制成的钱包、贺卡、锦盒、纪念品等也会受到中外游客的欢迎。
如云锦生肖贺卡,动物造型生动可爱,初期如生,既可留作纪念,又可馈赠亲友,实为旅游纪念品中的佳作。
这样又有21.5%的人群被满足了消费需求。
另外云锦还可以用作鞋的面料,制成与云锦服装相配套的时装鞋和时装拖鞋等,这也是一个极有潜力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徐仲杰.南京云锦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2
2.周海燕.论南京云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D].南京:东南大学,2006
3.王宝林.南京云锦的文化内涵[J].学海,2003(2):167 170
4.徐博文.南京云锦织机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5
·
02
·
相应,蒋永福在《维护知识自由—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一文指出:“图书馆不仅仅是一种机构,而且还是一种制度,是一种社会用以调节知识分配,以保障公民知识自由权利的制度。
”虽然从社会制度角度理解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更多地是以公共图书馆为出发点认识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其他类型的图书馆也是相关单位为本单位成员方便地获取知识而建立的信息资源机构,因此,部门图书馆或机构图书馆的设立也是部门或机构制度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制度上对部门或机构内获取知识信息自由的一种保障。
(二)系统整合观。
从系统角度去理解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认为其是技术、技能、管理、经营、组织和文化的有机整合,简称为系统整合观。
从系统角度理解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以罗玲、詹衍玲等为代表的。
他们认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应从图书馆可提供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水平和专业人力资源三个方面来衡量”,其中,丰富独特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基本保障;快速便捷的各种服务是显现优势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迅速的知识更新、具有超强创新能力的专业队伍则是保障之保障、基础之基础,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图书馆存在的理由和取得社会认可的前提”。
罗玲认为,我们可以从核心竞争力的支撑体系上看到核心竞争力可持续之所在,这四个体系是知识与技能、管理系统、技术体系、价值观念与企业文化。
它们相互作用决定了组织的有效核心开发能力。
(三)知识服务观。
从服务角度去理解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认为知识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简称为知识服务观。
以张晓林、党跃武、张群山、吕国良等为代表的学者从图书馆的功能角度理解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认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专业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
张晓林在《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一文中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图书情报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其所拥有的文献资源和信息资源管理上,随着网络资源的发展和知识本身的老化,“这些具体资源已难以构成有效的能力基础”,随着虚拟信息系统的发展、学术信息交流体系的重组、信息检索和传递的非中介化、非专业化、非智力化,“单纯的信息资源管理也难以维持其智力内涵,难以有效切入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核心过程”。
在大多数学者将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定位于知识服务或者对其持赞同意见的同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质疑,如王均林、岑少起在《知识服务与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与张晓林先生商榷》一文中指出,加强对知识服务这种服务形式的宣传和研究是必要的,但把它作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来认识和实践却“非常不妥”。
这是由于图书馆面对的是万千用户和他们的不同需求,知识服务是高层次服务,如果实施以知识服务为核心的战略,图书馆将不得不放弃许多传统的工作,使图书馆失去更多的用户,从而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只为少数人服务的机构。
(四)信息资源集藏和整序观。
以徐引旎、郑建明为代表的学者从“信息资源集合论”这一对图书馆本质的解读的角度去理解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认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仍是信息资源集藏和整序能力,简称为信息资源集藏和整序观。
除以上有着影响的经典观点之外,理论界在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和理解的过程之中还提出了以下其它观点:认为图书馆技术、服务、组织机构等竞争优势的来源都要靠人来完成,因此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最关键的要素。
二、基于已有观点之上的一些审问与思考
(一)图书馆资源与图书馆能力的概念分析。
图书馆资源是指图书馆所拥有的各种要素,包括有形资源如馆舍、设备、图书资料、人员、资金等和无形资源如服务观念、服务技术、服务经验等级等。
图书馆能力是图书馆适应、协调、驾驭内外环境,成功地从事信息服务的能力。
图书馆的行业竞争性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外具有雄厚实力的信息服务主体的加入,图书馆业的竞争范围将日益扩大,竞争程度将日益激烈。
从总体看,图书馆资源是一个要素系统,图书馆可以在一定的制度流程下,合理地配置资源要素,使之顺利地组合成图书馆的各种基本能力,并把这些基本能力进行有机地组合,同时与外部环境因素相协调,以形成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否有图书馆行业核心竞争力。
虽然与只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的“企业”一词不同,“图书馆”一词既具有个体特征,竞争力,但同时也具有行业含义,但是,由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移植自企业核心,而核心竞争力在企业领域是非常地具有图书馆领域中的核心竞争力也必然是“个性化”的,“个性化”特点的,这就使得图而不会是“行业化”。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不会是作为行业整体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即图书馆行业核心竞争力),而只会是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仿的作为个体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即单个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来存在。
因此,图书馆作为一个行业,并不存在统一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主体只能是具体的个体图书馆,它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才是竞争的真正主体。
(三)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否决定图书馆的生存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在于寻找竞争主体持久性竞争优势的来源,在于解决机构“如何更好发展”的问题,而不是“能否生存”的问题。
因为图书馆是与人类信息需求共存亡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书馆就是人类信息需求体系的物化形式,哪里存在体系化的信息需求,哪里就会出现图书馆。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作为肩负多元载体文献的收集、整序、保存及维护信息公平任务的图书馆就不会消亡。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