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预测:有关“日本地震”的预测试题
2011年高考政治预测有关“日本地震”的预测试题-高考政治试卷与试题
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40分钟
适用 :全国Βιβλιοθήκη 【背景材料】从四川汶川地震到云南盈江地震,从海地地震到日 本特大地震。近年来,地震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给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因此关于地震的发生人类能否准确预测这个问题就提上日程。 【猜题理由】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特大地震,由大地震发生的海啸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伴随地震发生多带来的 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核辐射问题, 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同时人类也陷入深思:人类能否准确预测地震呢?估 计关于地震方 面问题,2011年高考中会有涉及或 体现,主要 考察哲学 知识,需引起考生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 在古代,古人认为地震的发生与治政过失有关,地震是惩罚他们的。而古希腊人认为,“大地是平展的,下 面有神象或乌龟驮着着,神象或乌龟累了,只要它轻微地眨一下眼睛,大地就会颤抖,这就是地震”。
材料三:地震造成的伤害和苦难使人们对地震预报产生了疑虑。然而,关于地震预报,研究人员永不言弃。虽然到目 前为止,人类并 未发 现非常有效地的准 确预报地震的方法,但绝大部分科学家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一 定能够找到一种准确预测的方法,绝大部分科学家对地震预测持“乐观态度”。 5. 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认识。[26分]
6. 从实践的角度,简要回答材料二中古人对地震产生上述认识的原因。[24分] 参考答案: ①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古人把地震的产生赋予神话 传说,并且认为地震的发生与治政过失有关,古人产生这 种看法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实践对象、实践手段的限制,具体来说,当时生产工具相对来说极其落后,同时,对他 们来说自然界的时刻变化无常难以捉摸,产生这样的认识是正 常的。 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个不相同的。古人对 地震的发生之所以会赋予神话传说的看法,根本原因是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 体来说,在当时的社会实践中,古人在知识结构方面,掌握的自然知识较少,认识能力和水平有限,因而决定他 们对自然的认知水平有限,便无法科学解释地震的发生和形成。③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古 人对地震产生之所以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主要根源于实践水平和条件的限制,因此犯客观唯心主义错误。
日本地震引起的考点预测(理科)
由“日本地震”引发的2011年高考各科考点预测(理科)1、高考作文热点预测:日本地震引发“人性”话题日本大地震涉及到“人与自然”的主题,但由于并非人为引发的灾难,因此不适宜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对于这个热点时事,我们可以重点论述面对天灾时,日本民众表现出的坚忍和不屈,同时联系到其它天灾中的人性光辉,只有上升到“人性”层面,文章的立意深度才能有所保证。
联系到中国老百姓疯狂抢碘的表现,似乎可以对中日民众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而延伸到民族素质的分析和阐述,但个人并不建议这种厚此薄彼的写法。
最后,其实最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这个例子的援引一定要自然,切忌刻意,否则这个全世界的热点在高考作文当中一定不会新鲜,过分投机反而会使自己的文章泯然众人。
2、化学高考热点预测:化学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以日本地震为引子考察同位素、核素与元素周期表推断的题,比如:在这个地区共有4种值得注意的放射性同位素。
碘-131能够被甲状腺迅速吸收,增加儿童甲状腺癌的风险。
铯-137在人体内能够替代钾的作用,积聚在肌肉中。
锶-90的作用类似钙,沉积在骨骼。
钚-239和其它同位素能够在人体内永久沉积,常年对器官进行辐射。
这四种物质在爆炸中移动的距离不同,受质量和熔点影响。
碘-131和铯-137能广泛散布到几百公里之外,而锶-90只停留在距离电站30公里的尘埃中,钚更是只能传播4公里。
例题:核反应中会产生碘原子碘-131,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碘原子是碘-127,这两种原子的描述,正确的是()答案:AA、两者互为同位素B、两者互为核素C、两者中子数相同D、两者化学性质不同3、物理高考热点预测考点一:已知地震会产生横波和纵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分别为v1,v2。
其中纵波速度大一些。
例题:如果已经知道A接收到地震波动的时间差是t。
那么发生地震的地点离A多远?考点二:铀235在反应堆中,被中子射中,分裂为2-3个碎片(碎片为比铀轻一些的原子),同时放出大概2-3个中子。
日本地震相关试题(地理)
日本地震相关试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诱发了海啸,大船渡市的海啸浪高达到23.6米。
(1)简析海啸对大船渡市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
(6分)(1)震级高、距离震中近,引发的海啸强度大;(2分)地处海湾;(2分)居民区集中分布在沿海峡谷中的低地。
(2分)表:2009年中、日部分数据比较核电站主要用铀-235裂变产生的能量来发电,它不排放CO2,产生的核废料也绝对封存。
核电站运行需要大量冷却水。
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需要铀燃料30~40吨,而相同功率的火电站需要耗煤300~400万吨。
(2)说明日本大力发展核电的主要原因,指出核电站适宜布局的地区。
(8分)(2)日本能源消费量大,(1分)石油(常规能源)等能源自给率低,对外依赖程度和运输压力大;(12分)核电站所需原料少,发电量大,(1分)清洁。
(1分)核电站适宜布局在靠近水源或沿海,(2分)常规能源不足,但能源需求量大的地区。
(2分)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导致核泄漏,放射性物质一部分随大气扩散,一部分随水流出。
(3)某同学说:“至少4月之前,日本的核泄漏不会影响中国。
”请分析其判断的依据。
(4分)(3)此时段亚洲东部盛行西北季风,(1分)中国位于西北季风的上风向。
(1分)流经日本沿岸的洋流流向主要为自南向北,(1分)中国位于其上游方向。
(1分)近年来多家日本公司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中、日在产业链环节和产品周期上的分工情况如下图所示。
大地震加速了日本制造业向境外转移。
(4)从产业链环节和产品周期阶段概括日本向中国转移的产业特点,说明产业转移对日本区域发展的影响。
(10分)(4) 向中国转移的产业主要是辅助部件生产和组装等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业,(2分)其产品处于销售额下降的成熟期和衰退期。
(2分)国内就业机会减少;环境压力减轻;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6分)。
09年高考政治重大自然灾害热点问题
重大自然灾害热点问题模拟试题及解析(1)(一)选择题1。
地震震不碎两岸同胞情,2008年5月15日由台湾同胞捐助的首批救灾物资——10.4万条毛毯、1 000顶帐篷、2 000个睡袋、3 000公斤饮用水、2 500个遗体袋等,被以专机运抵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台湾同胞捐赠的物资()A。
是商品,因为它们是劳动产品B。
不是商品,因为它们不是用于交换C。
是商品,因为它们是供别人消费的D。
不是商品,因为它们的使用价值没有得到社会承认2。
据财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7月20日12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614.84亿元,中央财政投入550.65亿元。
其中:应急抢险救灾资金250.65亿元,灾后恢复重建资金300亿元,地方财政投入64.19亿元。
这主要体现了财政()A。
可以有效调节资源的配置B。
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基础C。
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
可以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3。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保险公司纷纷开通绿色通道,为投保灾民理赔申请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关于“商业保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它保障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②它保障的项目广泛、开展多样、给付标准较高③它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是投保人个人意志的体现④它是社会保障制度最重要的内容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
恢复重建的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
中央政府提出这一目标,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有()①社会保障制度②社会主义生产目的③经济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④优化经济结构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5。
专家指出,地震时约有70%的人是跑出室外或室内避险获得生存的,只有1.5%的人是跳楼、跳窗获生的,这表明跳楼、跳窗不是有效的避险方式。
专家对避险方式的认识运用的是()A。
合理想象B。
创造性思维C。
把要素分解的分析法D。
把要素联合的综合法6。
面对如此巨大的毁灭性灾难,面对已经面目全非的家园,面对我们痛失的亲人朋友,一些灾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适当的心理援助可以帮助其减轻压力,尽快地投入灾后重建。
高二文化主观题专项训练
高二文化主观题专项训练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
材料一:日本在地震、海啸及核泄漏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通过一切传播手段向公众传递如何避灾减灾、安全自救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知识。
在此之前,作为多地震国家,防震知识和自救手段也是日本日常学校、社区和媒体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
材料二:由于公众对自身安全状况的忧虑、以及相关核知识的匮乏造成了一场起始于谣言的恐慌性抢购,在危机之后,我们要深刻反思:要注重教育,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
材料三: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中讲到:世界的文化是多样的,国家的社会制度也是不同的,但是我们认为这都不妨碍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相学习和借鉴。
在这方面,我曾经在新加坡就讲过,开放包容,国家才能富强。
(1)与日本国民在地震之后的冷静与坚毅相比,我国国民“听风就是雨”的表现值得反思。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我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原因是什么?(13分)答: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分)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越来越大的影响(2分)(2)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3分)发展教育是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4分)(或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2)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谈谈材料三给我们的启示。
(10分)答:A.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013年高考政治预测系列试题2
2013年高考政治预测系列试题(2)·综合题1.近年来,钓鱼岛纠纷激起民间强烈反响,中国多个城市群众进行游行抗议,不少民众强烈表示“抵制日货”,在此过程中更出现一些群众打砸日系车辆的现象。
(1)据估算,截至2012年10月20日,中国反日示威活动已使日系车企停产造成的产量损失达到1.4万辆左右,日系车企损失估计超过2.5亿美元。
有网友认为,抵制日货,打砸日系车辆可以严重打压日本经济,是“保钓”的最好表现。
请运用有关经济生活知识指出这种观点的错误性。
(6分)(2)《日本经济新闻》网站9月25日转载了署名村山宏原题为“浮躁的中国抵制不了日货”的文章,文章指出,在购买汽车时,无论买的是哪一款,其中都大量使用了日本的零部件和原材料。
如果不愿意使用日本的零部件,那就必须建立起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的汽车企业。
汽车是一项竞争激烈的产业,每年最少也需要数十亿美元的设备投资,还需要多年的研发。
中国企业就算拥有丰厚的资金,他们选择的往往都是房地产投资之类的投机方式。
日本有很多制造零部件及其模具的中小企业,在小小的工厂里,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工作。
日系汽车产业的品质,依靠的就是这些零部件的精巧。
如果能够制造出凌驾于日本企业之上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中国就不再需要依靠日本企业,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将更加灵活。
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振兴我国汽车产业政府应从这篇文章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8分)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2年9月21日,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蓝皮书称,经过5年的培育,冲国徵博用户总量已达3.27亿。
微博的发展给传播领域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开创了“一对一双向互动”的新时代。
有网友称:“我的微博我做主,在徵博上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1)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我的微博我做主,在微博上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认识。
(6分)材料二2012年9月11日,日方不顾中方一再的强烈反对和严正抗议,签署了钓鱼岛“买卖合同”,正式将钓鱼岛“国有化”。
高考政治练习 日本地震及其衍生问题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日本地震及其衍生问题【新闻背景】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震源深度24千米,东京有强烈震感,地震引发海啸,并引发核泄漏危机。
【原创习题】“3·11”大地震不仅给日本带来严重损失,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形势,据此回答第1-2题1.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日本核泄漏危机可能令全球能源供应承受压力,导致油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通胀压力拖累经济增长,将对恢复缓慢的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核泄漏导致油价上涨是因为A.核能与石油同为重要的能源资源,两者是互补商品B.核泄漏事件使人们怀疑核能安全性,致使其替代品石油的需求量增大C.核泄露事件核能的供应量减少,核能价格上涨,人们再也无力消费核能,只能使用石油D.核泄漏事件直接导致了石油生产量的减少2.地震后,日元反常地出现了升值现象,而导致日元升值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国际游资进行的炒做。
直到日本央行多次注资以及七国集团干预汇市后,日元汇率才趋于稳定。
关于日元升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日元升值能促使日本经济在震后快速恢复,因为“钱更值钱”了B.日元升值有利于日本扩大出口,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恢复经济C.日元升值是投机现象所致,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日本与国际经济的稳定D.日元升值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3.日本地震后,包括住友生命保险公司、日本生命保险公司、第一生命保险公司在内的诸多保险机构均在其官方网站发表内容相似的声明或通知称,对受灾客户全额赔付。
住友生命保险公司声明称,“针对灾害特约条款记载,由于地震等灾害的死亡保险金、入院赔偿金将会减少赔偿或者不赔偿的规定,本次地震该条款不适用,灾害死亡保险金等将全额赔偿。
该保险公司的这一做法A.体现了保险是消除风险的途径B.说明了保险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特征C.表现了社会保险的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
高考地理日本相关内容专题练习题附解析
解 :A 、日本 领 土 由 XX 道 、本州 、四国 、九州 4 个 大 岛 、数千 个 小 岛 及 附 近 的 海 域 组 成 ,故错 误;B 、 图 中 ⑤ 是 日 本 的 首 都 东 京 , 位 于 太 平 洋 沿 岸 , 故 错 误 ;C 、 日 本 进 口 原 料 和 出 口 工 业 产 品 , 所 以 重 要 的 海 港 主 要 分 布 在 (A) 太 平 洋 沿 岸 , 故 正 确 ;D 、 日 本 的 工 业 主 要 集 中 分 布 在 太 平 洋 沿 岸 和 濑 户内 海 沿 岸 , 故 错 误 .国 家 人 口 (亿 人 ) 面 积 (万 平 方 千 米 ) 人 口 密 度 (人 /平 方 千 米 )日 本37.81.27解 :日本 经 济 发 达 ,微 电 子 工 业 基 地 主 要 分 布 在 筑 波 ,筑 波 在 东京 东 北 50 千 米 , 该 城 市 是 日 本 新 兴 的 科 学 城 .解:( 1)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 /千米2来表示,人口密度 =人口数÷面积数=127000000 ÷ 378000 ≈ 335.98 人 /平方千米; (2) 根据计算出来的日本人口密度,概括日本人地关系的国情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国家; (3) 根据日本工业分布图发现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这样布局的理由是海岸线曲折,有优良港湾,便于原料的进口和工业产品的出口; (4)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火山地震.材料一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地狭人稠;经济发达,该国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匮乏,绝大多数依赖进口.日本利用便得利的海运,发达的科技、高素质的劳动力和高效的管理,把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材料加工成高质量的工业产品,再销往世界各地.材料二时间 2011 年 3 月 11 日 13 时 46 分,在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 130 公里处太平洋海域发生了里氏 9 、0 级的地震,强震引发了海啸和核危机.材料三日本略图和六大板块分布图.(1)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2) 日本隔着 C_____________海与中国、俄罗斯等国相望,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洋 D ________.日本的首都 A ____________是全国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它附近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是_______平原.离首都最近的港口是 ________________;民族构成单一,居 XX 要是__________民族;著名的活火山 B 是______________山.(3)日本的工业发达,其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日本地震频繁发生,主要是由于日本位于______________ 板块和________________ 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 _____________,多火山、地震.(5)此次日本震后,中国国家地震紧急救援队紧急赶赴灾区,随后一批成品油等救援物资在XX 港装运.救援的人员和物资采用的运愉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6)日本的著名古都是__________,文化旅游城市是___________,新兴科技城是__________(7)日本国土狭小,河流短促,但水能资源丰富,你的分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潍坊市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日本东京市低6℃,夏季气温要高2℃,请你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耕地较少,缺乏煤、铁、石油等重要的矿产资源,但日本现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你分析日本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日本文化东西兼容的特点,对日本社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你分析日本的文化具有东西兼容的特点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日本属于 ________________ (发展中/发达)国家.(12)日本的国花是樱花,其开放时间自南向北逐渐 _______ (提前、推迟),主要原因是 _____差异。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25湘教版
考点规范练25(2022云南昆明一中模拟)2022年3月16日22:36(北京时间),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发生7.4级地震,日本政府于3月22日发出紧急呼吁,希望人们能够节约能源,避免停电。
日本居民及企业纷纷响应,选用关灯、调低暖气温度等方式节能。
据此完成1~2题。
1.日本多火山、地震,与其相关性强的地域文化现象是( )A.和服着装B.喜食寿司C.睡榻榻米D.相扑活动2.地震后日本政府发出供电吃紧警报,其中震后用电紧张的原因不包括( )A.输电设备遭到破坏B.能源结构以核电为主C.寒潮影响,气温下降D.部分发电机械故障答案 1.C 2.B解析第1题,日本的和服着装和相扑活动是深受中国唐朝文化影响;喜食寿司的原因是在日本气候类型影响下,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以及在岛国的位置、海岸线和洋流的影响下渔业发达;睡榻榻米、采用木质门窗等建筑材料与其处于火山地震带有关,建筑材料质地轻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逃离时间和人员伤亡,C正确。
第2题,日本震后用电紧张主要是因为发电厂出现故障,具体表现在部分发电机械故障、输电设备遭到破坏;且3月中旬为初春时节,易受寒潮影响,气温下降,导致用电需求增加;核电站一般抗灾能力强,相对稳定安全,且日本的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发电为主,其中天然气占比较高,B符合题意。
黄河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河道蜿蜒曲折,河谷和深切峡谷交替出现。
河谷和峡谷地带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异常发育。
黄河上游积石峡中段狐跳峡黄河南岸马儿坡滑坡和戈龙布发生滑坡,形成了巨大的滑坡体,堵塞黄河形成了堰塞湖,但它并没有发生突然地垮坝溃决进而形成异常大洪水,而是持续存在了2600多年,直到堰塞湖逐渐消亡,黄河逐渐贯通。
据此完成3~4题。
3.堰塞湖没有垮坝溃决形成异常大洪水,而是持续存在2 600多年的原因是( )A.河流上游来水量小,未形成洪水B.滑坡体体积大,不易被冲垮C.堰塞湖堆积体形成后结构稳定D.滑坡体受到溢流缓慢的切割4.关于堰塞湖的描述,正确的是( )A.堰塞湖形成后体积的变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B.蒸发和渗漏是堰塞湖消失的主要原因C.湖水底部的沉积物最上层主要是粒径大的石块D.堰塞湖逐渐消亡的过程中湖泊的盐度逐渐变低答案 3.D 4.A解析第3题,滑坡体体积巨大,不易垮坝溃决;堰塞湖形成后,湖水水位不断上升,最终湖水外流,在外流湖水的长期侵蚀下,历时2600多年,堰塞体被侵蚀掉;堰塞湖逐渐消亡,黄河逐渐贯通,D正确。
高中政治 日本抗击地震海啸及核泄漏 中国积极应对抢购碘盐风潮33素材 新人教版
日本抗击地震海啸及核泄漏中国积极应碘盐抢购风潮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致使福岛核电站爆炸产生核泄漏事故,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影响波及全世界。
1.日本强震造成核电泄漏事故后,中国一些地方的民众因听信“食用碘盐可预防核辐射和海水被污染而危及食用盐的安全”的传言,争相抢购碘盐,个别商家趁机恶意囤积碘盐、哄抬盐价。
这些现象告诉我们①商品的质量、性能等因素会影响居民消费②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增加③消费者应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④市场经济存在自发性等缺陷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2.日本是全球电子等产品的制造和出口大国,也是多种大宗商品的进口国和消费国,此次地震海啸使日本钢铁、汽车及电子元件产能受损严重,相关产品的国际市场供求和价格将受到冲击,也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这表明经济全球化①阻碍了各国经济的合作与交流②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③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变化④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A.②③④ B.①②③④C.② D.①②3.本着对中国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我国安排在日中国公民有序撤离。
为维护市场秩序,国家发改委紧急下令各地相关部门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散布虚假信息、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
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媒体发布科普告示,并及时向公众通报监测环境辐射数据以安定人心。
上述措施主要体现了A.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B.我国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C.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D.我国政府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4.国内有人想借日本核电泄漏辐射发“盐”财,引发了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同时网络上有人造谣惑众,核知识贫乏的公众听信“盐谣”,加入哄抢食盐行列。
这一事件说明A.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B.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C.公众要提高辨别能力,自觉抵制来自网络的信息D.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5.材料一: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为应对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核能正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高中政治必修四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练习试题
高中政治必修四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练习试题单选题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A.唯一性B.条件性C.实践性D.客观性202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连遭强震海啸自然灾害。
“预测”是地震科学的最高境界。
人们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通常情况下,预测的时间段要跨越10年至30年左右。
这说明①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②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③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掌握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④在平面内,若直线a丄c,直线b丄c,则a∥b;在空间中,若直线a丄c,直线b丄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
这说明了A.人们难于完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C.真理具有客观性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正在编制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人口问题已不仅仅是“人数”问题,而主要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要更加重视提高人口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国家人口思想的变化说明认识具有A.客观性B.规律性C.反复性D.无限性传统的“木桶理论”认为,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
但最新的“木桶理论”认为,如果把木桶倾斜放置向最长的木板倾斜,木桶的容量则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
这说明真理是①客观的②具体的③因人而异的④有条件的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历时4年多建设的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贯通。
翔安海底隧道从前期论证到动工建设,花了10年时间。
各方面曾围绕建桥还是建隧道有过激烈争论,经过严格的考察、勘探和论证,综合比较,确定建隧道优于建桥。
这一过程告诉我们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应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C.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有人提出:“地位越高、权力越大,就越能掌握真理。
”这种观点错在没有认识到A.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人能认识世界,但认识总是有限的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客观世界与实践都是无限变化发展的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一定的学习压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东亚和日本 难题强化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东亚和日本难题强化练习题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60分)2011年3月日本发生9级地震,由此引发的海啸,直接冲击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多处核设施停止运转,核反应堆无法正常冷却,只有向核反应堆里注入新的冷却水,因此受到核反应堆的污染,形成大量的核污染水,无处可排,于是日本在核电站周围建造大量的储水罐储存核污染水,预计到2022年核电厂废水储存设施将达到极限。
2021年4月9日,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大海,此决定当时引起世界范围民众的强烈反对。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日本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大海可能带来的影响,正确的是()A.放射性元素会在排放点附近海域的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富集B.放射性元素不会迁移、扩散到其他海域C.不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D.我国舟山渔场不会受到影响2.日本政府不顾世界范围民众的强烈反对,选择将核污水排入大海的原因是()A.认为只会污染日本周边海域,与其他国家无关B.认为海洋的自我净化能力是无限的,污染会很快消失C.便于今后回收再利用D.相对于其他处理方案,排入大海处理成本最低3.福岛核废水还没处理完,日本却急于重启“超龄服役”核电站,不属于其原因的是()A.资源有限的日本非常倚重核电B.日本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核电比例最大C.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D.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关闭一批效率低下的火电厂日本是世界上人口最长寿的国家,也是生育率极低的国家,目前该国政府拟通过吸引更多女性和老年人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填补空白,而非借助移民。
右图示意日本、德国、英国、美国四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率随时间的变化(含预测)。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四条曲线中,能反映日本老龄人口变化的最可能是()A.甲B.乙C.丙D.丁5.未来日本从业者严重短缺的行业是()A.美容业B.护理业C.采矿业D.时装业6.与美国、德国、英国相比,日本移民迁入量很少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政策B.环境承载力C.经济因素D.文化教育风吹雪是一种由气流裹挟搬运分散的雪粒,并在弱风区不断堆积的现象,风吹雪的大小与气温、风速、地面粗糙程度等因素有直接关系,对交通运输产生严重影响。
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22第七章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第二讲地质灾害
练案[22] 第一部分第七章自然灾难与地理信息技术其次讲地质灾难一、选择题(2024·云南昆明一中模拟预料)2024年3月16日22:36(北京时间),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发生7.4级地震,日本政府于3月22日发出紧急呼吁,希望人们能够“节约能源,避开停电”。
日本居民及企业纷纷响应,选用关灯、调低暖气温度等方式节能。
据此完成1~2题。
1.日本多火山地震,与其相关性强的地域文化现象是( C )A.和服着装B.喜食寿司C.睡榻榻米D.相扑活动2.地震后日本政府发出供电吃紧警报,其中震后用电惊慌的缘由不包括( B )A.输电设备遭到破坏B.能源结构以核电为主C.寒潮影响气温下降D.部分发电机械故障[解析]第1题,日本的和服着装和相扑活动深受中国唐朝文化影响;喜食寿司缘由是日本气候类型影响下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以及岛国的位置、海岸线和洋流的影响下渔业发达有关;睡榻榻米、木质门窗等建筑材料与其处于火山地震带有关,建筑材料质地轻薄在肯定程度上可以削减逃离时间和人员伤亡;相扑活动属于文化,与题意无关;A、B、D错误,故选C。
第2题,日本震后用电惊慌主要是因为发电厂出现故障,详细表现在部分发电机械故障、输电设备遭到破坏,A、D正确;且3月中旬初春季节,易受寒潮影响,气温下降,导致用电需求增加,C正确;核电站一般抗灾实力强,相对稳定平安,且日本的能源结构主要还是以化石能源发电为主,其中自然气占比较高,B错误。
依题意,选择错误的,故选B。
(2024·山东成功一中模拟预料)下图所示区域1900年以来发生8级以上地震就达7次,大地震裂开形成的各种断层张裂缝、地貌断错遗迹等至今仍保持完整、清楚可见,是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完好的地震遗迹,素有“地震博物馆”之称。
据此完成3~4题。
3.地震发生时易使该地( A )A.悬崖倒塌,滚石遍布,埋没草地B.产生滑坡,阻断交通,堵塞河谷,形成堰塞湖C.产生地裂缝,导致地下水改变,使草木枯死D.在断陷盆地发育水草丰美、土壤肥沃的土地4.该地地震遗迹保存完好得益于( C )A.板块张裂,断裂发育,地壳运动活跃B.深居内陆,降水稀有,侵蚀作用较弱C.岩性坚硬,抗外力作用侵蚀实力较强D.生态环境脆弱,人类生产活动破坏大[解析]第3题,题干设问地震发生时造成的影响,而不是长期影响。
2022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I卷)试题及答案
图 1绝密★启用前2022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力量测试留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复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复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完毕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此题共 35 小题,每题4 分,共 140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近年来,世界上消灭了将周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
例如,日本岐阜某激光加工机组装 企业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地面10 米以下。
据此完成 1~3 题。
1.将生产周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有利于① 保持恒温环境③ 降低生产本钱A .①③ C .①④② 储存原材料和产品④ 减小地面振动影响B .②③ D .②④2. 与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A. 防渗水C .防坍塌B. 防噪声D .防地震3. 推断上述企业将工厂建在地下的直接目的是A. 增加保密程度C .满足战备需要B .保证产品品质 D .集约利用土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治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肯定时间〔半年 以上〕的人口。
图 1 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
据此完成4~5 题。
4. 依据图示资料推想,近十年来该直辖市A .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 .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C .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5.该直辖市是A. 北京市C .上海市D .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B .天津市D .重庆市图 2 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 0、T 1、T 2、T 3,平坦面上均积存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 3>T 0>T 2>T 1。
高三政治复习训练题3
专题四复习训练试题(新人教版选修六)1、材料一: 2018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震源深度24千米,东京有强烈震感,地震引发海啸,并引发核泄漏危机。
材料二:据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朝鲜在2006年10月9日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
朝中社报道说,这次核试验是“百分之百”依靠自己的技术进行的。
报道称,这次核试验是“安全、成功的”,核试验过程中没有发生像核辐射泄漏这样的危险。
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称,朝鲜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实现半岛无核化,反对核扩散,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一贯立场。
中方强烈要求朝方信守无核化承诺,停止一切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的行动,重新回到六方会谈的轨道上来。
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
中国政府呼吁有关各方冷静应对,坚持通过协商和对话和平解决问题。
中方将为此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朝鲜进行核试验,为什么会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2)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运用核技术?2、尿毒症患者张某,靠透析维持生命,需要进行肾移植。
他的父母都表示愿意为孩子捐献自己的肾脏。
于是,医院进行了组织适合性和淋巴球交叉配合实验,结果孩子的父亲适合移植。
但此时,这位父亲突然改变主意,不愿承担摘除一个肾脏的风险,而且他害怕肾移植手术会影响到他的健康,以致影响工作,而他的工资是这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但这位父亲又担心让孩子及其母亲知道,会影响家庭关系。
所以,他要求医师为他保密。
如果你是这位患者的医师,你会怎样处理这一系列问题?3、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从网上征集的“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坐公交车抢座榜上有名。
每月22日都将成为北京的公交车“让座日”,倡导大家主动为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
(1)设立“让座日”对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有什么意义?(2)有人认为:对熟悉的人讲公德,对不熟悉的人没必要讲公德。
【高三政治试题精选】合肥2中2018高三政治热点复习三:日本地震引发海啸,并引发核泄漏危机试题
合肥2中2018高三政治热点复习三:日本地震引发海啸,
并引发核泄漏危机试题
合肥2中2018高三政治热点复习三日本地震引发海啸,并引发核泄漏危机试题合肥2中2018高三政治热点复习三日本地震引发海啸,并引发核泄漏危机试题
5 c 合肥2中2018高三政治热点复习三日本地震引发海啸,并引发核泄漏危机
【新闻背景】2018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里处,震深度24千米,东京有强烈震感,地震引发海啸,并引发核泄漏危机。
【创新训练】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日本地震“冲击波”影响了正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云集北京的中外学者向日本遇难者致哀的同时,也对日本地震造成的“经济冲击波”各抒己见。
观点一中国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说,从短期看,地震会令日本经济放缓甚至重新出现负增长;从中期看,抗震救灾会增加需求,拉动日本经济增长;从长期看,地震加剧了日本的财政负担。
这对负债水平已经很高的日本说,是不利的。
观点二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迈克尔博斯金认为,一、两个季度内,日本经济可能是负增长。
但随着重建的开始,它又会回到正增长,就像美国当年受飓风影响一样。
观点三美国纽约大学教授鲁里埃尔罗比尼表示,日本是全球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
比如汽车、半导体、钢铁,日本司关闭后,将对这些产业的上游、下游产生较大冲击。
观点四道达尔集团董事长马哲睿指出,日本的;核辐射事,可能会使核电产业的发展延迟好几年。
这会令全球使用更多的化石燃料。
(1)试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观点一的合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高考政治预测:有关“日本地震”的预测试题
适用:全国
【背景材料】从四川汶川地震到云南盈江地震,从海地地震到日本特大地震。
近年来,地震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
因此关于地震的发生人类能否准确预测这个问题就提上日程。
【猜题理由】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特大地震,由大地震发生的海啸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伴随地震发生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核辐射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同时人类也陷入深思:人类能否准确预测地震呢?估计关于地震方面问题,2011年高考中会有涉及或体现,主要考察哲学知识,需引起考生的高度关注。
选择题
1.有人认为要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研究地震科学,深入研究地壳运动规律。
这是因为
A.地震科学是人们从事哲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B.哲学能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正确指导
C.马克思哲学是进行地震科学实验的基础
D.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为地震震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关于地震的原因,有人说是苍天对人类的报复。
这种观点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3.对于地震的发生,目前人类还不能准确地进行预测,这表明
A.世界上存在着人们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
B.世界不可捉摸,人们在地震面前无能为力
C.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D.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4.近来地震频发发生,地震的发生说明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②自然界的运动是不可捉摸的,人们无法认识自然界的规律③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人类违背世界的物质性所导致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选择题答案:
1.【答案】D
解析,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注意题干要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 A不符合题意 B、C说法错误
2.【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住,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做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地震是苍天对人类的报复”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答案】C
解析,A、B说法错误 D与题干无关。
4.【答案】A
解析,组合题用排除法,②错误④与题干无关
综合题
从四川汶川地震到云南盈江地震,从海地地震到日本特大地震。
近年来,地震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
高二(5)班同学以“地震与人类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
材料一:地震的发生是由地壳运动变化引起的。
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古往今来,人们无不赞美它的雄伟,“稳如泰山”更为许多人所称道。
其实,泰山并不稳定,相对于100万年以前,它已升高了500多米。
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在很多年前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只是由于地壳运动才演变成现在的样子……地壳运动书写着大地变迁的历史。
材料二:在古代,古人认为地震的发生与治政过失有关,地震是惩罚他们的。
而古希腊人认为,“大地是平展的,下面有神象或乌龟驮着着,神象或乌龟累了,只要它轻微地眨一下眼睛,大地就会颤抖,这就是地震”。
材料三:地震造成的伤害和苦难使人们对地震预报产生了疑虑。
然而,关于地震预报,研究人员永不言弃。
虽然到目前为止,人类并未发现非常有效地的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但绝大部分科学家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一定能够找到一种准确预测的方法,绝大部分科学家对地震预测持“乐观态度”。
1.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认识。
2.从实践的角度,简要回答材料二中古人对地震产生上述认识的原因。
3.从哲学的角度,谈谈你对材料三看法或者认识。
1.【解析】本设问主要考察学生对唯物论所涉及的原理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主要知识点: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答案】(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正是由于地球上万事万物的运动,书写着大地变迁的历史。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即使人们常说“稳如泰山”其实,泰山每时每刻也在运动,相对于100万年以前,它已升高了500多米,只是相对于地球而言,它的运动不明显罢了。
(3)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客观实在。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运动变化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史和发展史,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转移,生动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
(4)只要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认识地壳和把握地壳运动的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使人类趋利避害。
2.【解析】本题切入点是从实践的角度来分析,本题相对来说有点难,关于实践设计的只是很多,一定要结合材料来回答,主要考察知识: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答案】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古人把地震的产生赋予神话传说,并且认为地震的发生与治政过失有关,古人产生这种看法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实践对象、实践手段的限制,具体来说,当时生产工具相对来说极其落后,同时,对他们来说自然界的时刻变化无常难以捉摸,产生这样的认识是正常的。
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个不相同的。
古人对地震的发生之所以会赋予神话传说的看法,根本原因是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体来说,在当时的社会实践中,古人在知识结构方面,掌握的自然知识较少,认识能力和水平有限,因而决定他们对自然的认知水平有限,便无法科学解释地震的发生和形成。
③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古人对地震产生之所以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主要根源于实践水平和条件的限制,因此犯客观唯心主义错误。
3.【解析】材料中:一方面涉及人们为什么疑虑?另一方面又涉及人们为什么乐观?因此只有把这两点原因分析透彻即可。
考察的知识:一疑虑: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二乐观:意识活动的特点,主观能动性正确看待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答案】人们对地震预报产生了疑虑的原因: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地震产生的真正原因准确全面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是具有无限性,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永无止境的过程。
科学家对地震预测持“乐观态度”原因:
①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但人类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类可以通过努力发现和把握地震运行规律。
②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因此,地壳的运动也遵循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类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于先进的科技工具和手段,人类是可以把握和认识地壳运动规律的,进而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因此我们说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一定能找到一种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
④人民群众永远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者,是精神财富的的创造者。
因此,人类一定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随着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加深。
人类一定能战胜自然,也一定能准确预测地震的产生。